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政府建设中公务员法制理念的提升

时间:2019-05-14 04: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法治政府建设中公务员法制理念的提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法治政府建设中公务员法制理念的提升》。

第一篇:论法治政府建设中公务员法制理念的提升

论法治政府建设中公务员法制理念的提升

摘要:依法行政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法治化的需要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为此它要求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公务员法律意识的提高,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知法、懂法、遵法和守法的氛围。这关键又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因为行政机关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只有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规范、文明的依法管理,才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也才能在全社会起到良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法治政府 公务员 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刻,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要求各级政府及广大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行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公务员队伍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务的履行者、行政权力的行使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经济发展的引领者、科技进步的推动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争议纠纷的裁决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建设法治型政府,必须不断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按照程序行事,成为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人。

一、提升公务员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公务员法治理念、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治国要求各级政府及公务员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机关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我国行政机关要承担80%的法律、近90%法规的执行任务,大量的法律、法规要靠行政机关去实施、去落实,可见依法行政能力是政府关键的行政能力。只有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规范、文明的依法管理,才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才能在全社会起到良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才能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才能有助于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权威,从而推动整个国家法治化的进程。为此要求公务员要提升法治理念,成为知法、懂法、遵法和守法的模范,公务员是政府行政能力的直接体现者,因此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重要的一点是提升公务员的法治理念。

(二)提升公务员法治理念、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需要法律的调整、规范、引导、保障和服务。从客观上就要求提升公务员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及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政府行为规范的众多形式中,法律化是最高、最主要的形式。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彻底抛弃过去传统的人治思想,提升法治理念,真正从传统的人治思想向现代化法治思想转变。

(三)提升公务员法治理念、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防止腐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要保证

公务员作为行政权力的具体执行者,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还是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关键一点,就在于公务员是否具有依法行政的理念。用法律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是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防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升公务员的法治理念,不仅是反腐败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有力保障。

二、目前公务员在法治理念上存在的缺陷

公务员制度推行十多年来,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建设法治政府仍有距离,表现为:法制观念淡薄,从客观上看,一方面“权力至上”,“官本位”的思想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速度与公务员法律知识的更新速度十分不协调。从主观上讲,“人治”观念在公务员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表现为“法律实用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法律国家主义”,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一旦现实和既定法律、法规之间发生冲突,则法律就变成可以忽略的东西,这样也许带来了局部和短期的好处,但很可能由于有法不依,使全局、长远的权益受到损失,导致法律丧失权威性,使现代政府依法治国的理念受到歪曲。

当前公务员应着重实现三个观念转变:

第一,实现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的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升公务员的法治理念,使他们树立起行政行为合法性观念和行政程序正当性观念,实现从公民义务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转变,时刻用公民权利约束政府权力,就能实现从政府权力本位向政府责任本位转变,时刻用法律支配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从“全能型”转向“有限型”,从管制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从社会的控制者转变成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第二,实现向依法治官和依法治权的转变。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是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而非扩大和强化行政权。公务员应该确立依法治官和依法治权的法治理念。

第三,实现向强化政府责任的转变。公务员要明确依法行政必须坚持权责统一,应当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公务员不能一味强调公民的责任意识,而应首先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懂得违法乱作为、违法不作为都要承担责任。

三、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公务员法治理念

(一)增强公务员的法治理念,树立依法行政意识 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无不是把法律奉为圭臬、视法律为“上帝”,做法忠实的践行者和忠诚的卫士。法律至上要求公务员按照法律法规行事,学好和用好法律,在行政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规则办事,要求公务员必须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克服以人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树立法大于权,依法行政的观念。广大公务员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即人民主权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尊重人民权利的理念。树立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要不断增强公务员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明确行政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行为是属于不依法行政的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行使权力;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经济和社会秩序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各种社会矛盾能够得到有效防范和解决。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有法可依。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我国已颁布实施了《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等一批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政府法规规章体系,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

(三)公务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公务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时刻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对照价值取向、思想境界、目标追求,作为公务员必须增强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免疫力,做到以平常心看待名利,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要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廉洁自律,树立清正廉明的公仆形象;要增强责任感,自觉担负起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要开拓创新,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构建完备的行政监督机制

完备的内部监督机制是确保公务员依法行政的关键关口;完备的外部监督机制是确保公务员依法行政的重要关口;完备的社会监督机制是确保公务员依法行政的预防关口。必须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环节的监督,进一步畅通与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直接沟通的渠道,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对公务员的从政行为进行直接监管。着眼严于律政,把法制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公务员权力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也就明确了;权力的行使程序公开了,公众就可以以此为参照,对权力的行使过程进行监督。特别是要强化对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的监督,防止公务员利用职权,违规参与或干预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要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划和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策重大事项;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严格实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还应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推动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促进政府职责的进一步转变、公权力的健康运行。例如:珠海市在制定各种措施规范公权力运行的同时,还加强了权力与责任的对应,促进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转变执政方式、管理办法、办事作风,促进珠海市的公共权力的运行步入正轨,具体做法首先使公务员职权法定化,明确职权,越权无效;其次建立公务员的责任机制,使公务员的职权和责任相互结合,在行使法定职权的同时,也要为一定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五)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和能力

改革公务员的选拨机制,建立一套吸引人才、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选拔机制;改革公务员的考核机制,将依法行政水平列入考核内容;公务员要养成认真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提升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公务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尊重和保障人权,廉洁勤政,文明执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努力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要严肃法纪,严格管理,从严治政。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六)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务员培训机制

现代政府管理已日趋专门化、技术化、信息化,这对公务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才能建设高绩效的政府,因此必须把加强公务员队伍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政府适应整个社会变革挑战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管理,对于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确保各级公务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重视增强公务员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法治理念。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汝州市人民检察院纪检书记张现周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我市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市,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实到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辨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检察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 世界 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部署,2006年要对全体政法干警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作为根本指导方针,真正做到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执法活动。这一重大举措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必将对实际工作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这里,我结合检察机关实际,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学习、思考,有几点粗浅认识和体会: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非常必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利条件,又面临繁重任务;新形式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尤其是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使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为紧迫任务。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使各方面都能够

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

(本文约2000个字)

第三篇: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郭毅芳孙栋。

(1.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立足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作风轻浮、政策随意及腐败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体制化、官员诚信教育及监督问责机制等对策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责任;公众监督;诚信体系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的信任,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提升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

1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

1.1政府责任感淡薄

从广义上来解释,凡是涉及到资源和权力分配的领域都属于政治领域。然而在政治领域,政府在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政府的责任意识则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一旦政府权力实施不当,忽视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既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具备强有力的“权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责任意识既体现出现代文明政府的特色,同时也是新时代对政府的要求。那么如何认真执行政府职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作为事件屡见不鲜;某些基层行政单位对于公众的诉求不闻不问,甚至暴力行政,在其位不谋其政,同级别单位之间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扯皮,出了问题无人管,使人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今年三月,农民彭公林因购买假水稻种子损失惨重,尽管拿到了政府的鉴定结果,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培训而最终上吊自杀,审视这起因假种子酿成的悲剧,更多的是对推诿扯皮机关作风的无声指控,以上行为造成民众对官员的素质不信任,严重影响政府整体的公信力。

1.2工作作风轻浮

伴随着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政府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民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认真贯彻“八荣八耻”,以人民利益为首,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政府才会赢得民心,并得到政权的巩固。政绩不是数字,不是高楼和形象工程,只有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民主才是政府的政绩。“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固”。《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山东省临沭县政府因涉及一宗租赁合同纠纷,该县公安局、国资局、财政局、经委等部门竟然集体为县政府出具伪证。这将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有某些政府单位片面追求“政绩”和经济绩效,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不顾民力和财力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绩效,将政府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部投注于对经济绩效的追求,而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愿”、“被代表”等“被”话语的日渐流行正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说:“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经济利益,江苏发生的“被小康”事件,则是当地领导干部为获得晋升的机会而赋予公众“富裕”。如此等等,得了一己私利却损了公众心目中政府的形象,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1.3行政政策随意

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居庙堂之高”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致使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尤其表现在后任政府不对前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决策负责。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投资环境,某些政府凭空许下“妙语连珠”的承诺,比如承诺给土地使用权补偿、给三年免税待遇等等,把投资环境描绘得天花乱坠,但是投资商来了以后政府就自圆其说,根本无法兑现诺言。引资中介人状告政府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早有发生。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制”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度、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定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一些政策“人走茶凉”,在执行上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使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削弱。

1.4行政人员腐败现象存在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一言一行在公众眼里即代表着政府的意愿,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市场的开放性、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一些政府行政人员利用权力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中“设租”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让行政命令更容易代替行政政策。“行政裁量权”的不恰当设定,使得“寻求政府官员干预来解决问题”仍是某些社会主体(企业或个人)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也为“设租”提供了可能性,为“寻租”提供了市场空间。“权力设租”的结果是“权力寻租”,这将直接破坏政府公信力。一些行政人员以政府工作人员自居,自认为身份高人一等,不把公众放在眼里,“老子天下第一”的“土皇帝”心理严重,近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2O件典型案件,平均每个案件涉及金额550多万,涉及地(厅)级官员57人。如此数据,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已大打折扣。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强化政府的合法性,提升政府的凝聚力,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体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我们应提出新对策,拓展新思路。

2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的几点思考

2.1优化决策信息沟通渠道。增强民众的参与

政府的公信力来源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如果要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那么,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并切实落实到位,树立人民公仆的形象,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并使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透明。增加民众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比率,不仅体现民主思想,更能体现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才能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避免了政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优化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渠道,扩大民众参与力度和监督治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力度是完善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单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政信任,这样的政治才稳定巩固。让民众充分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满足民众最迫切的社会需要,增加政府政策的优势,才能扩大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只有民众对政府政策、行为结果的高度满意和认可,才是政府最大的政绩。

2.2加强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建设。保持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科学性是政策的生命,也是能够维持其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决策科学化,才能保持这些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才能减少阻力,为其顺利实行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其保持稳定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政策多变必然失信于民,而政策之所以多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本身不科学。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和加强科学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如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等,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增加公共政策的稳定性,降低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特别是要加强不同方面政策的相互照应与新旧政策之问的合理衔接,使得整个政策系统保持较好的协同性完整性,这样公众才能形成合理的预期,从而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度。

2.3加强行政人员诚信教育。构建政府诚信体系

行政人员是政府的构成个体,每一个个体信用缺失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才”,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构建政府诚信体系,对公务人员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强化教育政府官员的信用与责任意识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就是政府官员缺乏

责任和诚信意识,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理念,因而,提升政府公信力首要的是加强政府官员的诚信教育,提高政府整体人员的诚信理念,从思想上纠正问题。积极倡导和加强政府官员的信用教育与宣传,培养政府官员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这不仅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政府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民众和政府的和谐发展。完善政府失信的惩戒机制,由于对政府信用缺失者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及手段,造成了政府官员信用

意识的普遍淡薄。因此,建立刚性的政府失信惩戒机制,如把政府官员的失信行为作为其政绩评价、官职升迁的重要依据。

2.4完善政策监督问责体制。依法行政

保持政府监督体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优化政府决策的监督系统是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方法。公正、严谨、有力的监督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政府政策有效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民众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对危机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了民众对政策落实的疑虑和担忧。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问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中心环节。政府向民众负责受民众监督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及时疏通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的反应渠道,建立起健全的社会监督网络,完善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制约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及时追究责任既保证政府权力受到限翩,政府的行为受到监督,又保证政府行为的结果受到问责机制的制约。青海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赵启中指出,政府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依法行政,政府在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时,执行的好,就能赢得民心,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就会削弱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政府的凝聚力就会减弱,在丧失诚信的同时也会失去民心。政府诚信体系建设要把依法行政作重中之重,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抓好绩效管理,强化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率,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诚信服务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第四篇: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作者: 网络 来源: 转载 时间: 2012-12-12 阅读: 129 次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 意义

2011 年 3 月 10 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党的十五大提出到 2010 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已如期完成。至此,以宪法为核心,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三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学家徐显明指出的那样:“中国法律体系形成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应该转向更高的层面: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之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人权。”所以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理念”,是包括理论、理想、信念等在内的一个概念。黑格尔认为,理念是一种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被认识对象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法治则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治不仅是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从,而且是良法之治。法治理念,是指人们关于法治的理论、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活动的坚定信念。”2002 年 12 月 4 日,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 依法治国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力进一步凝聚起来 , 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地去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的部署。”2007 年 12 月 26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之上”,从这三个方面概况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

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和法治的一般原理,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法就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不仅取决于经济基础,而且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毛泽东吸收了马克思关于法的观点,他认为法是劳动人民制定的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工具,制定出来的法律就要获得严格的遵守。并且,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 , 是根本大法。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法治的必要性终于被明确提出来,并被置于基本治国方略的必要位置。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认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江泽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并且将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指出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胡锦涛以人为本的人本法律观,强调尊重人权,强调法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形成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灵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理念是行动指南,我们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因为它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立法宗旨和司法实践的走向,并在具体个案中缺少相应法规的情况下,将起到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新中国法治建设六十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法治中国的建设应该向更高的层面迈进,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意义深远。列宁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法律观念对于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长期实行专制的沙皇俄国因为缺乏法治的传统,不可能指望现在的广大民众在一朝一夕就培养其守法、爱法、护法的思想观念。并且,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将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在这方面“只有法律是不够的。必须有广大的教育工作、组织工作和文化工作,这不能用法律迅速办到,这需要长期巨大的努力。”同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迈向法治中国任重而道远》,《法治与社会》,2011.(2),14-15

[2] 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法学家》,2006.(5)。

[3] 《列宁全集》(第 36 卷),人民出版社,1985.150。

作者简介:李平,男,1984—,甘肃定西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

第五篇:论公务员队伍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

论公务员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

服务型政府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所提出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中国特色政府管理新理念,并已经成为加快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所谓服务型政府,从经济层面上讲,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从而纠正市场失灵,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政府;从政治层面上讲,就是切实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确保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从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治理的政府;从社会层面上讲,则是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府。即,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其实,这也是我国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而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者,在国家行政管理运行中起着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人是行政之本,人力资源是政府能力中的前提性因素,也是主导性因素。人力资源包括量(公务员的数量)与质(公务员的体质、知识、技能、价值观、团队精神等)两个方面。与数量相比,对政府能力高低产生决定影响的是人力资源的质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一定的质量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而且是因为它直接影响政府能力的其他因素效能的发挥。”因此,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力军,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能力也决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只有服务型的公务员才有服务型政府,服务型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的组织基础和力量基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关键。公务员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的:

1.政府服务理念的塑造应以公务员为主体

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的提出,是我国政府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然生成型”而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其行政理念的转变自然是首当其冲。

(1)公务员对政府服务理念的认同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公务员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不足,观念的错误、消极的情绪等等都会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公务员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前提,这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会在其日后的工作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才能确保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推进。

(2)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建设是政府服务理念塑造的保障。公务员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具有自利性的普通公民,又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管理主体。显然,一个人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与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职责会发生冲突碰撞,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的冲突,这也是公务员面临的伦理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究竟作何抉择,“在根本上取决于两种基本因素:公共管理者所受到的制度监督与控制,公共管理者自身的价值观”,换言之,在实施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公务员是将权力用于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还是将权力用于谋取私利,既取决于宪政制度的安排,也取决于公务员的伦理道德水准。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公共权力不背离公共性。因此加强公共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这个意义来讲,“构建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完善政府的治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而且依赖于中国整个政府的公职体系和公职人员的伦理价值的重塑。”我们的政府曾经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政府是由那些德才兼备的内圣之人或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组成的,他们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大公无私。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现实社会中,官派作风,官本位思想仍根深蒂固。因此,政

府服务理念的塑造在赢得公务员的认同的同时,还须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政府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2.政府服务规划的设计应以公务员为主体

如何设计政府服务规划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进公共管理水平,而承担这一重要的职责的便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务员。显然,公务员是政府服务规划设计的主体。公务员是一种社会精英层次的人力资源③形式,具有制定公共政策、维持法律执行、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的重要角色。他们能够在政府规划的设计中利用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运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决定社会资源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是政府综合管理能 力和绩效持续提高的源泉,因此,公务员设计合理的政府服务规划,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公务员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也使他们成为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知力量、社会行动的先导者,能及时对政府服务规划进行前瞻与调整,以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带动社会整体力量的选择。此外,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公务员在政府服务规划的主体地位将日益增强。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已不再仅被看作是高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事,现在它常常涉及一个更大和更广泛的战略管理小组,包括整个组织的计划人员和运作管理者。这个战略管理小组沟通了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以及一线员工,打破了计划机构和运作机构之间的„官僚障碍‟,在其中,组织的运作管理者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或者参加了组织的战略计划和目标定位的构思,或者成为战略计划顾问”,①因此,当前政府服务规划不仅是少数专业计划人员的职责,更需要各层次、各领域公务员的共同智慧与努力。我国《公务员法》将公务员的范围从行政机关扩大到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七大机关工作人员,这也必将使其在政府规划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3.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应以公务员为主体

政府效率和行政质量是政府能力的集中体现。公务员履行公共权力、实施公共政策、承担公共责任的主体,强调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直接指向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因此,公务员的能力得提升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得关键,公务员的服务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公务员的服务能力是由其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技能水平、工作方法等体现的。一方面,作为人力资源,公务员的品德素质、行为能力与行为规范构成了政府能力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和手段②,直接作用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其中,公务员的政治品德和道德良心关系到他是否按照目标的规定,兢兢业业地为公众服务,以其责任心客观、公正地执法,势必影响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而公务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技能手段、工作方法,则关系到他是否有能力胜任政府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否高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是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综合反映。另一方面,公务员对企业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也有着较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之中,通过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效益而整合、优化配置整个社会的资源,创造整个社会的收益,推动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其价值增值的。这是公务员通过提高管理效益而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间接的人力资源形式,是和前面直接的作用力相互补充和配合的。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公务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的需求愿望;政府职能由过去的直接控制转变到监督服务中,要求公务员在知识、专业、能力素养上有较大提高。

4.政府服务绩效的改进要以公务员为主体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构建必然伴随着提升政府绩效。所谓政府绩效,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它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①。很显然,政府的绩效是由人来创造的,政府绩效与创造绩效的主体—公务员的素质是紧密相关的。

(l)公务员的政绩观是政府绩效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政府的实践运作过程中,“公务员的政绩观,即公务员对政府管理职责的理解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构成政府管理的软约束。……公务员的政绩观越靠近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就越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就越强”②,因而,在政府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绩效的改进必然会促使公务员树立合理的政绩观,以提升政府管理的能力,最终改进政府的绩效。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改进政府服务的绩效,公务员需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执政为民的绩观,简言之,就是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和准则的政绩观。

(2)公务员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

对于政府来说,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政府整体绩效的改进与提升。而公务员作为政府绩效的创造的主体,其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整体绩效的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位公务员的绩效支持所在政府机构的绩效,而每一个政府机构的绩效又支持上一级政府的绩效,最终确保中央政府的各项绩效能够达成。”③当前,“政府必须将公务员队伍以及公务员个人的绩效管理纳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强化他们对于政府机构的使命和战略的贡献度;同时尽量基于客观的工作目标来考核公务员的个人绩效”,只有通过公务员个体及公务员队伍整体绩效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政府绩效的改进与提升。

总之,公务员作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和政府事务的具体执行者,作为政府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体。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涉及技术、观念、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变革与完善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公务员必须深刻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明确其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的顺利实现。

下载论法治政府建设中公务员法制理念的提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法治政府建设中公务员法制理念的提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升政府执行公信力法制途径探讨

    政府执行力在行政管理学意义上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战略决策以及执行行政命令和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作用的客观结果,反映和影响着......

    2016公务员法治理念培训活动方案

    2016公务员法治理念培训活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徐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市公务员局《关于印发〈市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2011级13班 社会保障专业 冷晓宇201113042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摘要: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变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旨在克......

    法制办公室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合集

    法制办公室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xxxx年,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xxxx—xxxx年)》为主线,认真落实依法治省、依法治市、......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精选合集)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以昆明市明通小学“9•26”踩踏事故为例 一、案例描述 (一)事故发生原因及伤亡情况 2014年9月26日14时30分许,昆明市北京路明通小学发生一......

    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传统法律文化

    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传统法律文化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社科系 常州 213001)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本土资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

    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传统法律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本土资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应注意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应注意对传统法......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走向

    文章标题: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走向目前,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应当肯定,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需要继续坚持,但是,真正推广实施的难度也很大。它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