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类书籍读书报告
管理图书推荐(原创)创新与创业 2.《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作者:(美)德鲁克著,蔡文燕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3.《创业学》与《创业学案例》作者:(美)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著,周伟民,吕长春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4.《创新引擎:有效提升企业创新执行力》作者:(美)乔治等著,陈正芬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人力资源管理 6.《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作者:(美)马库斯,(美)科夫曼著,鲍世修等译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05月 7.《管理心理学(第四版)——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作者:苏东水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战略管理 9.《战略管理与企业政策》作者:(美)惠伦,(美)亨格 著,王玉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企业文化 10.《中国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经济学丛书》作者:魏杰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12.《战略经济学(第三版)》作者:贝赞可 等著,詹正茂,冯海红等译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市场营销 15.《战略营销管理——财经易文教材系列》作者:(美)佩里 著;李屹松译 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6月 16.《定价圣经》作者:(美)多兰等 著,董俊英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18.《管理品牌资产》作者:(美)阿克 著,奚卫华,董春海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19.《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作者:(美)舍尔茨 著,何西军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20.《国际市场营销:第六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市场营销系列》作者:贾殷著,吕一林,雷丽华译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 22.《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作者:(日)今井正明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04月 23.《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作者:(美)杰弗里?莱克著;李芳龄译 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 24.《基业常青》作者:(美)柯林斯等著;真如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05月 26.《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作者:彼得·圣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 27.《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著,许是祥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28.《六顶思考帽——全球创新思维训练第一书》作者:[英]波诺 著,冯杨译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29.《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作者:(美)郭士纳 著,张秀琴,音正权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30.《沉静领导——02年亚马逊书店最受欢迎商业图书》作者:(美)巴达拉克著,杨斌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1月 31.《资本的秘密》作者:(秘)索托 著,于海生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32.《影响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著,陈叙译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33.《引爆点》作者:(美)格拉德威尔 著,钱清等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34.《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者:美.格鲁夫著安然译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08月 35.《定位》作者:(美)特劳特 36.《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工商管理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作者:[美]希林著,谢伟等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37.《世界是平的》作者:(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38.《潜智:如何培养和传递持久的商业智慧》作者:(美)伦纳德,苏尔普著,李维安,谢永珍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5年05月 39.《社会资本:造就优秀公司的重要元素》作者:(美)科恩,(美)普鲁萨克著,孙健敏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40.《创意经济:如何点石头成金》作者:(英)约翰?霍金斯著,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其他(临时添加): 1.《无人之境》 2.《战略原点》 3.《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梁小民,管理经济学通俗读物)4.《写给中国企业家的公司财务》(张春,公司金融的通俗读物)5.《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高德拉特,toc(约束链)管理的通俗读本)6.《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会计学的入门读物)7.《笑着离开惠普》?(企业管理的入门读物)8.《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投资心理学入门读物)9.《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开创性作品,知识管理的入门读物)10.《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关于创业学,这是最好的一本书,很难,也很清晰)11.? 《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学术著作)12.《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学术著作)13.《魔鬼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的入门读物)14.《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学术著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公司文化)15.《组织社会学十讲》(学术著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公司文化)17.《重获企业精神》(很惊心动魄的故事,讲一个企业家怎么在1930年美国经济危机中靠卖土豆发家,紧接着把卖土豆的钱投资做电脑芯片的故事。这是一本老书。有助于理解企业家精神如何支撑一个企业在各种经济周期中生存,企业家精神是跨经济周期,跨行业技术的)18.《大国崛起》(国际经济学的入门读物)19.《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解析中国文化的内涵,关于中国文化,他解释得最准确。2006年,他获得素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该奖是奖励给对历史文化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家。)
“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在电视大亨约翰·克鲁格(johnw.kluge)资助下于2003年设立的,其目的在“弥补诺贝尔奖之不足”(诺贝尔奖没有人文奖)。该奖授奖对象不分国籍和语言,只要在人文研究范畴,包括哲学、历史、人类学等,做出重大和深远的贡献,即有机会获奖。2003年第一届克鲁格奖颁给了波兰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2004年是由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和法国哲学家里克尔(paul ricoeur)获奖。2005年则没有获奖人。20.《经济解释》(张五常)22.《流行的国际主义》(保罗.克鲁格曼著,他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获奖的原因即是他的国际贸易理论。该书是他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入门读物)23.《网络社会的崛起》(互联网技术推动社会形态的演变,学术著作)24.《2010商业模式》(未来10年,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要超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25.《杰克.韦尔奇自传》 26.《发现利润区》 27.《利润模式》 28.《长尾理论》 29.《ie入门》(文放怀)篇二:管理学读书报告
关于学习《管理学》的读书报告 《管理学》第二版这本书是由周三多教授(主编)和陈传明教授(副主编)合著,该书于2005年11月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面向21世纪教材和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核心教材。该书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汲取古今中外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精华,系统的阐释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职能,建立了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管理学新体系。全球化、知识化、人本化和信息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21世纪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知识素养,该书还特别阐释了全球化管理、管理理论、决策方法、企业资源计划。结合20多年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该书在每一篇结束时均列举有相应的中国企业管理的小案例。该书既吸取了当今世界管理学的前沿成果,有紧密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既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系,有突出了管理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首先该书对管理作的定义为: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本书是依据多数人的做法,根据管理职能来编排本书内容。所不同的是本书讲述的管理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因此全书内容由六篇构成,其中第一篇总论篇讨论了管理学的研究基础;其余五篇—— 决策与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创新篇,依次介绍五种管理职能。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论。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管理职能、管理者角色和管理者技能;接着阐述古今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第三节主要介绍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首先介绍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接着又提出一些提高员工道德的途径。最后主要围绕两种社会责任观进行论述,古典观认为企业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并且能从有所收益。
第三章只要介绍全球化经营的内涵、动机和特征以及影响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因素,最后阐述几个有代表性的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模式。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章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内涵及特征,以及管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过程。最后例举了几种典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mrp、erp等。第五、六、七章主要介绍决策与计划职能。关于决策书中主要说了两种决策观,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决策观即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人们的决策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环境因素、组织自身因素、决策问题的性质、决策主体因素。既然决策要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人们就应该尽可能的科学决策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此选择正确的决策方法也尤为重要。该书中,对决策的各种类型,决策模式、决策方法等也都做了详细了讲解。决策不仅存在于企业的运行中,也存在于各种团体机构里,甚至对我们个人来说,每天可能都要做一个对自己的发展有意义的决策,可以说决策无处不在又非常重要。
有了决策之后企业就应当进行详细的计划编写过程,计划可以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计划的制定也要考略组织所处的环境如何,待计划编制好了之后就要进行计划的执行阶段了,在执行计划这个阶段,有几种重要的执行方法: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
第八、九、十章主要论述管理的组织职能
第八章组织设计。主要围绕如何来进行组织的设计来论。首先说明组织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控制幅度、权责对等、柔性经济原则。其次,组织设计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即环境、战略、技术与组织结构,第三,组织的部门化这一节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主要包括: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结构。最后,还介绍了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关系以及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问题。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来作论述,分别是:根据组织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招聘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绩效考核。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首先讲述组织变革的动因、类型和目标。其次,由于组织变革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对组织变革进行引导。书中主要讲述了组织变革过程中会遇到压力和阻力以及解
决这些问题的措施。第三节主要说明组织文化的功能和特征以及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还介绍了一些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主要论述管理的领导职能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他们运作起来就需要管理的领导职能来完成。首先首先说明什么是领导,领导的作用有哪些。第二节主要领导风格的类型,这个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第三节对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导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有:领导特性论、管理方格论、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主要讲了激励的需要理论和激励的过程理论。前者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x理论和y理论;后者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第十三章主要讲沟通。沟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沟通类型,他们对组织有利也有弊。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中的沟通可能会沟通不畅而引发一些组织冲突,如何有效管理冲突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十四、十五章讲述管理的控制职能 尽管组织的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职能都付诸了实施,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组织的活动会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组织的控制职能。控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第二节主要讲述控制的过程,第三节讲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第十五章主要讲控制方法。分别讲述了: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综合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标杆控制和平衡计分卡控制。
第十六、十七、十八章论述管理的创新职能。本篇主要讲创新的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
个人认为这些章节可不去做详细的论述。因为管理者都清楚墨守陈规必然会导致失败,都懂得创新的力量,所以他们自然会想着如何去进行创新。而且管理者在执行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都有创新的的影子,比如,引进新的生产技术、研发新产品、组织变革等,都可以看成是组织在进行创新。
在这里我要引用其他教科书里的一些观点:“管理有规律,管理无定式。有规律反映了管理的科学性的一面,而无定式则反映了管理的艺术性的一面,也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这些几乎每天我要接触也非常熟悉的东西,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意义,甚而一点也不了解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但是看完《管理学》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管理学确确实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只要他需要学习,需要工作,需要和人打交道,就必然涉及到管理学的领域。我们不仅要学习管理学的理论,还要学会在生活中灵活的应用它,这对促进自身的发展,更好的与人交往、更好的生活等方面都会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这本书我还没有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今后我仍会对这本书进行多次阅读,希望能有更多更深的领悟!篇三:管理学读书报告范例
课程名称 管理学
任课教师 邢以群
题 目 《企业的人性面》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 杨曦 3110101975 年级专业 人文科学试验班1106 所在学院 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2012-10-24 《企业的人性面》读书报告
杨曦
1、书目:
书名:《企业的人性面》
作者:[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2008年3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文,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x-y理论创立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于1957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第五届校友聚会日上发表的演讲,随后发表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后于1960年出版成《企业的人性面》一书,进一步阐释了其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思考。在科学管理思想暴露不足、劳资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它极大地推动了人际关系运动的研究热潮和行为管理思想学派的发展。
全书主体共分三部分:管理的理论假设、y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管理能力的开发。层层紧扣,环环贯通,由理论到实践,由传统到创新,始终围绕着“最有效地管理人员的方式是什么?”这一根本命题。除主体外,前部分为资深学者格尔圣菲尔德的注释和埃德加·沙因、沃伦·本尼斯等管理大师的题序;后部分为结语、附录等。这些字字珠玑、精辟入里的评注和补充,对于深入、全面、客观地理解麦格雷戈的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3、心得评论
“未来二十五年,最伟大的科学发展将产生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不是自然科学领域”、“工业已拥有为人类的物质利益而利用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的基本诀窍,我们现在必须学习如何利用社会科学来使我们的人的组织真正成为有效。”?? 读着这些话,不免令人心中充满激动的憧憬。的确,这是工作和责任的时代,是市场的世纪,更是管理的世纪。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以最少资源成本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无限欲望,才能实现借助组织力量来更好达成个体目标同时借助人力资源来更好达成组织目标,才能让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整个市场高效有序运转,让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经济科技等发展进步,员工的低级需要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再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因而有效管理的关键便在于激发和满足其高级需要。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传统的“x理论”基于完全“经济人”假设,主张处罚、奖赏及“严格而公平的管理”;“y理论”则基于完全“社会人”假设,主张激励的方式,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诚如其学生评价:“麦格雷戈总能理解那些打动实际工作者的东西。”y理论的应用即是如此:1)分权与授权;2)扩展工作范围;3)参与式管理与咨询式管理;4)绩效考核;5)其他
方法(如:改善职工关系等)。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价值。以我个人的校会经历为例:校团委布置整个大任务给主席团,主席团分配给各部门,各部长又分派相应工作小组完成;分权与授权有效实现了人尽其用、各尽其长,在执行上级任务的同时也能享有一定自主发挥权,而指引者就是对组织目标的共同追求。每周定期举行例会,每位成员都参与协商,充分表达自我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每月末进行干事考评,自我鉴定考评表分设“上月工作回顾、心得体会建议、给部长的话、部长寄语”四栏,有效培养了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掌控能力,也加强了沟通和凝聚力。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下,成员的高层次需要被激发出来,工作成为了个人需要满足的源泉。
当然,从“x”向“y” 的转变,其进步性自不必言说。但“x理论”绝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非尽善尽美。我认为这两种观念都是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思想,都是实现有效管理这一目标的方法,视情况协调运用方是正道。在我看来,它们在共同启发社会、启发学者、管理者去关注“人”这一因素。管理活动是人、事、物的有机统一体,个体的人是构成组织的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绩效。管理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的正确认知,采取相应方法,实现管理目标。“成功管理的因素固然繁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预见及控制人性行为的能力。”
4、结语
与其说《企业的人性面》为我们提供了说明书般的答案,不如说它为世界提供了回答不完的极富价值的问题。至今读来,仍为其思想的前瞻性、逻辑的严密性、理论的应用性而由衷地感到赞佩。怪不得主编杨斌称之为“心作”,也怪不得该著作被看成是学者的理论标准、从业人员的行动手册。
它带给我的最大震动是使我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学对人类文明已经作出和即将作出的巨大贡献,带给人们美好的展望和与强大的激励,“只要我们将同样的热情投入到企业的人性面建设中,不仅能获得卓越的物质成果,还将加快迈进美好社会的步伐”。是的,面对这样的前进,我们一定会采取行动。
同时,它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管理思想的重要性: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管理绩效。我也意识到,不论何种思想何种理论,都有其存在、流行的社会环境背景;管理活动是具体的、运动的,在应用思想时也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一切以目标为导向。
当今世界,企业的人性面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在商、政、学各界都得到一定贯彻。但相信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5、参考资料
1、[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邢以群:《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杨东涛:《人性洞察: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评<企业的人性面>、<超y理论>》,载于《管理学家》.2008年8月刊。
4、杨吉:《<企业的人性面>:你读懂了吗?》,载于《伟大ceo必读的50本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篇四:经济管理类读书报告
《企业的性格》
读书报告
《企业的性格》读书报告
书名:企业的性格
作者:李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说性格就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而命运就是一系列行为结果的组合,那么这句话就是真理。组织心理学认为,一个组织中的人因为会分享共同的知识和信息,会存在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影响,所以往往能够表现出共同的思维以及行为特征,这就可以看成是这个组织的性格。与个人的性格一样,组织的性格同样可以决定一个组织的命运,决定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是通过一个捉猴子的案例来阐述以上要点的。这个案例是这样说的:在印度南部地区,流行一种捉猴子的方法,在一个空盒子里放上猴子爱吃的坚果,在盒子上挖一个洞,使猴子的爪子刚好能从这个洞伸进去。猴子在抓到坚果以后,由于爪子的形状改变了,所以爪子就不能从洞里再缩回来,而猴子又不肯放弃已经抓到手的坚果,因为猴子有一个习性,那就是到手的东西决不放弃。于是,猴子便被捉到了。如果说导致猴子被捉住——它悲剧性命运的原因,那就是它性格上存在着的缺陷,那么一个企业当然也就不能具有这样的悲剧性格,更重要的是企业还应当具备成功的性格,因为这样的性格才可以造就企业的成功。
性格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那么如何让企业拥有一种成功的性格呢?本书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对复杂的企业文化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提炼,总结出了这样四个步骤:1.发现企业核心优势;2.把握市场关键因素;3.形成企业制度体系;4.把制度变成行为习惯。
一、发现企业核心优势
有生命力的文化或者性格一定是从企业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它一定要有根——企业中独特的优势或能力。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它能够生存和发展,就一定会存在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能力,否则它根本无法生存。这种优势或能力往往就是这个企业建设自己文化、塑造自己性格的“根”,离开了这个“根”,简单复制或模仿其他企业的文化以及性格,不仅会“变味”,而且也不会有生命力。因此,企业要建设企业文化,要塑造成功的企业性格,首先就要找到自己企业中独特的优势或能力。一般来说,这样的优势或能力就是支持企业发展和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只要对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就能够发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现企业核心优势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稳定性。企业应当注意那些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稳定而持续地发挥积极作用的优势或能力,这样的因素往往才是企业文化的“根”,是企业性格生命力的基础。2.独特性。生物学研究认为,在竞争性的生存环境中,只有那些能够保持独特性的物种才有能力获得足够的资源,才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拥有独特的优势或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文化以及性格,才能够在竞争日
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企业的发展和成功。3.适应性。一般来说,优势或能力都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优势或能力,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有些优势或能力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而有些 优势或能力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企业应当选择那些更具有适应性的优势或能力,作为自己文化的“根”,这样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或性格,也就具有了更强的、可持续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发现做企业不一定就是“苦差事”,也可以很潇洒,但这种潇洒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企业必须要具有稳定的企业优势,具有可持续的成功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的成功才能成为必然,才能够潇洒起来。而要想获得这样的优势和能力,企业就需要在方法以及目标层面上考虑问题,需要形成文化和性格上的优势——塑造出成功的文化或性格。那些成功的领导人他们不仅善于“务实”,而且更善于“务虚”,他们会更多地关注比如企业的目标、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的性格等这些看上去很“虚”的东西。比较起来,这些“务虚”型的领导,往往可以建立起根本性的企业优势,能够成就更大的成功。
二、把握市场关键因素
市场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变化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一棵“常青树”,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就必须要有外向型的性格特征,要能够及时地感知市场的变化,积极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主动和创造性地把握这种变化。
那么,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积极地变化呢?
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上,企业可以通过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以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这样的认同和支持不仅可以大大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且还可以获得社会大众的情感,情感超越理性的特点,就可以让他们对企业有了更多的信任和宽容,这就给了企业更大的时间和战略调整空间。其次,在组织和战略层面上,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和顾客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过去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把握,形成自己新的理论和市场策略,然后通过公关以及广告等形式,对市场进行积极的、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使市场能够朝着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第三,在行为层面上,企业应当积极关注市场的变化,关注顾客的变化,关注技术和知识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积极主动的对企业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以及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环境形成影响,可能通过积极的努力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小气候”,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对这一点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许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其中的度一定要把握好:大众的信任和情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市场是可以影响的但却很难被创造,产品以及企业的创新要适度而不能过度!如果说积极的变化是美好的,那么适度的积极变化才是最美好的!
三、形成企业制度体系
无论多么巧妙的设计,也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性格组合,企业的性格都是会存在缺陷的——选择稳定性的性格类型,就必然会存在灵活性不足的缺陷,而选择了成就导向型的性格类型,就一定会存在亲和力不足的问题??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企业要做出选择,就要有所取舍,因此性格缺陷的问
题就很难避免。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实践证明,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或改变相应的制度,来作为自己文化或性格缺陷的补充或修正。
研究认为,企业的性格与制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般来说文化或性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们的形成速度很慢,可是一旦形成后就比较稳定,会持续地发挥作用。而制度却具有灵活性和立竿见影的特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随时调整和改变企业的制度,而这种改变也能够立即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 1.当企业选择了某种类型的性格以后,就应当认识到这种性格所具有的不足或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整或改变相应的企业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修正或弥补性格的缺陷或不足。
2.市场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这种变化发生以后,企业的性格不可能立刻做出调整或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想保持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就必须通过改变制度来及时调整企业的行为,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3.由于企业性格的稳定性与市场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企业还必须要能够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制度,来作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缓冲器”——一方面能够与市场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又能够与企业的文化和性格相连接。有了这样的制度安排,企业才可以在性格稳定性与行为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企业才不会出现紊乱,才会有理想的效率表现。
四、把制度变成行为习惯
如果企业选择了一种行为模式,而且按照这样的模式调整了自己的经营观念,同时根据这一模式设计出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制度体系以后,这样的观念和制度就可以使员工的行为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企业给以正确的引导,这种改变就可以持续下去,它们就可以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变成企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新的企业性格。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环节需要企业认真去把握: 1.从观念到制度的环节,需要企业能够切实地把抽象的观念,变成可以操作、衡量以及控制的制度,否则观念永远也不会具有现实价值。2.从制度到行为的环节,企业不仅要让员工认同自己的制度,而且还要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这样才可以把制度切实落实到行动中。3.把行为变成习惯的环节,企业通过有目的的强化和鼓励,使员工能够把行为持续下去,从而变成行为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许多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就在这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持续下去。
一般来说,企业只要把握住了这几个关键的环节,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形成和塑造出理想的成功性格。
最后,通过阅读本书,通过这样简单的“四部曲”,企业就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与市场进行对接,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制度体系,以及随后的行为和习惯就可以使企业拥有成功的性格。我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你的企业也可以塑造出成功的性格,从而可以实现成功以及持续的成功!篇五:管理学读书报告
管理学读书报告 管理学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它既充满了无数先贤和大众的传统智慧,更包含着后来者对无数未知领域的艰辛探索。仅从21世纪初的经历的几年来看,人们无不深刻地感受到今天来自各方面管理的严峻挑战。管理科学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它出现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甚至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可以说管理现象遍布着整个人类社会。自从人们开始组成一个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群体中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提升管理技能,不断深化对管理的认识,是在21世纪成长成才的重要一步,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管理科学的学习。我所阅读的管理学教材是由本校曾坤生教授担任主编的《管理学》(应用型),而恰好这本教材也是我“4+0”双学位课程的教材,目前正处在学习的进程当中。《管理学》这本教材,全书分为十八章,每个章节论述一个管理学的重要知识点。第一章的总论,对管理进行了概述,什么是管理?用比较正式的说法就是,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组织对其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及其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管理的本质也在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特征和二重性,现代管理学及其知识体系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主要方法:建模和实践。管理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学科,这也是由管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脱离实际高谈阔论,不仅做不好管理工作,更无法实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学习管理学知识,就是要学习好管理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了管理思想的演进和管理道德,自第四章开始,就开始逐步介绍管理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本书的每一章,都以一个管理的故事出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管理科学原理的应用。第四章,管理决策,书中强调决策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进行计划、组织还是领导和控制,各项管理职能的开展都离不开决策。通过各种标准划分决策类型,提供多种情况下适用的决策方法。接着通过对管理环境的分析,着重阐述管理决策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方法。第五章,书本介绍了管理基本原理,并通过联想集团的人才资本管理案例来介绍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和人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职工这一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这个原理在风险管理中的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中也有相应提及,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在后面又相继介绍了责任管理原理、效益和效率管理原理和权变管理原理,从明确职责,提高效率和注重管理工作弹性三个方面阐述了管理原理思想。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阐述了管理 主体和管理客体,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是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富有领导责任的和影响力的人,是管理活动的出发者和执行者。管理客体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这个概念的范围比较大,并且具有不稳定性。这两章通过对这两类角色的分析阐述,从而揭示出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管理本质。第八章现代管理系统及其环境,运用现代理论分析方法,阐述了现代管理系统的构成,所谓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接着分析管理组织面对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书中特别强调在面对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时,也要同步进行内部环境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内部的文化环境研究就是要分析该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能否被组织成员接受,对员工的日常行为是否起到了凝聚、引导、约束、激励和辐射的作用。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的思维推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计算,书中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如兰德型系统分析,问题分析技术和潜在问题分析技术。第九章到第十二章,本书开始逐个分析第一章中提到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管理职能,计划,就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目标机器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排,组织概念中介绍了组织的结构特性,所谓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关于领导的概念,亨利.法约尔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国学者周三多认为:“领导就是指导、带领、引导和激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国外的学者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的定义为:“一般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影响力,或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不论各种表述如何,这些定义都肯定了一个现象就是领导趋向于创新,管理者习惯正确地做事,领导者注意做正确的事。在这个方面上对于领导者领导职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什么是控制?控制就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的衡量和校正,其目的是确保组织的目标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控制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通过控制保证了所有行动的正常开展与进行,从而达到组织追求的目标。第十三章介绍了现代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丰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中介;管理方法是实现目标,提高绩效的手段;管理方法能够使管理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方法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艺术;管理方法也是调动被管理者能动性的纽带。通过各种管理方法的不断运用,才能实现管理职能,完成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截止到此文完成,我阅读《管理学》这本教材只进行到十三章,后面还剩有十四章目标管理,第十五章创新管理,第十六章管理效率,第十七章全球化视野下的新管理四章还未完成。一是源于在报了双学位的情况下,各科课程相对较紧,学习任务相对重一点,确实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细细研读;二是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社会科学,它汇集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内容比较跨度大而且相对而言某些管理学知识不容易理解,比如系统工程方 法和层次分析法,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一些管理学概念也需要不断揣摩才能领悟到真正的意思。总结前面十四章的阅读所得,我认识到管理科学在当今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初步学习到了基本的管理学知识。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人的定位和企业的改革创新机制。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的“经纪人”到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说中的“社会人”概念,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对职工,对管理客体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从而相应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也随之不断变革,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书中所列举的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中也含有大量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一举扭转战局,化险为夷,并让公司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由此观之,中国的企业在现今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应该积极关注企业的职工和管理机制,不断吸取同类型企业成功的经验,改革创新,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在挑战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第二篇:广告类书籍的读书报告
看电视的时候,最讨厌看的就是广告,尤其是电视剧当中的广告,读广告的书原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明白广告文案创作的艰难和对广告的兴趣。
??? 广告文案名人堂原名《The Art of Writing Advertising—Conversation with Master of the Craft》翻译为《一个广告人的自由》。此书访问的是当时“纽约广告文案名人堂”(the New York Copywriter Hall of Fame)仅有的5位入选者。“广告写作的精要在于把有效的文字或词组写在纸上”,奥嘉拉曾说。我们看到的广告都是一些简短的内容却表达了最重要的信息,从广告中,我们可以知道商品的信息,从而吸引我们去看,去消费。这才是广告的真正意义所在。
??? 然则,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一种孤独的、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是令人不快的经验。很多作者在动笔之前,总要做一些仪式化的事情,比如戴上一顶特鲁乘务员的帽子,盯着窗外看一看。大卫·奥格威告诉记者:“我发现如果喝两三杯白兰地或一大瓶红葡萄酒我会写的更好。”他还说,他根本不可能在办公室里写任何东西——就是一封简单的信也不行。如果必须要写的话,只能在家里写。可知写广告文案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有时候一个字用的不对就是整体不合格,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 广告最重要的就是新颖和独创,只有这样才能跟世界上不断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新闻事件相抗衡,跟所有的暴力事件相抗衡。在文案写作部里过于循规蹈矩的人是不是适合的。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才才可以为公司提供新颖的点子,以业外人士的角度提出观点。但是业外人士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优秀的文案作者。就像让一个写文案的去写小说那样可笑,比如写出像海明威那样的小说,两种是不同的才能。
??? 广告作者必须率直、敏捷、具有洞察力。试图找出每个人特殊的才能,并让它们尽量发挥出来。这是广告部领导层的责任。《吞没》——伯恩巴克策划并创作,他说:“你必须有想象力,必须有创造力,但是运用是必须遵守规则。你写在纸上的所有内容,每个字,每个图形标记,每一笔阴影都必须用来表达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 总是试图把事件弄得太精确是今天广告界的一个问题,这使得人们热衷于搞研究。我们关注的只是得到了那些事实,却不去想这些事实会激起消费者怎样的反应。文案作者必须像躲瘟疫一样躲避刻板。我想他最好是一个提问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写广告文案,你必须使产品有趣,而不是仅仅使广告与众不同。而今天,还是有很多文案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优秀的广告人(不仅指文案作者,还有所有与广告创作有关的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阅读书籍。大量的阅读可以增加只是存储量,有利于文案写作的创新,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广告。乔治·葛瑞宾说:“我认为教育应教会人们自己权衡事情的利弊,为自己也为自己珍视的人考虑。”
??? 在文案写作中,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李奥·贝纳的技巧,据他自己所说就是使自己尽量掌握关于商品的信息。他坚信广泛而有深度的调研的作用,因为那会让你切切实实地面对那些你试图说服去购买商品的人。尝试着描绘出这部分人是怎样的,他们会如何试用这个商品,他们是哪一类人,他们通常不会说什么,但是真是那个共同点促使他们来买这件商品或者使他们对某种商品感兴趣。我认为,何为技巧,那就是你如何让广大消费群体喜欢上你的商品,从而对你的商品从一而终,这就免不了了解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产品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分析出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面,把它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广告作者最好在年轻的时候没能很好地融入常规的生活中去,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不会被圈定死。一个好的作者永远都不可能是势利小人;势利小人只会把自己和别的人隔离开来,而不是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这对文案作者来说是致命的。他更应该是欢欣的乐观主义者,而不是愤世嫉俗之人。任何隐含着对生活否定的东西对一个文案作者来说都是不合适的,而愤世嫉俗正事一种对生活的否定。我想说的是,要参与生活,参与生活,再参与生活。
??? 有人说生意人容易成为文案写作者,因为他们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从而制定出更好的方
案。而我们的乔治·葛瑞宾不敢苟同。他认为,一个作者完全可以被培养成一个好的生意人——这是广告文案作者必须做到的;反之,要把一个生意人培养成作者却困难得多。这种看法可能偏见,但是从乔治走过的路,我们不难发现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 有人说处于富裕家庭的人能够写出更好的广告创作,因为他们的资源多,接触的实物也多。其实不然。生活在富裕家庭且处处受呵护的人在行为处世方面有点不一样。对于写作来说,生活贫寒的作者并不一定比中产阶级出身的人有优势,但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作者一定比来自富裕家庭的优势。出身贫寒家庭的人没有接触过上流社会,不懂得上流社会的言语和规则,设计出来的广告很可能不被部分人接受。出身中产阶级的人则不同。他们不仅可以接触贫寒的阶级也有机会接触上层阶级,思维活跃,能够提供更加新颖的点子。
??? 最后,广告写作的困难,不仅仅是创作的困难,我不是广告人,我无法提出怎么写好广告,那就借用葛下瑞宾的信条:我无法告诉你如何写出一条广告,但是我能确切的告诉你写完之后该干些什么。你要看那条广告语能否吸引读者去读文案的第一句话?文案的第一句话能否吸引去读第二句?你要整个文案都过一遍,一且报读者读到最后一个字才会停止。
最初听到朋友用“言简意赅,包罗万象”形容这本书,觉得有些夸张,但拿到书读了一遍之后,发觉朋友所言不虚。做广告的当做专业书来读自然大有启迪,不做广告的甚至也可以信手拈来当作手边的一本小书,那些广告大师的睿智、洞察力以及引人入胜的谈话方式,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感受。、对影视发行产品策划/设计的启发
在5位大师的一些看法里,给我们现在做影视发行产品的几点启发:
1、在广告大师们看来,好的广告创意都植根于产品本身。我们做影视发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好的发行创意、策划,必定是来自于影视产品本身的,它才能自发地形成传播潮流,促进影视产品的销售量。这样说起来有点空洞,但是,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出很多产品创意/策划的点子来。
2、在广告文案策划中,多位大师们都一致提到,广告文案新颖和独创的重要,刻板对于广告人是最大的瘟疫。对于影视发行产品的文案策划,同样是这样的。到处可以套用的、平淡的,或者与产品用户不相关的文案,只会减少产品的销量(比如“声色俱丽”这个频道名,到处可以套用,很平淡,太文艺气息与用户没有亲近感,不新颖也不独一无二)。在策划影视发行产品的频道名、专题的时候,产品策划者对标题和文案,必须做到创新和独一无二,而且与用户帖近,比如“做案现场,听不到警钟!”“杀杀人,做做爱”“像猪一样地生活”“欲望,发泄或压抑着!”“玩死2006”等等。
3、判断一个广告好坏,不是这个广告有没有得奖,而是它最终有没有为广告主取得效果,有没有促进产品的销量。在我们对影视发行产品的策划和设计中,同样必须遵循这一最终目的原则。判断一个策划和设计的好坏,不是同事、领导或其它任何人对它的评价,而是它最终有没有取到促进用户定购我们产品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必须戒除策划时过于喜欢文艺、偏重文才的毛病,戒除设计时过于追求视觉美观、追求设计评判的误区,全部以最终是否有效地促进了该产品的销量数据来判断。
二、内容的一些读后和摘录
《The Art of Writing Advertising》(广告文案名人堂)的一些阅读笔记和摘录。
我从这本书中,发现5位广告大师的一些共同的东西:
1、大师们都认为,好的广告要从商品本身发掘创意,并且,广告最终效果,也是以促进商品的销量来判断;
2、从大量的阅读和生活中,积聚创意灵感,不拘泥于过于行业的经验和常识;
3、抛开行业内不好的习惯,每一个广告做到从商品本身发掘创意外,更需要从消费者/购买者的角度去分析、创意,而不应从广告人和行业完成广告的业务流程来操作。
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 Bernbach)
1、“广告中最重要的是有独创性和新鲜感。你知道85%的广告根本没人去看吗?„„对我来说,广告最重要的就是新颖和独创,只有这样才能跟世界上不断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新闻事件相抗衡,跟所有的暴力事件相抗衡。”
2、现在广告行业的一些错误做法:“和大多数的人一样,一旦你找到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只是用和大家一样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然后你的广告就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广告行业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我们关注的只是得到了哪些事实,而不去想这些事实会激起消费者怎样的反应。”
3、广告人正确的做法是:“他们要做的是制造产品并把它们推销出去,而我们则必须想办法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并说服他们去购买这些产品。”“在你开始创作之前,把你的商品里里外外研究个透。你的智慧、想像力、创造性都必须建立在你对该商品的了解之上。„„这种理解必须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你所应该做的是通过最经济和最有创意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并把商品售出。”
4、我阅读大量的书籍„„我读过大量哲学方面的书,也读过很多小说。我相信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做为文案创作的素材;
5、“创作一个成功的广告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本身。„„我们总是与客户紧密地合作,共同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想办法使人们需要它,看看怎样能给商品添些附加物或者做些修改。”
李奥.贝纳(Leo Burnett)
1、好的广告创意来源于商品本身,“一件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就必然有些特别的东西在那里,只要你能找到它。”“但是从一件商品中找到神奇的东西,使人们感兴趣,并一步步引导他们做出购买的觉得,那完全是另一种艺术。”“只要你找到了商品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并集中力量来表现它——你就可以创作出好的广告来。”
2、广告“自然式”的境界:“这就是最自然状态下的内在的戏剧性。我们一直在努力追寻着它,却又需要时时注意不要显得太怪异、太聪明、太幽默、太别的什么,一切只要自然。”
3、李奥.贝纳进入广告业后,“我在卡迪拉克期间参加了所有的广告俱乐部,读了所有的广告杂志。我很努力地提高自己在广告方面的修养。”
4、广告吸引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你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你就什么也没有做。所以你必须做到引人注目,但不是通过尖叫或者耍花样引人注目,这才是艺术。”
乔治.葛瑞宾(George Gribbin)
1、大学考入新闻学院,大二转学英文。他选择了看书做为自己的爱好,而且看得比一般
人多得多,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古典名著和其它各类感兴趣的书,甚至包括园林方面的。
2、在我为杂志、报纸、海报写广告的时候,我都是和美术设计师一起工作的,文案与画面两者密不可分。
3、广告对象是商品购买者:“文案作者必须全面地了解所要推广的商品对象——并不仅仅指物理特点——还要知道人们为什么会买它,到底是什么动机促使他们来买这种商品。”
4、写完之后该干些什么?“你要看那条广告语能否吸引读者去读文案的第一句话?文案的第一句话能否吸引去读第二句?你要整个文案都过一遍,以确保读者读到最后一个字才会停止。”
5、细致。“乔治,这还不错,但是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中不完成的地方。”
6、“作者必须像躲避瘟疫一样地躲避刻板。”
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
1、最好的作品出现在刚进入广告行业不久的时候,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因为没有后来形成的规则的限制。
2、从一个优秀的文案作者到一个广告公司管理者,工作从自己写出好的广告,转为使其他人创作出好的广告。电视广告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更了解。
3、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好作者,但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编辑。可以把每个人写的东西修改得很好,包括我自己的。
4、最好的广告来自个人生活。
5、要给某个产品做广告,自己先喜欢它,真正地喜欢它,这样才能做出这个产品好的广告出来。
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
1、“广告创意寓于产品本身,使产品有趣,而非使广告与众不同。”
2、“我并不特别看重文案,我看重宣传的计划,使广告对产品销量行之有效,而非获奖。”
3、要学广告,必须到优秀的广告公司里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做法,而且学习为什么这么做。
4、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产品的销量,而不是获奖。评判广告效果的唯一标准是销量,只要这一点成功,广告具体使用什么形式都是不重要的。
第三篇:十佳管理类书籍推荐
十佳管理类书籍推荐《营销管理》(第10版)
推荐理由: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营销提升竞争力,中国经理人需要通过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这本经典教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读者点评:
一部营销领域的圣经,一版再版,被全球高等商学院普遍采用,拥有无数光环和美誉,但这些都不足以表明,它对于投身市场经济不久、面临全球竞争挑战的中国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外国企业乘WTO长驱直入,高新技术变换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而国内企业不但要强化本土优势、还要扬鞭域外进军500强,刀 光剑影中其拼杀的首要利器自然是“市场营销”。然而,在茫茫商海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企业历经了品牌战、广告战、价格战甚至唇枪舌战,却未能成就几个国际大牌 的赢家。狂热中的冷醒,知识时代的我们到底有多少营销知识和经验?
所幸的是科特勒已将市场营销提升为一门科学,我们大可不必在头破血流之后发现商战中一星一点的火花。这盏神灯能够指引我们---真正地认识营销、甚至企业 的价值,理性地分析市场信息,审慎地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与定位,形成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制定立体的营销决策,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 源,成就“营销创造价值”的伟业。
本书涵盖了营销人士所必备的全部知识,也对其它任一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士有所启迪。
我曾经建立顾客数据库,并通过E-mail等方式与顾客进行大量立体的信息沟通,从而在公司与产品形象、市场地位、服务水平等方面影响了许多人,其中一些 成为我们忠实的用户,而其他人都对公司保持着良好印象!此举即领悟于书中新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信息传播方面的操作指导。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定能集结整体的力量、运筹帷幄、决胜市场!
面对“顾客永远不会满意”的挑战,中国企业将挺身而出,敢于回答:“营销就是创造顾客满意!”(马广华 SAP中国公司咨询顾问)《竞争战略》
推荐理由:本书创造了“五种力量分析”等竞争分析的基本工具,是关于企业战略最经典的著作。
专家点评:
《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五种竞争 力模型”。他认为这五种竞
争力(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他还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必须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迈克尔·波特还提出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以及目标集聚,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于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 略目标。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价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 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导地位创造条件。比如被人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创造了一个奇迹,其2000年生产的微波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成本领先战 略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有新的竞争方式,如以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 化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我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此经典著作注重的是产业结构,较少考虑通过企业的变革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此著作的意义在于阐明了企业战略性思考的重要性,是中国企业家的必读之著。(孙永玲 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第五项修炼》
推荐理由:它最大的功劳不是推动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运动,而是提供了堪称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洗脑的“系统思考”(即“第五项修炼”)的新思维方式。
读者点评:
创 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有利于企业组织。其理想状态是组织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个人智商 与群体智商作比较,发现了规律性的“群体智障”,强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整体合力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可形成多元反馈和开放的系统,对组织内每个人都有好处。因此共同愿景的建立至关重要,它是团队活力的源泉、力量凝聚的关键、市场制胜的法宝。
“ 深度汇谈”是该书另一引人注目的观点。群体智障即源于深度汇谈的不足。一个组织,如果看不清别人的观点,则群体智障,决策错误必然产生。因此,互相看清彼 此的思考、自觉消除习惯性防卫,才能使潜在的团体智慧、组织的共同愿景得以实现。杰出的团体善于摊开冲突、让思想充分交流。在开放状态下,可达致深度理 解。许多复杂的问题本没有绝对正确的解释。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承诺奉行某些人类基本准则,使私利不再主导思想与行为,重拾人类基本价值,有助于削弱 组织内部纷争,使组织利益得到最大平衡。而兼容并蓄的能力与整合全局的观念则是未来的第六项修炼。
善用时间,是该书又一亮点。它提出新的四点:即钱能变成时间;改善流程而非局部;家庭与工作不是取舍而是共赢关系;以及纠正错误的时间观等等。要改变那种只要在活动就是好事、不停地 工作就是高效率的错误时间观,检讨自己用在思考上的时间有多少。此外该书还提出三种社交智障:空间盲、时间盲、关系盲。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生产力,家庭质 量就更是如此。(商明 青岛金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主管)《从优秀到卓越》
推荐理由:在金庸的武打小说中,“优秀”的江湖好汉可以因习练《九阴真经》这样的功夫秘笈而蜕变为“卓越”的武林大师---本书是追求卓越的企业的“九阴真经”。
读者点评:
在 以往大多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都充满了英雄崇拜、炫目的科技以及高速成长的戏剧化故事。“渠道制胜”、“品牌为王”、“技术先导”、“神话”、“创 举”、“革命”的报道似乎存在偏方与灵丹妙药能够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诟病“妙手回春”;似乎卓越的领导人、先进的技术、伟大的远景、强大的文化等 分别是不同企业的杀手锏---人们总在寻找企业发展产生突破时所出现的“唯一重要的东西”。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既有 许多轰轰烈烈,但最终不过昙花一现的公司(中国近年来这样的公司涌现的太多了),也有许多正在变革的路口,不知要去向何方的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这本 书,它强调的是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刺猬原则”)。即使在日新月异的复杂年代,“先爬,再走,然后跑步”仍然是成功有效的企业经营之道。
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所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系统工程。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
相 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中国人太聪明,反应太快,不停的有新动作,却不见得行得通,所以在华为我们强调“先僵化,再优化,然后固化”的拿来主义。从一点一点的改善积累起来,把看似简单的事情以严谨的纪 律,做到尽善尽美,最后反而造成很大的差异。(邹其东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外光网络产品销售部经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推荐理由:先管理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别人---这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最经典的著作。
读者点评: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注重实效、急于求成的时代,企业管理者迫于日程压力,往往忙于应付燃眉之急,而无法静下心来做更长期、更全面的思考和规划,对自身如此,对企业发展亦然。
“内心匮乏症”,正在成为当代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时代病!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及其领导和管理下的企业舰船的续航能力由此双双蒙上阴影。
有灵丹妙药吗?有。
要知道,观念是行为的准则。我们的一言一行,莫不始于观念。观念的力量就好比戴上一副墨镜,能令整个天地变色。所以,正心诚意,是成功的根本。做人做事,全凭一颗真诚心、责任心、包容心。那么,个人清平持正,企业上下一心。
“内心匮乏症”的根源是自身修养不足、观念偏颇,以致过分看重处世技巧、做事方法,即怎么做,却疏于关心为什么。急功近利,涸泽而渔,一时之间可以很得意,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修养问题,必不能长久。
同样,仅以单纯的观念却缺乏技巧,也不能成器。我们看到很多“好人”,但他们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技巧。
史 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强调品性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世的技巧,堪称经典。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与读者分 享,令人信服。我非常建议渴望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花小部分时间作为投资来阅读此书,必能获得丰厚回报。(李崇基 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变革的力量》
推荐理由:经理人往往一身兼而有之的领导与管理两大职责,在本书中第一次被精辟地厘清。
读者点评:
让我从史蒂芬·柯维提到的比喻开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
这看来很清楚:工人们的职责是清除矮灌木,管理者注意的焦点在于有效的操作策略,而领导者的任务则是判断和决定砍伐哪一片丛林。
约翰·科特,“领导与变革”领域中最杰出的权威,在《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一书中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而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按照这样的标准,可以说,在中国,几乎所有企业在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问题上,都欠着一课。
《变 革的力量》对领导与管理差异的深入分析,不仅把国际最新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更为中国企业从概念到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依据。对于日渐进入国际竞争 舞台中央的中国企业来说,谁能更早地接收、理解并运用此类信息,谁就能在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中领先一步。同样,最具开放心态和学习能力的职业经理 人,也将成为获胜的“将领”。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经理人被强调领导和管理的差异之后,不应把二者割裂、对立开来。它们具有不同功用,好比手心和手背,相辅相成。对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了解得愈透彻,就愈能帮助我们尽取其长。(李崇基 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基业长青》
推荐理由:对于极少数的堪称卓越的中国企业,本书提供了建立百年基业的方案;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本书制造了一个梦想---有梦,总比没有强。
读者点评:
作者曾对西方和日本存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展开过广泛的调查,他们发现,只有18家企业可称得上他们定义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即那些倍受推崇、影响广泛的业界翘楚,那些领袖辈出、产品和服务多样、至少有五十年历史,而且,长期业绩突出的公司。
虽然这些公司分别在各行各业,柯林斯和波拉斯却发现他们有着某种共性,而这些共性往往异于人们头脑中优秀公司的传统形象。他们发现,这些“高瞻远瞩”的公司都有如下特征:
他们并不一定肇始于一个伟大的商业思想;他们并不一定有伟大的、有魅力的领导;他们有务实的理想主义;
他们相信并坚持一系列指导人们行为的核心理念,但对他们来说,这些理念不一定有对错之分;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怕追求胆大包天的目标;他们不去劳神于击败对手,而是关注于挑战自我;他们有教派一般的文化;他们由内部培养出来的领导人引路。
本书在美国上市后,上述结论让不少管理者大跌眼镜,因为在那时,媒体总会拜倒在有远见、有魅力的商业领导脚下,让人们相信只有这些人才能引领企业走出困境。但是,当这些人物退出舞台后,企业却不能持续成功了。
在 中国,确有人能快速致富,却鲜有人能有远见、有勇气承诺公司成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因为“高瞻远瞩”的公司意味着有核心的理念,并辅之以强健的结构、流 程和系统。在我看来,今日中国商界人士,大多雄心勃勃,闯劲十足,但对成就“高瞻远瞩”的公司缺乏远见卓识。他们的认识还只停在口中,如何行动却不甚了 了,而《基业长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足以供他们受益匪浅。(谢祖墀 高风管理 顾问公司董事长)《6西格玛管理法》
推荐理由:对20世纪90年代来最有影响的管理方法的最好的阐述,其对数据的重视有望改变中国企业的管理基因。
读者点评:
中 国的经理人如果希望提高组织绩效、实现既定业绩,一定要读这本书。作为一位在中国为70多家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的管理顾问,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中国公司对于 提高组织绩效的巨大需求,比如提高质量、客户忠诚度、增加市场份额和降低成本等。本书为建立合适的6西格玛项目基础和获取合作者和商界领袖的支持提供了一 幅清晰简易的路线图。
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商界领导人一定要认识到6西格玛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改进项目,它需要明晰公司的战 略、公司目标、跨部门合作以及员工的能力发展。6西格玛还要求有效的变革管理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书中介绍的概念和工具为中国实施6西格玛提供了非常重 要的实战性指导。(孙永玲 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再造宏基》
推荐理由:华人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品牌缔造者本人对于创业与管理的无价体验。读者点评:
施 振荣就是个逆向思维的人。从宏基创建伊始,他就坚持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比如在对待企业的“独门绝活”这个问题上,他针对常规思维:“企业拥有 独门技术,较具竞争力”,提出“开放独门技术,企业才能长保竞争力”,他的思考逻辑是:技术的开放将造成产品的普及,企业可因此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获利,然后把赚来的利润投入更多的发明中去,赚更多的钱。在这本书里,像这样的反向思维随处可见,对正在思考企业前途的中国企业家,施振荣的思考方式 无疑有点化作用。
施振荣在书中写道,有一次,他同一群企业家分享经验,说宏缴纳的学费不计其数,在场的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施先生的经验又何止千万!”这本书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大败局》
推荐理由: 对一度如日中天的本土企业迅速衰亡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观察。
读者点评:在 中国,难能找出“从优秀到卓越”的一批企业,却不乏“从优秀到失败”的众多例子。过去,已经有这么多曾经优秀的企业前赴后继地遭遇了“大失败”;将来,可 以断言,“从优秀到失败”的企业将远远超过从“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因此,学习如何不失败、不死亡,比学习如何卓越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一个中国企业 家所说:成功,就是活着。
这本书自称“迄今惟一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因为作者缺乏深入的管理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训练,使得“MBA式教案”的评价名不副实。但是幸运的是作者本人的声音在书中没有造成太多的干扰,而他作为记者的准确观察和记录为读者提供了自己思考的空间。
第四篇: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2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至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4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5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7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8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9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0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1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2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一、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二、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三、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四、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第五篇: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2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3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4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予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5
王晓春教师的著作《今日怎样当教师》一书中有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学校,然而却关系到我们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今日,我们应当怎样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活力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教师是使人类和自我都会变得更加完美的光辉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教师在为孩子操劳的过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欢乐和幸福。那今日,我们应当怎样做一名好教师呢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们一向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他燃烧了自我却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我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仅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能够以苦为乐,以苦为趣,到达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做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我任教的班级部分学生寄宿,对于寄宿在校的学生,学校就是他的家。当临时班主任的日子里,白天给他们上课,晚上有时要留在学校里陪伴着他们,可自我的孩子托付给外公外婆管。气温骤冷,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按时服药”,打球出汗了,提醒学生“赶紧擦擦洗洗把湿衣服换了”,直至再三叮嘱:吃饭前必须要把手洗干净。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我在工作与休息、工作与家务的天平上,对于前者,加重了砝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用我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一份欢乐,奉献给学校一份荣誉,奉献给社会一份热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很喜欢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就像鸡妈妈爱小鸡一样,爱学舌功能也成了我们教师的一种本能,并且又正是这种爱,才得以使我们每一天能满腔热情地迎接他们,无怨无悔地教育他们。的教学经历,我们全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温暖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职专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职业学校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赞扬,去鼓励,为他们供给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必须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舌功能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广大学生看得见的,所以我平时能严于律己,处处检点。仅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教师们,让我们简便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一样的人才,欢乐地生活,欢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完美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6
《爱的教育》一书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角度,写下他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书中用不华丽的辞藻描绘出的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伴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神圣的爱动人心弦。
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赋予了你生命,倾尽一生呵护你,《爱的教育》让我感悟生活中的亲情。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有时会与父母顶嘴,甚至争吵,我总会认为他们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不够。事实上,他们的爱都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一句叮嘱,一个拥抱,一份关怀,他们或许不善言辞,所以一切爱的心声都隐匿在了行动中。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父母,生活会是多么孤苦,凄凉,无论怎样都不要伤害他们的心,即使现在你不懂,时间久了阅历深了你就会慢慢明白。
老师是一个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人,《爱的教育》让我重新感悟生活中的师爱。年轻气盛的小小少年讨厌被人约束,讨厌教导,讨厌老师布置的任务。然而,老师的阅历与文化素养远比我们高深,他们看得更远,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更能指引我们。当你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多时,不妨回过头看看,想想当时老师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否在未来得以印证效果。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们如同路灯,照亮你迷茫的前程;如同北斗星,指引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同伴是伴随着你,与你共同经历成长的人,《爱的教育》让我重新感悟生活中的友谊。朋友,一个在你难过时安慰你,在你成功时祝贺你,在你落寞时陪伴你的角色,这样的人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我们需要朋友来交流沟通,说说一些只有在朋友间才会说得出口的话。如伯牙子期,有一人能读懂你,生活也变得更绚烂,有良友共进,生命也变得更精彩,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爱是必不可少的,难以想象没有爱的世界会存活几天。不仅应向《爱的教育》里的人物那样学会发现爱,更要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守护身边的每一份爱。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7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教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并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教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当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便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异常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8
刚刚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一个星期,简单的把书的第一部分看了。浅谈几点自己的感受,管中窥豹,此时的所思所想难免片面。
首先,在开篇的第一章就讲到教育常识是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即使我们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儿童,也必须如此。有的时候,常常怀疑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多少人性的残留,有的是那么天真可爱,而有的则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仅我自己,连他们的抚养人都对他们丧失了教育的信心。我不禁在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多少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唤醒。既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建立在孩子存在着特殊性的基础上,即智障的儿童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们怎么能根据普通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学生的课程呢?
其次,在第二章写到“每个人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即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给他们制定整齐划一的目标,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自己的独特的位置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为什么要让所有的智障孩子都要会背古诗,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要会背乘法口诀,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多安排一些文化课程,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别的技能,甚至发展为一技之长作为生存的技能,还有一些写字写不好的学生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成为一个交际能手也说不定(比如做个售货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一味的盯着学生的文化课程不放,而放弃了学生别的天赋。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9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0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1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2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3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至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14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本站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