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教育局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
XX 县教育局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我局按照《 XX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 生 “六大体系” 建设工作推进会交办事项的通知》(X 政办发 „ 2011‟ 125号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 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抓好工作落实。现 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 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 “科教兴县” 战略,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 XX 经济的战略措施, 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 增强。
1.实施职业学校布局调整, 优化职教资源配置。我县以教育产 业园为依托, 加快职业学校布局调整, 提升 XX 职业教育办学档次。从 2008年至今,我们取消了 8所规模小、质量低的职业学校学历 教育招生资格。截止目前,全县共有 6所学历教育职业学校。其 中,公办学校 2所,部门办学 3所,市教育局批准正式设立的民 办职业学校 1所,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 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新格局。6所职业学 校中,江苏省 XX 中等职业学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已创建为 省四星级高水平职业学校。目前,江苏省 XX 中等职业学校正积极 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2.加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县委、县政府 筹措资金近6亿元,在教育园区内划拨土地,为 XX 中专、县农广
校、卫校建设高标准的新校区,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全县职业 学校占地面积 1734.8亩,建筑面积 351.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 总额 10.48亿元,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额 6330万元。全县职业学 校专任教师总数 988人,其中文化课教师 454人、专业理论课、实习指导课教师 534人,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比例达到 39.7%。
3.强化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内涵。从 2011年开 始,我们围绕县内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及 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对 XX 中专、鸿星中专两校的专业设置 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评审,对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 紧或不具备基本专业设置条件的专业予以撤销。目前,全县中职 学校共开设机械加工、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 20多个专业。其中,有省级 示范专业 7个,省级课改实验点 2个,省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 2个,初步形成“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良性发展 局面。
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XX 中专在今年的省 技能大赛上获 1个一等奖, 4个三等奖, 取得历史性突破;在今年 的对口单招考试中, XX 中专的本、专科升学率达 100%;鸿星中专 的李双喜同学以总分 828分的成绩荣获宿迁市电子电工专业的高 考状元;在省“两课”评比中, XX 中专有 5名教师代表宿迁市参 赛, 2人获奖。
4.全面落实经费投入政策,增强职教发展后劲。我县认真落 实国家助学金、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等制度,按月核对实际享受 助学金人数,确保助学资金安全发放。从 2011年春季学期起,我 县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 2800元, 其中生 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 500元。认真执行教育费附加用
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 30%等政策, 不断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内涵 建设投入。我县在年初安排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调 整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努力使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 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 照上述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拨款。
二、加快社区教育发展,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社区教育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和改善民 生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县委、县政府 适时把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县人民的综合 素质作为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
1.发挥“龙头”作用,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为进一步带动全 县的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江苏省 XX 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成省 级社区培训学院,现已基本建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乡镇社 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以基层学习型组织为基 础的覆盖全县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XX 中专充分发挥社区学院作 为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先后开办了蔬果花卉栽培、木材加工、育婴师等各类培训班,积极为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提供指导与服务 工作,在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 务功能方面发挥了示范、辐射等方面的作用。
2.开展创建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我县切实加强乡镇成 人教育中心校建设,利用布局调整撤并掉的中小学校园,优先安 排用于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建设,要求每个乡 镇根据乡镇布局结构,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认真规划, 建好 1所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 ,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化、资源 配置集中化、教育作用最大化、培训实效最优化,为在农村社区 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对照省、市级社
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和要求,大力推进省、市级社区教育中心创 建工作,不断提升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在农村 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截止 目前,全县各个乡镇都建成了成人教育中心校或社区教育中心, 其中:省级社区教育中心 7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 10个;省级重 点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2个,市级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12个,省 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2个。
3.外请内聘,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才保障机制。开展社区教育 关键是要有一支掌握终身教育理念、精通社区教育业务的有创意、善组织、肯吃苦的骨干队伍。我们按照《关于明确乡镇成人教育 机构和编制问题的通知》精神,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了综 合素质强、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充实到各社区教育中心或 成人教育中心校专职做社区教育工作。同时,从群众中发掘人才,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脊梁和骨干的带动,不断壮大社区教育 兼职教师队伍,聘用了一批具有一定专长,对事业充满激情责任 感和具备良好素质的社区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为社区居民讲课、组建社团、参与各类活动,把社区方方面面的民众调动起来,参 与到社区教育的活动中去,为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的社会氛 围做出了贡献。
4.丰富教育载体,广泛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我们针对农业大 县这一实际,将农民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放在首要位置,切 实为三农服务。仅 XX 乡社区教育中心就先后为华城箱包、金鹰服 饰、顺丰服饰、瑞顺电子等企业先后举办了服装、电子加工等培 训班 20多期,培训员工 2452人次,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问题。其他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或成人教育中心校也都能根据当地产业实际,深入田间地头,进 行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方便学习。我们还整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力 量,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进社区,广泛开展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等讲座、培训,不断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着力打造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
XX 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迈进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发挥了 重要作用。全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 95%以上, 2011年,职业学校为市内企业输送紧缺型人才 3500人,毕业生和短训 学员 5000人。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和社区教育中心完成农村劳动 力转移培训 1.02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4.45万人次,农村劳 动力创业培训 1639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类培训 13.6万人 次。
三、建立长效机制,推进职社教育可持续发展
职社教育要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建设工业强 县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以 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构建立足经济、面向 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
1.创新职教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增强政府对职 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实施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整合职教资源,对已进驻教育园 区的职业学校进一步理顺关系,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建立以 XX 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 协调发展,坚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推 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 会地位和待遇,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
观和人才观,营 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重视创新的社会风尚。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政府主导下,积极调动行业、企
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方式。推行“校企合一”的办学模 式,XX 中等专业学校、鸿星中等专业学校每校至少创办 1 个规模 较大、设备先进、产品优质、服务一流、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工厂 或公司,加快形成“学校+工厂、学校+公司”的办学模式,实现 教室即岗位,课堂即岗位,工位即岗位,使学生能够按照未来工 作岗位的专业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拓 宽校企合作领域,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深化 校企合作内涵,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研与产研结合。3. 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加强职业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更加专业化,以有利于加强专业教学和管理。加强“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分批选拔年轻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 造。对学历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年龄在 45 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 学历提升教育,学校提供学习时间和部分经费。要使专业教师深 入企业实践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的时 间不得低于 1 个月。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重点 培养年轻的后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引 进紧缺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 导教师,凡在民办学历教育职业学校任教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技师或者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参加社会保 险学校应缴部分由县财政补助 50%。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科学 设岗,优化结构,按岗聘用,推进绩效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 上能下的新机制,鼓励教师有序竞争和允许教师合理流动。4.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一是鼓励和支持各中等职业学 校和社区教育中心,采取灵活学制和灵活学习形式,使学校与学 校、学校与企业在办学上实行有机结合,促进职业学校办学的灵 活性和开放性。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教学和-6-模块式教学,允许学校试行学生半工半读和学分制,实现学校办 学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三是结合实际,以推进技能大赛、创业教育、创新大赛为重点,引导职业学校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 位,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四是
加强教科研工作,通过 开展优课评比、视导检查、论文评选等活动,引导教师广泛开展 教科研活动,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5.建立和完善职教评价制度。在育人为先的前提下,突出实 践技能培养,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 能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 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 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 生“六大体系”建设目标,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探索构建终 生教育体系新机制;坚持服务发展为目标,增创构建终生教育体 系新优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服务。-7-
第二篇:XX县教育局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县教育局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我局按照《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交办事项的通知》(X政办发„2011‟125号)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抓好工作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XX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1.实施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优化职教资源配置。我县以教育产业园为依托,加快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提升XX职业教育办学档次。从2008年至今,我们取消了8所规模小、质量低的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截止目前,全县共有6所学历教育职业学校。其中,公办学校2所,部门办学3所,市教育局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职业学校1所,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新格局。6所职业学校中,江苏省XX中等职业学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已创建为省四星级高水平职业学校。目前,江苏省XX中等职业学校正积极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2.加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县委、县政府筹措资金近6亿元,在教育园区内划拨土地,为XX中专、县农广
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等政策,不断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投入。我县在年初安排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努力使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照上述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拨款。
二、加快社区教育发展,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社区教育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县委、县政府适时把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县人民的综合素质作为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
1.发挥“龙头”作用,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为进一步带动全县的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江苏省XX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成省级社区培训学院,现已基本建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以基层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全县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XX中专充分发挥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先后开办了蔬果花卉栽培、木材加工、育婴师等各类培训班,积极为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提供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方面发挥了示范、辐射等方面的作用。
2.开展创建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我县切实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利用布局调整撤并掉的中小学校园,优先安排用于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建设,要求每个乡镇根据乡镇布局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认真规划,建好1所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化、资源配置集中化、教育作用最大化、培训实效最优化,为在农村社区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对照省、市级社
贴近实际、方便学习。我们还整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力量,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进社区,广泛开展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等讲座、培训,不断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着力打造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
XX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迈进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2011年,职业学校为市内企业输送紧缺型人才3500人,毕业生和短训学员5000人。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和社区教育中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2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4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1639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类培训13.6万人次。
三、建立长效机制,推进职社教育可持续发展
职社教育要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建设工业强县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构建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
1.创新职教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增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实施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整合职教资源,对已进驻教育园区的职业学校进一步理顺关系,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建立以XX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重视创新的社会风尚。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政府主导下,积极调动行业、企
模块式教学,允许学校试行学生半工半读和学分制,实现学校办学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三是结合实际,以推进技能大赛、创业教育、创新大赛为重点,引导职业学校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加强教科研工作,通过开展优课评比、视导检查、论文评选等活动,引导教师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
5.建立和完善职教评价制度。在育人为先的前提下,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
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目标,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探索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新机制;坚持服务发展为目标,增创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新优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三篇: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把人民当做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民生是人民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展现的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民主文化的强大力量。人民的纠纷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的建设;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何以去谈社会的建设;人民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看民生,对民生的理解有所不同。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民生是人民关心的、是需要到的解决的,得到满足的生存、生活问题;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要从多方去思考,民生不仅仅包含了社会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与人民有关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涉及到人民的一切问题,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利益,使人民受益,使人民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使人民的要求得到满足。
二、关于民生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做好。
“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安心,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三、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对民生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依靠教育兴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利途径。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同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其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层次,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社会保险转续机制,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的流动就业。
再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满足人民看病、治病的需求。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就要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全。
结束语
社会要发展,民生得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只有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与群众“面对面”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服务平台功能,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管理等监管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做好了民生,才能做好和谐社会的建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地与群众站在一起,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真心实意察民情、听民声、暖民心,扎扎实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第四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和保障工作
X x简 报第11期
中共xx藏族乡委员会2012年2月29日xx乡干部学习省、县文件精神,加强干部 作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和保障工作 今日,xx乡党委、政府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关于认真学习贯彻xx书记两封信件精神的通知》、《关于学习贯彻xx书记信件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通知》、《2012年xx县百名干部下乡开展“五送五帮五推”活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干部职工认真听取和领悟了文件精神,并在干部下乡宣讲工作方面做了有效的指导。
会议期间,尕楞乡党委书记xx结合当前干部职工存在的问题作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增进与群众密切关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二、加强干部服务能力。不断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的解决群众困难,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三、加强干部考勤制度。干部下乡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期间,严格按照严守纪律,梳理思路,明确任务,确保下乡工作取得实效,并实行每日签到制。
第五篇: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专题
深入十八大: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2013年03月29日13:58 来源:广西日报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在全国两会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会场上,代表委员围绕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诤言、献良策;会场外,老百姓谈期盼、说愿望,会内会外的互动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切度更为提升。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就成为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重要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又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推动和保障。必须深入探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途径,通过强化制度体系的保障功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1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原则性要求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通过建立并逐步完善制度体系,用制度的力量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常态,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成员实实在在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保障与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时期。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步伐。笔者认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体现以下五点原则性要求。
一要坚持制度确立的科学性。民生需求是一个内容多元、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民生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涵盖的领域和内容,以保证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实现民生保障体系化。在内容设计上要形成体系,实现民生保障由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对涉及面广、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短期内又无法全面解决的民生问题,本着“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
三要实现制度建设的法制化。法律具有刚性约束性,可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障,特别是能够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权利,也可以为处在社会劣势地位的弱势群体提供特殊保障,使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
四要尽快实行制度定型,包括国家立法。现阶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首要任务,要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面,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原则进一步明晰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坚持多层次化和社会化原则,在政府主导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和全面实现社会化,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五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当前,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教育公平、住有所居、社会保障这五个方面,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点,因而也应作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重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需要着重考虑的现实问题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落脚点是解决好民生问题。为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设计上,就需要着重考虑与民生关联度高的一些现实问题,才能使这一制度体系在推动民生问题解决上更好发挥作用。
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使民生保障有雄厚的经济支撑。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发展、财力不断增加,民生保障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才能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农村人口占多数,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对保障民生更具特殊意义。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发展循环产业和绿色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积极打造民生财政,新增财政向民生项目倾斜。财政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手段和财力保障,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完善保障与改善民生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区财政有了较大的增长,各级财政都自觉地将新增财力优先向民生项目倾斜,将新增财力集中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安全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后,在制度设计上,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倾力打造“民生财政”,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新增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更多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与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眼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增加收入的问题,因此,要重点考虑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广西来说,最艰巨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自治区提出,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各地既要有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举措,又要考虑如何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大力改善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民生问题,让一个个过硬的指标使幸福成为民众的真实体验。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落实“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一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参保工作。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探索建立失业、工伤保险的统筹制度等。二要建立完整的教育资助体系,保证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广西,要重点关注三个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城乡边远困难家庭的孩子、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三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要实施“安居乐业”工程,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步伐,使老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真正住有所居。((执笔:黄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