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北、东北地区水价调研报告
华北、东北地区水价调研报告
依照百家水管单位水价调研计划的要求,第四调研组先后对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松辽委、海委所属的21个水库6个灌区进行了水价调研。
一、基本情况
1.水资源状况
华北、东北均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的干旱少雨更加剧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目前华北、东北供水区城镇居民生活年人均用水量在50m3左右,供水区农田灌溉年每亩均用水量在700~1000m3左右;从用水保证率看,目前农业用水保证率在50%~70%之间,工业用水保证率90%左右,自来水厂用水保证率在90%以上。水资源匮乏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水价状况
据调查了解,北方地区工业和生活用水源水价在0.15~0.62元/m3不等,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户实际承担水价为2.2~5.0元/m3不等;农业用水原水价在0.024~0.1元/m3之间,农民实际承担水价在0.05~0.15元/m3之间。总体看,实际水价都没有达到供水成本,其中,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水价逐步接近供水成本价,绝大多数农业水价远没有达到供水成本水平。
3.水价承受能力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水管单位普遍认为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水价还存在较大的可供调价的空间,而农业用水水费可供调价的空间较小,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当地农民承受现有水价都存在困难。结合农民的收支状况分析,农业用水水价应有一点调价的余地,但是农民承受能力非常有限。
近几年来工业、城镇生活用水的水费实收率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基本上在当年或跨年度能够全部收回。而农业用水水费实收率平均水平只有70%左右,部分地区甚至只有30%,大多数水管单位认为农民承受能力低、水费计收不规范、乡镇挤占截挪水费等问题是造成水费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4.水管单位运行状况
华北、东北地区水管单位大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均实行了水管单位财务制度,普遍经营状况不佳。
供水水费是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人员费用在支出中占的比重仍然较大,由于水价未达到供水成本,加上有限的电费收入、养殖收入等,普遍入不敷出。多数单位未足额提取折旧的情况下,连年亏损,计提的折旧费用只是账面虚列。据调查的21个水管单位,除辽宁供水集团所属的七大水库实行统一核算有盈余外,其余13个水管单位1999~2001年计提折旧费约1.66亿元,而财务账面亏损额达3.72亿元。可见大多水管单位实际无更新改造资金,正常运行困难。
二、水价改革进展
自国务院颁布〔1985〕94号文开始实行有偿供水以来,截至目前,各省市都实施了3~6次水价调整工作,特别是1997年出台了《水利产业政策》之后,国家计委、水利部连续出台了以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方面的指导意见,各地水价调整幅度增大,逐渐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水价,部分地区还通过水价调整解决供水工程还贷资金。尽管现阶段的水价仍未达到合理供水成本,但逐步趋向合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管单位运营状况,客观上有效促进了全社会节水意识的增强。
两部制水价、超定额(计划)用水加价及丰枯季节水价等科学的水价制度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实施。从少数水管单位实施科学水价的效果来看,科学的水价制度确实能够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节约用水,保障水管单位良性运行。水管单位都对科学水价制度的推行持积极态度,许多水管单位都将推行科学水价制度列入工作日程,有的单位还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将本单位作为推行科学水价制度的试点。
三、水价改革及水费计收的主要经验
1.各级政府重视、部门协调配合、百姓理解支持是搞好水价改革的关键
最近几年,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水价改革宣传深入人心。调查组在与农民代表座谈中,农民朋友都表示了对灌区管理单位处境的理解。各省、市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水价改革的调研工作,推行农业用水价格试点改革,并相继出台了水价改革、水价调整等方面的实施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的水价改革工作。
2.资源水价是水价改革的内容之一
完整的水价应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计收水资源费是体现资源水价的主要手段。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计收水资源费是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经济杠杆。辽宁省对水资源保护区和管网区用自备井抽取地下水计收水资源费达0.55元/m3,超出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北京市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调整我市水价的通知》也分别对地表水水资源费、地下水水资源费(分类计收)做了明确规定。
3.推行定额管理方式,促进节约用水
河北省自今年5月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用水定额管理方式。《河北省用水定额(试行)》由工业、城镇生活、不同分区主要农作物用水定额以及林、牧、渔业用水定额四大部分组成,每部分都以表格的形式详尽地列出了定额值。推行定额管理,对下一步实施两部制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创造了有利条件。
4.改变以行政区或单个工程核定价格的定价方式,实行多个工程统一定价
辽宁省省直管七大水库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核算价格,并由供水集团统一实施管理。不仅从体制上保证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也为通过经营水资源解决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和滚动开发提供筹集资金的可能。北京、天津等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未成立统一的供水企业,由于是联合调度运用,也采用统一定价的方式。
5.加强管理,提高收取率。
① 改革计量方式,逐步由按亩收费向按方收费过渡。吉林省物价局、水利厅联合发布通知规定:提高供水计量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实行计量收费,以实际供水量作为计收水费的依据。黑龙江省物价局对农垦系统查哈阳灌区农业用水价格改革试点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② 核实灌溉面积。在实行按亩收费的地区,灌溉面积不真实是影响水费收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黑龙江省五常市委出台《关于国有灌区依法核查水田面积的通知》后,该市龙凤山灌区通过核查使收费面积增加了20%。同时还推行了灌区有账、村里建卡、用户发证的制度,做到账、证、卡相符,有效提高了水费收取率。
③ 发挥用水户协会作用。河北省石津灌区积极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先后成立了9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用水户协会,订立了章程,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办法。通过这些协会的运行,提高了用水户在用水管理中的参与程度,水费计收和使用的透明度加大,一些不合理的负担得到有效遏制。
④ 实行激励机制,提高水费收取率。黑龙江省龙凤山灌区激励农民自主到灌区交费,给水费全额3%的优惠,在试行过程中出现了农民排队交水费现象,自觉交费占应收水费的85%以上。河北省石津灌区试行比例水价、综合水价、打折水价等激励措施回报用水户,提高了农民交费的自觉性。
⑤ 加强节水,合理调配水资源,扩大供水范围。五常市龙凤山灌区近年来通过推广节水技术,使水田亩用水量由1000m3降到800m3,节约出来的水用于发展新的灌溉面积。在水量调度上,通过确定轮灌时间和办法,上下游错开用水高峰,减少了用水矛盾,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⑥ 直接收费到户,避免被截留、挪用。五常市龙凤山灌区采用了由灌区直接管理末级渠系,通过直接收费到户改革,水费收取率由1998年的60~70%提高到2001年的95%,而且农民愿意主动到灌区交费。
⑦ 实行合同供水、凭票供水。吉林省星星哨水库灌区采用了花钱买票、凭票供水的办法。他们根据水库可供水量,在可供范围内预售水票,在放水前预收当年的用水水费,对买票不足的用水单位,限制供水。黑龙江向阳山水库灌区与供水保证率高的村签订供水合同,实行合同供水,供需双方见面,避免了行政指令性供水和供水脱节供不应求的问题,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和水费收取率。
⑧ 提高服务质量,让用水户满意。河北省石津灌区推行“四到斗”、“四公开”,即输水到斗、计量到斗、收费到斗、服务到斗;水量指标公开、水价公开、实用水量公开、水费账目公开。通过严细经营和透明管理,化小核算单元,避免了搭车收费。吉林省物价局、水利厅联合发布通知,规定在灌区内实行水价、水量、水费、面积“四公开”,并按要求进行公示,提高水费计收工作的透明度。
⑨ 运用法制手段依法收费。大连市庄河朱隈水库灌区,在灌区组建巡回法庭,将原属庄河市法院的四个派出法庭管辖的灌区范围统一由该巡回法庭管辖,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灌区通过依法起诉,近3年累计追回欠款60余万元,目前,该灌区水费收取率达到100%。其他地区水管单位也在当地法院的支持下,立案查处 “抗费”、“赖费”和聚众“闹费”的案件,法律对拒交水费的用水户起到有力的震慑作用,使水费收缴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四、水价改革及水费计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如何科学核定供水成本
调查中发现,各水管单位之间在供水成本核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突出表现在:
① 采用库容比例法分摊制造费用的规定不好操作,执行中也千差万别。如将死库容分摊给供水成本并不合理,对于防洪库容如何分摊,各单位做法不一。
② 直接工资占供水成本的比重偏大。在调查的20多家水管单位中,大多数水管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问题,造成供水人工成本偏高。
③ 严重高估了农业供水价值。当前制度中规定的简单按保证率系数乘供水量,并以此在工业供水、生活供水和农业供水之间进行分配成本并测算价格。这种办法严重高估了农业供水价值,导致测算农业水价过高不具有实施的可能性,低估了工业、生活供水价值,不利于促进节约用水。
水是特殊商品,其价格不能完全按市场供求确定,应综合考虑社会承受能力,通过测算,由政府确定。简单的公式不能体现复杂的涉及国计民生的供水问题。因此,建议对1995年水利部制定的《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组织研究,重新修订。
2.政府定价与事权划分
按现行有关政策,水价属于政府定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供水价格或按单个工程定价。调查中发现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省级政府只调整省直管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而市、县一级的水价调整却明显滞后。如辽宁省近年来已几次调整省直属的水利工程水价,而市、县一级却依然执行1996年省政府发布的文件。水价改革滞后,主要原因是下级政府考虑眼前利益多,习惯于向上级部门要钱建工程,对水利工程管理重视不够,因此不愿意提高供水价格。二是跨区域的供水工程,由于分属不同的定价权限,定价差异较大,造成水费结算扯皮。如滦河流域上下游水管单位分别隶属于中央、省、市、县各级,各单位分别遵循主管单位价格政策核算水价成本,分级核定,造成上下游水管单位清算水费扯皮、互相挤压调价空间、最终水价确定不合理。三是不同水利工程由于修建时间及资金来源等不同因素,同等质量的水,价格差异较大。如辽宁省直管的七大水库,按单个工程核定水价,不同水库间的供水成本相差近10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① 重新界定流域及区域的定价权限。对涉及上下游利益的不同区域的定价权限适当予以限制,使价格制定程序更加民主,价格水平更加合理、科学。
② 在一定条件下,应该提倡适当进行区域供水成本测算。根据区域(流域)系统地核定供水平均价格,根据管理级次、隶属关系合理分配水费收入,或者组建企业集团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解决多环节供水的水管单位之间的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议推广辽宁、北京等地做法,对于联合调度运用的水利工程实行统一定价,集中管理。
③ 借鉴北京市的做法。市政府对市属水利工程核定价格,区县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供水价格,报市物价局备案。但是,区县确定的水价如果超出了市物价局核定的水价,则必须报市物价局审批。
3.农业水价总体偏低,计量手段落后,管理薄弱且环节多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业水价普遍没有达到供水成本。农业供水计量设施不完善,并且计量手段落后。水管单位缺乏计量设施建设的投资,在缺乏有效计量手段的情况下,大水漫灌,浪费水现象难以有效控制。目前农村供水管理存在水库、灌区、水管站、村等多个环节,易产生脱节或扯皮现象。在干旱年份,政府资助农民打抗旱井,而到正常年份,在有地表水水源供水保证的情况下,农民仍然使用井水,造成收费水源流失,灌区难以控制。有鉴于此,我们建议:
① 加强农田用水的简易计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解决用水计量问题,做到计量入户准确。同时,以定额用水作为切入点,改变传统用水观念,提高灌溉效率。
② 供水环节损耗合理分担。在灌区配套不完善、供水效率及保证率低、渠系供水损耗由农民分摊、计量又无法到户的情况下,水价不能按成本核算及供求关系决定,而只能按农民承受能力决定。
③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抗旱井给以明确定位。在灌区一定范围内打井的,除严格审批程序外,还要考虑计收水资源费和水费。
④ 提高水管单位的管理水平。在低水价情况下,目前收取率低,主要是管理问题。建议推广五常市龙凤山灌区、河北省石津灌区等单位的经验,加大水费收取力度,提高收取率。
4.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① 如何明确政府在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责任。目前有些地方在地表水可以确保用水需求的情况下,仍然大范围超采地下水,滥用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要尽快通过立法,明确责任,根据地下水资源状况,做出限采、禁采的规定,引用计收水资源费等经济手段,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 非正常年份动用死库容要有明确规定。近几年由于北方地区持续干旱,许多水库无水可供,政府为保证城市或农业用水,强令水库动用死库容,造成水库安全隐患,影响水库正常调节。对此必须做出明确规定,规范审批程序和补偿机制。
③ 研究弱势群体的安全用水政策。每个人都享有基本生活用水权,在水资源短缺,水价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的基本用水需求如何保证,需要进一步研究政策。
④ 已建工程在成本不到位情况下计提大修、折旧,目前大多数为虚列。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统计数字失真,形成水管单位掌握大量折旧费用可以用于工程维修改造的错觉,根据税法规定还存在额外交纳所得税的可能。建议专题研究计提折旧的办法。
⑤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须重点研究。目前节水灌溉技术较多注意旱作农业,而水稻在农业用水量中比重高,每亩用水量一般高达800~1000m3,农业节水技术的重点应在水田耕作。
调研组成员:刘松深、陈大勇、孟宏权、冯林生、王乃岳、黄永毅、吴钦山
第二篇: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是从治水开始的。《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奉尧命,“率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几千年过去,我们今天又面临水的难题。沧海桑田,今天我们面临的既有频发的洪涝灾害,更为严重的是缺水和水污染的难题。
一、中国水资源总量和水污染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进入2000年以来的近十年,我国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实际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为1.1万亿立方米。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总体情况下,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人均占有量低,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2000—2009年平均,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160立方米,扣除不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均淡水资源仅为900立方米,已成为世界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现在全国每年缺水约400亿立方米,其中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655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又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约2.3亿亩左右。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缺水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其中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6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二是水资源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与国土面积不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约占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西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河流取水量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已经开始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仍。我国降雨主要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寒潮的影响,不同年份、不同季节降雨量变化大,南方降雨比较丰沛,北方普遍干旱少雨,导致北方城市和沿海城市(结构性缺水)严重缺水。我国大部分地区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春末和夏季四个月(约占全年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的情况在北方尤其严重。据水利部统计,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大流域降雨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因沿线多为严重缺水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更是锐减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
四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截止2007年,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系数仅为0.47,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农业用水有一多半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中被白白浪费了。一些年久失修的灌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2—0.4。工业节水潜力巨大。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297立方米,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五是水污染矛盾突出。水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和其他面源污染造成的。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水体污染矛盾日益凸显。2007年,我国污水排放量为55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4.2%,生活污水占55.8%。水污染主要是由COD过量排放造成的。其中,城镇生活排放COD占总排放量的60%,工业及其他排放约占40%(造纸业又占工业COD排放量的35%)。
六是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据环保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止2008年底,全国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在监测的200条主要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28个国家控制的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仅4个,占14.3%;Ⅴ类和劣Ⅴ类的16个,占57.2%。地下水污染形势正在逐渐加剧。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深层水中已经检出污染物,淮河以北数千万人饮用硝酸盐或者氟含量超标的地下水,部分地下水污染正由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源污染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饮用。
综上所述,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破解水的难题,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二、中国水价现状和已经采取的措施
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最直接、最灵敏的信号,是调整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把水资源总量、人均淡水资源量、人口增加情况看作是不变量和已知条件,供给和需求之间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那么未来,我们可以用来解决水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无疑是价格的设定。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工业发展初期,我们长期忽视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水价既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更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由于认识不到位,使我国再次重蹈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代价更为惨重。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就为水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只有当水价真正反映了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时,一个节水型社会和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水环境的优化才能真正建立。目前,我国城市水价构成基本完善。城市供水价格即终端用户水价,由自来水价格(管网建设和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受益地区还加收了南水北调基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构成。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对资源耗费的补偿和对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而农业用水由于地域差异性较大,目前仍未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水价体系。即便是城市供水,我国也仅仅从1999年才开始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截至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供水价格平均每吨2.9元。其中,自来水价格1.5元、污水处理费0.9元,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约为0.5元(具体价格构成见附表)。
如果不考虑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需要,衡量一个国家水价的高低,一般使用两个指标:(1)水费支出占家庭平均支出的比重。国际经验,水费支出应占家庭支出的2%。(2)与相关国家水价的比较。如果用此来衡量我国现行水价,无疑是严重偏低的。我国2008年城镇家庭人均实际支出为14748元,人均水费支出为92元,水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为0.6%。从国家比较看,截至2008年,每立方米水,德国3.01美元,美国0.74美元,巴西0.65美元,日本、中国香港约为3美元,中国0.31美元。水价偏低,一方面不利于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另一方面不利于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由于水价偏低,2004-200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水亏损的省份比例分别为68.0%、61.0%、64.5%和54.8%;全国亏损总额各分别为16.1亿元、13.9亿元、12.4亿元和14.8亿元。
如果再考虑我国水资源的匮乏程度和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的需要,则水价偏低的问题则更加突出。根据国际经验:水价(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供水成本(城市管网、引水渠道的建设、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税金+利润。其中: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供水成本。一个不争的基本事实是处理一吨污水的成本要远高于供一吨自来水的成本。水资源费>供水成本。从我国水资源稀缺的角度考虑,水资源费需要大幅度提高,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水作为居民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供水既是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又具有垄断性。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分工看,各国政府均将引水渠、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投入,所以我国在自来水实际价格制定时所包含的供水成本和污水处理费仅指维护城市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正常的运行维护费用。
为了缓解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水源建设和污水处理的投入。在此,仅举两例: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是调整“南多北少”,解决京津豫鲁冀严重缺水的重大举措,按静态投资计算,南水北调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总投资就高达245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14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290亿元(从受益地区水价中附加)、银行贷款558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从全国电价中附加)1241亿元,以及地方和企业自筹43亿元。如果再考虑西线解决陕西、山西、内蒙古严重缺水及中后期配套建设资金,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资金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因而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其工程量和投入资金量要超过此前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几倍。三峡大坝因有发电收益而可以偿还本息,甚至盈利,而南水北调工程更多的是水利基础设施的公益投入,不可能盈利,仅负担正常的维护费用,也将大幅度地推高中国的水价。如果不考虑政府无偿投入,完全按市场机制定价,有专家测算,南水北调到北京市的供水价格要达到每立方米18元才能还本付息。
(二)污水处理。自1999年在水价内开征污水处理费以来,为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近10年来,中国政府集中投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2009年3月底,全国设市城市(665个)、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590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9204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53.2%)。目前,全国在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885个,设计日处理能力约5517万立方米。随着大量污水设施的建成与投产,污水处理成本将急剧上升,水价中所包含的污水处理费标准也应有一个逐步上调的过程。
除中央统一出台的重大政策之外,各地政府近年来在水利工程供水、城市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等方面也增加了投入。仅上海市进入本世纪以来,投入水方面的资金就超过了100亿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进入本世纪以来,对解决水资源短缺、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三、当前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水价改革对于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促进治理水污染和优化水环境无疑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仅靠价格改革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和水污染治理问题的。水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水与污染处理行业作为带有垄断性和外部性双重属性的行业,需要在推进价格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把价格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予以统筹考虑。这其中的难点一是如何准确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责任,即在水价中有哪些需要居民承担,哪些需由政府无偿投入?二是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水的管理体制机制符合中国的国情,可以促进水环境的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水价客观上有一个逐步上调的过程。但当前水价的改革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越是缺水的地方,经济越不发达,群众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越弱,水价越低,调整水价会增加当地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不调整水价,长期看,供水企业没有积极性,供水能力萎缩,最终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污染越严重,而由于认识不到位,结构性缺水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三是目前提高水价与保障居民生活基本用水需求,特别是保护低收入群体利益缺乏刚性和制度保证。四是农业用水价格低、农业用水效率低与农民承受水价上调能力弱的矛盾突出。
从污水处理的角度看,也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全国仍有1/4的设市城市和近80%的县城尚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已经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处理费征收不到位,不足以维护其正常运转,或因收集污水的管网不配套,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如新近投入运营的80座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设计能力的30%。其中主要原因是收集污水的管网不配套。三是污水处理厂即便正常运转,也很难做到达标排放。有12.5%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低于150mg/L,不能充分削减污染物。有些污水处理厂则由于直接接入了工业废水管网,使污水处理很难做到达标排放。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水管理体制和水价改革的政策建议:
其一,准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责任。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所有基础设施应由政府无偿投入,包括新水源的开发、引水渠的建设、水资源的生态保护、补偿等。其所需资金应来源于水资源费和供排水、污水处理企业所缴纳的税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水资源调配规划,跨省水利工程建设;地方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源的保护开发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等。从长远看,应将水资源费改成水资源税,纳入预算,专款专用。居民和社会相应承担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日常运行维护费用。
其二,改革现行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供水、污水处理通过招标选择经营企业,政府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选择符合要求的中、外企业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采取按高于社会资金平均投资回报率2-3个百分点核定。水价按此原则制定,水价不足以弥补投资约定由政府退税或财政补贴。这样,一方面可抑制价格不合理上涨,另一方面可减轻社会负担。
其三,加快实施分类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按“公平负担,促进节约”原则合理制定分类水价。可分为农业用水、城市居民用水、非居民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四大类水价。核定城市居民人均基本生活用水基数,基数内低价,基数内低收入群体消费免费,实行累进制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可合并工商业用水和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实行较高价格,同时制定合理的中水价格(与自来水比价要合理),鼓励工业和城市用水使用中水;非居民用水实行核定用水定额,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城市特种行业用水,如洗浴、洗车等,要实行限制性高价,如北京市制定的洗浴业用水每吨66元等。
其四,足额在水价内征收污水处理费。以污水处理费占供水终端价格50%为目标,逐步调高污水处理费标准。逐步实行所有污水均经处理达标排放。在将来,污水处理制度要推广到农村地区。农村凡是实行集中供水的村庄,均应相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企业要考虑优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其五,推行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补贴污水处理资金的阶梯式污水收费政策。由于水污染具有外部性,上游地区往往没有治污的内生动力,必须用制度予以约束。如长江流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五省二市,仅靠重庆市自身治污是不够的,下游湖北应向重庆补贴一定治污资金,依次类推。重庆在收到湖北治污资金后,如不能达标排放,则应向湖北补偿罚金,这一制度可由中央政府出台统一政策,由地方政府通过谈判达成可操作性方案。重庆排污是否达标,由湖北省与重庆市环保部门共同监管。这种做法,在流域均可推广应用,而首先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其六,改革农业用水体制和价格。在南方丰水区,自流灌溉、农民自行围堰筑塘灌溉,可以免收水资源费。除此之外,所有经水利工程、引水渠、抽采地下水进行农作灌溉的,均要足额缴纳水资源费和水费。所收资金建立专户,除用于兴修农业水利设施外,全额按田亩补贴农民。能实行农业计量用水地区,一律实行计量用水。向农民所收取的水费首先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由全社会负担。所收水费全额返还补贴给按田亩面积缴纳水费的农民,有利于促进农业用水的节约和水资源的保护,同时要通过收取农业水费向社会传达水资源有偿使用的信息。
记得有一句广告词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那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此话虽然夸张,但已说清了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篇: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2009
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
来源: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网站
(2009年8月 周望军)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是从治水开始的。《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奉尧命,“率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几千年过去,我们今天又面临水的难题。沧海桑田,今天我们面临的既有频发的洪涝灾害,更为严重的是缺水和水污染的难题。
一、中国水资源总量和水污染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进入2000年以来的近十年,我国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实际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为1.1万亿立方米。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总体情况下,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人均占有量低,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2000—2009年平均,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160立方米,扣除不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均淡水资源仅为900立方米,已成为世界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现在全国每年缺水约400亿立方米,其中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655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又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约2.3亿亩左右。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缺水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其中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6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二是水资源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与国土面积不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约占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西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河流取水量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已经开始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仍。我国降雨主要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寒潮的影响,不同年份、不同季节降雨量变化大,南方降雨比较丰沛,北方普遍干旱少雨,导致北方城市和沿海城市(结构性缺水)严重缺水。我国大部分地区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春末和夏季四个月(约占全年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的情况在北方尤其严重。据水利部统计,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大流域降雨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因沿线多为严重缺水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更是锐减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
四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截止2007年,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系数仅为0.47,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农业用水有一多半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中被白白浪费了。一些年久失修的灌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2—0.4。工业节水潜力巨大。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297立方米,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五是水污染矛盾突出。水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和其他面源污染造成的。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水体污染矛盾日益凸显。2007年,我国污水排放量为55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4.2%,生活污水占55.8%。水污染主要是由COD过量排放造成的。其中,城镇生活排放COD占总排放量的60%,工业及其他排放约占40%(造纸业又占工业COD排放量的35%)。
六是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据环保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止2008年底,全国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在监测的200条主要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28个国家控制的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仅4个,占14.3%;Ⅴ类和劣Ⅴ类的16个,占57.2%。地下水污染形势正在逐渐加剧。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深层水中已经检出污染物,淮河以北数千万人饮用硝酸盐或者氟含量超标的地下水,部分地下水污染正由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源污染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饮用。
综上所述,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破解水的难题,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二、中国水价现状和已经采取的措施
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最直接、最灵敏的信号,是调整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把水资源总量、人均淡水资源量、人口增加情况看作是不变量和已知条件,供给和需求之间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那么未来,我们可以用来解决水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无疑是价格的设定。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工业发展初期,我们长期忽视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水价既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更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由于认识不到位,使我国再次重蹈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代价更为惨重。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就为水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只有当水价真正反映了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时,一个节水型社会和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水环境的优化才能真正建立。
目前,我国城市水价构成基本完善。城市供水价格即终端用户水价,由自来水价格(管网建设和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受益地区还加收了南水北调基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构成。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对资源耗费的补偿和对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而农业用水由于地域差异性较大,目前仍未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水价体系。即便是城市供水,我国也仅仅从1999年才开始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截至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供水价格平均每吨2.9元。其中,自来水价格1.5元、污水处理费0.9元,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约为0.5元(具体价格构成见附表)。
如果不考虑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需要,衡量一个国家水价的高低,一般使用两个指标:(1)水费支出占家庭平均支出的比重。国际经验,水费支出应占家庭支出的2%。(2)与相关国家水价的比较。如果用此来衡量我国现行水价,无疑是严重偏低的。我国2008年城镇家庭人均实际支出为14748元,人均水费支出为92元,水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为0.6%。从国家比较看,截至2008年,每立方米水,德国3.01美元,美国0.74美元,巴西0.65美元,日本、中国香港约为3美元,中国0.31美元。水价偏低,一方面不利于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另一方面不利于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由于水价偏低,2004-200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水亏损的省份比例分别为68.0%、61.0%、64.5%和54.8%;全国亏损总额各分别为16.1亿元、13.9亿元、12.4亿元和14.8亿元。
如果再考虑我国水资源的匮乏程度和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的需要,则水价偏低的问题则更加突出。根据国际经验:水价(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供水成本(城市管网、引水渠道的建设、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税金+利润。其中: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供水成本。一个不争的基本事实是处理一吨污水的成本要远高于供一吨自来水的成本。水资源费>供水成本。从我国水资源稀缺的角度考虑,水资源费需要大幅度提高,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水作为居民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供水既是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又具有垄断性。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分工看,各国政府均将引水渠、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投入,所以我国在自来水实际价格制定时所包含的供水成本和污水处理费仅指维护城市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正常的运行维护费用。
为了缓解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水源建设和污水处理的投入。在此,仅举两例: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是调整“南多北少”,解决京津豫鲁冀严重缺水的重大举措,按静态投资计算,南水北调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总投资就高达245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14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290亿元(从受益地区水价中附加)、银行贷款558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从全国电价中附加)1241亿元,以及地方和企业自筹43亿元。如果再考虑西线解决陕西、山西、内蒙古严重缺水及中后期配套建设资金,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资金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因而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其工程量和投入资金量要超过此前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几倍。三峡大坝因有发电收益而可以偿还本息,甚至盈利,而南水北调工程更多的是水利基础设施的公益投入,不可能盈利,仅负担正常的维护费用,也将大幅度地推高中国的水价。如果不考虑政府无偿投入,完全按市场机制定价,有专家测算,南水北调到北京市的供水价格要达到每立方米18元才能还本付息。
(二)污水处理。自1999年在水价内开征污水处理费以来,为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近10年来,中国政府集中投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2009年3月底,全国设市城市(665个)、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590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9204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53.2%)。目前,全国在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885个,设计日处理能力约5517万立方米。随着大量污水设施的建成与投产,污水处理成本将急剧上升,水价中所包含的污水处理费标准也应有一个逐步上调的过程。
除中央统一出台的重大政策之外,各地政府近年来在水利工程供水、城市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等方面也增加了投入。仅上海市进入本世纪以来,投入水方面的资金就超过了100亿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进入本世纪以来,对解决水资源短缺、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三、当前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水价改革对于合理配臵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促进治理水污染和优化水环境无疑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仅靠价格改革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和水污染治理问题的。水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水与污染处理行业作为带有垄断性和外部性双重属性的行业,需要在推进价格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把价格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予以统筹考虑。这其中的难点一是如何准确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责任,即在水价中有哪些需要居民承担,哪些需由政府无偿投入?二是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水的管理体制机制符合中国的国情,可以促进水环境的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水价客观上有一个逐步上调的过程。但当前水价的改革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越是缺水的地方,经济越不发达,群众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越弱,水价越低,调整水价会增加当地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不调整水价,长期看,供水企业没有积极性,供水能力萎缩,最终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污染越严重,而由于认识不到位,结构性缺水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三是目前提高水价与保障居民生活基本用水需求,特别是保护低收入群体利益缺乏刚性和制度保证。四是农业用水价格低、农业用水效率低与农民承受水价上调能力弱的矛盾突出。
从污水处理的角度看,也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全国仍有1/4的设市城市和近80%的县城尚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已经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处理费征收不到位,不足以维护其正常运转,或因收集污水的管网不配套,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如新近投入运营的80座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设计能力的30%。其中主要原因是收集污水的管网不配套。三是污水处理厂即便正常运转,也很难做到达标排放。有12.5%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低于150mg/L,不能充分削减污染物。有些污水处理厂则由于直接接入了工业废水管网,使污水处理很难做到达标排放。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水管理体制和水价改革的政策建议:
其一,准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责任。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所有基础设施应由政府无偿投入,包括新水源的开发、引水渠的建设、水资源的生态保护、补偿等。其所需资金应来源于水资源费和供排水、污水处理企业所缴纳的税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水资源调配规划,跨省水利工程建设;地方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源的保护开发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等。从长远看,应将水资源费改成水资源税,纳入预算,专款专用。居民和社会相应承担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其二,改革现行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供水、污水处理通过招标选择经营企业,政府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选择符合要求的中、外企业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采取按高于社会资金平均投资回报率2-3个百分点核定。水价按此原则制定,水价不足以弥补投资约定由政府退税或财政补贴。这样,一方面可抑制价格不合理上涨,另一方面可减轻社会负担。
其三,加快实施分类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按“公平负担,促进节约”原则合理制定分类水价。可分为农业用水、城市居民用水、非居民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四大类水价。核定城市居民人均基本生活用水基数,基数内低价,基数内低收入群体消费免费,实行累进制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可合并工商业用水和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实行较高价格,同时制定合理的中水价格(与自来水比价要合理),鼓励工业和城市用水使用中水;非居民用水实行核定用水定额,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城市特种行业用水,如洗浴、洗车等,要实行限制性高价,如北京市制定的洗浴业用水每吨66元等。
其四,足额在水价内征收污水处理费。以污水处理费占供水终端价格50%为目标,逐步调高污水处理费标准。逐步实行所有污水均经处理达标排放。在将来,污水处理制度要推广到农村地区。农村凡是实行集中供水的村庄,均应相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企业要考虑优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其五,推行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补贴污水处理资金的阶梯式污水收费政策。由于水污染具有外部性,上游地区往往没有治污的内生动力,必须用制度予以约束。如长江流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五省二市,仅靠重庆市自身治污是不够的,下游湖北应向重庆补贴一定治污资金,依次类推。重庆在收到湖北治污资金后,如不能达标排放,则应向湖北补偿罚金,这一制度可由中央政府出台统一政策,由地方政府通过谈判达成可操作性方案。重庆排污是否达标,由湖北省与重庆市环保部门共同监管。这种做法,在流域均可推广应用,而首先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其六,改革农业用水体制和价格。在南方丰水区,自流灌溉、农民自行围堰筑塘灌溉,可以免收水资源费。除此之外,所有经水利工程、引水渠、抽采地下水进行农作灌溉的,均要足额缴纳水资源费和水费。所收资金建立专户,除用于兴修农业水利设施外,全额按田亩补贴农民。能实行农业计量用水地区,一律实行计量用水。向农民所收取的水费首先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由全社会负担。所收水费全额返还补贴给按田亩面积缴纳水费的农民,有利于促进农业用水的节约和水资源的保护,同时要通过收取农业水费向社会传达水资源有偿使用的信息。
记得有一句广告词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那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此话虽然夸张,但已说清了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篇: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
二、中国水价现状和已经采取的措施
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最直接、最灵敏的信号,是调整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把水资源总量、人均淡水资源量、人口增加情况看作是不变量和已知条件,供给和需求之间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那么未来,我们可以用来解决水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无疑是价格的设定。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工业发展初期,我们长期忽视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水价既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更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由于认识不到位,使我国再次重蹈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代价更为惨重。而只有当水价真正反映了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时。一个节水型社会和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水环境的优化才能真正建立。
目前,我国城市水价构成基本完善。城市供水价格即终端用户水价,由自来水价格(管网建设和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受益地区还加收了南水北调基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构成。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对资源耗费的补偿和对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而农业用水由于地域差异性较大,目前仍未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水价体系。即便是城市供水,我国也仅仅从1999年才开始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的征收则更晚,到去年才开始出台全国统一的水资源费征收办法和标准。截至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供水价格平均每吨2.9元。其中,自来水价格1.5元、污水处理费0.9元,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约为0.5元(具体价格构成见附表)。
如果不考虑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需要,衡量一个国家水价的高低,一般使用两个指标:(1)水费支出占家庭平均支出的比重。国际经验,水费支出应占家庭支出的2%。(2)与相关国家水价的比较。如果用此来衡量我国现行水价,无疑是严重偏低的。我国2008年城镇家庭人均实际支出为14748元,人均水费支出为92元,水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为0.6%。从国家比较看,截至2008年,每立方米水,德国3.01美元,美国0.74美元,巴西0.65美元,日本、中国香港约为3美元,中国0.31美元。水价偏低,一方面不利于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另一方面不利于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由于水价偏低,2004~200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水亏损的省份比例分别为68.0%、61.0%、64.5%和54.8%:全国亏损总额各分别为16.1亿元、13.9亿元、12.4亿元和14.8亿元。
如果再考虑我国水资源的匮乏程度和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的需要,则水价偏低的问题则更加突出。根据国际经验:水价(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供水成本(城市管网、引水渠道的建设、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税金+利润。其中: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供水成本。一个不争的基本事实是处理一吨污水的成本要远高于供一吨自来水的成本。水资源费>供水成本。从我国水资源稀缺的角度考虑,水资源费需要大幅度提高,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水作为居民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供水既是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又具
有垄断性。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分工看,各国政府均将引水渠、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投入,所以我国在自来水实际价格制定时所包含的供水成本和污水处理费仅指维护城市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正常的运行维护费用。
三、当前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水价改革对于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促进治理水污染和优化水环境无疑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仅靠价格改革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和水污染治理问题的。水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水与污染处理行业作为带有垄断性和外部性双重属性的行业,需要在推进价格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把价格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予以统筹考虑。这其中的难点一是如何准确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责任,即在水价中有哪些需要居民承担,哪些需由政府无偿投入?二是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水的管理体制机制符合中国的国情,可以促进水环境的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水价客观上有一个逐步上调的过程。但当前水价的改革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越是缺水的地方,经济越不发达,群众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越弱,水价越低,调整水价会增加当地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不调整水价,长期看,供水企业没有积极性,供水能力萎缩,最终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污染越严重。而由于认识不到位,结构性缺水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三是目前提高水价与保障居民生活基本用水需求,特别是保护低收入群体利益缺乏刚性和制度保证。四是农业用水价格低、农业用水效率低与农民承受水价上调能力弱的矛盾突出。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水管理体制和水价改革的政策建议:
其一,准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责任。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所有基础设施应由政府无偿投入,包括新水源的开发、引水渠的建设、水资源的生态保护、补偿等。其所需资金应来源于水资源费和供排水、污水处理企业所缴纳的税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水资源调配规划,跨省水利工程建设;地方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源的保护开发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等。从长远看,应将水资源费改成水资源税,纳入预算,专款专用。居民和社会相应承担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日常运行维护费用。
其二,改革现行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供水、污水处理通过招标选择经营企业,政府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选择符合要求的中、外企业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采取按高于社会资金平均投资回报率2~3个百分点核定。水价按此原则制定,水价不足以弥补投资约定由政府退税或财政补贴。这样,一方面可抑制价格不合理上涨,另一方面可减轻社会负担。
其三,加快实施分类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按“公平负担,促进节约”原则合理制定分类水价。可分为农
业用水、城市居民用水、非居民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四大类水价。核定城市居民人均基本生活用水基数,基数内低价。基数内低收入群体消费免费,实行累进制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可合并工商业用水和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实行较高价格。同时制定合理的中水价格(与自来水比价要合理),鼓励工业和城市用水使用中水;非居民用水实行核定用水定额,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城市特种行业用水,如洗浴、洗车等,要实行限制性高价,如北京市制定的洗浴业用水每吨66元等。
其四,足额在水价内征收污水处理费。以污水处理费占供水终端价格50%为目标,逐步调高污水处理费标准。逐步实行所有污水均经处理达标排放。在将来,污水处理制度要推广到农村地区。农村凡是实行集中供水的村庄,均应相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企业要考虑优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其五,推行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补贴污水处理资金的阶梯式污水收费政策。由于水污染具有外部性,上游地区往往没有治污的内生动力,必须用制度予以约束。如长江流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五省二市,仅靠重庆市自身治污是不够的,下游湖北应向重庆补贴一定治污资金,依次类推。重庆在收到湖北治污资金后,如不能达标排放,则应向湖北补偿罚金,这一制度可由中央政府出台统一政策,由地方政府通过谈判达成可操作性方案。重庆排污是否达标,由湖北省与重庆市环保部门共同监管。这种做法,在流域均可推广应用,而首先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其六,改革农业用水体制和价格。在南方丰水区,自流灌溉、农民自行围堰筑塘灌溉,可以免收水资源费和水费。除此之外,所有经水利工程、引水渠、抽采地下水进行农作灌溉的,均要足额缴纳水资源费和水费。所收资金建立专户,除用于兴修农业水利设施外,全额按田亩补贴农民。能实行农业计量用水地区,一律实行计量用水。向农民所收取的水费首先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由全社会负担。所收水费全额返还补贴给按田亩面积缴纳水费的农民,有利于促进农业用水的节约和水资源的保护,同时要通过收取农业水费向社会传达水资源有偿使用的信息。
第五篇: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制度创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攸关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有关工作要求,我省因地制宜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结合“三解三促”调研活动,我就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分别赴xxx市、xx区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全省农业用水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我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滨江临海,河湖众多。全省水资源相对丰沛,水域面积为1.66万平方千米,全年核定用水总量4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总量占比较高。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成灌排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截至XX年底,全省建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88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5262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3082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十一五”期末的0.55增加到0.59。XX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490.6万吨,顺利 实现“十一连增”,单产位列全国稻麦两熟地区第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和基础较好的农田水利灌排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对照总书记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对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省农业用水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还不完善。由于灌区工程配套不齐全,很多斗渠以下供水系统缺少供水计量设施,终端水价按方计费缺乏有效的工程基础,水费不能按量收缴,只能采取按亩均摊的办法征收,不能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国有工程供水农业水价8元-18元/亩,末级渠系灌溉水价一般协商确定水价。从典型调查的平均情况看,XX年全省农业用水测算水价为0.138元/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为0.0126/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占测算水价的9.3%。同时,水费的征收率只能完成72%,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仅收回6.7%,未能体现市场杠杆在农业水价中的作用。
(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尚未健全。农田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历史欠账较多,尤其是与骨干工程配套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建设相对滞后,是实现“有效灌溉”、“旱涝保收”的主要瓶颈。我省斗农渠大多兴建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建渠时间长,初建标准低,后期维修养护投入不足、工程设施老化,建筑物不配套,渠道跑、冒、滴、漏现象十 分严重,渠系利用系数偏低。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由于产权不清、责任主体不明、工程管护粗放,甚至有些工程有人使用、无人管理,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据测算,目前我省按亩每年需要15元管护资金,全省每年约需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10.5亿元。很多市县虽然出台了管护办法,落实了管护主体,明确了管护责任,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缺口大,管护工作仍然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农民水费缴纳意愿不强。农业是用水大户。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数地区农民每年需要向乡镇政府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费用仅剩水费。同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许多农民对农业水费收取存有排斥情绪。加之,我省水资源相对丰沛,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习惯了“政府管水,农户用水”的管理模式,农户缺乏节约用水的自律意识。一些地区在风调雨顺年份只依靠自然降水就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要,农民抵制和拒交水利工程农业水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有益探索
高邮、宿豫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还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在全省都有其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典型性与代表性。XX年,两地列入国家四部委确定的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由于我省农业灌溉均为地表水灌溉,项目区选取了自流灌溉区、提水灌区、圩区、回归水利用区、土地流转试验区等,结合农作物、经济作物及养殖业特点,丰富试点样本,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的农业水价改革,为同类地区提供可以借鉴参考的做法。一年多来,两地通过积极探索适合江苏农业供水特点的改革模式,完成了水价改革目标,也逐步形成了在我省同类型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
明确农业初始水权。深入农户开展末级渠系管护现状、灌溉方式、灌溉水量、用水成本、农民承受能力以及改革意愿等情况实地抽样调查,确定地区用水总量指标。项目区根据分配的地区用水总量指标,结合农作物及水产养殖用水定额核定农业用水控制指标,实行总量封顶。地方发改、水利部门联合发文下达水量分解方案及指标给乡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细化水量分配到户,以最小单元明晰农业水量。水利部门给协会颁发农业水权证书,协会给每一位会员发放灌溉用水量分配卡,明确每亩用水定额、用水量以及用水户对水量的使用权利和义务。为规范农业水权回购或转让,项目区出台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取水权交易与政府回购机制办法》,为农业水权交易提供政策依据。
实行农业用水精准计量。水的计量管理是农业水价改革的首要环节和难点。项目区经过广泛调研,科学确定符合当 地特点的量水设施,公开招标确定量水设备。宿豫项目区在明渠流量计、电磁流量计上安装LCD屏显用水信息,所有水位计、电磁流量计均配备信息采集分析软件,用水数据可实时监控、用水信息可通过网络传输实时发布到用水户和供水单位,增加用水透明度和调控能力。高邮市在配套供水计量设施方面,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选择了管道式电磁流量计。项目区在灌溉泵站出水管及试验性农渠安装电磁流量计,用于准确计量供水总量;在支渠及骨干节制闸下安装明渠流量计,用于宏观控制水量;在斗渠分水口砌筑文丘里量水槽、三角堰量水槽、长喉槽等建筑物,用于测量分水量,再平摊至每块田块,实现了站、支、斗、农渠的多级量水系统控制。斗渠口门量水设施配置率达100%,斗渠口门以下继续降低计量单元,最小计量单元低于1百亩。通过配套安装供水计量设施,可以准确地计量出农田灌溉用水量,为推广按方收费和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提供数据支持。
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两个项目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1个,均在民政部门依法注册登记,并向社会公示。协会会员自愿参加,累计5737户,协会会长等管理人员由会员民主推选。同时制定工程管理、供水、水费收支各项制度,科学规划和指导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布局,指导协会加强能力建设。按照“产权明确、责任落实、管理民主”的原则,由协会承担渠系工程项目、量水工程设施的日常管 理养护主体和责任,落实工程管护经费全额纳入水价成本。项目区积极落实经费保障,协调利用村部闲置房屋建设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硬件设施,满足协会正常办公所需。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方案制定、招标监督、工程质量监督、协会内部会员水量分配宣传、工程管护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宿豫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结合灌溉工程条件,对所辖区内原先零散的种植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对田块使用进行了整合调整,提高了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田间高效管理。
初步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难点在于精准测算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高邮、宿豫在农业用水成本和价格调查统计基础上,联合院校开展了试点区农业水价测算及水价形成机制研究,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分类测算水价。项目区物价部门在水价成本监审、可行性论证基础上出台了农业用水价格。如:高邮市出台《关于下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指导价格的通知》,宿豫区出台《关于下达XX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水价标准的通知》。项目区都采取基本水价加计量水价的两部制定价模式,将国家水利工程水费和机电排灌水费两费合并、一价到户,对粮食作物执行全成本计量水价,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执行全成本适当盈利计量水价,实行分类水价。对不同用水规模实行分档水价,超定额用水的累进加价。高邮对比用水定额,分用水量≦105%、≦110%、﹥110%三个量级,分别确定水价比 例为1:2:3。宿豫对比用水定额,分用水量≤100 m3、﹥100 m3分别确定水价比例为1.5:3。
制定精准补贴机制。试点区财政、水利部门联合制定《农业用水精准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出台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政策的通知》《关于实行农业水价“精准补贴”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农业节约用水的通知》,明确在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区,对种植粮食的农民、农民用水户协会及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在执行全成本水价过程中,比对现状执行水价,超出的部分给予补贴。XX年,高邮、宿豫财政各拨出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精准补贴,并对在本项目区定额内水费负担高于改革前区域实行了精准补贴测算,补贴资金已发放到相关协会。
建立农业节水奖励制度。项目市(区)分别制定了《农业节水奖励基金筹集使用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为财政适当补助、水费收入和超定额累进加价收入等,明确资金筹集、奖励对象、奖励标准、奖励考核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奖励金额按节约的用水量乘以奖励标准,分为节水量≦5%用水指标、5%﹤节水量≦10%以及节水量﹥10%等3个量级,奖励标准分别为全成本水价的0.5:1:2。XX年高邮、宿豫财政分别安排节水奖励资金15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项目区将实行用水定额产生的节水奖励拨至相关协会,除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专项基金外、积极采取灵 活多样的政策措施,实施水利工程水费中提留一部分资金、末级渠系节水工程和技术改造“以奖代补”、与农田工程管护补助挂钩等方式逐步壮大节水奖励基金的规模。
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项目区结合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细则》等制度,明确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的工程产权。在试点区范围内,将村级河道、末级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的所有权明确给行政村,发放由政府监制的小型水利工程证书。同时,将工程的管理权、使用权明确给各农民用水户协会,并签订管理责任书,由其履行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职能,做到了产权主体明确、管护责任落实、民主参与管理。为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我省积极推行村庄垃圾清运、农村河渠管护、农村道路管养、绿化植树养护、公共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管护模式,财政每年专项拨款用于农村环境长效管护,项目区除田间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外的所有水利工程设施全部纳入了“五位一体”管护,小型田间水利工程设施明确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护,由水利部门与协会签订管理责任书,明确管护范围、管护标准及管护职责,管护经费在执行的全成本水价中提取。
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高邮、宿豫等地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为全省推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区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农民节水意识有效增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地区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宣传推广,赢得了广大干群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支持。同时通过计量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群对农业用水“量”的概念,辅以合理的价格机制,增强基层干群农业生产“水”成本的意识。对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后,试点区亩均农户实际支付水费成本负担均未增加,部分地区有所降低。如:高邮粮食作物终端平均水价由每方水0.1074元降为0.105元,农户亩均水费由89元降为 69元。宿豫区终端平均水价由每方水0.048元增至0.118元,但因节水增效及精准补贴,农户实际水费维持改革前每亩48.5元,农民实际负担未增加。此外,由于沟渠整修与用水管理的费用全部纳入水价成本测算中,交由协会统一管理,降低了人工消耗。
农业节水效益明显提升。通过末级渠系防渗硬化工程建设,农业用水保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跑、冒、滴、漏”得到了根本扭转,彻底消除了无效水、低位水、漏失水,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5%,适时适量精准灌溉的推行也大大减少了灌溉水量需求。对比改革前后用水数据,高邮亩均用水量由921 m3减至700 m3,亩均节水221m3,仅2.05万亩试点项目区可节约水量453万m3。宿豫区由800 m3减至600 m3,亩均节水200m3,仅2.1万亩试点项目区可节约水量400万 m3,节水效益十分显著。
农业水费收入得到保障。原项目区实行国家水利工程水费和末级灌溉水费两项水费,既有水利部门收取,也有灌排经营户收取,许多农民误以为是重复收费。农民自治组织协会成立后,对水费进行统一收取、一价到户,同时农民水费实际负担总体不增、部分减少,因此农民有了水价改革的意愿,水费收取率明显提高。其中:高邮市改革后水费收取率提高到100%,宿豫区由改革前85%提高至95%。
农田水利工程得到有效管护。项目区范围内,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发放产权证到各行政村。同时,将工程管理权、使用权明确给各农民用水协会,并签订了管理责任书,做到了产权主体明确,管护责任落实,民主参与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无人管理,工程无人管护的状况。
四、全面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省农业用水达到用水总量的70%,推进农业节水是践行节水优先治水思路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有利于节约用水、有利于降低农民水费支出、有利于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有利于水利工程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以完好的农业灌溉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供水管理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合理的水价制度为核心,以健全的财政补助机制为保障,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构建农田水利灌排工程长 效运行机制。
完善农业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支撑,农田水利工程难以得到有效的运行维护,农民用水者协会也会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供水水价改革,加快水价调整步伐,建立灵活多样的农业供水水价的调整机制,供水成本制订农业用水水价。需要结合高邮、宿豫试点改革工作经验,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加快末级渠系及计量设施配套建设。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末级渠系与骨干工程同步配套建设,有效解决因末级渠系不配套引起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渠灌区国有水利工程单位与用水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设置用水计量点,有条件的地区可计量到田头、核算到户;探索对末级渠系和供水计量设施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先 建后补”的奖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强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近年来,我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很快,但很多协会不能规范运作或运作困难。下一步需要扶持帮助农民用水者协会正常运转,指导其进一步规范管理,形成造血功能,逐步探索将工程建设交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承担,推进农民用水自治,实现农民协商管水用水。必须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协会工程运行维护、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有关用水事务的综合管理能力,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者协会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区试点供水工程措施平均投资在1000-1500元/亩之间。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必须整合各方面资金合力推进。近几年的试点经验表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可以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综合载体”,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水权制度改革等在同一平台上推进,以创新农田水利工程体制机制,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XX项目试点区的成功探索,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扶持帮助,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试点实践来看,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常态化管理,必须建立资金、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编制农业水价改革中长期规划,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将包括末级渠系改造和计量设施配置、协会建设以及水价良性运行机制保障在内的农业水价改革,作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形成合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