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定稿)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文章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 形成条件 防治措施
泥石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其成因、特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整治,消除或降低泥石流对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我们在了解泥石流成因,提出预防措施的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
一、泥石流含义
我国是多山之国,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山体稳定性较差,加上丰富水源条件,使我国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危害相当严重。
泥石流是由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形成的泥浆,在震动或暴雨、冰雪融水等外部条件激发下,沿坡面或沟槽作突然性的流动现象。它是介于水流和土体滑动间的一种运动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泥石流与洪水同属山地洪流,即它们都是大量水分携带山体泥、沙的流体沿沟、槽汇聚呈急泻而下的洪流。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流体中水分与泥、砂组分的含量比例多少。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要具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和泥石流流动的高山深沟、陡峻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泥石流形成区多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流通区的地形具有能够使泥石流急泻而下的深狭谷、大陡降谷床特征;堆积区一般为能使碎屑物堆积的开阔山前平原和河谷阶地地形。
2、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气象水文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流水密切相关,没有大量的流水,泥石流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气温高或高低气温反复骤变,已经长时间的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使破碎物质得以迅速增加,这就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另外,泥石流的形成与土壤及水的酸、碱度也有很大关系,碱性土壤地区(pH>7.0),有充足的岩石风化坡积物,即泥石流的固相物质,若遇山高坡陡的有利地形地貌条件,并有特大暴雨及连续降雨,使汇集在沟谷中的坡积物在水动力和重力作用下,便发生泥石流;在酸性土壤地区(pH<7.0),当松散的酸性固体物质在碱性较大的洪水中产生絮凝,只要配合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也易形成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危害及分布
1、堵塞河道,使下游断流,上游河床迅速淤高,河水位迅猛上涨,河道壅塞形成新的湖泊─堰塞湖,并可随时溃坝,给下游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
2、淹没和破坏农田、民房、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造成人、畜丧生,毁坏土地,致使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中断,甚至颠覆,冲毁水电站、引水渠等,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3、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坑道,伤害人的性命,使矿山报废,无法生产。
4、特别是对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危害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幅员辽阔,山脉纵横,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丰富,泥石流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多样,活动频繁,造成的灾害也十分严重。我国泥石流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即我国最低一级阶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即中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较为成片集中的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陇东(陕西、晋西、冀北等地)以及黄土高原东缘地区。
三、泥石流特点
1、经常突然爆发、阵性、具有强大的能量。
2、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度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破坏性极大。
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受暴雨、洪水、地震等的影响,故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前者大体相一致,即泥石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4、在断裂构造带、火山、地震频发地区和数年干旱或人类活动频繁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多雨、暴雨年份及冰川发育、现代冰川活跃的高山地区,极易形成泥石流;当气候转暖,冰川衰退、积水消融、冻土解冻的时期,也易形成泥石流。
四、泥石流预防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泥石流工程治理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地论治,因害设防和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泥石流排、拦、固防治技术特殊作用的有效联合。工程措施可分为治水工程、治土工程、排导工程、拦蓄工程和农田工程。
工程治理措施通常是综合治理的先导工程和局部防治的有效措施,优点是:工期短、见效快、效益明显,其缺点是:超过使用年限或出现超标准设计的流量时,工程将失效,甚至遭受破坏,这时造成的危害比未设置工程前更为严重。同时,工程措施具有建设投资大、费用高的特点,制约着它的使用范围。
2、生物防治措施
泥石流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而形成的,生物治理措施主要是对泥石流沟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扩大流域内乔灌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得到恢复,截滞、拦蓄大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它通过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共同作用,达到“土蓄水、水养树、树固土” 的目的,从而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比,具有明显的投资省、效益高、风险小、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使用范围广和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的优势。虽然生物工程有周期长、见效慢和管护工作繁琐等缺点,但从宏观意义上讲,用生物工程防治泥石流,仍不失其为治本的措施。
一般在泥石流沟防治前期应采用工程措施,稳定边坡,促进林木生长;治理后期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这样既可延长工程措施的使用年限,也相应地提高了工程设计标准。只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既迅速、又长期地控制泥石流。
参考文献:
[1] 吴积善,田连权,等.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 廖兴发.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实用手册[D].[3] 谭炳炎.泥石流活动评估与防治[ R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林宗元.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李智毅,唐辉明.岩土工程勘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4] 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第二篇: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初探
谢兴发
(佛坪县水利工作队陕西佛坪723400)
摘要陕南秦巴山区每年汛期暴雨频繁,如何有效防御和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秦巴山区防洪减灾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佛坪“8.30”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针对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对策
2007年8月30日5时至10时,佛坪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特大暴雨。城区周围3小时持续降雨达150毫米,最大1小时雨量为68毫米,为历年来罕见。短时内的急骤暴雨迅速形成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股山洪、泥石流涌入县城大街小巷,山洪、泥石流最高达1.5米,多处房屋被冲毁。城区街道淤积量达3万m3。市政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水毁、堵塞排洪沟及排水管6322米,检查井、雨水井430眼,水毁公厕2座,电力、供水等全部中断,通讯不畅,整个县城陷入半瘫痪状态。据初步统计,全县1.3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4000人,因灾死亡2人,受伤3人;农作物受灾470公顷,绝收120公顷;倒塌房屋600间,损坏房屋2000间,房屋进水5700间。水利基础设施继2002年“6.9”洪灾后又遭受重创,县境内三条县、乡公路全部中断,大部分乡村道路不同程度被毁,此次洪水、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惨重。
1灾害成因分析
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由大气降水、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但也与人类活动如违章建筑占居排洪沟道等密切相关。
1.1气象自然因素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佛坪地处秦岭南坡,属北亚热带北缘,受南北气候的影响而成为汉江北岸支流强降雨区,其降雨量充沛且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构成降雨集中、1
强度大。2002年6月9日在佛坪县城实测日降雨量222.8mm,暴雨强度50.4mm/h。2007年8月30日县城区3小时降雨量150mm,最大暴雨强度68mm/h,为佛坪历史罕见,加之进入8月份持续降雨,土壤含水极度饱和,从而形成了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
1.2地形因素
佛坪属汉江北岸支流,总面积1279km,地形北高南低,山势险峭,沟峡谷深,最高海拔2904m,最低海拔510m,相对高差2394m,沟壑密度达0.78/km。坡面土层覆盖薄,降雨入渗少,含水保水能力极差,加之坡面和沟道比降大,坡陡流程短,各支流汇流迅速,极易形成陡涨陡落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1.3地质因素
佛坪县位于秦岭褶皱带构造的中部,因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作用,地质作用复杂,岩土类型多,由于岩层大部分为花岗石、石英砂岩、千枚岩、石灰岩等变质岩系组成,成土速度极慢,土壤以粗砂为主,以至土层薄,岩土层面成节理面的倾角大,当与斜面一致时,在风化和重力的作用下,岩体的稳定性差,易于发生滑坡崩塌,形成了许多倒石堆,这些粗大的岩块积存在沟道或山坡上,遇强降雨时,则为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条件。
1.4人为因素
近年来,为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将原本天然生长的杂灌林木全部毁掉,栽种幼苗经济林木,由于幼苗成林的周期较长,加之原来植被破坏,导致树砍根烂,土体失去了树根的固结作用,一遇强降雨,土体水分饱和,加大了自重,再继续降雨,雨水渗透并润滑了岩体表面,土体失去稳定,沿基岩表面下滑,形成了集中剥蚀,“ 8.30”洪灾后,县城周围坡面随处可见梳状滑坡的泥石流这一重力水土流失痕迹。
1.5工程建设因素
据记载,佛坪县发生过三次大洪水。1925年一次、1980年7月2日一次(50年一遇)和2002年6月9日一次(100年一遇)。由于对山洪、泥石流的危害性还认识不足,所以公路矿山开采建设占用沟道、大量废弃渣土排入河道的情况并未改变;部分单位、学校及农民2
2为了省钱便利,占用河道骑沟修建房屋,人为缩窄行洪断面,造成行洪不畅,导致洪水中夹杂的树根、杂草、泥石流堵塞沟道,提高了洪水的势能,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县政府侧面的明月楼酒家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骑沟建房,曾两次遭受洪水袭击,由于2002年“6.9”洪灾仍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未将房屋拆除,导致2007年8月30日的悲剧重演。“8.30”山洪,泥石流堵塞沟道,提高了洪水势能,洪水分成两股,一股直冲县政府办公楼,使县政府大楼淤泥1米多深,一股冲向粮食局家属院楼房,导致居民住宅淤泥达2米多深,明月楼酒家沙发、桌、椅、家电满街漂流,城区山洪肆虐,汪洋一片,造成县城排水设施全部淤积堵塞。另外,还有索家湾、堰沟湾沟口,塘湾、佛中等几处侵占沟道,骑沟建房,导致山洪泥石流堵塞沟道,途径和停积之处房屋淤积倒塌,公路、耕地被毁,桥涵堵塞。
2防治方案及措施
应总结 “8.30”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教训,利用现代科技,走以防为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针对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方针”,因灾施治,因害设防,采取得力措施,主动防范。
2.1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各级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选拔有一定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抓防汛、防滑工作。每年汛前修订完善防汛、防滑工作预案,针对山洪、泥石流遇强降雨具有突发性、夜发性、群发性所造成灾害大的特点,制订出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防、抢、撤方案和预警措施,预案印发前应对其合理性、实用性、可靠性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落实责任,使方案措施落到实处。大力宣传《水法》、《水保法》、《森林法》、《防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普及山地灾害科普知识。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由于山洪、滑坡、泥石流具有点多面广、随机性大、突发性强的特点,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实行村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的减灾战略,建立乡(镇)、村两级山地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2.2生态治理措施
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对荒坡进行植树并对陡坡地退耕还林。国家2000年己经实行了森林禁伐,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天然林,又实施了优惠的退耕还林政策,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按规定做好幼林培育管理工作。要对育林区采取禁牧措施,做到育一块,成活一块,减少地表冲蚀及坡面水土流失。要引导群众在增产保收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科学耕作技术,变顺坡种槙为横坡种植,发展等高带状间作,采用横向沟垄种植,推广水平防冲犁沟种植方法,以减少地表径流、土壤流失和冲蚀。
2.3工程治理措施
面对佛坪县城2002年“6.9”和2007年“8.30”山洪、泥石流灾害两次惨痛教训,县委、政府以《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具体治理方案,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有国土、城建、公安、水利、民政、交通、文教等职能部门参与,共同对侵占河(沟)道建房修路,违章建筑进行了彻底清除。政府筹集资金,因地制宜,为城镇人口密集的重要沟道、河段,修建防洪工程,统筹规划,统一设防标准,按部门分期、分块、分片包抓治理,并列入年终部门目标考核的内容,经过两年的工程和生物治理措施的实施,防洪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只有把防汛、防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尊重科学,合理规划,采取群防群治和综合治理的策略,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3.结语
陕南秦巴山区每年汛期暴雨频发,加之山大、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极易行成山洪泥石流灾害,针对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夜发性,危害大的具体特点,建议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治的网络,采取坡面和沟道治理相结合、生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以达到人水和谐,确保一方平安。
个人简介:谢兴发年龄53岁 佛坪县水利工作队现任队长职务,职称;工程师,专业领域;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施工。自78年陕西省水利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参与了佛坪县现有八座小型水电站的勘测、设计、施工任务,参加了佛坪县“十五”、“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尤其2002年“6.9”佛坪县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后,在县城区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代表甲方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兢兢业业,严格按设计质量标准,圆满的完成了重建任务,受到了地、县有关领导的好评。
通讯地址:佛坪县水利工作队(邮编)723400手机:***
电话:0916-8915748邮箱:fpsgd@163.com
注:该论文用来评定副高职称。
第三篇: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第四篇:第三章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3、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三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支沟汇流型和主沟侵蚀型两种类型。
(一)支沟汇流型
三眼峪沟主要由大眼峪沟和小眼峪沟两条泥石流沟汇流而成,而这两条泥石流沟又由多条泥石流沟汇合而成。在暴雨期间,首先在二级支沟形成泥石流,然后汇入两条支沟中,在峪门口大眼峪、小眼峪沟合二为一冲出沟口。
(二)主沟侵蚀型
据勘查,流域内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堆积在沟道中,多处特大型、大型天然崩塌体形成的堆石坝已被水流和泥石流切开,沟岸坍塌严重,侧蚀强烈。此外,沟道中停积有多处倒石堆,坡积物和泥石流堆积物,一旦有强降雨或暴雨,产生洪水,它们便纷纷被卷入洪流中形成泥石流。
3.2.2 泥石流规模
受地形陡峻、沟床比降大等因素影响,三眼峪沟泥石流具有汇流快、洪峰大、流速快的特点。据调差,在多条二级支沟内小规模泥石流几乎每年均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自80年代末期以来平均月2—3年爆发一次。自有记载以来,以2010年8月8日泥石流规模最大,其频率约为200年一遇。
3.2.3 泥石流容重与性质
三眼峪沟泥石流经野外采样分析、体积比法、中值粒径法和固体物质储量计算法分别计算,结合野外调查情况,综合取值采用加权平均值,确定了三眼峪沟主沟泥石流容重为2.09t/m3,大眼峪沟泥石流容重1.97t/m3,小眼峪沟泥石流容重为2.13 t/m3。根据容重判断三眼峪沟泥石流属于粘性泥石流。
3.2.4 泥石流灾害
自道光三年至今187年间,三眼峪沟共发生灾害性泥石流11次,其中以1943年7月、1989年5月、1992年4月30日及6月4日、2010年8月8日四次泥石流灾害为大。据统计仅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96.3mm/h),8月8日凌晨,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罗家峪沟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直接淤埋面积0.41km2。冲毁农田1417亩,房屋307户、5508间。共有受灾人口4496户、20227人,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由于其冲出物质堵塞白龙江形成的长约3km,宽100m,深9m,蓄水量约150万方的堰塞湖,造成县城大部分被水淹没,形成次生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篇:2011防治措施
大新庄中学预防近视、龋齿、肥胖、营养不良等问题的
防治措施
一、指导思想
树立“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观念”的思想,切实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提高全校师生健康水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二、工作计划
1、成立常见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种卫生管理制度是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的有利保证。
3、做好常见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4、加强对学生进行常见病如近视、营养不良、肥胖、龋齿等问题的预防治疗。
三、目标措施
(一)预防近视眼
1、目标:力争将近视眼新发病率控制在3%;
2、措施:
⑴、注意学生的用眼卫生习惯,读书写字时要养成“离书本一尺、离笔尖一寸、胸离桌一拳”的良好读写姿势,每次连续看书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⑵、注意采光照明,不在阳光直射下或暗淡的灯光下看书,不在走路时或乘车时看书。
⑶、注意合理营养,教育学生不挑食、偏食。
⑷、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制。
(二)预防龋齿
1、目标:将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填充率达65%以上。
2、措施:
⑴、健康教育:将学生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向学生传授龋齿病与牙周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⑵、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达90%以上。⑶、推广使用保健牙刷,达80%以上。⑷、推广使用含氟牙膏以氟离子投入。
⑸、龋齿填充,体检结果及时通知家长,以便得到尽快填充治疗。
(三)预防营养不良与肥胖
1、目标:营养不良率控制在10%以内,肥胖率力争控制在5%以内。
2、措施:
⑴、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预防。将合理营养的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对象,包括家长、教师和学生。
⑵、防治指导:定期检查患病学生,每年常规体检一次。体检结果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营养不良学生得以及时到医院诊治。对患有营养不良肥胖学生进行个体膳食指导,鼓励其多参加体育活动。
⑶、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散步。
⑷、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做到食物多样、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摄取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动物油,才能够满足生长发育对所有营养素的需要。按营养学要求,做到食物多样,谷物为主,有荤有素;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和豆制品经常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根据营养学家建议,主食除米饭、面粉制品之外,还应吃玉米、小米、荞麦、高粱米、甘薯等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