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城管(智慧城市)的革命---4G时代数字城管建设新思路[最终版]
数字化城管(智慧城市)的革命---4G时代数字城管建设新思路
前言
当我第一次接触“数字城管”时候也非常茫然,那时候还不知道城管是什么的,数字城管又能干什么,会有什么作用。时间慢慢过去,经过长期研究与实际操作,慢慢得懂得很多经验,现在写出来分享大家。以免各位同行在摸索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本文章并不能盖括全面,也就是说,不见得适合所有地区的数字城管形式。所以,你在本文中所能理解的只是搂清思路。思考出什么是你需要的,什么是你不需要的,本文将直接对于数字城管各个项目的重点实施进行文字说明(注:不谈政治)。
参阅本文者需要懂得最基本的“数字城管”知识,本文会长期不定时更新,以添加同行们在“数字城管”遇到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
正常来说,“数字城管”是体制上转变,变得科学、透明、效率。总体来说其实就是由一个执法部门变成一个监督,一个执法。其实在根本上来说城管的工作性质也是这样,对于城市环境的监督和执法。所以,你第一件要作的事就是建立这种监督和执法分开的机制体系,这样“数字城管”才能应用起来,才能发展下去。否则,仅仅成为摆设。
如何建立?其实很简单。目前,我们城管员大多是分区、包片的管理方法,你只需要写一份报告向领导说明监督的重要性,建立长久的流动监督队伍,天天去检查。以城市大小来决定监督队伍的成员与性质。
这样,分区、包片的城管员们就是执法者,而监督巡察者就是监督员的角色。那初期的“数字城管”模式就已经建立了。
二、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的概念其实是给监督员使用的。因为监督员负责发现事件、物件问题,然后开始立案、派遣、核实、结案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与各种城建热线服务电话的体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其整合在一个平台个如:“12319”“本地城管热线”“12345”“12369”等等。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信息流转中心,再添加上“数字城管”当中的“城管通”系统,那么信息中心就完成了。信息中心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流转”,信息包括:监控系统发现的信息、群众拔打热线投诉的信息、监督员巡查发现的信息等。因为以上信息内容具有相同性,所以,整合在一起是最佳的选择。
三、城管通
由于4G通信业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迅速,城管通实现也变得非常简单,开发软件,使用它并创造业绩。软件开发最好安卓系统为基础,这样使用性不受限制。软件功能嘛你只需要抓住几个要点:拍照、上传服务器、建立电子案卷、GPS定位、信息发布等功能。放心,开发商们会想到更多更有效的功能,这点你不用太担心。简单来说这就
是一个行业应用软件。最终的目标,是要用它来发现、管理、核实事件与物件信息。
此外,我们还有另一种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实现“城管通”,现在智能手机上的即时通讯软件,如:微信、陌陌、QQ之类的。这些软件的基础功能加以利用就可以直接实现“取证、传递、定位”,如果再加入后台的支持将这些即时通信软件发布的信息“归纳、编辑、整合”完全可以直接实现所有“城管通”业务,而且最最主要的是,这些软件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所以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直接推广,例如:使用微信的公众平台系统建立“城管微信公众帐号”,然后向社会推广,这样所有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以将自己生活周边发现的城管事件、物件信息直接拍照、描述后上报至公众平台,由于是用户自行上报,事关自己的生活利益,必然的他会很认真的关注事件发展情况。你看,你连手持“城管通”巡察员都可以节省掉了,要知道50个巡察员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哇。
四、GIS系统
这东西可大可小。其实GIS系统和城管工作确实有着很大联系,但并不是不可缺的。相对北京、深圳等地,建立GIS系统花了几千万,甚至上亿。我等中小城市真是不敢想,不敢想哇。
正常来说,当地的规划局、勘探院他们一直都有这种信息数据,只不过,因为缺少相应的软件管理功能而不能有所作为。其实,从大方向考虑,当地的市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数字城市概念。这样规划和勘探都得到资金开发一个大型的数字城市信息系统。因为GIS系统不
仅能用在城管事业中,其实对于所有机关部门来说数字城市都是一把利器。如:房产局、应急办、公安、规划、水务等等。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差钱你就等等吧,早晚有建城那一天,信息管理不是流行而是趋势。
五、开发商选择
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只有联通运营的是WCDMA,所以,在开发商的选择上我个人优先选择联通。
WCDMA好处就是兼容性的强大,目前主流智能手机生产商都是以WCDMA信号制式主要主力产品,通讯业是属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所以联通是不二的选择,我也曾尝试用过电信的CMDA200和移动的TD-CDMA,最后的经验告诉大家,别浪费金钱与时间去适应新产品了,成熟的技术,稳定的网络才是最主要的。
因为整个“数字城管”的运行都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作,与联通合作运营“数字城管”项目。
如何合作运营?其实就是联通提供软件与硬件系统,我们使用,每年只要给它交话费,最主要的这事在财政上也说得过去,一举多得。
因为无论你找谁开发“数字城管”,无线和有线的网络费用你还要是交的,不如就直接找联通、电信、移动这几家通信公司来进行软件与硬件开发和采购。另外像这种业务对于通信公司来说是属于数据增值业务,所以开发费用会直接降低,而项目开发商们也得到相应的利益,大家都开心。
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对架空线入地和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指
导意义
城市架空线入地是城市发展与管理中遇到的一个非常实际问题,引发了许多城市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例如地上地下协调发展问题、市政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衔接问题,资金来源问题,各部门协调问题等。这些问题过去由于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导致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在总结城市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同时,非常及时地为城市管理指明了方向,对城市发展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架空线入地工作业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城市基础建设的定位和现实中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首先明确指出和提升了城市基建的地位与作用:“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指出:“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
架空线入地、综合管廊建设、管网管理等都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去都普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的问题。
二.地上与地下协调发展问题
架空线入地引发了一系列地下空间管理问题,例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协调,维护,设施更新,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安全、防水防爆等等。而这些问题在过去城市建设中很少被系统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先地下后地上”的指导原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新的提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地下安全问题
架空线入地虽然减少了地面上的风险因素,但地下依然存在风险问题。这次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究其原因有1.输油管道与市政管道交叉不符合规范;2.输油管道靠居民点太近,不符合规范;3.输油管道安全管理监督不力;4.发现问题后补救预案实施不力等。这就提醒城市居民与城市管理者,地下安全包括输油管、地下电缆、地下水系统等,构成了城市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将基础设施安全问题提升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第四 城市地下管网
从各城市“拉链式马路”的现象看到,中国城市过去对地下管网没有足够的认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忙乱之中。“意见”总结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地下管网的概念,同时提出要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会加大促进城市架空线入地的工作。第五 城市资金来源问题
城市的地下建设成本非常高,以架空线入地为例,1公里的成本达到上千万是正常的,而还有饮用水,污水,燃气,燃油,通讯,军用管线等都要进入地下,建设成本巨大,光靠地方城市政府投资显然并不现实。“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了中央、地方、民营、社会的多种投资体制的探索方向。
除了上面提到的投资主体以外,我们认为一些公共服务型垄断型企业应对城市发展做更多的贡献问题。这些企业包括银行、保险机构、金融机构、电力公司、水、通讯集团、收费达到暴利程度的路桥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获得城市
特许经意权利的一些特殊公司。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城市建设理念,这些公司都从城市发展与建设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因此应该对城市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与投资。
另外,从粗放型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也能产生出经济效益。例如香港就考核电力公司对城市的投资率,使其投资率与利润率挂钩,从而使电力公司自愿对城市投资。
六、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问题
在架空线入地问题上,有许多城市做了专项规划。例如北京、福州、杭州等,但专项规划如何不与城市总体规划挂钩,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例如,需要入地的地方没有事先规划出地下通道导致无法实施。
反过来也是一样。目前许多城市做出了不错的整体规划,但没有专项规划的支撑。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包括土地、地下空间、电力,上水,下水,燃气、油、通讯等等,每一个都是非常专业的规划,如这些专业规划不能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则总体规划成为了空中楼阁。第六、城市管理法治化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让城市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其中城市管理法治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此方面深圳做的非常好,将城市规划法治化,包括架空线入地也都用法治的方法来引导和治理。武汉在架空线入地方面也制定了许多地方法规,有效地用法治的方法和思维来治理架空线入地问题与地下空间的管理问题。
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城市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政策和地方法规,才是正确的城市基础建设的路。例如杭州市委书记曾经说到:杭州应该有自己的市策,“上该下”(指架空线入地)就应该成为杭州的市策。
第七、城市管理部门协调问题
目前的城市基础建设已经成为必须由多部门协同才能管理的综合问题。这在架空线入地问题上表现的非常突出。一个小小架空线入地,甚至没有副市长级的人物牵头,几乎是无法实施和操作。
这反过来也说明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城市政府也必须转变观念、工作方法和方式才能适应。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专门提到要科学管理,明确责任,加强协调配合,作为今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原则。第八、争议解决机制问题
其实,这是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但却往往是最被忽视的环节。
任何城市建设,城市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必然触及到一些居民或企业的利益或权益。城市管理者应首先重视这种权益的冲突,这也是民生优先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重视包括事先有法律法规标准依据,事中有合理的通知、沟通与调解,形成冲突后要让任何人能获得有效的行政和法律上的救济并在公平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只有这样城市的管理才是合格的。才称得上是民生优先。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具体问题如架空线入地等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数字化”催生的“城管革命”
数字城管的核心就是把城市分成一块一块的“田地”,利用数字定位监测系统,让每一块地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人管。
“摩的,摩的,请不要在这里载客,马上离开!”在陈家坪公交车站路口,三个违章拉客的摩的司机,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四下张望又没有发现城管人员。“不要再看了,说的就是你们,赶紧离开!”当警告声再次响起时,三人仓惶逃离现场。
在二郎的高新区数字城管系统指挥中心,揭开了“天外来音”的秘密,原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子眼发现违章者,立即用语音警示器遥控喊话。
这是重庆市于1月22日开通数字化城管系统小试牛刀的一个场景。
说起城管数字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小若感慨地说:“从传统的城管到数字化城管,我们经历了一场革命!”
几年前,哪个路口窨井盖被盗,哪个小区出现了一堆垃圾,哪条道路又出现占道经营„„通常是市民举报后,市政人员才赶到现场处理。由于掌握信息不及时,市政管理十分被动,城市不仅脏乱差,而且常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甚至出现过激的肢体冲突。有句俗语形象地勾画出过去城市管理的尴尬:“10顶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
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在借鉴北京、上海的城管模式后,我们引进了‘数字化城管’这个新概念。”王小若说。
从2003年开始,高新区市政局着手“准数字化”城市管理探索,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部件进行登记,并划分了执法责任区域和工作网络。2005年,高新区市政局对部分公用设施实行视频监控,并用gps定位系统对公务车辆进行管理。
有了这样的土壤,当2006年3月国家建设部下发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文件时,高新区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大好契机。王小若闻讯后当即拍板:“搞!这是个好东西,一定要搞!”在2006年的财政预算已经板上钉钉的情况下,管委会硬是挤出了2000万元启动这项工程。不久,高新区被建设部列入全国第二批、重庆市首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区域。同年9月底,高新区数字城管系统项目正式启动,试点区域划定在石桥铺园区相对成熟的13平方公里范围内,涵盖20个社区,26万人口。2007年1月22日,高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开通。
在高新区数字城管系统还未建成时,“视频监控”的妙招早已被其他几个区借用。2006年7月,江北区市政局在观音桥步行街商圈安装的50个摄像头开始24小时运转。在商圈30万平方米范围内,商家越线促销、摊贩沿街摆摊、广告牌随意摆放、夜啤酒占道经营、卡娃发卡、牛皮癣乱贴、市民遛狗骑车等行为都被一览无遗。
“但这还不是真正的数字城管。”高新区市政部门的曾珠说,“数字城管的核心就是把城市分成一块一块的‘田地’,利用数字定位监测系统,让每一块地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人管。”
令人叫绝的是,指挥中心综合运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将管理对象一一编上“身份证”,就连街头的树木、窨井盖、垃圾站、城市雕塑等,都有自己惟一的16位电子编码。只要键入任何一个编码,就可以在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找到它们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
以前出现大雾等异常天气,需要提前打开路灯,但是往往因为人少事多而有所疏漏。现在,即使工作人员不在指挥中心,也可以发一条短信到远程控制系统,一样可以操作路灯开关。
据介绍,指挥中心的每名工作人员负责一台电脑,中心只对管委会负责,市政、交通、园林、街道等部门受其监督。在13平方公里范围,共有73个点的化学品等危险源被监视。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在埝山苑农贸市场下水道,安装了一台自动报警探测器,显示下水道沼气等指标正常,如果一旦超标,就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将指令发给监督员,再由监督员指派市政或所属单位及时处置。
数字城管不仅仅是给井盖、路灯编号这样简单,它还包括一个庞大的数字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该中心一头连着城市内的细小网格,另一头连着众多执行部门。
“1058号请注意,你已超出范围行驶,请立即回到自己的位置!”通过gps定位系统,指挥员发现1058号车超出行驶范围,马上报监督员,监督员立刻对驾驶员发出警告指令,1分钟后,1058号车回到了正确的行驶轨迹。监督人员告诉笔者,高新区有70辆公务车安装了这样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和移动监控设备,执法车、工程车、运渣车、清扫车和洒水车等成为监督对象,这些车不允许私用、超载、超速、浪费。70辆公务车每日24小时的运行情况都记录在案。而监控这70辆车,只需指挥中心的4名工作人员。
指挥中心还有一大功能就是监督城管人员。
城管人员将随身携带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一旦发现情况可现场拍照、图片上传、录音上报、表单填写,然后发给指挥中心。同时,该“手机”还有定位功能,城管人员在不在自己负责的区域里巡逻,监督中心的电脑能实时监控。
手持“城管通”,城管不敢偷懒。上班的城管人员要保证开通“城管通”,他们被约束在自己负责的网格里,如关机或到别的网格里玩耍,就会被开除。
笔者从市市政委获悉,今年起,重庆市将投资2亿元,启动主城9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到2008年底,主城9区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到2010年,全市将全面建立数字城管系统平台。
第三篇: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同时,传统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已逐步暴露出了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手段滞后等弊端,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制约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数字化城管工程,改造传统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推进城市管理从单一的城管执法向城市综合管理转型,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已成为城市管理的内在需要和发展趋势,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4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已形成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依托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与各专业管理部门间搭建起快捷、高效的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同时,整合了水利视频管理系统、公安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防范视频系统,全面提高了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
其次,我们对中心城区内共计100多个摄像头,对城区的城市部件进行了全面普查、定位、确权,逐一建立电子档案,赋予其“数字身份证”,使每一个城市部件(事件)都有一个责任主体,城市管理 的对象更加具体化和精准化。
三是运用现代化手段采集信息。我们招聘了20多名城管监督员,专门负责城市部件(事件)的信息采集,在第一时间里通过无线网络,向监督指挥中心发送图文语音信息,上报城管问题,确保了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监督及时反馈。
四是我们建立了“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考核评价”七个环节的工作流程,让责任者走到台前,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管理责任,大大缩短了案件发现和处置时间,监督员在15分钟内可将管理区域内的城管问题报送到监督中心,问题的发现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较试运行前高出近90%,大幅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指挥工作效率。
数字化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大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部门职责得到强化。过去很多部门都是等问题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处置率大致在30%左右,数字化城管开通运行以来,通过规定各街乡、区直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的时间和要求和考核,使得部门职责得到强化,处置效率大大提高,问题的处置率提升到了75%以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考核评价效能明显。我区数字城管运行以来,以数字城管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说话”,不搀杂人为因素,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和
不可抗力性。正式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在维系数字平台稳定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是过去传统考评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二、建设数字城管的不足
通过这几个月的实践,数字化城管人员以及全体城管执法人员的努力工作,城管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前城市管理模式中管理手段较为滞后、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逐步显现,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加强城市管理主要依靠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而数字化城管理系统的建设,积极探索一种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的新型模式来推进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品位。
(二)城市管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城市管理当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环节上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制约了城市管理效能的提高。一方面,目前发现问题的方式以人力巡查为主,而人力巡查发现问题效率相对不高、时间上较为滞后,致使城市管理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现有城市管理体制中,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管理信息共享、配合协作的有效途径,难以将事先准入、事中监督与事后执法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部门管
理的合力,致使城市管理往往处于事后被动管理的不良现状,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群众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城市管理当中缺乏具体的办事流程和考核体系,对职能部门和单位难以进行量化、透明的考核,致使在城市综合管理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比如:一些道路设施破损时间较长,但由于职责不明确,未能及时得到维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环境和政府部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兄弟区县数字城管经验给我区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目前,数字城管正在我国各城市悄然兴起,国家建设部对数字城管工作十分重视,自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在全国率先建成并运行“数字城管”,取得了较好成效之后,建设部于2005年1月发文,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提出2005年-2007年为试点阶段,2008年-2010年为全面推广阶段,目前已确定三批、共51个试点市、区,并针对数字城管实施情况,先后颁布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等一系列技术性规范,为数字城管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目前,深圳、嘉兴、扬州、宁波、哈尔滨、盐城、烟台、成都等一批大中城市相继开展了数字城管建设工作,成为全国数字城管试点城市,我市各区也开展了数字城管工作;这些城市通过实施数字城管,完善了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整合了城市管理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城市管理当中的整体性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管理力
度,改善了城市环境,节约了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人力和物力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我区实施数字城管工作不长时间,城市管理方式方法较为简单,制约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其他区县相比城市管理水平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加强城市管理的工作力度很大,给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创建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可谓形势逼人。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随着城市管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管理向综合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迈进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的有效载体。实施数字城管,已成为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建设数字城管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一是实施数字城管有利于整合市政设施管理和城管行政执法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当中城管执法、规划建设、公安、电力等部门管理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变“难事没人管,好事争着管”的问题,使城市管理运转更加顺畅。二是实施数字城管有利于改进城市管理方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形成城市管理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新机制,消除管理空白,解决因管理力量需求不断增加带来管理成本不断提升的问题,节约管理费用。三是实施数字城管有利于实现监督管理可视化,对重点路段、公共场所的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设施损坏、违章事件等问题,及时维护公共设施,查处违章行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四是实施数字城管有利于通过办事流程再造,实现城市管理办事流程的透明化;建立完善城市管理考核监督机制,通过数字城管信息
系统对城市管理的相关行政部门进行量化考核,真正把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防止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发生;推进政府部门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的治理力度,改善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和谐。五是实施数字城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减少与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市城市美誉度,扩大对外影响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三、加快建设数字城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及措施 我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北京东城区的实际,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组织架构、力量保障、联动机制、手持终端、公众联动、服务热线、应用技术等八个方面作了必要的创新,构成了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5个创新点”。
(一)平台建设的创新。只建设一个区级监督平台,整合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各街乡、办事处不建监督中心、不设管理人员,不设数据员。
通过管理创新,将城市管理部门、城管监督信息员、公众发现城市管理问题能力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通过新的指挥系统,将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区、街乡、办事处两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并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别处置。做到了监督管理集中,指挥调度协调,这种架构维护了监督的权威、指挥的顺畅,保证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
(二)力量保障的创新。为了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转,我区合理调整人力、物力资源,大力加强各街乡处置力量建设。一是要严把“进口关”。按照“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的要求,对进入数字城管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试和业务考核,确保数字城管队伍的高素质和正规化。二是加强深化教育培训。要从加强思想政治、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城管队员为民服务,为民执法的意识,把数字城管的功能真正用于为群众办实事。要针对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发现问题的取证、传输、协调交办等各项环节进行全面的培训和考核,使城管队员较好地掌握数字城管相关知识,使数字城管的信息化功能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三是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数字化城管的特点,修订完善数字城管巡查、案件办理、岗位职责、考核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数字城管队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系统硬件的创新。系统采用了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管理模式,采用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和“城市事件管理法”,形成了城市管理运行的新构架。“数字化城管”将整个城市大到交通事故、小到窨井盖丢失的城管问题统一纳入监管视线,并通过信息平台快捷有效地处理各类城市突发事件和棘手问题,使城管长效机制得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够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它将传统管理模式中被动地接受市民的投诉或举报,变为遍布市区的信息采集员随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提升了各地城市管理水平。
(四)应用技术的创新。我们采用新的移动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部门协同。在具体的技术创新上,采用GPRS无线数字传输技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文本、图像、位置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实时传输;采用GPS卫星定位与基站定位相结合,实现城管监督员的精确定位;区级平台采用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光纤网络,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充分利用公安部门视屏监控资源,及时发现和处置重要路段的城市管理问题。
总之,实施数字城管,是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完善和实施数字化城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推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现代化迈进。
第四篇:数字城管 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 20171017 - 副本[范文]
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方式,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统一”,形成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综合型“大城管”格局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县建立监督、处置、评价“三分离”,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管理区域数字化、管理内容数字化、部件和事件处置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现代化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按期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成立翼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住建局、县编办、县监察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文明办、县爱卫办、县政府法制办、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民政局、及电信、自来水、供电等单位主要领导担任。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宋保国兼任。成员由县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和各区分管领导组成。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日常工作。
三、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通过建设“翼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城管工作全方位、全区域、全时段远程监管
城市管理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次建设,将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GPS定位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翼城县城市管理工作人员、作业区域全方位、全区域、全时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引入科学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
2、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 结合GIS和GPS定位功能,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启用移动巡查上报系统,巡查管理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可及时上报到监督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问题指派给相关的处置部门,结合服务端和手机端系统,按照问题上报、受理派遣、任务指派、处理反馈、结果审核、结案归档“六步闭环”的工作流程,严格发现上报,规范处置反馈,实现辖区内城市管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城市管理事件的快速解决。
3、实现全民参与城管的新局面
按照密切联系群众、广泛服务民众、接受市民监督、提高服务质量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开通“翼城县城市管理”微信公众平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服务,创新工作和服务模式,搭建一座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四、建设内容
1、巡查人员管理
巡查人员管理主要实现对巡查人员的动态监管和实时调度,通过为巡查人员配备移动智能终端,并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APP实现巡查工作数据的采集和展示,包括考勤数据、定位信息、巡查轨迹等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考核决策依据;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及通知下发功能,合理配置巡查人员,实时调度,提高工作效率。
主要功能包括:对巡查管理人员和巡查区域进行管理;对公告通知等信息能做到及时批量下发;通过GIS地图对巡查人员的实时定位信息及历史运行轨迹进行展示;通过定位数据及在线时长等数据对巡查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动态核算、评价及考核。同时手机APP端也可以提供人员定位信息、运行轨迹的展示。
2、巡查区域管理
管理人员对作业区域进行划分,录入作业区域的详细信息包括作业区域所属公司,作业分队、面积、人口、部门等。同时可以对作业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和查询,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区域信息。
3、环卫设施管理
环卫设施管理主要实现对各类环卫设施状态的统计监测,通过对各类环卫设施(转运站、中转站、移动公厕、水厕、垃圾桶等)建库,将环卫设施在GIS地图上进行分类查询与信息展示,对环卫设施的日常维修信息及运转状态进行登记和跟踪,实现对环卫设施分布情况及运行状态的实时快捷统计,为环卫设施的配置和预算提供数据支持。主要功能包括:对环卫设施基础信息进行统计;通过定位数据及网格化划分在GIS地图上对环卫设施位置及基础信息进行展示;对街办、社区的设施数量及种类做查询、统计。
4、设施信息管理
巡查员对各类城市管理设施的编号、名称、负责人、位置等数据采集上报,指挥中心管理人员对采集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数据录入系统,管理人员也可以对设施的数据进行修改、删除、查询。
5、作业区域管理
对全县的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及队伍进行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和分级管理,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作业路段的动态展示和查询管理,保证全县城市管理工作的无缝管理及合理分工。
6、清扫区域管理
管理人员对作业区域进行划分,录入作业区域的详细信息包括作业区域所属公司,作业分队、面积、人口、部门等。同时可以对作业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和查询,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区域信息。
7、清扫道路管理
管理人员对作业道路进行划分,录入作业道路的详细信息包括道路名称、图层名称、起点、终点、道路长度、道路宽度、清扫面积、备注信息等。同时可以对作业道路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和查询,以列表的形式显示道路信息。
8、环卫事件管理
为作业部门巡查管理人员配备移动智能手机终端,开发手机APP系统,搭建一套安卓移动问题上报系统,实现现场采集上报、专项任务接收及上报、通知公告等功能,方便快速收集辖区内街面上的各类问题及专项数据资料;系统结合服务端和手机端系统,实现问题的后台立案及派遣,并对巡查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对人员巡视轨迹、巡视范围、动态考勤等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五、案件处置
1、案件建立阶段
监督指挥中心的受理员对案件进行审核后,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直接转入任务派遣阶段,对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进行作废。
2、任务派遣阶段
受理员填写案件相关处置要求,将案件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责任人处理。
3、任务处理阶段 当有案件派遣至该作业部门后,会在处理反馈中接收到中心下派的案件,接收属于本部处理的案件,部门负责人对符合本部门职责范围且容易处理的立即安排本作业人员去处理,不容易处理可以申请延期处理,不符合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可以回退到指挥中心。
4、处理反馈阶段
现场处理人员处理完成后,经巡查员核查拍照,待部门负责人查看处理情况后,将问题处理照片结果反馈到监督指挥中心。
5、核查结案阶段
指挥中心受理员,根据专业部门反馈的处理结果是否符合处理标准进行审核,符合则结案,不符合则重新派遣。
6、考核评价阶段
根据问题的处理结果,系统做出对各岗位的考核、评价。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二)资金保障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项目建设经费由县财政承担,用于建设总平台、分平台和城管部门终端的网络建设、部件采集、应用软件开发等。
(三)制度保障
1、决策协调会。在推进过程中对重要事项进行协调处理,筹建期间定期(每月)召开会议。
2、推进工作例会。由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
3、推进工作专题会。对推进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4、工作简报制度。创办“翼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工作简报”,每两周一期,及时报送县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
5、考核制度。建立会议考勤、工作考核制度,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机构设立、队伍建设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七、有关要求
(一)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要高度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把推进数字化城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推行,有效促进和谐翼城建设。
(二)工作中必须坚持系统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培训统一原则,确保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广工作将列入2016年各部门城管工作目标,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要按照工作目标要求,制定推进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和责任人,保证目标任务落实。年底对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考核。来源:龙进城管助手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建城〔2009〕119号)和《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5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有效整合和充分运用城市信息资源,建立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城市的要求,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三、实施范围
(一)对象范围
凡涉及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河道、静态交通和侵占道路等城市管理要素,以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运行问题均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统筹监管。
(二)地域范围
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建设拟分三期。第一期为老城区,具体范围为:南至宁杭高速公路、西至241省道、东至东环路、北至239省道,计38.4平方公里;第二期为109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第三期覆盖至各镇(区)。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9月)
工作内容:编制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审核;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建立“数字城管”筹建工作组;落实启动资金和办公用房,与项目承建单位签订建设合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实施方案;“数字城管”项目立项、评审、审批、招投标;组建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确定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开展万米单元网格划分,开展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普查和数据建库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工作内容:制定各类操作标准、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硬件产品采购、安装;软件设计、开发、测试;无线监管数据采集设备建设、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监督指挥中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管理人员、平台操作员、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组建和人员培训;系统试运行。
(三)完善验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7月)
工作内容:完善管理流程和运作机制;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必要的扩充修改;系统验收、上线运行。
四、建设和运行模式
(一)建设模式。采用BT形式确定项目建设单位。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的总体技术方案,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资金的筹措,项目建成并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验收合格后,市政府分六年进行回购,回购完成后项目产权全部移交市政府所有。
(二)运行模式。根据我市城市规模和城管现状,采用“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模式。工作流程分七个工作环节:信息上报(发现问题,信息来源有监督员巡查发现、市长热线、市长信箱、民生聚焦、12319城管热线和市民网上投诉等)、案卷建立(受理和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我市实施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该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1.成立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项目重大事项的决定,确定数字城管体制机制的建设,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协调项目各相关单位的协作关系,决定项目组成员的调整,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监督和指导。
2.组建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研究拟定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督考评体系,对城市管理状况及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价;负责城市管理各类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分类、分解,确定处置的责任单位,及时指挥、派遣和协调;负责领导和管理市区城市管理监督员和坐席员队伍,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和坐席员的配置、招聘、培训、考核及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建立城市管理工作电子台帐;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注重协调,密切配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多项技术、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积极配合,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提供技术、财力、人力和政策支持;要强化资源整合,凡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信息资源在政府部门之间无偿共享,避免重复投资。
(三)严格监督,确保质量。在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工程招标和审批、建设过程中,要主动接受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对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有关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依法处理。来源:龙进城管助手
城市管理局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采用“城市管理综合型高效管理”的应用方式,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管理规范、运行正常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结合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综合型“大城管”格局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县建立监督、处置、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管理区域数字化、管理内容数字化、执法事件处置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现代管理水平。
二、工作范围及目标任务
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取“创新管理、建管并重、重点突破、整体发展、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力争2015年前完成。
(一)工作范围 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主要以城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绿化、亮化管理、建筑垃圾管理及其他有关涉及市容市貌、户外广告、突发事件、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六大类事件为主。
(二)目标任务
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和模式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能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我县城区“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三、工作内容及工作原则
1、工作内容
实现城市管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分为标准规范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城市管理基础建设、网格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城管通”系统建设、视频监控接入显示系统建设、GPS定位平台和评价考核监督体系等。
2、工作原则
(1)稳步有序原则。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在起步阶段,应以强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完善管理系统和管理内容。(2)执行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单元网格建设、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等,统一执行行业标准。
(3)资源整合原则。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现有数字化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4)因地制宜原则。要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创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阶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路政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各类城市管理部件和市容市貌、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城市管理事件,以及施工工地的围墙及围墙外侧的环境卫生。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6月-2013年6月)
(1)调查、调研、拟定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和筹备小组。(3)设立“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中心”,并配备相关人员,全面启动和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的建设。(4)项目立项、评审、审批。(5)项目招投标。(6)投入使用。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4年12月)
(1)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数据建库、单元网格划分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操作标准、规范制定。(3)完善城市管理运行工作程序。
(4)信息系统平台、硬件及网络环境、呼叫中心、无线采集系统和系统集成等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设。(5)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6)人员培训。(7)系统试运行。
3、第三阶段:完善验收阶段(2015年1月-12月)(1)完善管理运行工作程序和运作机制。(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3)查漏补缺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必要的扩充修改。(4)组织系统验收。
五、组织机构
为按期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任务,特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1、组成:郑伟
2、副组长:黎飞龙、李阳、张理、朱述辉、张华新、秦建军、邹立、朱汶祯、黄贵国
3、成员:梁国春、龙任平、王大毅、荣勇、冯任、阮力江、刘剑虹、吴高松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保障二个中心机构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城管受理信息中心和城管指挥处置中心24小时运行,应配备10工作人员。
(2)组建网格信息采集和监督员队伍。组建城市管理日常信息采集队伍,可整合资源,利用现有城管队伍,配置“城管通”,城管执法队员在巡查执法过程中兼有向信息中心报送城市管理问题的职责,作为信息采集网络的力量。
2、数字化城管中心工作室
城管指挥处置中心工作室,设置大型显示屏幕和投影仪等设备。
3、保障数字化城管建设经费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项目建设经费主要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财政部门的核拨,涉及到其他单位、辖区的建设内容的费用由相关责任单位承担。
4、完善制度保障
为实现数字化城管发现、指挥、处置、监督等各个环节高效、迅捷的运转,制度保障是前提,必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信息采集员工作规范、城管工作流程规范、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制、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评价考核制度以及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制度、议事规则以及人员培训、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相关配套制度。
七、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全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2、明确任务,加强协作。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人员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工作分工,积极主动,密切合作,高标准、严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耽误工作进展。
3、创造条件,搞好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要在人、财、物调配使用上主动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给予资金保障,确保顺利完成全市的工作计划,准时通过验收。
4、落实责任制,保障实施。局办公室要及时跟踪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参与此项工作不力影响工作进度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篇:智慧城管之数字城管营销手册
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项目
营销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1 1.建设背景...........................................1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2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4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7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9 4.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9 第三章...............................................11 1.基础知识篇........................................11 2.建设应用篇........................................16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
1.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面向未来,城市管理需要变革和创新、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来改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实现对城市‚科学、高效、精细、长效‛的管理,同时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这个时代下必然的产物。它要求将现代工程科学中的系统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现代社会学中的‚善治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结合,创建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3年5月,在原北京东城区委陈平书记的领导下,与课题组一起研究通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整合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优化、梳理城市管理机构和流程,并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2004年10月,经过17个月的反复摸索,‚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新模式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运行中的多发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7月,随着‚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取得突出成效,新模式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管理领域推广。
所谓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
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
2.1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路,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在市、区、街道、社区边界的基础上划分若干网格状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为准。单元网格划分完成后,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区域(若干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负责人为辖区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分区域管理。通过分区域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城市的现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被动、盲目管理问题。
2.2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
将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和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原则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 214)的要求。在对部件相关的管理单位、权属单位、养护单位等信息进行普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上,实现城市管理内容数字化。
2.3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城管通‛是基于无线网络实现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专用工具。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城管通‛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调度。‚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城管通‛硬件选型和应用软件开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 293)。
2.4‚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2.5城市管理流程再造
城市管理流程再造是指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环节,实现闭环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
2.6综合评价体系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CJ/T 292)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和责任主体进行工作过程、工作绩效的评价,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同时,将监督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和其它城市维护责任主体在奖惩、任用、争优、创先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保证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健康运行,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
从东城区创建数字城管新模式,将现代化城市管理构想变为现实,到如今新模式在全国范围的遍地开花,新模式的推广工作一路走来,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新模式也在探索磨合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并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4年10月,为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通过近百次的论
证、修改以及研发团队们的大力协同,基于‚网格化‛管理新概念的‚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2005年7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当月公布了首批南京鼓楼、杭州等10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5年8月,由东城区人民政府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制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由建设部颁布执行。同月,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3月,建设部在无锡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试点城市座谈会‛,并公布了第二批郑州、台州、诸暨等17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6年11月,建设部在扬州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会上扬州模式得到好评,并被大力推广。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十一五’末2010年,地级市全覆盖,有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也要建立起来‛的目标,并指出,‚发达的沿海省份应该在五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全覆盖;中等发达的省份五年内应该完成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试点城市;发展中的省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取得突破,至少是省会城市、大城市获得推广。‛
2007年4月,建设部公布了长沙、乌鲁木齐、甘肃白银等第三批共24个试点城市(城区)。至此,‚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已达51个,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建设部办公厅[2007]42 5
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7年7月,建设部在成都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借成都系统验收契机,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对两年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对下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强调。2006、2007年间,浙江省和江苏省大力推进数字城管在省内的推广,并展开试点工作。根据《浙江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06-2015年)》,至2012年底,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县(市,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另外,江苏省《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力争在2010年以前,全省13个省辖市和苏南地区有条件的县级市全部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2007年10月,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陈蓁蓁在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的培训会议上向各城市代表宣贯了51个试点城市的试点任务,并强调建设工作应首先按照建设部标准规范执行。
2007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汪光焘部长会上提到,‚继续推广建设系统‘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相结合的经验,各试点城市年底前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并通过验收。‛
2008年8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和《绩效评价》得到颁布执行,标志着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广和深入,标准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向深入迈进。目前,《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立案处臵结案》正在编制过 6
程中。数字城管行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对数字化城管执行手段的提升和运行效果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常州、郑州、长沙、烟台等城市纷纷通过建设部验收,全国各地树立了各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模式,纷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1年12月23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向地下管线、城市安全等领域拓展和延伸。继续加强供水、供热、供气、城市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城市内涝。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监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
4.1建设内容(1)管理模式
独立运转的监督员队伍;监管分离的两轴管理体系;闭环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包括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2)运行环境
中心机房网络、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建设;硬件和平台软件的配臵集成;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场地建设等。(3)数据建设
部件和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和入库、网格划分和入库、基础数据处
理和入库。(4)应用系统
建立数字城市管理核心应用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4.2实施管理体系
数字城管建设涉及体制机制、数据和系统搭建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应组建合理的项目管理队伍,对项目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臵和分工,使参与项目的各方人员能有效地协同工作,发挥最高的效率。一般项目管理体系中包括数字城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负责人、管理组、系统组、数据组等角色。4.3整合多方资源建设数字城管
(1)通过‚以租代建‛形式建设‚城管通‛、‚呼叫中心‛等部分内容,可减少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
由运营商进行建设,通过以上系统的服务外包,可以节省大量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经费,监督指挥中心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技术的研究和拓展中去。
(2)采用BOT方式分期投资,减少一次性投入。
在已经投入运行的试点项目中,有几个项目采用了运营集成商整体投资建设,政府分期还款的项目投资建设模式,即BOT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方城市在项目建设初期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有效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又充分调动和利用总承建商的 8
资金、技术和科技力量,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3)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和软硬件设备。
在数字城管项目实施前,许多城区已经有网络资源覆盖,数字城管要实现与市区相关部门、街道、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互联,如果单独组网,费用极高。依据这种情况,目前已完成建设的城区大都充分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专网,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
1.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
1.1移动督办子系统(领导通)
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是给领导研发的专用移动办公工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进行联网办公。领导通过手机移动办公终端,每天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最新城市管理状态,能够随时对重要问题进行督办。并能查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包括重要紧急的问题,超时处理的问题,高发的问题,每日发生问题来源,监督员的工作情况等,可以让领导全面了解城市管理运行情况。1.2业务短信子系统
短信子系统主要用于通过桌面推送方式和手机短信方式实现人员间消息提示。在使用计算机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时,如果操作人员不在电脑旁边,往往不能立刻获知已经到达的城市问题或者消息通知,这样就无法完全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对问题快速反应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手机短信功能。当操作人员需要离开电脑旁边,可以选择需要短信提示,这样当有新案件到达时,会收到案件到达的短信通知,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参与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和传达及时。1.3视频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获取城市管理问题事发现场情况的直接手段,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可以调用视频显示现场周边情况,及时准确的掌握所监视路口、路段周围的市政、环卫、交通、治安等情况,为指挥判断提供迅速直观的信息,从而对各类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
视频监控子系统也为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核实及问题的核查提供了新的渠道。夜间监督员不在岗的时间里,可由值守人员通过分布在全市各地的视频探头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保证夜间应急事件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采集。
第三章
1.基础知识篇
应该从哪几个角度介绍数字城管?(1)数字城管新模式的介绍。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事件、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2)数字城管的六个创新点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流程再造;综合评价体系。(3)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
管理模式建设、数据建设、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4)目前数字城管新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情况
从2005年,东城区系统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城管新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后,建设部三年期间内共确认三批共51个试点城市,许多非试点城市也纷纷展开了新模式的探索。2007年,建设部办公厅[2007]42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 年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新模式,同年,11
浙江省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分别发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数字城管新模式建设。
1.2什么是城市部件、城市事件?两者之间的区分是什么?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等,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部件的大类分为: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以及扩展部件类。
城市事件即为非部件类的城市管理事件,指人的行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事件的大类包括: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以及扩展事件类。
两者的区别在于,部件是可以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而事件是指行为或者现象。
1.3单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万米单元网格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管理单位,是基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根据城市管理监管工作的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实
地区域(如下图所示,每个网格的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单元网格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地形测量数据比例尺一般以1/500或1/1000为宜,但不小于1/2000。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超过一万平方米时或者小于一万平方米时,都不应跨社区分割。
(3)地理布局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4)现状管理原则:为强化和实施有效管理,独立院落超过一万平方米时,不应拆分,以独立院落为单元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出行习惯,考虑一定时间内步行或骑车方式便于到达。
(6)负责均衡原则:兼顾建筑物、城市管理对象的完整性,单元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管理对象,并使各责任网格内的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均衡,便于管理。
(7)无缝拼接原则:单元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拼接,不应重叠或者没人管理。
(8)相对稳定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宜保持相对稳定。1.4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
监督中心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实现问题 13
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综合评价等功能。1.5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
指挥中心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1.6什么是专业部门?
专业部门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即专业部门。
城市市政、公用、国土、房产、环保、园林、市容、环卫、建筑等各专业和街道的主管部门都可以作为数字城管系统的专业工作部门,参与数字城管系统的工作业务流程运转,反馈问题处理结果。1.7什么是地理编码?
地理编码是建立地点坐标与地点描述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在数字城管系统中由地理编码子系统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臵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臵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1.8什么是‚城管通‛?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数字城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子系统。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专用的‚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即‚城管通‛)在所负责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
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城管通‛是专业的移动通讯工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是城市管理监督员日常办公的工具。1.9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城市管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城市建设转移到了城市管理。相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求,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不及时,管理被动后臵。城市的管理问题缺乏主动发现且畅通、固定的渠道,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及早发现隐患问题,往往是问题已经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才被动获知,从而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2)政府管理缺位,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城市管理问题没有明确的属主部门和透明的解决流程,容易造成当问题发生时,有关部门相互推委,使问题长期无法解决。(3)管理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城市管理问题缺乏描述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标准,往往造成城市管理问题不能一次得到彻底解决。久而久之,当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时,必须通过调动相关资源,以突击、运动的方式加以解决。(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多少、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没有衡量的尺度和奖惩机制。
间接导致了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干多干少、干快干慢、干好干坏一个样。(5)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市民对城市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移动终端、各种服务热线、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市民可以更大程度上在城市管理问题出现的早期参与并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等手段实时评价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城市管理问题响应及时性和解决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化城市管理需求的突出矛盾,是催生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动力。
2.建设应用篇
2.1系统建设投资模式有哪几种?
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建设资金等不同情况的需要,选择多种商业模式。
(1)自建模式:政府选择自行投资建设,由政府一次性投资,电信、根据介入‚数字城管‛项目业务的程度,提供业务咨询、网络、应用系统、设备租赁(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设备维护等一种或多种服务。
(2)BOT模式:政府选择由运营商等垫资建设,由政府分若干年把一次性投资和利息分期偿还给电信。借鉴国内其它城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经验,BOT投资建设运行模式可以减少政府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和风险;可以解决复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碰到的经验和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施进度;可以通过考核方式有效保证承建商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可以充分整合政府、行业、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经验等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入、长效地开展。
(3)ASP模式(集中模式):ASP在业务模式上属于集中模式,由电信出资(一般在省一级,也可以考虑在地市一级)集中进行数字城管业务平台的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网络等。各市在进行数字城管建设的时候,只需要建设呼叫中心、视频监控、大屏幕系统、本地机房和网络,并进行普查测绘,然后接入省级的集中平台即可。这样可以节约资金投入,提高业务平台的利用率。这种模式适合于有集中建设需求的省份。
2.2在资金不能一次到位的前提下,怎样划分系统建设阶段。
可以分期进行数字城管系统建设:
首先,按照部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 106)标准,数字城管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九大标准核心子系统。在建设时,可以先满足建设部标准要求完成对这九大子系统的建设,在系统实际运转和成熟过程中挖掘新需求,再进行个性化业务的扩充,拓展其他子系统。
其次,在系统建设中,管理范围可以选择不一次性覆盖所有计划管理区域,而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先选取几个区或者街道作为试点纳入系统管理,在系统投入运转,各方面进一步熟悉新模式理念和机制后,再对管理范围进行扩展。
2.3针对市区两级系统,区县版应选择什么样的系统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广以来,经历了区级模式、市区两级交换式(分布式)、市区两级一体化(集中式)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分布式和集中式都是针对市级平台的建设模式。
所谓集中式,是指将服务器等中央系统设在市监督指挥中心,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在市监督指挥中心系统完成,各市直城市管理部门和区级城管指挥中心终端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终端自己不作任何处理,所有任务都在主机上进行处理;所谓分布式,是指在市级平台和各区级平台都建立相对独立的系统,拥有独立的服务器,可以进行独立的操作使用。
集中式较分布式有实现全市统一化、市区两级数据同步一致、利于总体管理等优势,特别是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省了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在市级平台已经完成建设的前提下,区县版的推广最好采用集中式的架构进行。
2.4数字城管系统可以利用现有哪些资源?建成之后又可以给其他部门提供什么资源?
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大大节省建设投资。一般来讲,系统建设可以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主要包括:
(1)规划或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主要需要的是1:500、1:1000或1:2000的基础地形图数据,系统建设需要基于基础地形图作为底图开展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和部件普查工作。(2)网络资源。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后,城市管理相关的部门与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需要实现网络上的互联互通,本项建设工作投资巨大,因此在项目的建设初期应着重了解政府的电子政务专网的覆盖范围,以便最大程度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3)视频资源。视频监控作为一种发现问题的手段是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视频资源实现上述目的,如公
安视频、防汛视频等。
(4)呼叫中心资源。呼叫中心是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是城市管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本城市已经具备类似的热线呼叫系统,如12319,12345等,可以考虑利用该类资源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呼叫受理。如果城市不具备该类热线或热线不具备共享利用条件,也可以考虑租用中国电信的呼叫中心平台实现上述功能。
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后,各专业部门基于政府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系统进行办案的协同办公机制初具规模;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集中和完善;监督指挥大厅实现了面向满足城市日常和应急需要的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工作体系。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所积累起来的这些的管理资源,可以为今后的城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共享。
除此之外,数字城管系统的建成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政务管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树立了典型。例如:单元网格管理法、事部件管理法、GISMISOA一体化、无线通讯技术与政务管理应用软件的结合等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在今后政务管理的各个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和作用。
2.5数字城管项目一般由哪些部门牵头?
各地的牵头部门不同,不过一般都是城建相关部门或者信息化建设部门,目前各地在建设中,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牵头部门分别有:城管局、建设局、建委、市容局、市政局、信产局、政府信息办等部门。
2.6数字城管建设运行涉及哪些方面的数据,应该如何建设?
基础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基础地形数据、栅格影像数据、单元网格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建设方法可以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普查与测绘,完成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部件数据进行外业调查,调查结束后,需对部件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数字地图上进行标定,对地形图数据需作必要的处理,根据网格划分标准划分网格。(1)基础地形数据
基础地形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形图(道路、水系、建筑物等图层)、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环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人文、社会经济等众多的基础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
基础空间数据库是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的基础。数据分类依据各委办局所管理的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划分。基础地理数据库可直接对城市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了数字城管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为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建议使用1:500比例尺的基础地形图。(2)栅格影像数据
栅格影像数据将作为地形图的补充,用于直观反映城市地形和地貌,满足数字化城市管理位臵定位的需要。栅格影像数据一般包括正射影像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正射影像数据一般采用航拍方式获得,精度较高。(3)地理编码数据
地理编码数据库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通过地理 20
编码实现地址空间的相对定位,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臵上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各种空间范围行政区内达到信息的整合。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4)单元网格数据
采用网格技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一定的范围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专题网格,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5)事、部件数据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
通过拉网式数据普查,对市内的部件进行全面统计,按照网格化管理思想,将部件数据定位在电子地图上。
城市部件数据库存储的内容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对象,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
具体分类标准参考《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 214-2007)。
数据建设要满足以下要求:
完整性要求:部件、事件的相关属性(时间、空间、位臵、权属、对应城管员等),要完整无缺地反映在待建系统中。
一致性要求:系统的数据来自多个部门和业务系统,要保证数据 的一致性。
准确性要求:地理位臵的偏差不能超过2米;权属信息不能有误;完好情况不能有误。
实时性要求:事件数据非空间数据在市镇两级平台更新的时间不超过5秒;空间以及视频数据的传输和转换视数据量和网络负载情况不同,1M数据量在网络带宽不低于1M的情况下,更新(提取、传输、转换、入库)周期不超过5秒。
安全性要求:部件的具体位臵信息属于保密信息,如要对社会公众开放,需要经过管理员授权,要防止非法使用。整个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的信息中枢,需要具备较高的灾备、恢复措施。2.7数字城管项目对地图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根据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的要求,在数字城管建设中,对使用的数字化地形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其比例尺一般以1/500为宜,但不应小于1/2000‛。一般情况下,各地的规划、国土部门或多或少均具备这样的基础地形图数据。通常,数字城管需要用到的基础地形图图层主要包括:道路中心线、面状道路、面状房屋、河流、铁路、地名等。一般,城市基础地形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工作由当地城市测绘院负责,可以通过政府协调获得这类数据。基于该类数据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以及部件普查,即可完成系统地图数据的建设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城市地理测绘工作起步较晚,有可能没有基础地形图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快速建设数字城管,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建设:购买城区范围的卫星或
航拍的正射影像图,基于该影像图进行网格划分和部件普查、建库,也可以基本满足数字城管系统的运行需要。随着系统的运行,相关城市可后逐步展开并完善地形图数据的测绘,最终建设成为符合建设部标准的数字城管系统。
2.8数字化地图的格式要求有哪些?
地图作为数字城管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需要按照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中的相关要求来提供。
地图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形图、部件图、地理编码图、行政区划网格化分图、影像图等。
所有地图数据,均需采用当地独立的坐标系,除特殊需求外均按照ArcGIS的shpfile格式进行提供,要求属性数据齐全。影像图数据要求提供sid或jpeg格式。
提交的数据按照数据类型分类提供项目规划范围的整幅shp图数据,例如上水井盖图层,需独立提交整个范围的独立shp文件。
目前主流的电子地图格式有:ArcGis、Mapinfo、AutoCAD,这几种数据格式均可以通过各自的工具自由转换。
2.9城管通手机有规定的品牌和型号吗?城管通在系统中的作用?能实现哪些功能?
目前系统并没有对手机的具体型号提出严格的要求,主要是对手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有要求,目前成熟应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安卓、windows mobile系列、windows CE系列。
根据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的要求,‚城管通‛是提供给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巡查过程中向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接受中心的任务指令并反馈。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的功能主要包括接打电话、短信群户、问题上报、任务接收、数据同步、GPS定位、地图浏览等。此外基于3G网络的城管通还可以实现视频上报等功能。
2.11数字城管建设过程的培训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开展?
从培训内容上主要包括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培训,数字城管业务培训,系统操作培训,系统维护培训四大方面,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数字城管建设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和主要参建方组成的项目组成员、领导 培训时间:售前阶段
培训内容: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如何成立领导小组,如何分工等
(二)数字城管业务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的主要业务人员 培训时间:售中阶段
培训内容:组织机构的设立、指挥手册的制定、管理制度的确立等
(三)数字城管系统操作培训
培训对象:系统操作人员,分为监督员、接线员、值班长、派遣员、职能部门、督查员,按照角色分别进行培训
培训时间:试运行之前
培训内容:系统的基本操作,使用技巧,高级应用等
(四)数字城管系统维护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系统管理员 培训时间:系统试运行之后
培训内容:如何操作服务器,如何使用维护系统,基本故障的排除和解决方法,应急预案等。
3.5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前后,具体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经过对各系统建成城市的调查,可以看到数字城管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1)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
(2)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映有了‚直通车‛,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减少,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形成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并解决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3)‚数字城管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政府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新模式的管理思路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也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拓展空间。
(4)‚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带来的城市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改善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吸引投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经济效益:
(1)整合各部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人力车辆成本;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病,降低事件处理成本。
(2)由于城市部件(如:井盖丢失等)问题,普通事件及突发事件(如爆管、火灾)能够被及时发现,使得人员伤亡、资源流失、财产损失得到极大的降低及控制,直接经济损失将会大大减少。(3)极大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每年将为居民、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带来巨额的社会福利增量,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3.6为什么说数字城管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建设内容、管理机制、参与部门决定着其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应用系统、基础数据、运行环境四大块,整个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位协调的内容比较多。如基础数据的协调需要跨部门进行协调,还有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机构的成立、队伍的成立、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指挥手册的编制等,均需要一把手进行协调和决策。根据各地的建设经验,一把手重视项目推进速度比较快,运行效果比较好;反之,一把手不重视,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慢,运行效果不明显。
3.7要让数字城管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尽快建成,应该怎样建设?
(1)在技术上一定要把好关,特别是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应用软件的开发,(2)选择有一定项目建设经验的承建单位。
(3)在实施前,建议要充分调研政府现有资源情况,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在项目建设前期,协助用户做调研工作,根据其他城市在资源共享中的经验和特点,充分考虑已有网络和软硬件设备、GIS图层、服务热线、视频等资源,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又可以缩短建设时间。
3.8 3G技术结合数字城管能做些什么?(1)专业部门的无线3G上网接入
目前3G牌照在国内已经发放,伴随着无线网络在速度、容量的大幅提升,以前很多由于速率问题无法实现的应用都可以进行开发。
3G技术在数字城管的拓展应用中,可以在提升专业部门处臵效率方面发挥作用,在专业部门处臵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在电脑前等待问题的派遣,而在处臵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看到电脑上的数据,也无法达到快速处臵的目的。通过手机上的应用处臵子系统开发,可以让专业部门处臵人员随身携带3G手机,随时随地接收问题的派遣,处臵完成后立即反馈信息。
另外,在监督员上报和城管执法过程中,通过3G手机,可以对现场进行录像取证上传到中心数据库,为城市执法管理提供完整的影响资料。
(2)移动视频
在当前3G的应用领域,视频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3G网络的应用,可以将视频监控信息共享到3G手机上,使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摄像监控信息,这个设计可以在数字城管、公安、交警等多个领域应用。
此外,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展,可以利用手机摄像头作为一个移动的摄像终端,利用3G网络实时向中心机房上传视频信息。该应用在无形中增加了大量城市监控终端,在日常城市管理,尤其是应急指挥领域,提供非常珍贵的信息资源。
3.9视频资源(天网、全球眼)怎样与数字城管系统进行结合?
全球眼系统具有直观性、实时性和可追溯性等多个特性,这些特性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执行和监管工具,因此在各地的数字城管建设过程中都有较多的应用。全球眼与数字城管的结合方式如下:(1)电视墙应用方式:即视频信号采用传统方式在电视墙上展现,该方式下视频信号不能直接为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应用较少。(2)接口方式:通过全球通平台的接口模块,数字城管系统中可以直接查看视频信号,并允许进行云台控制、截图、录像、录音等多种操作。将视频位臵点在地图上标示后,通过直接在地图上点击视频点,就可以看到该位臵的实时图像信息,并可以完成各项控制和其他功能。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视频资源应用方式:
(1)视频巡查与上报:视频监督员在监督中心,通过大屏幕和电视墙查看不同视频信号中反馈的图像,通过GIS系统可以在地图上随机选择视频信号,一旦发现违反城市管理要求的事件间,即可通过视频
巡查页面截图、保留录像、录音等功能形成城市管理案卷的佐证,派遣至相关部门解决,相关部门通过上述佐证即可轻松完成案卷的处理。
(2)视频定位与补充:监督员上报案卷或者群众举报案卷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距离举报位臵最近的视频点,获取现场的视频信号,从而完成对已上报案卷的补充佐证。
(3)视频核查与回溯:专业部门完成案卷处臵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视频系统查看现场情况,也可以通过视频回溯功能对比先前的录像信息,直观的完成核查工作。
视频资源在数字城管中有较多应用,下面列举其中几项:(1)常规视频监控:在城管重点关注的路段、广场等场所,布臵常规视频监控,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长效监管。
(2)工地管理:为各建筑工地配备视频监控设备,收集图像监控信息和声音监控信息,用于工地噪音管理、工地夜间施工管理等;由于工地视频多为临时性,因此,建议采用租用方式。
(3)渣土车管理:在渣土倾倒重点路段、场所附近,布臵一定数量的视频监控,全方位监控乱倾倒行为。
(4)移动全球眼:通过在执法车辆上配臵移动全球眼,完成执法行动保障、移动监管等,全面拓展城管的灵活性,解决执法行动无法取证的难点;通过拓展城管通的功能,增加移动视频,使数量庞大的城管员成为遍布城市各地的移动电子眼。
视频资源的运作模式如下:(1)新建视频资源: 29
购买:城管局出资购买摄像头、线路及平台,搭建整套视频系统。租用:电信根据城管局意愿,在指定地点增加视频点,利用现有的全球眼平台为城管提供服务,城管只需按期支付租用费即可。(2)整合现有资源:整合公安、交通、应急等视频资源,通过模拟信号支路的方式为城管提供相应服务。
3.10采用模拟信号输出的视频能否整合到数字城管系统中?
当前摄像头输出信号分为两种,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在传统的视频监控建设中以模拟信号居多,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新建设的视频信号基本以数字信号为主。
模拟信号的接入及展示主要以电视墙为主,配合以视频矩阵用于控制切换,缺点是应用不灵活,对网络条件要求高,优点是视频图像质量好。数字信号的优点是应用灵活,可以与电子信息平台紧密结合,因为是以流媒体方式发布,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上查看。
在建设数字城管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的模拟信号视频接入,可以结合以上两种信号的特点进行整合。对于应用需求比较少的,只需要控制查看,需要建设独立的视频矩阵切换器,建设视频中心到数字城管中心的光纤,通过电视墙来进行察看展示。对于需要深度整合应用的,需要建设模数转换服务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再进行应用开发。一般模数转换服务器与视频服务器部署在一起为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