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调慈善利大于弊(一辩稿)
高调慈善利大于弊(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高调慈善利大于弊”。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调慈善的概念。高调而行,是指利用媒体、网络等一切传播途径,积极倡导宣传的行事方式。从发展角度而言,高调慈善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使社会关注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无论如何,高调慈善还是慈善,它能够帮助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然而,仅仅依靠一些企业家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关注。高调慈善可以作为这么一个联系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纽带,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这样,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从号召力角度而言,高调慈善能够形成一种乐于慈善的社会氛围,带动更多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陈光标作为我国高调慈善的代表,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并获得了“2008CCTV年度经济人物大奖”和“CCTV年度十大三农人物公益奖”等多项荣誉。并且,陈光标的义举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赏,温家宝说要“向你致敬”。为什么社会给予陈光标这么高的评价?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调慈善来号召更多的企业家回报社会。而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陈光标被推选为“最具号召力中国慈善家”,并积极动员和联合其他企业家一起从事慈善事业。这样,我国的社会慈善活动才渐渐发展,稳步前进,显现出勃勃生机。
第三,从体制角度而言,高调慈善能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监督,从而防止利用慈善的名义来满足自身不正当利益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慈善机制的不足。毋庸置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慈善机制还在完善之中。在这样的时期,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调慈善是一种将慈善置于“阳光”下的行为,它透明,真实,能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慈善,并且监督慈善。因此,高调慈善不会存在满足自身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综上所述,高调而行更有利于将慈善行为普及化。只有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才有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同时由于得到受益者和社会的认同而获得精神力量,使慈善者更有动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方重申,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谢谢大家!
第二篇:高调慈善利大于弊-一辩发言稿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我方观点为:高调慈善利大于弊。首先,我们来明确什么是高调慈善。高调慈善,是相对于低调慈善而言的。因此,广而告之的慈善活动,都应被视为高调慈善。在现实生活中,做公益广告;明星、企业等公布捐款数额;名人举办慈善晚宴等等,都属于高调慈善的范畴。正是有了这种高调的慈善,我们社会的慈善事业才在这些名人效应与示范效应的带动之下,快速发展。
下面,我方就以是否能促进慈善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评判的尺度,从慈善的资金募集、制度完善、社会效应三个方面来论证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第一,高调慈善,可以为慈善事业募集更多的资金。通过高调的慈善,可以鼓励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参与慈善,募集更多的款项,从而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许这种行为也会导致被动的慈善,但是这不也是慈善者权衡之后的主动选择吗?这不也正是说明捐款者社会意识提高的体现吗?因此,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第二,高调慈善,可以带动慈善事业的制度完善。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慈善制度还很不完善,而人们对于慈善机构也很不信任。将慈善活动高调处理,就是置于社会的聚光灯下,更容易遭到来自社会各界甚至专业机构的挑剔、批判、监督与检验,从而使慈善制度不断完善,真正成为规范、透明、公正的现代慈善。有人认为,这种慈善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方法,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纵观这几年,高调慈善是不是越来越普遍呢?相对于目前不透明不公开的官办慈善,是不是一种进步呢?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只要是一种进步,就是应该提倡的。因此,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第三,高调慈善,可以增强慈善事业的社会效应。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需要树立慈善活动中企业和公众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对慈善的高调宣传,可以让大家知荣明耻,起到一种良性导向作用。就整个社会而言,高调宣扬慈善,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会给整个社会塑造良好环境和形象,这不正是党和国家所提倡的吗?
有人认为,高调慈善会对受捐助者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首先要清楚逻辑,被慈善者感到尊严扫地,是因为高调慈善吗?被他人知道了就会感到尊严扫地吗?这里要区别慈善和施舍的概念。慈善不是拿钱羞辱穷苦人,而是对需要帮助者施以援手,如果有人对你施以援手,你觉得这是侮辱,那么不是他人侮辱了你,而是你侮辱了别人的善心。因此,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通过高调慈善募集资金,并在监督下实现制度的完善,从而发扬其社会效应,进而又募集更多的资金,如此一个良性循环,难道不是高调慈善利大于弊的最好证明吗?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第三篇:高调行善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高调指的是自己主动宣扬并且通过有意让他人知道的方式做事。而高调行善是一个由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所衍生出的新兴的网络用语(主要表示网友对行善而又有自吹自夸嫌疑的不满)因此高调行善的意义应当是指通过一些手段宣扬自己的善行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并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某些主观目的的行为。而所谓接纳,指的是社会对某一现象普遍认同并允许其广泛存在。我方认为探讨“中国社会应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的标准是其是否会对我国慈善事业造成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发展。基于此,我方坚决认为中国社会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理由如下:
第一,高调行善忽略了受助者的感受,与慈善的初衷相违背。行善者通过高调行善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但是却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受助者的内心感受。面对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媒体的大量曝光,受助者的伤口被一次次揭开,行善者可能通过高调行善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但是却伤害了受助者的自尊。这与慈善的本意相违背,不仅没有给予受助者真正的关爱,反而很可能演变为对他们的二次伤害。第二,高调行善不利于提高民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高调行善行为的泛滥会给社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首先会让民众认为行善是少数富人的专利,而不是经济水平一般的普通民众的责任,弱化了民众的慈善意识。其次,高调慈善会给其他人带来一种压力,尤其是对于高收入阶层,少数富人的高调行善行为会使与其条件相当的人碍于面子而不得不捐款,这种被动的行善不仅不能提高民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甚至会使原本应秉承着主动自愿原则的慈善演变成了一场道德绑架。
第三,高调行善曲解了慈善的本意,使得慈善在人们心中沦为了一种商业手段,而忽略了慈善真正的含义,使慈善蒙上了功利的阴影。高调行善让人们认为行善与目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出于一个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使得原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善行变成了相互攀比的工具与自我宣传的商业手段,民众倾向于用捐赠的金额与形式来判断一个人爱心的大小,而抛弃了慈善本身出于本心地去帮助他人的真正含义。施善者动机不纯,民众过于功利,可见行善一旦通过高调的方式,就破坏了原本最美好的样子。
综上所述,高调行善无论是从受助者角度、社会民众角度还是从慈善的本质上来说,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发展,因此我方坚定认为“中国社会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
第四篇:慈善高调还是低调四辩稿
谢谢主席、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晚上好。感谢各位辩友带来的精彩辩论,在进行我方最后的观点陈述之前我想先纠正对方几个错误观点 :
第一 对方一直在受助者自尊心受伤的问题上纠缠不放,自尊心是个人主观感受,帮助者在高调做慈善的时候是持着平等地心对待帮助者,如果受助者不能摆正心态,那么无论高调还是低调做慈善都会受伤害。况且,我方一辩早已说过,高调与做秀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方辩友为何要将其罪过强行扣在高调的身上呢?
第二 对方辩友一直在说低调做慈善也能扩大影响力,我们不否认其能做到感染身边之人,但高调做慈善却能达到一声呼众生应的效果,这是低调做慈善所无法媲美的。两利相权取其重,孰轻孰重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第三 对方一直在情调我们高调做慈善借助媒体等宣传方式带来弊端,可是无论做什么事媒体这种利弊都会存在,那按对方的逻辑就因该取消媒体这种传播方式,回到最远古的生活状态下,全凭行为者自身去传播讯息岂不是更好呢?
俗话说,黑猫白猫抓得找耗子都是好猫,高调低调促进了慈善都是好调。我们并不否认低调做慈善带来的有利影响,但是,做慈善就是做公益事业,这就是社会的事情,下面,我方就以能否促进慈善的发展以及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为评判的尺度,再次阐述我方观点。
其一,从慈善体制角度来看,低调行善总是不为人知,这让我方看到善款流向不明却是可想而知啊,而高调慈善是一种将慈善置于阳光下的行为,它真实透明,能够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慈善并监督慈善,从而防止利用慈善的名义来满足自身不正当利益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慈善机制的不足,也使得做慈善群体树立起自己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保证慈善事业不断完善发展。
其二,从慈善自身发展来看,高调慈善可以作为联系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纽带,可以鼓励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参与慈善,从而募集到更多的善款。高调慈善更有利于将慈善行为普及化,从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当盖茨、巴菲特携手来华劝捐时,不正是陈光标大声回应死后裸捐吗?后来数百家企业家已响应裸捐资金数千亿,这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已远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了。
当大家理所当然的声讨批判王老吉的时候,当我看到壹基金成立之初,李连杰奔走呼吁,卖力的宣传着壹基金,而网上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的时候;请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正在把真心做慈善的人们推开?我们在置疑批判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一切又是谁之过?当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选择用慈善来进行你们口中所谓的“做秀”时,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慈善敬而远之的时候,这就是你们所期待的结果?你们是否会举杯庆祝你们的“胜利”?
选择高调做慈善,是因为我们真真切切的希望看到能有那么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做善事当成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才是高调做善事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坚持认为,当今社会应当提倡高调做善事。
第五篇:慈善应该低调还是高调? 一辩陈词
慈善应该低调还是高调?
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来看,慈善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是在慈善心理的驱动下,一种不附加要求的善举。其次,“应该”表示理所当然,可理解为情理上的必然。
接下来让我们理解一下高调与低调的定义。高调比喻脱离实际的议论或说了而不去实践的漂亮话,高调是张扬,是将事情放大化,在此,必须强调,适当的宣传并非高调。而低调则形容和缓而不张扬,它是一种务实精神的体现,代表着一种谦虚谨慎、不张扬的态度与个性。低调做慈善不是默默无闻和完全不为人知,低调绝非无调。
低调的慈善态度更符合慈善的本义。低调的慈善是纯粹朴素的,是存在于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有关于爱的正能量的交互。是慈善者以自己的善意为出发点,不为名利,只为简简单单地传递爱心,是慈善本质的最佳体现。与之相反,高调的慈善常常参杂着除慈善外的其他附加要求。也许高调慈善者的初衷纯良,但当名利滚滚而来时,有多少人可以保持自己的初衷,而不是使慈善变质呢?
低调慈善可以更好地保护捐助者与受助者不受伤害。受助者往往处于某种弱势地位,此时他们会更为敏感脆弱,高调的慈善容易将他们的隐私与伤痛暴露于公众之前,而这无疑是一种伤害和尊严的破坏。对于捐助者,高调慈善亦会暴露其隐私,或将其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使捐助者与其家人的私生活受到打扰。相比之下,低调慈善就不会产生这种问题。
低调慈善是更有效的慈善方式。低调慈善意味着其行为是自由而
又独立的,捐助者可以量力而行,不受干扰,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慈善途径。高调慈善则很可能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倘若慈善应该高调,这只会使大众对慈善产生强烈的距离感。慈善的主体永远应该是人民大众,而非小部分个体。只有人人可以做到的低调慈善成为主流,慈善的力量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们应该通过理性分析,选择慈善事业最有利的发展导向,即低调慈善,如此方可建立起人人参与的慈善社会,使慈善事业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