第一篇:当前我国农业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①
一、当前我国农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1.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演化的新趋势:从分强统弱、有分无统,转向以分为基础、强化统一经营,真正实行有分有统、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在“分”这个层次上,以超小规模的纯务农户为基础,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和不同规模的专业农户。2000年以来,我国兼业农户占农户总量的比重相对稳定。到2009年,全国兼业农户比重为46.3%。其中,以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户的比重为26.8%,以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户的比重为19.4%。发生显著变化的是纯务农户和专业农户的数量。全国纯务农户的比重从2000年的47.2%下降至2009的37.2%,全国经营耕地规模100亩以上的专业农户从2006年的43万户迅速增加到2012年底的 270多万户。2011年,黑龙江省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6.75万个,经营土地2200多万亩,户均320多亩。2012年,江西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1.17万户,共承租耕地207.37万亩,户均117多亩。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到2012年底,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在“统”这个层次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成为“统一经营”的重要主体,使得传统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统一经营”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2000年的不到3万家发展到2011年的11万家,目前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销售收入突破5.7万亿元,提供的农产品及 ① 本报告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12年度(总第七期)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0052012028-4)资助。在所内学术交流会上,秦富所长、王济民副所长、吴敬学研究员对研究报告初稿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以125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1万多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0万多家中小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产品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多个领域,经营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多个环节。目前,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带动各类生产基地规模占全国农业生产总规模的60%以上,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占总数的98%以上。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万多家,其中最近5年的发展数量相当于之前28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3.7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覆盖全国91.2%的行政村,实有入社成员4300多万,覆盖全国17.2%的农户,每个合作社平均有近80名成员。根据农业部的专项规划,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覆盖率将从现有的17%提高到45%以上。从各地实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专业化经营。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新趋势:从忽视农业公益性服务,偏向农业经营性服务,转向在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的同时,重视发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对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2年8月31日通过了关于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提出完善公益性服务、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组织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用3年时间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着力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机制。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国14个省、176个县、815个改革基本到位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启动条件建设试点,实现了多年来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支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突破。到2013年底,中央财政投资乡镇农技机构建设将实现全覆盖。
3.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在中央层面,通过建立多种涉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等国务院专门委员会,加强农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协调;在地方层面,重庆、广东等地进行了“大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完善和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央政府加强了农业多部门管理的合作和协调。2004年成立的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近年来继续在全国农资打假中发挥统一领导作用。为 应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研究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2007年底建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2010年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在地方层面,出现了进行“大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行农业大部制的典型。重庆市积极探索“大农业”的行政管理体制,在2008年将原农业局、农机局、农办与农综办合并,成立重庆市农委。广东推广顺德的“大部制”经验,在全省29个县(市、区)完成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13年将在全省推广“大部制”改革,按照宏观决策权上移、微观管理权下移的原则,行政决策、执行、监管三分制的要求,加强对农业、林业、渔业、畜牧等农业领域工作的统一管理,组建“大农业”管理部门。
4.国家农业政策改革趋势及新内涵: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力度。农业政策目标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政策手段的多样化和综合运用趋于成熟,农村扶贫政策得到优化。在国家农业政策取向上,坚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多予”,就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扶贫开发政策、生态建设投入政策,尽力向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在国家农业政策目标设计上,农业政策的多元目标体系趋于完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不仅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全国农业的增产、增 收、增效目标,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国家农业政策手段设计上,注重经济手段、科技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加大农业财政投入、补贴和奖励的力度,调动农业主产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改善行政手段的运用,推行绩效管理,提高农业行政效能;重视农业立法和综合执法手段的运用,推进农业法制建设,提高农业法治水平。在农村扶贫政策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当前我国农业开放进入新阶段
1.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趋势:贸易总量和逆差的快速增长伴随着贸易结构升级。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增长迅速,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标志着我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200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保持双增长的格局,但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556.2亿美元,在2007年的水平上翻了一番,与2010年同比增长27.6%。其中,出口60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0%;进口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是2007年40.8亿美元的8.4倍。2011年,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山东省农产品出口153.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农产品进口18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均创历史新高,进口首次超过了出口,出现历史上的首个贸 易“逆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2011年的报告称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和逆差继续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持续较快增长, 自2005年起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紧随美国和欧盟之后,位居世界第三,表明我国不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而且已经成为农产品贸易大国。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看,近年来农产品进口以土地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大规模增加进口大豆以替代进口豆油;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中水果制品、果酱、茶及水产品中的鱼类加工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上升,农产品出口贸易沿着垂直产业链向实现农产品升值增效的方向发展。
2.农业资本跨境流动的新趋势:在继续重视农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开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在农业引进外资方面,到2011年末,农、林、牧、渔业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数6993户,比2007年增加了998户;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为37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43亿美元,注册资本为233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86亿美元,其中外方资本202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84亿美元。除了外商企业投资,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资金开展减贫与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山西、湖南、安徽、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1995~2010年,全国在扶贫领域直接引进利用外资接近14亿美元。在农业对外投资方面,2011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8亿美元,截至2011年末,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4.2亿美元。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呈现5个特征:一是投 资主体多元化,从以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和中牧集团等大型国有农业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发展。浙江农民外出开发农业的足迹已遍布乌拉圭、俄罗斯、巴西、美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农业对外投资区域日趋广泛,在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大豆等生产基地和天然橡胶、油棕、剑麻、木薯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三是农业对外投资领域覆盖面扩大。投资领域涉及粮食与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森林砍伐、农产品加工、渔业养殖及远洋渔业捕捞等。四是投资形式多样化。农业企业以独资、合资或参股等多种形式租赁土地种植、购买捕捞许可证、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贸易等在境外从事农业开发与合作。五是农业对外投资发展不均衡。目前,河南、江西等内陆省份“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落后, 而黑龙江、浙江等沿边沿海省份的农业“走出去”的势头良好。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阶段演进
1.第一个阶段:1978-1996年。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长期短缺为背景,以解决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和提高人民的食物营养水平为基本目标。通过持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广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释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改革初期的3亿吨相继迈上4亿吨和5亿吨两个台阶。谷物产量从1992年开始稳居世界第1位,肉类产量从世界第3位上升为第1位,甘蔗产量从世界第7位上升到第3位,水果产量从世界第9位跃居世界第1位。人均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18.7公斤增至1996年的414.4公斤,人均猪牛羊肉产量从1978年的9.1公斤增至1996年的人均33.3公斤。棉花、油料、糖料、茶叶、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分别从 1978年的2.3公斤、5.5公斤、24.9公斤、0.3公斤、6.9公斤、4.9公斤,增至1996年的3.5公斤、18.2公斤、68.7公斤、0.5公斤、38.2公斤、23.1公斤,农产品供给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终结了我国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并且使得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第二个阶段:1997-2007年。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连年丰收后,出现全国性的销售不畅和积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向扩大。农业加入WTO后特别是在2004年过渡期结束后,市场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重点、以质取胜、产业整体开发、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建立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比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这一时期,通过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加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积极发展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组织方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支持政策,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方面,到2007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和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基本形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棉花、甘蔗、苹果、柑橘集中度分别达到99.9%、63%、50.7%和54%。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到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2.3%、61.6%、47.1%、70.3%,苹果、柑橘优质化率提高到55%和50%;牛肉、羊肉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35%、30%。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稳步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在农业结构升级方面,主要农产 品加工转化率由1997年的不到30% 提高到2007年的45%以上。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方面,“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比“八五”高出10个百分点,200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约48%。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2004-2007年, 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7.5%,走出了1997-2003年均增长4.6%,连年在低位徘徊的局面。2007年农民纯收入增速达9.5%,达到这个时期的最高点。3.第三个阶段:2008-2020年。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背景是: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已从“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加快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农民收入增长虽然走出了低位徘徊,但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自2002年以来连续11年保持在3倍以上。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一,全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持连年增产的态势。2008-2012年,我国将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不低于98%的水平上,同期实现了其它重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其二,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连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8年的3.36:1回落到2012年的3.10:1。其三,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了重大突破。到2012年,全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实现程度、养殖业规模化比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业 产业化组织带动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占全国农业生产总规模的比重、以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衡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值均超过50%。
(参考文献略)
课题主持人、执笔人:朱晓峰
第二篇:企业文化管理进入新阶段
改革开发三十年,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走过了由表及里、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到系统的发展历程。在这三十年中,企业文化经历了从视觉形象到价值理念的由外而内的不断深化,层次越来越清晰,体系越来越完善,与企业管理结合越来越紧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软实力的论断已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在这三十年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强势,普遍得到了行业组织和企业行政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企业文化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为学术理论和企业实践之间的桥梁,捷盟咨询一贯坚持企业管理问题三角论思想即企业的管理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企业制度三个问题,它们是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的,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企业文化生长理论,主张企业文化土生土长、优生优育观点,主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主张企业文化建设的“1234”法则,在企业文化咨询实践中发挥了有力的工具作用。然而,在为企业提供企业文化咨询服务的过程中,随着企业文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感觉到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的文化管理,开始遇到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瓶颈期。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发生的“毒奶粉”等事件为标志,我们可以明确判断:企业文化管理将进入新阶段。
一、新阶段企业文化管理的新任务
2008的金融危机,在我们看来也是经济理念的危机:从宏观上它是人们关于政府对金融工具的“市场化”与“监管”两种价值理念重新审视,从微观上它是企业与经理人诚信与社会责任的基本价值观的重新审视。我们看到的是华尔街神话的破灭,看到的是三大投资银行的倒闭以及麦道夫之流几十年骗局被揭破,但(另一方面,)我们感触到的对于(删)传统的、简单(根本或基本)的(删)价值观的可贵。(,)如诚信、责任,麦道夫用“旁氏骗局”在华尔街大行其道数十载并成为英雄,哪里(有)对投资人的诚信,哪里有半点对社会的责任,就是欺骗、就是唯利是图!如“欲速而不达”是传统价值观,但今天的企业个个不讲步步为营的发展,都谈跳跃式发展,都企图“量子化”增长,在快与慢的哲学上走入歧途。又如“民以食为天”,“食”之重要可想而知,但今天全球范围内都有食品的不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不作为,企业、企业家的价值观选择与坚持是关键。对于企业而言,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的管理。看似容易的选择,看似应该能做到的行为,在市场中竞(竟)然让企业变得那么的难以企及。可见,知易行难。那么,我们所说的“新阶段”,就是企业文化管理如何让已经明确的、正确的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员工的共同思维。
我们认为,未来10年,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将继续向纵深发展,以下问题会更加突出和紧迫:一是企业文化理念如何转化为员工的价值认同?二是企业文化理念如何深化为员工的思维方式?三是企业文化理念如何固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四是企业文化理念如何量化为企业绩效?这些问题,实际也是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值得理论界、企业界、咨询界共同探讨,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新阶段企业文化管理的新趋势
1.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将进入亚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从目前国内企业文化综合现状看,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企业的文化体系架构已初步建立。由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要素以及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各大方面的经营管理子理念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下一步,企业文化管理将进入亚文化建设阶段。质量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营销文化、责任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执行文化、绩效文化、创新文化等一系列亚文化建设将提上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议程。最近,北京燃气集团与捷盟公司合作的廉政文化建设咨询项目已完成,北汽福田又与捷盟咨询合作,启动了福田汽车亚文化建设咨询项目,在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对研发、制造、营销等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与时俱进地对原有文化进行有效提升。另外,烟草行业多年来强力推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行业共同价值观在各级商业公司和工业企业也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各级企业基本上建立起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2009年开始,烟草商业企业要推动服务品牌建设,这正是烟草各级企业推进品牌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
2.集团公司母子文化融合将进入高度统一的新阶段
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遇到了如何处理母子文化关系的问题。由于我国企业集团化是近十年来的现象,集团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一些老企业重组而成,自然出现了“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特殊现象。与此相适应,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自然出现了母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共性与个性特色曾经是集团文化建设的热点之一。在母子文化建设上,不同的企业集团,有不同的做法。然而,随着集团公司成长历史的增长、业务经营范围越来越清晰、文化融合越来越到位,集团公司母子文化的概念将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公司的文化统一性越来越强。从目前的实际来看,集团公司统一总结、提炼、设计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员工道德行为体系、企业形象体系,共同构成统一的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下属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形象识别系统都必须无条件的统一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体系下,下属公司与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差异性越来越小。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面上看,绝大多数集团公司已经基本走过文化融合阶段,进入文化高度统一的新阶段。
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贵州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例作一分析。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于2002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是特大型国有电网企业,经营范围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贵州电网公司是南方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从企业的历史看,贵州电网公司要比南方电网公司历史长很多,文化底蕴也更为深厚。但是,随着南方电网公司的成长发展,2006年,以《南网方略》命名的南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正式出台,2007年,又正式出版发行全员必修课程教材《南网方略与企业文化》,并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贯培训。“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提炼和升华,包括了公司宗旨、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公司生命线、工作方针、公司令、主题形象、企业理念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生产、经营、服务、廉洁、团队建设等范围,是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南网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体系。在此前提下,下属子公司如贵州电网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南网方略”为指导,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践行南网文化,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南网文化的统一丰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3.企业文化管理将进入价值观管理的新阶段
根据我们对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状况的跟踪评估,到目前为至,企业文化管理普遍存在的现实是:文化理念和实际行为不完全一致。比如,一些乳品企业,质量理念倡导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放心乳品,但在生产过程中却为了自身利益,放弃了在质量上的有效控制,反而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使社会对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失去信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不能再靠牺牲环境、牺牲合作伙伴、牺牲消费者的利益换取企业的不当利益。这方面的典型的案例是三鹿的企业文化。根据资料,2006年,三鹿集团就把自身的企业文化定位为“诚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创新、和谐、责任”,企业道德是“质量第一、绿色兴企、诚实守信、用户至上”,企业使命是“生产名优乳品、奉献社会民众”,企业目标是“瞄准国际领先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形象定位是“质量第一、绿色兴企、用户至上、情系大众、奉献社会”。同时,三鹿也自称,自身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土地、厂房、设备,也不简单是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是具有三鹿特色的诚信文化,三鹿把对消费者和自己比作“水”和“舟”的关系,对消费者讲诚信使三鹿赢得了市场。在质量管理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格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建立严格的检测、控制体系,真正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确保向消费者奉献优质的乳制品。然而,正是在质量与诚信上,发生了三聚氰氨事件,一个快速发展的三鹿集团轰然倒下。这一悲剧告诫企业界,真正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从上到下、实实在在去践行,否则,不但难以得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最终会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抛弃。还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当成员工遵守的教条,领导层另行一套,也必将阻碍企业文化的真正落地。所以,企业一定要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企业制度的关系,确立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根本,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绩效管理、薪酬分配等全面紧密结合,使企业战略与企业利益统一在企业价值观下,使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企业价值观管理要求企业不能单纯以追求企业利益为借口置企业文化倡导的价值观于不顾,反而要求企业各部门和各流程必须以价值观为指导,自行审查自身工作,努力追求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兼并企业进入“文化鱼”吃“文盲鱼”新时代
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严守文化道德底线,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避免遭遇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扩张机会。如果说以往企业扩张主要是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那么,将来企业大发展的机会则会表现为“文化鱼”吃“文盲鱼”。比如,销售收入只有11亿元的三元股份即将收购中国企业500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
一、《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中国优秀诚信企业、品牌价值达149.07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达100.16亿元的三鹿集团,即是活生生的一个“蛇吞象”的企业并购案例,又是一个“文化鱼”吃“文盲鱼”的案例。三元的发展速度相对来话(说)是缓慢的,也因示(未)彻底走出国有企业原来的体制与机制而错失了行业的(删)大发展机遇。但三元坚持了自己的质量理念,从种公牛的基因管理到冻精营销,从优越的奶牛饲养条件到全冷链控制,确保了乳品的质量。更难能可贵的是,三元多年来一直倡导“无抗奶”标准,即便是国家行业协会不主张、不接受,三元也从关注消费者健康的要求一直坚持“无抗”生产(我们预言“无抗”将是给这个行业带来不亚于三聚氰氨影响量级的重大(?))。正象同仁堂始终坚守质量自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才造就了300多年不倒的民族中药品牌,(。)看来,“做得快”、“做得大”比不上“做得久”。三鹿等其它乳品企业则正是在经营中自行背叛了自我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说一套,做一套,最终将自己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蒙牛,一个曾经多么令人尊敬的民族品牌,也因三聚氰氨事件,2008年亏损达9亿元之巨,且岌岌可危。这个曾被誉为“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乳业高成长企业,一夜间形象打折。可以想象,如果这次蒙牛没有卷入三聚氰氨事件,收购三鹿的恐怕还有可能是蒙牛。如果真是这样,蒙牛的成长速度将会创下新的奇迹。打倒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文化不能决定你的必然成功,但不良的文化决定了你的必然失败。可见,在兼并重组的时代,做“有文化鱼”比做“大鱼”更重要,“大鱼”因不坚持会迷失方向、失去信心(核心竞争力);做“文盲鱼”其实可悲,“文盲鱼”因为只会抓机会不相信规律、缺失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迟早是要被吃掉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绩效的最终保障。不重视文化、或者在某一阶段无视企业文化的约束,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了短期利益为所欲为,最终将自食其果。因此,在新的时期,企业要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管理,用文化的力量战胜发展中的各种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草原监理工作进入新阶段(精选)
草原监理工作进入新阶段
一览监理英才网报道:为了加强草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甘肃省第六期草原执法培训班于2013年7月4日在张掖市开班,这次培训班采用以班代会的形式,主要讲解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原征占用管理》、《草
原执法文书制作与应用》。
通过两天的培训,使广大参会人员业务素质明显提升,同时,这次会议明确了破坏草原资源,“非法占用草原,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数量较大”,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按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张显了国家对草原资源的重视和保护的决心,标志着草原执法活动进入了新的历程碑。
这次会议同时要求:
一、在2015年前草原监理站于草原技术推广站没有分离的县必须分离,独立建站。没有分离的县,2015年后将在农牧局成立草原科,负责
草原监理工作。
二、尽快报回草管员名单,要有草原监理站颁发的聘任文书,这是对草管员进行最后一次摸底定员,近期,省上将对草管员进行专业培训。
三、要加大对麻黄草的监管力度,要实行造册登记,跟踪检查,防止流入制毒渠道,出了问题,谁的责任谁承担。
四、要加强春、秋两次草原监测活动,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
五、各县要成立草原防火应急队伍,要求局长任队长,副局长任副队长,草原监理站的所有人员任成员。
第四篇:我国地质找矿工作进入新阶段 明确三五八目标
我国地质找矿工作进入新阶段 明确三五八目标 2010-11-08 16:30来源:南海网
11月4日~5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国土资源部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标志着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次座谈会取得了三个重大成果:明确提出了“三五八”目标,明确了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明确了责任分工。
“三五八”目标的含义是,地质找矿要实现“3年有重大进展、5年有重大突破、8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宏伟目标。业内认为,这一目标的正式提出,使其成为一个刚性任务。
实现“三五八”目标的保障是,推动“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地。其中要把握3个重要环节,即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开展地质找矿的前期工作,社会资金要尽快进入地质勘查,地勘基金主要是分解风险、政策调控。实现“三五八”目标的责任、分工是:地质找矿的“第一责任人”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部机关司局、各省级国土资源厅局;地勘单位则要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导向,重视资本积累,加强能力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是做好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地质找矿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创新研究;高校和科研单位主要是做好人才培养;行业协会、学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就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精神,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提出五方面建议和要求:一是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十一五”地质找矿工作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评估,尽快提出本地区实现“三五八”目标的建议方案、工作布局和保障条件,进而拿出全国性方案,纳入明年国土资源部门重点工作任务。二是完善探矿权管理等制度措施,全面推进新机制落地。在地质找矿实施方案中,要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强调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投资风险勘查,鼓励地勘单位与社会资金合作开展风险勘查。三是进一步总结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经验,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遗留问题进行调查总结,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四是加强质量监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今冬明春全行业大力开展地质勘查质量检查,重在恢复地质找矿重视质量的优良传统,重在提升地质找矿标准、规范的执行。五是加大地质找矿的宣传力度。
第五篇:中国电信ICT业务转型进入新阶段
中国电信ICT业务转型进入新阶段
来源:电信技术时间:2008-5-7 作者:佚名保存本文进入论坛
导语: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发展ICT业务成为信息服务提供商也已是电信运营商的共识。在“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指导下,作为中国最大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通过ICT业务这把利器加速转型进程,已成功地推出了ICT系列服务,志在开辟出一片新的“蓝海”。2008年,中国电信进入转型的第二阶段,ICT业务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日,就如何看待ICT业务,以及运营商在发展ICT业务中的定位和组织实施等若干难题,专访了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志勇先生。
转型的第二阶段重点是全面实施,运营商发展ICT业务必须依托于网络之上的应用记者:目前中国电信提出转型已有三四年了,今年又提出深化转型,进入转型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任务和重点有哪些不同?
刘志勇:我认为转型的第一阶段(前三年)主要是在做一些准备,包括对一些概念的认识和明确,理念的引入,商业模式的提出,开始关注非话业务,对客户和品牌进行聚焦,更多的是在探索。2008年是第二阶段的第一年,真正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客户品牌有了,客户量也有了,剩下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就是如何开发产品,实施专业化营销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就像集团提出的“实施聚焦客户信息化战略”,这里所说的客户包括个人用户、家庭客户、政企客户以及中小企业客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2008年进行的机构调整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家庭客户部的成立,都体现了要聚焦客户。
记者:发展ICT业务是转型中的重要工作,业界对发展ICT业务从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解读,那么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如何切入ICT服务?
刘志勇:电信界比较熟悉的是OSI7层模型,从OSI模型来看,ICT业务是属于4层以上的、与IT结合的应用。运营商的最大资源就是基础网络,因此运营商发展ICT业务应是紧密依托自己网络发展服务,如基于网上应用的所有业务、产品都可以包含在ICT范畴中。
记者:目前ICT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率并不高,中国电信进入这个领域的目的何在?在这个市场中国电信大概能排第几名?
刘志勇: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成公司)是在做一个差异化的市场,这个市场是过去没有做过的,竞争激烈而且不规范,因此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一个“红海”,但通过这个工作可以深入客户、根置客户,对于电信企业未来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而且我们有中国电信的优势,拥有全国性网络,深入到本地网的实施能力,这样就能将“红海”变成“蓝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认为集成公司基本上进入
了这个市场的前10名。随着ICT市场越来越规范,对于集成公司是有利的,中国电信转型第二阶段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打造百亿级ICT业务。
与传统电信业务不同,ICT业务是差异化的“端到端”服务,传统电信运营商在ICT业务中不是主导而是聚合者
记者:发展ICT业务对于运营商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志勇:过去运营商提供的是“点到点”的服务,把带宽和端口提供给客户就可以了,但是对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来说是不够的,需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企业需要的是“端到端”的服务,过去运营商在提供“点到点”的业务方面很有经验,基本上就是采取标准化的方式,进而规模化、大规模提供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但ICT业务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每个企业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这方面运营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经验。另外,对于ICT服务来说,运营商不再是业务的主导,而是业务的聚合者,要与社会各个环节合作,这一点跟过去截然不同。
记者:中国电信集团有多个部门涉及ICT领域,如政企客户部、中国电信研究院等,不同的部门分工和职责有何不同?
刘志勇:当政企客户部发现客户、锁定目标并进行业务分类,集成公司根据业务特点制作方案,进行支撑,但是这两个部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关系。政企客户对业务进行归口管理,是主渠道,而集成公司是辅助销售渠道和项目实施者。集成公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公司有公司的机制,合作的机制是通过利益进行绑定的,也是通过对服务的承诺进行实现的,各部门之间通过密切合作,采用流程化的管理,让客户感受到中国电信为他们提供一揽子、一站式服务。集成公司如果不依托于主渠道,是没有优势的。
集成公司是直接面向市场竞争,即我们做的所有产品一定要立刻面向市场,要能够在市场中尽快取得效益,不同于研究院中长期的研发、前瞻性的研发、规范制定等,电信研究院也会做很多ICT产品的研发,但实验室的产品跟商用产品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更多的时候,研究院给我们前端部门很好的支撑,我们会密切合作。
集成公司采用总分架构,公司化运作,这种架构适合ICT发展业务,中国电信的其他转型业务大都采取这种模式
记者:集成公司的架构是怎样的?如何进行管理?
刘志勇:集成公司采取的是总分架构,目前除了上海(上海有理想集团公司),其他省份都有集成公司的分公司。我们从一开始就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这也是中国电信很好的一个尝试,通过分公司我们进行授权经营、属地化管理,即授权省电信公司,代我们去经营。属地化管理,指的是由当地来管理,比如省集成公司的负责人是由中国电信当地省公司党组推荐给系统集成总公司,由系统集成总公司任命,负责各分公司的经
营。
梁海滨: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分工有什么不同,如何紧密联系发挥综合优势?
刘志勇:总公司和分公司有各自的渠道,各有各的业务。由于北京没有分公司,所以北京的业务由总公司来开展。在省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上,总公司出资金、资质、供货渠道,各分公司可以利用总公司的渠道和资源,即各公司之间的人员、案例、产品开发共享(不单纯是业务上的共享),这实际上有点像矩阵式结构。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分工肯定是不一样的,分公司要开发出针对本地的业务,重点要服务本省客户。记者:您觉得目前集成公司的体制适合国内ICT业务开展的需求吗?
刘志勇:我觉得目前的体制是比较适合开展ICT业务,这也可能是中国电信以后开展很多新的转型业务将会采取的模式,即公司化运作、总分式结构,如号码百事通等业务也将采取这种模式,对这种公司管理架构,中国电信还将重点探索和完善。
IT应用系统的开发目前不是中国电信发展ICT业务的重点,要以集成为切入点,以咨询服务为统领,重点发展视频、信息安全、网络外包等业务
记者:中国电信的客户品牌“商务领航”很大程度就是针对ICT业务的,集成公司与“商务领航”品牌的关系是什么?
刘志勇:集成公司的主要作用就是研发或者说提供不同的个性化产品,来填充到“商务领航”这个品牌中,丰富“商务领航”的内涵,即我们通过实际的应用来跟客户交流,并不断完善“商务领航”品牌。在完善“商务领航”时,首先想到的是推出的产品是否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如果能带来价值我们才会去做。
去年一个比较典型的ICT业务就是“全球眼”业务,很多省系统集成公司参与了设计、推广、联合设备供应商和终端供应商、商业模式设计、资金支持等整个环节的工作,由于中国电信有全国性的网络,基于这样一个全程全网的优势,可以满足客户更广泛的、跨城域的需求,从而在环保、海关、“平安城市”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给我们带来较好的收入增长。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是对“商务领航”品牌的支撑。
记者:集成公司参与ICT业务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刘志勇:ICT业务涉及网络集成应用和IT应用系统的开发,集成总公司及下属分公司目前正在重点做有关网络集成应用的服务,IT应用系统的开发目前来说不是重点。因为参与应用系统开发一定要对相应行业和业务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提供优质的IT服务系统。目前集成公司在IT系统开发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资源管理系统,经过了一年多的调研和开发,现在产品已经上线了。在我们的业务中,纯粹的IT应用我们介入的比较少,这方面还有待于和合作伙伴的合作。目前紧密依托网络之上的业务是集成公司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以集成为切入点,以咨询为统领,重点发展视频、信息安全、网络外包等业务,因为这些系统都是基
于网络来提供服务的。
目前,做央企500强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是集成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电信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使他们认可信息化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提高了效率和收益,才会认可中国电信的服务,才可能有更多的扩容、升级需求。这样通过ICT服务,中国电信就能把根深深地扎入企业之中,才能有更深入的合作,从而才能真正融入用户的信息化工作。
ICT业务营销对所有的公司来说都是很难的,集成公司最近几年的ICT实施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者:目前对运营商来说,发展ICT业务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营销能力比较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ICT业务营销与传统电信营销有哪些区别?
刘志勇:目前,ICT业务营销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弱势,对所有的IT公司来说都是很难的。其实说ICT业务的营销处于弱势,是相对以前的营销方式来说的,因为做ICT业务要首先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再作出集成方案,再去引导客户。原来中国电信提供的是标准化服务,客户需要多大的带宽,就提供多大的带宽,但现在不是这样了,需要把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然后再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打包服务,而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是比较困难的。但凭借中国电信的实力,我们相信有能力准确把握客户需求,使客户切身体会到中国电信的优质服务。
记者:在ICT实施能力方面,集成公司最近几年有哪些提高?
刘志勇:对于集成公司来说,我觉得提升还是很大的。因为前几年我们只做网络集成,这几年我们逐步转到IT方面的业务,也介入到行业内部,目前网络的集成任务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视频监控、冗灾备份、ERP系统的部署等。
开展ICT服务必须按社会化企业体制运作,受到现有环境的局限性,高端人才仍然欠缺
记者:ICT业务与传统的电信业务有很大区别,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刘志勇:既然我们是集成公司,我们一定要有新的企业体系,我们的企业管理架构是按国际先进的体系来建设的,管理模式也与社会接轨,就是按一个社会化的公司来运作的。这里没有正式工、劳务工等人员身份的差异,与中国电信传统的管理体系有很大不同,在考核方面,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记者:目前集成公司的人力资源状态能否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刘志勇:在我们公司目前高端的人才还是非常紧缺的,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是那么大,我们的薪酬水平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强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然后才是待遇留人。我们公司内部已采取公司化运作,但从公司整体来说还是
受中国电信大环境的影响,即我们在继承了中国电信品牌优势的同时,也同样要遵循中国电信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
ICT业务在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未来增长空间很大,但难度也越来越大
记者:目前集成公司占中国电信ICT业务收入的比例有多大?
刘志勇:我们这块没有具体数字,因为我们很多的收入是算在了当地电信部门,所以说有直接贡献,也有间接贡献。我们直接贡献可能有十几个亿,但我们对中国电信ICT业务发展的支撑贡献很大,支撑了很多省网和本地网的业务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集成公司在中国电信整个ICT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记者:集成公司这几年的工作是否达到了中国电信的要求?
刘志勇:整合后的集成公司是2005年12月26日成立的,在2006、2007年,每年的收入都是百分之百的增长,2008年也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增长。由于中国电信有着很好的品牌效应,有着全国性的网络基础平台,各集成分公司已在全国落地,有全国性的实施能力,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确确实实让客户感受到了中国电信的整体服务能力,但随着收入的基础规模增大,高速增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严格挑选合作伙伴,未来可能采取并购方式增强自己的集成能力
记者:ICT业务的开展需要合作伙伴,挑选合作伙伴的标准是什么?目前集成公司有哪些战略合作伙伴?
刘志勇:其实我们挑选合作伙伴的思路很清晰,就是能否满足中国电信客户的要求。中国电信有一些战略合作伙伴,比如IBM,也是集成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目前的合作伙伴数量还不是很多,因为选择优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是很容易。我们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标准很严格,对战略合作伙伴的要求就是大家有能力共同拓展市场,并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
记者:从集成公司来说,在ICT业务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
刘志勇:我们目前已经进行了很多创新,至少是很多尝试,希望能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虽然这确实很难,因为我们在经验和客户方面积累的比较少。要创新和突破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靠自己发展和努力的探索;二是通过并购一些好的公司,来加强我们的集成能力,当然对于并购我们会非常慎重,会在中国电信的统一部署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