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

时间:2019-05-14 04:5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

第一篇: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

张月20093349 宋颖20093350 李智会20093359 钟昀20093371 分工情况:

资料收集:李智会 钟昀 资料整理:宋颖 张月 PPT制作:宋颖 李智会 报告:张月 钟昀 演讲:李智会

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

控制

教 师:唐 永 金

班 级:农 学 09 组 员:宋颖 李智会 钟昀 张月

2011年12月5日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危害 防治 【摘要】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正文】

一.沙漠化的定义

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亚湿润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①“沙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②“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沙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③“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沙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我国《防沙治沙法》中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现状

1.沙漠化的成因

(1)气候变化异常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2)不合理的开荒

在沙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22.4%。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造成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3)过度放牧

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沙漠化面积也越大。

(4)不合理的挖采和树木砍伐

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1.9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约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1.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沙漠化的扩展。滥樵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内蒙古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5)水资源的浪费

西部地区农业灌溉比重大,农业、林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特别是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加之该区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如陕西关中地区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

2.沙漠化的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活,威胁人类健康。

沙漠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沙尘物质在强劲风力作用下随风而起,甚至发生沙尘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还可能损害通讯和输电线路从而造成通讯与输电线路中断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并且出现沙尘暴天气时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造成呼吸道、皮肤等疾病人数增加,此时的沙尘成为疾病传播的一种媒介。

(2)直接影响农业,危及生产、生活。

土地沙漠化对区内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多种危害。在沙化过程中,风吹走土壤中细小的土粒和营养物质,恶化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分情况,使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缩小。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种子、幼苗被吹走吹露,造成缺苗断垄,同时覆盖在叶面上的沙尘亦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产量降低。并且沙漠化会引起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部分村庄、定居点等往往因风沙危害严重不宜于继续生活居住而不得不被迫废弃迁居,在 40 年内因受沙漠化严重危害被迫三次搬迁的仲巴县县城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

(3)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经济发展。

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4)加剧贫困程度。

沙漠化的最终经济结果就是贫困化。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农业减产往往使得区内农牧民生活比较贫困,如国家级贫困县定日县。据调查,全国农村人口的1/4生活在沙漠化地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是东部地区的1/5。沙漠化地区贫困程度加剧,发展差距扩大,有的地方已经喊出“要生存就要治沙”的口号。

3.沙漠化现况

(1)世界 沙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有12多亿人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沙漠化的抗争,但沙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球沙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和沙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

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沙漠化地区。

世界主要沙漠

1.撒哈拉沙漠 —— 世界最大沙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

1.阿拉伯沙漠 —— 埃及尼罗河与红海相挟的23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2.比亚沙漠 —— 位于非洲东部,169万平方公里。

3.澳大利亚沙漠 —— 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5.戈壁沙漠 —— 横跨蒙古和中国,104万平方公里。

(2)我国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73.97万平方公里,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平方公里,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

我国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沙漠化更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进入90年代后,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形势更为严峻。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7万平方公里、41.47万平方公里、21.62平方公里、12.50万平方公里、11.92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3.69%;其余25省(自治区、直辖市)占6.31%。

中国四大沙漠

1.塔克拉玛干沙漠 —— 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南北宽约400公里,东西长约10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面积4.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二大沙漠。3.巴丹吉林沙漠 —— 位于内蒙自治区西部,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为4.43万平方公里。

4.滕格里沙漠 —— 横跨三省区甘肃,宁夏,内蒙古,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80公里,总面积约6.27万平方公里。

三.沙漠化的防治办法及对策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1.防风固沙 包括设置沙障、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植物治理,扩大林草比重,建设防护体系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沿八大沙漠及四大沙地周边建立大型防风固沙林草带。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在沙漠与绿洲之间依法建立大型固沙防护林带,围绕东西长4500公里,宽600公里的风沙带,政府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划出地块,组织群众实施逐年完成。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防治土地沙漠化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根据各沙漠化地区得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分区域治理的办法。

——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地区,采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把大面积沙荒地改造为良田,同时,围绕井、渠、田、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在沙漠边缘的沙丘起伏区,采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滩地,适度建设基本农田。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广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黄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发展高效农牧业。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态水源及节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库伦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4.控制农垦,保护植被,严禁滥伐滥用 沙漠植被是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一个主体,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要把保护荒漠植被放在第一位,不然所有的治理、植树造林最后都将功亏一篑。大沙漠里胡杨林的固土作用十分明显,年龄达几百年、几千年,红柳、梭梭、榆树、柠条、沙棘等也是尚佳抗沙树种,必须保护,没有这一块荒漠植被的维系,治沙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要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对风沙区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并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植被保护措施,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5.完善保护法制,深化防治宣传教育 政府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制定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沙漠化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对象、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特别强调了资金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各项治理制度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而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督落实;建立起有投资者、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等广泛参与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行账目公开和专项资金使用稽查制度,杜绝专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挪用、滥用;实行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管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治理项目立项、论证、审批制度;建立由政府、科研、管理、技术人员参加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监理、验收制度等。同时,政府可调动和协调各个部门的行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通过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刺激人们治沙的热情,通过教育、媒体等多重方式加强人们对土地沙漠化及其危害的了解,进而鼓励人们为防治沙漠化贡献力量。

6.建立国家防治沙漠化小组 防沙治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各个方面和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各个政府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避免各个部门在防治过程中出现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造成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降低,为此,建议将国家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升格为国家防治沙漠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分工,办公室仍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要加强“高级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证沙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学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透明度。

7.学习国外治沙的先进经验 世界上有关国家高度重视沙化的防治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留下了可贵的经验。

美国(政府主导):美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影响的国家。针对1934年的特大黑风暴,1935年罗斯福下令制订《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通称“防护林带工程”、“罗斯福工程”。国会为此拨款7500万美元,并通过法案,实行免耕法,授权政府对农庄主给予补助,8年共营造防护林带28962公里,保护农田2430万亩。截止1992年,美国人工防护林带总长度16万公里,面积975万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为治理沙漠化“保驾护航”。如限制土地退化地区的载畜量,调整畜禽结构,推广围栏放牧技术;引进与培育优良物种,恢复退化植被;实施节水保温灌溉技术,保护土壤,节约水源;禁止乱开滥伐矿山、森林等。另外,国家鼓励私有土地者种草植树,在技术、设备、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沙漠化的急速扩展。

以色列(科技主导):采用高技术高投入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创造出了高产出高效益的辉煌成就。为了提高荒漠地区的产出,科技人员大力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资源:一是广泛引种驯化。他们派出科技人员,广泛收集世界干旱地区有价值的物种进行试种研究;二是开展植物杂交育种,培育出抗盐碱耐干旱的新品种;三是对作物的引种、培育、种植都是以市场为目标,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作用,使沙漠化劣势成为自然优势。并且以色列他们有沙漠大学,对沙漠化的关注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澳大利亚(沙漠产业化):澳大利亚,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占75%,沙漠面积2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属热带沙漠。对沙区基本上实行以保护为主的管理办法,政府每年投资18亿澳元开展水、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建立农垦区、示范区和沙漠公园,利用沙漠独特的景观吸引游客。土库曼斯坦,1954年开始新建卡拉姆运河,全长1400公里,调水到西部灌溉5250万亩的荒漠草场和1500万亩的新农垦区,并改善10500万亩草场的供水条件,运河两岸成为以棉花为主的农业基地。

从上述几国的经验可以看出,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科技是一项必备的战略武器。科技能够增强人自身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能改造自然。在与沙漠化的斗争中,我们可以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观测沙漠化状况,通过转基因提高动植物对沙漠的适应能力,通过高科技的节水工艺达到防沙固沙的目的。

五.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国家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来植树造林,但是社会的参与度很不够,除了沙漠化地区群众之外,其他地方的群众可能都不了解沙漠化是什么,更不用说沙漠化带来的危害了。

2.沙漠化治理也有一定问题,比如说资金很难完全落实,流失了一部分。国家每年投给林业几百个亿,还不包括一些大型工程。年年在种树,种了后没人管,大都死了。

3.一直在治沙,但也在造沙。各个部门在防治过程中出现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造成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降低。

六.我国沙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

1.是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遏制和减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东移。如陕西榆林市坚持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万hm2荒沙荒丘,有40万hm2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态得到改善,使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全国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扩大)。

2.是改善了风沙区生态环境。如内蒙古库伦旗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后的60%;全旗林木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

3.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内蒙古乌审旗,过去是荒山秃岭,沙丘连绵,植被稀疏,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粮食330kg,通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治理区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粮食达到1300kg,土壤侵蚀减少80%以上,脱贫达到90%以上。

第二篇: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一文摘抄

二、流动沙丘造林固沙技术

流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往往沿主风向前移埋压绿洲、渠道、居民点,危机极大。防治绿洲邻边和内部零星分布的流动沙丘,是造林固沙的重点。经过近50年来的治沙实践,证明采用生物固沙为主、辅于人工沙障,化学固沙制剂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便可以达到固定流动沙丘、发展经济之目的。

流动沙丘的地表形态,大都由沙丘及丘间低地(沙湾)构成。沙丘极端干旱、流动性大、持水能力低,直接造林易被风蚀,难具成效。如辅以沙障等人工措施,则固沙效果较佳。丘间低地因地形部位较低,位处沙积环境,水分条件好,一般不需施加人工沙障措施,植物固沙便能成活。流动沙丘的生物固定技术,应依据前述立地条件差异,先易后难地进行。首先应对丘间低地实施造林固沙技术,而后才对沙丘实施植物固沙技术,当然两种技术同时进行也是可行的。

(一)丘间低地造林技术(沙湾造林技术)

流动沙丘的丘间低地(即沙湾),水土立地条件较沙丘优越,风蚀轻,可不必以沙障就可直接造林治沙,成效较快,此技术在沙丘普遍应用。

1、技术设计原理。沙丘丘间低地风力较小,风力场平缓,沙粒较易受阻堆积;低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较易成活,造林难度较小。利用上述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人工造林,另方面利用风力拉削沙丘,导沙入林,形成“前档后拉”的治沙形势,经过数年,便能达到固定沙丘,改善生态、生产条件目的(图8-1)

2、造林场地的确定。沙湾造林地必须选择在沙丘背风坡的丘间,但不宜紧靠沙丘,必须留出一段空地。留出空地的宽度应根据沙丘高度和沙丘年移动速度与林木生长高度来测算。根据伊克昭盟地区的测算,如流动沙丘高度是3m以下的小型沙丘,春季造林时留出6~7m空地,秋季造林留出7~8m。空地以远的丘间沙地,则可安排造林。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养城大队的做法是:距沙丘背风坡脚留出沙压带3~5m后,开始插若干行沙柳,往外再栽几行乔木,林下种草苜蓿,次年在沙丘前移退出的退沙畔再造乔、灌木林和种牧草。这样连续造林种草3~4次,就可将沙丘拉平。对一个流动沙丘来说,前后的丘间低地都造林后,即构成了“前挡后拉”的固沙造林技术。

3、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成功与否与树种选择关系密切。固沙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耐旱沙生性能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适地适树”树种。这些树种多数具有叶枝旱生形态突出,抗风蚀沙埋能力强,适宜瘠薄土地环境的特性。乔木树种中,小叶杨、白榆、小青杨、加杨、桑树、旱柳、樟子松、油松。灌木及半灌木树种中的油蒿、籽蒿、圣柳、紫穗柳、山竹子、沙棘、柠条、沙柳、乌柳、达乌里胡枝子等,均是适宜于半干旱干草原地带沙化土地恢复整治的固沙树种;适于干旱半荒漠(荒漠草原地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有小叶杨、新疆杨、二白

杨、沙枣、白榆、旱柳,灌木树种有油蒿、籽蒿、柠条、花棒、毛条、圣柳、踏郎(羊柴)、红砂、沙柳等。适用于极干旱荒漠地带的乔木树种有新疆杨、青杨、白柳、白榆、旱柳、胡杨、小叶杨、沙枣、灌木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

4、造林季节的选择。干旱沙区的植苗和插条造林,应以春季为主。春季解冻后,土壤湿润,地湿回升快,苗木根系再生力旺盛,二芽基尚未发叶,蒸腾量最小,有利于苗条的成活。在西北高寒沙区,气温回升比地温快,往往等到解冻的土壤深度适合造林时,苗木已开始发芽了,造林时间显得非常紧迫,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先造解冻早的沙丘地,后造丘间地;或将苗木进行冷窖存放,延长造林时间。实际上沙区造林并不都集中在春季。科尔沁和毛乌素沙地植松也可在秋季土壤封冻 前10天左右,定植后随即用沙将全株覆盖好,以防兔害和失水过多。翌年春季再扒掉覆沙,成活率可达90%以上。此外,杨树、柳树的高杆造林经剪去全部侧枝,秋季造林成活率也能达到80%~90%。

5、造林密度的确定。流沙地造林密度,以维持沙地水分平衡为准,因地制宜。广大干旱荒漠地区的流沙地,在无灌溉条件、地下水又不能为树木根系利用的条件下,以稀植为宜。但株距可稍小,而行距则宜宽,并横对主风向成行种植。根据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的调查,在沙坡头地区以每公顷3000株左右为宜。半干旱草原地带的流沙地,沙地水分尚好,灌木固沙宜株距、宽行距,以后在灌木行间再造乔木树种。由于沙地水分渐少,乔则不宜过密,但株距可适当小些,并需及时抚育间伐。

6、栽播技术。流沙地带的造林,不论是灌木、乔木,不论是插条还是植苗,因空气干燥,蒸发强烈,而土壤含水率低,供给植物生长的水分保证率差,因而栽播造林技术,均应采用播品种深栽埋者,成活率均较高。例如,经有关实验证明,黄柳扦插深度,枝条平行地表全部埋下地表下3cm,出苗93%以上。花棒的栽植深度,一般应在50cm左右,并且必须把地表的干沙换上湿沙,压实,才能保证其成活。其他如踏郎、花棒、油蒿的栽播都必须深栽深埋,才能成活。

(二)沙丘固沙造林技术

治沙实践证明,邻近绿洲边缘及绿洲内部的流动沙丘,环境条件不同于高达流动沙丘那么严酷,通过人工沙障的辅助,植物固沙是能够成功的。其技术方法可归纳为:

1、设置沙障,辅助植物固沙。植物固沙实施前,要事先对流动沙丘设置人工沙障,减缓侵蚀,改善造林沙地处境,为固沙植物创造适生环境。沙障设置技术将在工程治沙技术中叙述。

2、沙丘造林地设计与造林部位的选择。由于流动沙丘具有物质结构松散与易受风蚀移动的特点,沙丘造林首先应选择迎风坡中下部安排造林丘顶部造林,让风吹蚀削低。这一设计体现了迎风坡固沙,既固定了流动沙丘的治沙思路,又体现了沙丘中下部治沙较易、丘顶较难的先易后难治沙原则,还体现了不断削低丘顶的高度,变起伏沙丘为平缓沙丘的治理目标。

3、迎风坡造林技术的处理。选择沙丘迎风坡中下部横对主风方向,成行栽植固沙植物,株距1~1.5m,行距2~4m。如果沙丘不高(一般不足7m),水分条件又较好,沙丘背风坡沙湾

固沙造林又成功的,则还可在迎风坡基部用犁耕方法促进风蚀,以加速沙丘的矮化改造速度。如果是湖盆边缘的矮小沙丘,还可采用又固又放固沙技术。所谓又固又放,是固定一部分流动沙丘,让另一部分沙丘继续流动。即在一排排的流动沙丘中,选定奇数排(或偶数排)沙丘作为需要固定的沙丘,用设沙障和造林的方法,迅速的固定起来,不让继续流动;而对其余偶数排(或奇数排)沙丘,不仅不加任何固沙措施,反而用清楚天然植被,使其迅速移动。几年后,让其移动的沙丘移动到被固定的沙丘位置,扩大了平坦的丘间低地。陕北榆林县海滩村用这种造林方法,将丘间地逐渐扩大连片后,开辟出农田和果园,把沙地变成稳产高产田。

4、适用的造林树种。选择适宜树种对于保证固沙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适于半干旱草原与荒漠草原的树种,主要有白榆、沙柳、踏郎、花棒、多枝圣柳、柠条、沙棘、苦豆子、猫头刺等,适宜于干旱极干旱荒漠的树种,主要是旱柳、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

三、防风阻沙林带造林技术

绿洲外围与沙漠、戈壁,风蚀地相毗连的地带,是造成流动沙丘与风沙对绿洲危害最主要的地段,在此地段营造大型防风阻沙林带,对于防止流动沙丘对绿洲的入侵和减弱沙尘面积的沙尘暴的发生有显著功效。50年代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建立的大型阻沙林带,保护了后套绿洲大面积的农田、城镇和草场;河西走廊沿绿洲边缘营造的1240km长的阻沙林带,不仅有效阻止了流沙对绿洲的危害,还恢复了耕地的2.6万hm2;新疆、柴达木盆地等地的实践证明,在绿洲周边营造大型阻沙林带,对于保护绿洲,控制流沙发展有特殊作用。

(一)阻沙林带布设原则

阻沙林带是否合理布局,对于林带的成功与效益的发挥关系极大,其布局应考虑如下两个原则:

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防风阻沙林带应片林、快状林和带状林错综分布,不必强求整齐划一。以沙丘的丘间地、风蚀地、平缓沙地造林为主,尽可能少占用绿洲周边耕地或宜农土地,也不应远离绿洲,否则因生境水土条件差,造林不宜成活,即使一时灌水成活,成林因缺水也会枯死。

2、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原则。这就是说,先在绿洲周边造林,逐渐向外扩展加宽。若为沙丘地段,先在丘间低地造林,前挡后拉,以丘间团块状林分隔包围沙丘;随着沙丘前移和丘顶被风力削平,在退沙畔再进行造林,以扩大丘间林地面积。这样,在不采取沙障一类工程技术措施直接固沙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为稠密的防风阻沙林带。

(二)阻沙林带的林带结构与树种选择

防风阻沙林带应由乔灌木树种组成,以行间混交为宜:愈接近外来沙源一侧,灌木比重应该增大,使之形成紧密结构,以便把前移的流动沙丘和远方来的风沙流阻拦在林带外缘,不致

侵入林带内部及其背风一侧的耕地。

实践证明,中国西北绿洲周边营造防风阻沙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是沙枣、小叶杨、二白杨、新疆杨、钻天杨、箭杆杨、加杨、青杨、旱柳、白柳、榆树等,灌木树种为索索柴、怪柳、酸刺、柠条、花棒及沙拐枣等。

(三)阻沙林带的林带规模

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取决于沙源状况:在大面积流沙侵入绿洲的前沿地区,风沙活动强烈,农业利用暂时有困难,应全部用于造林,林带宽度小者200~300m,大者800~900m乃至1km以上。流沙迫近绿洲,前沿沙丘排列整齐地区,可贴近沙丘边缘造林,林带宽度为50

~1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若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林带宽度可缩小到30~50m。绿洲与沙源直接毗连地带,若为缓平沙地或风蚀地,因风成沙不多,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可为10~20m,最宽不超过30~40m。

(四)阻沙林带树种的栽植技术

阻沙林带由于位置处在绿洲外侧,水土条件较差,沙丘表层干燥,因此,树种的栽植一般应按下述要求进行:如果是值苗乔木,栽植时应将根系深栽到湿沙层,表层亦应把干沙换成湿沙,踩实;栽时,乔木枝叶应修剪以减少水分蒸腾。可能情况下,移栽时适当灌水。灌木应该是阻沙林带的主要品种,栽种时,基本要求是根系湿埋到湿沙层,枝条紧贴地面或外露不超过3~5cm。如果是萌发力强的灌木,如:黄柳、花棒,亦可用插枝办法栽植,只是枝条亦必须埋在湿沙土层中,并将表土干沙换上湿沙,踩实。

四、沙漠沙源带封沙育草保护技术

绿洲阻沙林带与大型高大密集流沙群之间,是一片由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沙质荒漠组成的过渡地带,亦是干旱区域沙源向外扩张的区段。防止沙源物质向外扩张,对其进行封沙育草保护治理,是保护绿洲,改善沙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环节。这一区域的,由于接近高大密集流沙中心,沙源物质丰富,水分条件干旱、离绿洲较远,因而造林难度大,但沙层底部基质常有土质堆积,沙层厚度亦相对较薄,地下水位较浅(一般2~3m,最深7m),仍然具有超旱生灌木与草本的生长条件,过去或多或少生长有植被。对曾生长或现在仍残留有天然稀疏植被的这一地带,通过封育恢复天然植被,是现实生产力水平下,防治沙漠化发展的有效技术。

(一)封沙育草带宽度与规模

因干旱沙区沙源物质、风力强度、绿洲规模、绿洲水源和植被破坏程度不同,封沙育草带的宽度与规模应有所差别。各地方应根据绿洲迎风侧沙源状况和残留植物多少加以确定。如果沙源广(流动沙丘高大,连绵分布),残留植物少,植被覆盖度低(<10%),则封育面积应广,封育带宽度应1000m以上,如果沙丘较低矮,残留植物覆盖度较高(>10%),则封育宽度可规划为500~1000m。在能构成对绿洲生存威胁的地段,均应划出封沙育草带,形成绿洲外围的生物保护屏障。通过封育,促进沙生植物的生长和固沙效益的发挥。

(二)封沙育草类型的划分

对封沙育草带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基本途径。应依据 沙地类型,划分重点封育和一般封育类型,流动沙丘及危害绿洲沙丘的主要风口地段,应划分为重点封沙类型治理区,进行重点投入,未治理好前,进行全封闭管理,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利用。其他区段可划入一般封育治理类型,进行一般投入,主要是进行监护,促进天然植被的自然更新。育草技术要因地制宜和根据可能进行。多数情况,在春季或秋季可以进行人工撒播沙生旱生草种,促进植物繁殖,演进;条件许可和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辅以飞机播种;有些地段可以利用绿洲灌溉尾水灌溉,改善育草环境。只要封沙和育草兼顾治理,效益目标将能达到。

第三篇:土地沙漠化英文介绍 Desertification

Desertification is a type of land degradation in which a relatively dry land reg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arid, typically losing its bodies of water as well as vegetation and wildlife.It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Desertification is a significant glob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Let’s begin with the areas affected by the desertification Drylands occupy approximately 40–41% of Earth’s land area and are home to more than 2 billion people.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some 10–20% of drylands are already degraded, the total area affected by desertification being between 6 and 12 million square kilometres, and that a billion people are under threat from further desertification.The Sahara is currently expanding south at a rate of up to 48 kilometers per year.But how is the desertification coming into being? Here are some Causes.Desertification is caused by two main categories of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and, more importantly, human activities.The natural factors causing desertification include the following: 1.The climate has a major influence through rainfall, solar radiation and wind, which affect the rate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erosion as well as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soil.2.The relief of a land affects 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by water.3.The textil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tatus of soil are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oil properties in dry sub-humid zones.Human activiti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sertification.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activities are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food due to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appropriate agricultural practices.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that cause desertification: 1.Uncontrolled use of fire for hunting or for agricultural clearing.2.Over-exploitation of woody resources, particularly for fuelwood.3.Over-grazing of selective vegetation 4.Over-harvesting which results in abandoned fields 5.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at destroy the soil structure.6.Inappropriate irrigation of soil, leading to waterlogging and abandoned fields eventually.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we can see that the soil becomes unsuitable for vegetation growth and is turned eventually into a desert.Here are som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esertification 1.The loss of farmlands.Farmlands are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Humans rely on them for food.Desertification results in the loss of farmlands, and significantly threatens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well-being of people inhabiting the areas concerned.This also leads to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refugees.2.This breakdown of the environment.Desertification also has serious impact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It breaks down the fragile balance and it represents the start of a process that destroys the natural and stable ecosystem.3.Another problem is that the result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urn speed up the natural process of desertification.The erosion of soils, the lowering of the water table and vegetation are all intensifying desertification.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re are many available solutions.1.Control the population growth by using family planning,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land use capacity

2.The number of grazing and the rate of cultivation should not ove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3.Improve the farming and grazing methods, in other to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salinization.4.Band the deforestation and over grazing,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ecosystem of desert.At the current rate that we are going it looks like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completely stop desertification.But there are some steps that can be taken to slow it down and in many cases prevent it.Although reversing the process is an option, prevention is a much simpler and more cost-effective solution for dealing with it.And it’s everyone’s responsibilily.Let’s do it from now on.

第四篇:治理沙漠化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

关键词:荒漠化 人退沙退 生态移民

中国治理沙漠化的进程,今年卸去了几多沉重增添了几分亮色: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50多年来“治理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终于出现了首次逆转。

今天之所以能够从“治理赶不上破坏”过渡到“治理超过破坏”,应归功于治沙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即从“向沙漠进军”转为与荒漠和平共处,从“人进沙退”转为“人退沙退”。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即“向沙漠进军”。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外,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象的强大。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当前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已有近70%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如果牲口数量少,造成的破坏还能够天然弥补,但到处在放牧,草原就被压制,生长不起来了。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既然“人退”有利于“沙退”或至少“沙止”,怎样做才最有效?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采取的“围封转移”或“转移发展”战略,都是有利于天然草场恢复的。但是,转移出去的人怎么安置?在新的土地上会不会造成新的破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我们理解的“人退”不一定要搞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而是将国家进行生态治理的费用补贴他们,利用资金、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牲畜数量或休牧3—5年,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凭借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只要土壤不继续损失,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就能够“安家落户”,并自然繁衍。

在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治理中,提出了一种“以地养地”模式,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力实现退化草地的恢复。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比100。这是由于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30—100斤/亩(鲜重,下同),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6000斤/亩以上。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建立在有水肥保证的集约化土地不会退化,内地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在草原区,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护好土壤不被风吹走。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当然“转移”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但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故土难离”,“生态移民”能否有效尚需认真研究。相反,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费用集中在1%的土地上,集中在社区居民上,帮助他们形成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种草、养草、收获、储藏、运输、舍饲、产奶、产肉、再运输、城市人群消费,并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畜牧业和订单畜牧业,牧民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用不着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目前在广大的农耕地区,现行的政策是:退耕还林有钱,可以管5年;而还草的钱则很少,且只管两年。这样有的地方领导就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也搞造林以得到国家的生态治理费用。这种政策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加速草场退化。应当通过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国大部分生产力较低的沙漠、沙地、草地地区,它们的生态价值可能远大于它们的直接利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算一笔账,即直接利用收到的经济价值与破坏了以后的治理费用,哪个更大。

我国有草地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内蒙古草地90%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加剧了沙尘暴,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土壤损失,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在林业上,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际上,“天然草原保护工程”、“退牧(耕)还草工程”同样意义重大。

甘肃省民勤县的沙漠化现象现在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就做了6次批示,今年暑期我回到家乡——民勤,那里的人们仍在砍伐自己周围的树木,在我家附近这种现象就十分严重,我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这里不长树,还不如把地誊出来种庄稼好;我问这里为什么不长树,他们的回答也很简单——水质不行了。民勤县委书记陈德兴书记多次提到,当前我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水资源供需情况看,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的根本制约因素。从荒漠化防治情况看,全县生态环境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治理,在个别地段有所好转,但整体恶化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流沙大举内侵,在绿洲最北部已经握手,荒漠化还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从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情况看,巨大的人口压力已经使民勤绿洲早已不堪重负,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步。全县上下必须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人退沙退”的基本理念,科学确定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人退沙退”,就是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民勤为目标,通过人们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和影响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大自然以自我修复和演进的空间,并通过“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梯次构建保护绿洲的生态屏障,在不断增强生态涵容更新能力的前提下,维护民勤绿洲永续生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五篇:治理沙漠化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

关键词:荒漠化 人退沙退 生态移民

中国治理沙漠化的进程,今年卸去了几多沉重增添了几分亮色: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50多年来“治理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终于出现了首次逆转。

今天之所以能够从“治理赶不上破坏”过渡到“治理超过破坏”,应归功于治沙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即从“向沙漠进军”转为与荒漠和平共处,从“人进沙退”转为“人退沙退”。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即“向沙漠进军”。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外,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象的强大。

人口增长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据记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1万人,净增加近3.5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迅速增加,从160万头增加到2300万头,净增加14倍多。

当前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已有近70%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如果牲口数量少,造成的破坏还能够天然弥补,但到处在放牧,草原就被压制,生长不起来了。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既然“人退”有利于“沙退”或至少“沙止”,怎样做才最有效?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采取的“围封转移”或“转移发展”战略,都是有利于天然草场恢复的。但是,转移出去的人怎么安置?在新的土地上会不会造成新的破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我们理解的“人退”不一定要搞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而是将国家进行生态治理的费用补贴他们,利用资金、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牲畜数量或休牧3—5年,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凭借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只要土壤不继续损失,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就能够“安家落户”,并自然繁衍。

在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治理中,提出了一种“以地养地”模式,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力实现退化草地的恢复。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比100。这是由于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30—100斤/亩(鲜重,下同),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6000斤/亩以上。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建立在有水肥保证的集约化土地不会退化,内地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在草原区,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护好土壤不被风吹走。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当然“转移”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但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故土难离”,“生态移民”能否有效尚需认真研究。相反,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费用集中在1%的土地上,集中在社区居民上,帮助他们形成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种草、养草、收获、储藏、运输、舍饲、产奶、产肉、再运输、城市人群消费,并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畜牧业和订单畜牧业,牧民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用不着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目前在广大的农耕地区,现行的政策是:退耕还林有钱,可以管5年;而还草的钱则很少,且只管两年。这样有的地方领导就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也搞造林以得到国家的生态治理费用。这种政策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加速草场退化。应当通过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国大部分生产力较低的沙漠、沙地、草地地区,它们的生态价值可能远大于它们的直接利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算一笔账,即直接利用收到的经济价值与破坏了以后的治理费用,哪个更大。

我国有草地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内蒙古草地90%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加剧了沙尘暴,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土壤损失,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在林业上,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际上,“天然草原保护工程”、“退牧(耕)还草工程”同样意义重大。

甘肃省民勤县的沙漠化现象现在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就做了6次批示,今年暑期我回到家乡——民勤,那里的人们仍在砍伐自己周围的树木,在我家附近这种现象就十分严重,我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这里不长树,还不如把地誊出来种庄稼好;我问这里为什么不长树,他们的回答也很简单——水质不行了。民勤县委书记陈德兴书记多次提到,当前我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水资源供需情况看,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的根本制约因素。从荒漠化防治情况看,全县生态环境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治理,在个别地段有所好转,但整体恶化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流沙大举内侵,在绿洲最北部已经握手,荒漠化还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从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情况看,巨大的人口压力已经使民勤绿洲早已不堪重负,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步。全县上下必须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人退沙退”的基本理念,科学确定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人退沙退”,就是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民勤为目标,通过人们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和影响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大自然以自我修复和演进的空间,并通过“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梯次构建保护绿洲的生态屏障,在不断增强生态涵容更新能力的前提下,维护民勤绿洲永续生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

在来势汹汹的沙化面前,我们没有反思人类自己的错误,改弦更张,反而在被曲解的“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向沙漠进军”,要“人进沙退”。其结果,是这边治理、那边破坏,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全线的“沙进人退”。

1998年的特大洪灾,迫使人们重新思索“人定胜天”的本意,反思人类自己错误的生产方式,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现和遵循自然规律。痛定思痛,在南方大规模“退田还湖”的同时,北方也展开了新一轮的防沙治沙运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治沙运动改变了思路、转换了战术,更加注重草原与荒漠的休养生息和自我修复能力,植树种草与退耕还林还草并举,大搞封育禁牧,实行生态移民,让植被实现自然演替;不再就治沙而治沙,而是与治穷结合起来,种植既保护生态、又能发展生产的经济型树木、灌草,初步显现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的双赢局面。

当然,逆转只是好转的开端。毕竟,全国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急需治理,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毕竟,全国2610万贫困人口的一半还分布在沙化严重的地区,贫穷这一威胁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没有根本消除,乱放牧、滥开垦等破坏植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毕竟,新生成的植被刚处于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稳定性差,如果气候条件恶化,管护跟不上,就有可能导致植被衰退。

不仅北方地区在治穷与治沙结合上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而且,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没有北方贫困沙区与南方发达地带的经济共荣、成果共享,横亘在北方数千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就难以常固久安——建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不光是沙区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科学出版社 XX.2

[2] 周毅 《西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XX.12

[3] 李宗植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 兰州大学出版社 XX.6

下载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合集)

    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为了学习国外在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和加快我国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程和水平。经中国科学技术......

    从水利建设的角度思考土地沙漠化的治理论文范文合集

    1 前言赤峰是京津、辽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不仅关系赤峰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更对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赤峰市还有......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初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我国土壤污......

    浅谈我国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浅谈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2015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毛凤英 学号:20***1 内容摘要: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之一......

    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对策(论文)_刘晓勇

    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对策 刘晓勇1,钟瑞华,王伟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46) 摘 要:根据江西省沙化土地现状,分析沙化土地成因、动态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沙治沙对策......

    如何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率

    如何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率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周家富在接受采访时说:"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实行最严格的耕 地保护制度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做到依法管地、科学供......

    土壤污染及防治论文

    土壤污染及防治 摘要: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土壤污染现象愈演愈烈,土壤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日......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姓名:丁凯 专业:农学 学号:2012312219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