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明学院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汇报
启明学院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汇报
2009年下半年,启明学院正式启动基础课教学改革,新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生命科学等课程陆续在2009级各实验班中推出。基础课程院系和教师积极行动,热情投入,使基础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面貌一新。数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了启明学院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创新团队,着力改革传统的公共数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数学课力求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训练学生”向“开发学生潜能”转变,使学生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开发。
二是转变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数学课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提出新的问题,最后师生一起讨论解析问题。课堂采取讨论、提问、注入、启发、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形成师生互动,使学生喜闻乐“悟”。
三是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学习需求,适当更换和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整体架构方面,将原来的数学课改为“代数与几何”“应用概率统计”“科学计算引论”等7门课,并重新编写了具有趣味性、时代性、可实践性和适用性的系列创新教材。英语
外国语学院已全面推广分级教学,建设了基于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基础条件下的英语学习环境;制定了分级教学大纲;创建了立体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形成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
外国语学院还试点在启明学院实行密集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学年完成普通本科生两学年完成的大学英语学习任务。
面临学校发展和学习专业课对英语需求的挑战,外国语学院将在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与深化改革,提高中高级英语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本科生口语考试机制;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学院大力改革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将“C++程序设计”课程取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改革举措之一。
“C++程序设计”课程对于启明学院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必备的工具。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计算机学院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方式,重点培养
学生的编程思想和程序调试方法,并且全部课程的授课均在机房的多媒体教室完成。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使得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效果得到充分保证;学生5至6人组成学习小组,期末合作完成1个设计项目。
由于该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生命科学
为适应培养交叉创新人才的要求,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定位主要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与趋势,重点介绍生命学科与其它学科/技术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前沿与趋势,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与创造潜能。
采取讲座式教学,邀请国内顶尖学术带头人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宏思维,成为该课程最主要的特色之一。讲座内容丰富,涵盖了生物信息学、生物能源、生物环境治理、生物安全、生物经济等前沿领域;讲座人均为国内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他们学术造诣高,讲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富于启迪,深受学生欢迎。
第二篇:启明学院介绍
启明学院介绍
By 小三克学长
一.学院简介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示范作用,华中科技大学与业界共同创办“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启明学院秉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
启明学院作为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开发学生潜能,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途径,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达成“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目标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启明学院基本办学思路为“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将以“开放式”办学的思路统领基本工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教师聘用等方面加大对国际、业界、高校、社会的开放力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包括选拔、评价、激励、约束等)机制,鼓励和吸引高素质学生、高水平教师和优质资源参与启明学院办学,创立新的运行机制和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交叉平台,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学科支撑。面向本科生,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领导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推动面上的创新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示范。
二.培养模式
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未来工程领军人才
2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未来医学杰出人才
3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4人文社会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 5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
6基于项目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未来信息工程专家
7基于团队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实践能力的人才
8基于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自主管理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
三.培养机制
1培养计划
实验班为学生提供特别的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学院鼓励本院学生选习交叉学科课程。2专业选择
学院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在具备相应条件下,可自主选择学校设置的专业。
3学业导师
学院聘请国际、国内知名教授、企业家、社会人士担任学院教师,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或咨询。
4特别课程
学院为学生研究型学习提供特别课程支持,建设方法类、交叉学科类、通识类、综合类等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系列化特别课程,将学生宏思维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和创新思维。
5科技创新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项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并为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
学院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竞赛,优秀者可获得学院资助
6国际交流
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机会赴国际知名大学、国内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开展科学研究、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相关经历可获得学分。7校企合作
学院设有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引进业界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提供机会赴国际知名企业、国内知名重点企业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相关经历均可获得学分。学院鼓励学生承接社会、企业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
8评价体系
学院制定以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领导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9竞争机制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通过综合评价机制对团队和学生实行退出与优补。学业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实验班学生将实施退出机制,普通班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可通过申请、考核等环节优补进入启明学院;学习特优生实行淘汰制;创新团队通过综合评价,在一定时期不能代表学校同类团队水平,违反学校管理规定,且造成负面影响的将退出启明学院。其它学生创新团队通过考评可以进入启明学院。
10管理模式
各类实验班由本专业所属院(系)承担管理职能。专业所属院(系)负责培养计划实施、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管理等工作。启明学院负责聘请若干名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成立实验班教学专家组。教学专家组负责培养计划审定、教学研究、学业评价、教学实施等工作。学习特优生、创新团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由学生所在院(系)负责。启明学院在因材施教、学科交叉、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特别课程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协调。启明学院创新团队采用联盟式管理。
四.培养特色
1学生自主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科交叉
创建多学科交叉的育人环境,让不同学科的学生、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合作。
3与业界结合业界是大学教育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教师、学生到业界中去,让业界优秀人士走进大学讲坛,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4宏思维培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整体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
整个启明学院由创新团队、特优生和创新实验班组成,下面分别来说说这三类
1.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包括以下这些
机械创新基地
基础医学科技创新团队
智能机器人及智能系统仿真科技创新基地
Dian团队
生命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基地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
计算材料科学与测量模拟中心
数学建模科技创新基地
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联创团队
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
GNG团队
物理实验创新基地
外国语3C团队
冰岩作坊
记者团
大学生调查研究中心
We团队
化学与化工创新基地
WEsharp团队
医用图像系统研究团队
创新团队每年会在军训期间或者之后一段时间进行宣传招新,有的团队招新会持续很久,标准很严格,如果对其中某一方面感兴趣可以到时候申请加入,团队的基地一般都在启明学院大楼亮胜、恩明楼上。加入团队可能会占用额外的一些时间但是如果好好利用会有很大收获
2.特优生
特优生每年会从各院中选择最优秀的学生组成,选拔过程有各种流程= =成为特优生后享受到更多资源,但是也会接受更多严格的考核= =具体情况可以参照特优生评选标准等
3.创新实验班
下面是最重要的实验班部分,一共分为4类
(1)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
能源卓越计划实验班
计算机卓越计划实验班
生医卓越计划实验班
电信卓越计划实验班
土木卓越计划实验班
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
光电卓越计划实验班
机械卓越计划实验班
材料卓越计划实验班
(2)卓越医师计划实验班
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
(3)创新实验班
基础学科生物学与技术实验班
经济学创新实验班
基础学科物理学实验班
信息类数理提高班
管理学创新实验班
自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
“王大珩”光电创新实验班
(4)其他实验班
基于项目的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种子班)
需要说明的是启明学院只是个平台,当你进入了某个实验班,你仍是属于原来学院的但同时下属于启明学院这个平台
选拔方法
2013年招生计划中部分省份有了启明学院的实验班这个填报选项,也就是说可以像报其他专业一样填报志愿,但是名额较少,只有高分才能进入
另一个途径就是入校以后的选拔考试
一般选拔考试在军训期间的某一天
只要符合某个启明实验班的报名条件的同学都可以选择参加选拔考试,报名---笔试---面试,一共三个步骤
每个实验班具体的要求都不同,限定不同专业的新生可报考
每个同学只能选择自己能报考的班级中的一个报名,来学校后会统一发放报名表,填写一些信息后交上去就报名啦~~~~
http://qiming.hust.edu.cn/userfiles/file/2012年启明学院实验班招生计划(1).xls
此链接为去年的招生计划
这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报哪个班的问题,可能有的专业的新生可以报考很多实验班。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原本的专业就是你精挑细选过而且你也非常感兴趣,同时你所在的院系又有启明学院实验班的话,建议你选择报考本院系的实验班。
如果你所在院系没有启明实验班的话那么你就要谨慎一些啦,因为这涉及到转专业的问题,考上别的专业启明的话相当于你间接转了专业,报考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报考难度问题,几个热门院系的启明报考人数很多因此录取率较低,所以自己权衡后再做决定
注意:启明学院报考若成功可作为转专业的一种途径
笔试
注意每年的题型和考试内容都可能出现极大变化!!因此本部分内容仅作参考
2011年及之前的考试科目是数学和综合,数学内容以高中为主但思维量很大。综合考物理化学和人文(人文也就是文科内容如政治历史地理)综合中的人文考察知识面为主
2012年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仍然是数学和综合,但是综合里全部是类似企业文化及思维锻炼题,数学以高中内容为主,涉及到了少量大学里微积分的知识如极限等
今年的考试仍然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面试
笔试中选拔出少量的同学进入面试,多考官对一个人的面试,通过率较高,保持好心态即可这里不作具体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吧内搜索我去年的介绍启明考试帖子里的具体介绍
http://tieba.baidu.com/p/1826441647?pid=23685980052&cid=#23685980052 此链接为去年的帖子,其中笔试内容有变化,参考价值不大,其他内容可参考
接下来是最为关心的问题:启明的利弊?!
希望大家不要轻信据说和传言,以及网上一些没有根据的文章帖子
首先如启明学院的宣传一样,保研率较高,虽然每个院具体政策不同,但是一定是高于非实验班的实验班的师资力量比普通班会好一些,而且能享受到更多的资源,比如启明学院专门开设的选修课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启明学院的课程难一些,就会有很多人担心加权分数反而不如普通班的同学,关于这一点其实是不一定的,第一要看个人的努力程度,对于学霸来说如果付出了很多努力当然会得到一个很好看的分数。另一方面要看任课老师的给分习惯,如果碰到一个给分很高的老师就会得到比普通班甚至高很多的分数,反之。。就会很悲剧
启明学院一个独特的制度是导师制,就是可以在本科阶段选择学院的老师作为导
师,在学业上给予帮助,也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择参与导师的研究团队进行科研。但是平心而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点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弊端最大的一点是清退制度。原则上启明学院只要有挂科,哪怕是一门都会被清退回普通班,虽然在实际执行中稍微有所宽松,但是万一被清退将会非常麻烦,因为课程内容不尽相同,清退后会多出很多无用学分,还要补一些别的课程,费时费力
另外一点不好的是启明学院成立时间并不长,在管理上还有一些问题,启明学院管理和实验班本学院的管理上有重叠和遗漏的部分,造成在一些问题上互相推来推去解决不了,比如造成体育课选课名额不足无法选课,而启明,原学院和体育部之间的管理漏洞却无法解决。类似的问题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以上是个人对启明学院的一些感想
启明学院有利有弊,一切全在于你自己的努力
是否选择报考进入启明学院需谨慎!!
如果你选择了报考,那么启明学院欢迎学弟学妹们的加入~
有什么问题可以询问
第三篇: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教学改革
专业理论课程《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抽象性、技术性都比较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应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专业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为了加强新生对管理类专业的了解,增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
管理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介绍,通过管理学科的脉络划分,强调管理学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加强对于本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的管理学术演讲及讲座,通过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于管理学的认知。
(二)公开教学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
公开教学计划,是指任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知晓三年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进程,明白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奋斗目标。
(三)将管理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带到实践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知道:知识是需要指导实践的。比方说管理学中强调期望理论,可以举例学生在为购买商品时总会对所购买的商品价值、功用有所期待,而等到实际购买后,会对此商品进行客观评价:当预期大于实际值时顾客就会觉得满意,对商品的评
1价就会高,反之就会低。贴近生活的实例会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可。
(四)成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最好是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使学生对管理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为学好《管理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要讲好《管理学》,必须“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教材要通过教案来具体化。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程序等都做出规定。教案一方面要与教材相联系,体现教材的要求,使教材更加具体化;同时教案也要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贯彻新政策新制度,吸收新观点新方法时首先需对原规定内容作适当调整;其次,可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如公司要闻、人物、故事、学会、学术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该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从教学的全过程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明确教学目的,写好教案之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都有较大差异。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概念性较强,趣味性不够,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要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条件下,有效地开展
《管理学》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大纲”为原则,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课本中较为重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此外,每次课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这样会起到巩固知识、集中学生精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达到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材中一些浅显易学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应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出应掌握的重点问题以及参考书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可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即教师选取某一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讲完后,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付出,体会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胜过单纯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此外,还可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及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引导学生“要学”比“学好”更重要,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我国重要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管理学》课程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可建立校园网,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以便学生查阅。
四、改革考试内容
传统上,《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与期末两部分组成,一般各占四六。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出勤率+作业成绩+课堂发言。然而,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期末考试虽然比较综合,但是传统的题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试卷中对那些实践性、分析性强的内容无法反映,只有回避,因此,学生只要到临考时突击一下,考试成绩一般比较理想,这种形式的考试只是注重学生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为此,有必要就传统的考核制度改革。本人认为,该课程的考试,应采取理论考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即理论部分实行“考教分离”制度,案例分析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不必拘泥于课本知识。管理理论在不断地创新与深化,知识最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对于基本的管理理论的经典我们应该加以传承,对于指导实践或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不应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往往成功的案例就是下一次的理论创新。
第四篇: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中,人们把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及其应用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作为未来人类素质的重要方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都列了专题进行研究。
但是在目前的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还存在一些弊端:1.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学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代写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计算
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上述各种问题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改革
国家教育部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这里所提的计算机素质,我们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较宽的计算机知识面;二是具备快速接受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三是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首先必须考虑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具有知识面宽、更新速度快、可操作性强、能跟踪新技术等特点,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提高学员在计算机上的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员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
二、明确教学目的,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
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我们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文化基础:要求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技术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方法、数据库系统。目的是使学员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3.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硬件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安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成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其关系是: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员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员灌输的内容。
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员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媒体主要是在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五、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认为教学方法一般包含这样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3.自主学习:不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
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课堂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再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
学得以顺利进行。
七、结束语
当然要把计算机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去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团.高教论坛,2005,(1): 94-98.[2]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团.教育理论与实践.[3]解福,魏东平,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出版
社,2004.8.[4](美)Gary R.Morrison,Deborah L.Lowther.顾小清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轻工业出版社,2005,10.[5]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2001年4月.[6] 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7] 合工大高教所,教育研究参考资料,2001年第10期.[8] 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5至23期.[9] 吴国凤,计算机文化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第五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是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研究和实践。本文从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入手,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在分析现有教学现状后,结合创新能力组成要素,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学;教学;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是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要把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人才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也曾经提出,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外,还要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和以校外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本文主要以第一种类型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在分析现有教学现状后,结合创新能力组成要素,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
根据当代人本教育观点,“创新能力”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通常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潜在的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高等教育突出强调“自我实现的创新”就是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而是使受教育者在其本身已有的发展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新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要素
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这四个要素组成,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入手,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实践的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对事实、信息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和在经验中总结出的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都是构筑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上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所具备的知识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零件,而是有其一定组合机构,也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另外还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广博性。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主要是通过在正常逻辑思维基础上运用超逻辑的思维(不说“非逻辑”,是要强调这种思维并不与逻辑思维相矛盾),如类比、联想、想象、直觉、灵感、求异等所获得的。所以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既要充分挖掘其逻辑思维,又要充分挖掘其超逻辑思维,这是创新的关键。
(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个性就是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个性人格特征,如独立、自信、勇于探索、敢冒风险,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
(四)创新实践。个体要实现自己的创新活动,在运用某种工具把设想表示出来后,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设想变成现实。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经济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4.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每个部分又包含较多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公式等内容。但是由于总学时只有54的限制,根本不可能将经济学所有内容面面俱到的教授,只能挑选重点章节授课。虽然本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指引该课有18学时的实践,但鉴于要讲授的内容太多,通常都是压缩了实践学时,腾出更多学时用于理论教学。
4.2 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一般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用经济学特有的专业术语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高职国贸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多人数理知识基础薄弱,不少学生在数学计算、推导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刚开始的高涨慢慢地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而下降。教室里的“低头族”(低头看手机、其他书的学生)久而久之逐渐多起来。
4.3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培养目标需要
课堂上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用PPT课件演示,有时会用到视频辅助。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信息量大。但教学上仍然是按照传统的一章一节的讲授,偶尔会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虽然这种方式不属于太落伍,但对于理论性、逻辑性如此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必须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4.4 考核方式传统,不合时宜
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丰富,理论性强,一直以来都是以笔试闭卷形式考核。考虑到学生的能力问题,考核题目也没有完全做到运用经济学知识、理论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为了降低难度,其中有些题目还是考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否能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5.1 立足课程目标,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
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在某一领域形成创新意识。因此,要立足课程目标,即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理论联系实际,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以供求分析、最优化分析、边际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对产品市场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成本理论、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经济学案例需要紧跟时代脉搏,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假设不应该出现。如案例里商品的价格、银行利率等都是要能体现实际情况。各项中国与外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要能反映最新的情况。课程内容融入最新的财经新闻热点,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在学校,所以所举的例子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周围,他们容易联想到的,从而才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2 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课堂教学需要接受学习为主,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即教学方法上可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先课前消化一些简单的概念,课堂上只突出重点难点讲解,并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推导出结论,授课内容少而精,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实训,从而达到理论结合实践。这时需要同时做好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表现成绩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型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所在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在CRP系统上建立了“空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空中课堂”,学生自行下载或直接点击链接打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从而使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扩充。另外,还需要根据所教授班级专业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以增进教学效果。国贸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主要是从事外贸跟单、处理进出口业务等,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教材上可以选择有中英双语的教材,课堂上也要在适当时候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认识相关专业英语,积累外语词汇,提高外语能力和外语应用水平。
5.3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用所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以及平时表现性评价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业成就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任何一种考核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引导和约束作用。为了引导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实训中,预习任务和实训作业的完成占总成绩的30%,平时表现(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占20%,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笔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经过平时经常性的实训训练,活跃了思维,学生完全可以应付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和考评标准改变后,有效地避免了全部闭卷考试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引发了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李越,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李蕾.创新能力的四要素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论坛.2004.[5]何勇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J].2005.[6]蓝晓宁.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构建之思考[J].2013.[7]席新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2011.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SYJZW2013QN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