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提升基层民主治理法治化水平(定稿)
依法加强和创新基层群众自治 努力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化水平
尊敬的XXX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法治XX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坚持把加强和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努力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化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全程服务”理念,始终把发挥群众“主角职能”、凸显群众“主体地位”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和基层民主法治化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扭住“调动群众主观能动性”这个关键,以破解“群众参与度低、参与不深入、参与效果不理想”问题为导向,以“1355”群众自治体系建设为契机,指导各村(社区)全面开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践,依法依规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一步完善了村(居)务公开机制和监督机制,实现村(居)民自治制度体系化、规范化、法治化,切实提升我市基层民主法治化水平。根据《法治XX建设2014年工作要点》责任分工,现将民政牵头工作任务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依法依规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切实保障村(居)民的参与权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是实现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实施依法治理、加 1 强基层法治教育和“法律七进”的重要途径,是推行村(居)民自治、依法治村(社区)的有效载体。今年8月,我局印发了《关于学习推广“XX经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通知》(XXX〔2014〕2号),要求各村(社区)要严格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现基层议事从“独断”到“民主”,确保村(居)民的参与权。一是强调合法性。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中始终坚持合法的原则,做到不与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坚决杜绝在私分集体财产、侵害少数村(居)民合法权益、男女不平等、违反计划生育等方面以假借多数人的意愿成为大家共同遵守规范的情况。二是严格程序性。各村(社区)通过“自上而下”(先拟订初稿,再反复征求村(居)民意见)和“自下而上”(先广泛征求村(居)民意见,再拟定初稿)两种方式进行修订完善,但无论采取“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都坚持做到“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充分吸取村(居)民意见和建议,形成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草案初稿,由乡镇政府(办事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 》的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形成草案后,再由村(居)民会议或村 2(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乡镇政府(办事处)备案。三是突出针对性。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坚持结合本村(社区)实际,按照从实际出发和便于执行的原则,充分考虑本村(社区)的自然历史状况、风俗习惯、群众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因素,语言杜绝高大上,不做大而笼统的表述,将其转换为老百姓平时说的语言,努力做到通俗易懂、文字简洁明了、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四是强化操作性。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之后,坚持有约必依,一视同仁,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既约束了村(居)民,更约束了村(社区)干部;既具体明确了村(社区)干部行使权力的边界,又具体明确了村(社区)干部应履行义务。对于违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村(居)民,通过说服教育和村(居)民相互帮助、感化等方式,形成执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正能量。对于构成犯罪的事件,及时交由司法机关认定处理,坚决杜绝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代替法律的情况发生。今年,全市XX个村、XX个社区通过“工作准备、宣传动员、征求意见、讨论修改和表决通过”五个阶段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如,XXX村通过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引领该村从“第一落后村”变成了“后劲十足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中国法制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对其进行了深入宣传 3 报道。XXXX村以单元“一事一议”方式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硬化道路“家家通”。XX社区与XXX“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完善村(居)务公开机制,切实保障村(居)民的知情权
建立了全市村(居)务公开统一目录,并指导各乡镇政府(办事处)依法规范了村(居)务公开的形式、时间、程序和内容。坚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有条件的村(社区)利用网络或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拓展公开形式。坚持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居)务公开重点,实现村(居)务公开从“单项”到“多项”,切实保障村(居)民的知情权。一是公开内容坚持全面真实。我们以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年度财务计划及集体经济收益及其经营管理情况、村(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决策情况和经济实体运行情况,低保、优抚、计生、土地等为主要内容。对凡是群众关注的、敏感的热点问题和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要问题都纳入公开范围进行全面公开。各村(社区)的重大事项以个案形式,做到一事一公开,事前公布方案、事中公布过程、事后公布结果。在全面公开的基础上,坚持突出财务公开这个重点,以财务公开的全面性和正确性切实提升村(居)务公开实际效果。二是公开程序坚持规范有序。凡涉及重要村(居)务的,首先 4 要将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收费标准、上级下达任务等告知群众。在公开前,由有关专职人员提供详细准确的材料,由村(社区)分管干部进行初审,再由负责村(居)务公开的同志组织审查核实,在财务问题上邀请村(居)民监督委员会参加并听取意见,经乡镇政府(办事处)经管站审核认可后再实施公布,并做好会议记录。公开后,主动接受群众查询,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公开中出现的错误。三是公开时间坚持按时不误。我们要求各村(社区)一年不得低于4次进行村(居)公开,坚持定期公开与不定期公开相结合。凡群众特别关注的事情,集体经济承包情况和宅基地发放情况以及临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到随时公布;需群众参与决策的事情,做到事前公开;需群众参与管理的事情,做到事中公开;发生重要资金使用、重要建设项目等,做到把使用的运行过程、实施结果,在“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公开,做到让群众了解和监督事情的全过程。四是公开纪律坚持权责统一。我们指导乡镇政府(办事处)建立问责制度,对不履职或履职不到位的村(社区)干部,情节轻微的进行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并限期整改,整改情况也及时向群众公开;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属村(社区)党组织成员的要调整工作岗位、并依法予以免职或给予纪律处分,属村(居)委会成员的依法终止或罢免职务;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今年,全市各村(社区)建立了固化公开阵地1256个,面对面向群众公开村 5(居)务信息33.6万条次,召开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将有关事项和账目公开,发放13.6万份明白簿、公开卡等样式的图表、小册子到村(居)民小组和村(居)民手中。通过多形式的村(居)务公开,确保了村(居)民知情权。如,XXX村对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每人每年1000元的分配方案进行公示,激发村民积极性,目前该村93%的土地已转入XX农业集团公司。
三、依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切实保障村(居)民的监督权
以建立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为契机,切实保障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在乡镇政府(办事处)指导下,独立行使监督权,增强民主监督的刚性,实现群众监督从“被动”到“主动”,切实保障村(居)民的监督权。一是明确监督职责。明确了各监委会对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村(社区)各项收支、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村(居)务管理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责。主动收集并认真受理村(居)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反映村(居)民对村(居)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明确监督权力。明确知情权,监委会主任是党员的列席村(社区)党组织会议,监委会委员列席村(居)委会议,及时了解掌握村(居)务的决策和管理执行情况。明 6 确质询权,监委会可对村(居)务事项和村(社区)干部履职情况开展询问质询。明确审核权,监委会行使对村(居)务、财务公开情况和财务报账前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权力。明确建议权,监委会对村(居)民委员会的决定有原则性不同意见时,可建议提请村(社区)党组织或协助召开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三是规范“三资”监督。全市各村(社区)监委会在加强对村(居)务决策、村(居)务公开和村(社区)建设项目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对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的范围。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制定本村(社区)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支出事项,由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按月或按季进行审查。未经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的票据,乡镇政府(办事处)农经站不得入账。村(居)务监委会对村(社区)集体投资经营情况和集体土地房屋、山林、矿产等资产、资源处置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全市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了监督职能,在XX村、XX个社区干部届满审计中,未发现“三资”流失。
尊敬的XX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加强和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化水平是推进“自治体系和自治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着力点。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和李江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充分地激发好、保护好、运用好基层群众自治积极性,努力在XXX建设XX经济文 7 化生态强市、我市建设“XXX”的宏伟事业中走出一条更加创新、更具特色、更富活力、更有成效的基层社会依法治理之路。
第二篇: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努力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 努力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中共**朝鲜族乡委员会
**朝鲜族乡党委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委的指导下,遵照市委提出的“抓基层、打基础”目标要求,按照**市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引导全乡各村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使“两委”班子关系更加协调,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程度更加规范。全乡现已有9个村完成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推行工作,推行面达82%,运行良好。
一、抓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重大意义的认识
各村分别召开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学习河北青县新模式经验。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入户发放宣传单,向群众讲解推行新模式的意义。利用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宣传,使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是改善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方法,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保障村民能够经常有效地行使决策、监督权力的重要措施,是强化村委会管理村政村务的权力和责任,提高村民自治效能,降低施政成本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让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推行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推行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抓试点,为新模式的全面推行打样示范
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了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较强的北拉古村,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通过宣传动员,深入农户征求意见,与农户签订“村民授权意见书”等一系列程序,于3月31日,召开北拉古村村代会成立大会,宣布村代会成立,会上采取乡党委等额提名,村代会成员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出北拉古村村代会主席。同时,由新当选的村代会主席提名,村代会成员举手表决的方式,推选出北拉古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并当场向村代会成员颁发了村代会成员证书及村代会成员名章。会后村代会主席主持召开了村代会第一次会议,按照村代会议事规程,研究讨论通过了北拉古村2007年新农村建设各项事项。在此基础上我乡指导中兴村,严格按照村代会成立程序,于4月26日成立了村代会,并组织除北拉古村以外9个村支书进行了现场观摩。以上两村的新模式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全乡以及全市各村新模式的推行起到了良好的试验示范作用。
三、抓培训,确保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
为了确保全乡各村新模式的顺利推行,各村正确掌握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程序,我乡于7月份请市委组织基层组2名同志,对11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专题培训,使各村全面系统的掌握了推行新模式的规程,之后乡党委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其余9个村进行了调研,经党委会研究决定除南拉古、红旗两村因支书是乡下派外,其余7个村全面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截止9月份共完成9个村新模式推行工作。全乡新模式推行面达82%。
四、抓运行,确保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取得实效
实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保障村民民主权利,规范村委会施政,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乡党委针对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运行工作,对各村下派了指导员,指导村级新模式运行,指导中做到指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使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取得了实效。一是激发了村级组织活力。把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到村民自治体制框架内,农村党组织的工作活力明显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全乡推行新模式9个村中9名村支部书记全部当选村代会主席;98名党
员当选村民代表,占村民代表总数的32.7%。二是转变了村党组织作风。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劲头更足,更加注重民主,关注民生,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北拉古村今年新农村建设,投资316万元,整修了村级活动场所、修建1800延长米村内水泥硬质路、新建了3处休闲广场,并规划建设了12万平方米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受到群众拥戴。三是增强了干部自律意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治结构,有效建立起职责明确、权限明确的村级组织分权制衡机制,使权力运行始终处于民主监督的环境中。石头沟村、拉南村在今年“六位一体”建设中,北拉古村、红星村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部成立监督小组,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遏止和预防了农村干部专断专权、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农村干部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新模式运行后,“两委”分工明确,村务全面置于村代会成员的监督下,村务透明度更高,工作更加理顺,“两委”关系更加协调。同时,实行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并有效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现在,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多了,扯皮、捣蛋、上访的少了,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共建新农村的和谐氛围。
第三篇:专题党课:努力提升工作指导和自身建设法治化水平
专题党课:努力提升工作指导和自身建设法治化水平
今天由我为大家授课。习主席指出:“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法治思维,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因此,无论是党的组织,还是党员干部,都要秉持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刚性执行成文的法律法规,自律遵循不成文的规矩要求,自觉、严格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上作好表率,努力提升工作指导和自身建设法治化水平。
历史和现实表明,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法治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呢?这是执政兴国的内在规律。“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依法执政的政党。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治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党长期执政的可靠保证,是党攻坚克难的有力武器。我们党善于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意志主张变成国家意志,注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国初期,党领导制定颁布了《婚姻法》、“五四宪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当前,党和国家面临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矛盾风险的严峻挑战,如反恐维稳、民生改善、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这些都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通过立法、执法、守法来解决,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做法也要及时上升为法律。这是巩固政权的可靠保证。党的领导是唯一核心,任何试图削弱或者离开党的领导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放弃党的领导,法治建设也只能是死路一条。一直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激烈,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宣扬“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总拿法治热点和司法个案说事,其险恶用心就是抹黑党的形象,否定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上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把党和法对立起来,宣扬“党、法不能两立”,诘问“党大还是法大?”这是他们的迷魂枪、伪命题,其目的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蛊惑群众、搞乱人心,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占中行动”也可以说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颜色革命的“试水”。习主席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各种敌对势力最想夺取的就是我们的枪杆子、刀把子,要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他还针对衡阳和南充破坏选举案指出,这是在挑战党和国家的政治底线,如果人大选举、党代会选举都这么干,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不就名存实亡了吗?我们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法治建设问题。这是制度治党的根本途径。在构成法治中国大厦的“4+1”“五大支柱”中,“4”就是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1”就是指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针对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习主席反复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就是制度治党的实际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勇于和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法治自觉。
如何以上率下,开创机关党员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新局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厉行法治的基石,只有信仰法治、崇尚法治,才能形成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法治信仰与政治信仰是一致的,与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也是一致的。习主席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深刻阐述的党的规矩的4个方面,本身就包含着党纪、国法和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树立法治信仰,首先,心中要有法。通过学习法规、掌握法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法规的神圣、权威,我们只有依法办事的义务,没有高于法规之上的权力,自觉把法规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确立起法律至上的现代理念、于法有据的规则意识、奉公守法的良好习惯。其次,心中要畏法。认识到法规是严肃的、刚性的,无论是谁都必须严格遵守,守法一生平安,违法必受惩罚。我们要自觉把法律法规作为高悬的利剑,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坚决消除特权思想,不做特殊党员,不当特殊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再次,心中要尚法。认识到法规是科学的、管用的,尊重法规就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依法办事效率就高、矛盾就少,自觉把遵纪守法当作一种习惯来养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坚守,做到笃信而深厚、虔诚而执着。
二是要注重培育法治思维。培育法治思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各级机关尤其要作表率、当样板。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习主席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学习国家宪法法律、党章党纪党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持续打牢法治思维的认知基础,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一是于法有据。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指示精神,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全过程,不仅要考虑要不要干,更要考量能不能干,把合法性作为优先选项,经常与政策法规对表纠错,有明文规定的按规定办,规定不明的加强请示报告,有悖于政策法规的坚决不办。特别是要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善于用法治思维把法理、事理、情理统一起来。二是行事有序。从法律层面讲,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前提,实体正义是程序正义追求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程序的重要性在于它维护机会公平、中立公正的内在价值。只有运用法治思维把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结合好,才能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我们机关平时办文办事,程序问题非常重要,有的事结果对了但程序不对,也是不行的。三是依法用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法律法规授予的,只有在法治轨道上阳光运行,才能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公权私用。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职务低、权不大,没有条件以权谋私,也不可能出什么大的问题。实际上“小官巨贪”的现象不是没有,2012年2月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经济建设股股长李华波伙同他人,侵吞9400万元基本建设专户资金,数额之大、令人震惊。无论权力大小,在权力诱惑面前,任何人都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我们履职用权,关键要把“权从哪里来、应该怎么用”这个核心问题想清楚、弄明白,谨守权力边界,拉好“权力清单”,自觉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审慎用权。
三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从工作实践看,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依法决策。近年来,工程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经费投入多、质量标准高,依法决策尤其重要。在研究决定重大问题时,一定要按照议事先学法的要求,坚持原则、把握依据、严格程序,坚决防止靠经验决策、不按程序决策和违规决策等不良倾向。二是要依法指导。机关依法指导,基层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会造成基层疲于应付,处于无序状态。要自觉依据法规制度规范会议、下发文电、部署工作,按级实施抓建,规范检查督导,不能侵权越位、制造忙乱,不能脱离实际、层层加码,防止超出实际承受能力和随意性,让基层无所适从。三是要依法落实。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把依法落实作为重要职责和基本领导方式,不管抓什么工作,都要以法规制度为准绳,切保持单位工作、生活的正规秩序,真正使各项工作纳入依法落实的轨道。
四是要切实强化法治监督。机关厉行法治,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监督问责,警示鞭策各级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自觉守纪律、讲规矩。一是要坚持严字当头。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执法执纪,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一把尺子量长短,对上对下都要严,严肃查纠违纪违法的人和事,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其他人从中受到警示,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愿违的法治环境。二是要突出监督重点。从以往的教训看,管人管钱管物等部门、行业和单位,往往是违法违规问题的多发地,我们要把这些作为重点,高度关注、紧盯不放,加强检查监督,精准发力见效,及时纠偏正向,严防问题发生。三是要构建严密体系。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坚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约束党员干部,常拉袖、勤提醒,使大家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各级纪检、审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检查监督的常态化、制度化,形成监督的合力和权威。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大力推行事务办事公开,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开启全天候“探照灯”,防止出现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事,切实形成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新常态。
第四篇:关于如何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
关于如何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
促进工商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现结合实际,就如何推进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工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办公,谈几点具体看法:
一、当前基层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已经转入提高综合监管效能方向来,由于目前工商系统的人员的年龄的老化,而新生力量比较薄弱,并且工商系统基层干部、职工的来源主要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工商系统的人员和军转干部,基层工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信息化应用人才缺乏。
一些基层干部职工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在信息化应用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上存在误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低。有的干部只能进行简单的浏览和查询,不会打字。有的干部打字不熟练,录入信息慢,工作效率低。软件应用主要依赖于个别信息化应用水平稍好的同志,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性不高,影响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信息应用层次低,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干部职工使用电脑打字、在网上浏览信息的多,进行网上办案、网上办公的人少。信息化应用处于传递文件、查看信息、发放执照等相对较低层次阶段,缺乏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信息的预测预警和服务决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利用。在业务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流程操作不够规范,数据录入不完整,不及时,甚至录入数据与实际业务数据不符,影响了工商数据的可靠性。
(3)信息工作平台不完善,软件推广尚需上下协作。省市局开发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虽然已经覆盖了全部工商系统的各项业务,但还在完善之中,各业务科室在推广应用软件过程中,对基层工商所的指导太少,特别是信息软件的使用培训不够系统,关键数据没有制定统一的执行规范,基层工商所对软件存在的问题总结上报的少,不能及时反馈省市局进一步改进,局机关科室与工商所之间信息沟通少,协作性还需要加强。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议
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近年来,信息化建设一直被省市局列为一把手工程,我局局党委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硬件投入,还是软件推广,都对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局党委成员以身作则,带头应用业务
软件,特别是公文审阅,非涉密文件完全实现了网上传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所的部分负责人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意识,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明显薄弱的状态。目前,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副分局长以上领导比例偏低,部分分局长只能收看公文通知,其它信息业务全部需要分局内其它人员进行操作。此外,工商系统业务软件开发时都是按照业务流程分权限操作,所以部分负责人将自己的帐号交由普通人员进行操作,核准权限的严肃性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成立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一把手工程深入到工商所。工商分局长应当以身作则,不但自己要自觉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带头应用业务软件,还要加强全分局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全分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迅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将信息化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让信息化带动全分局综合监管水平的提高。
(2)强化应用学习,提高应用能力。一是强化培训,以教带学。大力开展信息化练兵,把提高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素质作为推进工商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充分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举办信息化应用培训班,以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对接受能力弱、基础技能差的干部职工进行帮助,答疑解惑,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入门”,提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能力。二是结对帮扶,以“熟”带“生”。继续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让网络管理员成为微机操作的熟手,担任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小教官”,通过定人、定责、定措施的方式,让“熟手”与“新手”结对帮扶,互帮互学,并实行捆绑考核,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互助互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熟手乐教、生手乐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工商分局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整体提高。三是丰富网上培训内容,做到有问必有答,有答必讲清,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在线学习活动,认真进行日常自学,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习惯,切实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信息中心和业务软件推广应用责任科室应当加强对工商分局的巡回现场指导,针对各工商分局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切实做到查漏补缺,督促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业务软件推广应用责任制,相关科室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加强与基层工商分局的沟通与协作,对每个软件的推广使用,上级业务科室都要工商分局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操作规范,真正将“谁登记、谁录入,谁巡查、谁录入,谁年检、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谁作为、谁录入”和“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完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强化基层负责人对信息的分析研判能力,建立以
信息化指导监管的应用机制,做到监管有的放矢和效果反馈,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建立软件推广应用的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明确信息中心、业务科室和工商分局的责任,不定期的对软件推广应用情况进行通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上报,以便上级局进行软件修改。对信息化应用程度高、工作突出的单位及时通报表彰,对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推广工作中的新亮点、新突破,加快信息化整体推进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商基层信息化建设朝着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稳步推进,使新时期工商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以信息化带动工商系统的整体效能的提升。(角斜分局卢晓兵)
第五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典型经验做法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典型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探索构建了“九个一”县域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支撑体系,至此,排查主要靠“脚”、统计主要靠“表”、监测主要靠“问”的“人海战术”被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替代。“将*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杆示范县”目标不是空谈。
一个保障。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为首位,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技术支持、项目建设、后勤保障四个职能组。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为路径、以网格化服务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健全完善了党w领导、zf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个团队。即组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团队。建设一支集政法干警、综治维稳队伍、镇干部、村(社区)干部、律师、专兼职辅警、专兼职网格员、调解员、社会群团组织等多元多专多能的社会综合治理团队,实现职责明晰、统筹协调、人员整合、分类保障、横纵贯通、上下联动。
团队将重点推进革命化、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精湛、勇挑重担的政法基层社会治理青年骨干力量。
重点推进“一村(社区)一辅警”警务工作模式,对全县*个城镇社区配备一名专职辅警、*个村配备一名兼职辅警,协助辖区开展平安建设工作,实现“治安防范到位、信息采集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法治宣传到位、服务群众到位”。
重点推进网格化联动联情服务管理,吸纳大中专应往届毕业生、乡贤能人、社会治安积极分子、平安志愿者、基层党员干部、退役军人、优秀农民工等作为专兼职网格管理员,实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便民服务到位、特殊人群管理到位”。
重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总结法治扶贫经验基础上,选优配强*名法治辅导员,把加强和改进乡村社会治理作为主要任务,开展普法用法护法宣传。充分发挥司法所功能作用,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设覆盖城镇、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着眼村(社区)法律服务,配备法律顾问,开展“以案说法”活动,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一个阵地即规范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县综治中心总占地面积*平方米,计划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投入*余万元,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建设任务为县级指挥中心、数据中心规范化建设和*个镇、*个社区和*个重点村综治视联网平台建设。
综治中心集监控研判、指挥调度、联合会商、综合服务为一体,设置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监控研判室、社会心理疏导室、联合指挥室、办公区、多功能会议室等*余个区域。特别是多功能会议室的现代化办公会议系统和硬件设备为应急联动指挥调度提供了科技支撑。财政专项投资*万余元新建独立变压器为综治中心智慧大脑提供用电保障。
一个机构。即设立*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指挥服务中心(简称*综治中心)。整合原有的各中心、平台全部或部分职能职责,新融入综治中心职能职责,融合形成综治维稳、党建扶贫、应急指挥、调度协调、舆情管控等相关职能。成立由县委政法w直接领导下的实体化、实战化、联动化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指挥服务中心,实现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的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的效能。
一个网治。即构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全科网格作战体系。将现有综治网格扩展为覆盖基层主要工作的大联动、微治理全科网格,建设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即一个网格总长、一个网格副总长,一个网格总长办公室主任,县、镇、村、组四级网格长)领导指挥体系,实现“一网铺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多员联动”的网格化模式。
全县*个镇*个城镇(社区)*个村划分为*个网小格,设计作战体系“社会治理一张图”管理系统,分层分级精确管理网格内人、事、地、物、情,减少重复采集和重复上报,为基层人员减负。
一个平台即打造全域可视指挥调度平台。平台采用“*+*”模式整合建设为大整合、高共享、深运用的全域可视智能指挥调度平台。“*”即*大信息基础平台,含维稳综治、心连党建服务、公安*指挥、智慧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即为预留接口,可统一标准、按需融入的平台或拓展的运用模块,打造“信息研判+协同联动+应急指挥”的可视智能应急指挥体系。一套“高速畅通”的网络传输系统、一套“全域可视”的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全县贯通“协同可视”的视频会商系统、一套直达一线“调度可视”的可视化调度系统将在该平台上全部呈现,实现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应急资源、人力资源可视化管理,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指挥。
一个门户。即打造集政务服务和指挥调度等为一体的“*·心连网”APP。将“心连网”平台全面升级,推出包括“*·心连网”“*”APP、社区服务公众号和服务热线等,集办事服务、生活缴费、新闻资讯、医院挂号、旅游景点、医保查询、违章查询、政策咨询、个人信息登记和查询、网格信息、问卷调查等服务板块为一体,群众也可通过“*”APP反映身边各类事件、问题或建议,工作人员将处理结果及时回复。
一个机制。即建立基层社会治理“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居民积分管理机制。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作用,用积分制管理机制,提高村(居)民、单位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对象为县域*周岁以上常住人口、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均以*分为基础赋值。根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细化内容,每项内容制定评判标准、审核流程、奖惩规则,在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积分,并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当事人(可通过APP查询)。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通过积分兑现物资奖励或给予现金奖补等激励;积分扣除到一定数量后,将在管理系统和APP上公示人员和单位名单并受到一定限制,以增加守信红利和提高失信代价,从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