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

时间:2019-05-13 01:2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

第一篇: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

秭归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扎实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但是,我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一、主要成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新建水池260口,水窖2200口,维修堰塘16口,新增蓄水量13.8万多方;新修维修水渠6条、3.85公里;整治河堤12处、5000米;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新修乡村公路42条、158公里,扩修维修乡村公路150公里;架设桥梁16座、386延米,建设当家田1.2亩,其中坡改梯6700亩。

(四)实施环境改善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县共搬迁1321户、4374人,涉及到8个乡(镇)的21个自然村、312户、1053人实现了整体搬迁;全县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实施“五改三建”工程1709户。

二、主要作法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多经林园建设。我县立足峡江特色,壮大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狠抓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优质柑桔种繁苗圃园256亩,年产优质种苗50万株,常年可为社会提供优质脱毒柑桔苗木200万株(枝),满足了全县结构调整对优质苗木的需求,丰富了柑桔场的品种资源,增加了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两年来,全县新建改造优质脐橙基地1.2万亩,夏橙基地0.15万亩,使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了12.3万亩,成为了低山河谷地带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同时为高寒偏远地带农户搬迁扶贫提供了生产资料,能使2.7万人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发展蔬菜基地3万亩,使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10.39万亩;新建魔芋基地2.05万亩;黄姜基地1.24万亩,鄂马铃薯3号3万亩;

(三)突出重点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修建公路10条、40公里,架设桥梁2座。我县围绕产业的发展,狠抓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截至目前,新修扩修乡村公路35条,158公里,其中新修公路96公里,扩修公路62公里,覆盖35个村、1.45万户、5.93万人。天升、龙仙、大范、九条岭、孔楚、白扬、林家等村级公路的修建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户千百年来肩挑背驮的疾苦;新改造观太公路22公里,覆盖6村、2800户、9520人;新建桥梁2座(升坪大桥、九里中桥)286延米。今年公路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一是省市下达我县年度计划任务全部实施;二是集中扶持重点贫困村公路建设已部分启动;三是县级乡道公路建设任务预期完成。同时,新建水池(窖)800口;对郭家坝镇柑桔示范园水利设施进行了配套;解决了水田坝乡初级中学2500名师生的饮水困难。

(四)突出环境改善,狠抓“三大工程”实施。同时,我们加强了搬迁扶贫资金的管理。一是捆绑资金,归口管理。县直各部门将争取的开发式移民资金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统一划拨到县扶贫办建立专帐,专人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二是实行报帐制度,按照进度拨款。率先在开发式移民资金中实行了资金报帐制度。开发式移民年度项目严格按照“户申请、村审核、乡审定、县审批”的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乡镇根据审批的项目启动工程后,填报《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申拨资金,县扶贫办根据搬迁进度预拨资金。农户实施搬迁经验收合格后,领取搬迁补助资金。由乡镇将农户补助资金领款凭证和居民点基础设施费原始凭证报县扶贫办审查核帐;三是采用“一册四证四联单”,规范项目资金运作程序。对每年度搬迁对象的确定,乡镇在认真调查,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编制《开发式移民花名册》报县审批。农户实施搬迁后,县扶贫办凭“四证”进行验收。即:搬迁农户重获生产资料的证明、旧房拆除证明、新建(购)房证明、动迁人口户口证明。搬迁农户领取搬迁补助资金采用“四联单”,搬迁户、乡镇、县扶贫办、资金来源部门各持一联存查、记帐。“五改三建”工程。今年计划实施“五改三建”600户,现已完成380户。整个工程做到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施工图纸,统一验收标准”,工程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220户正处于启动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尚未到位。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茅草屋改造工程。为解决高寒、僻远地区少数农户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屋及人畜混居的问题。我县将居住在茅草屋的农户进行了普查登记,研究下发了实施茅草屋改造的意见。采取以农户自力更生为主,县直机关包村、党员干部包户,适当予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的方法。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全县累计投入到茅草屋改造工程的资金达730万元,其中:党员干部捐助资金8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近500万元;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通过实施改造工程,农户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三、难点与问题

(一)面临的难点

3、半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全县半山地带面积很大,缺乏支柱产业,但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还存在着农付产品加工业滞后于基地的发展,特别是在柑桔、蔬菜、畜牧、水产等产后加工增值和商品化处理上十分薄弱,以原始产品进入市场,竟争力很差,效益很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4、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全县大多数村级公路质量不高,与产业化发展极不适应;坡改梯和土地整治任务相当艰巨;水利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还不成规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到位滞后与扶贫项目实施矛盾大。一是导致建设速度慢,项目起点受限,质量受影响;二是待批项目周期长,项目易变化,不宜督办检查;三是集中扶持项目资金垫支过大,部分村拉钱负债打白条,难报账。

2、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的矛盾大。主要表现在重点村项目集中建设任务大,面上急需发展的村又不能扶持。且时间跨度较大,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我县有60个重点村,按每年集中扶持10个村计算,扶持周期为6年,先扶和后扶差异性大。

3、信贷扶贫资金计划落实到位矛盾大。一是农行审批权限收回到市级(三峡农行),县级农行只行使分理处的职能;二是农行由于机构改革,大部分乡镇再不设农行分理处,目前我县12个乡镇只有沿江5个乡镇有农行分理处,服务农户的网络受限;三是农行政策性资金商业化运作,资金投向为大中型企业、社会发展项目,再不是以农村、农业、农户为主要对象;四是部分村的贷款已逾期,无偿还能力,再加上到户项目过于分散,造成管理成本高,这也是农行不愿扶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考建议

1、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第一,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第二,锁定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乡镇和60个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第三,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规划是实施各项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依据,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不能随心所欲,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2、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县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外三元猪和优质杂交山羊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优质肉养、优质肉牛、优质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三峡蓄水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发水产养殖业。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户以支持,让大户帮助、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如鱼腥草等),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今后五年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尽快改变全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到2009年,使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等级达到重丘四级标准,70%的农户能通农用车;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大力推进搬迁扶贫。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切实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激发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户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实践证明,扶贫搬迁有利于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节约投资,提高扶贫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流动、流转,促进产业的分工;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今后五年需进一步加大搬迁扶贫的力度,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把“三区”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下山,切实改善这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环境。在搬迁方式上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过去的好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方式与新做法,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对界定的搬迁地区,规划的搬迁人口,落实好搬迁计划,一户一户抓落实。结合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救灾任务重的实际,把搬迁扶贫与救灾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捆绑资金,打通使用,发挥效益,防止受灾人口形成新的返贫。继续抓好搬迁居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镇化扶贫,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的要求综合配套,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争取投入,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带动农民增收。

3、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扶贫,扶贫责任区,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结对帮扶等。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于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划定扶贫责任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项目的实施要实行优先,先干先支持,后干缓支持,不干不支持;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习那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扶贫资金不仅要向生产基地、农民,而且要向一批龙头企业倾斜。今后五年我县应集中力量建设好柑桔、魔芋、黄姜、牲猪等支柱型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改制力度,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二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或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三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4、强化领导,增强责任,形成扶贫开发整体活力。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没有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小康生活就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尽全力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是强化领导,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做到有领导管,有专人抓,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二是广泛调查研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三是在继续抓好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户的同时,动员组织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合力;四是认真加强检查督办。县委办、县政办、扶贫办要切实加强对重点乡镇、老区乡镇和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度、效益、管理情况,县直单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做到一季一检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总结。

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二篇: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

秭归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扎实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但是,我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一、主要成效

(一)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两年来,解决了1.2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7.07万人(新阶段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标准)下降至5.8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597元增长到2002年的1700余元。625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新建水池260口,水窖2200口,维修堰塘16口,新增蓄水量13.8万多方;新修维修水渠6条、3.85公里;整治河堤12处、5000米;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新修乡村公路42条、158公里,扩修维修乡村公路150公里;架设桥梁16座、386延米,建设当家田1.2亩,其中坡改梯6700亩。

(三)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兴办“龙头”企业。新建多经基地6.93万亩,其中:柑桔4.2万亩,茶叶0.3万亩,板栗1.2万亩,银杏1.2万亩,优质苗圃基地256亩。扶建了惠农养殖、县烟草公司、三峡洛滋服饰有限公司、三峡森达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四)实施环境改善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县共搬迁1321户、4374人,涉及到8个乡(镇)的21个自然村、312户、1053人实现了整体搬迁;全县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实施“五改三建”工程1709户。

(五)加速科教文卫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扶建学校8所、2200平方米;扶建县医疗中心,12个卫生院(所),建房5860平方米,购置医疗设备39台套;新建了20个村级广播室,3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和10座有线电视站;扶建了县电信公司,扩大了有线、无线电话的覆盖面。

二、主要作法

(一)突出科学定位,狠抓扶贫开发规划的完善。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重点:一是组织专班对全县乡村按照“四大项”、“十六个子项”指标进行认真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经县委、县政府决策,确定了水田坝等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泄滩等3个重点老区乡镇以及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二是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的要求,对全县12个乡镇和新阶段确定的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编制了详实的扶贫开发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对乡镇、村扶贫开发规划进行了评审,形成了《秭归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05年)》。三是对重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规划进行整合,目前已修订完善扶贫开发规划74本,县级规划、贫困村规划(汇总)、12个乡镇规划,6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规划;优选项目610个,建成了《秭归县扶贫扶苏项目库》。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多经林园建设。我县立足峡江特色,壮大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狠抓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优质柑桔种繁苗圃园256亩,年产优质种苗50万株,常年可为社会提供优质脱毒柑桔苗木200万株(枝),满足了全县结构调整对优质苗木的需求,丰富了柑桔场的品种资源,增加了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两年来,全县新建改造优质脐橙基地1.2万亩,夏橙基地0.15万亩,使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了12.3万亩,成为了低山河谷地带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同时为高寒偏远地带农户搬迁扶贫提供了生产资料,能使2.7万人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发展蔬菜基地3万亩,使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10.39万亩;新建魔芋基地2.05万亩;黄姜基地1.24万亩,鄂马铃薯3号3万亩;

“中华圣桃”示范园700亩。同时充分利用库区蓄水,大力发展库区养殖,已建网箱1200个。还扶建了惠农养殖,沙镇溪385种猪繁育等项目。通过努力,我县目前的粮经比例已由2000年的7:3发展到现在的5:5,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同时,我县狠抓龙头企业的发展,运用信贷扶贫资金750万元扶建了森达集团三峡鞋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皮鞋70万双的生产能力,安置劳动就业人员1200人,实现利税300万元。扶建了洛兹集团三峡服饰有限公司,安置劳动就业人员150人,其中残疾人8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现值)4122.3万元,年实现利税670.6万元。

(三)突出重点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修建公路10条、40公里,架设桥梁2座。我县围绕产业的发展,狠抓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截至目前,新修扩修乡村公路35条,158公里,其中新修公路96公里,扩修公路62公里,覆盖35个村、1.45万户、5.93万人。天升、龙仙、大范、九条岭、孔楚、白扬、林家等村级公路的修建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户千百年来肩挑背驮的疾苦;新改造观太公路22公里,覆盖6村、2800户、9520人;新建桥梁2座(升坪大桥、九里中桥)286延米。今年公路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一是省市下达我县计划任务全部实施;二是集中扶持重点贫困村公路建设已部分启动;三是县级乡道公路建设任务预期完成。同时,新建水池(窖)800口;对郭家坝镇柑桔示范园水利设施进行了配套;解决了水田坝乡初级中学2500名师生的饮水困难。

(四)突出环境改善,狠抓“三大工程”实施。

搬迁扶贫工程。由于我县自然环境恶劣,有3000多户、近13000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搬迁扶贫工程是这部分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以来,我县已实施搬迁扶贫1001户、3023人。并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办法。一是锁定搬迁区域。海拔位置较高,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难的高寒地区;地处偏僻,居住分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巨额投资的偏远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发展无望的“穷骨头”地区;二是锁定搬迁对象。全县有3773户、12991人需搬迁扶贫;三是编制了《秭归县以工代赈搬迁扶贫规划》;四是创建了搬迁扶贫四种模式。能人进城,贫困户下坪的梯级安置模式;兴建居民点的集中安置模式;政府作媒,牵线搭桥的插花安置模式;投亲靠友的外迁安置模式。

同时,我们加强了搬迁扶贫资金的管理。一是捆绑资金,归口管理。县直各部门将争取的开发式移民资金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统一划拨到县扶贫办建立专帐,专人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二是实行报帐制度,按照进度拨款。率先在开发式移民资金中实行了资金报帐制度。开发式移民项目严格按照“户申请、村审核、乡审定、县审批”的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乡镇根据审批的项目启动工程后,填报《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申拨资金,县扶贫办根据搬迁进度预拨资金。农户实施搬迁经验收合格后,领取搬迁补助资金。由乡镇将农户补助资金领款凭证和居民点基础设施费原始凭证报县扶贫办审查核帐;三是采用“一册四证四联单”,规范项目资金运作程序。对每搬迁对象的确定,乡镇在认真调查,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编制《开发式移民花名册》报县审批。农户实施搬迁后,县扶贫办凭“四证”进行验收。即:搬迁农户重获生产资料的证明、旧房拆除证明、新建(购)房证明、动迁人口户口证明。搬迁农户领取搬迁补助资金采用“四联单”,搬迁户、乡镇、县扶贫办、资金来源部门各持一联存查、记帐。

今年计划搬迁437户、1500人,其中:政府主导搬迁310户、1000人。截至10月底,政府主导搬迁267户、826人。预计12月底,可完成搬迁任务。据统计,搬迁农户平均住房面积由搬迁前的72平方米增加到搬迁后的104平方米,户平增加了32平方米,有38%的农户新增了砖预结构的楼房;86.4%的农户有0.5亩以上经济林(园);农户饮水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620米缩短到搬迁后的户均40米,有86%的农户实现了引水上缸;农户居住地与公路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4.8公里缩短到400米;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780元增加到1020元;100%的搬迁农户可收听(看)到广播电视;大部分农户已基本摆脱贫困。

“五改三建”工程。今年计划实施“五改三建”600户,现已完成380户。整个工程做到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施工图纸,统一验收标准”,工程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220户正处于启动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尚未到位。

茅草屋改造工程。为解决高寒、僻远地区少数农户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屋及人畜混居的问题。我县将居住在茅草屋的农户进行了普查登记,研究下发了实施茅草屋改造的意见。采取以农户自力更生为主,县直机关包村、党员干部包户,适当予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的方法。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全县累计投入到茅草屋改造工程的资金达730万元,其中:党员干部捐助资金8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近500万元;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通过实施改造工程,农户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五)突出社会扶贫,狠抓单位包村包户工作。一是国家电力总公司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优势,为我县扶持资金100万元。二是省委统战部、省国土资源厅、省移民局、省地勘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南民族大学、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在我县召开了定点帮扶工作协调会议,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定点扶贫工作联系的制度;确定了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三是市委办、市军分区等20个市直单位在我县召开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会议。截至目前,市直单位进村入户累计达82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18户,落实帮扶资金35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累计达10万元。四是全县有83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全县有1180名党员干部与1082个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落实帮扶资金50多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18.8万元。

三、难点与问题

(一)面临的难点

1、搬迁扶贫的对象多安置难。由于我县是一个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交错、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有3万多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地带,还有1.2万人需搬迁扶贫,县内安置容量小,严重制约着搬迁扶贫的顺利实施。

2、库区移民返贫因素控制难。由于三峡工程淹没损失大,库区移民后靠多,所获有限的生产资料在恢复生产的过渡期尤显贫困;又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不断上升,原定于2006年蓄水的耕园地提前三年提高4米水位,淹没了大量耕园地,短期内不可能马上恢复生产。同时,今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或险情80起,涉及1899户7474人,需搬迁安置602户、1942人,其中有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纳入搬迁扶贫范围。要使大批不在当年规划之内的贫困灾民立即搬迁,增加了搬迁扶贫工作难度,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3、半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全县半山地带面积很大,缺乏支柱产业,但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还存在着农付产品加工业滞后于基地的发展,特别是在柑桔、蔬菜、畜牧、水产等产后加工增值和商品化处理上十分薄弱,以原始产品进入市场,竟争力很差,效益很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4、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全县大多数村级公路质量不高,与产业化发展极不适应;坡改梯和土地整治任务相当艰巨;水利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还不成规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到位滞后与扶贫项目实施矛盾大。一是导致建设速度慢,项目起点受限,质量受影响;二是待批项目周期长,项目易变化,不宜督办检查;三是集中扶持项目资金垫支过大,部分村拉钱负债打白条,难报账。

2、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的矛盾大。主要表现在重点村项目集中建设任务大,面上急需发展的村又不能扶持。且时间跨度较大,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我县有60个重点村,按每年集中扶持10个村计算,扶持周期为6年,先扶和后扶差异性大。

3、信贷扶贫资金计划落实到位矛盾大。一是农行审批权限收回到市级(三峡农行),县级农行只行使分理处的职能;二是农行由于机构改革,大部分乡镇再不设农行分理处,目前我县12个乡镇只有沿江5个乡镇有农行分理处,服务农户的网络受限;三是农行政策性资金商业化运作,资金投向为大中型企业、社会发展项目,再不是以农村、农业、农户为主要对象;四是部分村的贷款已逾期,无偿还能力,再加上到户项目过于分散,造成管理成本高,这也是农行不愿扶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考建议

1、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第一,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第二,锁定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乡镇和60个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第三,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规划是实施各项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依据,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不能随心所欲,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2、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县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外三元猪和优质杂交山羊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优质肉养、优质肉牛、优质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三峡蓄水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发水产养殖业。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户以支持,让大户帮助、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如鱼腥草等),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今后五年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尽快改变全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到2009年,使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等级达到重丘四级标准,70%的农户能通农用车;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大力推进搬迁扶贫。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切实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激发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户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实践证明,扶贫搬迁有利于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节约投资,提高扶贫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流动、流转,促进产业的分工;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今后五年需进一步加大搬迁扶贫的力度,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把“三区”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下山,切实改善这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环境。在搬迁方式上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过去的好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方式与新做法,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对界定的搬迁地区,规划的搬迁人口,落实好搬迁计划,一户一户抓落实。结合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救灾任务重的实际,把搬迁扶贫与救灾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捆绑资金,打通使用,发挥效益,防止受灾人口形成新的返贫。继续抓好搬迁居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镇化扶贫,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的要求综合配套,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争取投入,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带动农民增收。

3、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扶贫,扶贫责任区,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结对帮扶等。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于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划定扶贫责任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项目的实施要实行优先,先干先支持,后干缓支持,不干不支持;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习那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扶贫资金不仅要向生产基地、农民,而且要向一批龙头企业倾斜。今后五年我县应集中力量建设好柑桔、魔芋、黄姜、牲猪等支柱型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改制力度,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二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或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三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4、强化领导,增强责任,形成扶贫开发整体活力。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没有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小康生活就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尽全力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是强化领导,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做到有领导管,有专人抓,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二是广泛调查研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三是在继续抓好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户的同时,动员组织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合力;四是认真加强检查督办。县委办、县政办、扶贫办要切实加强对重点乡镇、老区乡镇和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度、效益、管理情况,县直单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做到一季一检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总结。

第三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 更新时间:2010-03-25 | 来源:中经网

字号:【大】【中】【小】

【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本文在全面审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文化产业落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郭玉兰(2007)就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逻辑合理眭、政策支持度以及经营操作环节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但是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研判,并提出发展思路。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微观基础薄弱及产业体系耦合不牢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

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微观基础包括农民(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但是“为数不多的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多数品位不高,有些甚至可能有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加之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空白和断层。”从整体来说,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带着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小型化、松散化为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有的企业虽然有电脑,能上网,但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搜集信息,销售渠道单一。企业融资能力差,主要靠自筹资金及贷款,吸引外资能力弱。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企业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谈判能力弱。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但仍然十分脆弱。

(二)农村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别人无法模仿。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容易被仿制,如果效益显著,极易被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由于科技和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以及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低,缺乏原创性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有限。“农村文化产品在开始难免会形成低俗、陈旧、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气息和精品文化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封建迷信仍然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市场主体不够成熟,如前所述,大量的农村文化生产主体是农户、个体户、私营小企业,他们视野狭窄,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的基本要素,农村许多文化资源还处在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足、效益不高的状态,市场化程度较低,整合力度不够,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农村文化市场流通方式陈旧,缺乏整合与创新,信息化、电子商务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利润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往往被置于生产供销链条的末端,使创造力受限。”需要对文化市场的流通方式进行改革,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有的学者还认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关联性差

农村工艺品制作业发展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火爆,演艺文化业正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向繁荣,这些领域正成为现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点,成为农村主导文化产业,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优势,但是农村网络、书报、影视、歌舞等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同时优势产业间产业关联性差,这并不是说这些产业之间本身相距甚远,其实它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是现实发展中没有把它们的联系展现出来,例如农村工艺品制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者就可以很好地结合与互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与生态旅游业也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实际发展不太理想,没有实现较好耦合。

二、农村文化产业区域特色的显著性: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民间文化资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该也必须以开发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资源依赖性,这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决定的。首先,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文化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布局和规划过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选择。不能离开一个地区现有文化要素禀赋的现实条件去选择和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的选择对象。”第二,农村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文化积淀是一个区域长期传承下来的,为当地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地方戏曲、民间传统表演等深受农民欢迎。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既面向农村,也面向城市,并且在现阶段主要是面向城市,城市人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再加上他们对农村文化的新奇以及返璞归真的文化心态将带来可观的文化现实需求。因此,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前途广阔。第三,现阶段,大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发展与城市相竞争的相关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条件。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业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环境,以高科技、高水平人才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倾向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扎堆发展,他们宁肯在资本、土地价格都很高的大城市投资,也不愿到不少条件都很优惠的落后农村投资发展,因为在大城市能够获得由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在农村不能得到的诸多利益,因此,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农村现有文化资源为出发点。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显著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差别巨大,如汉族文化、藏族文化、满族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等。因此,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了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区域文化名片。区域文化竞争首先是文化产业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的生产、交换、消费进入市场体系,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支撑,把文化的区域个性通过文化产业进一步彰显出来。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区域文化特色、强化了区域文化特色,增强了区域竞争力。“陕西省安塞县,由于近年来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具有上千年文化传统的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歌舞等民俗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向市场,使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大产业‟。”“因此,特色文化使农村文化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品牌更加响亮,个性更加鲜明。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虽然农村文化产业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但并不是所有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都是因传统文化资源而成,没有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例如园艺栽培、艺术品编织等不一定是依靠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可以依靠创意、技术,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和其他有利条件,在一部分人的带动和政府的策划、指导下,形成特色鲜明、极具魅力的文化产业。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性: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体化与农民收入增加三维促动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整合当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为了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为实现目标任务,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三)农民收入提高和市场意识增强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观念前提

农民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实施更多的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的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空间逐步扩大,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农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农民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将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市场越广阔,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转化的速度就越快。农民市场意识的提升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相应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广大农民的视野不断开阔,市场意识陕速增强,尽管从总体上说,农村受教育水平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城市人口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农村也活跃着许多“能人”,他们思想解放,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推动者。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阶段递进性:从市场自发到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再到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一)市场自发阶段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是师徒传承形式或者家庭作坊形式,可以说是产业的孕育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艺人走街串巷,进行手艺传承、演技表演等文化活动,或者加工生产工艺品,但生产规模较小,在产品的销售上,更多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其收入也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生活支出,没有大的盈余。同时一些“能人”凭借敏感的市场洞察力,开始建立小企业,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经济效益明显,但大多分散经营,没有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魔术之乡的河南省宝丰县赵庄乡,魔术文化起源于唐宋,繁衍于明清,历史积淀深厚。但在20年前是为养家糊口玩魔术,经历了从提包单干、摆摊混饭,到后来带团巡演、搞大篷演出,越干越大的阶段。现在年演出收入1.2亿元,占全乡农民年总收入的70%以上。国

(二)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发展阶段

由于第一阶段的带动、放大效应,文化资源的现实作用得到了展现,但是文化经济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大力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组织进行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本运作和文化资源宣传推介,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沉睡的、濒危的文化资源激活、放大。积极推动人才集中、技术创新、投资扩大、产业集聚,加快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区域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这时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的是主导性、导向性、推动性作用。1998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村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增强产业意识,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途径。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又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确定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各级地方政府更是通过更加具体的措施积极推动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从文化产业属性上看,不少文化产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这些领域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民间资本是不会进入的,所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扶持。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佣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

(三)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育和快速成长,呈现出整体繁荣、产业结构合理、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的局面。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形象鲜明,形成很强的品牌吸引力。同时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凸显,区域文化品牌上升为区域的重要竞争力。从而实现了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时,政府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者逐步变成了市场的真正服务者,品牌的价值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成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拉力,市场拉动着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开始从对文化资源的严重依赖,走向以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产业为龙头品牌、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演进中实现优化

(一)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从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中,在行业结构上主要集中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行业。本文认为,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将在一定时期内局限于这些行业,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农民消费状况决定的。从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看,如前所述农村文化产业根植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一个区域的特色文化是该地区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农村传统文化优势最集中体现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方面,这些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工艺如剪纸、泥塑、石刻等,演艺表演如东北二人转、安塞腰鼓、内乡宛梆等,生态旅游如农家乐等。而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动漫制作等,无论从需求、供给,还是产业发展规律看,我国大多数农村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从文化消费状况看,目前农村非特色文化需求主要通过公益文化的形式得到满足,如广播、图书、电视、文化活动室等,实际上,农民通过市场进行的文化消费是很有限的,农村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文化产品与提供的文化服务,相当部分是为满足城市人需求的,如民俗工艺产品、生态旅游服务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激发地方经济活力,关键要看生产的文化产品是不是消费者喜爱的,只有使消费者满意,才能吸引更广大的消费群体进行文化消费,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民风民俗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会吸引城市人的眼球,因此,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具有稳定发展的现实必然性。

(二)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性

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稳定是相对的,从长期来看,将向高级化演进。这种演进主要表现在:在行业结构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继续维持和发挥原有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娱乐、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甚至现代传媒、印刷出版、电影业等行业也将逐步活跃起来。在文化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将实现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条竞争合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整体趋势上,文化产业的高度化成为必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更能适应顾客需求。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农村文化产业是主要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现阶段,虽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很脆弱,仍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催化,其具有快速成长的动力,并且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向前演进中实现优化,其演进过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不过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要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文化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区域内所有人的责任,因为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其历史长河中长期层积而成的,是一个地区的文脉延续和灵魂。文化发展就是延续文脉,就是张扬个性,就是展示形象,所以,政府及区域内所有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维护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越是文化积淀深厚,这个责任就越重大。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区域特色文化积淀深厚,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任务艰巨。要传承特色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够为特色文化发展奠定敦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载体。因此,地力政府应该在保护、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责任意识的驱使下,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制定农村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农村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特色,在产业发展初期,发挥特色,突显优势,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规划。政府政策支持能够创造良好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肥沃的土壤,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规划、引导和管理的职能,应该在充分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农村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底子,遵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并完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其不断创新。规划要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指导,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再生,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规划应该是一种发展战略,应把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真正实现以特色创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例如,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下孤灯村的黄河奇石产业,从1999年开始经过县、镇、村三级经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分期建成了奇石山庄一条街,硬化道路,亮化、绿化奇石山庄环境,并于2006年成功注册“奇石山庄”品牌。目前奇石山庄参与玩奇石的有8000多人,专业从事收藏经营的500余人,年收入420万元。

(三)拉长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

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多数农村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长。要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就必须以市场为基本取向,通过市场调节文化产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拉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促进文化产晶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产业深度与产业链长度成正比,延长文化产业链代表产晶深度开发,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其次,抓好龙头文化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更加重视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相关服务的创意,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第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和对渠道的控制,争取更大的价值增值空间。第五,完善农村文化市场。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村文化产业链条更完善,做到链条的每一个关节点耦合更加牢固,从而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进行产品及经营模式创新,强化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力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目前看,农村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服务层次不高,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缺乏活力。文化产业为人们直接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品,其竞争力在于文化内容和相关载体的新颖性和特色性,因此,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立足于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开掘,以原有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进行文化再造,满足目标群体多样化、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体验型的,也是娱乐型的。体验和娱乐内在地要求文化产品必须创新,而产品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异想天开式的观念创新来完成。”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适应性、适度超前性和高质化。适应性是指要洞察市场,使产品能够迎合顾客需求。适度超前性是指要有战略眼光,生产的产品既能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又能根据观念、科技的变化引领潮流。高质化是指合理地引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取胜。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上,要适时从政府推动向市场主导转换。要真正明确相关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农村文化产业。要发展和改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逐步实现市场面向的转变,把服务城镇与服务农村紧密结合从现实分析,农村主导文化产业主要市场面向是城市居民,在农村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农民消费非常有限,其产品购买者和服务接受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例如手工艺品的销售、旅游服务等,顾客群体大部分是城市居民,这就使农村生产的文化商品形成了对城市消费的依赖,虽然民间演艺等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农民,但随着其与旅游等的有机结合,城市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他们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农村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完善行业结构,不仅继续紧盯城市人的文化消费,也要密切关注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自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要坚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积极培育农民的文化消费隋趣和偏好,引导他们在消费方式的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取向上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区域文化优势相适应,努力推动农民对更多健康文化商品的消费。

(宏观经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姜长宝)

第四篇:农村扶贫发展工作总结

从2011年8月开始,民乐村在进行进农房重建工作同时,开展了“扶贫资金集中、股份经营”这种农村扶贫发展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工作。

项目力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人力、资金、生产与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瓶颈,希望在当地政府和外来机构的支持下,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在尽快完成民房重建和村庄基础建设的同时,让项目点民众拥有并管理外来资金、组建经营管理团队,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在社会和市场的竞争中成长并获取自己的利益。

判断与假设

基于原有的农村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外来的机构都不太可能在一个村庄进行持续的时间、资金、人员的投入。村民要致富、村庄要发展靠的还是他们自己。在外来机构撤走之后,能留下来的成绩一般是项目产生的水、路等一些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产出。而外来者最为关心的各种制度、条例、运作机制,很多是挂在墙上,留在报告里,跟村民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在执行中往往容易走样。在以往的很多数扶贫项目中,ngo、当地政府、项目村及村民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但项目村和村民一般只是作为信息、人员和场地的提供者而被动存在,ngo和政府的需求往往被摆在了第一位。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而市场改革中推行的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往往有以下几个限制:

一、很多贫困村本身并没有发展规模产业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基础;

二、村庄及村民很多现实而直接的诸如小额资金、村民就业需求容易被排除在外,对普通村民的意义不大;

三、农民只是作为土地上的打工者,原有的主体性丧失,潜在利益受损;

四、规模产业项目见效慢,风险高,与现存的小农户为主的经济社会制度结合难度大,农户的参与性受到限制;

五、外来的项目经理人较难在本地扎根,经理人较多的选择与需求可能导致其追求短期效益。

农村生活的人群在生活方式、情感、行为选择等方面往往与有城市教育背景的农村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村民来说,外来者(政府、企业或者项目援助方)作为项目的主导者,资金的提供方,规则和权力的主要制定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认同在农村实际运行、并且已经为农户掌握的规则和秩序。出于工作的惯性和项目整体的考量,农户往往被要求按照外来者的方式来行事。但逻辑合理、在大城市被证明为有效的规则或方式有可能不符合村庄实际,不被农户认可,并且很难为村民掌握。如果非要农民执行这样的命令,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项目的效果也容易打折扣。

成效和社会影响

总体来看,民乐村项目目标基本达成,但经济项目的盈利则需要更多的时日。

1 2

社区建设方面,以村活动中心为平台,老人念佛、妇女跳舞、小学生夏令营以及刺绣培训、电影放映等活动拓展了项目内容、丰富了村民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对整体项目的认同水平,为经济项目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阳光社区中心项目的落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工团队以及社会资金的进驻也将更好的促进民乐村的社会发展。

合作社作为组织和治理的平台,是民乐项目发展的主体。合作社在这两年经历了理事长辞职、会计人员改聘、经理人解聘诸多变动。理事长、财会人员也由原来的兼职改为专职,保证了合理的人力投入。原来村两委与合作社的紧张、相互推脱、指责的现象也由于理事长人员的调整得以改善。本地村民对合作社与产业项目的拥有感和认同感的逐步增加。合作社的例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制度也得到了坚持和完善,会议的效率与决策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员与制度的本土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验及建议

从民乐村的实践看,在农村推行项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毅力

农村的扶贫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农村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时间、人员上必须有足够的投入。

项目开展需了解项目原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

需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行为方式、认知和态度。是非对错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做具体的判断。在组织及人员的安排上,外来人员最好能有人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能真正在农村生活,了解、接受并认同当地人的生活、情感。教育和改造的任务和效果对农民和外来人员是相互的。

外来机构的权力需要平衡和制约

外来的支持往往不可持续,且本身具有较大的利益需求,可通过财务公开等制度约束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共同监督、协同发展的目的。需要花大力气通过支持本地团队正在实践中成长并担任主要责任。政府应创造条件支持青年人(创业青年村民、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到农村工作。

经济项目的选择上要求稳、求实效,最好从小项目入手

不能太注重创新性,避免经济上大的亏损。项目需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项目的前期成效会影响项目参与的判断与选择,信心很重要。

农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是必要的

需要充分发挥村民本身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订立工作目标后把工作都推给干部和村民。经济、组织工作往往镶嵌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网络之中。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心涣散的不利局面,有必要重建并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内部必须要有合适的激励机制。作为独立法人,要明确合作社与村两委的权责与界限。组织(合作社和村委会)财务与管理需公开、透明,并适当考量村民民主参与的组织、金钱、时间与情感成本。

农村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加强投入

在农村不一定都种地,种地不一定都挣钱。小农经济能低成本保证农产品。农村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加强投入,创新社会建设,以便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需要提高农村在地组织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自我供给能力。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其联合体分享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成果。

<1><2>

第五篇:农村扶贫发展工作总结(xiexiebang推荐)

从2011年8月开始,民乐村在进行进农房重建工作同时,开展了“扶贫资金集中、股份经营”这种农村扶贫发展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工作。

项目力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人力、资金、生产与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瓶颈,希望在当地政府和外来机构的支持下,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在尽快完成民房重建和村庄基础建设的同时,让项目点民众拥有并管理外来资金、组建经营管理团队,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在社会和市场的竞争中成长并获取自己的利益。

判断与假设

基于原有的农村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外来的机构都不太可能在一个村庄进行持续的时间、资金、人员的投入。村民要致富、村庄要发展靠的还是他们自己。在外来机构撤走之后,能留下来的成绩一般是项目产生的水、路等一些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产出。而外来者最为关心的各种制度、条例、运作机制,很多是挂在墙上,留在报告里,跟村民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在执行中往往容易走样。在以往的很多数扶贫项目中,ngo、当地政府、项目村及村民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但项目村和村民一般只是作为信息、人员和场地的提供者而被动存在,ngo和政府的需求往往被摆在了第一位。

而市场改革中推行的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往往有以下几个限制:

一、很多贫困村本身并没有发展规模产业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基础;

二、村庄及村民很多现实而直接的诸如小额资金、村民就业需求容易被排除在外,对普通村民的意义不大;

三、农民只是作为土地上的打工者,原有的主体性丧失,潜在利益受损;

四、规模产业项目见效慢,风险高,与现存的小农户为主的经济社会制度结合难度大,农户的参与性受到限制;

五、外来的项目经理人较难在本地扎根,经理人较多的选择与需求可能导致其追求短期效益。

农村生活的人群在生活方式、情感、行为选择等方面往往与有城市教育背景的农村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村民来说,外来者(政府、企业或者项目援助方)作为项目的主导者,资金的提供方,规则和权力的主要制定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认同在农村实际运行、并且已经为农户掌握的规则和秩序。出于工作的惯性和项目整体的考量,农户往往被要求按照外来者的方式来行事。但逻辑合理、在大城市被证明为有效的规则或方式有可能不符合村庄实际,不被农户认可,并且很难为村民掌握。如果非要农民执行这样的命令,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项目的效果也容易打折扣。

成效和社会影响

总体来看,民乐村项目目标基本达成,但经济项目的盈利则需要更多的时日。

民房重建方面,到2011年9月份,共发放民房重建补助资金1018.61万元,其中政府资金850.8万元,基金会资金167.81万元。民乐村新建农房511户,1388人;加固6户,25人。到 2011年10月初,全村517户重建的新房全部建成,村民们陆续搬入了新居。

产业发展方面,合作社现有民富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普惠缘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分别生产食用菌、獭兔等产品。2011,食用菌项目实际投入120万,生产菌包20万棒,完成销售收入25万元。獭兔项目一期投入100万元,其中合作社投入70万,外来经理人投入30万元。獭兔项目以生产獭兔种兔为目标,预计年生产兔种3万只,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另有肉兔试验项目实现销售收入4.5万元,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产业项目提供了30个就业岗位。

社区建设方面,以村活动中心为平台,老人念佛、妇女跳舞、小学生夏令营以及刺绣培训、电影放映等活动拓展了项目内容、丰富了村民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对整体项目的认同水平,为经济项目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阳光社区中心项目的落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工团队以及社会资金的进驻也将更好的促进民乐村的社会发展。

合作社作为组织和治理的平台,是民乐项目发展的主体。合作社在这两年经历了理事长辞职、会计人员改聘、经理人解聘诸多变动。理事长、财会人员也由原来的兼职改为专职,保证了合理的人力投入。原来村两委与合作社的紧张、相互推脱、指责的现象也由于理事长人员的调整得以改善。本地村民对合作社与产业项目的拥有感和认同感的逐步增加。合作社的例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制度也得到了坚持和完善,会议的效率与决策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员与制度的本土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验及建议

从民乐村的实践看,在农村推行项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毅力

农村的扶贫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农村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时间、人员上必须有足够的投入。

项目开展需了解项目原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

需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行为方式、认知和态度。是非对错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做具体的判断。在组织及人员的安排上,外来人员最好能有人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能真正在农村生活,了解、接受并认同当地人的生活、情感。教育和改造的任务和效果对农民和外来人员是相互的。

外来机构的权力需要平衡和制约

外来的支持往往不可持续,且本身具有较大的利益需求,可通过财务公开等制度约束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共同监督、协同发展的目的。需要花大力气通过支持本地团队正在实践中成长并担任主要责任。政府应创造条件支持青年人(创业青年村民、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到农村工作。

经济项目的选择上要求稳、求实效,最好从小项目入手

不能太注重创新性,避免经济上大的亏损。项目需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项目的前期成效会影响项目参与的判断与选择,信心很重要。

农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是必要的

需要充分发挥村民本身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订立工作目标后把工作都推给干部和村民。经济、组织工作往往镶嵌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网络之中。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心涣散的不利局面,有必要重建并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内部必须要有合适的激励机制。作为独立法人,要明确合作社与村两委的权责与界限。组织(合作社和村委会)财务与管理需公开、透明,并适当考量村民民主参与的组织、金钱、时间与情感成本。

农村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加强投入

在农村不一定都种地,种地不一定都挣钱。小农经济能低成本保证农产品。农村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加强投入,创新社会建设,以便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需要提高农村在地组织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自我供给能力。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其联合体分享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成果。

下载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扶贫成本高,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更为突出......

    花都房地产业发展态势

    花都房地产业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初,据我的观察和有关资料分析,花都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是房地产,其发展规模甚至有超越番禺的趋势。(一)花都房地产业需求量表1:2010年1-1月......

    论坛的发展态势

    论坛的发展态势 选题依据: 论坛又名网络论坛BBS,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

    房地产发展新态势

    房地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城镇化不是简单的......

    新阶段人民政协理论发展准则探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的许多新变化,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

    农村扶贫 文档大全

    农村扶贫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农村扶贫 农村扶贫专题材料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使用分散。由于扶贫资金数额有限,管理扶贫工作和使用扶贫资金的部门太......

    恐怖主义问题及发展态势[推荐阅读]

    恐怖主义问题 今天我们讲一下恐怖主义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准备讲以下内容:第一个,恐怖主义概念;第二个,恐怖主义发展态势;第三个,恐怖主义猖獗的原因;第四个,国际与反恐局势;第五个,恐......

    浅析黔东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浅析黔东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黄雯雯 外国语学院 摘 要:黔东南是一个“欠发展,欠开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差,贫困面大。但黔东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