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基础组织网络,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镂空的船帆鼓不起劲,严密严实的组织网络,是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基础工程。宿迁市宿城区以网格党支部为基本依托,以“党员楼栋长”为关键抓手,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优化基础架构,让网格组织更“密”
党员群众在哪里,组织建设就要推进到哪里。现代城市生态中,建制小区封闭或半封闭的布局特点造成了党组织向下覆盖的堵点,不同经济业态交叉重叠又给分领域推进基层党建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一情况,在纵向上,宿城区推进基层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双网融合”,以综合网格或建制小区为单位成立网格党支部,以楼栋(片区)为单元设立楼栋功能性党小组,构建“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抓到底的三级组织网络。同时,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原则,以居民小区、楼栋或300户左右为基本单位,设置573个社会治理综合网格,选派1860名“党员楼栋长”,做细社会治理最小单元。在横向上,打破行政层级和行业局限,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作用,在商业服务区,采取商圈楼宇区域联建和运营企业带建等形式,推动商圈楼宇进驻企业、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等组建联合党组织;在居民住宅区,依托社区党组织,采取联席会、议事会、评议会等形式,吸收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小微企业等多方力量常态议事,以开放融合的党建工作格局引领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整合治理资源,让网格力量更“强”
城市基层治理,战线长、压力大、难度高,单靠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与此同时,城市是生产、消费和服务中心,有着充沛的协同治理资源。为此,必须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城市基层治理,吸收更多领域资源,实现共驻共建共享、互联互动互促。构建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管理体系,推动街道社区工作力量向职业化转型。采取“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工作模式,依法选任、公开招聘职业化社工,提供物业管理、社区建设等“全科化”服务。探索公益购买服务模式,推动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向契约化转型。建立社会志愿组织公益创投项目库,在社区为民服务资金中切块设立专项经费,经过征求意见、党群研究、申请审批等环节,社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长期提供高质量、周期性的公益服务项目。实施“红色物业”工作机制,推动小区物业管理向共商型转型。推行小区网格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建立小区治理工作议事会制度,邀请街道社区干部、物业公司和业委会负责人、网格党支部成员、党员楼栋长和群众代表多方联谈,通过“事前商议——事中监督——事后评议”,定点破解小区物业治理难题。
突出民生服务,让网格治理更“暖”
基层治理中,治理与服务一体两面、相互促进。以服务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构建社会秩序,群众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抓好载体建设,在社区,统一规划建设综合性“城市之家”,在党群服务阵地的基础上,增加居家养老中心、长者食堂等公益服务功能,承接市区职能部门下放的医保社保、一卡通办理等便民服务。在小区,根据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开放、封闭服务、街区复合等类型的邻里驿站,为网格支部运作提供载体支撑。要注重党员示范,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充分发动在职党员、机关干部、公益组织等,常态开展文明劝导、保洁执勤、公益宣传等服务。党员志愿服务中强化标准化管理,推行社工服务统一标识、统一装备、统一标准,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要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评星定级”制度,用好“党员e家”评星定级系统,社区党组织定期评议网格支部履职情况,网格党支部定期评议“党员楼栋长”“在职党员”履职情况。评议结果向党员所在支部实时反馈,表现好的发社区《感谢信》,上小区《光荣榜》,激励在职党员投身社会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