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吸声系数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二 吸声系数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掌握材料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北京声望电技术有限公司产的SW002驻波管、BSWA VS302USB双声学分析仪和BSWA-100型功率放大器。参照JJF 1223-2009驻波管标准规范(驻波比法)进行测量。如下图所示:测试样的直径为100mm,厚度30mm。选择线性网络,声压级为90dB粉红噪声源。数据处理采用Spectra LAB的声学软件。Sampling Rata 取“48000”,Decimation Ratio 取1,FFT size 取4096。
该试验的主要原理是:当扬声器发出声波在驻波管内传播时,驻波管内形成驻波 声场,沿管轴向方向会出现声压极大与极小的交替分布,利用可以移动的探
管传声器接收声压信号,然后根据声压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值可计算出材料的 吸声系数。这种测量方法的缺点是要求手动移动滑块确定探管的位置,步骤比较繁琐,实验耗时也较长。
三、实验材料
三种实验室无标记材料(多层非织造布合成材料),记为试样1、2、3。
四、实验步骤
1、开启设备预热半小时左右。
2、设置实验软件参数。
3、放入试样,移动小车,多次测试并记录数据。
4、处理并分析数据。
五、数据处理及分析
0.80.70.6 1dem 2o 3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demo吸声系数(α)0.50.40.30.20.1demodemodemodemodemo******0125016002000频率(Hz)
本实验参照测试标准和仪器使用说明,按照1/3倍频程,分别取125、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000、1250、1600、2000Hz十三个频带进行测试。由实验数据可知,在低中频区域内,符合实际情况,故测试具有代表性。根据多孔材料的吸声机理,在多孔材料内存在许多微细的小孔和间隙,当声波在多孔材料内部传播时,部分声能在传播的过程中转变成热能损耗掉,从而达到吸声的效果。低频声波的波长比较长,所以在材料传播时可以更容易穿过小孔,声能损失也就更少,则吸声系数小;而高频声波的波长比较短,材料内空气分子的振动速度加快,所以声波与孔壁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更加剧烈,从而使更多的声能转化为热能损耗掉,则吸声系数大。由上图可知,试样1在400Hz,试样2、3在800Hz时吸声系数值分别出现一个陡峰,这可能是由于材料产生共振使振动加剧,声波与孔壁摩擦更加剧烈,从而转化成大量热能损耗掉,所以吸声系数增大。
第二篇:金属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
金属导热系数的测量 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自动化 153 班 学生姓名:
廖俊智 学号:
6101215073 实验地点:
基础实验大楼 座位号:号 实验时间:
第七周星期四上午九点四十五开始、实验目的: 用稳态法测定金属良导热体的导热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实验原理:、傅里叶热传导方程 导热系数(热导率)是反映材料导热性能的物理量。
温度为 T 2,T i T 2,热量从上端流向下端。若加热一段时间后,内部各个截面处的温度达到恒定,此时 虽然各个截面的温度不等,但相同的时间内流过各截面的热量必然相等(设侧面无热量散失),这时热 传递达到动态平衡,整个导体呈热稳定状态。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给出了此状态下的热传递方
如图二所示,将待测样品夹在加热盘与散热盘之间,且设热传导已达到稳态。由(1)式可知,加 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在设计和制造加热器、散热器、传 热管道、冰箱、节能房屋等工程技术及很多科学实验中 // 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图(一)
如图(一)所示。设一粗细均匀的圆柱体横截面积为 S,高为 h。经加热后,上端温度为 T 1,下端 Q 是 t 时间内流过导体截面的热量, S T 1 T 2 h(1)学叫传热速率。比例系数 就是材料的导热系数(热导率),)。在此式中,S、h 和 T 1、T 2 容易测得,关键 是如何测得传热速率Q。、用稳态法间接测量传热速率 T i T 2 热盘的传热速率为Q S
h 2 T 1 T 2 d 2(T 1 T 2)4h 单位是
如图三所示,把两种不同的金属丝彼此熔接,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若两接点保持在不同的温度 下,则会产生温差电动势,回路中有电流。如果将回路断开(不在接点处),虽无电流,但在断开处有 电动势。这种金属导线组合体称为温差电偶或热电偶。在温度范围变化不大时热电偶产生的温差电动势 与两接点间的温度差成正比,(T T。),T o 为冷端温度,T 为热端温度,叫温差电系数。
在本实验中,使用两对相同的铜一康铜热电偶,相同,它们的冷端均放在浸入冰水混合物的细玻 璃管中,T o 也相同。当两个热端分别接触加热盘和散热盘时,可得样品上下表面的温度分别为:
T i 1
T o,T 2 2
T o,所以
(6)式就是本实验所依据的公式。
d 和 h 分别为样品的直径和厚度,C 和 m 分别为散热铜盘的比热 和质量,i 和 2 分别为加热至稳态时通过热电偶测出的两个温差电动势
这样,式(5)可以写为 0.555 4Cmh d 2(1 2)g
t|(6)(由数字电压表读出)
为散热盘在 2 时的冷却速率
三、实验仪器:
导热系数测定仪(TC — 3)、杜瓦瓶 四、实验内谷和步骤:
(1)先将两块树脂圆环套在金属圆筒两端(见下图),并在金属圆筒两端涂上导热硅胶, 然后置于加热盘 A 和散热盘 P 之间,调节散热盘 P 下方的三颗螺丝,使金属圆筒与加热 盘 A 及散热盘 P紧密接触。
(2)
在杜瓦瓶中放入冰水混合物,将热电偶的冷端插入杜瓦瓶中,热端分别插入金属圆 筒侧面上、下的小孔中,并分别将热电偶的的接线连接到导热系数测定仪的传感器 I、II 上。
(3)
接通电源,将加热开关置于高档,当传感器 I 的温度 T i 约为 3.5mV 时,再将加热开 关置于低挡,约 40min。
(4)
待达到稳态时(T i 与 T 2 的数值在 10min 内的变化小于 0.03mV),每隔 2min 记录 T i 和 T 2的值。0 0 Ji“ i J 测 1 表 o Q1 J O G 2 导蟻嚴数丹測 1
孟 g JI-■■
(5)
测量散热盘 P 在稳态值 T2 附近的散热速率,移开加热盘 A ,先将两测温热端取下,再将 T2 的测温热端插入散热盘 P 的侧面小孔,取下金属圆筒,并使加热盘 A 与散热盘 P 直接接触,当散热盘 P 的温度上升到高于稳态 T 2 的值约 0.2mV 左右时,再将加热盘 A 移 开,让散热盘 P 自然冷却,每隔 30s 记录此时的 T 2 值。
(6)记录金属圆筒的直径和厚度、散热盘 P 的直径、厚度、质量。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
C 铜 =0.09197cal cm 1
s-1
C)1cal=418.68W/mK 散热盘 p :
m=810g R p =6.385cm h p
=0.71cm 金属铝圆筒:R B =1.95/cm h B
=9.0/cm 表 1 稳态时 T 1 T 2 的数据:
序次 1 2 3 4 5平均 T 1 /mV 1 2.73 2.73 2.73 2.71 2.71 2.722 T 2 /mV 2.52 2.53 2.54 2.53 2.54 2.532 稳态时 T 3 对应的热电势数据 U 3 2.46mV 表 2 散热速率:
=0.0729 mV/s
时间 /s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T 2 /mV 2.67 P 2.58 P 2.51 「 2.43 2.35 2.28 2.22 : 2.16 mc T(RPh B)h B ? 1 2 t(2 R Ph P)(「 T 2)
R B 810 0.09197 0.0729
--------------(6.385 2
9.°)9.0------------------
--------1 _2
0.316cal cm 1
s 1
C 1
(2 6.385 2 0.71)(2.722-2.532)〔 95 132.30W/mK 铝的热导率的理论值为 2.0 x 10 2
(J • s-1
• m 1
• K 1)六、误差分析:、实验中铝并不是纯铝,存在杂质,而纯度及杂质未知。、树脂圆环与加热盘和散热盘不能紧密接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热电偶的两端在插入时深浅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过程中无法保持在同一深度,故测量的数据可能存在偏差。、试验过程中,杜瓦瓶中不是冰水混合物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 七、思考题:
1.在测量散热盘 P 的散热速率 T 时,为什么要测在稳态值 T3 附近的T
? t t 答:在稳态时,散热速率铝棒和铜盘的相等,测得铜盘的即可得出铝棒的散热速率。
八、附上原始数据
第三篇:粘滞系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理解液体的粘性。
2.掌握用奥氏粘度计测定液体粘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粘度为η的液体在半径为 R、长为 L 的细毛细管中稳定流动时,若细管两端的压强差为△P,则根据泊肃叶定律,单位时间流经毛细管的体积流量 Q 为
LP RQ84
(19-6)
本实验使用奥氏粘度计,采用比较法进行测量,实验时常以粘度已知的蒸馏水作为比较的标准。先将水注入粘度计的球泡 A 中,在用洗耳球将水从 A 泡吸到 B 泡内使水面高于刻度 m,然后把洗耳球拿掉,只在重力作用下让让毛细管又流回 A 泡,设水面从刻痕 n 下降至于刻痕 n 所用的时间为 t1,若换以待测液体测出相应的时间 t2,由于毛细管的液体的体积相等,固有1V V ,即 2 2 1 1t t Q Q
则
1114t8LP R=2224t8LP R 即得
122112ttPP
(19-7)
式η1 中η2 和分别表示水和待测液体的粘度.设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 和ρ2,因为在两次测量中,两种液面高度差△h 变化相同,则压强差之比为
2121 1h gh g2 PP
(19-8)
带入式(19-8),得12 22tt
(19-9)
从本实验的讲义的附录表中查出实验温度下的ρ1、ρ2 和η1,则根据式可求得待测液体的粘度η2。
三、实验仪器:
奥氏粘度计、温度计、秒表、乙醇、蒸馏水、移液管、洗耳球、大烧杯、物理支架。
奥氏粘度计如图 19-3 所示,是一个 U 形玻璃管‘B 泡位置较高,为测定泡;A 泡位置较低,为下储泡;B 泡上下各有一条刻痕 m 和 n’以下是一段截面相等的毛细管 L。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在大烧杯内注入一定量室温的清水,以不溢出杯外为度,作为恒温槽。
2.用蒸馏水将粘度计内部清洗干净并甩干,将其竖直地固定在物理支架上,放在恒温槽中。
3.用移液管将一定量的蒸馏水,(一般取 5~10mL)由管口 c 注入 A 泡,注意取水和取代测液体的用具不要混用,i 每次每次应冲洗干净。
4.用洗耳球将蒸馏水吸入 B 泡,使其液面略高于刻痕 m 然后让液体在重力作用下经毛细管 L 流下,当液面相降至刻痕 m 时,按下秒表,记下所需时间 t1。重复测量 t1 六次。
5.将蒸馏水换成待测液体乙醇,重复上述步骤三和步骤四,测量同体积的乙醇流经毛细管所用的时间t2,重复测量六次。(先将粘度度计用待测液体乙醇清洗一下)
6.测量恒湿槽中水的温度 T。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
查表与记录:T=11℃
蒸馏水的密度1 =0.99963×310
kg/3m
乙醇的密度2 =0.79704×310
kg/3m
蒸馏水的粘度1 =1.274×310
s a P
计算:
11 12 22tt 1.915×310 s a P
.3236.0tttt22112 E
s a 10 6197.032 2 2 P E 2 2 =1.915×310 s a 10 6197.03 P
次数 t1 t2 1 39.03 s 74.19 s 2 39.31 s 72.63 s 3 38.94 s 72.94 s 4 38.97 s 73.22 s 5 38.97 s 73.60 s 6 38.87 s 74.69 s平均 39.015 s 73.545 s 六、误差分析:
1.实验时要保证蒸馏水和乙醇的纯度。
2.由于实验采用秒表计时,在数据上有误差。
3.实验时温度变化会影响实验精确度。
4.在实验液体由蒸馏水换成乙醇时洗涤不充分,影响实验。
七、思考题:
1.为什么要取相同体积的待测液体和标准液体进行测量 ?
答:用比较法得到粘滞系数,η2/η1 与 ΔP2/ΔP1 有关,而 P=ρgΔh,若水与酒精体积不相等,那粘度计左右两边高度差就不相等,Δh 就不能抵消,就不能用11 12 22tt 计算。
2.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将粘度计浸在水中 ?
答:因为水的比热容,可以有效地控制试验温度不变,减小误差。
3.测量过程中,为什么必须使粘度计保持竖直位置?
答:减少其它力对液体的影响,便于减小实验误差。
八、附上原始数据:
第四篇:系统测试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报告
万继王(20111081147)
任课教师:贾春花
班级:2011级计科(1)班
实验目的:
计算机在生活中的普遍,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发布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需要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和软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系统的过程,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者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软件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质量、提高软件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软件开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关键与核心是测试数据生成。软件测试的实质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精心选取一批测试数据,形成测试用例,并用这些测试用例去驱动被测程序,观察程序的执行结果,验证所得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做相应的调整。
此次实验是为了检验我们是否掌握本学期所学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并查找出被测试软件的不足或缺陷,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相应内容。还有就是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需求(或达到xxx功能目标),同时,了解软件测试概念,了解软件测试的主要内容,了解手动测试自动测试,初步掌握测试软件并能够进行简单运用。了解软件测试在当前计算机行业中的相关地位,了解为了成为软件测试工程师所需要掌握的技能。
实验内容:
软件测试前景: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软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软件测试是指: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软件测试的内容:1.确定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个给定阶段的产品是否达到前阶段确立的需求的过程;2.程序正确性的形式证明,即采用形式理论证明程序符合设计规约规定的过程;3.评市、审查、测试、检查、审计等各类活动,或对某些项处理、服务或文件等是否和规定的需求相一致进行判断和提出报告。
软件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测试,软件测试应该包括整个软件开发期间各个阶段所产生的文档,如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当然软件测试的主要对象还是源程序。
实验测试步骤:
第一步,进入登录界面。在运行程序后弹出登录界面,有账号的可以直接登录,没有账号的要先申请账号(及注册),然后才可以登录。在注册账号时需要自己填写账号、密码、昵称和个性签名。这些东西都没有限制,可以是数字、字母、汉字以及三者的混合,头像的话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账号和密码是必须填写的,否则无法注册,其他的可填可不填。相关截图如下所示:
登录界面:
账号申请界面:
账号申请成功界面 : 第二步,进行登录。登录之后可以进行密码修改和添加好友。登录之后我们 可以点击修改密码对密码进行修改,也可以输入好友账号添加好友。添加好友时输入好友账号,点击添加好友,弹出添加好友对话框,点击“是”,添加好友就成功了,若不想添加此好友可以点击“否”,就可以拒绝添加此好友了。
相关截图如下所示:
登录成功界面:
修改密码界面: 篇二:web系统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测
试
报
告
目录 1.1.1系统功能..........................................................................................................................4 1.1.2系统的体系结构..............................................................................................................4 1.1.3开发环境..........................................................................................................................5 1.2.1测试需求..........................................................................................................................5
1、功能测试.....................................................................................................................6
2、性能测试.....................................................................................................................6
3、兼容性测试.................................................................................................................6 1.2.2测试资源..........................................................................................................................6
1、人力资源.....................................................................................................................6
2、测试环境.....................................................................................................................6
3、测试工具.....................................................................................................................6
4、文档资料.....................................................................................................................7 1.2.3测试策略..........................................................................................................................7
1、功能测试.....................................................................................................................7
2、性能测试.....................................................................................................................8
3、用户界面测试.............................................................................................................9
4、安全性测试.................................................................................................................9
5、兼容性测试.................................................................................................................9 1.2.4测试标准..........................................................................................................................9
1、测试特性.....................................................................................................................9
2、输出准则.....................................................................................................................9
3、缺陷严重级别定义...................................................................................................10 测试用例设计.................................................................................................................11
2、录制的测试脚本.......................................................................................................14
3、执行测试...................................................................................................................14
4、测试结果...................................................................................................................14 1.3.2相册模块测试................................................................................................................14
1、测试用例设计...........................................................................................................15
2、执行测试...................................................................................................................16
3、测试结果...................................................................................................................16 1.3.3个人档模块测试............................................................................................................17
1、测试用例设计...........................................................................................................17
2、执行测试...................................................................................................................19
3、测试结果分析...........................................................................................................19 1.3.4日志模块测试................................................................................................................20
1、测试用例设计...........................................................................................................20
2、执行测试...................................................................................................................27
3、测试结果分析...........................................................................................................27 1.3.5链接测试........................................................................................................................27 1.4.1测试用例设计................................................................................................................30 1.4.2测试环境........................................................................................................................33 1.4.3测试执行........................................................................................................................33 1.4.4测试结果分析................................................................................................................34 1.1.1系统功能
(1)日志模块:撰写和发表日志。
(2)撰写说说模块:发表说说。
(3)相册管理模块:支持多相册功能,可将相册分类收藏,可以上传照片,创建相册,同时可以上传视频和制作个性相册等功能。
(4)音乐盒模块:可以收藏音乐,可以管理我的音乐盒里的音乐等。
(5)个人档管理模块: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
(6)留言板模块:查看留言和对留言进行回复。
(7)用户模板:提供用户制定功能,打造个性,设置自己喜欢的风格。1.1.2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的体系结构如下图: 1.1.3开发环境
(1)操作系统:windows xp(sp2)(2)web服务器:apache(3)数据库:mysql(4)开发语言和工具:php+zend+phpwind(5)浏览器:ie6.0 1.2.1测试需求
此系统属于一般类型的应用软件,用户要求各功能正常使用,系统响应比较快,运行稳健,能满足10000人正常使用。此系统用户可以建立个人主页(发表日志,发表说说,相册管理,音乐盒管理,个人档管理等)。
此次测试的目的就是检查核心模块功能是否正常,验证系统性能是否满足应用需求。这次测试的具体内容如下:篇三:在线考试系统实验报告
河南工程小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系 别 软件工程系
专 业 计算机应用
班 级
姓 名 ****** 学 号 ********* 设计题目 在线考试系统
指导教师 ****** 起迄日期 2011.1.2——2011.4.20 毕业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我承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有关规定,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与指导下完成所规定的毕业设计工作,绝不弄虚作假,不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或抄袭别人的成果。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注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设计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在线考试系统
摘 要
通过考试系统webexam是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应用最广泛的远程网络学习考试软件,适合政府、行业及企业的各专业网上考试、作业、练习等应用。它采用web方式,同时适用于局域网和internet,无需安装客户端,即可实现网上考试、作业、练习、成绩排行等功能,并能够答卷保存、自动判分、成绩查询和分析等功能
该系统同时拥有最开放的题库管理系统和最灵活的组卷系统,能够自动输出word试卷,提供excel题目导入导出、题库和试卷导入导出等设计,提供资源的快速收集和高度共享。在开发方法上,引入了当今流行的microsoft.net remoting 技术思想,把整个开发程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等步骤。该系统通过优化和再造管理流程,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更为高效和科学,数据更为准确,从而将人事部门从繁重的、耗时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更高层的政策性工作中去。关键词 在线考试系统 ; c#.net编程语言 ; visual studio 2008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目 录
第1章 绪论.....................................................................................................................................1 1.1 课题研究背景...................................................................................................................1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1 第2章 系统分析概述.....................................................................................................................2 2.1 引言...................................................................................................................................2 2.2 系统需求分析...................................................................................................................2 2.3 系统概述...........................................................................................................................3 2.4 visual studio 2008的概述..........................................................................................4 2.5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的概述....................................................................................5 第3章 系统方案总体设计.............................................................................................................6 3.1 系统设计思想及相关技术介绍.......................................................................................6 3.1.1 系统架构设计.......................................................................................................6 3.1.2 系统总体模块功能设计.......................................................................................6 第4章 数据库的设计.....................................................................................................................8 4.1 引言...................................................................................................................................8 4.2 数据库需求分析...............................................................................................................8 4.3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8 4.4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8 第5章 界面设计与实现...............................................................................................................10 5.1 主页设计.........................................................................................................................10 5.1.1 实现目标.............................................................................................................10 5.1.2 登录窗口.............................................................................................................10 5.1.3 注册窗口.............................................................................................................12 5.2 主要界面设计—用户登录信息画面.............................................................................13 5.2.1 实现目标.............................................................................................................13 5.2.2 主界面.................................................................................................................13 5.3 主要界面设计 —— addquestion.aspx.....................................................................17 5.3.1 实现目标.............................................................................................................17 5.4 主要界面设计 —— usermangement.aspx.................................................................18 5.4.1 实现目标.............................................................................................................18 结
论............................................................................................................................................20 致
谢............................................................................................................................................21 参 考 文 献...................................................................................................................................22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崛起,远程教育开始发展,普及网络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其势头不亚于电子商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而普及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不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网络教育也随internet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同时,网络教育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学和社会其他部门都已经开始设了远程教育。但是,远程教育的软件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就要求有更好、更完善的软件系统到远程教育当中去,这就给软件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远程教育包括很多环节。例如,教学系统、考试系统、和答疑系统等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在线考试系统,同时,它也是最难实现的环节。在我国,远程教育以蓬勃发展起来。但目前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大都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在此方式下,组织一次考试,要经过五个步骤,即人工出题、考生考试、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
显然随着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和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传统的考试方法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考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等,且这些应用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人们迫切需要这些技术来进行在线考试,以减轻教师的工作的负担以及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提高了考试的质量,从而使考试更趋于公正、客观,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篇四:软件测试实验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书
实验课程名称 软件测试
开 课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 毛 雪 涛
学 生 姓 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14 — 2015 学年 第 一 学期
任务1:针对一个常用的通讯软件做黑盒测试,利用所学的黑盒测试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并做相应测试,给出测试方案和测试报告。
实验一.通讯软件飞信个人生日填写测试用例
一.简介 1.1编写目的
本测试项目拟对通讯聊天工具飞信输入生日日期进行测试。1.2项目背景
通讯聊天工具中都会有用户填写个人的基本资料,其中生日日期的填写需要进行则是。本项目即为用软件测试输入个人生日日期的正确性。1.3术语
等价类划分:把程序的输入域划分成若干部分(子集),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少数代表性数据作为测试用例。每一类的代表性数据在测试中的作用等价于这一类中的其他值。1.4参考资料
软件测试 佟伟光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示例 作者: chinaitlab 来源: chinaitlab 二.测试概要 2.1测试程序源代码 #include if(day==29) { month=3; day=1; cout<<明天是:< 利用等价类划分法设计测试用例如下: 用例一:输入日期年份超过界限,如输入:20151104; 用例二:输入日期月份输入有误,如输入:19931304; 用例三:输入日期输入有误,如输入:19931144; 用例四:输入日期包含非数字字符,如输入:1993佛说!; 用例五:输入日期超过8位数字,如:1993110402; 用例六:输入日期短于8位数字,如:1993114; 用例七:输入年份为闰年且输入月份为2,日期超过29,如:20000230,2.3测试方法 手工利用黑盒测试中的等价类划分法进行测试,主要测试目标为检验函数是否符合题目所给要求。即:输入是否符合规定条件,及程序的鲁棒性。 三.测试结果及缺陷分析 3.1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 测试情况记录: 1、输入日期20151104,程序提醒“年份超过界限,请重新输入”。 2、输入日期19931304,程序提醒“月份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 3、输入日期19931144,程序提醒“日期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 4、输入日期1993佛说!,程序没有提醒,合理的应该出现提醒“输入非数字 字符,请重新输入”。 5、输入日期1993110402,程序没有提醒,合理的应该出现提醒“输入字符超篇五:计算机测试系统实验报告1 计算机测试系统机电控制 实验报告 2014年12月21日 一、实验目的利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卡、被控对象(机电实验平台aedk—dj6)等组成计算机测控系统,在了解相关硬件的基础上,采用有关的软件工具,结合相应的控制规律,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对相应硬件的访问控制,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测试控制。通过实验加深了解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掌握windows环境下对硬件访问控制的方法,掌握对被控对象的测试和控制的方法,以及对测试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测控硬软件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 pci9112数据采集卡,机电实验平台aedk—dj6等。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要求编程实现指针位置的测量和控制实验,原理如下: 本实验平台通过机械结构将步进电机的角位移转换为直线位移,利用电位器和数据采集卡9112内的a/d转换器,构成测位置系统。当步进电机运转时,带动电位器旋转,电位器输出的模拟量——电压值发生改变,通过a/d转换器采集电压值来确定指针位置。电位器输出的模拟量与指针位置成近似线性关系,即采集的数字量就能直接反映出指针的位置,具体原理如下: (1)电机通过橡胶传动带联动,再通过蜗杆和齿轮将电机的圆周运动转化为皮带的水平运动。 (2)皮带的位移用指针和刻度尺来表示,刻度尺共分为16大格,每格1cm,最小刻度为1mm。皮带移动带动右端一个多线圈电位器转动,通过改变阻值来改变反馈电压,此电压被同时送入控制接口插座in0脚(已经接到9112的16路模拟量输入端口中的0号端口)。当皮带在16cm范围内变化时,in0脚的位置反馈电压将在0~+5v范围内线性变化。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或采集此电压来计算当前的指针位置。(3)实验平台使用四相步进电机,电流脉冲由a、b、c、d四个引脚输入。a、b、c、d已经接到9112内16路数字输出端口的4、5、6、7四个端口上,即从9112依次输出0010h、0020h、0040h、0080h,可以使步进电机正转;依次输出0080h、0040h、0020h、0010h,可以使步进电机反转。 四、实验内容 1:总体设计 实验通过上位pc机控制实验平台实现电机的闭环控制。 上位机通过labview虚拟仪器控制9112数据采集卡与下位硬件平台数据端口进行通信,从而实现对下位硬件平台的闭环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如下: labview 数据接口 2:前面板设计 labview程序前面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模式选择区域、控制区域以及显示区域。 模式选择区域如下: 该区域用来选择系统的工作模式,当设定系统的工作模式为“自动”时,程序自动控制电机转动,使得标尺移动到指定位置,当设定系统的工作模式为“手动”时,通过手动控制电机的移动方向,使得标尺移动到指定位置。当按下“停止”按钮时,系统停止运行。 控制区域如下: 该控制区域在系统工作在手动模式时起作用,在手动工作模式下,当按钮处于“左移”位置时,标尺指针向左移动,当按钮处于“右移”位置时,标尺指针向右移动。 显示区域如下: 设定位置标尺用来预设定标尺位置,作为实际标尺移动的参考标志,实际位 置标尺动态的显示当前标尺的位置。 示波器显示两条曲线,曲线一显示的是标尺设定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曲线二显示的是标尺实际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程序运行过程中示波器可以动态的显示出指针实际位置曲线不断接近设定位置曲线,最后重合在一起。3:程序流程图 程序运行流程如下图所示: 程序运行时,首先判断系统的工作模式,如果为手动工作模式,则判断手动控制按键状态,如果为左移,则控制电机使得指针左移,如果为右移,则控制电机使得指针右移。如果系统处于手动工作模式,则判断指针实际位置是否等于设定位置,如果相等或者处于误差允许范围内,则不移动指针,如果不相等则判断实际位置与设定位置的大小,如果实际位置小于设定位置,则控制电机使得指针右移,如果实际位置大于设定位置,则控制电机使得指针左移。4:关键部分程序实现(1)读取实际位置 前面是9112采集卡初始化部分,后续为电压采集模块,由于满度电压输出为5v,对应的标尺刻度为16厘米,所以结果上述运算可以得出标尺指针的实际位置。 (2)控制电机正转 电机的正转控制可以用状态机实现,通过状态机顺序输出十六进制数值: 0x10、0x20、0x40、0x80即可控制电机正转。 (一)>> swa1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2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5 6 3;10 20 4;] A = >> 第二次 > swa1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3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2 1;10 4 3;50 20 6;] A = 50 第三次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4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10 6 1;9 5 3;20 14 6;13 10 8;] A = >> (二)方波 1.>>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3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1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4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1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5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1 Type = >> 三角波 1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3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2 Type = >> 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2 Type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6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2 Type = >> 锯齿波 1>>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3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3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6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3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9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3 Type = >> (三)>>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0 cflag = 0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2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5 2;8 6 3;] A = >> 加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1 cflag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2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5 2;8 6 3;] A =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0 cflag = 0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3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3列(频率-Hz):A= [10 20 5;30 40 9;20 30 9;] A = >> 2列(相位-度) 加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1 cflag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3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10 20 5;30 40 9;20 30 9;] A =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0 cflag = 0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4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5 2;9 6 3;10 5 4;20 10 9;] A = >> 加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1 cflag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4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3列(频率-Hz):A= [6 5 2;9 6 3;10 5 4;20 10 9;] A = >> 2列(相位-度)第五篇:测试实验报告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