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科技成果登记 与信息公开的实施办法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科技成果登记
与信息公开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规范广东省科技成果登记与信息公开工作,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和完整地统计科技成果信息,加速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和产业化,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和宏观科技决策服务,提升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成果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相关科技活动所取得的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重要进展和重要结果。科技成果一般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
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发现并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成果,成果形式主要包括科学论文和专著。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可用于生产或指导生产的科技成果,包括可以独立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新设计、新方法、新装置、新装备、新资源及其他应用技术。
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有
承接科技成果登记业务能力,独立接受科技成果登记申请,提供科技成果登记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
登记机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予以确定,并进行公布。
登记机构可承接全省范围内科技成果登记申报业务,负责登记成果的材料审核、登记证书发放等工作。
第七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负责向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手续,不得重复登记。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成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办理登记手续。
第八条
完成评价的科技成果应及时办理登记手续。有财政投入的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所产生的科技成果,成果完成单位应当在成果评价之后3个月内向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第九条
科技成果登记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登记材料规范、完整;
(二)已有的评价结论持肯定性意见;
(三)不存在成果权属、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等方面争议;
(四)不涉及国家秘密;
(五)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第十条
科技成果报送程序如下:
(一)成果完成单位在线填写。成果完成单位应当在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统一指定的网络平台在线完成账户注册后,选择登记机构,按要求填报完成《科技成果登记表》,并在线提交以下材
相关材料打印成册,书面材料一式1份,提交登记机构进行书面审查。
(四)登记机构书面材料审查。登记机构在收到书面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受理登记的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审查不合格的退回申请单位修改或不予登记。
第十一条
登记机构对审查通过的科技成果进行公示,公示发布之日起30日内为科技成果登记异议期。同时成果完成单位应在本单位公示7个工作日。
第十二条
成果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单位和个人,应以书面方式提出,并提供有效的证明材料,注明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提出异议的单位、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异议的调查处理由登记机构与成果评价(含验收)部门进行。
凡存在异议的科技成果,在异议未解决之前,不予登记;经调查核实,发现弄虚作假,剽窃、篡改或者其他方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不予登记。
匿名提出异议、未签署真实姓名、未加盖单位公章、异议期满后提出异议的异议材料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
公示期满无异议或有异议但经调查核实后无争议的科技成果,由登记机构发放“广东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第十四条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依法制定全省科技成果信
第十九条
没有进行成果登记的科技成果,不具备被推荐参加省级有关科技成果奖励的评审资格。
第二十条
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促进科技成果登记与信息公开的科学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将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执行本办法规定的情况列入科技计划信用记录。
对于执行本办法规定信用记录良好的单位和个人,在科技计划立项时,同等条件下可予以优先考虑。对于不按要求在成果评价后进行成果登记而影响科技成果信息统计和信息公开的单位和个人,各级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应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1~2年不受理其申报或参与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第二十一条
登记机构应加强自身管理制度建设,明确成果登记工作的流程、要求等事项,并及时报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登记机构对外公开科技成果的相关信息应征得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同意。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对登记机构进行跟踪监督,每年组织考核评估,定期公布新增的登记机构名单,同时公布因未通过考核评估、未年检、年检不合格或有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而不再承接科技成果登记业务的登记机构名单。
第二十二条
对于已登记的科技成果,经成果评价机构确认,发现弄虚作假,剽窃、篡改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由登记机构注销登记、收回登记证书,并向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告情况。
第二篇:13-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登记实施办法
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登记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保证及时、准确和完整地收集、统计计划生育科技成果,更好地为计划生育科技成果转化和计划生育科技宏观决策服务,依照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以下简称国家计生委科技司)管理指导全国计划生育领域科技成果登记、备案工作。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各类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第四条各类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分别按以下要求进行成果登记或备案:
(一)由国家计生委组织实施的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产生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以及由国家计生委主持或组织鉴定(验收、评审)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应当在国家计生委进行登记;
(二)地方政府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产生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可以向国家计生委申请办理成果登记手续,也可以向属地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办理成果登记手续,但不得重复登记。在属地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进行登记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应当在完成成果登记后三个月内向国家计生委备案。
(三)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完成单位的自选项目产生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领域的科技成果自愿登记。
第五条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完成单位应当通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科技管理机构向国家计生委申请办理科技成果登记或备案手续。国家计生委直属机构可直接向国家计生委提出登记申请。
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成人共同完成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由第一完成人办理登记手续。
第六条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登记以客观、准确、及时为原则,成果完成单位应当在项目通过评价被认定为成果后的三个月内提出登记申请。由国家计生委组织鉴定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应在办理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后立即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工作。
第七条国家计生委科技司指定成果登记机构,由其对申请登记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科技成果予以登记并出具登记证明。科技成果登记证明仅作为成果登记被确认的凭证,不作为确认科技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辖区完成、收集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进行审查把关,对符合成果登记要求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及时上报国家计生委进行登记或备案。
第八条申请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登记应当按照成果类别提交《科技成果登记表》及下列材料各一式两份:
(一)应用技术成果:相关的评价证明(鉴定证书或者检测鉴定报告、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报告、行业准入证明、新产品证书等)和研制报告;或者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植物品种权证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和用户证明。
(二)基础理论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本单位学术部门的评价意见和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说明。
(三)软科学研究成果:相关的评价证明(软科学成果评审证书或验收报告等)和研究报告。
备案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应提交《科技成果登记表》一式两份。《科技成果登记表》格式由科学技术部统一制定。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已有的评价结论持肯定性意见;
(三)登记材料规范、完整。
第十条国家计生委科技司负责将已办理登记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及时汇编,定期发布,并登录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促进信息交流。
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计划生育成果完成部门负责计划生育科技成果文件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确保成果档案的系统完整。
第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的收集、统计工作,并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将当年统计数据报送国家计生委。第十三条凡存在争议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予登记;已经登记的科技成果,经查实为弄虚作假者,注销登记;以其他方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照相关法律处理。
第十四条计划生育科技成果登记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擅自使用、披露、转让所登记成果的技术秘密,由此造成损失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凡由国家计生委登记或备案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享有以下资格:
(一)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
(二)推荐申报计划生育相关的科技奖励;
(三)推荐进入《计划生育科技成果汇编》;
(四)优先推荐进入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的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科技计划。
第十六条涉及国家秘密的计划生育科技成果,按照国家科技保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不执行本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实施办法施行前公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实施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实施办法的规定为准。
二 ○ ○ 二年十一月六日
第三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4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4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浙江省科技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要求,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结合省科技厅工作实际,编制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全文包括工作开展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六个部分。
本报告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止。本报告的电子文本可在“浙江省科技厅网站”(www.xiexiebang.com)查询下载。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厅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要求,严格执行《浙江省科技厅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丰富公开内容,稳步推进依申请公开工作,创新政府信息公开形式,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提升服务质量,较好地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4年,省科技厅全年共发布各类信息8198条,其中主动公开信息3851条、规范性文件9件、政策解读6篇;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数为3851条,全文电子化达100%;召开新闻发布会10次。
(二)主要内容
1.加强“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
一是梳理公开行政权力清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政府职权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浙政发〔2014〕8号)要求,经过“三报”“三审”多个回合的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省科技厅行政权力清单》,清单分为保留本级行政权力事项44项(其中行政许可4项、行政处罚11项、行政强制1项、行政确认13项、行政奖励3项、其他行政权力4项、实行市县属地管理的行政权力8项)和审核转报事项42项。我厅于7月4日通过厅门户网站正式对外公布《省科技厅行政权力清单》,并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同步公开。
二是梳理公开部门责任清单。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100号)要求,我厅对厅主要职责进行了认真梳理,最终形成《省科技厅责任清单》,包括主要职责13大类、具体工作事项86项,以及与相关省级部门存在职责交叉的重要工作事项2项、对外公共服务事项22项、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20项。责任清单已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对外公布。
三是高质量完成政务服务网建设。按照省府办、省编委办的统一部署,改造提升了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在线申请、审批等功能,使我厅的审批系统与政务服务网、电子监察系统基本实现了无缝对接。开展政务服务网科技厅子站点建设,完成了内容核对、服务整合、个性化配置等,并于10月份正式上线运行。目前,我厅共计101个行政权力事项信息(根据权力清单中86项行政权力拆分后得到)已全部进入政务服务网。在全省政务服务网建设运行绩效考评中,我厅在“服务进驻率”“服务整合度”和“查询便捷度”三项考核指标中均达到100%;在“完成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梳理工作”“对本系统行政审批事项梳理指导和审核工作”及“一站式网上审批接入工作”等工作进展考核中均列全省前列。
2.推进“科技云平台”建设,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公开
一是加快科技云平台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库、成果库、项目库、数据库等,建设科技业务全流程管理系统,打造互联互通、集约共享、智能协同的科技云服务平台。自2014年3月底正式启动建设以来,目前各系统已初步建成运行并不断完善中,目前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院等科研资源、高新技术企业等已实现“一张网”的云发布、云查询等。
二是加快科研项目管理公开。研究制订并发布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办法》《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规范省级科技项目立项过程的公开,明确要求项目申报受理、初审、专家评审和项目拟立项等环节,均须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实行所有项目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和网上公示,全年共评审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664项,公示验收项目2062项。规范项目结题验收信息公开,加大逾期项目清理力度,并定期公开清理结果。
三是加强科技经费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办法》精神,指导督促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内外网发布、公告栏张贴等方式,及时主动公开科研经费使用情况。2013部门决算、2014部门预算以及“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已通过我厅门户网站及时对外公开。
四是加快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和科技报告制度。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立运行12年以来,成为科技成果、技术发布、交易、转化的重要平台,被誉为科技界的“淘宝网”。截至今年10月已累计发布技术难题近7万项、科技成果 15.6万项,成交并签约项目3.2万项、金额 295亿元,在线企业近10万家,高校、科研机构3万多家,中介机构1万家,网站访问人数近1300万人次,已成为全国访问量最大的技术市场。在全国率先将科技报告系统与网上技术市场对接并同步运行,首批近2000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将登台亮相,为企业从源头寻找技术、寻找项目,提供了又一个平台。李强省长在考察科技大市场开业时充分肯定了此项工作。
3.及时回应民众关切,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积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信访等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热点舆情。全年共解答省长信箱、部门信箱、在线咨询和监督投诉等互动交流信件178件,其中监督投诉类29件;收到依申请公开信息3件,其中网上申请2件、传真申请1件,全部做了认真的书面答复。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科技部门精准服务,结合“百局千人万企”“五帮一化”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在厅门户网站新开辟《浙江省企业难题征集》《五帮一化政策问答》等专栏,及时发布最新创新政策、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难题。
(三)公开形式
1.政府网站。省科技厅网站设立“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发布省科技厅政府信息,专栏下设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组织机构、政策法规、行政审批事项、发展规划、统计信息、政府采购、人事管理、工作动态、财政预决算、科技奖励等十个方面,同时在专栏下方设有“信息公开意见箱”“依申请公开受理箱”等专门栏目。
2.公共查阅点。省科技厅专门在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查阅场所配备了电子计算机、资料索取栏、打印复印设备等服务设施,制定并公开了服务标准、工作准则等规章制度,为公众查阅信息提供便利服务。
3.其他形式。加强微博、微信、微报“三微”建设,注重利用新媒体来改进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增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增强与民众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其作为加强科技宣传、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实现政府信息交互共享的新平台的作用。截至目前,“创新浙江”新浪、腾讯微博共发4242条;“创新浙江”微信共推送338期,每期4篇信息;手机微报共推送157条。同时,今年6月正式开通了科技“微门户”,按照服务零距离、点对点的方式,为企业和服务对象第一时间送去“指尖上的服务”。另外,我厅还通过《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浙江省科技进步报告》《浙江科技统计数据》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的科技信息和科技统计数据,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需求。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申请情况
省科技厅2014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件,其中网上申请2件、传真申请1件。我厅已按依申请公开流程,及时答复了申请人。
(二)答复情况
在已经答复的3件公开申请中,其中1件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内容,1件不属于本行政机关信息公开内容,1件我厅作出了“同意公开”的答复并及时公开了有关信息。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2014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时,我厅均未收取任何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诉讼的情况
2014年,浙江省科技厅未发生涉及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4年,对照全年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我厅基本完成了信息公开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更高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时效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的深入解读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机制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等。
2015年,我厅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强政务服务网建设。根据政务服务网建设的计划和任务,积极开展行政处罚等其他八类事项的网上在线办理系统建设及新的行政审批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并结合科技云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充实政务服务网的服务内容,同时进一步强化运维保障等工作。二是做好信息公开的同时有效保证信息安全。落实好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科技网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科技网安全服务方案》等安全管理制度。扎实推进信息安全等级化保护工作,提升我厅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总体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报刊、科技网站和“三微”新媒体等厅属(管)媒体的管理和建设,使其成为科技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建设好“创新浙江”政务微博、微信和手机微报等“三微”发布平台。进一步完善“三微”信息采集、审核、发布、回应以及预警应急等机制,加强对网络的有效监管,确保规范运行。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第四篇:广东省2008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现公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下简称省府办公厅)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本报告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及咨询受理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费用情况,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六部分组成,内容涵盖省府办公厅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本报告的电子版可在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下载。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省府办公厅政务公开处联系(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邮编:510031,电话:020—83132527)。
一、概述
2008年,省府办公厅在做好自身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切实担负起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通过建章立制、完善载体、调研督查、开展培训等方式,努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推动《条例》在我省全面、正确、有效地贯彻实施。
(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规范体系。按照《条例》要求,经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有力推动了我省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一是编印政府信息公开参考文本。编制并印发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参考样本》、《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参考样本》、《政府信息公开参考流程》、《政府信息公开标准文书样本》等四个参考文本,要求各地、各部门依据参考文本,对公开信息进行认真梳理,统一公开标准,规范发布格式,编制和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积极做好主动公开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参考相关流程,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工作机制,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制定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会同省保密局等单位制定了《广东省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在《条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保密审查的职责分工、审查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指导各地、各部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三是强化问责制度建设。印发了《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行政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开与告知义务过程中,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应当公开的信息不公开的,不依照规定的形式和期限实施公开的,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或者对行政相对人隐瞒应当提供的政务信息的,对公开的内容应予说明解释而不予说明解释的,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和其他违反政务公开和行政告知有关规定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政府部门应当公开的决策信息未按规定公开的,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的,应当对行政首长问责。四是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对1999年至今省政府及省府办公厅的政府信息进行清理,编制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同时,制定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上述目录和指南已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布。五是规范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流程。结合实际制订了《省府办公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办法(试行)》和《省府办公厅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处理办法》,就省府办公厅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内容、形式、程序,以及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办理、答复等各个环节作出了详细规定,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政府工作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融入业务工作之中。此外,还加具贯彻意见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及时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提高公开载体建设水平。加强《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和省政府门户网站的规划、建设、维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这两大重要载体的作用,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实效。一是按时保质编辑发行《公报》。全年编辑、出版《公报》36期(每月逢5、15、25日出版),每期发行约6万册,全年共发行216万册,免费赠送至各市、县(市、区)、乡镇政府及城市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各市、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各高等院校、在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各市、县(市、区)的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采取不定期到基层检查和电话抽查等方式密切跟踪《公报》的发行情况及质量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漏投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确保发行渠道的畅通、稳定,以及《公报》按时足量发送到
位。二是提升省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在优化现有栏目的基础上,新开设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整合各地、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申请流程等信息,开发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公众查询有关信息;依托省政府纠风办、广东电台的“民声热线”平台,新设“民声热线”访谈直播间,逐步实现该节目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上的即时收听和群众意见的即时反馈,进一步深化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完善“网站导游”交互功能,并提供针对外国人、青少年等群体的主题服务,提高网站的个性化服务水平;继续依托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公开省直有关单位567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名称、依据、程序和要求,动态公开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五个审批环节,方便群众实时了解办事进展情况。
(三)注重调查研究和监督检查。多次到各地、各部门调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指导、协调力度,密切与各单位相关工作机构的联系沟通,积极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努力为各地、各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政府信息公开规范有序进行;全面检查各地、各部门编制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等有关情况,对不符合规范的单位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其按规定完成任务,更有效地向公众提供各种政府信息。截至2008年11月,全省地级以上市和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均已完成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公布工作。
(四)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培训。组织举办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就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理论、电子政务、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等问题对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办公室分管领导及具体经办人共160多人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增强各地、各部门有关人员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能力,提高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整体水平。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省府办公厅主要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主动公开省政府和本厅的政府信息。
(一)省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省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政府信息583条,其中,机构职能类信息1条,占0.17%;政府规章类信息9条,占1.54%;省政府、省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类信息113条,占19.38%;省政府部门规范性
文件类信息51条,占8.75%;其它类信息409条,占70.15%。公众可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的“文件查询”栏目或“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查阅并全文检索省府办公厅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公报》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公报》发布政府信息335条,其中,省政府和省府办公厅文件118件,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51件,人事任免信息166条,全文电子化率100%。
(三)新闻发布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19场,内容涉及农村危房改造、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应急管理、支援抗震救灾、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粤港澳合作、“三鹿”奶粉事件处置、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粤东侨博会等工作。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国内新闻机构673家(次),境外新闻机构184家(次)。
(四)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台、广东电视台等省内主要媒体共播发由省府办公厅提供的政府新闻信息近400条,其中省政府常务会议新闻信息18条、省政府领导公务活动新闻信息200多条。办理省政府领导接受新闻媒体采(专)访25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及咨询受理情况
省府办公厅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0宗,主要涉及2006年广东省财政决算有关数据信息,已全部依法答复。
省府办公厅接受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咨询40人次,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编制、市县相关工作机构电话号码、小额贷款有关规定、获取政府信息渠道、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外国机构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等内容。
四、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费用情况
省府办公厅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支出200元(邮寄费),全部在行政经费中列支,没有收取申请人任何费用。
五、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没有与省政府或省府办公厅有关的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08年,省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公开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公开形式的便民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和不足。为此,省府办公厅将采取以下措施积极改进。
(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配套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广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社会评议办法、责任追究办法,以及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明确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问责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发布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水平。
(二)加强公开载体建设。加强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政府网站群建设,研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强化政府与网民互动交流,提高网上办事能力,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省政府门户网站无线站,方便公众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国家档案馆、新闻传媒等公开载体的作用,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三)加强监督检查。会同省监察厅等有关单位对全省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第五篇:安康学院信息公开实施办法
安康学院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保障我院师生员工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依法获取学院信息,推进民主办学,促进依法治校,提高学院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指的信息,是指安康学院在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并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学院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是学院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领导信息公开工作,包括审定学院信息公开工作规划和有关制度,研究决定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第四条 学院信息公开工作坚持依法公开、及时全面、公正真实、有利监督、服务师生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公开形式,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条 学院公开的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社会稳定和学院稳定。
第六条 学院建立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明确相应的审查程序和责任。公开信息前,对学院发展规划、招生考试、收费项目等重要信息的发布,实行保密审查。有关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或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审批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公开。第七条 学院任何机构和个人发现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的,应及时向学院信息管理部门反映,学院相关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及时发布准确信息予以澄清。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第八条 学院实行院长领导、学院办公室组织实施、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工会协同推进、师生广泛参与、监察处监督检查的信息公开工作机制。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学院院长
副组长:分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院领导、学院纪委书记 成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第八条 学院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作为学院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机构,协调推进学院信息公开工作。
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设在学院办公室,负责处理学院信息公开日常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具体承办学院信息公开事宜;
(二)管理、协调、维护和更新学院公开的信息;
(三)统一受理、协调处理、统一答复向学院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
(四)组织编制学院的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五)协调对拟公开的学院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六)组织学院信息公开工作的内部评议;
(七)指导、推进、监督学院内设组织机构的信息公开工作;
(八)承担学院信息公开工作相关的其它职责。第九条 监督小组由监察处、工会以及教职工、学生代表组成,负责监督检查学院信息公开工作,并设立举报信箱和电话。
第十条 保密审查小组负责审查学院信息公开内容,建立健全学院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保密审查小组的工作由 ******负责。
第十一条 各院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与本部门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等要素负责,办公室主任(或指定专人)为信息公开工作联络员,负责本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学院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应当健全学院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发布的信息涉及其他部门工作的,应当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发布的信息准确、一致。
第十三条 学院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按照“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承担保密责任。在公开学院相关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报保密审查小组确定。
第三章 公开的内容
第十四条 学院信息公开依范围分为向校内师生员工公开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信息;依信息属性分为主动公开的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和不予公开的信息。
第十五条 学院对于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第二章第七条所规定的信息公开的内容,主动在不同范围内予以公开:
(一)学院名称、办学地点、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内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学院领导等基本情况;
(二)学院章程和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学院发展规划,工作要点和工作总结;
(四)学院招生、考试与录取规定,学籍管理、学位评定办法,学生申诉途径与处理程序,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等;
(五)学科与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与图书藏量,教学与科研成果评选,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结果等;
(六)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等;
(七)教师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办法,教师争议解决办法等;
(八)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
(九)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院经费来源、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
(十)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处置情况,涉及学院重大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情况;
(十一)对外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外籍教师的管理制度;
(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第十六条 除上述规定需要公开的信息外,学院师生员工和其他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科研、工作等特殊需要,以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向学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 学院对以下信息不予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
(四)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和保存的信息,经公开后可能引起混乱、不公或妨碍管理目标实现的;
(五)与查处违纪行为有关,公开后可能直接影响查处的;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及学院办学管理中不予公开或不宜立即公开的其它信息。
其中第(二)项、第(三)项所列信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学院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或学院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开。
第十八条 在一定时期内,涉及学院办学的重要事项,采取先校内公开,再向社会公开的方式;涉及办学的有关重要数据和资料,经学院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再向社会公开。
第四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九条 针对本办法规定需要公开的信息,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符合该信息特点的以下一种或几种形式及时予以公开。
(一)学院网站
学院主页、各院系及各部门主页是信息主动公开的主要渠道。
(二)其他载体
学院利用院报、广播、宣传栏、会议纪要、总结、各类代表大会等,及时公开学院信息。
(三)其他便于各类主体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形式。第二十条 学院网站设置信息公开专栏,开设信息公开意见箱,建立有效链接,及时更新信息,并通过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对学院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设。
第二十一条 学院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编制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并及时公布和更新。信息公开指南应当明确信息公开的机构、信息分类、编排体系和获取方式,以及依申请公开的处理和答复流程等。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信息的索引、名称、生成日期、责任部门等。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规定中主动公开的信息,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经常性工作中需要定期公开的信息,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授权信息拥有部门审核公开;
(二)可能涉密的信息由信息拥有部门以书面形式报送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进行保密审核,确定公开属性,可以公开的由信息拥有部门公开,不能公开的不予公开;
(三)其他学院信息按以下程序办理:
1.提出项目。信息拥有部门按本办法的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核实并提出公开建议,报送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2.审定内容。对拟公开的信息,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审核信息内容,确定公开形式;
3.实施公开。信息拥有部门或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以适当的措施公开信息;
4.反馈情况。监督部门及时了解和收集师生员工的意见及建议,并将其反馈给有关部门。
(四)本办法规定以外需要公开的信息,由信息拥有部门提出公开建议,报送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三条 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自该信息制作完成或者获取之日起**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的信息内容予以变更的,自变更之日起**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学院决策事项需要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的,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个工作日;法律、法规对信息内容公开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向学院申请获取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代为填写学院信息公开申请表,但须经申请人签名确认。
学院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学院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学院信息的形式要求;
(三)申请公开的目的和用途。
第二十五条 学院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受理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按下列情况并在**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一)属于主动公开范围且已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属于主动公开范围尚未公开的,应当根据情况向申请人及时提供其所需的学院信息;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不属于学院职责范围的或者该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信息的职责单位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单位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申请公开的信息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对不予公开的部分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五)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申请人未逾期补正的,视为放弃本次申请;
(六)同一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重复申请公开同一信息,学院已经作出答复且该信息未发生变化的,不再重复处理。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向学院申请公开信息时,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学院有权将相关证明文件复印留存。
第二十七条 学院向申请人提供信息,依据安康市物价局和财政局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费用。收取的费用纳入学院财务管理。
第五章 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八条 学院将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为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二十九条 学院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对各部门的考核,并将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各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十条 学院监察处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受理举报工作。监督检查应当有师生员工代表参加。
第三十一条 各部门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应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了解服务对象对信息公开工作的反映,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应认真研究,积极整改。学院师生员工、社会公众、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学院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学院监察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报。
第三十二条 学院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本实施办法细则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院监察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学院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信息内容、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公开不应当公开的信息的;
(四)在信息公开工作中隐瞒或者捏造事实的;
(五)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六)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的方式提供信息的;
(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实施办法细则规定的其它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负责编制学院上一年的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并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
信息公开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院主动公开信息的情况;
(二)学院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信息的情况;
(三)因信息公开被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四)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情况;
(五)其它需要报告的事项。
各部门在每年**月底之前将本部门上的信息公开有关情况和本信息公开工作计划按要求报送学院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由学院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