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家店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情况调研报告
校本教研情况调研报告
徐家店镇中心小学史永忠
根据市教科所工作布署,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我校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致力于校本研究,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为了全面了解目前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态度、困惑,我们开展了教师校本教研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将教师转型为研究型教师,将课堂转型为研究型课堂。将教学研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的调查:
一、校本教研的现状
本次调研以谈话调研为主,为获取比较全面的数据,共涉及我镇三处学校的126名教师,其中语文、数学各31人,英语7人,剩下的就是副科教师与艺体卫等,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又就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访谈,以使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对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都在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策略,但与新课程改革对校本教研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现状一
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上感觉多是流于形式,在于应付。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校本教研的认识,是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在调查中,虽然绝大多数老师口头认为,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已经认识到校本教研对新课程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希望改进教研组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但50%的教师感觉到教研员和专家的要求与一线教师无关,30%的教师觉得天天教学精力不够,没时间搞教研。只有20%的教师觉得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现状二 校本教研活动表现在常规要求多,深入研究少。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缺乏应有的“教学研究”功能。反映了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有6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校本教研还是停留在常规工作上,没有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问题的功能。学校校本教研的主流虽然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教师们也有认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中碰到教学问题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研究对自己的帮助,觉得平时也是有问题同事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够解决一部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引领,使得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现状三 校本教研活动资源上大多是引进外校特色,很少注重本校研究。校本教研的主要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开展的集体研讨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逐步深入过程中,校本活动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校本活动的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选择的课题或材料,学校自身的活动资源很少。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帮助也主要来自于网络培训和教学书刊,可见,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目前校本教研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状四
教师个体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上多实践、少反思。教师参与集体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擅长梳理教研活动中讨论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占35%,善于听取同事发表的意见(47%),并愿意在教研活动中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18%。同样我们发现,教师们在“表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偏低,而“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的少。
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求 需求一
教师普遍认为,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集体研讨比独立钻研好、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比只有同伴的研讨好、同事之间的研讨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好。由此可见,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实践共同体”,专家的引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需求二 教师需要有合作的、以课例为主的专业指导方式。教师最希望得到帮助的是:来自专业人员、专家的引导,教师最想得到网络培训、资料剖析的帮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比较容易从网上获得一些资料,但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对象,利用好网上获得的有用资料,如何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何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深入的、能用理论指导操作层面的研究探讨等,所有这些,教师需要相互作为合作伙伴,围绕教学问题共同分析和研究,有更直接的、面对面的指导。反映出教师们既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探讨、解决具体问题,又需要借助专业人员的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指导、互助、反思的不断循环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需求三 教师需要围绕主题进行校本教研。,教师们倾向针对某一课例进行解剖分析,希望自己成为集体研讨中的积极参与者,这反映出绝大多数老师希望通过互动提高专业水平,而对单纯的理论讲座和纯粹的听课评课比较反感。在座谈中也有老师指出,既然是教研活动,理所当然应该是集体研讨,因而不少老师也不欣赏独自单干行为。说明随着校本教研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们的合作、研究、参与等教研意识已有所增强,这也反映出当前教研员、教研组长唱独角戏,多数教师被动倾听的教研方式越来越“不得人心”。
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角色尚未明显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各做各的的研究活动,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因而,教研活动的效果也不理想,没有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于是教研活动之后,总有人感到“流于形式,无效果”。如何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形成支撑校本教研活动持续有效运转的教师共同体,仍是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王店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王店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一、教研组的设置
根据我校特点及学科特点,成立四个学科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校教务处与教科室要定期检查和指导教研组的工作。要深入教研组,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尤其要指导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定期完成教研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完成教研组工作总结。
三、组织专题讨论
组织该组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讨论,让有较丰富经验和较强业务水平的教师发表见解,传经送宝,能使大家受益,对大家提升教学新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及教学效率起重要作用。
四、组织教学观摩
专题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要用实践来检验;专题讨论中的争论也要通过实践来解决。有目的地组织观摩课,发动全组教师共同研究观摩课的全过程,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五、组织教师互相听课
教师讲课,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风格。组织教师互相听课,目的在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有互相了解、互相促进之意。要在教研组内形成欢迎别人听课、不怕别人听课、乐于公开教学的氛围。听课后要摆开讲坛,讲课人要热情欢迎听课人谈体会、提意见。
六、注重对本组特岗教师的培养
要注重对年青教师的培养,教研组要分配骨干教师和年青教师结对子,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帮助年青才上岗位的教师尽快成长。
第三篇: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在是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出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立足“校本”改善机制,搭建平台,兴师兴教,铸造品牌。
1、树立校本意识,“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利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找准我们的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我们学校并非别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并非是一般学校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也不同于别的学生,我们的体制也不是别校的体制,许许多多的不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更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忽视了我校的具体情况,再好的教育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教育主张都只能是游离于我们学校之外。“校本”应视为一种立场,一种观念,一种视野,一种方法。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为孩子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等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领导、教研人员勤于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说课、评课、个人反思等多种活动,发现问题、经验、反思教学、探索规律、减少评价式听课,增强指导性听课,解放教师思想,减轻教师心理压力。领导、教研人员、教师无非是抱着共同的目的为了教学研究,为了提升教学水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此,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呈现更加人文化、科学化的教研氛围,使全体教师、教研人员、领导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教研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小至典型案例)推向社会,铸造我校的品牌教师,也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也力争使我校在众多的民办学校中真正脱颖而也,用自己的实力说明一切。
4、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
校本教研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明确目的;规范的过程;适当的方法。
二、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要负总责,教导处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专家引领、互助协作、自我反思”为研修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专家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2、互助协作。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五、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
一级———校长、教导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每月坚持深入课堂,部主任每月听 10 节课,教研室人员每月听课 20
节并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定期举办科研沙龙,定期学习理论,交流研讨,举行信息交流会。
4、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6、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7、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国家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部教研工作情况。奖罚分明。
8.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研室、教务处等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部主任、教研室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4、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命备课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组织好每周 1 —— 2 次的教学研究活动。
主要内容有组织备课组备课、检查教案、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6、校本教研课题应主要来自学校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般来说是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关,那些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自身学校实际关系不大的问题不能称之为校本课题。因此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每个学科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每学期组内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每月 2 次听新教师课。
9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练习题、单元达标题、考试题的质量,向建立学科题库方向发展。每学期要向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10、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研室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级————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进修计划、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拟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共同研究:(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
(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
(3)作业或练习;
(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组织指导教师听课、、观摩课等活动。、做好学科的复习、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6、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认真落实本组教科研课题,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周写 2 个教学反思,每月至少听 4 节课。
5、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六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完成一份新理念教案,写一篇课堂教学叙事案例,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6、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7、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大纲,又备学生实际,即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即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即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六.具体实施计划: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结合。一 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三个提高 :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一)依托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每月每位教师进行1 次常规教学自我评价,1 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由教导处进行检查评价。
(二)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1交谈、讨论,每组利用单周教研活动,双周集体备课,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的问题(问题可由组长提出,也可由其他教师提出)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交谈讨论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教导处每周检查做好记录评价。通过教师论坛推进反思性教学和新课改精神的落实。本学期学校要组织两次规模较大的教师论坛。举行 1 次课改论坛,1 次考试评价改革论坛。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开展组内合作研讨课,即由一个备课组共同承担一节课,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有教学设计,有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克服不足之处。
3、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三)、立足本校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IP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它不完全局限于在校内的力量,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校本研究会形成同水平重复、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此,我校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利用假期培训时间,聘请专家来我校讲座或播放专家讲座录象。
(四)、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学校领导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提高,和教师一起总结,提炼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教研工作以点带面,从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抓起,学校领导深入学科组的活动,集体备课,与教师一起分析、探讨、反思,使教研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五)、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论坛,形成资源共享。每学期每人须写 1 —— 2 篇教学案例分析。、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举行 1 次研讨交流。
3、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期学校进行两次面对全校教师的业务讲座,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备课组要进行教学反思;利用校园网采集前沿性信息等各种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4、继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会基本技能,会制作简单课件,用于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兴趣。每位教师必须学会使用IP资源上课,教导处有检查,并作为期末教师考核之一。
(六)加强备课的环节,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备课要本着“实用、有效、便于研究”的原则,据我校实际的情况、所代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本人的特点,在学科组共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把有限的时期浪费在“抄录”、“摘编”上来应付检查。教案应是教师经过高度浓缩的一篇非常实用的“课堂活动计划”。主张教师把教案变为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改革体现为: 1 导引目标与内容; 2设计明确五点:重点、难点、空白点、德育点、创新点; 3教学策略; 4提供信息或点拔指导或启发讲解; 5 学生研究、体验; 6 合作成功; 7 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8 媒体应用; 9 反思小结; 10研究性,体验性作业。无固定格式,教学设计,共同探究、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七)、实施课题牵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提质量。
1.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研课题,本学期写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阶段总结或教改论文。教研室组织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跟踪听课调查,随时和实验教师研讨交流。
2.课改实验年级教师继续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重点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对我们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完成计划,提高本教研质量,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校本教研情况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进展情况调研
调查人:王影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2012年7月 调查对象:牡丹江市中小学校教师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参与课改实验的几年来,我市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素质等方面,以校本教研工作为关键,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监督各个学校创建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小组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进展情况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不参加中、高考,学生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受硬件条件、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定困难。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各个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基本步入正轨。
1.校本教研规范化
目前每个学校都成立了校本教研组,每月一次业务学习,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总结、汇报校本教研工作,每学期一次优秀教研组评比。用制度规范学校的校本教研逐步走入日常化。
2.观念的转变
教研员的角色转变:教研部门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指导、帮助与协调,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由原来的教学型逐渐向研究型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工作与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一中组织的网上教研活动中,我改变以往教研员的组织者形象,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网络上与其他教师一起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赞同与否定别人的一些做法与思想,真正成为教师的伙伴,而一中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才是那次教研活动的真正主角。
3.管理考核
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要求教研组长按开学初制定的计划按时组织活动,建立教师个人及教研组的档案,以便更好地记录教师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历程,每个学期初展示自己学校的校本教研成果。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点做法
1.学习提高──努力做好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工作(1)培训工作日常化
我们把培训当作我市教研的常规工作来抓,将平时的教研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教育理论的学习,规定每个月一次业务学习,使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训内容广泛性
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训、案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力求教师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培训形式多样化
在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培训后要求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1)教研行为自主化
制度上保证:规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每个学期末各个学校要上交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总结,以准备下个学期初的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并且,每根据各个学校参与活动情况以及校本教研情况,评出一至两个优秀校本教研组,颁发证书,以鼓励促进校本教研的实施。牡丹江一中,二中,三中都曾被评为优秀校本教研组。
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如在牡市十一中学开展中学生普法活动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根据这个主题,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与此同时,我借着这个有利时机,组织全市范围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主题座谈,交流经验,提高了各个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二是与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2009年教材培训,一中陶春卉老师,二中杨丽老师与我一起参加了省教材培训,回来后我们一起担任培训讲师,在牡丹江开展了教材的培训,各个学校教研组学习之后组织开展教材的重组与集体备课活动。这个过程可以总结培训工作中的不足,为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打下了基础。
(3)教研内容系列化
我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如,我市从2004年开始至今开展“一赛五评二看”活动,做到人人赛课,人人评课(活动中聘请教师当评委,点评课的同时反思“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通过对五评材料(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期末命题)的系列化评审、研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对教师上报材料的要求,针对某个材料的共性问题组织学习,共同再提高。例如:我发现有几个老师上报的教学案例大同小异,很有可能是从网上抄袭,立刻组织教学案例的写作研讨活动,学校教师都感觉很有必要,也收益非浅。
两年一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评比,都是将课堂授课,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在工作中的表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现出来,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
(4)教研形式多样化
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一中: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 地位;二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中:如何持续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十五中:面对新一轮课改,你们准备好了吗?)、课题研究(八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五中:学生热衷玩游戏怎么办;朝中:教材如何重组;)、读书交流等。
3.同伴协作、加强交流──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将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长组织起来,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教案一般采用电脑输入(建议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的教案模式),提倡备多板块、移动式、个性化的教案。在全市范围建立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网上交流群(利用OICQ建立群12590485;飞信),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开展各类观摩活动,特别要发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秀和教学能手的示范作用,通过他们做课,评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开展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我市每年一次的常规赛事有说课竞赛、讲课比赛、论文及课件评比以及学生电脑作品的评比等。
(3)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出来参加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如省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其他的各种省级比赛活动等。
(4)实践经验推广活动。原六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借鉴开发了学生学习中的电子档案袋,能够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成绩,并能及时与教师交流。我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介绍和推广这种教研成果,在全市范围内收到良好效果。
5.特色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受硬件以及学校条件限制,有些学校没有教材,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硬件条件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设计。如二中就进 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外,几所学校(如一中)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开办免费辅导班,指导学生制作电脑作品参加每年定期组织的各种比赛,用学生的成绩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三.反思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通过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我市的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步伐较大,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市里及省里领导的认可。但是,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不足:
1、问题与原因(1)教研员的工作误区
校本教研的精髓就是以校为本,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为主线的,或者以验证某项理论为目的的教研形式。教研部门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指导、帮助与协调,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可现实工作中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转变角色,还是存在着统得过死、管得过细,还是习惯于用各种各样繁多的教研活动把学校圈定在自己的“圈”内,学校老师根本就没有机会和时间跳出圈外去寻求自己的发展,无法“以校为本”。今天一“比武”,明天一“竞赛”,他们哪里还有精力搞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不是靠浮在上面的轰轰烈烈的活动搞出来的,而是要靠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机会,可是谁会给老师以自主的空间呢?
(2)教师本身的惰性
正式由于传统教研模式的强大惯性, 教师搞教研基本上是依赖于教研员等专业研究人员。也就是说,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制订,从研究活动的开展到课题结题,乃至研讨、公开课、示范课等由哪些教师讲, 讲后由哪些人来评, 哪些人参加教研会等, 都由教研员说了算, 教师成了配角或旁观者。一些教师也认为, 教研是教研员的事, 是个别骨干教师的事, 自己不会做也无须做, 只要教好课就行了。在这种认识误区下, 他们只习惯于模仿他人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 成了懒惰的跟随者,只求教研员告诉他们一招一式的做法, 偏离了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更有甚者,一些老师评完职称便从此不问研究之事,更别提参与什么校本教研了。
(3)教师负担过重,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承担授课任务外,还要负责打字、复印、党务、档案管理等工作,繁杂的工作让他们没有精力投入具体的 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中。正因为过重的工作压力,使得一些老师对教学研究失去了积极性与主动性。
(4)校本教研反思不够,流于形式,不重视实践积累。
每次活动都是轰轰烈烈地进行,大家在活动中慷慨激昂,高谈阔论,但活动结束后,便把好的思想,好的经验高高挂起,忘记了实践,忘记了反思,忘记了继续改进和提高。
2、对策与建议
(1)教研员一定要塌实地走到学校中去,成为各个学校教学研究的一员,真正转变角色,做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学习的帮助者。一味地强调教师的责任就是推卸责任,作为从事教研工作的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深入学习和研究,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
(2)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感,通过活动激发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学生成长的快乐感、幸福感。比如定期的学生作品竞赛活动,学生获得省、国家级奖项的同时会得到中考加分的机会,这样教师的指导工作得到了肯定,势必对工作的热情增高。
(3)减轻教师的压力,让教师从形式主义和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研究、创新之路。比如:学校可以安排专职的打字员、档案管理员等。
(4)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提高和进步。今后在教研活动中应该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的活动力度。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总之,校本教研要以广大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选用适合本校情况的课题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要有实用价值。这样的研究才是名副其实的校本教研,才能推动新课改,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篇:孙楼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计划
孙楼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目的在于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
二、理论基础: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而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三、主要工作:
1.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1)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要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要努力在备课组活动中落实学习制度,将学习与备课组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每学月至少有二场次的备课组集体学习活动。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如仅数学学科就包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学习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科研、数学课堂教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案例研究与写作、数学教育展望等专题,力求教师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教研行为自主化
制度上保证:常规教研活动及备课活动要定时按时举行。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要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
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争取日渐浓厚。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
(3)教研内容系列化
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积极开展青师基本功评比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教师练功竞赛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素质。
(4)教研形式多样化
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
(5)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要积极做到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
3.同伴协作、加强交流──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教案提倡备多板块、移动式、个性化的教案。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四、组织保障
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导处、各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各种活动。同时制定各种制度与职责,各成员分工明确、协调工作,促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组长 张立民 副组长:黄贤涛 周凤侠 史凤云 组员:各学科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