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两个证据规定适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两个证据规定适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两高三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实施以来,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两个司法解释的精神,将规范证据审查的工作作为提升办案质量、强化法律监督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现就2010年7月份两个证据颁布以来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7月份以来两个证据规定适用工作基本情况
2010年7月份以来,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全面开展深化和规范两个证据规定的适用工作,全院各部门针对两个证据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和加强证据审查的措施、方法等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对两个证据规定的适用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统一认识,办案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法律监督成效得到持续加强。总体而言,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目前的两个证据规定适用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1、瑕疵证据的审查补正和完善工作呈现“两增一低”。“两增”,即纠违通知书发出量增长、证据不足不捕量增长。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侦监、公诉部门共向公安机关发出23份纠违通知书,比上一年度增长了91%,侦监部门共决定34件56人证据不足不捕,比上一年度增长了41.7%。“一低”,即反渎反贪部门撤案数低。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反渎反贪部门撤案数均为0。
2、规范证据审查适用的方法、程序。在总结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证据适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两个证据规定,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等业务部门对目前证据的审查适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分别规定了各自审查适用证据的程序,例如侦监部门,承办人在审查证据过程中,必须按照两个证据规定对证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查,如果发现瑕疵证据,可以通过发纠违通知书、补充证据甚至证据不足不捕的程序对瑕疵证据进行补正和完善。各业务部门对证据审查适用予以规范,是力图改变以往的“经验估量”式方法,推动形成“内容和形式依法分析”的科学方法,确保证据适用的质量,切实贯彻两个证据规定的法律精神。
二、两个证据适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法证据排除工作面临理论和现实障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法律规定上,重瑕疵证据审查轻非法证据界定。按照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非法证据”主要包括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物证、书证。非法言词证据是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但由于殴打等暴力、威胁的刑讯逼供方式容易被人查证,公安机关大多已经不再采取,其更倾向于采用能使犯罪嫌疑人精神和肉体上遭受痛苦的隐蔽手段。所以能否将 “变相刑讯逼供”、欺骗、引诱等其他隐蔽手段认定为非法手段直接影响非法证据排除工作的操作性。二是在思想认识上,重瑕疵证据补正轻非法证据排除。如侦监部门,其发出的纠违通知书主要涉及鉴定结论的形式要件不完备、视听资料未载明制作人的身份等形式问题,主要涉及瑕疵证据的补正和完善。而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纠正意见却几乎没有,且就算存在非法证据一般都不会通过检察公函进行纠正。三是在工作导向上,重配合轻制约。检察机关办案部门受理的所有刑事案件的证据都是公安机关收集的,所以诉讼程序能否顺利开展都必须依赖于公安机关的密切配合。而如果积极开展非法证据排除工作,势必将加重公安机关的工作压力,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因此办案部门采取用瑕疵证据补正、完善的方式来排除非法证据,以保证双方的合作关系不受影响,同时又不牺牲法律公平正义。
2、法院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执行过弱。2010年7月两个证据规定施行以来,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没有收到法院送交的反映被告人庭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书面意见或告诉笔录等相关材料。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省高级法院公布的判例,也未看到适用排除规则的情况。而造成法院执行弱的原因主要在于:(1)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首先要由被告人提供相关的涉嫌非法取证的线索或者证据。但由于被告人一般被羁押,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举证甚至不能举证导致非法排除证据程序启动难;(2)部分法官理念陈旧,在排除非法证据问题上采取应付态度的情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了非法证据排除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两个证据规定在庭前程序中贯彻有限。根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中,对于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能作为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的根据。”由此,确立了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与审查起诉中的排除非法言词证据的责任。但是对于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中如何排除非法证据,以及两个证据的规定中的其他证据规范,检察机关如何遵循,两个司法解释都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而在审查批捕与审查起诉中,检察机关的诉讼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法律的守护者,行使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职责。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查证据,但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又是控诉机关,其为了促进国家刑罚权的实现,必须站在刑事原告和被害人的立场上,将自己当作实质上的当事人,为了实现胜诉而用尽所有证明被告有罪的证据。所以,庭前审查证据程序的缺失势必导致两个证据规定得不到切实地贯彻和执行。
4、两个证据适用工作与办案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虽然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各业务部门都形成了各自审查适用证据的程序,但是这些程序大部分只是将过去办案中的证据审查要点整理了一下,并没有考虑到两个证据规定与之前的证据审查工作之间的区别和差距,更没有深刻认识到两个证据施行后对自身执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致办案人员对两个证据规定施行后的工作重点认识不清,没能把两个证据适用工作与办案实践紧密结合。以侦监部门为例,两个证据规定对定案证据的来源和程序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瑕疵和非法的侦查取证行为对公诉办案的影响将是直接性和根本性的,证据把关日趋严格与监督职能相对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公安机关警力下沉、侦查取证隐患易发,侦监部门案多人少矛盾又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寻找进一步加强对侦查取证行为的引导和监督的途径问题,侦监部门没能提出相关有力的措施。除此之外,两个证据规定中大量排除性证据规则的确立,使得证据的法庭准入资格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庭审证明对成功指控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但是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庭审证明这一工作重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关于完善两个证据规定适用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两个证据规定学习培训制度。设立两个证据规定学习培训制度对于两个证据规定适用工作的最大价值在于明确两个证据规定的精神实质和规范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从而牢固树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的观念,切实提高贯彻执行两个证据规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该制度对于促进办案人员规范证据审查适用程序、统一证据审查适用证据方法、转变重瑕疵证据完善补正轻非法证据排除的错误观念的作用也十分显著。因此,学习培训制度是两个证据规定适用工作顺利开展实施的必要保障,有必要就该学习培训的课程、时间、地点等一系列具体内容做进一步的确定和推广。
2、推动在立法层面明确非法证据涵义、细化非法证据排除启动规则。虽然“两高三部”《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非法证据必须排除的原则以及非法证据排除启动予以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实践中仍对非法证据的内涵及非法证据排除启动的操作性存在质疑,影响非法证据排除工作的实际成效,有必要推动立法对此予以明确。
3、探索形成两个证据规定适用的指导标准。对于如何将两个证据规定与检察机关的办案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由于各部门对工作重点的认识不够而没能有统一的措施和做法。建议对此问题,一方面可以探索制定专门的两个证据规定适用的指导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定期下发典型判例,作为指导两个证据规定适用的相对标准供实践办案参考。
4、确立庭前审查证据程序。证据法的规则与规范是以法庭为中心确立的。因为法庭审判是运用证据判定事实的活动,应当是诉讼的中心,也是证据法规范发生实体决定效用的关键环节。所以非法证据意见的提出,毫无疑问应由法院对相关证据进行法庭调查;而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守护者,必须兼顾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必须中立客观地做出事实评价和诉讼决定,必须兼顾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所以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这个庭前审查阶段,其也必须履行客观公正地审查证据的义务。因此,确立庭前审查证据程序是检察机关客观公正履行审查证据义务的法律要求,也是检察机关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有力保障。
第二篇:两个普遍调研报告
推进“两个普遍”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王兆国主席提出了推动企业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下简称“两个普遍”)的要求,这是工会组织贯彻党中央关于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凝聚力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对“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深化发展,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理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集中力量、聚精会神,依法扎实推进“两个普遍”的落实,从而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是工会组织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市企业工会组建和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工会组建工作
推动企业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是工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市工会组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507家,涵盖企事业单位3627家、个体经济组织2136家,入会职工208800人。但由于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民工加入到产业大军中来,流动性日益增强,工会组建步伐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组建工会和发展职工入会的空间还很大。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我市经营法人企业数为8483家,职工319000
人,若按这个基数来计算,我市企业工会组建率仅为40%左右,职工入会率65%。另外,一些企业基层工会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通畅,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大工会组建力度,最广泛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和凝聚到工会中来,依然是我市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推动企业依法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组建工会不是目的。目的是发挥作用,让广大职工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资问题关系职工切身利益,是劳动关系的核心,也是涉及职工、企业和国家利益分配格局的关节点。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当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彻“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依法代表职工与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这几年,我市坚持党政主导、三方协同、工会推动、劳资互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发展新型和谐劳动关系,扎实开展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2073家企业签订了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合同,占已建工会企业的97%。但工作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主要是集体合同签订的质量不高,部分企业存
在只重形式,“约而未商”,未能按要求开展平等协商工作的现象,没有充分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诉求。此外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仅在少数几个行业、区域开展,未能形成全面推进格局。
二、下一步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两个普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根据全总的要求,从2010年起,通过三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企业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的目标,其中到2011年底,法人单位建会率达到80%以上,职工入会率达到89%以上;2012年底,法人单位建会率达到90%以上,职工入会率达到92%以上。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全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两个普遍”是工会组织贯彻党中央关于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凝聚力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对“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深化和发展,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当前,国际环境继续处在深刻变化中,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一年来,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又作了一系列指示。推进“两个普遍”、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作用,是时代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责任。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海宁工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推进“两个普遍”,重点在企业,关键在上级。市总工会和镇(街道)、产业(局)工会要发挥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推进“两个普遍”创造条件、提供保证。要围绕“两个普遍”的总体目标任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分步实施的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工会组建和工资集体协商等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通过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联系)会议等多种途径,争取把企业工会组建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和考核体系,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推进“两个普遍”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多年来,政协领导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工会工作,为工会争取资源手段,拓宽履职渠道,优化工作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数企业界政协委员也非常支持企业工会建设,积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财力保障,对全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积极作用。
(三)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两个普遍”
要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以企业集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商贸楼宇、集贸市场为重点区域,以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为重点单位,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行动,推广“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经验,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职工普遍参加工会,确保到2012年全市企业建会率达到90%以上、职工入会率达到92%以上,进一步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加大推动开展集体协商工作力度,要针对不同所有制、生产规模、经营状况的企业,确定不同的协商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要约形式和协商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工资标准。对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要突出协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要突出协商工资的按时足额支付,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对国有和国有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要突出理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提高职工工资在企业工资分配中的比重。要适应一些地区块状经济、集群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难的实际,通过条块结合、“上代下”等方式,大力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认真落实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已建工会企业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
(四)加强工会干部队伍的培训和工作宣传
进一步强化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面贯彻落实“两个普遍”要求的能力和水平。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推进“两个普遍”工作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组织能力强、会协商、善谈判的工会干部,着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的工会组建难,一些工会干部在工资集体协商中“不敢谈”、“不善谈”等问题,为推进“两个普遍”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积极探索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途径,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镇、街道总工会干部力量不足问题。同时,加大对“两个普遍”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涌现的先进单位、成功经验、创新做法,及时通过报刊、网站、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通过交流会、现场会、表彰会等形式大力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两个普遍”工作深入开展
第三篇:两个规定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利益,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其他有关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总则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造就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农村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要求。
农村基层干部应当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为民奉献;应当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应当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应当正确履行职责和自觉接受监督,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应当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崇尚科学、移风易俗。
第一章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廉洁履行职责行为规范
第一条 禁止滥用职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征占、侵占、“以租代征”转用、买卖农村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
(二)违反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定进行审批和建设;
(三)侵占、截留、挪用、挥霍或者违反规定借用农村集体财产或者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物资以及征地补偿费等;
(四)违反规定干预、插手农村村级组织选举或者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分配、承包、租赁以及农村工程建设等事项;
(五)违反规定扣押、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
(六)对发现的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
(七)其他滥用职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条 禁止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索取、收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服务对象财物,或者吃拿卡要;
(二)在管理、服务活动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或者谋取私利;
(三)用公款或者由村级组织、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报销、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四)设立“小金库”,侵吞、截留、挪用、坐支公款;
(五)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谋取利益;
(六)其他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第三条 禁止搞不正之风,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在乡镇党委和政府换届选举中拉票贿选,败坏选人用人风气;
(二)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其他利益;
(三)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违规办事、显失公平;
(四)漠视群众正当诉求,或者对待群众态度恶劣,故意刁难群众;
(五)大吃大喝,公款旅游,或者违反规定配备、使用小汽车;
(六)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或者借机敛财。
第二章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廉洁履行职责行为规范
第四条 禁止在村级组织选举中拉票贿选、破坏选举。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定程序组织、参与选举,或者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篡改选举结果;
(二)采取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参选或者妨害村民依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三)利用宗教、宗族、家族势力或者黑恶势力干扰、操纵、破坏选举。
第五条 禁止在村级事务决策中独断专行、以权谋私。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规定处置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或者擅自用集体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损害集体利益;
(二)违法违规发包集体土地、调整收回农民承包土地、强迫或者阻碍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非法转让、出租集体土地,或者违反规定强制调整农民宅基地;
(三)在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各类救灾救助、补贴补助资金、物资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款物、征地补偿费使用分配发放等方面违规操作、挪用、侵占,或者弄虚作假、优亲厚友;
(四)在集体资金使用、集体经济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及承包、宅基地使用安排以及耕地、山林等集体资源承包、租赁、流转等经营活动中暗箱操作,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五)违背村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村民筹资筹劳,加重村民负担,或者向村民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
第六条 禁止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滥用职权、损公肥私。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采取侵占、截留、挪用、私分、骗取等手段非法占有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或者其他公共财物;
(二)在计划生育、落户、殡葬等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中或者受委托从事公务活动时,吃拿卡要、故意刁难群众或者收受、索取财物;
(三)违反规定无据收(付)款,不按审批程序报销发票,或者设立“小金库”,隐瞒、截留、坐支集体收入;
(四)以虚报、冒领等手段套取、骗取或者截留、私分国家对集体土地的补偿、补助费以及各项强农惠农补助资金、项目扶持资金;
(五)未经批准擅自借用集体款物或者经批准借用集体款物但逾期不还,或者违反规定用集体资金、公物操办个人婚丧喜庆事宜;
(六)以办理村务为名,请客送礼、大吃大喝,挥霍浪费集体资金,或者滥发奖金、补贴,用集体资金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第七条 禁止在村级事务监督中弄虚作假、逃避监督。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不按照规定实行民主理财,或者伪造、变造、隐匿、销毁财务会计资料;
(二)阻挠、干扰村民依法行使询问质询权、罢免权等监督权利;
(三)阻挠、干扰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的审计;
(四)阻挠、干扰有关机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
第八条 禁止妨害和扰乱社会管理秩序。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参与、纵容、支持黑恶势力活动;
(二)组织、参与宗族宗派纷争或者聚众闹事;
(三)参与色情、赌博、吸毒、迷信、邪教等活动或者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或者纵容、支持他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第三章 实施与监督
第九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本规定的贯彻实施。开展教育培训,完善考评激励,落实待遇保障,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农村基层干部自觉贯彻执行本规定。
第十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结合本规定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以及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农村基层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第十一条 县(市、区、旗)党委和政府每年应当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县(市、区、旗)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基层站所负责人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检查考核时应当充分听取基层站所所在地的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并将考核结果通报乡镇党委和政府。乡镇党委和政府每年应当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第十二条 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同级党委和政府或者根据职责开展对本规定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依纪依法查处农村基层干部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十三条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据本规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廉政承诺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本规定的贯彻执行。
第十四条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应当结合贯彻执行本规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村党组织提议、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应当公开。第十五条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应当结合贯彻执行本规定建立健全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
第十六条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将贯彻执行本规定的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接受党员和村民的监督。
第十七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应当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村民代表可以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询问和质询。
第十九条 农村基层干部遵守本规定的情况应当作为对其奖励惩处、考核评价、选拔任用、考录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
第二十条 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有违反本规定第一章所列行为的,视情节轻重,由有关机关、部门依照职责权限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离岗位、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处理。
应当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相
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因工作失职,应当进行问责的,依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有违反本规定第二章所列行为的,视情节轻重,由有关机关、部门依照职责权限给予警示谈话、责令公开检讨、通报批评、停职检查、责令辞职、免职等处理。
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有违反本规定第二章所列行为的,视情节轻重,由有关机关、部门依照职责权限给予警示谈话、责令公开检讨、通报批评、取消当选资格等处理或者责令其辞职,拒不辞职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予以罢免。
对其中的党员,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农村基层干部违反本规定获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应当依法予以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给国家、集体或者村民造成损失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受到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处理的,由县(市、区、旗)或者乡镇党委和政府按照规定减发或者扣发绩效补贴(工资)、奖金。
第二十五条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中的党员因违反本规定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或者受到留党察看处分恢复党员权利后,两年内不得担任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被责令辞职、免职的,一年内不得担任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人大主席团负责人、基层站所负责人,村(社区)党组织(含党委、总支、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村(居)民委员会成员。
乡镇其他干部、基层站所其他工作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含党委、总支、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村民小组负责人,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二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中央纪委、监察部备案。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中央纪委、监察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西省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行为,树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 廉洁自律行为规范
第一节 乡镇、街道(基层站所)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
第一条 乡镇机关(基层站所)党员和干部要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严禁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三)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物馈赠和宴请;
(四)借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聚敛钱财;
(五)违反规定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中兼职并领取报酬;
(六)用公款或要求管理、服务对象报销或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七)吃拿卡要,索取管理、服务对象的钱物;
(八)借用公款逾期不还或公款私存、长期占用公物、用公物进行营利活动或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私分给个人;
(九)违反规定购买农村宅基地或非法占用集体土地建造私房。
第二条 乡镇、街道机关(基层站所)党员和干部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禁挥霍公款、铺张浪费。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
(二)用公款旅游或以考察、学习和接受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等名义变相旅游;
(三)违反规定配备、使用通讯工具、交通工具或为个人配备电脑和支付上网费用;
第三条 乡镇、街道机关(基层站所)党员和干部要诚实正派,奉公守法,严禁弄虚作假、违法乱纪。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虚报浮夸、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其他利益;
(二)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和在发展党员、人员聘用、人事安排等方面搞不正当交易;
(三)挪用、侵占、截留和冒领扶贫、救灾救济、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和物品;
(四)参与色情、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
第四条 乡镇、街道机关(基层站所)党员和干部要严格遵守其他党纪、政纪相关规定。
第二节 行政村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
第五条 行政村党员和干部要自觉做到办事要公、作风要实、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严禁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独断专行、与民争利、违法乱纪。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在宅基地分配,集体土地征用、承包,集体资产租赁、经营,集体工程项目发包,集体物品采购等方面,为本人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违反规定买卖、转让、占用集体土地,或违章搭建地上建筑物,妨碍土地、规划等法律法规的实施;
(三)在各种选举活动中弄虚作假、拉票“贿选”、打击报复、侵害村民合法权利和在发展党员等方面搞钱权交易;
(四)违反规定擅自处置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或用村集体资产为外单位和个人提供任何形式的代款抵押、信用担保等谋取个人利益;
(五)假借公益事业为名,非法集资、征用群众私人财产;
(六)用公款招待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借用其他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相互宴请等;
(七)在村财务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
(八)组织或参与公款旅游以及变相公款旅游和用公款支付高消费娱乐活动;
(九)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借机收钱敛财;
(十)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借用公款逾期不还,挪用、侵占和截留扶贫、救灾救济、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和物品;
(十一)参与宗族宗派纷争,煽动和组织村民集体上访以及参与色情、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
(十二)瞒报村级收入、脱离“村帐乡管”监督;
(十三)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利用职权弄虚作假、包庇纵容他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十四)工作作风粗暴,态度蛮横,在村务管理中侵害村民利益。
第二章 实施与监督
第六条 县(市、区)、乡镇、村党组织负责本规定的贯彻实施。基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本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同级党政机关抓好本规定的落实,并负责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对模范遵守、自觉执行规定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予以表彰。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党员、干部,情节较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情节较重并构成违纪的,依纪依法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列入乡镇、村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考核评议结果作为任免、聘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附则
第九条 本规定所指乡镇、街道机关(基层站所)党员、干部是指在乡镇、街道机关和基层站所工作的中共党员、干部。行政村党员、干部是指行政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享受由村民或集体承担误工补贴(工资)的其他从事村级事务管理的人员。
第十条 乡镇、街道机关(基层站所)聘用人员,社区、居委会党员、干部和农村普通党员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共江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如何在知识产权审判中适用《证据规定
如何在知识产权审判中适用《证据规定》
马越飞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础,在诉讼中,对案件的实体处理首先取决于能否准确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而且诉讼程序的演进与程序正义的实现也有赖于证据之理念及其应用。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是人民法院实践公正与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制度上保证了民事审判的质量,促进了审判效率的提高。由于知识产权诉讼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涉及的证据数量多、知识范围广、种类复杂、专业技术性强、侵权证据极易消失,取证过程本身往往就是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审查、分析、判断证据的过程,因此在知识产权案件中证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审判实践也在充实、完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在庭前证据交换、举证责任分配、证据的认定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及时总结适用《证据规定》的经验,对于今后在知识产权审判中更好地适用《证据规定》,提高审判质量将大有益处。
一、组织庭前证据交换
当今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模式,无论是实行当事人主义还是实行职权主义,均在诉讼制度中规定了审前准备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法庭突袭,确保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我国在进行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围绕如何提高庭审功能进行了庭前证据交换的探索,并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证据规定》中对庭前证据交换作了比较详细、明确的规定。《证据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知识产权案件多数属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因此,应当按照《证据规定》进行庭前证据交换。通过证据交换,可以使当事人互相了解对方的诉
讼请求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对各自的优势或弱点作出确切的估计,从而缩小争执的范围,甚至达成和解,可以对专业性强的证据事先有所了解,便于庭审时充分质证,也便于法官准确把握案件的争议焦点,确定审理范围及重点,开庭时能够集中对当事人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核查、质证,提高庭审效率,同时,庭前证据交换可以增强当事人的诉讼能力,提高案件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在证据规定施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完善:
1、关于证据交换时间的确定
《证据规定》规定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组织当事人证据交换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届满。实践中,法院在向双方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时,均要求当事人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前向法院提交证据,如果法院在该日期之后组织双方交换证据,对于一方当事人在证据交换时提供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往往会提出该证据未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供而拒绝质证。此外,由于原、被告收到举证通知书的时间通常是不一致的,如果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则届满的日期也是不一致的,有的当事人提出同一案件给予双方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不同,对审判的公平、公正产生怀疑。《证据规定》没有要求法院组织证据交换的时间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时或届满后,也没有规定对双方当事人指定的举证期限是否应一致。知识产权案件的证据问题又相对复杂,被控侵权产品往往是在全国范围的市场上流通,权利人取证费时费力。如何解决举证期限届满与证据交换日的矛盾、怎样协调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举证期间,关系到庭前准备工作的公正与效率。根据审判实践经验,对于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应尽可能使双方当事人享有相同的举证期间,双方各自在期限届满之日前提供证据;如果组织双方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则不要再规定举证期限的具体期间,将双方举证期限届满的时间规定为同一日,并将该日规定为证据交换之日。对于一方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并获准许的,证据交换之日应当顺延,但延长的举证期限不能适用于未申请方当事人,该当事人仍应当在其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对于举证期限届满后、证据交换之日前的新证据仍可在证据交换时提出。
2、关于庭前证据交换的范围
实践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证据交换只是信息和证据材料的交换,而对这些证据材料的质证和看法,应在庭审中完成。因此,组织证据交换时只将证据简单交换,当事人不就交换的证据发表意见和看法。另一种则认为,证据交换不同于庭审质证,但由于证据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固定争议焦点,如果不让当事人发表任何意见,则难以达到交换的目的,因而交换中又必然包含一定程度的质证。根据实践经验,第二种观点更为科学。《证据规定》设立证据交换的主要目的是固定争点与证据,这一过程主要是当事人自主整理的过程。在证据交换的进行中,含有一定程度的质证内容,如对证据真实性的看法,对证据证明力的意见等,有利于当事人将纷繁复杂的事实明确、简单化,逐步凸现出争议所在,确定哪些证据提交到庭审中质辩。如果仅是将己方证据提交给对方,并接受对方交换的证据,证据交换则无异于证据的传递。从法院的角度讲,在主持证据交换过程中,只是从程序控制的角度,在形式上对当事人的交换行为加以管理,并对当事人的举证和交换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并不参加当事人的讨论。因此,让当事人就交换的证据适当发表意见和看法,甚至通过自认缩减和明确案件争点,不但不影响案件实体审理,反而会促进案件的顺利审理。在设计证据交换制度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便是促进和解。为了达到和解的目的,必然要允许当事人就交换的证据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才有助于当事人清醒地认识案件证据的强弱态势,预测案件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当事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权衡利弊得失,大大增加和解的机率。如果只做证据的简单交换,当事人没有机会探讨和解的可能性,证据交换促进和解的功能无法实现。证据交换的结果应当以一定形式固定,这样必然要求当事人对交换的证据表明态度,或者认可,或者提出异议。认可者在庭审中不再重新质证;异议者,应说明理由,这样才能达到设立证据交换制度的初衷。必须强调的是,当事人就证据发表看法应限定在对证据的真实性及证明力是否认可的范围。这种看法并不是就证据展开的辩论,但却是庭审质辩的前提和基础。交换证据的“度”的掌握关键在于就交换的证据所发表的看法应限于对证据本身的认识。
二、充分行使法官释明权
释明权指在当事人的主张不正确、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或者当事人误以为自己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时,法官依职权向当事人提出关于事实及法律上的质问或指示,让当事人把不正确和有矛盾的主张予以排除,把不清楚的主张予以澄清,把不充分的证据予以补充的权能。
释明权的性质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问题,就各国的实践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设立释明制度的初期,释明权被作为法官的一项权利,而现在多数国家则主张将其作为法官的一项义务。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已经逐步转换,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合理成分,但不可否认,法官对诉讼的主导作用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还不高,法官不宜成为完全消极的旁观者。释明发生在法官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是国家授予法官的一项公权利,不能随意放弃,法官不履行或不当履行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具有义务的性质,将释明界定为法官的义务更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
《证据规定》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第三十三条规定了法院应当送达举证通知书告知当事人举证责任、举证期限等内容。第三十五条规定了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形。此为证据规定中对法官释明权的主要规定。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证据种类繁杂,当事人举证往往达不到举证责任分配的要求,精通知识产权诉讼的代理人较少,一般代理人又欠缺专业知识,因此,当事人之间的诉讼能力明显不平衡,法官行使释明权更具重要作用。
1、指导原告提供权利主体、权利有效性的证明
知识产权权利的取得有自动产生、依法授权、登记、继受取得等多种方式,当事人是否享有权利,是提起诉讼的前提。在审理中依知识产权的不同类别,应当依法先对当事人是否享有权利进行审查。
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是通过法定程序登记或审查核准而产生的权利,当事人应当提交有关权利证书、登记证明等证据,对方如不能提供该权利已撤销、无效等相反证据的,应当认定当事人享有相应的权利。
对于著作权纠纷案件,因著作权系自动产生,可用于证明权利主体的证据更为复杂,作品的底稿、原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合法出版物等均可以作为当事人享有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权利的证据。在录音录像制品复制权、发行权纠纷案件中,原告通常是依合同取得一定期限的复制权、发行权,被告往往提出其复制、发行行为不在原告取得权利期间实施的抗辩,法官需要提示权利人提供音乐作品首次复制、发行时间方面的证据,以便确定其是否有权追究被控侵权行为。
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规定,利害关系人也可以就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但利害关系人因其是否享有独占的权利而享有不同的诉权。法官对于需要利害关系人提供其享有诉权的证据时,须提示当事人补充许可合同、原始权利人授权书等相关证据。
2、指导被告正当行使权利、准确选择抗辩理由,促使其积极应诉
因我国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授予时不进行实质审查,因此客观上存在重复授权、权利不稳定的情况,实践中,也发生过一审甚至二审诉讼结束后,原告专利权被全部无效或部分无效的情形。为尽量减少因权利不稳定性带来的弊端,应当为被告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赋予专利侵权纠纷的被告在答辩期内享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原告专利权无效的权利。在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中,如果被告在答辩期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原告专利权无效,法院会根据无效请求所依据的对比文件,就无效理由是否充分、专利权是否稳定作出初步判断,以决定是否中止诉讼。但当事人尤其是没有委托专利代理人的,往往不清楚此项规定及其法律后果。司法解释将其作为一项程序规定,这就要求法官在通知被告应诉时,应当明确告知被告,否则将视为程序违法,成为当事人的上诉、甚至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理由。
专利侵权案件的被告可以选择多种抗辩理由,包括不侵权抗辩、公知技术抗辩、先用权抗辩、合同抗辩等。每一种抗辩理由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要求,选择某一种抗辩理由往往直接涉及到对某一诉讼请求的承认或对某项实体权利的放弃,非知识产权法律专业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审理案件中经常遇到当事人将多
种互相矛盾的抗辩理由同时作为自己的答辩意见,在此情况下,法官必须向当事人详尽解释、说明,探求其真实意思,指导其准确选择抗辩理由,维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释明应当使双方当事人的诉辩能力等到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一方当事人诉讼能力的欠缺而造成实质上的不公正,因此法官应当依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公开、适度地就案件的程序、实体及法律适用进行释明。也就是说,释明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控制在一定的尺度内,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恪守中立的原则,以提示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语言与当事人沟通,充分发挥释明的积极作用。
三、正确划分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的分配实际上是在诉讼当事人之间分配事实的真伪得不到证明所产生的败诉风险,能否正确分配这种风险直接关系到实体法的立法目的能否在诉讼中得到正确实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据规定》第二条也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这是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即通常所说的“谁主张、谁举证”。根据这一原则,知识产权诉讼中,权利被侵害一方对其受侵害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如果无法提供或举证不力,则应承担败诉责任。但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许多侵权证据是权利人无法接触到的,如对于一项产品的制造方法专利,专利权人指控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个人侵犯其专利权,但专利权人无法进入被控侵权者的生产场地取得其制造方法方面的证据;再如,用于计算损失赔偿数额的被控侵权者生产、销售的财务帐目,也是权利人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取得的证据。如果此时仍按照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以举证不能为由判决权利人承担败诉结果,则显失公平。《证据规定》中关于举证责任倒置、防碍举证的推定等规定可以解决知识产权诉讼中复杂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1、举证责任倒置
《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证据规定》第四条第一款(一)均规定,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类似的规定还有《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销售商只有对侵权商品的制造商及进货渠道尽到举证责任后,才能免除其赔偿责任。《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该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行为有合法授权的,复制品的发行者或者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复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上述是知识产权法律对举证责任倒置所做的特殊规定,通过举证责任倒置将事实真伪不明情况下败诉的风险重新在当事人之间进行了分配,间接改变了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由于举证责任倒置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有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将举证责任倒置。但倒置并不意味着权利人完全不承担举证责任,权利人仍应就权利的存在、损害事实的发生等其他事实进行举证。
2、防碍举证的推定
《证据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在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证据持有人持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如果该证据是证明对方主张成立的证据,为了胜诉或避免败诉,证据持有人一般不会提供此证据。为促进当事人在举证责任负担上的诚信,有必要通过推定,来转移提供证据的责任。在推定一方待证事实成立的情况下,妨碍举证的一方只有履行其提供证据的责任,才有可能避免对其不利的后果。如在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中,若想判断两软件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相似比例,通常要将两软件的程序、文档进行比对,软件的源程序是最主要的比对依据。而源程序往往又是当事人自行保存,甚至予以保密,对方当事人是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自行获得的。在一方指控另一方剽窃源程序时,法院可以要求被控方提供其源程序。如果其拒绝提供,法官会形成有利于指控方的心证,结合案件其他事实及证据,推定指控方主张成立。
3、举证责任分配的自由裁量
《证据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具体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法院可以依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该规定实际上赋予了法官在举证责任分配上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权。一般情况下,举证责任的分配是由诉讼法与实体法来决定的,但再完备的法律也无法穷尽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复杂的民事活动的类型,法律相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总是滞后的。例如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某项产品的制造方法是商业秘密,被控侵权者的产品及制造方法与原告相同,此时要求权利人证明被控侵权者不正当地使用了其商业秘密显然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那么,被控侵权者是否有责任举证证明其产品制造方法的合法来源,《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法律、司法解释均没有明确规定。这种情形下,法官可以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参照新产品方法发明专利中举证责任分担的规则,就特定事实要求被控侵权者承担举证责任,才能体现公平原则。
四、对鉴定结论及公证书的审核认定
知识产权案件证据判断的核心是被控侵权产品是否落入权利人的保护范围。对于外观设计和相对简单的实用新型专利案件,通过庭审及双方当事人对技术的演示、说明,合议庭基本可以作出判断,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专利侵权案件和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通常无法用一般的常识作出判断,法官也不可能通晓审判中涉及的一切专业。因此法官要对专业性问题作出判断,不得不依赖相关领域的专家协助进行鉴定,再根据鉴定结论对事实作出认定。例如专利、技术秘密案件中对产品、工艺、配方的鉴定,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中对创作内容是否抄袭的鉴定等。此类案件中,鉴定结论是定案的主要依据,决定着裁判方向。《证据规定》就鉴定的申请、鉴定机构的选择、鉴定书的制作、鉴定人出庭质证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明确了鉴定结论同其他证据一样,需要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由于鉴定本身是鉴定人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被鉴定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因鉴定人主观或者客观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就需要法官在当事人对鉴定结论质证的基础上,审查鉴定结论的论据是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证据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鉴定人是否受到了外界影响等,从而决定是否采信鉴定结论。
司法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鉴定,有着不同的认定方式。对于客观性鉴定,如确定产品的成分、含量、比例、测定产品的性能指标、检索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等,只要鉴定人的选任符合正当程序,委托事项明确,其鉴定结论通常较为客观、权威,此类鉴定结果经质证后,可以直接作为判案依据。而对于主观性鉴定,如产品(商品)是否等同(相似)、专利是否具有创造性、技术秘密是否被公知等,主要依赖鉴定人的学识、经验、对技术和法律的理解,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必须慎重判断,不能盲目采信、将审判权让渡给鉴定机关。审判实践中不采信或不全部采信鉴定结论的案例亦很常见。法院对鉴定结论的取舍应在判决书中作出说明、阐明理由。
由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隐蔽性强,证据容易灭失,使知识产权诉讼证据的收集、固定比普通民事案件要困难得多,而当事人直接取证的障碍较大,其自行取得的证据的证明力有限,因此公证取证成为权利人最常选择的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公证人员在未向涉嫌侵权的一方当事人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如实对另一方当事人以定购、现场交易等方式购买侵权复制品取得的证据和取证过程出具的公证书应当作为证据使用,有相反证据的除外。在专利侵权、商标侵权案件中同样存在此种公证行为。
将公证书作为证据进行审查时,经常遇到当事人对公证书的合法性提出异议的情形。《公证程序规则》明确规定,公证事项由当事人住所地、法律行为或事实发生地的公证处管辖。有的公证处超越其地域管辖范围进行公证,在程序上存在瑕疵,但此类公证书是否一定要认定为无效,法律、行政法规并无规定。通常公证书中会附有被告实施被控侵权行为的照片、录像资料、销售单据等,如果被告对此未提出实质性抗辩,则可以认定公证书载明的事实基本属实,不宜机械地认定超越管辖的公证一概无效。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由于网页的制作者可以随时更改网页,使得此类案件的证据更难以被客观、及时地固定,权利人申请公证时,又会因公证员所使用的电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后果,如果是在申请人指定的电脑上操作,难以排除其对网页进行技术控制,无法保证公证的客观性。如果被告对此提出异议,该
公证书的效力则不宜认定。有的原告采取引诱、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即使取得了公证书,因其行为违反了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也不宜直接认定。
对公证证据既不能盲目迷信,一概认定,也不能过于挑剔公证程序中的瑕疵,对公证书同样要依据《证据规定》所确立的直接证据、优势证据等规则,全面、综合判断,准确认定。
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证据规定》的实施为保障程序正义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机制,深刻领会、灵活运用,有助于高质量地审理好知识产权这类特殊的民事案件。你好哦啊,
第五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理解与适用
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规定》)第九条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前款
(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根据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把载有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确认事实的裁判文书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之一种来使用的,应属民事诉讼证据书证之列。应当看到,这一规定对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避免审判人员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和重复劳动,降低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司法实践中,依据已生效的裁判文书所确认的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仍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有必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比如,在一方当事人对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提出异议或法院在审核证据时认为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与本庭认定的未决案件事实(以下称本案事实)有矛盾的情况下就更应该慎重对待,以防止如果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确有错误时以之作为确认本案事实的依据可能出现一错皆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既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又有损于法律的尊严。
一、对以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作为认定本案事实依据的局限性之认识
审判实践中,以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作为本案事实依据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时间性上的局限性
已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事实与本案的法律事实之间有时间上差异。而每一法律事实的发生均有很强的时效性。有些“事实”尽管当事人对其有疑议,但因时过境迁,往往无法收集到必要的证据,对其进行证明,可能因此而丧失了举证的机会,对其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再者,有些事实发生时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完全被人们所认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显现出其本质,给人们造成认识上的差异。
其二,法官对法律事实认知程度上的差异
诚然,对案件事实认定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真实,因为客观事物不可能再现,所以,法官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所追求的不是绝对的客观真实而是相对的法律真实。这已成为现代诉讼证据学的经典理论,而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论证、推理、判断就是法官追求法律真实的过程。由于法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个人素质、世界观、方法论等各方面的差异,必然存在着对法律真实认知上的差异,法官自由心证所形成的结果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其三、案件其他证据与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和本案事实之间的关联程度上存在差异
证据对此案事实与彼案事实的证明力因案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千案千面,有的可能是决定作用(近因),有的可能是次要作用(间接力),不宜不加区别地予以认定。鉴于以上诸点差异,故笔者认为,在运用已生效裁判文书所确认的事实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的时候,法院应当对此事实进行全面地审查,找出其内在联系,根据其与本案的关联程度予以分析、认定,不宜简单地照搬照抄。既不能在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对一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一概予以支持,无谓地加重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负担,也不能在案件事实尚存疑点的情况下,对当事人的异议不予理睬,不加分析地对事实进行认定,影响对案件的正确裁量。
二、当事人一方对已生效裁判文书所确认的事实提出异议的,法庭应当对确认事实所依据的证据进行重新质证。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向法庭提出以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主张或法院直接以上述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作为本案定案的事实依据,如果对方当事人对此无异议,那么,提出主张的当事人可以免除举证责任,即“无须举证证明”,作为本案的待证事实就成为了已证事实,法庭在庭审中对有关证据可不再予以质证,可以以此“事实”直接作为本案的事实予以认定。但如果对方当事人对此“事实”提出异议甚或一并举出相反证据的,法庭就应当审查其异议是否成立,其所举的相反证据的证明效力是否足以推翻已被确认的事实,而不应置当事人的异议于不顾,不对相关证据进行综合审查、质证而直接对“事实”予以认定。
对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法庭可以根据案情的需要要求主张权利方就此事实重新举证,按《规定》的要求重新确定举证范围和举证期限,并结合证据与证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进行综合审查。而当法庭根据本案的证据对本案事实作出了与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不一致认定时,当事人不愿再行举证的,如该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有直接影响,应明确告知其如不提供证据可能承担的不利后果,不能免除主张权利方的举证责任。
对一方当事人举出相反的证据对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进行反证的,应当对其所举证据进行质证,找出证据与证据之间的矛盾冲突点,运用证据规则的规定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推翻该“事实”的,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认定,依据《规定》和对本案事实的认定对案件作出裁判。
三、本案裁判能否直接改变已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这实际上是本案裁判文书在发现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确有错误时的表述问题。当事人对前案事实无异议的或虽有异议但未获法庭支持的,本案裁判文书的表述较为简单,实际上是把前案确认的事实作为证据加以采信就可以了。如果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已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确有错误的,其表述方法就应该采取另一种表述方式。一般情况下,案件事实认定错误,导致裁判结果错误,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解决。如案件已进入审判监督程序的,应先裁定终止原裁判的执行,所以已被提起再审的案件其效力已经终止,此不必论述。对虽发现错误但尚未提起再审的案件,不宜在本案裁判文书中直接对其进行论证、否定,以免在审判监督程序尚未启动的情况下,以本案事实否定了前案的事实,造成两份法律文书冲突的现象,有损法律的严肃性。
遇此情况,审判人员可以通过对当事人重新举证并对相关证据进行重新质证情况的表述,综合全案证据,结合案件实际情况作出对本案事实的认定,而无须先驳后立。
审判人员如发现已生效裁判确有错误的,应依法定程序报请本院院长提起再审。对其他法院的法律文书确有错误的也应实事求是地向其提出建议,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