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智慧建造,实现管理升级
推进智慧建造,实现管理升级
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希望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创新思维,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至此,“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BIM及云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日趋成熟,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化建造的概念在建筑领域也日渐清晰。建造过程不断的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演变,要求拥有雄心的建筑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浪头。
中建X局顺势而为,基于对“对国家、对时代、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响应中建股份的要求,以实现全面信息化为突破口,已在基础设施领域展开智慧化建造的探索,并在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
一、中建X局管理信息化集成系统建设情况
中建X局紧紧围绕“1234”工作思路开展信息化建设。坚持“技术平台+产品+二次开发”和“整体架构,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按照“服务战略、集约管控、集成应用、务求实效”的建设原则,遵循“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集约化”的四化实施路径,大力推进标准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精细化为目的“三化融合”,已经建成了由集团门户、协同平台、档案管理、市场营销、生产技术、商务合约、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电子商务、数控中心十大运行子系统和施工项目管理、投资项目管理两大支撑系统组成的局管理信息化集成系统。目前已处于全面应用阶段。
全局53个各级分支机构及700多个在建项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100%全覆盖,全面实现了高效运营敏捷管控、财务一体化规范 管理和项目成本精细管理等信息化战略目标。
二、中建X局基础设施项目智能化管理与实践
1、智能预警管理
1.1 隧道围岩智能预警管理与应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层的损失和地下水位的影响,特别是洞口或浅埋地段,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如不能及时掌握岩体变化,极易造成坍方和衬砌开裂现象。
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建X局在郑万铁路、正习高速等长大隧道项目成功建立了隧道围岩智能预警系统进行风险管理。
该系统通过在隧道相关位置埋设反射片、固定全站仪及在隧顶设置静力水准仪自动沉降采集设备等,在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围岩收敛、断面变化等监控项目进行量测,通过自动化采集、即时传输,即时分析相关数据,具有自动完成周期变形监测、实时评价变形监测成果,实时显示变形趋势等智能化功能,使隧道围岩量测更精确、更便捷,提供的预警信息自动处理上传共享,通过手持终端或者电脑端网站指导隧道施工。1.2 深基坑智能预警管理与应用
地铁车站等涉及深基坑施工的工程,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状态稳定,确保基坑施工安全,且不危及基坑周边建筑物和既有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为规避以上风险,中建X局在XX线等各地铁车站建立了深基坑智能预警系统进行风险管理。
该系统由采集端、智能云平台及信息接收端组成。通过在基坑相关位置布置GPS系统、静力水准仪、自动沉降仪、固定测斜仪、轴力计、水位计、应力计等设备,建立起基坑沉降、位移一体化监测站;建筑物沉降、倾斜一体化监测站;深部位移一体化监测站等自动化智能监测系统,并辅以人工采集、即时上传文件或数据,通过专用软件 处理数据,实现了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倾斜监测、裂缝监测、水位监测、应力监测、周边建构筑物沉降位移倾斜等数据无线网络自动传输、数据计算、趋势分析、报警通知、报告推送等功能。并将预警信息在系统共享,通过手持终端或者电脑端网站实时共享,以便动态指导施工。
1.3 盾构施工风险智能预警管理与应用
因盾构推进施工将会扰动土体、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洞内涌水涌沙,地表、地下设施及附近建筑物的变形、沉降。同时施工过程中盾构姿态是影响隧道施工质量的关键,做好盾构施工风险智能预警管理,是关系到盾构区间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关键。
为加强盾构施工管理,中建X局在目前在建盾构区间施工中均推行了盾构施工风险智能预警管理。
该系统主要可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对周边环境监控数据预警分析,通过类似于隧道围岩智能预警系统进行环片沉降与收敛监测、地表隆起及沉降监测。通过类似于深基坑智能预警系统进行临近建筑物沉降、倾斜的监测及沿线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并辅以航拍图、平面图直观展示盾构机位置,可提前预警盾构机即将穿越的风险点,接近前系统自动推送短信消息至相关人员,再进行二次安全技术交底并落实相关应急准备。
二是对设备数据及视频远程实时监控,实时监测盾构施工参数,展示盾构机实时姿态数据,掌握盾构机最新状态。通过盾构自动导向系统全天候显示盾构姿态,做到关键参数异常及时预警及报警。如:土仓压力、盾尾间隙偏差、管片与设计轴线偏差、千斤顶行程偏差,借助于体积与称量系统提供的每环出土量等指标。
以上监控数据、设备数据实时上传、处理,实时进行安全评估,根据洞内、洞外动态,即时调度,确保盾构施工安全、质量受控。1.4 支架智能预警管理与应用
现浇支架作为混凝土现浇过程中的受力支撑体系,其安全性在整个施工工程必须得到保证。在整个支架工作过程中,在进行混凝土现 浇时是最易出现安全事故,而一般来说,在工期紧张的混凝土现浇工程中,通常仅选取代表跨进行预压,而未经预压的支架现浇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通过支架的实时监控进行保障。
为确保支架绝对安全,中建X局在XX等项目推行应用了支架智能预警系统。
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和用户层三大块内容组成。其数据采集层由智能数据采集仪与各类传感器(压力、位移、倾角)组成,收集支架在现浇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参数,实时采集及上传数据;数据处理层为物联网云端服务器,通过对数据实时分析,及时诊断出结构的受力状态和性能;用户层主要体现的就是监测信息的反馈,可根据具体需要在电脑端、手机端实现共享,并提供完整的监测报告。在保障在整个现浇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积累相应的技术资料,为后续现浇支架施工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2、智能化交底管理
2.1 可视化技术交底与安全交底应用
局基础设施部统筹相关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可视化交底的制作工作,并注重系统性的成套打造,如在XX线可视化交底技术已实现涵盖地铁车站施工、盾构施工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共16大项成果。
可视化交底利用BIM动画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交底由文字向视频的生动转换,使接受交底的管理人员、施工人员通过视觉感受该工程的施工顺序、具体做法、控制重点及注意事项;同时,BIM动画技术能提供良好的三维视图和透视视图,内容直观呈现,能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施工经验缺乏的劳务人员快速掌握相关的施工技术。2.2 VR安全体验应用
在XX等项目并逐步在新开项目推广现场VR安全体验馆建设,积极进行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应用。
VR安全体验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安全事故发生的瞬间,使置身虚拟环境中的人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身临其境体验到施工 现场危险行为发生的全过程,了解安全事故的严重性,从而规范施工行为,减少和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VR安全体验因其虚拟现实环境的特点,减少了现实空间中某些训练操作的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危险。2.3 二维码现场交底应用
中建X局在多数项目已推行项目管理二维码技术,目前“二维码”管理已覆盖了劳务实名制管理、技术方案及技术交底管理、安全巡查管理、质量实名追踪管理、材料验收管理、物资设备进出场管理及宣传管理等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维码现场交底技术依托微信扫一扫技术,将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的各类交底文件通过上传网络平台生成二维码,制作成集中交底展板、交底展示牌等安放在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劳务人员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手机扫码获取相关文件,实现了交底的长期化、常态化、生活化。
3、施工现场动态管理
3.1 项目智慧工地平台应用
项目智慧工地平台是各业务系统的基础平台以及用户访问的统一入口。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图形化访问界面,可为项目部管理人员、劳务人员、上级公司及其它责任主体管理人员提供通用的数据共享和沟通协作平台,将项目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平台已在长XX等很多项目得到应用。
智慧工地平台为智慧工地APP和各终端系统提供了集中处理平台,基于各智能软件处理模块,平台可将各终端系统所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化繁为简。
智慧工地平台功能主要包含了工地电子平面图、项目管理、劳务管理、安全管理、环境与能耗、系统管理和BIM进度展现等一系列内容,帮助各层级人员在抽象数据中明鉴即时形势、学习提高技能、洞见未来趋势,精准决判业务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3.2 手持智能终端应用
除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功能更强大的其它手持智能终端设备在各行各业应用越来越普遍,对于建筑工程,通过专用手持终端设备提升物资管理和总承包现场门禁管理简单易行,成效显著,为后续其它可积累相关经验。
在XX等项目中,已经在推广使用。
该终端具有更强大的数据采集和自动识别能力。具有条码扫描头、电子标签,智能卡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热敏打印等功能。
一是物资收发手持智能终端系统解决了目前项目部物资收、发、盘环节存在的问题,如项目均是月底集中做账,统计滞后,存在材料的丢失倒卖风险;物资管理系统中的账面库存、实物库存和进料登记减发料登记的实时库存三库存不一致,存在错发、漏发和虚发的管理漏洞;库存盘点不及时、造成项目停工待料;数据上传不及时,各级管理者动态掌控数据不真实等问题。
二是总承包门禁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在分包相关施工人员和车辆上安置电子标签,利用进出口处放置的智能终端无线射频扫描、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然后通过终端控制中心系统事先录入信息和终端扫描到的信息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就可以自动放行。
通过手持终端的使用,基础数据更准确,成本分析更真实、领导决策更精准,同时降低一些非法行为。3.3其他信息化管理手段
(1)拌合站、试验室信息化系统
为达到混凝土生产过程监控及质量追溯的目的,确保混凝土质量,拌合站、试验室信息化系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XX等项目试验室、拌和站已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该系统分为管理平台和采集操作平台。其中,试验室信息化系统能实现试验数据自动采集、试验结果自动计算及判定,具有提醒、分 析、汇总、监控等功能;拌和站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采集生产过程数据,借助于计算机管理手段,通过授权各级管理者及时掌握试验数据,全面掌握施工质量动态。试验室试验数据实时上传,不合格数据信息化平台报警后各级管理者会及时掌握,对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即时了解、即时控制。拌和站信息化从原材料进场,配料单录入,生产过程数据同步上传,每盘材料如超过允许误差,系统能及时报警,决定混凝土降低标号使用或者作废品处理或用于临建工程,并作相关影像文字资料并输入信息化保存,日后方便进行质量追溯,确保了工程质量。(2)BIM(工程数据模型)+GIS(空间分析技术)融合技术
为满足管廊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通过BIM+GIS融合技术对数据整合和集成,对整个管廊的运行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在XX项目正在组织研究应用。
(3)巡检机器人技术
高压电力电缆也是地下综合管廊的一员,人力的巡检很难对这部分危险区域进行检查,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在高压危险地带进行巡检,解决传统人力巡检方式存在的缺陷。
目前在XX项目研究应用巡检机器人技术。3.4 盾构出渣称重系统与应用
传统盾构区间施工,出土量一般以体积进行测算,精准度偏低,影响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掘进掌子面的形势判断,从而增加风险。
中建X局已在XX项目得到应用。
该系统通过在盾构机出碴传送带设置重量、速度传感器,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根据设定算法自动对渣土重量进行测算,并具有自动传输功能,从而配合传统碴土测量方式实现了盾构施工出土体积和重量的双控,提升了准确度,同时系统可设定出渣重量的预警值,系统及时发现出渣异常情况并提醒管理人员及时进行后续注浆及地面异 常处理。
3.5 设备安全巡检系统与应用
传统安全巡检繁琐、分散,其巡查效果与人的责任心关系密切。在XX等项目建立了设备安全巡检系统。
设备安全巡检系统主要以二维码为基础,通过将每种机械设备的型号、参数、状态、负责人信息等通过软件录入平台服务器,生成相对应的二维码,巡检人员通过手机扫码对设备管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或缺陷可通过手机拍照或信息上传平台,督促安全管理人员及时进行整改。可以使公司、项目部管理人员随时掌握项目施工现场的动态,促使日常巡检更加便捷、准确。3.6 安全隐患整改系统与应用
为快速排查和复查安全隐患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基层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筑牢安全生产根基,克服整改弄虚做假,拖延打折的传统弊病,可通过智能安全隐患整改系统来提升管理效果。
在XX等多个项目建立了安全隐患整改系统。
该系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方式实现业务替代,有安全检查、逾期未整改隐患通知、安全隐患公示、隐患统计分析和表单打印等功能,通过该系统将发现的问题形成隐患整改单并实时上传,系统自动通知整改责任人,责任人整改完成并上传整改后照片,流程发至安监人员进行复查,安监人员确认整改是否合格,最终形成安全检查整改的闭合。同事本系统的线上化功能使上级公司也能实时掌握项目施工现场动态,实现安全巡检便捷化。
三、存在问题
1、大数据管理程度不高,经验及技术数据资产流失
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企业需要的资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做出的决策 才会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而智慧化建造实现的基础就是对大数据的应用,但目前全局范围内数据的管理及二次挖掘缺乏统一标准,大型数据集成智能处理平台的“缺席”造成了数据集中管理程度不高的现状;同时现阶段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数据无通用接口,现阶段已收集的经验及技术数据未做到统一归口管理,优劣数据混杂、区分困难,数据资产面临严重流失。如何做好大数据管理,形成企业的优质数据资产,局层面首要须克服以下困难:
一方面,企业业务部门、基层项目部大数据概念不强,难以准确把握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造成很多有价值经验及技术历史数据被无意识的删除,无形中导致企业数据资产严重流失。
另一方面,有价值的经验及技术数据,散落在不同部门和基层项目部,而且这些数据存储形式不一,存储技术也不一,数据间缺少联通路径,很难整合形成大数据资产化。
因此,局层面须首先推动和分享大数据应用场景,让更多的业务人员了解大数据的价值,同时加强碎片化的数据管理,减少数据流失现象,并通过推动技术革新和工具共享,打造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来实现企业级的大数据资产管理。
2、管理范围受限,无法全企业范围内统筹管控
由于目前局层面无成熟的标准可供参考、统筹全局数据的大型存储处理器尚未建立、数据无通用接口,采集终端尚未进行有效规范,致使现阶段以各个项目为试验载体的数据还无法实现局层面的采集、智能化挖掘和分析,管理范围仅局限于各个项目自身。现阶段各类基于智慧建造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的平台载体、模式均不相同,已收集的各类数据再次开发难度及成本较高,数据资产的标化管理还未实现 9 全企业范围内的统筹管控。
3、管理系统性需要提升
目前,智慧化建造在全局几个大型的重点项目中推行、试验,大量数据只作为某个特殊管理要求或科研目的被单独使用,大数据管理系统性亟待增强。
为此,现阶段必须从各业务部门、基层项目部抓起,分层级完善相关组织管理架构,形成工作体系,制定相关标准,配置足量设备,尽快打造局层面的大型数据集成智能处理平台,是实现大数据管理的奠基石。
而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每个工作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人才的缺乏是阻碍我局推进大数据管理的首要阻力,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大数据技术、懂管理、有大数据应用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大数据管理的必要保障。
同时,数据标准的统一则是实现大数据管理系统化的根本。如何尽快定义数据源头抽取、转化、预处理等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制定局层面统一的大数据使用指南,是实现大数据管理系统化的必经之路。
四、展望
1、构建“四全”基础设施项目智慧管理云平台
中建X局正在深化设计开发的基础设施项目智慧管理云平台将基于项目履约、技术、科研、安全、质量、商务、财务、人力资源等各项管理的高度集中信息化,通过BIM模拟、视频连接、信息采集、网络通信等信息化手段,利用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的智能化收集、分析、计算、反馈,实现企业与项目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面对点式的全方位管控;以“服务生产、集成应用、智能管控、务求实效”理念为牵引,构建“四全”(组织全覆盖、项目全周期、企业全成本、业务全集成)的基础设施项目智慧管理云平台,并进行全面、全程、10 全员的“三全”管理,践行基础设施项目“共创”理念。打造基础设施项目由现场实施层至企业决策层的高速信息枢纽,实现基础设施工程的智慧化建造。
2、实现基于物联网的工程大数据管理,形成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体系
以“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目标为纲领,以数据专业化处理为手段,利用基础设施项目智慧管理云平台,实现基于物联网的工程大数据管理,形成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体系,推进基础设施板块价值增长,充分发掘海量数据背后的系统化、标准化,完成企业数据资产“共享”升级。
X局在基础设施板块迅猛的业务增长、标准化及精细化的项目管理以及项目智慧管理云平台的打造,都为X局快速实现基础设施工程的大数据管理提供了可能;随着基础设施项目智慧管理云平台的逐渐成熟、稳定,利用该平台的集成、整合、分享能力,数据资产的积累、管理、应用必将向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前进,基础设施领域优质资源可实时、全面共享,最终形成X局在该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3、实现基础设施项目大数据动态分析辅助决策管理体系
人类信息化革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升级企业决策机制,实现基础设施项目大数据动态分析辅助决策管理体系,持续深化业务板块“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的管理理念。
利用基础设施项目智慧管理云平台积累的丰富数据资产,可实现基础设施领域项目的定位参考、风险参考、管理参考、换位参考、优势参考及服务参考,基于大数据动态分析辅助决策机制,合理规避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潜在错误,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形成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与各方的“共赢”局面势在必行。
因此,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动态分析辅助应对客户变化的需求和要求,是我们基础设施项目持续高位占领市场的关键;利用大数据动态分析辅助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是我们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引领行业进步的关键;利用大数据动态分析辅助管控基础设施项目潜在风险,是我们基础设施板块稳步实现全面拓展的关键。
这些都是企业下一步要持续努力开展工作的方向,最终全面实现企业“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智慧化建造目标要求。
第二篇:如何实现旅游景区管理优化升级
实现景区优化升级,首先要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覆盖全省的A级景区动态管理机制,加快AAA级以上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积极鼓励有客源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的商业服务街区、工业厂矿等申报A级景区。到2015年,成功创建10家5A级旅游区;到2020年,形成若干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集群,创新景区经营方式。加强景区在购物、娱乐、休闲、度假等多方面收益。探索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寻求在境内市场上市融资。利用高新科技,积极研发新兴旅游产业设施、新型旅游产品。鼓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在实验区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符合市场需求的休闲旅游产品。鼓励探索发展城市、乡村、滨海、国家公园等不同类型景区。
巅峰智业旅游景区管理专家易长柏认为:“培育行业标杆景区,提高全省旅游景区发展标准化水平,探索建立针对不同类型景区,覆盖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景区标准化体系。鼓励、引导全省旅游景区精品化发展,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树立一批行业标杆景区,带动全省旅游景区管理标准化和精品化发展,实施景区可持续发展。培育良性互动的景区旅游环境。实施广泛覆盖4A以上旅游景区各接待环节的游客满意度调查,定期发布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强化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的对话、互动和参与。鼓励利益相关者以广东旅游主人的身份,实施对环境、社会和文化负责任的旅游发展。
第三篇:智慧建造及装配式建筑发言稿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装饰的智慧建造
2017年3月22日在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建博会)上,第二届互联网+BIM峰会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马智亮在此次峰会上发表演讲:《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装饰的智慧建造》。
根据马智亮教授介绍,德国作为建筑装饰行业的先驱,其政府提出工业4.0的概念,目的就是使工业向着智能化发展;而受德国“工业4.0”的启发,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的制造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制造业的热点。建筑工业化以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化、施工的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标志,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工期、提高施工质量等优点;而建筑工业化的实现方法就是推行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并不是新生事物,根据马智亮介绍,我国上世纪70年代曾经大力推广过这一概念,之后有所中断,现在又出现复兴之势。装配式建筑传统的建造流程,分为如下几步:首先是要设计形成CAD图纸,并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拆;进行构件设计;进行工艺设计;在工厂里面进行生产;最后进行现场安装。这样以CAD图纸为基础的传统的装配式建筑建造,自动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工作效率非常低,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如果应用BIM对构件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装配式建筑三维管线的综合,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做到设计的可视化;但是BIM目前在装配式建筑中,仅仅在局部得到应用。
许多人认为,BIM技术在我国应用受到局限,主要是因为中国缺少成体系的技术和系统。德国是装配式建筑装饰的应用典范,他们的系统和技术都自成体系。国内某些企业也已经引进德国系统,但是依旧存在问题:第一,使用规范存在差异。第二,管理本地化的出现难题,使用者普遍反映不好用。第三,价格昂贵,德国的系统在智能化程度方面也有待于提高。基于这样一个分析,马智亮认为,如果我国能够充分的利用BIM技术,研发成体系的技术和系统,就能够使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向智能化发展,最终实现智慧建造,并由此使建筑业搭上“中国制造2025”的快车。
马智亮预测,装配式建筑装饰,下一步应当向智慧建造的方向发展。所谓智慧建造,就是采用适用的高新技术,对建造全过程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改造和创新,实现建造的工业化、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确保建造过程的安全可靠和高效率。
在装配式建造过程中,设计是第一位,而设计过程应该使用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工艺设计技术。这个技术基本的思路是,以“搭积木”的方式来进行设计。要践行该技术,首先应当具备全面的标准构件库;然后利用形成户型的标准,组合形成楼层的标准;再按照楼层的标准进行搭建,形成整体建筑;最后再进行相应的配合和设计。上述技术只有以BIM为基础,才能够实现并完美体现,才可以大幅度提高设计的水平和设计的效率,提高设计的质量。
在生产方面,还需要发展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化辅助加工技术。以两种具体的构件为例,一种构件是育应力叠合板的生产,一种是三明治复合板设计。前者需要研制一个装置把配料集合运载,非常便于进行构件生产准备工作。另外像三明治复合板这样复杂的构件,可以有系统化的装置,使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形成工厂化的生产,提高建造的自动化的程度、智能化程度。
马智亮介绍的第三个技术是质量检查技术,即基于BIM和图像处理的预制装配构件质量自动检查技术。实际建造过程中,对于梁、柱等构件的配筋非常复杂,必须进行相应检查,目前钢筋已经可以有对应的BIM模型;而利用先进的图像技术,还可以把照片用程序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用重建的模型和BIM模型进行对比,然后再来检查钢筋间距是否满足要求,使得柱、梁质量检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基于BIM、物联网和GIS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精细化调度及实时追踪技术第四个关键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GIS的装配式构件精细化调度和实时追踪技术,即在构件上贴上RFID标签。在这种技术的辅助下,构件出厂、入库都可以通过自动装置形成记录,整个过程都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大幅度提高预制构件的智能化配送和追踪水平。
BIM和装配式这两项技术,是目前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热点,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BIM如果和装配式联合起来,必将使整个行业变得更加高效、更加节能,让中国在建筑装饰行业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第四篇:持续打造智慧警务 不断推进转型升级
持续打造智慧警务 不断推进转型升级
2014年02月26日 09:1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大 中 小] [打印]
努力提升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婺城公安分局坚持“五化三治”主线,围绕“以信息化建设为驱动力,加快实现警务现代化,推进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大局维稳坚强有力,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公信执法高效规范,管理服务深入人心,队伍建设亮点纷呈。分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连续第十年被确定为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质量优秀单位,以“一点通”警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智慧警务体系取得领先优势。
2013年,分局先后涌现出“全省公安机关枫桥式派出所”、“全省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城中派出所;“全市模范公安基层单位”——办证中心;全市公安机关“温暖警营”——法制大队等一大批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荣获省市级先进的单位集体。同时还有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美丽警察”的城西派出所副所长童备,被评为“全市优秀人民警察”的刑侦大队民警徐兵,被评为全市公安机关“最美警察”的新狮派出所民警孙克营等众多先进个人。
区委书记陈晓也充分肯定分局取得的成绩,并分析婺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2014年的公安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紧紧围绕改革大局,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立足婺城实际,增强改革自觉,始终把服务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重在优化服务、保障安全、维护秩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处理好服务与管理、打击与防范、惩治与保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创新管理方式,健全保障措施,切实做到服务生态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民生事业。
紧紧围绕民生权益,进一步增强维护稳定的能力。认真总结历年安保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巩固和提升现有维稳手段和措施,确保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风险评估、联动调处机制,确保矛盾不上交、不转移、不激化、不扩大。准确把握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治安形势变化规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
紧紧围绕强身健体,进一步增强依法履职的能力。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继续深入开展“正风肃纪抓执行、攻坚克难促发展”活动,以严格的标准、严厉的措施、严肃的纪律坚决反对“四风”,大力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保持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坚持科学治警、民主治警、依法治警,大力弘扬婺城公安精神,着力打造忠诚可靠、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战斗团队。
展望2014,当前婺城政治、经济、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分局队伍士气和活力明显提升,勤务运行更加务实,打防管控更加严密,保持了良性发展的势头,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诱发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因素还有很多,制约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矛盾、问题还有不少,必须保持清醒、积极应对。
通过认真的走访调研分析,分局党委明确了2014年公安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全市公安机关“五化三治”一体化的总要求,坚持“以信息化为驱动力,加快实现警务现代化,推动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优化效能增长模式,为全面加快婺城“两富”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提出“保持三个优势,形成三个常态,打好三个翻身仗,确保三个前列”的工作目标,即:警务信息化、国保规范化、执法规范化。要取得全国领先优势,主要业务工作、机关联系基层、工作指导监督要常态推进,打好主要业务考核、队伍正规化考核、民警无违法违纪翻身仗,确保在全市公安工作综合考评、区委区政府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在前列。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全局上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肩负起护航发展、护卫民生的重任。
优化信息运作模式,进一步确立智慧警务领先优势。坚持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基本任务,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置于首位,深入推进“一点通”警务管理系统、信息体系建设和隐蔽战线斗争,不断增强社会信息的感知度,提高对案事件的预知预警预防能力,牢牢抓住维稳主动权。
优化勤务运转模式,进一步激发所队工作活力。深入贯彻执行《省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派出所工作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三有三化”的勤务运行机制、所队常态联系指导机制和基层基础工作,实现派出所减负增效。
转变合成作战模式,进一步形成打防管控合力。坚持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将上级专项行动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落实全市公安机关加速合成作战、打防衔接、部门联动、网上网下“四个一体化”的工作部署,主动出击严打违法犯罪,整合资源提升打击破案增长点,严密防控增强治安管理威慑力,保持社会治安持续向好态势。
着力解决执法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执法质效。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创建“全国执法示范单位”为驱动,不断强化争先意识、质量意识、公信意识,集全局之力、全警之智,健全规范执法工作机制,完善执法质效评定体系,坚决消除执法隐患、纠正执法顽疾、保证执法安全,巩固执法质量“领头羊”地位。
转变传统绩效评估模式,进一步激发民警积极性。把运用考核指挥棒与激发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优化重点工作考核、主要数据评估和工作结果点评的形式和内容,建立“考核+评估+点评”的绩效管理体系,准确服务领导决策,科学指导警务活动。
同时,分局党委还强调坚持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不放松,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的关键问题,强化“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用“激情、实力、责任、正义”的婺城公安精神统一全警思想和行动,为推动公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毫不松懈地推进纪律作风建设。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的各项规定,认真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着力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冷硬横推现象,用行动取信于民。
持之以恒地推进信连心走访活动。拓展“警民信连心”系列活动,推动警民见面、牵手、连心、互信。不断改进服务群众、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强窗口建设,畅通沟通渠道,主动接受监督,使公安工作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
更加精细地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牢固树立从严治警、平安从警是最大关爱和最大福利的理念,常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加强重点人重点事管理,落实检查通报制度,保持抓队伍的韧劲。加强队伍素质建设,落实爱敬惠警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增强队伍内生活力。
第五篇:浅谈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主题】
浅谈企业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转型升级
【副标题】
暨2011企业家讲企业大讲堂会后报告
【每日一句】
最不给力的是工资,最痛恨的是荒废,最塞牙缝的是每月花完剩下的1毛钱。
【内容】
当下后金融危机时期,一个企业如何走出困局、缓解融资难题,在化解风险与调整战略中赢得发展动力。(在我看来,早上的讲话基本都是套话,下面稍微列下)
早上的领导级人物花了1个多小时说了两点内容:
一、企业要坚持基础创新;
二、企业家要做到以下三点——有梦想、有危机和学习意识、有道德底线。领导总归是领导,精确的告诉企业家们要做的东西,而根本不用考虑做不做或者说如何做,这就是“太监不急,皇帝急”。不过做到这个层面,已经很好了。
那么现如今的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创新转型与升级呢?早上的张秀清老师讲了很多,我也没来得及记多少,以下不全是她的观点,也有本人的愚见。
中小企业要以全新的引擎、全新的模式、全新的突破、全新的价值来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和升级。
首先,原始我们企业有那些引擎呢?请看下图。
我们有外部引擎和内部引擎,催动着整个企业的运作和发展。这里讲到温州的有个企业老板,做了3年的企业的利润不及他老婆在上海炒作的一座楼盘,于是企业老板都跑了路玩楼盘去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那么我们企业当然不会像这个温州老板一样,一心的投机取巧,要是都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没有中小企业而言了,况且现在楼市政府已经开始了调控。而针对我们有些企业,在内外引擎都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如何谋求新的动力,寻找新的能源,对于企业家来说是很大一个困惑。比如我们很多公司,内部引擎四部分都没有做到
完全的释放,存在一个镂空的状态,也就是我所要谈到的一个新引擎的出现。那便是,企业的管理引擎。有了企业的管理引擎作链接,结合企业批量生产人才的策略,才能适应当下原材料、人力资源等涨价的情形。我们有些公司的领导就是这样,不会去看企业自身发展有多少空间,不会去注重人才根本需求,更不会去想如何有机化地管理人才、管理企业,这就导致了大批量的企业倒闭。不是倒在竞争力上,而是倒在你自己的手上,倒在血泊里才知道疼了。
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跟一个企业家的正确领导和大批人才化的企业管理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会上也谈了一个公式,我认为很好,是这样子的:
企业持续成功=战略X组织能力
它理解起来并不难,当一个企业拥有一个长远的战略的时候,往往就需要有组织地去实行它,正真地调动起我们的引擎和现有资源来。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家们对企业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准确的定位。那么我们企业有什么呢,或者说需要做什么呢?请看下图。
一个企业如何实现行业价值的关键,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的组织能力将以上三部分即人才、模式和体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的企业家说,我的企业里人才太少了,都是些吃白食的人。我觉得这些个家的思维模式是根本性抑制企业发展的因素。
企业要快速内生人才。这是张老师崇尚的一种方法,我把他认为是批量化地生产人才。人才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的,人才并不是企业一开始组织,一开始招聘就有的,人才是需要长期性的培养和磨练的!这一点很多企业家并没有这个意思,而导致上层一句话就是真理,下层鸦雀无声,会就开不下去了。张秀清老师说的很好,人才区别于人的三种模式,即思考模式、沟通模式、行动模式(TCA模式),而人只是简单意识上的劳动力、苦力,跟搬砖头的没什么两样。我们不能老是做人,我们要使人变为人才,我想也是设立这个群的目的吧。关于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这个问题很庞大,还有一部分就暂时不写了,因为这部分涉及的东西比较偏离作为一个员工该说的,至于以上的观点仅仅是本人的愚见。希望大家择优而取。
【高潮】以上都是高潮。以下也是!
【尾声】最后有什么complaint的话,都可以发在下面!
【祝愿语】HAPPYEVERY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