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世纪养猪生态环境的预警示及应对策略
新世纪养猪生态环境的预警示及应对策略
新世纪开始以来,从2003年到现在短短的4年间,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几场微生物对人类的突袭事件,一度给人们带来了极度的恐慌和巨大的经济损失:SARS、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蓝藻等病毒、单细胞植物等有害微生物接幢而来,相继向人类发出严重的挑战。这些看来是单发事件的背后,不能不让人深深的联想到它的生态恶化的背景及带来的生态灾难的可能。养猪生态的发展过程
本文不涉足广泛的更多的人类的一些生态问题,但是就养猪业来说,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养猪生态在其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从中发现一些生态灾难的蛛丝马迹,难免引发起对养猪生态灾难可能发生的忧思。
70岁左右的养过猪的老人,都可以清楚的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我国养猪业威胁最大的流行性疾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所谓的四大传染病,此外还有气喘病、猪流感、乙型脑炎、病毒性腹泻、细小病毒感染等。还有其他威胁不大的一些传染病,像伪狂犬病等。在当时我们关注猪的四大传染病,其他的一些传染病关注较少。
过去的猪瘟疫苗比较安全和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对一些细菌性疾病有效,因此猪病的威胁没有现在这么大。人们对猪传染病的恐慌也不象现在这么严重。当时的猪内科疾病主要是胃肠病和呼吸病,外科疾病威胁不大。我们回忆当时养猪生态情况比较好,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大。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小群养猪的农牧结合的方式,猪粪作为肥料和养鱼的饲料。猪种是以本地猪及杂交猪为主,饲料有青粗饲料及农家饲料为主。大型猪场很少,养猪密度也不大。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种猪陆续开始引入(新的猪病也随同而来),70年代后期提倡机械化规模化养猪,人们对农牧结合有所忽视,人们饮食上也对瘦猪肉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养猪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养猪业迅猛发展,生猪出栏量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出栏猪为1.6亿头,到2006年出栏猪达到6.5亿头,增长了4.9亿头。众所周知,我国养猪业主要是分布在农区,除了靠近牧区的农区之外,大部分是属于经济较好或发达地区,中国的人口大部分是集中在这个地区,我国农田面积号称1.2亿 hm2,占全国土地的1/12。试想在这1/12的土地上,仅仅在28年时间内,增长了4.9亿头猪应该说是惊人的。根据统计,全国有13个省市占有全国51.49%的耕地,却饲养了占全国生猪饲养量75.04%的猪,可以看出我国养猪是相当集中的。按能、氮消耗计算,每头猪的能、氮消耗约为人的2.5倍左右,意味着在我国1/12的土地上28年内,除了人口的增长外,还增长了相当于12亿人口的猪(按每头猪的能氮代谢和消化吸收计),增长了这么大的生物量必然要和人争夺自然空间和物质资源。这个所谓的自然空间和物质资源主要是食物、氧气、水等物质,自然空间主要是营养物资消化代谢后排泄到体外的粪、尿、二氧化碳、其他气体所排放的空间以及各类其他生物共存的空间,还有一些是对某些动物有特异性的有害微生物的抵抗空间和能力等。养猪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我们在这近30年间的养猪生产方面都积极的为了养猪业的发展做了哪些工作呢?有目共睹的我国养猪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保证和满足了我国人民对猪肉丰富的需要,当然还有保证发展养猪业需要的一系列相应的工作,这些成就非常值得我们自豪。但是确实还有不少不足,并危及养猪生态之处:
①在我们提倡发展养猪业和发展现代化养猪业的过程中,基本上对我国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农猪结合的方针有所忽视,在提倡规模化养猪时,又缺乏很好进行生态养猪的规划和进行猪粪尿及污染的净化和资源化处理,影响、甚至恶化了生态环境。
②正在农村养猪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农村畜牧兽医的防治体系却因体制改革而削弱,在禽流感暴发以前,农村大部分的畜牧兽医机构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防疫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假药的危害、更使养猪业雪上加霜。而猪农又缺乏猪病防疫的知识以及发展规模养猪的技术,而有些疫苗免疫效果不太理想,影响了猪病的防治,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
③大量的、有一些盲目的从国外引进种猪,将国外很多猪病都带进来了。从伪狂犬病、猪密螺旋体病等开始,陆续的蓝耳病、仔猪断乳综合征、圆环病毒感染、渗出性皮炎等等相继在国内流行,像链球菌病本来并不是烈性的传染病,但现在不仅严重的危害猪、还危及人类。
④有些地方养猪发展很快,仔猪本地区无法保证供应,结果就大量跨省的由猪贩子贩运仔猪供应农民养猪,为疾病的流行创造了前提条件。
⑤盲目追求高瘦肉率的猪,要求猪的瘦肉率高达66%~72%,这种要求实质是破坏了猪本身的生态平衡,猪的肉质变坏、繁殖率下降、四肢疾患增加,特别大量引入国外猪种以后,适应本地饲养和环境条件的国内猪种受到排斥,而国外猪种适应性又差,使疾病更易侵袭。为了获得高瘦肉率,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罗特仑(瘦肉精),危害人类安全。
⑥养猪的数量盲目的增加,使饲养密度增加,但猪场卫生和排污又不十分注意,使猪的生存条件恶化,为猪病的传播增加了机会。⑦盲目的照搬国外的高精料的养猪方法,大量应用精料,一切饲料全要靠人来配合,人造添加剂、合成维生素等,对天然的青粗饲料的利用却不加重视。众所周知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依靠人工添加剂以完全保证猪的营养需要的。
⑧不问技术,不顾条件尤其是防疫条件,盲目的发展规模养猪和养猪小区,笔者调查了一些农村养猪小区和规模猪场,有的是几个规模场合在一个小区内,而这些猪场的仔猪不是自繁自养,却是各养猪户各自从不同地方购入仔猪,而这些猪场的技术力量却极差。在这种生态条件下一旦有一个养猪户的猪发病,必然很快的传染到其他猪群和猪场。
⑨由于各种经济发展因素,使农民养猪积极性降低,传统的分散的农民家庭养猪数量大量的减少。有些养猪的投资者带有一定的投机性,猪价高就大量投资养猪,猪价一低就马上撤资,造成养猪业的不稳定。
⑩有些规模猪场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对猪场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认识,更不用说建立生态猪场。猪场的猪粪尿不作资源化处理,任意排放,不仅污染人类环境、影响猪的生存环境,同时浪费了猪粪尿的资源。有的地方农民为了减少损失,病死猪不作处理而是私宰了上市或自己吃了,结果使疫病传播或自己染病,链球菌病的发生是典型的例子。还有在运猪时,猪发生死亡,运猪者沿途乱丢死猪,人为的传播传染病。
从以上10个问题我们明显的看出来当前养猪生态环境已受到严重的的威胁,主要表现为猪的生活环境污染、猪的免疫机能受损、人为的传播传染病,为一些有害的微生物严重的侵袭创造了条件,造成猪的生产水平和生殖能力下降,猪的正常生态已受到明显的威胁,同时也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生大部分是人为造成的,不难看出我们养猪业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观之距离,猪的生态灾难正在迫近,此非危言耸听。应对措施
近期,国内的猪肉市场处于紧张状态,上市的猪减少,猪价上涨。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发展养猪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市场供应,出台了一些鼓励养猪发展的政策,由于养猪的生产周期最少也要有半年的时间才能初步看出效果。我们必须吸取以前的教训,做好以下工作,防止养猪生态的继续恶化,保证养猪业正常的发展。
①要充分重视生态养猪的发展,首先要走好农牧结合的道路,国家应出台按农村土地的容纳量及猪粪尿处理能力,确定发展养猪和其他家禽规模的法规,不能放任自流。要鼓励农民养猪,提倡生态规模养猪、生态养猪小区和生态庭院养猪,大力推广猪粪尿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全部充分利用好猪粪尿,尽量做到猪场污水的零排放,避免环境污染。
猪场规模要适宜,不宜过大,养猪密度不宜过密,猪要有适宜的空间,猪场要有适当的农田,树木和池塘。为猪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养猪的环境。
②要建立建全的兽医防疫体系,要接受教训,将农村的兽医体系重新恢复。有关单位应该立即生产出效果确实的疫苗,并加强防疫工作和培训工作。对外运的猪一定要严格检疫,绝对不能带病上路。
③各个省要建立猪的繁育体系,保证本地区的市县能自繁自养不要跨省购买仔猪,提倡培育本省、本地区的洋×本杂交配套体系,这是当务之急国家要严格控制再盲目从国外引种猪,对已经引进的种猪,要加强选育工作。④加强技术指导,各省农业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对农民养猪的技术指导。要加强养猪业的统计和信息系统的工作,杜绝假报、瞒报。
⑤提倡青粗饲料为主的养猪,充分挖掘农家饲料的潜力。
⑥要鼓励养猪产业化的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养猪龙头企业的作用,扶植农民发展生态养猪经济合作社,组织好农民走养猪产业化的道路。
⑦国家应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养猪比较少的农区发展养猪业,使我国养猪业的发展逐渐趋向平衡。
以上几条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确实很难的,但应该是有益的和有效的。
第二篇:复学应对策略
复学应对策略
最近接到一些家长的电话,了解到:有同学心思不在学习上、有同学玩手机玩游戏不能自拔、有同学与父母冲突厉害、有同学生活不规律、有同学学习(做作业)不认真或不专心、有同学甚至在家就不学习……总之,同学们在家里学习状态不理想。
那么,疫情期间,我们在家里该如何高效学习呢?在此与同学们一起做个讨论,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
调整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
决定学习状态的因素很多,但首先是态度要积极,自己从内心愿意做这些事情,同时认为这些事情很重要,就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具体方法可以参考:
1、自我暗示。每天可以给自己3次积极暗示,早上醒来后、起床前、中午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可以暗示自己:今天自己状态非常好;学习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自己喜欢学习;今天学习效率非常高等。
2、规律生活。同学们可以按照学校的课程表,给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与课程表,用闹钟提醒自己,并严格遵守。
3、积极锻炼。每天保证1小时的户内、户外锻炼。户内锻炼可以是静坐、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持、蹲起、举哑铃、后背撞墙、踮脚跟等运动,其中要重视静坐,静坐对青春期的同学们有综合的好处。
4、制造危机感。一些同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通过给自己制造危机感来激发学习的动力与状态,比如: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怎么办?XXX同学超过我怎么办?
五、设计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
一个人主动约束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被动性人格的同学来说,会更加困难。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对自己进行必要的约束:
1、与几个愿意学习的好朋友建立一个学习群(其中最好有一个主动性人格的同学,并让这个同学做负责人),并建立规则,只讨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不讨论其他问题。然后在群里布置作业、上传学习情况并互相监督。
2、与自己的好朋友建立竞争关系,如给同学下战书,承诺你要超过他多少分,如果超过了,他如何激励你。
3、与父母、老师或者同学签署“学习目标协议”(找一个最尊重的朋友、亲人或老师签约,效果会更好),承诺要达到的目标,并将协议内容公开,把协议贴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在协议里,可以把自己最渴望的事情或东西作为自己目标达成后的激励,把自己最讨厌的事情作为目标没有完成的惩罚。
六、管理几个关键的电子产品
现在影响我们学习最大的“敌人”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如何管理好这几个“小敌人”呢?
1、转变认知,提高认识,同学们可以把战胜这几个“小敌人”作为锻炼自己意志力、提升控制力的机会,如果这几个“小敌人”都战胜不了,那么将来我们如何战胜更大的人生诱惑?如何获得成功?
2、平时最好关机,每天固定时间开启,最好开启次数不超过3次(可以早上、中午、晚上各看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
3、不要放在自己身边或学习的房间,最好交给一个自己信任的家人保管。
4、如果进行网络学习,最好把上网的设备放在客厅等公共空间,让家人监督自己不上与学习无关的网站。
七、选择几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有关的研究,相当比例的同学现在习惯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导致存在“假学习、假努力”的现象(即很努力却不出成绩的问题)。探索与尝试新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是需要时间的,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尝试。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去网上或者去看书,尝试几种符合你的学习风格、你有感觉的好方法,当然好方法会因人而异,但是有共性标准的:
1、学习知识速度快(效率高);
2、学习的知识记忆时间长、不容易遗忘;
3、知识输出(如做题、考试、背诵等)时精准(即我们所学的真会);
4、使用这种方法时心理状态是高兴、有成就感的。
如果找着了,就努力坚持用下去,好的方法,坚持用下去才会出成绩。
这次疫情,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影响,但我们要有积极心态、要有成长型思维,要看到其中对我们的有利因素,积极行动,通过这个特殊的长假期,彻底解决一些自己学习上的深层问题,让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甚至是自我形象有一次升华。
等疫情结束、春暖花开的时候,老师们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全新形象的自我呈现在你们人生的春天里。
第三篇:应对高考策略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三学生家长
(1)帮助孩子辨证地看待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的成绩
大多数的高三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每次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都非常看重。有的学生成绩考好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沾沾自喜,开始狂妄自负,有的学生成绩考不好了,觉得自己很失败,灰心丧气,没有了学习的斗志,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可取。
(2)协助孩子学会正确地归因
学生对每次考试的成败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归因。正确地归因有利于学生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的成功,可是有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归因,总是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等这些因素,这样的归因就调动不起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使自己更加自卑和失去学习上的信心。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上学会正确的归因。
归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把考试的失败归结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等内在、可自我控制的因素,那么孩子就可以通过更多地努力来争取下次考试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把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能力差、考试的题偏难、自己的运气不好等外在、不可控制也不稳定的因素,这显然使孩子对以后的学习仍然感到无能为力,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信心。
(3)家长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心态、情绪相互有影响,所以我们家长要有意识的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
(4)家长帮助孩子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
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经过努力、预计能达到的目标,比如,争取考上哪个层次的大学,名次进步达到他高中平均水平之上一点点。目标对一个人有勇气战胜困难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适当的目标,能够让人信心百倍。
(5)帮助孩子找准努力的方向
和孩子一起针对各科成绩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家长可以胜任可协助孩子进行此项工作,如果家长不能胜任,可请教老师或家里其他有能力的人协助孩子。找出各学科存在的薄弱点进行专攻,每提高一分就会增加信心一分,每搞懂一个环节,(6)多和老师电话联系,不要只等家长会才和老师见面。
孩子上高三后期情绪容易多变,成绩也多变。充分了解孩子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班主任多交流,了解分校的学期安排。不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任务。另外,家长不要只和班主任联系,尤其要和孩子学得不是很好的学科的老师勤联
第四篇:命题作文应对策略
命题作文应对策略
1、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例1 “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
(1)中心的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2)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3)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4)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例2“因你而精彩”
分析:
(1)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
(2)选材的暗示:“你”是突破口,古今中外、人事物情、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均可入围;
(3)基本内容的暗示:你是谁或什么,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感悟。
(4)重点的暗示: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这才是文章中写作的重点,这一点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
命题作文写作示例
岁月如画,生活如诗。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去尽情描绘,用心抒写。
题目:那是一首诗
审题:
①“诗”是让人感受温馨的显示卡,由文题中的“诗”字,我们可以确定,要写的内容一定是给我们以欣喜、感动、美好之类的东西,留在我们心底的一定是最深刻、最感人,且愈久愈香的记忆。引导词中“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也暗示了这一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那”具体化。
②题目前的引导语既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又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它具体而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写作的内容,“岁月”“生活”,可以是某个时间,也可以是某一类生活,还可以是我们人生路上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感人至深的诗篇”)。
确定写作内容:
我们在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 “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指代时间。如“童年”“初三”“春天”“夏夜”等等
②指代地点。如“故乡”“349宿舍”“清晨的校园”“晚自习时的教室”等等
③指代人物。如“父爱”“奶奶的唠叨”“师恩”“友情”等等
④指代景物。如“那片草地”“那微黄的灯光”“那孤独的树”等等
⑤指代其他事物、事件等。如“名著”“活动”“精神”等等
„„
巧妙组织结构:
①用小标题结构全文。如写“大自然是一首诗”时,就可以用四季的色彩来拟小标题:绿色序曲、红色乐章、黄色乐章、白色乐章,从而展现大自然的美丽。
②用课本剧结构全文。如写“349宿舍是一首诗”时,就可以运用剧本的形式组织结构,幕启、寝室成员陆续登场、落幕,还可以设计话外音等,从而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③用诗的结构组织全文。如写“初三是一首诗”时,就可以如此组合镜头:序——酸,第一节——苦,第二节——辣,尾声——甜。以此表现“我”对初三生活的感悟:刚进入初三,感到生活异样,接着尝到紧张之苦,临近中考感到竞争的火辣,中考揭晓感到收获的甜蜜。
„„
其实,组织结构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写出美文佳作来。确定写作手法和写作详略:
写作手法有很多种,但是一个总的原则是:内容单调了,“我”就变。比如,如果写“那片草地”,景物单一,但我可以变化时间、变化心情、变化视角去观察去描写。比如,事件如果太平常了,就变化自己的叙述方式,变顺叙为倒叙,运用其他一些写作上的技法去让平地起波澜。这样,作文才会真正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让文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感染力。
至于详略的安排,那就是看审题中题目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了。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篇: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策略
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策略
提高适应海平面上升工作的战略高度,将其纳入到国家、地区发展规划。从政策、规划、技术和能力建设等角度着手做好适应海平面上升的工作,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任务,是实现我国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1 完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综合管理决策机制,完善海岛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确
立科学用海的理念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适应海平面上升方面的配套制度和管理体系。具体工作中要强化海岸带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机制和创新海洋环保机制并在重大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气候论证。
1.1.1 建立健全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法规
确立科学用海的理念和政策导向,深入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海洋环境保护条
例》、《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加强适应海平面上升的配套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条例》、《围填海管理办法》等法规。
1.1.2 建立健全综合管理决策机制
各级政府在海洋工程项目建设和沿海地区经济开发活动中,要根据海平面上升对本地区的影
响状况,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开展堤坝、沿海公路、港口码头、沿岸电厂机场等重大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将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重要影响因素来加以考虑,进行充分的气候论证。同时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建全海洋、环保、海事等部门间联合执法体系和协调机制,协商行动,共同取证,提高执法效率;加强各级海洋部门专业人员与设备配置,实现国家、省、市县间在适应海平面上升方面工作上的合理、高效分工与合作。
1.1.3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机制
及时建立完善对海平面上升预测预报模型和预警系统和简洁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机
制,为决策者和公众传递有效信息。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促使海洋、环保等部门在海洋监测设施建设、数据采集和与分析等方面的合作,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实现统计数据分析与发表的统一。
1.1.4 创新海洋环保机制
建立以“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为核心的海洋环境监管机制。在对三角区等重点海域环境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细化各个港湾环境承载容量和水质管理目标,确定相应区块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排放数量、方式以及降污减排分配方案,实施以海限陆、源头把关、陆海协同、防治结合的海洋环境管理新模式,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赔偿补偿制度”。
1.1.5 强化海岸带水资源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条例》,深化取水许可管理,把好审批关和验收关。全面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提高论证质量和效果;规范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取水计量收费,抓好取水计量实时监控工作;按照《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继续做好地下水禁限采工作,通过强化海岸带水资源管理,进一步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减轻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危害。
1.2 完善规划评估与研究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综合评估海平面上升风险,推进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技术开发和示范。
加强海平面上升及受其影响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围绕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与预测、海洋灾害预报与评估、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海岛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等重点方向深入开展工作,尤其是加强在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洋灾害加剧、海洋生态环境退化及其适应对策等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力度,广泛开展务实的国际合作。同时,针对沿海地区的具体要求,研究海平面上升给城市建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防洪、排污、排涝、给水、排水、城市交通等,提出相应的科学防治对策建议。
1.2.1 编制或修编相关涉海规划
以《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与地方上(陆地)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依据各地海洋资源环境状况和海洋开发潜力,并充分考虑未来海平面上升的趋势预测及可能的影响分析,开展地方上海洋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明确海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并按相应要求进行保护建设,从规划角度统筹并提前谋划布局,提高近海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近海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能力。国家和各地方编制或修编《海岸带建设总体规划》、《海洋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等涉海规划,引导海洋经济发展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规划体系。将适应海平面上升的内容纳入到地方上正在编制的相关“十二五”规划,并加以贯彻落实。
1.2.2 开展海岸带风险评估
一是综合评估,分类指导。根据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开展综合影响评价,根据影响
程度的大小和危险度划分区域,作为沿海地区制定规划和各类政策的重要依据,分类指导,推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专项评估,及早应对。要开展海平面上升对汛期排涝能力降低及所影响的区域、海水倒灌形成咸潮所造成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沿海生态系统破坏的规模及速度、对沿海农田和居民区的影响、对海水养殖捕捞、旅游业的影响等风险进行评估,为尽早制订相关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对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较大的地区,还要及早论证海平面上升在未来若干年中可能造成的受损人群的安置问题,甚至是人口迁移问题。
1.2.3 建立研究服务体系,开展海岸带科技专项行动
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建设完善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和服务体系,开展
海洋领域对气候变化的分析评估和预测。加大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降水、蒸发等的变化对海洋的影响研究,加快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开展海上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海上低压、海上大风、海雾、东**暴雨等)预报预警方法的研究。开展海洋气象灾害对海洋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的研究。开展海温、含盐量等海洋环境、气象条件、海气耦合对海洋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增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专项经费,重点在海洋监测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加强开展海气相互作用调查研究,深化海气相互作用的认识。同时建立海平面监测预测分析评估系统,进一步做好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研究海平面上升适应对策,保障和促进沿海经济发展。
1.3 完善标准规范与工程建设
修订和提高沿海防护标准。按照沿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修订现行海堤设计标准,重新确定
海堤等级及划分依据,适当提高沿海城市工程建设的设计标准。适当提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周边等沿海区域的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市政项目等设防标准,特别是滩涂围垦或填海、产业功能区、跨海桥坝等基础性项目的设计标准。加强基础防护能力建设和防护林等生态防护植被的建设。
1.3.1 适当修订标准规范
按照沿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适当修订现行海堤设计标准,重新确定海堤等级及划分依据,使大部分海堤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加高加固普遍提高,另根据实际开发需要新建海堤。适当提高沿海城市工程建设的设计标准,可研究在10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标准基础上再提高。要适当提高广东、浙江、天津等沿海城市的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市政项目等设防标准,特别是滩涂围垦或填海、产业功能区、跨海桥坝等基础性项目的设计标准。在城市地面沉降地区建立高标准防洪、防潮墙和堤岸,改建城市排污系统,对沉降低洼地区进行城建整治和改造,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1.3.2 推进海洋保护区工作,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开展重点河口与海湾综合整治,严格执行入海河口污水达标排放;加强重点港湾的涉海工程
管理,高度重视港口作业和船舶工业污染,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推行生态围涂和生态填海,保护重要的沿海红树林、沼泽和芦苇湿地等生态资源;加强侵蚀岸段治理,开展生态修复项目;采取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强化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完善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和重要的连岛工程,保障海岛居民和设施安全。
1.3.3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海堤强化加固工程,重点做好围垦区域的标准海堤建设,提高抵御洪涝台等自然
灾害的能力。以骨干工程建设为重点,兴建有防洪作用的控制性工程。加快易涝常灾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提高引水工程受水区的调蓄能力,建设浙东引水工程和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采取陆地河流与水库调水、以淡压咸等措施,应对咸潮上溯,为沿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增强行洪排涝能力,防止河口海水倒灌。
1.4 完善能力建设
提升和完善海平面和海洋灾害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的相关意识。着力加强风暴潮(含
近岸浪)、海啸、咸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等海洋灾害的监测能力建设,建成海洋环境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强化海平面上升和相关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服务,为沿海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应对海洋灾害提供支撑和保障。另外,对公众进行宣传适应海平面上升的知识,增强相关意识。
1.4.1 加强海洋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
认真实施和健全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从场地建设、仪器设备配置、人员
培训、技术研究与开发、国际交流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海洋环境观测和灾害监测能力,并保障网络系统高效运作。就海洋环境监测而言,要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工作,突出监测、预报和信息处理三大重点。就风暴潮预警而言,主要是建立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天文潮预报、风暴潮预报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1.4.2 强化海洋灾害预警报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灾害的预测能力,提高对重大气候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严格执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等,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机制以及灾种旱期预警机制,建立建全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完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拓宽灾害预警信息的“绿色通道”,增强海洋灾害信息传播能力,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全面提高沿海地区防御海洋灾害能力。
1.4.3 宣传适应海平面上升的知识,增强相关意识
要认识到适应措施的投入也是地区经济发展投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各省、市、区
各级政府机关、学校等部门开展海平面上升领域适应对策的基础教育、概念示范,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平台开展海平面上升领域的科普类讲座,将海平面上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等知识宣传到社会各界,培养沿海公众对海洋领域的认识,增加海平面上升以及风暴潮、咸潮等海洋灾害的防范意识,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