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阳区推进长吉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双阳区推进长吉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在全省实施统筹推进长吉一体化战略进程中,双阳作为重要节点,是长吉南部开发开放的重点区域。双阳节点是长吉南部重要的休闲、居住、旅游区域,“十二五”期间,双阳区被长春市确定为城市发展副中心,承担长春市主城区未来100万人口转移的重要任务,双阳节点的快速发展,对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
一、双阳区推进长吉一体化总体规划构想
全省启动长吉一体化战略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坚持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适时谋划和调整思路,形成了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构想。
(一)思路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城乡统筹为重心,深入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两城带动,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推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加快区域生态化、洁净工业化、山水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宜居、宜游、宜兴业”现代化山水型新城区建设步伐,努力把双阳打造成绿色宜居城、生态旅游城、洁净工业城,力争实现在长吉南部的快速崛起。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是2010年125亿元的2.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是2010年7.5亿元的2.6倍,其中:本级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是2010年2.3亿元 1 的2.6倍;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比2010年扩大3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44万人),比2010年增长22.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7%,比2010年提高28.9个百分点。
(二)空间布局。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以长清公路为轴带,率先发展奢岭、经开、中心城区和山河四大组团,构建以双阳老城为核心、奢岭新城为重点、特色乡镇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双阳老城重点打造以中心城区组团为支撑的山水园林化宜居城区。奢岭新城重点打造以奢岭组团和经开组团为支撑,以长春南部生态宜居“卧城”和洁净工业化新城为代表的具有双阳特色的北部新城。同时,打造以山河组团为支撑的特色建材工业新城、以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齐家镇、以梅花鹿产业为特色的鹿乡镇和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太平镇。把双阳建设成组团内现代服务业、洁净工业、城镇化高度发达,组团外农业现代化特征明显的山水型新城区。
(三)产业支撑。按照全省长吉一体化对双阳节点和奢岭功能区的基本定位,遵循“强
二、兴
三、优一”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格局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升级,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水泥建材及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开发产业),“三大优势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养老康体产业、鹿业开发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文化印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
二、2011年推进长吉一体化重点工作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关键之年。双阳节点将以双阳老城和奢岭新城为重点,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配套建设社会事业和公益设施,加快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亿元,同比增长25.6%;全口径财政收入、本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9亿元、2.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0.5%。全区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35.5平方公里,扩大到38.9平方公里。全区常住总人口由2010年的42.5万人,增加到45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在2010年38.8%的基础上,提高到42.2%。重点工作任务是:
(一)以打造亲山亲水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双阳老城建设。
双阳老城建设以打造亲山亲水环境为重点,以建设宜居城区为目标,全面加快城区市政路桥、环境打造、老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五大重点工程。
——市政路桥工程。计划投资3.45亿元,实施11路6桥建设工程。滨河路、东华路大桥等7路4桥工程年内竣工投入使用,甲五路等4路2桥工程年内完成基础工程。
——环境打造工程。今年全区计划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年内完成铁东路等4条街路绿化、东西双阳大街绿化改造和中心广场等8块新建绿地建设任务。
——老城改造工程。计划投资6亿元,重点实施7个房 3
地产开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年内完成开发和改造面积40万平方米。
——新区开发工程。城北新区开发建设0.5平方公里。重点实施投资2亿元的天润花园房地产开发项目;城东新区开发建设0.5平方公里,打造职教园区,重点实施投资1.8亿元的双阳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投资8810万元宝凤剪纸艺术学校建设项目和投资4300万元的双阳区职教中心建设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工程。计划投资1.33亿元,实施8个重点项目。投资5300万元,完成中心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净水厂建设工程,城区日供水能力由2010年的1.7万立方米提高到3.6万立方米。投资6000万元,实施城区二期排水工程,新建改造管网2000延米。投资2000万元,实施集中供热换热站建设工程,新建换热站5个,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5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75%以上。
(二)以建设六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奢岭新城建设。
以打造长春南部生态宜居“卧城”为目标,加快推进六大功能区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高等教育功能区。计划总投资31亿元,重点实施投资21亿元的建筑装饰学院建设工程、投资3亿元的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建设项目和投资7亿元的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异地建设项目。
——奢岭老街商住功能区。重点实施长春盛世奢岭“欧 4
洲小镇”建设项目,整体打造奢岭老街,计划总投资50亿元,占地216公顷,建设240万平方米商住用房。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完成216公顷征地、拆迁任务和10万平方米回迁楼主体工程。
——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功能区。重点实施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0亿元,占地面积300公顷,主要建设奥特莱斯世界名品折扣城、幸福城、世界古镇、中华古镇等,总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年内完成总体规划设计,争取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城乡双向一体化示范功能区。建设地点在奢岭镇幸福村、奢岭村、新兴村,以国信乡村都市项目建设为依托,计划总投资101亿元,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地产、土地整理等3个子项目。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完成41万平方米土建基础工程、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开发工程以及部分土地整理增减挂钩工程。
——净月南湖综合开发功能区。以净月南湖“香港小镇”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建设地点在长春双阳经济开发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占地300公顷(包括150公顷水面),主要建设休闲娱乐中心、香港小镇等,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今年启动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6亿元,主要建设会展中心、服务会馆、产权式酒店、专家公寓、高尔夫练习场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
——洁净工业发展功能区。以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双阳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平台,发展洁净工业产业。奢岭 5
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今年计划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90.7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19.3亿元。投资30亿元的中冶京诚项目一期工程收尾项目,新建投资5000万元的乾利彩印包装项目和投资6000万元的吉林申贸罐业印铁项目;长春双阳经济开发区今年计划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65.4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20.2亿元。投资11亿元的铸诚工业园二期建设工程、投资12亿元的通用机械汽车配件工程项目、投资22亿元的纳米低碳产业园建设项目等。
——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改造老街2平方公里,开发新区2平方公里。全年计划投资4.5亿元,启动7个重点项目建设。投资6000万元,实施奢新北线二期建设工程,奢新北线向东再延伸2公里,年内竣工投入使用。投资5000万元,实施大学城3平方公里校外路网建设工程,争取年内部分路段竣工投入使用。投资4000万元,实施奥特莱斯、乡村都市项目起步区道路配套工程,投资1.26亿元,实施奢岭老街路网建设工程,实现与奢岭老街改造同步配套。投资2000万元,实施文开区2平方公里路网建设工程中的2900米站前路建设任务。投资3000万元,完成经开区延寿路2公里南北贯通建设任务。投资1.2亿元,实施经开区西扩1平方公里路网建设工程,年内完成道路基础工程。
(三)以构筑城乡规划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为统筹推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发展,我们采取规划先行的办法,依据规划实施双阳节点和奢岭功能区建设,建立了城 6
乡规划体系。年内,完成双阳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奢岭镇总体规划提升、双营乡(含双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任务。完成奥特莱斯项目、净月南湖项目、城区卧龙湖项目、吊水壶开发项目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以构筑城乡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路桥工程。
构筑以长春经济圈环线双阳段高速公路、省道九开线、奢新北线、奢新南线为主的“四横”和以长清公路、龙双公路、长双烟公路、东部货运通道为重点的“四纵”公路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步伐,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城乡路桥工程。实施经济圈环线双阳段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该项目建设规模为40公里,投资20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可研批复,正在进行线路设计,年内计划投资2亿元,实施拆迁工程和部分桥涵工程;实施中心城区北绕越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为建设二级公路12公里,投资2.4亿元,该工程是济圈环线双阳段高速公路的附属道路,年内计划投资6000万元,完成道路基础工程;实施奢新北线延伸工程,建设规模新建公路2公里,年内投资6500万元,完成2公里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公里。
——轻轨双阳段工程。着手研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有实质性进展。
——铁路建设工程。按照省里统筹安排,积极推进辽源 7
至长春铁路双阳段新建工程。
(五)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格局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升级,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
2011年全区计划开工产业类项目76个,计划总投资525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79.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个。
(1)三大支柱产业
──水泥建材及新材料产业。今年重点实施亚泰水泥新老厂区铁路专用线工程、投资11亿元的铸诚工业园二期工程、投资22亿元的纳米低碳产业示范园等项目
──绿色食品加工业。今年重点实施投资1亿元的银瀑啤酒25万吨填平补齐等项目。
──能源开发产业。今年重点实施投资15亿元的长春采油厂油气开发、投资30亿元的长春东南热电厂等项目。
(2)三大优势产业
──生态旅游产业。今年重点实施投资10亿元的吊水壶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
──养老康体产业。今年重点实施投资7亿元的双阳湖国际养老基地等项目。
──鹿业开发产业。今年重点实施投资2.3亿元的长双 8
鹿业鹿产品深加工续建等项目。
(3)四大新兴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今年重点实施投资30亿元的中冶京诚一期工程收尾工程、投资12亿元的通用机械汽车配件工程、投资3.5亿元的中英合资艾尔顿高低压断路器等项目。
──文化印刷产业。今年重点实施实施投资5000万元的乾利彩印包装项目和投资6000万元的吉林申贸罐业印铁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今年重点实施实施投资3亿元的国药一心制药欧盟GMP厂房建设项目和投资3.2万元的修正药业续建项目。
──现代物流产业。今年重点实施投资2.45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建设项目、投资3亿元的吉林双阳农副特产交易大市场项目、投资1.5亿元的双阳交通综合物流园项目和投资4000万元的鹿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六)以构筑社会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全年计划投资1.55亿元,重点实施投资3700万元的校舍安全工程、投资2100万元的职业教育中心续建工程、投资5000万元的中医院新建工程,投资700万元的3个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区医院门诊楼维修改造工程等。
(七)以构筑生态环境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环境改造工程项目建设。
全年计划投资 1.7亿元,重点实施投资6000万元的长清公路绿化带建设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柳树水库等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亿元的维能垃圾处理建设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造林工程项目。
(八)以创新机制体制为重点,加快推进奢岭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
采取政府、企业互动的模式,推动奢岭城乡双向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是: 以区域内四大组团为核心和纽带,上接城市,下连乡村,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城乡双向优势,促进城乡之间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努力形成城乡双向吸引、双向带动、互动互融、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模式是: 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组团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三化发展”(农民市民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公司化)和“七个配套”(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居民居住证政策、金融政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把奢岭街道初步打造成生态居住、休闲旅游、高等教育、康体养老、仓储物流、文化创意集聚的城乡综合体。2011年,奢岭依托国信集团乡村都市和土地综合整冶项目,全面启动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程。
三、各项目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一)双阳老城建设。目前,滨河路、东华路大桥等7 10
路4桥续建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投资近1亿元的长清公路和东西双阳大街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进入5月份以来,区内房地产开发和棚改项目已全面开工。双阳区职教中心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主体工程建设。宝凤剪纸艺术学校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双阳岭下集中供热站已完成主体工程。
(二)奢岭新城建设。目前,建筑装饰学院续建项目校内硬化、绿化工程正在施工,已入住学生8000人。长春盛世奢岭“欧洲小镇”建设项目,征地和房屋征收工作已经开始,现正在编报总体规划,办理规划、土地等手续,下半年开工建设。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项目,项目建设单位注册了“吉林奥特莱斯世界名品折扣城有限公司”,完成了项目建设概念规划设计和拟选场址土地测绘工作。长春京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目前正在实施金谷公司拆迁,准备启动办公区建设工程。国信乡村都市项目,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已经与农民签订租地协议;综合地产土建工程和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计划7月份开工。净月南湖“香港小镇”综合开发项目,已经开工,正在实施场地平整工程,今年计划投资6亿元,启动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5.5公顷,主要建设会展中心、服务会馆、产权式酒店、专家公寓、高尔夫练习场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双阳经济开发区截止5月末已完成工业项目投资 亿元,铸诚工业园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已经开工,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综合楼、厂房6万平方米。
(三)规划编制工作。
双阳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委托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目前正在收尾,估计7月份可编制完成,编制完成后,上报市政府审批。规划期限为2010-2025年。双阳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城区居住人口19.3万人左右。
奢岭镇总体规划提升,已委托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近期可以评审、公示,公示后报市政府审批。规划期限为2010-2025年。奢岭规划总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20万人。
双营乡(含双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已委托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和省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初稿,正在修改,近期可以定稿,进行评审、公示,公示后报市政府审批。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规划总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含经开区18平方公里、净月南湖3平方公里、双营乡街区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10万人。
(四)城乡路桥工程。经济圈环线双阳段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目前,项目已完成可研批复,正在进行线路设计。新建改造80公里农村公路工程已经全面启动。着手研究启动长春双阳轻轨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年内有实质性进展。按照省里统筹安排,积极推进辽源至长春铁路双阳段新建工程。
(五)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截止5月末,全区开工产业类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重点开工的产业类项目有投资11亿元的铸诚工业园二期工程、投资1亿元的银瀑啤酒25万吨填平补齐项目、投资13.6亿元的长春采油厂油气开发项目、投资3.5亿元的中英合资艾尔顿高低压断路器 12
项目、投资3亿元的国药一心制药欧盟GMP厂房建设项目、投资3.2万元的修正药业续建项目、投资2.45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建设项目等。
(六)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投资3700万元的校舍安全工程、投资2100万元的职业教育中心续建工程、投资700万元的3个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工程已经开工。
(七)环境工程项目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长清公路绿化带建设工程已经完成绿化任务,正在进行边沟整治。投投资1亿元的维能垃圾处理建设工程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造林工程项目已全面完成。
(八)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奢岭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依托国信奢岭乡村都市项目,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完成41万平方米土建基础工程、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开发工程以及部分土地整理增减挂钩工程。目前,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已经与农民签订租地协议;综合地产土建工程和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计划7月份开工。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省里对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给予优先支持。推进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建议省里对长吉一体化范围内的路桥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如在我区过境的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蒲左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给予优先启动,奢新北线二期、奢新南线新建、龙双公路改造、长双烟公路新建等工程争取尽量列入省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启动净月到双阳轻 13
轨工程,加快我区交通道路重大项目建设步伐,进而推进我区长吉一体化进程。
(二)建议省里对长吉一体化重点区域给予重点扶持。将政策、资金等向双阳中心城区和奢岭先行启动功能区倾斜。从我区来看,恳请省里给予以下两方面支持: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今年我区计划启动实施的城镇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共37个,总投资113.9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26.8亿元,目前还存在一定资金缺口。今年,奢岭新区建设需为盛世奢岭欧洲小镇项目、大学园区项目、奥特来斯项目启动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奢岭老街路网改造、奢新北线二期工程、奥特来斯路网工程等项目预计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亿元。双阳经济开发区1平方公里西扩路网工程预计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元。双阳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工程、卧龙湖新建工程、中医院新建工程需要资金2万元。二是恳请省里在分配建设用地指标上向双阳倾斜。今年我区项目用地缺口为700公顷左右,恳请省里为双阳多争取一些用地指标,对列入长吉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给予用地保障。
第二篇: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困难,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十分落后,曾被称为成都的“西伯利亚”,是中心城区农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低、推进难度最大的地区。
龙潭街道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六句话”的工作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2005年初,街道党工委新班子到位后,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成都市城市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及时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成华区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龙潭地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龙潭地区控制性规划》、《成都市北郊风景林地控制性规划》、《龙潭地区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等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形成了“三区一中心”(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北郊风景区、龙潭现代农业片区和龙潭场镇中心)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全辖区37.61k㎡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功能定位,划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商住用地、现代农业用地、旅游风景区用地等几个板块。在此基础上,结合龙潭实际,集中多方意见和智慧,提出了打造“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区两级的一致认可。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落后的道路、破旧的场镇,成为制约龙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去年,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旧场镇改造。
1、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龙潭地区2004年底以前仅有13公里的破旧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龙潭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街道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于去年4月12日,全面启动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和30余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社区,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工作。目前,投资15623万元,长约9公里的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投资8400多万元,长30余公里的新社区道路全部通车。辖区已经形成以成华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等主干道为主,环湖路、龙潭绕场路、龙木路等次干道和乡村路网为辅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高起点改造旧场镇
龙潭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落后的场镇设施,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龙潭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于去年5月25日启动了龙潭旧场镇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按照规划,经改造后的龙潭老场镇将是成华副中心的核心区,是一座集生态休闲、客家文化、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活力新城。目前,已经完成场镇拆迁任务的35%。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拆迁,2007年底全面完成旧场镇改造任务。
三、培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街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休闲旅游4大支柱产业发展。
1、以加快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位于龙潭街道鹤林、丛树、威灵社区,规划占地11000亩。为了把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成都市都市工业的制高点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乐园,建立了区、管委会、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落户项目尽快建设、尽早投产。目前集中发展区一期工程2700亩建设已完成,引进光明乳业、焊研科技等规模企业47家,已有21家企业建设竣工,16家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8月,园区成为第二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园。下一步,将抓紧实施占地3100亩的二期工程,欧盟工业园在11月中国――欧盟企业产品发展洽谈会召开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市场主体办园区”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启动建设占地1200余亩的机械电子创业园。
2、以推进北湖核心景区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2004年11月,在全面完成北郊风景区植绿的基础上,启动了北湖核心景区建设,建成水面面积近800亩、蓄水量达50万立方米的北湖,形成城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95个,其中大型项目16个,引进资金2.3亿元,成功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住宿、美食、健身、会展、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旅游区。目前,北湖秀丽风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新农村的典范,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通过北湖核心景区建设,昔日的废砖厂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期贫困的和成、秀水、石马3个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部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就地解决就业1700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2k㎡高档居住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定点及游乐园规划搬迁的机遇,推进北湖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外环路外6 k㎡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龙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档次。
3、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龙潭寺火车站为核心的一站七线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整合辖区仓储资源,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打造区域商贸枢纽。目前已引进以坤泽物流、中石化、437处钢材交割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物流项目。下一步将精心策划、包装西部农产品批发展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争取每年有4-6个项目见成效,逐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4、以构筑成都“人居天堂”为理念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在“成华副中心”的产业布局中,房地产用地达5 k㎡,外加北湖核心景区周边2k㎡的高档住宅用地,房地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街道结合北湖的环境和人文优势,按照“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北湖”的定位,提出了构筑成都“人居天堂”的房地产开发理念。目前,万科、海昌等知名房地产商已积极筹划,准备入驻龙潭。
5、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依托旧场镇的改造和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已引进四川鑫拓、万佳实业、坤泽物流、中石化成都代表处、四三七处钢材交割结算中心等税收上千万元的总部企业。下一步争取每年引进3-5个总部企业,特别是吸引入驻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各大企业总部进驻龙潭。
四、加快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一方面加快旧场镇改造和新居、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向场镇集中。按照规划,改造后的龙潭场镇可吸纳5万人居住,将成为成华区的副中心,直接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北郊风景区提供后勤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向新居集中。根据规划,在龙潭布局了4个农民新居,安置农民2万余人。目前,建筑面积29万㎡的桂林新居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交付使用,可集中安置农民6000人,其他3个新居工程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向新社区集中。街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BT模式,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该社区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投资近1.5亿元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集中安置农民2000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26万㎡的二期工程将于10月份开建。
四是转变农民观念。我们与区团委、民政局等一道,整合社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派遣了200多名“文明助理员”到辖区20个社区,帮助农民转变生活、就业等观念,摒弃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就业机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如何解决这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龙潭街道在认真分析现行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组织――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政府劳动保障所、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目前,图强公司拥有2000多㎡的办公场所,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我们将图强公司做成全市、全省的知名品牌,并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做到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95%以上能得到实用培训,参加培训的90%以上能实现就业。
六、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龙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争创“平安街道”。加强巡逻队伍和治安亭建设,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抓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05年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8%,一举摘掉成都市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今年将争创成都市平安街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变上访为下访,每月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疏理、排查、化解,确保龙潭有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今年在全市率先实行“户集、社收、街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场镇、社区、企业生活垃圾
做到日产日清,保洁率达100%,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助学、助医、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七、狠抓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重点是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工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并开放党工委会议,把科学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班子建设始终;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成员抓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调整和提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与积极性。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三个转型”(思维方式、致富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活动,并按照社区职能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实施“双培双带”为载体,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去年秀水、丛树成为区级党建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在所有社区支部中开展创建市级、区级党建示范社区活动,促进硬件、软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龙潭街道党工委
2006年6月26日
第三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汇报
xx街道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汇报
xx街道总面积226平方公里,辖118个村(居),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村行政村110个,农业人口9万人,农村总户数2.7万户。简要汇报一下我们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做法。
一、工作情况
2007年2月份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中心,四个副中心”城市高端规划,坚持“一年大变化、二年强功能、三年建新城”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既定的“一立一破、一扩一缩、一分一合”的六个重点,全街道预计全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92.9亿元,同比增长39.8%;完成财政收入1.0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00万元,同比增长37%和34%;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58%;全年街道共完成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达到9200万元。
“一立”,就是调整确立了发展大框架
结合实际,确立了以连接九台和程戈庄的xx大道为轴,以万家庄、箭口为两点的 “一轴两点”发展框架。“一轴”就是将今年新建的xx大道往西延伸到程戈庄,将xx工业新区和原程戈庄工业园连成一体,形成发展的主轴线。“两点”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万家庄一点和为轴线企业二级配套的小企业箭口一点,形成了 “一轴”带“两点”,“两点” 托“一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大大增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破”,就是破解了发展中遇到的新难题
加大投入,修建乡村道路31条、126公里,解决了32个村行路难问题和项目承接能力问题。引进了青墩水库自来水,解决了水这一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对xx工业新区内所有高低压电网进行改造,满足了新区项目建设需要。
“一扩”就是扩展了思想境界、扩张了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领域。
首先是扩展了思想境界。把街道发展放在诸城市的大框架中去构思,坚持高端定位、高起点规划。在街道驻地,规划建设了五大功能板块,快速打造了区域核心。其次是扩张了经济总量。加快了xx工业新区、箭口二级配套产业园和程戈庄木器工业园的载体建设,依托载体,全年共开工建设的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32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4个,培育起精典钢构、泰瑞机械、顺合木业、恒大汽车内饰、泰王包装、亚恒工贸、友谊服饰、洪森肉制品、华恒钢管等9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延伸拉长了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针织服装、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化工建材六大主导产业链。全街道新增限额企业21家,限额企业总数达到85家,预计全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46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58%。扩大了xx钢材木材市场、xx综合农贸市场的运营,使两处市场的营业收入分别突破了10亿元和3亿元大关。再是扩张了产业发展领域,通过招商引资,清华大学决定投资对5000亩的汉王山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中心,实现了文化等新兴产业的扩张
“一缩”:就是缩小了xx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一是外在形象对接。街道投资8300万元对泰薛路、得利斯大道、工业大道、xx大道和万解路进行了高档次绿化,绿化长度40公里,共栽植各类苗木100多万株,其中雪松10万株,其它各类乔、灌木90万株。二是园区对接。规划的xx工业新区直接与开发区相连接。三是产业对接。规划建设了福田配套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和二级配套产业园。
“一合”就是聚合区划调整资源,形成了发展合力
聚合人力资源,组建起了一支干部职数多,整体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发展团队。聚合设施资源。对驻地设施进行集中开发建设,规划建设了行政办公区、工业项目区、综合服务区、运动休闲区、居住区等五大功能板块,打造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副中心。聚合产业资源。规划建设了16平方公里的xx工业新区。新区投资530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业新区迅速成为了全街道最具有投资吸引力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
“一分”就是建设农村社区,分流了机关人员,让老百姓分享了公共服务和发展成果。
在全市建起第一个农村社区——松园社区的基础上,按上级要求,全街道设置了20个社区。落实了设施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五个保障,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网络化技术平台,首创了社区服务智能化运行模式,深化了社区建设,让农民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到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到了政府公
共服务和发展成果。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目标。
二、下步打算:
我们xx街道有城区有农村,城市资源少,农村资源多。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
一、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完善“一轴两点”规划,“一轴”与“两点”互动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
二、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建设好xx工业新区,争取更多的大项目、高新项目、外向型项目落户,实现以工促农。
三、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扶持力度。
六、继续探索城乡党组织联建,健全完善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长效机制。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XX区天宝路以北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目标。经过全市上下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推进区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正在由起步探索转入逐步规范、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区域范围发展到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结合在推进区工作实际,浅谈关于推进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背景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就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注重通过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相继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抓住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委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在深入研究政策、分析市情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决策。
(一)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央把重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在全省确定7个试点市,积极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就是选择一定区域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趟出路子。推进区内的81个村庄,集中了全市行政村的各种类型,既有区位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又有经济条件中等、偏下的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交通区位优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通过市县联动、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许昌一直较为突出,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只有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6%,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要达到51%。许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五个核心区之一,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今后几年,全市城镇化率要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即使按全省平均水平测算,也要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经过测算,今后4年内将新增城镇人口50余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除XX市、XX县、XX县吸纳30万人左右外,其余25万人要靠XX市区、XX市区在内的推进区这一区域来承载;到2020年,这一区域要吸纳城镇人口70万人左右。推进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加上市区建成区51平方公里、XX市建成区18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79平方公里,是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的3倍多,随着这一区域逐步向带状城市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推进区聚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社区和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城镇化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三)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密切郑许经济联系。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对许昌的功能定位,就是密切郑许经济联系。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需要主动北上,以产业为纽带,首先把许昌和长葛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向北发展,实现与郑州的对接。目前,许昌到郑州仅有80多公里,交通便利,有新郑、长葛两个实力较强的节点城市的支撑,有新郑机场临空经济的辐射,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1个特色产业集群,而且郑许两市产业互补,配套能力强,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建设郑许产业带的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我市5家上市公司全部在推进区这一区域范围内,产业基础好,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能够促进许昌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增长极,为将来建设郑许产业带、把许昌建设成豫南区域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绩
推进区建设着眼于又好又快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群众意愿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推进、和谐推进、统筹推进。概括起来,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六个一体,优化一个环境”。
(一)强力推进“三个集中”。这是加快推进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项目向园区集中。立足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推进区产业支撑,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全市规划的9个工业集聚区中,有4个摆放在推进区,全市规划的4个物流园区中,有3个摆放在推进区。目前,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发制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仅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就在推进区筹划建设了4个重大工业项目,已开工两个,即化纤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高档蛋白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二是农民向社区集中。我们着眼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走具有许昌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群众、业主、政府“三满意”为根本标准,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推进区81个村庄进行分类改造,积极发展新型社区,加快农民向社区集中。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促进土地向公司、业主和种植大户集中。我们在推进区发展花卉苗木达到6.4万亩,其中80%以上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业主经营、规模经营。
(二)着力实现“六个一体”。这是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着力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在推进区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规划、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建设之初,我们根据省政府批复的2005-2010年《XX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XX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配套的11个专业规划。教育、商业网点等8项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之中。二是着力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我们立足于把推进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牢固树立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将做大做强市区经济与强化推进区的产业支撑一并考虑,着力解决市区经济特别是市本级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问题;另一方面,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优一产、提升二产、搞活三产,促进推进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工作中,我们在认真落实《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尤其注重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区规划了8.9万亩的名优花木、观光花木、现代花木,并努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实现一产和三产的互动发展、一体发展。启动建设了小江南度假村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先期完成投资300余万元,构建城市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区开发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形成集主题公园、旅游购物、房产开发等为一体的大型龙头项目。三是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积极加快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区主轴的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在原有107国道基础上进行了双向八车道的改建,目前已基本竣工并开通城际公交。2006年以来,推进区共开工建设道路35条,总里程147公里,已经完工30条,建设里程108公里,推进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实现了户户通。同时,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水、通信管网、集中供热等同步配套。四是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体系为抓手,做到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推进区拓展。推进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新农合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均达到100%,推进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超市”、农民体育健身大院、文化大院、乡镇敬老院等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在英刘村、西街村、武店村和高桥营社区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是着力实现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积极建立推进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服务制度一体化。推进区4个工业集聚区内已建成人力资源中心1个,两个正在规划选址。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扩展到推进区,鼓励农民特别是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区两年来共转移就业52426人,占推进区劳动力总数7.1万人的74%。六是着力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在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我们重点抓好推进区的“三改”工作,特别是着眼于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目前,81个行政村中已有72个改成居民户口。
(三)大力优化一个环境。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区良性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软硬并举”,不断优化推进区建设环境。在硬环境上,推进区建设伊始,就提出建管并重的理念,在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实现市区与推进区管理工作一体化,全面提高推进区管理水平。在软环境上,建立健全了每季度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两个月一次的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每次会议召开前,由市统计局组织城调队、企调队、农调队进行抽样调查,特别是深入推进区的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布,通过横向比较排名的高低、纵向比较排名的升降,衡量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成效,促使各地各单位把推进区建设作为提升效能、优化环境的窗口和镜子,有力促进了推进区建设环境的不断优化。市统计局先后在推进区做了12次民意调查,群众满意率都在90%以上。同时,效能提升也大大改善了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了项目入驻的吸引力,两年多来吸引55个市外项目入驻,实际到位资金38.6亿元。
三、建设成效
2006年以来,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推进区范围已由原来的3个县(市、区)、7个乡(镇、办),63个行政村,13万亩耕地,11万人,面积103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推进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市上下对推进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推进区建设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后,大家思想更加统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工业集聚区建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区基本框架初步拉开;三是推进区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去年推进区农民纯收入达到554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0多元,群众的满意度及参与推进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推进区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进展较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照既定要求和时间完成,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一是资金制约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XX市万顺包装材料生产线、奔马低速汽车生产线、XX县机车配件市场二期等项目融资困难,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近乎处于停工状态;二是规划问题。曹魏文化园、四季采摘园、东海明珠生态园、XX区民营科技园区内的大运实业等6家企业,因规划未批准或许可证未办理而暂时停工、工作无明显进展等。三是招商困难问题。主要是社区改造项目,概算投资数额较大,招商较为困难。
2、生态建设档次和品位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推进区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提升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建设总量不足。部分县(市、区)为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在生态规划和落实建设面积上做文章,任意夸大造林面积,造成实际造林面积与规划面积存在差异。二是生态建设标准不高。推进区生态规划要求全部栽植花卉苗木,个别地方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栽植花木的传统和经验,看不到花木销售的效益,随意违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过多栽植杨树等标准较低的苗木,降低了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三是生态建设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由于不重视生态建设,没有在落实造林机制上下功夫,造成责权利不明确,将弱苗、病苗等不符合标准的苗木用于造林,栽后无人浇水无人管护,出现新植苗木成片死亡和缺株断档现象。
(二)建议
1、推进区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科学制定工作台帐,对拟列入台帐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了解项目的真正建设用途、业主的真正意图及入驻企业的真正实力,确保项目健康进入台帐;对已列入台帐的项目要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督促项目早落实、早投产、早见效、早受益;对进展过程中有问题的项目要了解情况,摸清项目进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尽早置换。
2、对于资金困难的项目,政府应指派得力部门和工作人员主动出面,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困难企业多提供优惠政策,保证项目正常进展。对于存在规划问题的项目,项目规划几易其稿,始终不能确定真正的项目规划,严重耽误了项目的进度。推进区联席办要督促企业业主尽快确定项目规划,早日开工建设。对于许可证未办理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方便,确保企业边完善规划手续边建设。
3、推进区生态建设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推进区生态建设“五落实”不到位。因此,生态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做到“五落实”,即落实土地、落实苗木、落实业主、落实资金、落实机制,保证规划的完整性。一是要组织专业技术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生态建设任务的底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二是成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由县级干部带队,坚持一周一督察、一周一碰头、两周一排名、一月一次新闻发布会制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造林现场,严把苗木质量关,继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监管力度。三是严格做到机制不落实不栽树,土地不落实不栽树,资金不落实不栽树,苗木不落实不栽树,业主不落实不栽树,确保推进区生态建设的档次和质量的明显提升。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也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原城市群”的要求,正如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我市推进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关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制约性少,成功率高,希望统筹规划,抓紧实施,坚持数年,必有成效。”推进区高标准建设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大家不懈的努力,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统筹城乡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林水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未来带状城市的XX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二、三、一”调整为现在的“三、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4、5、6、7队,盈南1、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