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03:5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小编推荐)》。

第一篇: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小编推荐)

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

张汉为 刘娥苹

【摘 要】城镇化进程中,撤村并镇、宅基地置换、征地拆迁等齐头并进,广大农村面临重大转型。农民转变为居民,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农村转变为城镇,农村社区开始出现。农村社区由生产共同体向生活共同体转变,农村社区治理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城乡格局由城乡二元向城乡统筹一体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过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问题频出,因而,从治理模式、公共决策、权力配置和条件保障的路径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治理;路径

当前,农村社区治理面临诸多难点:一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不足;二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不够;三是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行政色彩过浓,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四是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二合一”体制影响农村居民在社区中的参与和自治。农村社区治理必须通过政府、社会与社区三个层面的合作、协调,重新配置基层行政管理权与居民个人的权益,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治理新模式。

一、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选择

(一)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社区自治型治理模式。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社区,同外界的联系密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大,社会利益的分化不断加剧,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要在该地区实现农村社会的有序化,就必须重构治理模式。在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作上,强调民主的参与和多元的分权,强调权力的双向互动运行。同时,也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调整与平衡,农村社区自治必须是法律范围内的自治。

(二)城镇化过渡的农村地区,采取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传统的农村组织结构将变为社区制,要改变“乡政村治”的农村管理体制和格局,形成乡村(乡镇政府与农村社区)共同治理的新型管理格局,必须改变

以前的管治性思路,农村基层管理也应该由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三)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国家主导型治理模式。在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发展中,社区治理要强调行政的主动性发挥与社区的能动性创造,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共同增值的社区模式,将行政力量合理化融入农村社区治理,变刚性执法为柔性治理,实现行政与自治的有机团结,管理资源的无缝对接,突出行政管控和依法治理。

二、将“公众参与”纳入农村社区事务决策

"公众参与”是公众通过直接与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和参与公共治理的过程,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将公众参与引入农村社区治理是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

建议在农村社区广泛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活动;全面推进社区事务公开和党务公开;着力推广民主恳谈、民情沟通、民主听政等民主管理方式,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村级“一事一议”范围,让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

策,激发基层群众的政治热情,强化他们对自身利益与社区整体利益相关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调动其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对农村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权力再配置

(一)政府侧重引导和监督。在全面梳理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将决策咨询、标准制定、行业统计、行业规范、资格认证等职能以及社区事务性、公益性、社会性工作,转移或委托给相关社会组织。同时,对协助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项目招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等形式,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社会组织突出合作与协调。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要发挥好“融合器、减压阀”的作用,更加强调与政府、社区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从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角度看,要积极探索枢纽式管理机制,加快组建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试点工作,使其成为本地区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枢纽,在经济、教育、体育、文化等有条件的领域,建立枢纽式管理和服务模式,完善功能定位、运作机制和资源保障。

(三)社区自治重在制度建设。村委会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必须不断自我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使之适应本社区的实际。特别是要构建社区内的民主协商机制,即通过社区外政府指导和协调,逐步建立社区内政府机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健全村企、村民之间的民主协商机制,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有效满足村民需求,从而构建社区内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社区居民重在参与。居民参与度决定社区自治度,农村社区治理要达到“善治”,社区居民的广泛热情参与是前提。一是要加快社区民主参与机制建设,规范业委会、居委会民主选举程序,减少行政干预,以社区为载体来逐渐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以社区政治参与为载体逐步提高居民的国民素质。二是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社区品牌建设,采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弘扬农村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一)资金投入保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增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满足农村社区治理的硬件要求,同时提高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二是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优惠政策,广泛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开发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项目,盘活非农建设用地,规范土地流转,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障。

(二)社区工作人才保障。社区治理需要多元共治,社区治理的工作更需要各类人才保障。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工作人员的考录考核、工资待遇、保险、奖惩、培训管理、民主评议等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吸引力。二是注重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和培训,包括各类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为社会组织的发展积蓄能量。

(三)运作机制保障。一是机关部门通过“与村结对、共驻共建”,加强对结对村的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物资、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镇、街道要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明确一名党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一同部署、一起考核、整体推进。二是筹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分类指导。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市场运行的三维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政府奖励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三是建立科学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工作成绩以及村干部报酬挂钩。通过层层落实,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各镇(街道)负责、行政村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合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转型期农村社区治理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农村社区治理既需要好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也需要好的机制和运行环境,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12期

第二篇: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

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 助力上市公司转型升级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立印

近二十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体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实践,不断建立健全和发展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不断细化完善的同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被动合规、流于形式、公司治理有效性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大力提高上市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存在六大问题

(一)公司治理形式不断完善,但实质运行却“形似而神不至”。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系列概念、理念、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则大量借鉴了外国经验,是在监管机构的外生推动下自上而下强制导入并推行的。这种做法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经济背景下,好处是规则清晰,强制性标准容易执行。但并未考虑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文化传统,也未考虑上市公司自身的行业特点、成长阶段和对股东、董事、经理之间权利分配的选择空间。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千篇一律,重形式、轻内容、采取形式主义应对监管要求等现象,上市公司对公司治理缺乏自觉性、自发性和主动性。

(二)股权结构“一股独大”,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有待强化。我国主板上市公司绝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民营上市公司中,大多由家族企业演变而来,因此也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据统计,中小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38.9%,前三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58.5%;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34.7%,前三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55.4%。在一股独大的机制下,大股东的行为并未得到有效制衡,造成“国企像机关、民企像家庭”,特别是部分大股东利用控股优势地位,通过非市场化手段,直接介入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违背诚信和忠实义务,通过不公允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三)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职能弱化,监督制衡机制有效性不足。我国的公司治理框架体系既借鉴了英美模式,引入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独立董事、外部审计等治理机制,又借鉴了德日模式双层董事会制度,引入了监事会制度,形成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并存的独特二元监督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职能重复,如都可以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高管人员,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等,造成了治理机制的重复,增加了公司治理成本;二是由于独立董事和监事在提名选聘和薪酬机制方面的独立性不强,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和沟通不足也阻碍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其监督职能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独立董事怠于履职,花瓶独董、问题独董、关系独董等现象为社会所诟病,而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也普遍存在。

(四)董事会独立性问题突出,运作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实践中,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仅容易造成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和损害,也往往会产生大股东控制董事会问题,直接影响董事会的独立决策,这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反映的更为突出。部分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职责权限不清,“经营型董事会”现象明显;部分上市公司缺少对董事的细化履职要求,缺少董事会工作评价制度,成为“会议型董事会”。

(五)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往往直接由政府部门指派,导致高管行为“官员化”;二是激励机制方面,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主要采取年薪制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高管行为短期化,股权激励、退休金计划等有助于将高管人员个人目标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紧密结合的激励手段仍然较少;三是约束机制方面虽然国有上市公司来自党委、纪检、监察和审计、税务等社会化约束并不少,但很多监督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依靠法律法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相对较多,来自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外部市场约束力较弱。

(六)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市场约束功能不强。一是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总体而言,受机构投资者规模、投资理念、参与成本等因素影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仍属少数现象;二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不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多偏重于合法性、合规性,而对投资者真正关心的反映企业经营层面的信息质量重视不够,信息披露无法反映公司个性特点,透明度不高,资本市场公司治理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影响;三是控制权市场并未真正形成。通过资本市场收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控制权市场很难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形成外部压力。四是社会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舆论监督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

(一)增强公司自治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公司治理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框架体系,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兼具安全和效率的双重职能,含括“合规”和“业绩”的双重内涵,既要明晰权责、防控风险,防止坏人办坏事,又能真正增强发展动力和管理效能,提升经营业绩、持续创造价值。监管机构应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将公司治理的自主权更多的交给企业,实现监管要求和公司自治的有机融合。

(二)强化控股股东行为约束,增强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最近证监会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引入老股东存量发行和优先股制度等措施,将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应积极采取各项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健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规范,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对资本多数治理进行修正,探索建立事前充分信息披露、事中股东大会和监事会进行监督、事后按照承诺赔偿损失的一整套防范机制;二是积极健全和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制度;三是进一步强化落实和推广应用累积投票、征集投票权、网络投票、关联股东回避表决等制度,增强中小股东话语权;四是规范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母子关系,在明晰战略定位、划分产业边界的基础上,通过整体上市等手段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规范关联交易行为。五是强化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完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制度,促进监督机制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制度要紧紧围绕增强独立性和更好的发挥决策参与功能两方面展开。要改进独立董事提名、选聘机制,建议组建独立董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独立董事专家库,形成独立董事市场,由上市公司董事会或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提名推荐;加强独董职业素质培训,提高执业能力;鼓励独立董事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熟悉和掌握上市公司发展环境、经营运行等各方面的信息,为其参与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更好的发挥专业才能和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由交易所和上市公司共同对独立董事进行履职考核,增强薪酬考核的独立性。

(四)强化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升科学决策水平。要增强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国有企业管理向国有资本管理的转变,实行功能性和竞争性国企分类监管,减少政府机构、控股股东、企业管理层和不适当的外部利益集团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和影响,使上市公司董事会能够独立客观的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判断和决策,合理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科学进行投资决策。要确立董事会决策的权威性,明确权责范围,厘清决策边界,避免公司内部多个“权利中心”,使董事会在战略规划决策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成为最权威的决策和领导核心。

(五)健全高管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履行忠实勤勉义务。要减少政府部门对国企高管的行政化直接任免,研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进国企高管选聘机制的市场化,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供求市场,完善的选拔聘用机制,科学的退出机制,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高管任免体系,通过优胜劣汰激发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激励高管人员忠实勤勉的履行职责。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薪酬考核体系,积极推行国有上市公司市值考核,鼓励实施股权激励,使高管人员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趋于一致,增强高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继续强化法律约束、组织制度约束、监事会独立董事监督等内部约束机制,杜绝高管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侵害公司利益行为。

(六)改善外部治理环境,促进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均衡发展。加强对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评估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的执业监管,通过分类监管和“红黑榜”公示等方式,形成有利于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积极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强化媒体约束功能,使上市公司更大程度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三篇: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析

一、高职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二、提升高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违法现象日益严重;

(二)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遭受侵害;

(三)高职学生创业过程缺乏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1.法制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2.法制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这对不同专业,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实务学习;

3.加强学院法制校园文化建设;

4.法制教育融入企业顶岗实践环节中;

5.法制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第四篇: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张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形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征地、宅基地置换等原因形成的新型农村居民安置小区)。笔者实地对沪郊Z镇3个农村新型社区(新华苑、松岸华庭、新春小区)进行调研,发现新型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有关部门重视。

农村新型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自2004年以来,Z镇共有14个村千余户农民纳入动拆迁的范围。随着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在全镇范围内已形成3个动拆迁安置小区,分为3种类型:

一是宅基地置换小区,如新华苑。目前,小区共有房屋1059套,其中600多套为新华村村民安置房,其余为商品房。小区居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原新华村村民,占所有居民的60%,剩余部分是通过购买商品房或租房入住小区的居民,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在小区的管理上,完全沿用了原新华村建制,小区物业由新华村统一缴纳物业费,委托Z镇红枫物业公司管理,形成村“两委”单一管理模式。

二是动迁安置小区,如松岸华庭。松岸华庭始于2007年Z新镇规划,地处镇区中心,总户数为1453户,其中动迁安置房为954户(已经全部安置完毕),动迁户来自全镇13个村,户籍基本全在原村,小区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只有92人。同时作为一个配套商品房项目,有商品房499户,业主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为Z镇辖区内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口,构成复杂。2008年12月小区成立管委会,开发商下属物业公司参与运作管理,业委会正在筹备之中,形成村居交叉管理模式。

三是动迁农民自建房聚居小区,如新春小区。目前小区占地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由10个自然小区组成,总户数为905户。小区设有新春小区管委会,由于农民动拆迁享受镇保后并未将其户籍迁出(仍挂靠在原户籍村),导致目前小区的动迁户兼具农民和居民双重身份,呈现“离土不离村”的现象,形成了村居两头管模式。

笔者通过对以上3类农村新型社区的调研,发现它们都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人口结构呈多层次、多元化格局。由于这些拆迁安置小区距离镇区、工业区较近,交通便利,出租和转让的成本也较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员入住,加之动迁房到期上市交易、配套商品房等因素,使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失地农民和各阶层人员共享的“移民社区”,人口结构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城市或农村社区治理的全新挑战。

其二,管理体制多样化,利弊并存。如新华村村“两委”统一管理模式基本延续原村“两委”的方式,管理严格,原村村民凝聚力强,但在外来人员管理上,基本处在空白状态;松岸华庭村居交叉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相对多,能够多方位的为居民提供管理和服务,但是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容易出现扯皮现象;新春小区村居两头管模式由村居两方面负责,容易出现小区管理与村管理的脱节,产生政策盲点。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

第一,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对身份的转变尚不能适应,造成社区内出现“农村乱象”。农民搬进社区后,虽然脱离了独门独户的散居生活环境,并通过“镇保”实现了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但原有的许多农村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却继续沿袭,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农村本色。尤其是中、老年居民,脱离不了长久以来的农耕情节,在搬迁入住后,在绿化带开垦土地种植蔬菜、用粪便施肥,随地吐痰、不定点倾倒垃圾、燃放鞭炮、随意堆放农具、利用小区绿化晾晒衣物等现象也比较常见,对新建成的社区绿化和环境卫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二,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问题。一般来说,传统农村社区即是一个熟人、半熟人社会,成员大多世代相交,农村新型社区则打破了传统的村域限制,成员构成相对复杂,呈现“散”的状态,动拆迁村庄散了,产业分工村民散了,生活好了邻里间却陌生了。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由于缺乏沟通和交叉,特别是在一些社区如松岸华庭,动迁房和商品房分为不同的片区,造成社区居民间的分层分片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第三,居民福利待遇不对等问题。动迁居民搬进社区后,虽然生活环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村域,但户籍大多仍保留在原村,可以继续享受由原村集体资产带来的如“有线电视免费安装”、“子女上大学补贴”、“大病补贴”、“丧葬补贴”、“重阳节补贴”等多种福利待遇,其他购房入住的居民则无此待遇(户籍在小区的除外)。同时由于各村经济实力不同,必然导致同一社区内来自不同村的动迁户之间福利待遇也存在差异。这种同一社区内居民由于身份差异所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对等,很多情况下可能演变为各种矛盾的导火索。

第四,社区干部角色转换问题。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原村两委干部。与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同,社区管理的重心是社区公共服务。这对于习惯村两委工作方式的社区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村民的管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法子,但面对结构复杂的上了楼的居民们,均出现了“无从下手”的不适感,大多仍沿用老办法;同时也对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扩大工作覆盖、调适农民心态等方面还缺少工作思路,找不到工作抓手、摸不着工作门路。

第五,社区管理缺位、错位问题。面对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各种管理关系的复杂性、村居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以及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性,各种沿袭的或者新设立的社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经验显然是不足的,普遍出现了职能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加之人员及资金缺乏等问题,致使新型社区目前仍存在着明显的管理缺陷。除新华苑沿用村两委单独管理模式以外,其他两个小区均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各机构之间如无明确的职能划分,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问不管、相互推诿的状况,出现“真空地带”,导致社区管理缺位、错位问题出现。

第五篇: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

一、单项选择

1.德国社会学家()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3.()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C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学者法林

4.()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A

A.美国学者法林 B.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 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二、多项选择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一群人 B.地域或地点

C.社会互动 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ABC

A.地理社区 B.身份利益社区

C.个人网络社区 D.行政社区

3.根据人们之间的联系强度进行的社区分类,有()ABCD A.面对面的社区 B.标准社区

C.具有共同感的邻里社区 D.扩大的社区

4.根据形成方式或形成历史进行的社区分类,有()ABC

A.传统老居民区 B.新建小区

C.单位家属院社区 D.个人网络社区

5.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BCD

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6.一般来说,社区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几个因素的配合,它们是()ACD A.社区居民的参与与组织 B.主要靠市场机制的渗透 C.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 D.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地理社区——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如一个村落、一个集镇、一个城市、一个行政区等。3.身份利益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社区,是基于民族、种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形成的社区。

4.个人网络社区——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即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5.单位制模式——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多数社会成员被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组织中,由这种单位组织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

6.城市街居体制——城市基层民主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来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7.社区问题——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上的表现,社区中许多成员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靠大家集体努力来应对解决。

四、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基本要素(简述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提出的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提出,社区的构成有哪几个基本要素?)

美国学者希拉里(Hillny,1955)和威尔士(Willi。,1977)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1)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社区包含一群人,没有人就不成其为一个社区,必须有人群才称其为社区。

(2)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地域。社区必须占有一定地域范围,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区域。一般地说,一个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里,这个特定的地域就是社区的地理界限。因此,没有地域要素,社区就不可能存在,(3)社区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分正式组织化互动和非正式的自然交往互动。一般来说,在社区中,两种社会互动都存在。

(4)社区的第四个基本要素是共同的依附归属感,或者说心理上的认同。当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以习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对某个社区产生观念上的归属和依赖,对互动交往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提出的地理社区、身份利益社区和个人网络社区三者有什么区别。

(1)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地理性社区(这样的社区可以是一个村落、一个集镇、一个城市、一个行政区等)。

(2)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就不一定是以地理位基础:这种社区主要用来指非地域的社区,是基于民族、种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性取向、社会阶级、专业或就业类型等形成的社区。

(3)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3.简述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者关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自特点。

(1)情感性/情感中立;(2)扩散性/专一性;(3)特殊性/普遍性;(4)先赋性/自致性;(5)集体性/个体性。

4.就一般意义来言,现代化对传统社区的冲击和转变有哪些内容。

(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

(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了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

(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保守传统生活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经济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4.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

(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6)社会解组的问题。

5.在社会学中,关于社区问题的归因有哪几种理论模式。在社会学有大量关于社会问题的归因理论,大致来说有这么几种:

(1)社会病态论;(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行为偏差论;(5)标签理论;(6)社会建构论;(7)社会冲突论。

五、论述题

1.论述当代社会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间的社会纽带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乡村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比较深厚地蕴藏在社区之中,由于乡村社区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经过乡村社区的代代相传,实际上延续着一种文化模式和精神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意义和终极关怀。

2.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城市社区的经济功能主要在于能够给基层社区居民提供一种场合,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经济体,这种社区经济体比较稳定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尽量免除市场资本带来的风险和剥削。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化。城市社区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交通和通讯比较方便,人们的流动性也比农村社区强,所以城市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参与的空间大,有较多的选择机会。素。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正是因为城市社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网络的选择性和超地域性,所以城市社区的团结和控制的纽带变得弱化,由传统社区的靠情感和道德维持社会团结走向靠理性和法制来维持社会的分工整合。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强化。城市社区的社会地位分化和身份显现功能的一个趋势是社区间的差异大于社区内部的差异。教育的同质性增强,从而减弱了成员之间的身份差异。

第五,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城市社区的居民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风险,加上大家庭和社区关系的弱化,所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主要靠体制化的制度和专业,而社区内部的保障和服务功能成为一种补充和辅助。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当代城市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不同于农村社区对传统的较强的依赖性,而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繁荣性。

3.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革?

(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五个特点

(1)现代化的起步比较晚,一般都落后于西欧国家;(2)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化元素不是内生的,而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输入;(3)现代化过程是一种人为的自觉努力,主要靠民族精英推动政府积极推进现代化;(4)现代化的手段多数是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5)现代化的任务紧迫,要求“一揽子”解决,对现代化抱有一定的理想化和盲从的特点。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革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为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

第二,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第三,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

第四,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4.论述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的独特挑战和转变。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三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四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把社区作为基层居民再就业、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场所。

5.论述社区化的社区问题解决机制。

第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通过社区居民全面深入的参与,形成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才会把社区内外资源整合好,真正用于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问题,真正形成一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有专门的社区工作者去发动启发居民,理解社区问题和社区居民生活的关系,培养一种对社区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一种团结合作意识,把居民组织起来,围绕特定问题,采取一定策略,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第二,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靠社区居民参与,根据当地社区的现有资源环境和文化习惯、技能手段,来自主决定社区的开发项目和参与管理控制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第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社区发展和治理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否则的话,社区发展构不成一种专业,那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就需要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下载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治理

    一、单选题 1、法国社会学家在1893年著作完成《社会劳动分工论》,他是谁 A. 迪尔凯姆 2、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创建了一种理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 5、ABD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 作业一一、不定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

    社区治理

    一.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 A.腾尼斯)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化的分别。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

    社区治理

    社 区 治 理 作 业 一 填空题: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 2、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

    《社区治理》

    12春《社区治理》作业一_0010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 )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A. 社......

    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性的路径

    编者按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一方面,道德模......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几种路径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几种路径 有效性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