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如何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
关于如何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
促进工商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现结合实际,就如何推进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工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办公,谈几点具体看法:
一、当前基层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已经转入提高综合监管效能方向来,由于目前工商系统的人员的年龄的老化,而新生力量比较薄弱,并且工商系统基层干部、职工的来源主要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工商系统的人员和军转干部,基层工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信息化应用人才缺乏。
一些基层干部职工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在信息化应用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上存在误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低。有的干部只能进行简单的浏览和查询,不会打字。有的干部打字不熟练,录入信息慢,工作效率低。软件应用主要依赖于个别信息化应用水平稍好的同志,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性不高,影响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信息应用层次低,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干部职工使用电脑打字、在网上浏览信息的多,进行网上办案、网上办公的人少。信息化应用处于传递文件、查看信息、发放执照等相对较低层次阶段,缺乏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信息的预测预警和服务决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利用。在业务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流程操作不够规范,数据录入不完整,不及时,甚至录入数据与实际业务数据不符,影响了工商数据的可靠性。
(3)信息工作平台不完善,软件推广尚需上下协作。省市局开发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虽然已经覆盖了全部工商系统的各项业务,但还在完善之中,各业务科室在推广应用软件过程中,对基层工商所的指导太少,特别是信息软件的使用培训不够系统,关键数据没有制定统一的执行规范,基层工商所对软件存在的问题总结上报的少,不能及时反馈省市局进一步改进,局机关科室与工商所之间信息沟通少,协作性还需要加强。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议
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近年来,信息化建设一直被省市局列为一把手工程,我局局党委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硬件投入,还是软件推广,都对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局党委成员以身作则,带头应用业务
软件,特别是公文审阅,非涉密文件完全实现了网上传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所的部分负责人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意识,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明显薄弱的状态。目前,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副分局长以上领导比例偏低,部分分局长只能收看公文通知,其它信息业务全部需要分局内其它人员进行操作。此外,工商系统业务软件开发时都是按照业务流程分权限操作,所以部分负责人将自己的帐号交由普通人员进行操作,核准权限的严肃性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成立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一把手工程深入到工商所。工商分局长应当以身作则,不但自己要自觉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带头应用业务软件,还要加强全分局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全分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迅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将信息化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让信息化带动全分局综合监管水平的提高。
(2)强化应用学习,提高应用能力。一是强化培训,以教带学。大力开展信息化练兵,把提高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素质作为推进工商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充分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举办信息化应用培训班,以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对接受能力弱、基础技能差的干部职工进行帮助,答疑解惑,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入门”,提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能力。二是结对帮扶,以“熟”带“生”。继续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让网络管理员成为微机操作的熟手,担任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小教官”,通过定人、定责、定措施的方式,让“熟手”与“新手”结对帮扶,互帮互学,并实行捆绑考核,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互助互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熟手乐教、生手乐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工商分局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整体提高。三是丰富网上培训内容,做到有问必有答,有答必讲清,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在线学习活动,认真进行日常自学,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习惯,切实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信息中心和业务软件推广应用责任科室应当加强对工商分局的巡回现场指导,针对各工商分局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切实做到查漏补缺,督促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业务软件推广应用责任制,相关科室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加强与基层工商分局的沟通与协作,对每个软件的推广使用,上级业务科室都要工商分局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操作规范,真正将“谁登记、谁录入,谁巡查、谁录入,谁年检、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谁作为、谁录入”和“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完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强化基层负责人对信息的分析研判能力,建立以
信息化指导监管的应用机制,做到监管有的放矢和效果反馈,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建立软件推广应用的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明确信息中心、业务科室和工商分局的责任,不定期的对软件推广应用情况进行通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上报,以便上级局进行软件修改。对信息化应用程度高、工作突出的单位及时通报表彰,对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推广工作中的新亮点、新突破,加快信息化整体推进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商基层信息化建设朝着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稳步推进,使新时期工商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以信息化带动工商系统的整体效能的提升。(角斜分局卢晓兵)
第二篇:关于全面提升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
关于加快“智慧矿山”建设 全面提升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鲁政发„2010‟114号)及等有关文件精神,推动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现结合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快“智慧矿山”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智慧矿山”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管理、环境、资源、安全和效益等各种因素,是实现矿山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建设“智慧矿山”,才能够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可知、可见、可控的状态下,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山”提供可靠的信息化保障;二是加快“智慧矿山”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在采矿领域的突破和发展,还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采矿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智慧矿山”是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的重点领域,通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对于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我省煤炭企业应该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将数字矿山建设与整个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改革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物联网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的采矿业,不断开创安全、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矿业发展新模式。各级各部门和有关企业一定要深刻认识推进“智慧矿山”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推动我省“智慧矿山”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推进煤炭工业“两化融合”为核心,重点解决煤炭工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各方面需求。以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大型企业深化信息化研发与应用,带动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煤炭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先导省”的发展目标,集中资源突破煤矿行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打造辐射全国高水平的“智慧矿山”。
(二)基本原则
行业引导,健全体系。加强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对煤炭信息化工作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煤炭信息化规划、标准、相关政策体系,制定深入推进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完善煤炭信息化工作交流机制。
整体规划,重点突破。指导重点产煤市和煤炭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在集团管控、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智慧矿山等重点领域进行研究和攻关,制定符合行业实际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加大投入,建管并重。进一步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将信息化资金列入预算。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企业按照“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组织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应用三结合机制,建立评价机制,完善考核和激励办法,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
标准先行,先进适用。从重点领域入手,逐步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按照行业标准进行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应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应用,形成行业最佳实践,多数企业应参考行业最佳实践,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先进、适用、成熟信息技术,避免盲目求新、跟风。
融合集成,安全持续。提倡大型企业集团以优化资源配臵,改善业务流程,提高决策和管控水平为目标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ERP)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以原有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为重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提高系统兼容性、延展性,不断提高集成和融合程度。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意识和水平,构建信息安全防控体系,促进行业信息化先进、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建立煤炭行业信息化工作体系,明确行业信息化发展思路;加强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扩大业务信息系统覆盖面;推动煤炭企业健全信息化组织,完善和改进管理制度和流程;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具备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数字矿山,培养一批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行列的煤炭企业;信息技术在煤炭重点领域的应用有所突破,力争实现1-2家煤炭企业所属的信息技术公司上市。
组织管理。集团企业建立多层级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施行“一把手”负责制,分层级设立独立的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中小型企业设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化工作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经营业绩考核之中。
规划标准。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有序推进各类煤炭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大型煤炭企业全部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逐年制定信息化工作计划。中小煤炭企业明确信息化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资金投入。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应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中小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应达到销售收入的3%。
网络建设。大型煤炭企业实现企业专网对全部所属企业的覆盖,在生产矿井推广使用千兆工业环网技术,重点矿区
逐步实现三网融合。研究和推广适用煤矿井下的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
应用系统建设。行业信息发布平台逐步完善,行业数据采集系统与大型煤炭企业相关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大型煤炭企业以ERP系统为核心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型煤炭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主要生产经营环节的管控。
智慧矿山。结合传感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煤炭行业研究和应用,“十二五”期间,建设5-10个“智慧矿山”示范煤矿。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推进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继续加强煤炭信息化调查研究,彻底摸清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构建适用于煤炭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从大型煤炭企业开始,对煤炭企业组织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准确把握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和现状。每年根据调研和评估情况,制定行业两化融合推进计划,编制行业两化融合(信息化)发展报告。制定深入推进行业两化融合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
(二)完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参照现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体系,结合煤炭实际,由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协会牵头,联合重点煤炭企业、IT企业、高校和
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建立健全由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组成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确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化的总体架构。对行业信息化亟需的标准进行优先制定和攻关。
(三)建设和完善行业门户和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门户网站、各类专业网站,以及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工作水平。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打造行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行业内各类网站的工作联系和网络资源连接,将煤炭各类历史及更新数据、信息收入统一的行业数据库平台,建立煤炭信息资源共建、公用、共享模式和机制。由信息发布向信息服务发展,构建集信息发布、查询、咨询,在线办事,电子商务、媒体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行业综合服务平台。
(四)对煤炭重点领域开展信息技术攻关。基础网络。重点研究跨国跨地区多用途集团网络构建模式,矿区三网融合解决方案,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
管控平台。建立和完善煤炭行业数据系统,实现企业间部分业务的互通互联。从建新平台和改造旧平台两方面入手,重点研究开发煤炭企业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多产业板块系统融合集成,兼并重组企业的系统兼容和集成,煤矿综合信息化系统集成等。
小煤矿信息化。重点研究大型企业兼并重组小煤矿的互通互联问题,小煤矿低成本信息化改造升级整体解决方案。
安全生产。重点研究煤矿安全生产“六大系统”中,瓦斯监测、人员定位、井下通讯三大系统解决方案。加大井下人员精准定位系统和可靠、安全、经济的井下通讯系统技术攻关。开展生产设备故障预报、重大危险源监测、安全灾害预警预报、无人工作面遥控、井下生命探测等技术研究。
节能减排。研究煤矿节能环保信息化系统开发,开展适用于煤炭行业的环保节能数据分析及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系统研究。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整合自动化、信息化、管控一体化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矸石利用、煤层气等领域信息化技术应用。
物流贸易。开展煤炭行业物资装备电子交易及招投标平台研究,促进区域煤炭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煤炭物流产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及建设要点,研究煤炭储备基地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煤炭物料采购、仓储、设备管理、供应链、销售链、远程管理等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煤化工。针对目前大型企业开展的煤制液体燃料、煤制天然气和煤基多联产项目开展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研究。
其他领域。加强对煤炭建设、地质勘探、装备制造、科研高校等各领域信息技术研究。
(五)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应用研究与推广
智能感知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和技术,重点在井下人员识别定位、设备实时监控、物资动态监控、物流管理等领域研究。开展煤炭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全程管控研究,在地质勘探、设计、建井、装备制造等各领域开展研究。
云计算。摸索出适合煤炭行业特色的云计算发展与应用模式,研究探讨利用云计算的租用模式为中小煤炭企业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网融合。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技术一致、网络互联,无缝覆盖,互相渗透交叉,统一协议的高度融合。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等综合的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煤炭企业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服务,研究移动办公、井上井下通信、定位服务等在行业中的应用。
(六)培育“智慧矿山”示范企业、示范煤矿、示范项目。继续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不断完善评比标准。研究制定智慧矿山示范煤矿评价标准。在示范企业中,选择省内信息化领先煤矿开展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5-10个“智慧矿山”示范煤矿;在煤炭信息化各重点领域,评选和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智慧矿山”示范项目。加强示范企业、煤矿和项目的
经验交流和技术推广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由省经信委牵头,建立和完善“智慧矿山”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各市、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各级各部门和矿山企业要把“智慧矿山”建设列入“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物联网发展规划,作为加快采矿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务求实效。各煤矿企业要落实“智慧矿山”建设“一把手工程”,鼓励企业设立CIO(首席信息官),建立高效运行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在资金和人力上给予支持,有力推动数字矿山工作。
(二)强化指导,务实推进。研究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共性技术开发、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优化“智慧矿山”建设投融资机制。强化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定期发布“智慧矿山”建设项目指南和技术导向目录,促进矿山企业和IT企业的对接和融合。建立“智慧矿山”建设专家咨询制度,加大“智慧矿山”建设的技术指导。各煤矿企业要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和借鉴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找准“智慧矿山”建设的重点领域,全面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资料,从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地提出“智慧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智慧矿山”建设提供遵循规范和参考依据。由点到面逐步扩大评价数据采集范围,逐步形成政府指导与企业自评相结合的“智慧矿山”建设评价长效机制。
(四)成立技术产业联盟。围绕“智慧矿山”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信息服务企业、矿山企业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加大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立足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组建“智慧矿山”技术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在推进关键性技术研发、新成果产业化、标准制定、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我省“智慧矿山”产业链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五)监督考核,评先树优。加强督导检查,每季度至少要对企业活动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确保工作落实。组织专家论证,制定一套规范的“智慧矿山”考核标准,对经考核达到标准的煤矿企业授予“山东省智慧矿山示范单位”称号。
(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打造“智慧矿山”高地。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与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与
产业化基地,构筑研发平台。发挥产业链上科研机构、运营商、集成商、制造业企业的优势,组建我省“智慧矿山”技术联盟,合力推进我省煤矿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打造辐射全国高水平的 “智慧矿山”。
(七)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矿山企业充分认识推进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及时分析数字化建设形势,不断总结经验,引领智慧矿山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篇:ww县以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WW县以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
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WW县围绕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互动性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抓好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以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为手段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取得了基层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相对封闭向有序开放的转变、由单边灌输向多方互动的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的良好成效。
整合五项资源、依托四大平台,积极构建现代化网络党建系统。通过有效整合“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党建网站、大喇叭工程、掌上党建”等五项网络资源,依托“网络、电视、广播、手机”四大终端平台,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规范、运行安全的现代化网络党建系统。一是投入80多万元为全县200个村(社区)购置了电视机、电脑等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硬件设备,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的基础。二是投入了3万多元建立开通了WW县党建工作网站,设置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党建调研、实用技术、互动平台等贴近农村党员干部生产生活的栏目。三是投入40多万元建设起了分布于全县村组的200个“大喇叭”终端,将“大喇叭”终端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向群众零距离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外出务工信息等内容。四是利
1用手机信息平台开展空中课堂教育构建掌上党建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图文并茂地向广大党员发送党建信息、党建活动、廉政教育、政治生日问候等内容。
严格四个管理、健全八项制度,确保党建信息化工程规范化运作。建立健全党建信息化工程的管理与使用制度,保障党建信息化工程规范化运作。一是严格责任管理。建立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村党支部书记、站点管理员为层级责任人的使用管理目标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印发“三簿一册一表”(播放登记薄、讨论记录簿、信息反馈薄、点名册、签到表),按党员群众需求,按月制订教育计划,全程记录使用情况。二是严格制度管理。制订了《党建信息化工程站点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党建信息化工程站点收看收听制度》、《党建信息化工程管理员工作职责》、《党建信息化工程各类站点设备操作规程》等八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党建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三是严格培训管理。从相关部门抽调60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党建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组建起了200人的党建信息化工程管理员队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举办管理员培训班,并建立工作联系QQ群,随时解惑答疑。四是严格考核管理。把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纳入党建活动考评范畴,作为基层党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考评,检验实际成效。
立足党员实际、强化服务运用,务求党建信息化工程取得实效。一是以党务管理系统实现党务工作高效运用。通过录入党组
织和党员基本信息,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等实施分类数据库管理,让整个党的组织机构、党员基本情况清晰明了,同时将党员参加培训学习和组织活动等情况详细记录在案,实现了党员队伍的精准化管理。二是以党建网站和掌上党建系统实现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在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中山、深圳两地建立流动党组织,利用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本地党组织与流动党组织同步开展组织生活,相互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用工信息、维权保障、临时救济、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三是以远程教育和大喇叭系统实现党员群众的增收致富。针对“北果南桑”、“北种南养”的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远程教育和大喇叭系统及时传播种植、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各类致富信息,让党员群众足不出户,找到技术、找到市场、找到销路。尤其是在农忙时节,邀请农技人员向党员群众有针对性地讲解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等技术知识,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第四篇:基层党建要从三个方面提升水平
基层党建要从三个方面提升水平
基层党建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卿渐伟
中央对基层党的建设非常重视,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新课题。
要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当前一些党组织负责人履行管党责任不到位,一些地方的党建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群众观念逐步淡化。这些问题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各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坚强的基层组织,就没有巩固的基层政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直接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广大党员是党联系和团结群众的重要纽带,是群众认识和了解党的窗口。只有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分布于各个行业、各个单位、各个地域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湖北石首事件,以及今年新疆“7·5”事件等,屡屡给我们敲响警钟。这些群体性事件大多发端于基层,暴露了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暴露了少数基层组织的软弱。这就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时刻都不能放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涉及基层政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只有每一个党员都认真履行党员职责,基层党组织才能朝气蓬勃;只有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充满活力,党的整个肌体才会坚强有力;只有党的每一级书记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党的组织才会无往不胜。
没有扎实的基层工作,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大局。随着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不断调整和变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涉法涉诉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农村因土地延包、林权改革、征地拆迁补偿等矛盾纠纷引发的上访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基层党组织处在宣传、组织和引导群众的第一线,是维护我市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落
实好,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当前要重点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对经济领域不稳定因素的动态排查调处,完善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预案,维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因经济问题、矛盾纠纷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
没有基层的蓬勃发展,就没有全面的科学跨越。社会的发展进步依赖于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当前,各领域、各行业基层单位总体上能紧跟时代步伐,紧跟中央要求,不断发展进步。但城乡之间、地域之间、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发展不够平衡,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束缚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很多基层单位不适应发展的快节奏、市场的高风险,面对困难束手无策,陷入被动无法自拔。解决基层单位的发展问题,责任主体在于基层单位自身,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省委出台了一系列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增长。准确把握和迅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对全市基层党组织是一个重大考验。要坚持用党的建设总揽发展全局,坚决把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实到基层,坚定共克时艰的信心,砥砺开拓进取的勇气,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提升工作创新水平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贯彻四中全会精神,重在落实,贵在创新。要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要配强班子。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责任在班子,关键在“带头人”。要配强乡镇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激励,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派到基层锻炼提高,把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乡镇党委书记用到更重要岗位上去。及时调整不胜任工作岗位的干部,给能干事的同志腾位子。加大交流力度,形成机关与基层双向交流、上下顺畅的工作格局。要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把选人用人视野拓宽到经济能人、优秀农村青年、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积极探索村际交流、跨村任职等做法,做到选准一人、带动一村、辐射一方。继续完善保障激励等机制,通过经济上给待遇、政治上给出路,增强岗位吸引力。要配强社区等其他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坚持采取上级委派、单位优选、社会选聘等方式,切实选准配强社区、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同时加强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党务工作能力。
二要建好队伍。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党执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当前要着力解决这支队伍存在的结构不优、能力不强、信心不足等问题。要着力改善结构。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大力发展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力争近几年使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加大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力度,继续选拔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补充更多的年轻人才到基层工作。要着力提升素质。市、县、乡三级要加强分级培训,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全面培训,组织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规,提高基层干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要着力关爱干部。坚持从基层选拔培养干部,对长期扎根基层、热爱基层岗位的干部,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褒扬。定期从优秀村(居)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完善公开选拔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乡镇领导班子任职的办法,进一步拓宽基层干部进步的通道。建立健全对基层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他们对党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信心。
三要扩大覆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要实现党的工作覆盖,首先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扩大党的组织覆盖。要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按照就近、集中、便于联络活动的原则,推进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建设,把支部建在社会组织单元上。要以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扩大覆盖面,符合组建条件的,要迅速建立党组织;暂不符合条件的,要加强工作指导,尽快创造组建条件。按照属地管理为主、属业管理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各职能部门、各行业主管单位的积极作用,形成抓组建的工作合力。努力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四要强化保障。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工作成效的好坏。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要强有力的保障作支撑。要强化制度保障。以建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机制为重点,着力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完善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当前重点是全面推广“4+2”工作法。要强化经济保障。全面落实村级组织低限运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能力。加大建设投入,积极帮助乡村干部改善办公条件,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一定三有”,提高基本报酬,落实离任村主干困难补助,试行村党支部书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强化活动保障。继续抓好建整扶贫、党建工作联系点、双联等工作,深化拓展“双争创五好、共建新农村”、“百企联百村”等主题实践活动。普遍推行党员承诺制和设岗定责,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构建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基层工作体系。
五要改进作风。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服务群众,要始终坚持抓好作风建设。在坚持过去已有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如开门接访、定期走访制度,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和扶贫帮困制度等,督促他们不断改进作风,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使基层干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基层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要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强教育惩处,对发生在基层党员干部中的各种违纪违法问题,及时严厉查处,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六要紧扣中心。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基层党建工作要充满生机与活力,必须审时度势,积极作为。要围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党建工作;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围绕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提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围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狠抓机关党建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始终围绕服务发展这个中心,着力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使基层党建工作奋发有为。
要提升工作落实水平
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更是各级党委(党组)的重要职责。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常问常管常抓,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
要把握责任主体。县乡党委书记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基层党建工作负总责,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增强“主业”意识,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职责,带头抓工作部署,抓工作指导,抓投入保障,抓考核评价,抓责任制落实。区县(市)委每年要召开一次以上常委会、乡镇(街道)党委每半年要召开一次以上党委会,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有针对性地重点研究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各级党委领导同志要结合各自分工,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区县(市)委每年要向全委会报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并向市委书面报告。各区县(市)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党委履责情况的考核。
要严格责任考评。基层党建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对党建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领域,要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
度,定期研究、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的有效整合。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基层党建工作的情况纳入各单位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体系,对党建工作抓不好、考核不合格的负责人,及时调整工作岗位直至免职。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把创建情况作为考核县乡党委及其主要负责人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党建有人员、有经费、有阵地、有制度、有考核,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突出当前重点。当前的重点就是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抓紧完成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和整改落实后续工作。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加强对重点问题、重要环节、重大工作的研究部署和指导督促。各级领导要亲自指导联系单位党组织抓好整改落实,督促基层单位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把学习实践活动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度化、经常化,出台一批制度性措施,借学习实践活动之力把各项工作推上新台阶。
(作者为湖南省常德市委书记)
第五篇:以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以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编者按: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并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概括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革命性影响作用,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智慧教育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智慧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人物简介: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记者:尊敬的周洪宇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论述一下信息技术是怎样与教育深度融合的。
周洪宇:教育是接触信息技术最早的重要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整个教育体系如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这正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所在。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只有“深度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规划》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全面融合成为发展主题,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记者:在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意义在哪里?
周洪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带来了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双重革命”,需要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平台,在任何自我能支配的时间、任何能上网的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并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及日益加快的网络速度和联网性能,真正可以实现内容革命和学习革命,新的“We all learn”学习时代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周洪宇:“十二五”期间,我国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战略抓手,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但相对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够。一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根据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二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教育部规划的5大类20个子系统只是完成了学籍管理系统、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一期等少部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其他诸多系统的建设仍然处在部署阶段,还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建设,更谈不上运用。三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基本跨过了起步阶段,迈入了应用整合的门槛,但是,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智慧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上明确提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影响世界发展的前景。智慧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您提到了智慧教育,请您就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谈谈您的想法。
周洪宇:首先,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进一步巩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领先地位。1996-2010年,美国颁布了《帮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等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2010年5月,欧盟正式发布了“数字化议程”五年计划,推动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培训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加快了智慧教育建设的步伐,印度出台《信息技术行动计划(1998-2008)》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支持ICT开展;巴西制定《E―brazil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其次,智慧教育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国家以来,全国多省(市)提出要建设“教育强省(市)”,智慧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省(市)的战略抓手。上海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江苏在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为率先建成教育强省服务;广东明确教育信息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湖北、安徽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正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最后,智慧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智慧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以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因此,以智慧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纲要》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助力我国基本实现教育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智慧教育如此重要,那我们在实施智慧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周洪宇:当前,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成为助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建议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进智慧教育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在线教育。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编制“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标准”“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标准”。二是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探索“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级统筹、多方投入、分级推进”的原则,以服务换投入,广泛调动地方、企业、社会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基础设施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学校购买、公司运维”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服务的机制和模式。推进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电教人员开展跨校服务。制定运维经费标准,构建运维经费保障机制。
其次,要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以上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停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平台开发,学校只是作为县域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个用户。一是建设基础教育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通过企业竞争提供的方式,采取购买教材同时购买配套资源,或购买教材并配套包年免费使用资源的办法,从政策安排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二是建设特色明显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探索“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科研院所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分期分批建设视频与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同步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特色资源库,形成良性的生成性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三是促进优质高教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本科高校组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师范生培养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开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再次,要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一是切实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汇聚、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二是针对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置分层级的立体式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重视学用结合,开展以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师培训。三是组织教科研队伍、专家、名师等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活动创新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鼓励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和部分优质学校,大胆创新,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要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加快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研发模式,培养一支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组成的三结合信息技术研发队伍。一是建设一批国家认定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国际交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引进国外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在线教育课程。三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