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牧区反邪教工作浅谈
农村牧区反邪教工作浅谈
邪教是精神毒品,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公害,曾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践踏了被邪教蒙骗的群众人权,在邪教本质不断被揭露,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今天,邪教不甘示弱,企图将活动重点向农村牧区转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在农村牧区一些地方暗中活动,用欺骗、蒙蔽、利诱、威胁以至暴力伤害等非法手段,干扰农牧民的生活,危害农牧民的家庭幸福和生命安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因此,在农村牧区开展反邪教活动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对此我就农村牧区开展反邪教工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探讨性意见。
一、农村牧区邪教滋生的特点
农村牧区容易滋生邪教,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近些年以来,人们对气功的好奇发生了空前的热潮,然而又缺乏基本的宗教和气功知识及经验,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在我国,宗教活动有固定的场所,而气功的传功比较随意,又由于宗教与气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一些人便以充分利用,乘虚而入,以气功之名行邪教之实。
第三,有些群众的思想素质不高,给一些已经取缔的民间结社死灰复燃的机会。
和驻地企业、机关单位与下属单位,均要签订责任状,层层把关负责任。重点要建立健全村民行政组织系统。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我认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富裕,随着寻求更好境界、更纯思想精神生活,就能消除农村牧区滋生犯罪的土壤条件。
三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倡导主文化。突出思想道德建设,抑制亚文化、遏制反文化。思想水平决定个人人格、信仰,具有社会化的作用。对于农牧区这一文化层次较低的区域只有大力倡导主文化,引导和抑制亚文化、遏制反文化才能有效的发挥思想文化在反邪教警示活动的作用。
四是加强普法教育。农村牧区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意识太差,给不法行为可乘之机。加强农牧民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增强他们防范观念。
(二)农村牧区反邪教的具体措施
一是正法不立邪教兴。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宣传栏、板报等形式文化意识的培养,强化我们国家指导思想、路线、方针的宣传贯彻,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加强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宣传,大力发展人文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农牧民文化和思想素质。
二是普及基本的宗教知识。邪教虽说不是宗教,但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社会肌体孪生出的恶性肿瘤,发现和治理
总之,邪教的产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铲除邪教、根除邪教也不可能一蹴而成。我们同邪教的斗争是长期的。在坚定不移地团结、教育、挽救大多数受蒙蔽群众,依法严惩打击邪教犯罪分子的同时,结合农牧区实际,加强组织领导,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方式,开展警示教育,戳穿邪教的伪装,在农村牧区构筑防范邪教侵害的长城,维护农牧区以及全社会的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乌敦套海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改善广大农民危房户居住条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赤峰市及旗里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通过群众自筹、政府补助、政策扶持和社会扶助等措施,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使全镇农村困难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二)基本原则
l、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各村委会在利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其它资金、争取帮扶资金、本级财政投入等措施,切实解决好工程资金缺口问题。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全面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农村贫困危房户等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2、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危房改造对象必须符合救助条件。对拟定的危改对象要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程序进行个人申请、群众评议、张榜公布、公开公示、政府审批。
3、相对集中,兼顾个别。从降低成本、节约土地的角度出发,达到整村改建的要求的行政村、自然村尽可能整行
制建筑面积和总造价。改造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补贴的特困户,翻建、新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其他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见图集)。建房面积可根据家庭人口规模适当调整。危改房屋设计建设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体现民族和地方建筑风格、传承和改进传统建造工法,推进住房建设技术进步。
(二)改造方式
拟改造农村危房属整栋危房(D级)的应拆除重建,属局部危险(C级)的应修缮加固。重建房屋原则上以农户自建为主,农户确有困难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重建户不得低于危改户的50%。
(三)补助标准
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5000元,对试点范围内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每户再增加2000元,自治区财政每户补助4488元,市、旗财政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分别每户补助2916元,用于贫困农户危房改造补助。对农村特困危房户、重点优质对象危房户要先行改造并给予补贴资金的倾斜和支持。
四、资金筹集、发放和使用管理(一)资金筹集
1、个人自筹为主。
2、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提供捐
署意见,由村委会在《内蒙古赤峰市危房改造户审批表》(附表一)相应栏目中填写意见,加盖公章后上报镇政府;对公示有异议的,进行再评议、再公示,对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和理由。
(3)审查。镇改办接到村委会上报的《内蒙古赤峰市危房改造户审批表》(附表一)后,及时组织人员上门对申请人的住房和家庭经济状况逐户进行审核。镇危改办对拟改造的危房进行数码正面全景及局部拍照,全景照片中须有户主影像并作必要的标注说明,如户主姓名、身份证号、困难类型等。核查中若村委会上报危房改造对象与前期调查摸底对象不符,必须由村委会说明原因,并留档备查。镇政府审查结果要在镇政务公开栏内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在《内蒙古赤峰市危房改造户审批表》(附表一)相应栏目中填写审核意见。符合条件的,加盖公章后上报旗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委会,并说明原因。为加快工作进度,也可参照农村低保工作中“一审核、两公示”的方法,将村评议和镇审查合并一次进行。
(4)审批。旗危改办接到镇政府上报的《内蒙古赤峰市危房改造户审批表》(附表一)后,组织专人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危房改造对象的30%。核查结果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在《内蒙古赤峰市危房改造户审批表》(附表一)相应栏目中接写审批意见,加盖公章,连同统计汇总资料、影像资
加强对危房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和旗分别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建设、发改、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民政、环保、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国土、扶贫、残联、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镇政府也组织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村危房改造日常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工作职责。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三)落实责任制度。镇政府是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项目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各村要把危房改造工作纳入目标管理,镇危改办要组织人员与施工企业或建筑工匠、危房改造户分别签订建房协议,明确任务,质量、进度、安全责任和竣工时限。严格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督查验收,重点把握好建材供应关、施工质量关、安全生产关、检查验收关,切实做到完工一处、合格一处,验收一处。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准交付使用,并责令限期整改。实行危房改造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要严肃处理,坚决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镇危改领导小组要抽调入力,采取分块管理、责任到人的办法,专项推进。
乌政发[2011]34号
关于印发《乌敦套海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 现将《乌敦套海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特此通知
附:乌敦套海镇农村危房改造新建和维修工作领导小组
乌敦套海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0日
第三篇:农村牧区共青团工作要点
农村牧区共青团工作要点
2012年是我**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动全**共青团工作出成果、见成效、上水平的创新发展年。全**农村牧区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团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带团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建团90周年为契机,全面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四项职能,加强全**农村共青团组织建设,增强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工作影响及覆盖青年的效果,打基础,抓工程、创品牌,团结带领全**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和谐富裕新**的实践中贡献力量。
一、全面推进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共青团全部工作的基础,按照把全团面向基层工作的桥头堡推进到乡镇一级的目标,各苏木镇团组织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抓住机遇、整体推进、夯实基础、探索创新,切实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1、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加强各乡镇团委建设,逐步发挥乡镇团委农村团的工作主体作用,按照“组织共建、人员共管、工作共促、资源共享”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牧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委员“专兼职、编内外”格局的作用,拓宽联系青年渠道、丰富工作资源、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任务,合理设计工作内容,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在制度建设和工作内容设计上都有所创新,在创造“点”上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向全**推广。年内,将重点抓出10个团建工作突出的团支部,整顿提高20个中间水平的团支部,带动30个甚至更多的相对后进团支部。
2、加强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等青年组织建设。利用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增强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各苏木镇团组织力争消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建工作空白点,确保完成上级团组织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强与农牧业部门合作,培训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青年专业人才,创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促进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建团步伐,年底前,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建团率力争达到50%;不符合建团条件,但又有团员青年的,采取联建共建等方式,扩大团的组织覆盖。明确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中团组织的职责和任务,促进作用发挥。
3、加强农村基层团的队伍建设。各苏木镇团组织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团员管理模式,加强农村流动团员管理,推动流出地与流入地团组织有效衔接。扎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做好农村基层团干部选配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青年能人。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各级团校等培训机构,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加强团干部培训,提高农村团干部的素质和工作创新能力。
4、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加强与大学生村干部的联系,积极参与培训、服务、管理工作,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干部的典型事迹。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服务,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乡土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青年文化品牌。推动大学生村干部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或村团支部书记,充分发挥他们在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二、全面实施“彩虹计划”,服务农村牧区青年就业创业
(一)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共青团**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东西互助”行动为统带,各级团组织依托团**委实施“彩虹计划”为载体,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服务农村青年的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按照上级团组织文件精神,各级团组织要摸清本村青年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从业状况、就业意向、专业技能等基本情况,建卡立档,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提供准确的依据。
1、要抓住春节农闲等有利时机开展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专项调研,掌握详实情况,建立本区域内的统一台帐、统一信息簿、统一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随时登录和掌握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情况。
2、根据青年意愿和需求,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地进行政策宣传、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市场就业方针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通过走访企业,签订用工“订单”,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大力实施“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青年劳动力,要积极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技巧和管理知识培训,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业。
3、输入与输出地有效对接。争取劳动就业部门支持,建立与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的协作互助网络,将各级团组织的工作内容纳入其中,不断提高青年劳动力输出组织化程度。在青年劳动力供需相对集中的盟市、**县区、乡镇苏木街道、嘎查村开展结对互助,适时举行仪式,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的组织和联络制度。形成输入地提供岗位“菜单”,输出地按照“菜单”和青年劳动力意愿组织人员的良性互动。
4、加强协调和跟踪服务。定期与相关部门、用人单位、青年劳动力举办座谈会,畅通联系渠道,积极协调用人单位和青年劳动力之间关系,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合同、工资、保险等各种矛盾和问题。
5、培养表彰一批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使广大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农村牧区青年劳动力了解政策,更新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输出地团组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切实为转移就业青年劳动力解决后顾之忧。
(二)大力扶持属地青年创业就业。各级团组织通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科技支农支牧、致富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大力扶持属地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引导农村牧区青年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做贡献。
1、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开展培训。开展“科技下乡专家行”、“创业英雄会”活动,举办**级“科技播火”活动5场次,深入农村开展科技讲座及现场指导,并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农业科研专家联合农牧、扶贫、科技等部门组建专家服务团,按产业、分层次定期开展送科技、送理论、送政策下乡,采取集中办班、巡回培训的方式,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开展好“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青年创业标兵宣讲”、“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等活动,力争全年创建2个以上农村青年培训示范基地,提供100个以上见习岗位,培训青年农牧民2000人次,上岗率超过80%。聘请农业科研专家、直接从事农村生产的实践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按产业、分层次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
2、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继续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坚持注重实效,扩大贷款青年覆盖面,力争使小额贷款工作覆盖全部乡镇,使更多的青年受益并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联合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就业局等部门,结合实际出台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政策,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助推农村青年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就业创业。开展“送金融知识、科技服务下乡”、“金融知识、科技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帮助团干部和农村牧区青年熟悉、掌握有关金融知识和实用科技知识。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创新小额贷款担保方式,落实贷款贴息、创业奖励等优惠政策,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依托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数据管理系统,加强数据核查分析和工作月报。通过小额信贷、技术服务、农牧业信息指导等手段,年内力争实现“双百”目标,即协调300万元信贷资金,重点扶持100户项目示范户,打造一个小额贷款示范村。
3、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扶持项目。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收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适合于农村实施的就业创业项目信息,集中向青年发布。利用各类青年能人产业链延伸的需求,推动就业创业项目合作。
4、加强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帮助农村牧区青年创业致富,壮大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群体。继续培养和选树“六个带头人”(即产业化带头人、工商业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科技兴农带头人、生态建设带头人和文明风尚带头人),引导青年农牧民增收致富。积极向上级部门举荐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继续与科技部门合作做好以农村牧区青年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重点的科技支农工作。
三、启动实施农村青年乡风文明工程
各苏木镇团组织要抓好各类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按照“诚信守法好、尊老爱幼好、家庭和谐好、邻里和睦好、积极作为好”的标准,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选树活动。
1、以“绿化家园”为主题,开展青春装点新农村活动。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一条街”、创建青年文明示范路、创建“文明庭院”等活动,引导乡村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
2、进一步完善青年中心建设。采取重点投入、专项推进等方式,培育青年中心典型,年内,团**委将重点抓出2--3个成型的农村青年中心示范点,发挥农村青年中心在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中的积极作用。
3、积极开展农村青年文化活动。要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青春展风采”乡村青年歌手大奖赛、赶科技大集、送文艺下乡、搞科技推广等活动,努力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服务,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乡土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青年文化品牌。
第四篇:2012农村牧区党建
2012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思路
——农村牧区,扎实开展“双服务双促进”活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促进农牧民增收,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镇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推广“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法(在基层党委统一领导下,实现党支部管理区域化、党小组活动常态化、党员联系普遍化。),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抓好嘎查村“两委”换届工作,积极推行村支书、主任“一肩挑”和“两委”交叉任职。加强对换届选举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确保换届家喻户晓。加强对换届选举的督促指导,严明换届纪律,确保换届工作公道正派。要依托各级党校、大学院校、社会组织等,对新一届“两委”班子进行集中轮训。深度总结“四权四制”工作法,不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结合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推选新一届村民代表,按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年会。按照4:3:3的相对比例,对嘎查村党组织好、中、差进行分类,实行分类指导,制定巩固整顿转化工作方案,形成具体措施,抓好后进嘎查村党组织巩固和整顿工作。每个镇要打造3—5个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至少建设1—2个党员示范园(点)。总结提炼农牧民增收致富“四种模式”,继续发展合作组织、协会、劳务公司等多种农牧民增收模式。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机制,要在党支部引领下进一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以土地股份合作和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试点开展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股权”,使农民闲臵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实现农民从分散的小农生产走向抱团发展,以点带面逐步在全旗广泛推开。加强选聘村干部的管理教育,制定《转
聘村干部管理教育实施办法》,加强对转聘村干部的监督、教育、考核、管理工作,行半年一评议,年终一考核,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组织部有权解聘。认真落实“一村一名本土大学生村官”计划,严格按照《伊金霍洛旗选聘到嘎查村任职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镇领导干部帮带大学生村官制度,进行结对联系帮带。今年,各镇都要组建一个大学生村官宣讲团,采取跨镇联谊、举办辩论会等方式,促进村官宣讲团的相互交流学习,切实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建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立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梯次递增的嘎查村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采取行政划拨、党费补助、企业赞助和社会捐助等形式,设立20万元的党员关爱基金。各镇党委也要通过联手共建、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设立不少于3万元的党员关爱基金。完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争取新建15个村级活动场所,将活动场所打造成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科普文化中心。此外,各镇要加强组织干事培训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组织干事的待遇。今后,各镇组织干事的任命,需报旗委组织部备案,组织干事的流动,必须报组织部批准后,方可流动。
——街道社区,落实好中央“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任务,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今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行“千分制”考核,要落实好《2012年全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抓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抓书记、书记抓,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臵,亲历亲为,亲自部署,实行季度督查通报,半年、年终考核验收。
第五篇:牧区工作(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
展的实施意见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精神,为加快我区牧区发展步伐,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自治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我区牧区发展的重要性
(一)充分认识促进牧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3.2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内蒙古草原连接东北、华北、西北,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占据着大陆北方季风主通道和东北、华北上游水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草原所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治荒漠化以及碳汇等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诸多功能,决定了内蒙古草原生态对于整个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起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草原畜牧业是我区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接续地,煤炭、稀土、天然气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而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牧区。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还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存和发展的区域,沿4200多公里边防线居住的150万牧民是维护国防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从新时期牧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牧区改革,调整牧区生产力布局,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牧区生产力,使我区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牧区前列。但是,我区和全国其它牧区一样,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未能根本转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于农区,牧区仍然是我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为此,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着力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着力促进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广大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把牧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牧区。
(二)基本方针
草原既是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期以来,受气候和人口增加导致的不合理利用影响,强调草原的生产功能,忽视草原的生态功能,草原过度开发利用是导致草原生态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必须认识到,只有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才能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才能满足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有条件更好地处理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牧区发展必须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作为牧区发展的切入点,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长效机制,积极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牧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提高广大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大力改善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牧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牧区不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科学确定各自的生态保护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针对各盟市牧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对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工作指导。
4.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稳定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重点,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牧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牧区与农区发展,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良性互动,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为牧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坚持中央支持,地方负责。根据牧区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困难,积极争取中央加大支持力度,实施特殊的强牧惠牧政策。促进牧区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调动广大牧
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四)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初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畜牧业良种覆盖率、牲畜出栏率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牧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基本实现游牧民定居,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可及性明显提高,人畜共患病得到基本控制;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牧民收入增幅年均增长12%以上并高于农民收入增幅,新牧区建设明显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牧区与农区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2.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区平均水平;新牧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牧民收入快速增长,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牧区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做好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和自治区进一步落实完善“双权一制”有关要求,在总结牧区基本草原划定和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基础上,从2012年起全面推开农区、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属基本草原划定范围的必须依法划定为基本草原,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进行保护,到2015年实现基本草原划定面积达到草原总面积的90%以上。按照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科学划定耕地、草原、林地等项用地,妥善解决林权证、草原证重复发放问题,稳定农村牧区生产秩序。
(二)扎实做好草原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根据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草原功能区划工作。西部草原区域,草原生态严重退化、失去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带,坚持生态保护为主,以阶段性禁牧为主要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中部草原区域,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和利用并重,严格水、草、畜综合平衡,适度发展草原畜牧业;东部草原区域,坚持保护、利用、建设并重,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推行休牧和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畜牧业发展基地。在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中草药资源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科研价值的区域,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三)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充
分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广泛调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补奖机制的顺利实施奠定群众基础。科学合理安排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强化对落实补奖机制的监督管理,确保禁牧区牲畜禁得住,草畜平衡区超载牲畜减得下。提高对补奖区域的草原动态监测水平,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开展对补奖区域农牧民生产生活变化跟踪调查,了解实施补奖机制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政策。要按照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的“五到户”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各级农牧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享受综合补贴牧户的界定工作。在与退牧还草工程和阶段性禁牧工程衔接方面,要做到任务清晰、边界清晰、人户清晰,避免因政策重叠而导致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四)组织编制相关草原建设工程规划
组织编制退牧还草二期工程规划,加大工程建设投入,2012至2016年完成任务3亿亩,力争完成项目投资130至150亿元。组织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成效。编制并实施科尔沁退化草地治理等一批沙漠沙地重大专项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草场生态环境。
(五)加强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监管
积极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实现牧区旗县草原监督管理局机构单设,健全半农半牧区旗县草原监督管理机构,重点牧区苏木设立草原监督管理派出机构或专职草原监理员,并实现旗县内条管,力争到2015年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四级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实行牧民草原管护员制度,以嘎查村为单位,设1至2名草原管护员,为公益性岗位,承担围栏管护、减畜监管、草原防火和鼠虫害测报等管护工作,由旗县级草原监督管理部门聘用。加强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设立草原执法专项经费,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开垦草原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征占用草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坚决纠正有法不依和违法干预草原依法行政的行为。加强对草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坚决打击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
(一)大力推进牧区畜牧业转型升级
积极争取国家即将启动实施的内蒙古及周边牧区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和支持肉牛(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项目。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调整牧区畜牧业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场资源状况好的牧区,以配套建设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棚圈、青贮窖、储草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户或联户为单位,通过组建合作社、草牧场合理流转等方式,加大草牧场经营规模,大力推进划区轮牧,放牧与补饲结合,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按照“适度发展东部,重点治理中部,保护修复西部”的发展思路,合理开发水资源,科学利用地表水,保护性开发浅层地下水。采取喷灌节水灌溉形式,优先改造现有灌溉饲草料基地,对部分耕地实施退耕还草,建设相对集中的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模化舍饲养殖。
(二)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提高大畜比重和大小畜良改比重。建设标准化畜群,提高优良畜种能繁母畜比重,提高繁殖成活率,提高畜群整体质量。积极推行牲畜科学饲养管理,大力推进冬春补饲,推广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当年羔羊和牛羊育肥出栏,加快畜群周转,增加生产效益。调整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扶持奶牛、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等优势产区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牧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牧民收入。以国家和自治区牲畜良种补贴为抓手,全面推进“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不断提高牲畜的个体生产性能。
(三)加强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畜牧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加快建立牧业灾害监测、信息传递、组织指挥、应急处置、组织实施等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灾害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增强灾害评估技术和手段。建立应对突发自然灾害饲草料储备机制。坚持饲草料储备以户储为主,苏木或嘎查建设小型草料储备库为辅,旗县建设大型饲草储备库为补充,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尽义务,市场化运作,国家适当补助”的原则,实行饲草料储备制度,确保牲畜安全过冬度春。建立饲草料工业体系,积极扶持牧区大型饲草料加工厂,提高饲草料加工能力与牧区优质牧草和农区秸秆利用率。
(四)强化动物疫病防控
建立健全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嘎查村级防控机构,加强冷链建设,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检疫设施设备,确保免疫质量。建立动物防疫员补贴奖励机制,提高动物防疫员补贴标准。健全动物防疫员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动物防疫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动物防疫员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加强苏木乡镇兽医站建设。提高基层站建设标准,增加工作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制定布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五年规划,将病畜扑杀补贴、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检疫监管、消毒、疫情处理以及相关工作经费按比例列入自治区各级财政预算。对边境、边界地区防疫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边境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加大兽药检测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续建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兽药残留快速监测项目。
(五)加大生产补贴力度
针对牧区特点,完善草原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继续争取国家加大对牧区优势畜种良种补贴力度,将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全部纳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在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盟市,实施人工种植牧草良种补贴,每亩补贴10元;对牧民生产用柴油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每户补贴500元。加大牧区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支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草原畜牧业保险,对符合条件的畜牧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五、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快推进牧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牧区依托资源优势,构建现代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皮毛、肉食等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增加财政投入,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批能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产地批发市场,提升一批方便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农村牧区集贸市场,初步形成多极化、多层次的集屠宰冷藏、初级加工、物流配送、批发交易功能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在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建设肉羊加工交易市场。支持牧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牧区商贸流通网络建设。在东、西部绒毛主产区重点规划建设两个自治区级高起点的绒毛市场。优先发展农畜产品物流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邮政等物流体系在农村牧区的网络优势,支持牧区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和区域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牧民生产生活资料下乡和农畜产品进城配送服务,促进牧区商贸流通企业健康发展。比照粮油、生猪等最低收购价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建立牛羊肉、羊绒等大宗畜产品收储制度,抵御市场风险。
(二)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建设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技术、牧草栽培与草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草地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草地监测与利用技术研究等重点实验室,不断增强草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我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建设国家一流育种、保种、动物营养和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承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畜牧业科研成果,对单项技术或多项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组装配套,构建畜牧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通道。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增强旗县、苏木乡镇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增加基层推广体系人员编制,有计划地选择一批农牧民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技术推广组织,加强嘎查村配种站点建设,提高畜牧业适用技术入户普及率。加大对牧民科技培训力度,在牧区每年培养2万名左右的养殖能手、科技示范带头人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牧民创业带头人,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新型牧民。
(三)提高牧区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运用好牧民购机补贴政策,突出发展牧机社会化服务。围绕牧区机械化发展重点,搞好草业生产、饲养环节、生产生活三大领域机械化装备建设,制定草原牧区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科学编制畜牧业机械化评价与统计指标体系,指导牧区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我区畜牧业机械科研生产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引领牧机制造业发展。建设牧区机械化示范园区,率先推进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三大牧区机械化发展。
(四)积极推动经营体制改革
在坚持和完善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完善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在不改变草原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损害农牧民承包经营权益的原则下,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草牧场的规范流转和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发展家庭牧场、养殖专业技能户、牧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六、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一)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乳、牛羊肉、绒毛、皮革皮毛加工等特色畜产品加工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到我区牧区投资兴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增加牧民收入。积极扶持沙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做大做强蒙药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将开发新产品和提升老产品品牌作为发展主线,通过科技创新,推进蒙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搞好蒙药材基地建设,逐步达到蒙药产业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大力发展传统民族美术品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增加牧民创收渠道。深入发掘民族文化,支持牧区依托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统体育、自然风光及地域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支持牧区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牧区旅游企业,建设一批高品位、上档次、成规模的旅游精品,促进牧区旅游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牧区旅游业成为当地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
(二)大力发展牧区和涉牧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
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为牧区和涉牧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牧区和涉牧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自治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牧区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给予适当倾斜。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央投资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及生产补助资金等对我区牧区的扶持,加快牧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牧民就业渠道。
(三)多渠道促进牧民转产转业
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普及计划,对牧区新成长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有培训愿望的牧民免费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重点突出技能训练,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加快发展牧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四级转移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建立城乡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完善牧民工工作机制,促进建立覆盖农牧民工的公共服务制度。多渠道
促进牧民转产转业。积极开展牧民转产转业示范点建设,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特别是东部盟市与呼包鄂三市的劳务对接。
(四)不断提高牧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抓住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牧区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到牧区投资兴业,促进和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发展边境贸易,促进绿色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出口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畜产品出口企业,带动牧民就业,促进牧民增收。加大绿色、有机畜产品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带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大对牧区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促进牧区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俄蒙的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鼓励和支持牧区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加强边境牧区所在地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开发、边民互市贸易、现代服务业等功能区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落实边民互市优惠政策,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口岸周边牧民的就业量。
七、大力发展牧区公共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加大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牧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标准,在国家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按照自治区和盟市6∶4的比例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从根本上解决牧区人畜饮水问题。继续加快牧区公路建设速度,认真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以实施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牧区公路网密度和通达、通畅程度,以适应和拉动牧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牧区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深化落实牧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分清事权,分级管理,建立起牧区公路养护长效机制。稳步提高牧区客运班车通达率,使牧民乘车更加安全、便捷。支持有条件的牧区适度建设航空支线机场,加快铁路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扩大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规模。抓住国家加快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机遇,“十二五”末全部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力度。加强牧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通信设施向牧区延伸。鼓励、引导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开发丰富涉牧信息服务,提高牧区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项目。争取国家继续加大“游牧民定居”后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2年基本完成定居房建设。积极争取定居工程配套建设,大力改善定居条件,确保定居点基础设施配套。
(二)大力发展牧区社会事业
在自治区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做好牧区学前教育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扩大牧区学前教育资源。推进牧区学前教育实行保教费减半收取,逐步实现保教全部免费。巩固牧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生活待遇。高标准普及牧区双语授课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牧区职业教育,为牧区培养实用人才。巩固完
善“两主一公”办学模式,培养蒙汉兼通中高级人才。大力保护、抢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收集、整理和出版民族古籍,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断推进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牧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流动卫生工作站,实施牧民家庭小药箱工程,推行牧户家庭医生制度,提高牧区农牧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加强蒙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蒙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蒙医保健服务体系。把牧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稳定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纳入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有关规定,确保将被征地农牧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牧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低收入家庭认定体系,加强动态管理,实现按标施保和应保尽保。
(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大财政对牧区半农半牧区旗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牧区扶贫标准,实现牧区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力度,用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加强项目资金整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牧区金融扶贫投入,支持发展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组织,适当放宽扶贫贴息贷款条件,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推进牧区金融扶贫产品创新。以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为支撑,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对牧区贫困乡村实行整村(乡)推进扶贫,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重点支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对牧区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对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生活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专项支持牧区半农半牧区革命老区嘎查村建设和发展。探索建立符合牧区特点的扶贫方式。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深化定点扶贫和京蒙扶贫协作,把政府支持与社会广泛参与更好地结合起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事业。加大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实施力度。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边境旗市建立边民补助机制,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对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的服务,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维护宗教和睦和社会和谐。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具有牧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深化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稳定和充实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干部队伍,落实基层干部待遇政策。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培育各类民间服务性组织,发挥其在联系社区、沟通民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健全嘎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牧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全面清理化解牧区义务教育债务,积极稳妥地开展其他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工作。
八、加强金融税收政策扶持,促进牧区产业发展
(一)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对牧区发展要积极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做出明确的信贷投入计划。在发展小额信贷的基础上,围绕担保创新完善信贷产品,结合牧区经济特点和发展情况,适当扩大牧民和小企业贷款担保的财产范围,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打造多形式、多类别的信用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在引导涉牧信贷投放、改善牧区金融服务、推动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采取扶持性的货币信贷政策,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涉牧信用社给予再贷款支持。组建农牧业保险机构,建立政策性农牧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牧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由地方财政、企业、农牧民与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农牧业风险基金,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分散和降低农牧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要合理调控网点布局,积极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在避免出现金融服务空白的基础上,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在确需金融服务的牧区增设机构网点。鼓励利用现代金融设备开展流动服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鼓励金融机构在偏远牧区或金融服务空白苏木乡镇设立ATM机和设立POS特约商户,提供便民服务。积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让偏远苏木乡镇农牧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推进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和高风险机构兼并重组,大力推进股权类型转换和股权结构优化,力争用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支农支牧能力。
(二)落实对牧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对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力度,对在牧区投资建设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牧区企业从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农畜产品初加工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加大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支持力度,对企业在牧区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机场、公路、铁路、电力、水利等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牧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牧业生产者销售的外购农畜产品,以及农牧业生产者外购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仍属于农畜产品范围的,按照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设立和登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畜产品,视同农牧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牧)机免征增值税。对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
九、切实加强对牧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全面推进新牧区建设
大力推进新牧区示范嘎查村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整合涉及农村牧区的各项建设资金,以“规划
新嘎查、建设新牧居、发展新产业、培育新牧民、建立新机制、营造新环境、塑造新风貌”为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牧民意愿,实施分类指导,积极有序推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建设新牧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二)落实政府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牧区发展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切实把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狠抓落实,确保牧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要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促进牧区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牧区工作负总责,一级抓一级,逐级落实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强化政策实施监督检查。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牧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加强指导和支持
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牧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办公室、民委要加强对牧区发展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自治区农牧业厅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工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落实支持牧区发展的资金。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根据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各自职能,明确职责和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各部门要加强衔接,细化方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主题词:农牧业 发展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