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辩稿
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尽管短期支教目前确实不成熟,但我方仍然认为短期支教利大于弊。短期支教指大学生社团或公益性组织发起的寒暑假支教志愿活动,活动一般不超过一年。我方衡量利弊的标准是能否通过其利端解决其弊端,我方认为短期支教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短期支教对支教者本身利大于弊。开展短期支教活动是加强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或社会团体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短期支教的利端是可以解决其弊端的,要保证团队的领导者的目的是纯粹的,并对支教者的支教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无论支教者的顾虑如何,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就能在支教活动中收获经验,传播正能量。而且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大学生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有缺失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是让大学生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获得。
第二,短期支教对受众利大于弊。开展短期支教,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对提高该地区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短期支教确实在时间上较短,但是其利端仍然可以解决其弊端,因为短期支教作为辅助性教育手段,它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人才,而在于发现被支教地的教育问题并反馈,带去外面世界的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引导更多的人投身到支教行列,支教行列越来越壮大,越来越规范,问题和弊端就会被源源不断的被解决,当地教育才可均衡发展。
最后,我们坚信支教者成长了,农村孩子就成长了;支教者真心的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支教者只需要做到问心无愧,农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就向着最终解决迈出了一大步,短期支教的关键不在于支教者的专业和技巧,而是爱和真诚,我们希望短期支教是一群人的接力赛,而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因为我们都知道短期支教为我们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第二篇:一辩稿 短期支教利大于弊(模版)
谢谢主席,大家好
要讨论今天的辩题,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什么是支教,支教是指支教是指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文件,号召大学生积极响应,进入偏远地区支教,但即便如此,据调查显示,长期支教教师数量仍旧难以满足当前偏远地区对老师的需求,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分子群体,出现了大学生短期支教现象。而短期支教区别于长期支教的特点是时间在寒暑假,时长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其目的与长期支教的常规知识教育不同,多为贫困学生带去物质支持及精神引导。
而作为对现有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我们今天讨论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完成对我国正常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
对于受教者来说,除了支教团带去的物质支持,短期支教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知识资源,不仅对受教者进行了大纲上的教学,带去新的知识,也带去了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例如,清华男神王乐天和朱俊林就为贫困地区带去了几十台自己改装的电脑。在对贵州11所中小学的统计中了解到,受教儿童中,46.2%认为写作能力有提高;71.9%认为数学知识有提高。相比于当地教育,大学生教学内容更涉及了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方面。同时,28.29%的受教儿童都为留守儿童,其中人文关怀更为重要,武汉一所大学做过这样一项调查,20.93%的留守儿童害怕与人交往,而在支教后,有78%的儿童敞开心扉,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对于没有或者缺少长期支教老师的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来说,短期支教弥补了其教育体制的部分不足,给孩子们带去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怀,更将孩子们的视野带到了山的外面。
对于支教大学生来言,短期支教作为对社会实践及志愿活动的进一步落实,其利大于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通过支教学会奉献,在艰苦环境中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在团队备课、上课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应对支教过程中问题时,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短期支教也是对我们大学传统课程的一大补充。
其实抛开我们对大学生短期支教这么生硬的命名,他的实质就是大学生志愿活动与山区支教事业互补互助的一项活动,作为对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补充,它是一股新鲜而充满活力和爱的血液,虽然短暂但是意义深远。
第三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一辩稿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近几年来,有一类公益项目发展很快,即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支教指的是支援落后地区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无疑,支教本身是一件好事。而大学生短期支教则是把大学生这个群体,引入到支教这个活动中,这让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落后地区,还包括了帮助大学生自我成长。基于是否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目的,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首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是有效果的。大学生经受过高等教育,素质高、眼界宽,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过不同的人生,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比较全面和客观。他们能够更生动地引导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生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根据南风窗的调查数据显示,接收短期支教后,88.9%的学生想读大学,53.2%认为学习兴趣有提高;59.4%认为自信心有提高;61.3%认为孝顺长辈的意识有提高;64.6%希望像大学生一样帮助他人。在学生们的生命里,我们支教的十几天也许像那瞬间疾驰而过的流星,还来不及孩子让我们看清我们的样子,就消失在他们的视野,但至少能留给他们一道温暖的光亮。
其次,大学生在支教中成长了。其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教活动后,通过克服支教过程中的困难,培养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和提升。其二,由于支教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多数支教大学生即是任课老师又兼负班主任的职责。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以便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应变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在公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我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只要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如果你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我们相信只要安排得足够科学,考虑的足够充分,大学生短期支教绝对是利大于弊,不管是对志愿者本身还是当地受教学生。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第四篇:大学生短期交流利大于弊一辩稿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
相信大家最近在学校的图书馆,学生服务中心都有看到学校今年的海外交流学习项目,粗略浏览,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几十项短期访问交流项目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对方辩友感觉如何,反正我是动心了。那么我们都知道,交流是学习的最好途径,我们通过相互交流能够接收新的思维寻找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促进自我发展。而大学生的交流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也显得更加重要,相比中小学和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大学生的短期交流更不拘泥于形式,这种交流不单纯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学校之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通过这种学生之间的流动,达到教育资源利用和共享最大化。这些交流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并且,相对于长期海外留学,以及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来说,短期交流是一种成本较低的交流方式。所以今天我方持有的观点是大学生短期交流利大于弊。
大学生交流不拘泥于形式和时间,只要是暂时性的、未形成完整学制的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的大学生交流都可以叫做大学生短期交流。通过交流,我们享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过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学校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很大的扩展和延伸,强化了短期交流的实际意义。另外,除了对专业性知识的更加多维全面的理解,大学生短期交流也对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具有很大帮助。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学生短期交流是有一定严肃性的,不管是交换生还是海外游学,显然主要目的是学习交流,这些目的是大学生短期交流的内在要求,也是短期交流区别于夏令营等其他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项目的最大不同所在。当然,这些交流都是需要成本的,相对于长期的海外留学,以及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短期交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财力来达到交流的目的,显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全球化的世界,不同的信息知识经验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种媒介进行传播,大学教育模式也受到很大影响,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锁在大学校园里的教育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大学之间也开始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以促进自身进步。学生是学校的基本单位,通过大学生之间的短期交流,不但有益于学生,也能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更新和再生,对学校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在百度中输入大学生短期交流,会看到400多万条信息,足以见得市场对交流的需求有多么庞大。而据国际教育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由大学和教育机构组织的中国留学交流项目超过220个,其中短期项目有130个。仅北大一所学校,本科生参与短期交流项目的比例就达到近40%。显然跨校交流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并为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教育市场。更加长远来看,这些交流项目,使得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充分流动,使促进学校自我改革的要素充分涌流,从而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进步,也是打破知识和教育壁垒的重要途径。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于大学生短期交流抱有过高的期望。它只是大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只存在作用和影响大小的问题,并不存在明显且致命性的弊端,它只是为当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知识学习交流的途径,并没有强制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经济状况,和自我判断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方式进行交流。这些都不会妨碍到大学生短期交流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的正当性和优势。综上来看,我方认为,大学生短期交流利大于弊。
第五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辨稿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定义 1.支教: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
2.“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 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
3.大学生支教: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
4.利与弊:这个社会或者某个群体很需要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好处,并且由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坏处是可以避免的。短期支教的时间:3年 二.角度
支教者,被支教者,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社会效应 弊:
就是支教时间短,支教人员不固定,更甚是支教地点都不固定
1.孩子: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给孩子们带去了自卑,打搅了孩子们本来简单纯朴(无知)的生活;当满怀希望的孩子走进城市看到的却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大学的价值)时,大多数孩子面对的将是是希望的崩溃;少数孩子的成功并不能挽回大多数孩子的命运;(学习的意义,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的认识,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听进去,短期支教就有意义)
短期支教队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影响到当地老师的教学完整性。2.支教人:短期支教队员的目的不纯(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需要自己分担部分生活费车费的,有的甚至需要承担全部的相关费用)人员的更替以及支教时间短暂;毫无经验的新队员从老队员的经验里得到的恐怕少得可怜,于是一批批新老队员不断地留有遗憾;支教队员的安全也存在问题。
2.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短期支教队员的前往给当地学校老师及孩子家长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支教员教课内容新颖(内容,可以教基础内容);孩子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容忽视,其家庭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更高学历的求学费用有可能教育出糟糕的学生; 4,短期支教的功利化发展趋势:(留守儿童得以托管,给当前社会解决了一个难题,同时对于输出支教队员的相关学校或机构,短期支教给其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名声和资源)有物质上的帮助,力量有限,但微薄之力也是一份力量。
实例1:2009年实施了两年的北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计划不再坚持,改为长期支教(当时“我们未来还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表示)实例2:网上一份调研结果表明,有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回乡支教,是可以改进的。实例3: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支援活动,7年间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
实例4:据《中国青年报》所登载的一篇调查报道数据显示,虽然95%的受教学校认同大学 1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生短期支教,并表示支教有效果,但同时有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接下去的教学造成压力,100%的学校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当课堂恢复到老样子,孩子们心理落差很大。
实例5: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支教十余年,持续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的教育问题。
实例6:徐本禹,2003年延迟华中农业大学公费读研,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人物”。实例7:《 中国青年报 》(2011年11月10日)董亚宁当时在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研三学生,来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读大学时接受过浙江一位企业家的资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参与一些公益助学活动,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助学组织——“千里草助学计划”。董亚宁没有停留在调研阶段上,而是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事实上,他所发起的“千里草助学计划”就一直在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短期支教模式。
“传统的短期支教选择地点往往是离家乡很远的贫困地区或是学校附近,而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选择了在回乡支教的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回乡支教就是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支教活动。”董亚宁自己这几年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的经费往往有限,而寒暑假回家的同时可以开展支教项目,一举两得;而且回乡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当地人,可以用家乡话与孩子们沟通,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与孩子们交流,也容易得到家乡乡亲们和教师们的认可。”
而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困难的问题,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运用了“太阳币计划”管理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设置各种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将获得相应的“太阳币”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方可申请参加短期支教或申请组队开展短期支教。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过滤”掉那些凭一时冲动加入的人——“农村的孩子伤不起,很多城市大学生不明白这一点,有些人还真是不去为好。”
董亚宁的团队还通过大量调研并请教专家,根据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点,编写了一套《微笑成才五部曲》教材,分为自我认知、道德养成、智力培养、人生导引和探索实践五个板块,而且课时也符合短期支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支教大学生还会把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理念留给学校的老师,并聘请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点负责人继续推广《微笑成才五部曲》,“原本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师,将转换成提供服务者,将‘支教’继续延续下去。” 2010年8月,董亚宁带队首次在陇南灾区土蒿小学、苇子沟小学、宋坪学校及南康学校开展《微笑成才五部曲》项目,又于2011年2月在甘肃会宁八里中庄小学、土门乡中心小学及八里陈去小学3所学校开展,项目期间邀请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不论项目前期筹备、实施过程,还是后期保障机制,都相当顺利。
“我们是设想把千里草助学计划短期支教模式打造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模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这样才可被更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复制。”董亚宁信心满满。
突破点:“大学生支教”是必要的,而其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在不改变其“短期”及“支教”的性质下,通过制度规范解决的,因而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利大于弊的。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依然有68%的受教学生在支教后认为学到了知识,并且有95%的受教学生表示喜欢大学生教学,以上问题都属于客观问题,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科学的支教模式来得到改善,这里主要是指规范在支教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关于心里落差:我们可以改进:“入乡随俗”,我们可以尊重山区平时的传统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可以避免的。
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虽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呈现出“鸡肋”乱象,但在中国乡村教育整体趋于衰落的情势下,这种支援方式无疑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标难治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乡村教育条件,使大学生“短期支教”自发地变成“长期支教”,扩充乡村教育资源,遏止其衰落的势头。
只要安排的足够科学,考虑的足够充分,绝对是利大于弊,不管是对志愿者本身还是当地受教学生。
请那些对短期支教有偏见的人到大山里看看,看看他们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需不需要我们的关怀,需不需要我们的支教。就算我们的支教活动的确不该开展,那也请你关注一下山区,给他们捐点书,捐点衣服,捐点爱心。这次我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送给孩子们的东西太少太简陋了。(长期支教:可操纵性不强)
现状是:要建长效机制,面临着资金匮乏、难以和当地长期合作等诸多机制限制 每年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利用长假进行支教工作,他们的活动大都集中在10天至20天内。
大学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偏远地区,把五彩缤纷的梦想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获得了当地师生的赞誉。
实例:林芸生是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大二学生。他说:“回去之后,我们计划联络其他院校的法律院系,由他们每年来完成‘接力’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努力将学生们支教过的学校发展为实习基地。今年7月,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与湖北省麻城市教育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师大将在麻城县建立暑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暑假,学校都会派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到麻城参加教学实践活动,麻城当地则将为大学生们的支教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成立于今年3月的中国大学生志愿支教基金,是本次新疆支教活动的组织者,立志要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取得突破。仅对新疆支教,基金就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5年内,选派1000名大学生,志教100所新疆中小学,资助2万名新疆中小学师生等。“尽管这次支教新疆还有些不足,但是这毕竟只是开始,我们最终要建立的是‘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志愿支教活动。”基金秘书长傅道迅说。
而在该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齐维京看来,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去各地支教,还能起到一个信息中介平台的作用。
齐维京认为,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如果仅仅从事短时间的支教活动,将不利于最大化地发挥支教队的作用。“这么多学生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钱,舟车劳顿地下到最基层,我们是否可以更充分地挖掘他们这一趟的价值?”齐维京说。
志教基金依此提出了“整合”的概念。齐维京介绍说,该基金将致力于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不仅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支教资源,也要整合被支教地区的资源,使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总而言之,我们一方面资助和帮助全国各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一方面要通过资助、授课、长期联络等多种方式,照顾和关爱当地师生。”
1.出发点不能定性全部。短期支教对志愿者也是有一些好处,只要团队的领导者或者说倡议者的目的是纯粹的,并且可以对团队成员的支教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不管支教队员的目的 3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是否纯粹,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并能在约束下做好一个支教老师该做的事,带去正面的能量,那我们又有什么好强求和质疑的呢?因此这就要求团队具备一定识人的能力,能够在选拔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热心公益同时又有能力的同学。不管你目的如何,至少你去了。如果你肯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个任务,去认真做调研、备课、与学生交流相处、上好每一堂课,你就完成一次好的支教。
2.没有人会否认保持长期教育关系的好处,但是对于支教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借此来抨击支教无用,媒体也经常报导一些长期支教的大学生来树立榜样。
支教活动: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以大学生短期支教为代表,也包括乡村冬夏令营、乡村学校或社区寒暑假读书会等其他形式。这项目一直以来,“旁观者”的批评声和“行动者”的反省声都不绝于耳,但却始终顽强生存乃至蓬勃发展。
此类项目的更重要的受益者,是大学生志愿者,而不是乡村的孩子们。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大学生在现有框架下的任何努力和坚持,都不能弥补他们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缺失掉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我以为乃是让大学生涯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习得。在公
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1899年时,美国的高中以上学历者仅有10%,正是通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和各类志愿活动,成长起大量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为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百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骨干力量。无论大学生们参加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公益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这个项目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他们是自愿和志愿的,都值得大声赞扬,都应当尽力呵护。大家都知道美国最成功的支教类公益组织,很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支教组织是为美国而教。虽然独立调查明确显示,“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但诸多媒体最常用(可能也是“为美国而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却是:“为美国而教”的最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一两万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心和有领导能力的骨干。连“为美国而教”这样系统化的长期支教项目,更重要的价值都在志愿者自身,更何况寒暑假支教、夏冬令营这种短期项目!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企业乃至各类面向成人的培训中,培训师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如下:有个牧师苦苦思索隔天的讲道内容,5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断要求爸爸陪他玩。于是,牧师拿出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报纸,撕碎并嘱咐孩子拼好粘起来。10分钟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说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有认识世界地图的能力呢?只见孩子分得意地说:“很简单啊,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把纸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牧师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天他讲道的题目就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理故事,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总是会遇到这种一体两面的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大学生的成长和农村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和教育等更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一体两面。有一个远比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名的多的一体两面问题。亚当斯密在自己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论断是:
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学的一体两面问题。马克思倡导优先解决公共利益,并试图以此带动个人的幸福。而亚当·斯密,在理性洞察了“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以此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和富强的基础。(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与斯密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老子、斯 4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密和牧师的儿子,用他们面临的问题去跟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做类比,并不十分恰当。但我以为,当人们面对一个异常复杂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时,选择简单的一面,然后长期专注于此,才真正有可能解决简单一面的问题,并且同时也(出乎意料之外的)把复杂一面的问题解决了(或者至少向解决方向大大推进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我因此也特别相信,在大学生短期支教(或者冬夏令营)的公益项目上,只要大学生“”了,农村的孩子就“对”了;大学生成长了,农村的孩子必然就成长了;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大学生只需做到无愧于心,农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不公的问题,就又向着最终解决迈出了一步。你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出于爱心的公益实践会否给孩子们带来伤害”,“面对如此复杂真实的农村教育问题我一介书生的小小行动真的有多大作用”„„等等这样的反思。正如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一个以正当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优的人,不必反复纠结于“我的行为是否伤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一样。你们也不必过度拔高自己行动的短期意义,认为“我们就是要直面和挑战农村教育的极大不公,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光和热”。其实大学生某种意义上就是那个牧师5的孩子吧,世界地图的确是目标,但我们当下先解决自己最熟悉的问题,同时获得成长、种下公益志愿和解决教育不公的种子,这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大,会开花结果。大学生短期支教或冬夏令营,许多时候都有各类主题的,有推动阅读的、有面向乡土教育的、有音体美学习类的、有倡导“全人”教育的。这些主题设定都很好,但你不能说,因为我们机构专注于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题,所以我和你提到的大学生公益项目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受益对象就是农村孩子。从小道理上,我以为这样的主题设定有助于你们的项目做的更专业、更有成效,更有助于一体两面“难”的一面问题的解决(至少不会做“应试教育”的帮凶)。但从大道理上,不论你的主题是什么,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体两面的“简单”一面,都应该放在第一位。理解了我的思考,才能更好定位和设计项目,才能更恰当设定可以达成的目标,才可以让农村孩子们更开心更有收获,才能让大学志愿者们更加坦然自己的选择,才不为网上旁观者冒充农村孩子炮制的虚假批评所吓倒。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会(因为失误或支教时间过短)而伤害当地孩子,梁晓燕老师有过个说法,我很推崇:(大意是)大学生志愿者有这种想法,表明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你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我想特别补充一点的是,当你不小心表现的不完美,甚至有一些失误时,你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而你如果尽力而为了,用真心去做这件事(短期支教),孩子会感觉的。如果你表现的更加优秀一些,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真的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
记得以前在人人网上看到过一篇日志,大意是以被支教的孩子们的口吻否认支教的好处。虽然我觉得这篇完全是人人脑残文,但是角度值得参考。这个问题一定有两个出发点:支教者与被支教的学生。
1.端正心态——使支教者利大于弊。
我相信很多去参加支教的大学生都不是抱着“支持偏远落后地区教育”的纯粹目的去的,很多人是为了加分、评奖评优、以后简历好看、提升逼格等等等等。包括我自己,老实说,当初我去美国公立学校的reading partners做志愿者也不是为了帮助低收入者儿童,而是因为学校要求每学期要完成一定时长的academic service learning(学术性服务学习?)但是——出发 5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点不能定性全部。不管你目的如何,至少你去了。如果你肯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个任务,去认真做调研、备课、与学生交流相处、上好每一堂课,你就完成了一次好的支教。顺便自卖一下,我作为志愿者的工作时也是远远超过了学校要求的时长,而且虽然这学期我找到了有工资的兼职,仍然没有停止志愿者服务。
建议:人到了支教点,就暂时忘记你原本的各种目的,也不要把你自己当成这些孩子的“救世主”。此时此刻,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师。2.制定合适的策略——使被支教者利大于弊。
没有人会否认保持长期教育关系的好处,但是对于支教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借此来抨击支教无用,媒体也经常报导一些长期支教的大学生来树立榜样。把自己的青春留在支教区,是道德上限,不是下限。而普通支教者应该做的,就是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在短短的支教期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我看来,支教者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授知识,而是为孩子们开拓眼界、打开思路。让他们知道,原来我还可以这么做、这么想。
建议:善于利用技术和媒体的同时,别忘了多和孩子们聊天,谈谈你的人生感悟和见闻。教学的时候着重方法和思路教育,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点。或许你与他们接触的这短短一段时间,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和理想产生莫大影响,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