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对教学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4:0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对教学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对教学的影响》。

第一篇:论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对教学的影响

论农村综合教育改革

--------集中教学

摘要:任何教育形式的改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农村综合教育改革为农村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为农村孩子学到更广泛的知识造就了环境,它既可以培养孩子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又为教师发挥各自专业创造了机会,所以,农村综合教育集中教学,能全面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能力,是农村教育的一个新起点,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教育

网络教学

教师

知识

学生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国家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教育。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学校是农村孩子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国家也在寻求一种有效的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在经过各级领导研究、探索、深思熟虑后,实行了农村综合教育改革,近二十年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取得较大成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其成功方略包括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宗旨,观念更新作先导,加强政府领导作保证,突出“综合性”与“实验性”,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特别是在我乡试行的“两集中”教育,即并校。以前在每村,每寨都有学校,学生少,教师更少,教师的负担很重,一个人要上所有的课,而且上的不只一个班,现在,国家出资,新建了校舍,实行每一个村民委只有一所学校,小村小寨的都并到村民委来,进行集中教学,教师集中了,学生也集中了,我认为这是农村综合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努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教育体系,为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

综合教育要求我们坚持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观念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它与其他所有社会改革一样也是一种手段。因此,各地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都认真调查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寻找出在数量、结构、质量等诸方面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实施,从而加快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乡试行的集中教学方案能将新课改教学做得更好:

首先,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新课程内容的变革对我们教师就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

1、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的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蓄。

2、教师必须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显示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善于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3、教师必须发展整和课程内容的能力。新课程强调综合,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学科界限,必须学会将不同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将学科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先前经验联系起来,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学科知识情境化。

4、教师必须形成高度的评价素养,有效的评价不是单靠正确理念或者口号所能解决的,评价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需要理念,也需要技术。有效的评价需要教师高度评价素养,这对在传统课程环境中评价素养严重缺失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将评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对学生发展的判断,而在于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评价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对学生的发展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与教育一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评价的适当应用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教育智慧。

新课程对教师的这些要求,如果没有集中教学,教师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没有那样的条件让教师去做到这些,集中教学,让教师集中在一起,各自发挥特长,对比发现,进行有必要的培训与学习,知识技能得到提高。教师多了,学习的机会也更广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相互交往中,不知不觉学习到了彼此的好方法,好技能,在发现自己的不足时,也会不干落后,自己学习。不但如此,集中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好的学习环境---网络。在以前的村寨是不可能有的。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才真正实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其次,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集中教学,教学资源全面,在以前,除了黑板、粉笔就没有其他教学用具,有的甚至连一个好的操场都没有,每天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知识面狭窄。集中教学,因为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分科教学,每一学科都有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就有保障。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科目都应该认真教学,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起,因此,集中教学就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般的教师是无法做到专业的:

1、音乐教学,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驾权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为教学增辉添彩。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声情并茂的范唱范奏,有如小河之水、江河浪花的教学语言,棱角分明、高潮迭起的教学活动,无一不是教学艺术的创造。具有精湛、高超教学艺术的音乐课,能成为学生审美和欣赏的对象,引起学生的音乐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净化学生的审美趣味,给学生以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专业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2、美术教学。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如果在小村小校,是没有那个条件的,集中教学有专业的教师就可以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3、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但也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即各种体育教学用具,集中教学既有专业的教师为学生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又有相应的教学设施,更利于学生们学习各种体育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4、自然教学。以前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自然课不很受重视,而自然教学一直沿袭“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集中教学,教师就能学以至用,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自然条件、教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农村自然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使得学校的自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科学教学。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以前的学校是没有条件上好科学课的,现在集中教学,有好的教师,好的资源,特别是网络,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

网络它不但影响自然,任何学科都会因它的应用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语文和数学,可能谁都觉得上好语文和数学很简单,但要上得有质有量,可没那么简单,集中教学有了网络,有了远程教育,就会让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高。(1)巧用电教,化难为易,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2)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3)丰富资源,深化探究。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4)虚实互补,优势互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

网络环境下的 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 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各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乡试行的集中教学让农村孩子也实现了有网络的教学,我相信,教学质量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各种各样的教学优势告诉我们,这样的农村综合教育改革正是我们寻求的,它是我们农村教育的必然,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成长的摇篮,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优越环境,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教育行业所受冲击尤甚,它不仅带来教育方式方法的巨大变革,更从教育观念上冲击着这个行业,引发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革。

首先,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对教育教学的观念带来的变革,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观念都受到冲击。

在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前,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作为学生的知识之源,在教学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理论界长期质疑并力图改变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制约和功利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的反应并不积极,同时学生由于缺乏知识的来源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现实,导致长期这种状态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种教育观念的固化直接导致我们的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褒的传播,其思维方式的行为模式也深受教师和主导,严重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力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背上了“失败者的教育”的恶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元化,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师限定的思维,在这个时代,新知识、新思维、新观念的传播更便利,直接导致学生的个性化更强,这种背景下我们发现我们的旧的教育观念所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持有旧观念有的教师的课堂不得不面对学生无言的反抗甚至和学生的冲突,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教育观念上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主导他们的学习,只能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我们应该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才能使教师适应网络进代的教育发展,同样,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应与时俱进,自主学习、广泛汲取,学会从更广的渠道汲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其次,我们作为教师也应深刻反思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是最好的注解也是作为教师亘古不变的最高行为准则,在网络时代这种作用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但是,却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内涵,在旧的教育观念下,教师的“传道”是“我传你受”,“解惑”也是我解你听,学生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没有条件选择的,然而,现在,网络给学生打开了一个选择更多的“道”的大门,也会给他们更及时解更多的“惑”,如果这时的教师依然顾我,则会失去教育的本质,变传道为说道,没有人听,也没有人接受。我们必须面对网络给我们形成的挑战,网络是个潘多拉盒子,它给我们的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时候也会给他们精神垃圾,作为我们教师,能作的就是将自己的作用变“传道”为“引路”,我们要接触学生所能接触的一切甚至比他们更多,从中找寻精华剔除糟粕,把美好的东西指引给我们的学生。因此,网络时代教师的作用本质未变,形式却在因应形式而变,由原来的“传”变为现在的“传”“引”结合,同样在教学活动中其作用也是两个部分:

一、作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二、作知识的引导者,这第二个部分正是当前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此时,我们己经不能无视网络对教育的冲击,网络上源源不断的新观念,学生很难取舍,作为教师应作好学生的指路明灯,把学生从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引向成功的彼岸。

三、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1、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快速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想提问时,只有等待教师有足够的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密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网络引入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

2、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异步”。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是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授课,学生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准。再有,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可能十分不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想象的。

3、学生学习的“多向互动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和单方面的。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的学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给基础较好的同学以帮助。虽然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协作学习,合作教育,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换取了差生的进步和优等生互助精神的提高,其总体的教学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下才能得以维持。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之间展开,这里的协作是多向互动的,是自发的,也是高效的。

4、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分门别类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的概念的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挑战。如何解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潜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应用网上繁复而多样的信息,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然而,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相信网络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会越来越大。

第三篇:论韩寒现象对中国教育影响综合研究性学习心得

综合研究性学习心得

在这次寒假,我们进行了有关韩寒现象的综合性研究学习,在些次活中,我们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韩寒现象,通过我们的调查表发现,我们一中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想通过文化课考试来考取心仪的院校,从而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但黑龙江省调生形势对于我们来说十分严峻,全省二十二万考生要争取那不多的“211”“985”名牌院校的招生名额。2014年开始施行了出分数后填报志愿而且是平行志愿,更加体现了“分高就有好学校”。我们处于教育资源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所以我们更需要努力来弥补教育上的薄弱。

其次,对于韩寒现象,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愿意追随。对此,我觉得通过自己特长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是可以的。其实,真正地有一门技术或者有一方面特长才是真本事!我看见过晚报上的一个报道,现在中国各大一线城市的专业技师缺口非常大,例如北京的专业技师缺口达到2.2万人。有的公司甚至不惜开出九千元的月薪来吸引专业人才,对于那些想追随韩寒路线的人,不失为一个契机。

虽然,中国现代的教育更加追求全面即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仍是人生的一道坎,我们还需要努力,追随韩寒路线的同学也需要更加努力地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一个人想要达到成功的顶峰,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论韩寒现象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高二

(一)班

指导教师:刘东芬 组长:张文宣组员:宁淑钧

吕鑫鑫

许秋菊李春柳

袁 图曹 羽尚 印冯丁饶孙张弘宇

第四篇: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影响影响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其提出的教学理念不单单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今天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思想;影响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其提出的教育理论借鉴了西方现代进步主义的合理因素,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对于我国现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的涵义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的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法”中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方面是被生活教育的特质所规定。“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这就表明了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只要我们一旦做了,对于我们本人来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教他们如何做。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在做的过程中教的是老师,在做的过程中学的就是学生。所以,在陶先生的理论中,教师与先生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

二、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迪

1.在教育改革中各级都要树立和强化“教学做合一”观念

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从各级行政的教育官员到一线的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都应该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观念。如何在这一指导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的运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来对教学设计、学法的有效指导。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如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他群体都应该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可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2.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偏重于教学,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兴趣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就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去研究、去探索,通过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指导学习方法,使其可以在实践中灵活地去运用并加以检验。

3.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世纪,要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具体情况的本领,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这种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向他人求助,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却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倡的是“必有事焉”,指出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体验、新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做”,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

4.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陶行知的教学理念中,提倡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和发展中去。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教育工作者正在将其变成一个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要将“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在改革中克服种种弊端。

三、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倡师生是平等的,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当以身作则、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还要做好道德教育,以身作则,在学课堂上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先做人、再做事。我们不单单要培养学生专业的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放松。要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能力进行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掌握国内外的政治动态,在教书育人以及教学研究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第五篇: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

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中国有9亿农民,2.1亿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商品需求量。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长。而现实的情况是,不仅象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与大部分农民无缘,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等,也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

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国劳动力总量来看,农村大约剩余的2到3亿劳动力在农村本身已经无法消化,只有转移到城市来就业。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国家一直就给予农业以优厚的产业政策,象欧盟、日本、美国等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相当的补贴。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应当不断的减少。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土地紧张,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势必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按照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中国农业只需1.3亿劳动力就够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其次,从我国农业生产总量看。我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饱和,价格也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上升空间。因为生产成本过高,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所以我国的种植业没有多大的比较优势,依靠农产品出口,不会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土地,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家一户进行的调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受运输、市场信息等条件的制约,不会产生真正的市场效益。另外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极端可能就是政府行政命令而推行的、同样是没有任何效益,反而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的”形象工程”。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

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业市场的冲击。原先依靠农业种植而生活的农民,因为农产品无法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无法竞争,收益必将更加减少。因此,如果不跳出农村来看三农问题,已经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城

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

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例如,在广东,农民工维持了珠三角的繁荣,同时还维持了他们家乡的农村政府的税费收入。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最先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和就业限制,给浙江的经济带来了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

态势。从1995-1999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48个百分点,而同时期全国城市化平均只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目前,浙江直接务农的劳动力已经不到农村劳动力的40。浙江的农民收入迅速增长(31.3),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28.3)。1995年,外出民工民汇款占四川省GDP的7%。据估计,全国范围内的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汇款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为240亿美元。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让农民进城,减少农民的数量。在目前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来吸收农民。应当从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应当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大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中的问题是因为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政策”而导致的农民在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太高,民工的基本权利不能得以保障。目前,农民离开农村至少要办五证: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每个证

都要交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此外,还要交纳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和公粮水费、三

体五统保证金,这些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因此,农民在离开农村,还没有到城里挣到一分钱的时候,就要付出可能一年都难以挣回的费用。而这决不是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所能解释的。到了城里,还要交纳各种办证费: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管理费、治安保护费,有的打工企业还要收取打工保证金。这些证办好,又要付出成百上千元不等。即使这些证都办齐全了,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在城里打工。每到五一,国庆,城市还要清理流动人口,这是民工最害怕的日子,收容部门有权随便把他们抓起来遣送回家,不但自己掏路费,还要交五六百元的所谓收容费。此外,进城的农民工还要面临着子女教育、夫妻两地分居等生活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是广大进城民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改变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成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点。

2、依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进城的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大量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已经带来的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春节前北京的抢劫偷窃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和农民工没有按时拿到工资有关。其次,是大量民工的劳动环境还缺乏起码的、必要的劳动保护,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的因为缺乏劳动保护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最后,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让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再受到来自城市人心理上的歧视,获得平等的人格权。因此,公民基本权益的起码保障是农民工最紧迫要解决

精 的问题。

3、组织农民有序进城。因为居住的分散性和权益上的弱势性,农民很难得到有效、真实的工作信息,经常发生一些上当受骗的事情。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而在当前社会中有许多工作要求有必要的劳动技能,所以应当对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要防止这些培训成为某些部门借机向民工敛财的机会。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必要的培训,组织农民有序的外出务工。

下载论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对教学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对教学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摘要: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普通中学的高中生还是远程教育的大学生,其生活和学习都不同......

    论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論電子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 各位青少年午安:今天我大分榮幸我能夠以學生表身份為大家致辭。現時電子遊戲,作為一種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電子娛樂方式,其發展之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基地0901 吴冰清1103090117 2008年的一天,乌云笼罩了美国华尔街的上空,次贷危机引起的股市崩盘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时代,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

    论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论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欧萍摘要:纵观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由最早的经验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逐渐形成了以企业......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宗教维系着氏族社会的秩序,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最初社会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宗教一方......

    论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论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了。应对变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经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