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康凯G200802016)(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3:4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康凯G20080201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康凯G200802016)》。

第一篇: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康凯G200802016)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哲 学 的 梦 想

——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引言

一、关于本文写作目的

本人修习工程硕士的《自然辩证法》一课过程中,适逢老师要求读一些和哲学相关的书籍,并写下读书报告总结收获。其实从大学正式接触哲学这门学科起,自己就对这门学科极有兴趣,觉得其是一门能科学指导我们思想、做事的学科。并且从小我就爱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后来发现都与哲学有关,也看过不少哲学的相关书籍,比如一些科普书籍,胡军的《哲学是什么》;一些中国古代哲学书籍,老子的《道德经》等等,还有一些外国作品,黑格尔的《逻辑学》等等。自己也一直有把通过读书以及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稍作总结、记录成文,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愿望。这次正好借此良机,把上课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课下看书的一些体会,写成此文,以梳理自己的思想,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二、关于题目的说明

本文的标题——哲学的梦想,包涵了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哲学此词源出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那么我不得不说,爱智慧是我的梦想。如果自己有一天真能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可谓是自己最大的梦想;二是自己的现在的世界观的内容,多数是以优化的美好的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可以说自己的梦想,如果这套哲学体系是正确,或者是接近真理的,那么一定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成真。

其实所谓的我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符的,这恐怕也是由于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觉得我受到的是一门正确理论的教育。当然我觉得每个人的哲学观点都不会完全相同,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些自己的观点比较多了,其又能相辅相成,互相解释印证,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也就是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中介绍了一些我从课上学习及课下读书中,思考总结出的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点。

哲学

一、哲学是什么?

要谈哲学体系,必先解释清楚什么是哲学?记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上老师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给我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当时自己对哲学的概念只是那个经典的词汇来源定义:“源出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于是问了自己一下,哲学是什么,我自己的回答是,怎么看问题,怎么做事情。我想这也正是马哲里面所讲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世界观便是要我们如何去看待问题,方法论便是要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做事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哲学的定义还有一条就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科学之科学”。在我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这一层次的定义,我觉得哲学是一种揭示(或者说是无限接近)真理的科学。(至于定义无限接近与我对于真理的认识有关,后文会再具体说明)。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不断地发现并了解真理,并且以此指导实践,以便更好的生存发展。

哲学与其它科学地关系,我想应该是哲学统领其它学科。如果说其它科学是在探寻各个门类学科中的规律的话,那么哲学就是在探寻这些规律的规律,也就是“真理”,所谓的“规律之规律”。比如经常有人分不清道德学和道德哲学,道德学就是研究我们各时期各种不同社会下的道德是什么、是有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教育、修养的具体学科。而道德哲学即伦理学,它研究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道德、道德现象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很多时候是哲学上的某些原理论证先出现,之后才在具体学科中发现具体的规律,并且都能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哲学原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创造意识假设:

首先,我是唯物主义观点,我承认物质存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我曾经做个一个假设,当然由于这个假设在现在的条件下不能够去实践,所以也没有关于这个假设的定论,我也与很多老师、同学进行过讨论,似乎也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假设的被验证,将能说明并解释物质存在与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假设大概是这样描述:“在某一时刻,把一个人按照其可分的最小的粒子级别和场的分布记录下来,再复制一个完全一样的物质存在出来,并在某一时刻使其在最小的粒子级别和场的分布上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性质,如质量、速度、能量等等,那么看这个新的物质存在,能否“活”、能否具有生命?能否具有意识?”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技术证明任何物质存在都是有粒子和场组成,而我们的思维也都是一些生物电信号、电流,其本质属性还是物质,甚至记忆也都是以大脑的皱褶为物质基础的。那么如果我们对于一个有生命有意识的物质存在,进行物质存在层面上的完全复制,能否产生生命和意识?

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因为这也就是我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与理解,试想生命的产生,那无到有的一舜的变化,是如何迈过的?到现在科学也无法解释,那么我的认识就是这样了:“物质存在可以创造生命和意识,物质世界起初是没有生命与意识的,也就是在某一随机的时刻,我把其称之为“契机”,物质存在恰好组合成了可以具有生命的状态,从而产生了生命,并按照真理的规律,逐步进化发展成为有意识的人类,从而产生意识。”(以上是我对与生命意识起源的认识,但是对于物质存在的起源,我是完全不能够想象与理解,所以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在我的理论体系中,这仍是一处空白,当然我也认为探究物质存在的起源,似乎是一个死循环命题,即毫无意义可言。)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甚至物质能够创造意识。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物质存在和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我想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事实已经很明显了。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假设的前提还是有意识作用于物质才创造出了新的意识。我想不尽然,就像我前文对生命起源的解释一样,物质存在本身有运动的属性,那么在没有意识的条件下,其有随机的属性,既然是随机的属性,就有任何的可能,自然就不排除有“契机”的出现,从而在那样一个时刻产生符合生命意识的物质存在出现。这也就是纯粹的物质创造意识了。

2.极限趋紧可知论:

其次就是“物质存在与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了,即他们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存在。

我的观点是思维意识能反映物质存在,并且反作用于物质,因为在我看来,意识的基础本来就是物质,物质作用于物质自然是正常不过了。

同时在世界能不能够被认识的问题上,我想我的观点是“极限趋近可知论”当然最后的主语还是落在了“可知论”上。

但我必须做出一些说明,首先要引入极限的概念,这一概念我认为是人类在数学上提出的最伟大的一个概念,即极限是指无限趋近以至等于。也就是说它不是指直接的相等关系,而是一种无限趋近的关系,以至于可以用等号连接而非近似。

我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或者说对于真理的求索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有一个大方向,便是人类越来越多的认识世界,发现真理,但是这种大方向是一种无限趋近的趋势,而不是直接的最终相等,也就是说认识世界和探求真理,最后不是被我们完全发现,而是被我们以极限趋近而发现。当然我所指的极限不是说世界或者真理无穷多所以我们没法完全认识,而指的是这种趋势是极限趋近的,而不是完全相等的。因为一旦世界或者真理被完全认识和发现了,我不知道人类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如果失去发展又与我认为的真理相矛盾,所以我觉得只有这个极限趋近可知论,能完美的连通解释我的这一系列观点。

三、真理与悟道:

1.真理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将真理定于为两方面,即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指人们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反映,包含两层意思: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可能被推翻。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它能够无限接近客观世界。这种认识的本性也是绝对的、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无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和一定的条件下,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包含着两层意思:①从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来看,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其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处于一定时空之中的真理性认识永远不可能穷尽物质世界,而只能不断发展、完善。②从具体事物及其过程来看,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其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都只具有近似的性质,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和相对两重属性,都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以上对于真理的定义,我不得不承认,非常严谨,可是有些过于繁冗,而且对于真理这种需要有权威感的定义来说,这种两方面正反来回说的定义方法,我觉得有些不适合。于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我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熏陶,也就有了我自己对于真理的定义,即“道”。

我认为的真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首先真理应该是客观的,是所谓的“天道”,是先于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同于甚至早于物质世界的产生而产生(由于上文提到过,我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产生,所以也就无所解释真理与物质那个是先源的问题了); ②人们定义的真理,只不过是意识对于这种“天道”表述与反映。有可能反映对也有可能反映错,但真正的天道是不变不错的,时时刻刻支配着整个世界;比如说牛顿的发现的经典力学体系下,物质不能超光速就是正确的,但是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有之后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可以说是更一步接近了真理;

③真理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外部看来真理是不变的永恒正确的,但是在真理的内部看来,真理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也就是本身这种属性,才能够在外部表现上支配着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做个不很恰当的比喻,一个物理公式引力方程G=gm,外在看来它就是这个形式,是不变的,而真正应用其这个公式,我们会发现,G是随着m的变化而变化的,才产生了正比的规律,如果公式内部的G、m都也是不变的,那么这个公式就毫无意义可言,真理也正式如此,他是描述一种不变的道,而这种道本身是发展变化的;

④道或者真理都符合“有利于”标准,也只符合有这样的道才能称之为道,才能是真理,我们现在发现的种种不利于的标准有的是因为本身认识错误,那些根本就不是道或者不是真理,或者是在现阶段某种特定情况下反映出了短暂的或者片面的不利于,但总的道和真理的标准都是“有利于”的。因为只有这样的道才能存在,否则世界将陷入一个死循环中。我们如果那样认识这个世界,也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2.真理的标准:

正像上文所述,我认为真理的标准最根本是有利于标准,有利于标准是真理的必要条件。也就是真理要有利于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与意识)整体的终极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所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完全同意,但是我之所以没有 4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完全应用它的这条标准定义,因为我觉得这种以结果论证过程的定义,在实践中的效果意义不大。每当一件事做完了,才说对不对,那还有什么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呢,任何两件事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苛刻的说,那岂不是没有真理可言。我们人类既然有总结归纳的这种意识能力,就应该有利于,以便更好的去实践。

3.悟道:

同上文中所讲的认识世界的过程相同,我认为人类去追寻真理的过程也是一种极限趋近的过程。并且这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人类对于真理的揭示或者说接近就像数学中某个函数的极限点一样,他的值有可能达到相同,但他的导数(斜率),也就是发展趋势却不一样,也就是说,在我们达到真理的那一刻,真理那个点不是导数为0的相等于那个值,而是继续导数为正的无限趋近于那个值。但即使我们知道不可能完全揭示真理,我们也应该去为了追求真理而奋斗,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欲望。也正是这种欲望支配着我们不断地发展,这种欲望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真理。

随着悟道的深入,人类对于真理的接近,人类社会终将走向一种“道制”的社会,这种道制似乎是回到了人类意识产生之前,物质世界客观遵守的那种状态,但其实这是在经过了无数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发展而来的状态,比起最初的物质直接的客观遵守,变成了更为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状态。即人类都自觉地遵守客观的天道或者说是真理,因为那些都是有利于的,这种情况下,我想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将能实现。

四、人性、道德、欲望:

1.人性向善:

在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我的思想上是有过很大的波动变化的,这在我整个思想体系的形成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我也很欣慰的看到这一点,至少说明我的认识是知错就改的、是发展的、是不断完善的。只有经过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才能更加接近真理,而悟道。

起初,大概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我一直坚持人性本善论,我认为人性也就是本性欲望,自始都是好的,都是由利于的,至于那些社会上明显存在的丑恶人性,我则用马克思“人性的异化”的理论解释,即指人性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偏离人的本性或对人的本性加以扭曲的现象。而且,马洛斯人性需求理论,对我影响非常之大,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我非常认可这一理论,同时也能解释,恶的人性有时并不是其没有善的本性,而是由于其更基础的底层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以基础需求为首要满足目标,甚至牺牲了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展现出恶的表象,可其实其本质不是没有善的本性,是被压抑掩盖了。例如当一个人饿得快死的时候,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欲,去抢了一个吃的很多的人的东西,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恶,即使抢的这个外在表现是恶的表象。当然这样的理论解释,似乎也说得通,并且符合我的整个哲学体系。

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的增多、了解的知识的增加,我渐渐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最根本的错误出现在我对于真理有利于标准的偏颇理解。我一直认为,既然真理遵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循有利于标准,那么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遵守天道,那就都应该是一直进化的,恶的东西会被淘汰,不会保留,剩下的只有善的。

可我忘记了,生命和意识的产生时的随机性!前文已经解释说明了,在生命意识产生的那一刻,是物质存在的一种随机状态,那么这种最初的随机状态,绝对是好坏善恶都有的,只不过由于真理的作用,产生了进化的效果,好的善的有利于的得到了保留,而坏的恶的不利于的都被淘汰。可现在人类意识进化好了么?我看未必,恩格斯曾经就断言:“人来源于动物界的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当然首先我不同意兽性就完全就是恶,其实我也不同意永远不能摆脱恶的说法。但是这句话至少能说明,人性并不是本善的,我觉得我对于人性的认识,应该改为人性向善论。

2.道德约束:

本来以我之前所持的人性本善论,我是一个彻底的纵欲主义者,因为我认为人性即欲望,都是善的,那么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道德来约束,欲望本身就是道,就是真理,那么只要纵欲就是悟道了。

但是我发现我处处碰壁,渐渐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当我的观点有了发展改进之后,我承认了人性向善论,才明白了道德、法律等出现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那就是对于那些起初随机产生的本恶的又还没有进化人性做出约束,让其压制掩盖,并且随着真理的无形支配,再长久的进化过程中,渐渐去除掉那些恶的人性。这也就是道德约束的作用。

因为我们的意识有主观能动性,我们能够认识到先进于自己意识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能分辨自己的本性的善恶好坏,标准自然就是我们认识到的,符合有利于标准的真理。那么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约束来自我控制那些恶的本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和谐的发展。就是道德的产生。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我们,在不懈追求真理的同时,还是要遵守现阶段社会的道德法律,这样才算是悟道,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

3.欲望的进化:

正像前文所释那样,人性即欲望,产生时是随机的,但由于毕竟意识在真理有利于的作用下是再进化的,那么同样,我们将有一个极限趋近与完美人性的趋势,最终将实现完美的善的人性欲望。

那时必定是高度发达的社会,那时的人们,将可以彻底摆脱道德法律的束缚,真正的解放人性,自由而生,真正的纵欲。那时只要遵守天道即真理,因为天道和真理必然与最终进化的人性与欲望,相辅相成。

中国有句成语——欲壑难填,这我承认,但是试想当我们的“欲”符合“道”,都是善、都是有利于的时候,那么欲壑难填不就成了我们发展的最好的不竭的源动力了么?

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

康凯(G200802016)

结语

寥寥数语,很难完全展现自己的思想。但本文的完成,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即总结自己对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和构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总结一个基本的简单的哲学体系,阐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其中难免诸多偏颇谬误之处,但是此文纯属学术性文章,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同学们的指教,以便发展改进自己的观点,更好的完善这一理论体系。

今后我会继续结合自身经历与实践中体现出的种种哲学原理进行反思,总结归纳了成为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哲学体系,让其更接近真理,以求今后更好的指导实践。最后衷心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多一些思想上的信仰与追求,最好都能有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互相印证、帮助,让自己今后的人生更好的发展,也让整个世界更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编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 胡军 著

《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 高哲、温元著、贾建梅 主编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 [4]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 [5] 老子 著

《道德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 [6] 黑格尔 著

《逻辑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康凯(G200802016)2009年6月1日

第二篇:哲学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今年上马哲课程的时候,听金梦兰老师提过有关哲学的一些发展,她说:“国外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联系,而中国的哲学则主要强调个人修养”。之后,我便想看一些中国的哲学书籍,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内涵。于是便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籍,以求增加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46-47年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出任访问教授期间根据其讲稿整理而成,后又经翻译为中文。书中大致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思想流派的主要思想、时代背景以及思想家们的个人经历。

冯友兰先生在开篇第二章中对中华民族的背景与特点与希腊文明相对比,做出了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精彩论述。这一观点现在为许多人所引用,但大多是为了对比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有的更是旨在强调我们性情中的不足。山与海确实是一精妙的比喻,但我想冯先生的本意还是在用地理的差异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对思考方式及观念造成的影响阐述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中,中国社会在先秦时代是百家争鸣,汉武帝之后儒家得官方推崇而一枝独秀,后又兼有儒道释三种思想相互争论交融,但仍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既然时代不同,那么背景也不同了,思想方面,不同时期所谓的儒家的思想也就是不同了。每个时期的思想家都有他们独立的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把新的思想藏在古训的包装下以求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大概相信古人之言是中国文化最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将中国思想的历史分为子学时代(秦代以前)和经学时代(秦汉之后)。按照先生的观点,秦代以前,华夏大地出于诸侯纷争的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变革,国家的概念正在逐渐的扩大,旧的政治制度正逐渐瓦解,新生事物的冲击,旧的传统不能很好的驾驭国家,在探索中,必然引发新的观点,一方面由于战争或其它原因一些贵族失去了土地、财产,沦为庶民,另一方面一些平民凭借一技之长或其他原因得到贵族的宠信地位上升。贵族流落民间也将知识传播到民间。这些都为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而秦代以后,尽管偶有乱世,但基本上中国大地处在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君王们出于统治的需要实行思想统一,思想家们形成的新思想,需要在古籍中找到依托,用冯先生的话说是在旧的瓶子里添水,而瓶子还能不断渐渐变大以满足需求。唯有整个社会的制度彻底的变了,旧瓶子被打破了,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新鲜思想的出现。纵观中国历史,新鲜的思想文化也更多的是在所谓的乱世大有发展。

与西方的哲学的纯粹理性思辨不同,在中国并没有真正专门的哲学家,中国的哲学多数是为了现实服务,因此其强调其人文性,故每种思想打上了思想家的个人烙印,因此,正确理解一种思想的基本观念,必须先去了解思想家的出身背景与人生经历。

诸子百家百十家,起源各不同。汉刘歆曾尝试对诸子进行分类并追溯了其起源,冯先生做了修正总结。套用冯先生套用刘歆的话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儒墨对比。儒墨被韩非并成为当时的显学,它们的许多观点时针锋相对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作为贵族的后裔,尊礼乐,礼乐本来就是贵族生活的部分,他讲求回复西周旧制,根本上也是希望回复西周时期贵族的生活,所谓“礼乐崩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后人或是当时其他的人看来或许未必如此。与此相反,墨子出身与手工业者之中,算的上是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尽管墨家被认为处于侠义之士,但从墨子的思想中可以明显的带有实用性的原则,这与底层人民追求最直接的利益有关。儒墨观念的一个重要冲突体现在丧葬上,孔子提倡厚葬,且子女要守孝三年,而墨子则认为人死了那草席一裹埋入土里就算完事了,该干什么还就干什么去。对于贵族来说,厚葬是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的,守孝是有

闲的;对于庶民而言,私有财产本来就是缺乏的,大把的用在死人的身上是浪费,人们为了生存还要进行必要的生产活动,长时间的守孝自然是不合时宜的。观点的来源于不同。现在,我们大多数国人会理所当然的赞同墨子的观点,因为至少我们大多数都并不是可以经济上毫无顾虑的活着,又都被正常的生后所困住,厚葬自然是浪费个人与社会的资源。

书中有很多对儒墨两家做了很多对比,历史上也曾有很多人去比较它们的优劣。但我认为,某些地方他们并不具有可比性,有时候观点可以不同,无所谓的对错,无所谓好坏,只是立场不同。清末康梁在提倡变法时,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人们都搬出墨子的思想,批判孔子,批判儒家思想。在那个时候,我们需要墨家的思想,扬墨抑孔是政治的需要。但在对待学术的观点时,如我之前所举丧葬的例子,也许应当站在不同的背景上讨论这些问题。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法家。在先秦诸子中,唯有法家的观点是相信社会是进步的,孔孟也好,老庄也罢,都希望从过去找到思想的依据。无论儒家、道家、墨家都寄托着个人理想的成分,唯有法家任务们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他们的立场本来就是站在国家即君主的立场之上,目的是维持国家机器高效的运转,法家人物们看到当世涌现出的很多问题矛盾在过去的年代是不曾有过的,故效仿过去不可能起到功效,唯有变革。反过来,单纯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的法家思想纯粹是一种治国方针,而非个人的处世准则,明哲保身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法家人物们的结局令人唏嘘。法家的最初的角度国家的整体,忽略了个人,因此他们崇尚暴力,缺乏人文的关怀,所以得到的抵制也最严重,直到后来的统治者们明白这点后外儒内法成了治国之纲。

魏晋玄学的恣意放达的人生观在当代一些人的眼中是颇具吸引力的。冯先生称之为新道家,但他们尊孔子为超越老庄的最高圣人,主张越名教,法自然。玄学即被尊为新道家,历史上凡是道家思想大多于乱世复兴,魏晋时期虽然有一段时间的统一,但政治上的黑暗是不庸质疑的,正是因为对社会的失望,对当事的“名教”的失望,才会催生出所谓的“越名教”。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处在开放的冲击中,许多人没有信仰,许多人对世事失望,这或许是玄学思想之所以被许多人关注喜爱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算不上内忧外困却也是内外都不踏实。对于这些问题,身边的同学们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有愤世嫉俗者,有热血排外者。我想我们如果真正想成为“天之骄子”,不可能不去了解这些。这些年报纸上屡见外国媒体评论认为随着中国的复兴国内的民族主义空前高涨,这个论调我们看着并不舒服,但细想来不无道理,确实我们有很多想法做法存在盲目性,说起韩国人有人不屑道“棒子”,前些年中国留学生殴打藏独分子的事件屡见报端,自尊心受到了侮辱后的报复那不是所谓的爱国。我们应该更关注眼下的现实,也许做不了什么,但至少要了解,然后还要相信前景是美好的。

总之,冯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基本观点,理解一种思想与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密不可分。这样才能使得思维更加明细开阔。除了简单了解了各种中国文化思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历史的中国,新鲜思想总是于乱世涌现,抗战年代中国曾涌现出一批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家,而现在和平惯了却被称为是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大概只有经历着痛苦,才会反思的更多,历练的更多。为了成长,我们大学生应当去经历更多的东西。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这些现实(很多人说我们是象牙塔中不谙世事的),对于我们是丰富了阅历与看问题的角度,既然国家需要我们的力量,那么她需要怎样的我们?大学期间,我们经历一些更多的东西。说实话在看书的过程中有一些走马观花,深入思考的不多,由感而发的一些观点比较单纯幼稚。希望能和同看了这本书的同学共同讨论收获,希望老师能对我的错误观念做出纠正指导!

第三篇:哲学作业读书报告

打开属于自己的心灵之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10国贸2班10140505陈淑莹指导老师:陈雨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我没看前,以为是一本小说,看那书名挺吸引的,可是一看原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这本书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

这本书记述了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这天开始,苏菲每天都会收到神秘的信,在神秘导师指点下,开始了苏菲的哲学之旅,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画,莎士比亚的戏剧......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哲学家所经历不同的故事,这位导师艾伯特都清晰的表述了。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对我而言哲学是个未知数,枯燥乏味。这本书却不同,它是以简单的方式去讲述,让我们觉得哲学也是妙趣横生的。

虽然这本书没有像散文那样抒情优美,没有像诗歌那样浪漫唯美,没有像童话那样纯真梦幻,没有像小说那样情节曲折,可它却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赞叹,对世界的好奇。

雅典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曾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然而正是自己一无所知,所以他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当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同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适的生活好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毫无疑问,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曾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必定真实,那就是他怀疑。

当他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我思故我在。柏拉图也曾说过;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对笛卡尔来说也正是如此。他不仅察觉到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我,也发现会思考的我要比我们感官所观察到的世界更加真实。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

《苏菲的世界》就像一个简化器,把让人觉得深奥的哲学变得易懂,让人们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即是心灵的世界,梦想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现在感悟到人生短暂,拥有的能有多少?眨眼间,我们就大二了,离毕业还远吗?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错过才后悔莫及。

第四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发行:新世纪出版社

书的背景: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也是爱好中华文化者人手必备的藏书,韩国女总统朴槿惠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其生命的灯塔。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篇幅并不长,302页,但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然是简史,但内容却不空洞,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作者列出了能代表中国哲学思想的几位大家,并一一加以介绍。大致上包含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新儒家、新道家等。

中国古代哲学潜移默化地浸入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一个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如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它是孩子们刚学认字所通用的课本,其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更无须多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读书人的必学教材,它们实际上就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著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看到处于弱势的人,就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而不会觉得高人一等而自我清高,1

甚至是欺负弱者;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

哲学,也被人称为所有科学的科学。冯友兰教授分析道:“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冯友兰先生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问,这对我们也是大有启示的。他认为人生的境界有四种,这四种境界层层递进:(1).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这种境界只是利用自然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动物差不多。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就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种事情有什么意义。可以说这种境界的人没脑子,没有思考,没有思想。(2).功利境界,生物之理:这种境界的人会思考,打算,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表面上,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3).道德境界,尽伦尽职:道德境界也讲功利,但这个功利是“大我”的功利,比如为人民服务。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他们晓得除“我”以外,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他们知道,应该先有全体,然后始有个体。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处于此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了人,展示了人社会性的人格。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

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4).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是还是宇宙的一员。”哲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我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说人是宇宙的一员,人必须处理好人和宇宙的关系,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当今社会,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全球环境变暖,环境恶化,沙尘暴的频频来袭,还有海啸、地震、飓风等等,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骇人的。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有可能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疯狂的报复,大自然怎么了,甚至人们会问宇宙是不是变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和宇宙的关系,反思我们人类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世界如此不太平。

境界,决定了人生的差异。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第五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安图三小周红新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读后感受:

初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这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尽管对哲学知之甚少,但书中所写“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句话,可以大概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对哲学的态度,我的感情很微妙,仿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如那不可触摸的皇冠,它的金光灿烂已在昭示着,是凡人不可侵犯的。哲学,也被人称为所有科学的科学。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心中的神圣感与畏惧感也油然而生。在首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所循循教导的是“道”与“德”,帝王之家讲求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普通人际交往中,也以忠义为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思想的灌输可通过许多的途径,即使大字不识一个,那你总会听说过岳飞的故事吧,岳飞其实此时也成了中国儒学所颂扬的道德的载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认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的。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潜移默化地浸入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一个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即使现在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它是孩子们刚学认字所通用的课本,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而《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更无须多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读书人的必学教材,它们实际上就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著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我从某一角度看来,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如孔老夫子“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施之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还有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于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之方”。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四种关于人生境界的看法,对我们也是大有启示的。只有懂得世上并不是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或者人是“宇宙公民”,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宇宙的好处。我们就会舍弃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去追求“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或者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书本学习,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通过拜读《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受益颇深,因为在很多时候,哲学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一种专业远离我们的生活,而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则在见证中国历代哲学派别之间精神通融的同时,将中国哲学做了推广普及。

从大的层面来讲,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她大到可以影响人类,改变世界,建设国家。投射在社会发展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引领了无产阶级的大革命,彻底地、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格局,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从小的层面来说,她必然是我们心灵的指引者、人生的引路人,这即是哲学生活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可以教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加舒畅自如。要做事先做人,哲学对此意义重大。正如书中所讲: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而做人,是有限制的。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于我们个人而言,清晰的是非观念,明确的荣辱观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厚道的人,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包容别人的过错,在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正是我们的工作所需要的。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怨天尤人,时刻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对待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人处事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进取心,但不强求;力求完美,但不求全责备。

由此看来,哲学的亲切和成熟,是以任何人都可以了解和掌握的姿态出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哲学孕育在我们的头脑中,反映在我们的行动上。

以上是读书所得,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经常学习新知识,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熟,在生活中磨砺。

下载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康凯G200802016)(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的梦想——哲学类书籍读书报告(康凯G200802016)(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1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斯宾诺莎 邓娟 41023019 戴若菲 41023086 王佳妮 41023077 向毅 41023009 2 《哲学的故事》 目录: 前言 3 心态 4......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辩者擅辩,名家留名 ——小议名家思想与影响 在中国早期诸家实用性思想中,充斥着成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然而此间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家的言论独辟蹊径,卓尔不同。他们热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09动画2 陆宇 0921020041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

    幸福哲学读书心得

    《幸福哲学》读书心得积 极 心 理 学 读 后 感学 姓 专号:2011524126名:XXXXXX 业:师范学院《积极心理学》读后感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么样才算幸福?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真......

    哲学开题报告

    哲学开题报告 哲学开题报告1 论文题目: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论施蒂纳哲学及其重要价值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

    自我哲学报告

    自我哲学评价报告 自我哲学评价报告 小时候总爱问妈,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就说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长大后,又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想久了,很纠结,实在想不......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1844年经......

    管理类书籍读书报告

    管理图书推荐(原创) 创新与创业 2.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作者:(美)德鲁克著,蔡文燕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3. 《创业学》与《创业学案例》作者:(美)杰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