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主要高新区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
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加强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国内其他高新区的比较,我们通过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的联系,对六个试点高新区的2010年发展与“十二五”规划情况进行了搜集和比较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2010年经济发展保持了 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
(一)各高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2010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等6个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总体看,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增长幅度处于前列。
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总收入15489亿元,增长20%;工业总产值4835亿元,增长17%;实际缴税743亿元,增长12%;利润1293亿元,增长15%;出口223亿美元,增长7%。
西安高新区实现总收入达到4001.95亿元,增长2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7.5%。实际利用外资4.81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253.54亿元,同比增长36.31%。
成都高新区的集中建设区(不含政策区)完成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6.8亿元,增长13.9%。完成财政总收入155.51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36亿元,增长25.93%。(注:在一个大的区域,产业增加值与GDP差不多)
深圳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630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全市增速14.6个百分点.(2010年深圳高新区的统计数据是1996年批准建设的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园区的数据,区外产生的数据未统计在内。按照新的规划面积185.6平方公里的经济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公布。)
上海张江高新区实现总收入6700亿元,同比增长32%;在2010年的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3148.71亿元,同比增长26%;总税收313.02亿元,同比增长42%。
武汉东湖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达到2918亿元,增长2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78亿元,增长28.9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3亿元,增长30.13%;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96.76亿元,增长33.4%。
(二)高新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2010年,国家高新区通过聚焦研发资源、聚焦高端人才、聚焦金融服务、聚焦创新载体等方式,升级制造业,发展高端服务业,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型业态和新兴商业模式等方式,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从全国园区的比较来看,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东部沿海高新区近几年把转变发展方式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了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
中关村园区已经形成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生物及健康产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微博、生物CRO等新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新兴业态,诞生了一大批龙头企业,逐步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正在改写全球创新版图。目前,中关村园区以研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已经占到园区总收入的60%以上,而制造业的比重不足40%;特别是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高新技术服务业已经占到总收入的80%左右,制造业不足20%。
深圳高新区通过创新体系建设、国际化推进、产业提升、空间布局扩展、新型高科技园建设、园区环境等六大创新工程的实施,走上了高产出高效益、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在新能源、互联网与下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居全国前列,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的培育方面领跑全国,每年都要涌现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带动深圳市的创新能力跃居国内城市的首位。2009年,深圳高新区的深圳湾园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70多亿元,税收40多亿元,净利润40多亿元,居全国首位。
成都高新区初步形成了总部经济、研发经济、服务外包、高端服务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格局,高端服务业占整个高新区的的比重达到40%左右。成都高新区近几年抓住了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引进了戴尔、德仪(TI)、富士康、仁宝、联想等全球IT巨头生产基地的同时,同步引进这些巨头的研发基地和运营机构,避免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垂直整合模式,构筑了包含研发、运营、高端制造在内的立体式的产业生态,成为全球的IT巨头俱乐部。在软件服务外包方面,成都也是巨头云集,已落户软件及
服务外包企业650家,聚集了IBM、诺基亚、甲骨文、华为、马士基、西门子、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全球软件20强中有11家、服务外包100强中有5家已进驻天府新城。同时,成都还积极打造覆盖西部、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游戏运营中心,引进国内网络游戏前十强企业在成都建立运营中心。金山、盛大、完美时空等国内网游巨头,以及包括全球排名前三的电竞公司GGL和微软Xbox360研发中心等国际大型游戏企业均聚集于此。2010年,成都高新区高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超过600亿元,从业人员10多万;其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从业人员越过8万。
西安高新区以“研发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金融经济、品牌经济、低碳经济”为重点,坚持高端引领,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新经济形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了产业互动、优势突出、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几年,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成为西安高新区投资的新亮点,包括总投资300亿元的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建设、总投资30亿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总投资60亿元的中兴通信公司全国最大的通讯产品研发及生产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华为科技公司的研发中心建设,这一批研发、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成都高新区高端产业腾飞提供强有力的起飞平台。
资本市场成为促进国家高新区转型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板、创业板的开通,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在全球遥遥领先。201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新增上市企业39家、深圳高新区新增上市企业20多家、成都高新区和西安高新区各新增上市企业4
家,每一家上市企业都有独特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在本行业具有较强的优势。上市为这些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资本市场成为高新区转型的强大动力。
(三)重大项目建设成为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中西部高新区的产业规模在全国高新区的位次显著提升,其中东湖高新区的总排名上升为第5位,西安高新区排名第6位,成都高新区排名第4位。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在近几年能够实现重大跨越,关键是引进了一大批重大项目。
成都高新区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2010年,戴尔(成都)旗舰基地项目,仁宝集团制造基地及总部项目,德州仪器在中国大陆的首个生产制造厂项目,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三位一体”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项目先后落户成都高新区,富士康在成都投资的第一个生产性项目“鸿富锦”投产。这些重大项目发挥了带动效应,使成都高新区迅速超越了一批沿海高新区,特别是IT产业实现每2年翻番的增长,成为中国的IT第四城。2010年,成都高新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就有4家,总数已超过50家。
西安高新区在“十一五”期间,成为跨国公司战略布局和投资的高地。特别是在微电子、通信等领域,西安高新区抓住跨国公司延伸、整合在华产业链的机遇,着力引进研发、高端制造、服务营运的大项目,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近几年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微电子和通信产业重镇。引进的重大项目有全球半导体巨头美光公司投资5.5亿美元的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投资3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加工生产基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3亿美元的
光伏产业研发中心、韩国信泰电子投资1.01亿美元半导体零部件制造项目、美国GE电气照明集团与陕西省电子信息集团合作的半导体照明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
二、各高新区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确定了“十二五”发展 的思路与目标
(一)在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上面向世界。
六个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发展思路上都确定了面向世界的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目标,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2020)规划纲要确定,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力争用10年的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在“十一五”末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西安高新区要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快速、创新动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发展和谐安定的国际化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成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
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
化新城。
深圳高新区努力用5—10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上海张江高新区面向全球,集成创新,通过塑造“科技的引领者、产业的革新者、创新要素的营运者”三种角色,以“搭平台,抓两端,促融合,创模式,育集群”为路径,加快推动涌现一批高科技领域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务模式,成为国家创新战略和培育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的示范引领区,成为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科技服务平台,成为具有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武汉东湖高新区着力培养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基本构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在2020年把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光谷”,建设成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发展目标上确定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指标。中关村科技园区到2015年的目标是:总收入在2008年基础上增长两倍,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产业结构进
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占示范区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培育出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西安高新区规划在“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的增速,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9000亿元,增加值超过35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R&D经费支出占营业总收入的6%,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0%;新增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加速器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知识产权申请800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000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400亿元。
成都高新区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以上,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000亿元,力争在总规模上居中西部高新区的首位。其中,在2011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把重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重大项目的顺利建设,引领主导产业的跨越发展。
深圳高新区的重点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加快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是主要目标。到2015年,深圳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要占全市的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的近70%,年产值过千亿的企业3家,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近2000项,每万人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60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小张江)到2015年,经营总收入达到5500亿元以上(其中2012年达到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于浦东新区10个百分点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产比重超过65%以上。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打造出三大超千亿级战略主导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制造、医疗健康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个三百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一个百亿级战略培育产业集群(大飞机研发)。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2015年企业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合计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4%以上;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关于推进东湖高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看,经济总量在跃居全球第二位后,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题,国家在财政、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环保、土地、进出口等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政策的重大调整,就是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我国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谁能准确把握国家经济转型的趋势,谁就能够受到国家政策的青睐、受到国内国际资本的青睐、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谁就能够脱颖而出。为此,东湖高新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突出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一要通过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制造业的发展方式。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
产业向高端龙头行业集聚,促进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服务延伸,引导企业将研发、运营中心放在高新区,将核心技术和高端工艺放在高新区。
二要大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积极培育服务经济新增长点,从根本上改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对武汉新城支撑不够的问题。加快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后台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基于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新兴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先发展,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品牌。
三要加快二、三产业的融合。要通过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提升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武汉科技新城的高端服务品牌和全新的国际化形象,提升园区的品味,进一步增强对全球产业巨头的吸引力,促进重大项目落户高新区。
(二)着力引进和实施重大项目,突出其带动效应,迅速壮大产业规模。
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发展格局调整的机遇,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是东湖高新区实现跨越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发展中,高新区要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一要支持龙头企业扩张,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重大项目的重要载体,要将高新区的产业规划与千亿元、百亿元、十亿元龙头企业的培育相结合,制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将土地、信贷、财政等资源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支持本土企业通过上市、对外并购、国际化发展等方式加快扩张,在全国
和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利用资源。
二要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调整现有的招商格局,发挥各专业园区、专业基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发挥各招商主体和区内企业、中介机构的积极性,构建新型的专业化招商体系。强化重点区域招商,策划举办专题活动,努力促成带动性强、税源贡献大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突出招商重点,抓住重点客户招商,引进世界500强及国内外著名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高端制造和企业总部。
三要推进产业链招商,挖掘招商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作用,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招商;突出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吸引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集聚。
四要加强招商策划。加强品牌策划和营销,发挥中国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品牌的作用,加强园区品牌宣传和形象推广,充分发挥境内外主流媒体、专业媒体以及高新区网站、报刊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全球巨头入驻;策划实施若干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招商活动。
(三)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和融资平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政府创新引导力、企业自主创新力、新兴产业集聚力、领军人才带动力和政产学研联盟综合服务力等五大能力的显著提升。
二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要提高研发投入,建议到2015
年,研发经费投入(R&D)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完善高新区的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科技银行(支行)、科技担保公司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引进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科技金融机构。以科技金融投资平台为龙头,引进、聚集资金、项目和人才,形成创新、创业、创投互动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着力吸引中央企业的资金、国际大公司的资金和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到高新区的发展中来。
三是推进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围绕高新区产业规划,建立支柱产业和新兴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引导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及时向标准转化,进一步加强专利技术与标准有效结合,形成“产业技术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自主创新演进路径。
武汉东湖高新区战略发展研究院 执笔:王健群 陈要军 夏汉武
第二篇:高新区发展建议(范文)
高新区发展建议
恰逢高新区发展20年之机,作为刚刚走进园区工作的我感触颇深,在此也希望园区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故提出一些建议。
园区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社会管理等方面,但由于大量年青毕业生的涌入,以及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还是较为艰难,其中大多数群众提出的“关于将发展廉租房建设并制定廉租房管理办法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的建议”希望园区领导能够足够重视。
建议各级直管部门领导,特别是为群众答疑解惑和一些窗口办理工作要真正做到“求实、务实、落实”,在确保建议办理的答复率和满意率“两个10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议的办成率。
对群众的呼声建议希望广大园区领导和相关机构人员能够注重时效性。一是要高度重视,区各承办部门(单位)要把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最佳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做好办理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接受人大和群众监督,高度重视人大建议办理工作。二是要抓紧办理,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加快办理进度,并做到既要答复好更要落实好。对一些牵涉面广、职责交叉的建议,各有关部门(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建议办理工作。三是要跟踪督办,有关部门要通过多样形式,扎实开展建议办理的督查督办工作,通过督查督办及时了解、发现和协调处理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各部门(单位)在办理中,要克服“重答复、轻落实”或“只承诺、不兑现”现象,对有条件解决的一定要抓紧时间及时解决,因受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解决的,应订出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应如实向群众说明原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第三篇:韶山高新区2017部门决算分析报告
韶山高新区2017部门决算分析报告
一、部门(单位)情况
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韶山高新区各项管理制度、探索发展模式、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检查督促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编制韶山高新区中长期建设、科技、经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韶山高新区区内企业的有关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负责韶山高新区招商引资和投融资有关工作;负责韶山高新区的综合、信息、统计、财政收支及国有资产管理;负责韶山高新区党群、组织、纪检监察、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工作;负责协调区内各种建设项目规划立项和管理的相关工作;负责协调区内环保、市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土地利用及综合管理、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事务等工作;负责协调区内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征地、拆迁、安置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承办湘潭市委、市人民政府和韶山市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高新区内设办公室、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招商合作局、财政投融资局、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五个一级机构,1个暂保留机构(社会事务局)。单位共有编制16个,其中行政编制9人,参公事业编制5人;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人。
当年取得的主要事业成效。
今年以来,高新区围绕“建设活力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目标,聚焦经济建设核心,紧抓加快发展主线,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各项重点工作实现或超过预期。1—11月,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2亿元,财税1.9亿元,税收1.01亿元。全年预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0亿元,财税收入2.7亿元,税收1.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的90%。在全省园区最新综合排名中位居23位,较之去年上升13位,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
一、着力推进引凤入巢工程,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落地项目量质俱升。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围绕主导产业链招商引资,全年引进湘潭大学韶山研究院、臻智环保装备研究院、佳和新材料、诺铂特高温设备、可纳普环保科技、贸翔生物科技等项目30个(其中,用地项目4个,总部经济项目12个,租赁标准化厂房项目12个,增资扩股意向项目2个),实际落地项目17个,目前已投产运营11个,合同引资20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分别增长550%、41%。其中,项目引进和落地数量均是去年2倍以上,合同引资和到位资金增幅创历年新高。
在谈项目进展顺利。推行在谈项目动态跟进模式,加强在谈项目的前期服务和推进力度,促成一批在谈项目即将“瓜熟蒂落”。其中,锂电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试验生产线启动运行,并与全国知名企业新奥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军梦人才培训(韶山)基地项目签约入园;长株潭博士创业园、可纳普二期用地项目、顺泰食品(投资超10亿元)、保利集团军民融合产业生产线等10余个项目正在洽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储备项目及时谋划。按照建链、补链、强链要求,在全面梳理、精心谋划、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项目信息库,囊括北上广深30余个项目。积极包装策划了总部经济园、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为园区引进战略投资者打包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工程,产业引擎再添新动能
加强统筹兼顾。遵循“快速立项一批、尽早开工一批、确保建成一批”原则,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共启动项目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园、园区多功能服务中心投入使用,食品工业园获评湘潭市优秀重点建设项目;三期、四期标准化厂房完成6.54万平米建设,10家企业入驻投产;永泉南路、南环路、食源路、莲花南路竣工通车;永诚钢模、红日检测站、大学生创业基地完成主体建设;力和海得完成生产车间及综合楼的主体建设;恒升机械、汇弘实业启动厂房建设;三旺实业二期、新真喜完成土地平整;湘潭大学研究院完成概念及建筑规划,设计已启动招标程序;友谊桥污水处理厂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加强要素保障。结合全年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土地报批482亩,征地110亩,拆迁房屋55栋,平整项目用地500余亩,有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结合全区开发建设资金需求,策划包装精深食品加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10余个融资项目,融资13.61亿元。认真研究政策,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资金、“135”项目资金、污水处理厂配套资金3246万元。
加强项目服务。推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责任机制,开展“项目攻坚一对一”活动,全年领导班子带队深入项目工地20余次,采取“及时交办、及时调度、及时解决”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化解了食品工业园、永泉南路安置补偿、权属争议等一批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协助力和海得、永诚钢模等项目完成各类手续办理20余项。
三、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创新创业取得新成效
产业发展后劲加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一企一策”帮扶行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今年以来,先进制造、节能环保、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稳中有进,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财税收入分别占全市总比重的86%、86%、40%,出口创汇1.2亿美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嘉嘉旺在Q板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共42家),工业总产值过亿的企业5家(共31家),税收过100万的企业5家(共19家),满负荷或基本满负荷生产的企业达90%以上,恒欣实业、远东钢模、江冶机电、恒升机械产销两旺,海外市场份额平均增长35%,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效益全面提升。
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中小创业孵化基地全面改造升级,“双创”网络服务平台成功开通,注册企业60余家,为企业提供服务20余项。大学生创业基地主体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企业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入,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大等省内高校、科研院产学研合作率突破80%,两化融合平台覆盖率达90%,新建江冶机电、新韶光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果转化效果加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加速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年高新区和企业共投入创新和技改资金8000万元,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29.48亿元,企业获批知识产权100余项(实用型专利占80%以上),转化成果50余项,承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个。其中,恒升机械研发石墨烯/碳纳米管提纯设备关键纯度可达99.99%,四棱数控“3500卧式5轴数控纤维缠绕机”研制成功,新韶光成功开发军用系列发热元器,毛家食品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冶机电的智能制造项目列入湘潭市智能化三年改造计划。
四、着力推进自我革新工程,自身建设呈现新气象
从严治党强引领。以深化‘两学一做’”为总揽,以推进“五化”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党建引领为关键,实施“五大抓手强党建”专项行动。即:抓学习教育,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贯、党章党规解读等学习教育培训6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4次;抓组织建设,新建党支部5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个,江冶机电创建“五化示范点”,发展党员16名,支部“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落实率100%;抓管理服务,开展主题党建活动20余次,设立党员示范岗30个,落实一揽子党员管理制度,148名党员信息全部录入系统管理;抓活动阵地,按照“四场八室一沙龙”格局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平均每天接待上级领导、党员群众100人次,承办活动赛事20余次;抓作风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廉政谈话制度和作风督查,通报处罚工作履职不力等行为3起,整改“两学一做”和巡查反馈问题20余个。按照“连心惠民”要求,解决帮扶对象困难10余个,捐赠钱物10万余元,化解遗留问题、信访积案20余起。
改革创新激活力。全力推动“去社会事务化”改革、机构人事机制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决策机制体制改革四个方面的改革,预计2018年1月底前全部到位。加快推进高新区与高新投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目前,高新投已实现市场化、独立化运行,并在融资筹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成功投资滴水洞矿泉水、毛家食品等一批优质项目,湖南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成功引入,全市首支10亿元企业债券即将发行,5亿元文创基金进入省政府审批程序。
文明和谐树形象。对标创建文明城市标准和要求,开展大清扫、大整治、文明劝导系列行动100余次,维修、更换太阳能路灯174盏,购置垃圾设备200余套,新增绿化面积2000平米,绘制文明创建文化墙300余块,制作文明创建宣传专栏和广告牌800余个,完成区内主干道两侧人行道提质改造和办公楼的清洗整修,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位于全市同类单位前列,荣获韶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全区职工素质形象和精神状态大为改观。全面落实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推进“两型园区”建设,有效整改三鑫科技、三旺实业等一批安全生产和环保问题,节能减排达到省级标准,确保园区天蓝水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安全和谐。
综上所述,高新区全年经济数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文明创建、自身建设等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或超过预期,故自评为全市2017绩效考核一类单位。
二、收入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见:2017部门决算分析评价表、2017部门决算填报说明表)
(一)收入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本年财政拨款收入为254,361,456.00元,支出总额为254,361,456.00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为3,114,036.72元,占总收入的1.22%,日常公用经费支出216,595,993.87元,占总收入的85.15%,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214,000,000.00元,占总收入的84.13%。
(二)收入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总收入为258,361,130.59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为254,361,456.00元,其他收入4,018,674.59元。总支出为258,361,130.59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为3,114,036.72元,占总收入的1.20%,日常公用经费支出216,595,993.87元,占总收入的83.83%,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214,000,000.00元,占总收入的82.83%。
1.收入支出与预算对比分析。
本收入支出与预算相比差额为4,018,674.59元,主要是因为2017年高新区实行深化体制改革,管委会与高新投正式实行政企分离,管委会目前共有员工32人,比预算11人增加20人。本形成的差额主要为新增人员工资福利等人员经费支出。
2.收入支出结构分析。
(1)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可分别制作饼状图)。
今年总收入为258,361,130.59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为254,361,456.00元,占总收入的98.45%;其他收入4,018,674.59元,占总收入的1.55%。3.支出按经济分类科目分析。
(1)“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本年公务接待费198467.00元,比2016年公务接待费15152.00元增加183315元,主要原因是2017年之前高新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块牌子的模式,主要经济业务放在韶山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支出,加之财政对管委会预算仅为11名在职人员工资预算,无其他任务经费预算。2017年实行体制深化改革,管委会与高新投正式实行政企分离,管委会32名工作人名的人员经费及招高引资工作等重点项目的开支实行自主核算。因此2017年各项经费支出特别是公务接待支出(主要用于招商引资)较2016年有较大变化;无公务用车,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为0。
(2)会议费支出情况:无会议支出费用。
(3)培训费支出情况:2017年培训费支出7945元,比2016年865元增加7080元,主要是业务部门按上级文件精神参加相关培训。
(三)年末结转和结余情况。年末无结余
(四)当年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预算安排仅为人员工资,其他经费考虑不足。
三、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我单位2017年年初账面资产共计97,232,364.37元,其中期初固定资产32,400.00元,其他资产为97,199,964.37元。期末资产共计40,190,638.96元,固定资产总额为84,260.00元,其他资产为40,106,378.96元。年初账面负债共计97,199,964.37元,期末负债共计40,106,378.96元,变动原因见决算表中“主要指标变动情况表”。
四、本部门决算等财务工作开展情况
本部门(单位)财务管理、决算组织、编报、审核情况按相关要求管理进行。
注:收入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可参考部门决算分析评价表(见软件查询模板)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附后)。
第四篇:“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30第3版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颁布,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在“十一五”末形成了明显的后发优势,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大的进展。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还需作出更大的努力。
■针对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张军凤 张武升
教育部最近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一周年之际,盘点“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厘清当前教育发展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目标的差距,探讨如何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在“十一五”末形成了明显的后发优势,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大的进展。
——学前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幼儿园2.6万所,尤其是在2010年一年之内就增加了1.22万所;幼儿园在园人数比“十五”末增加了797.64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数量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由2005年的83.61万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130.5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较快,仅在2010年一年之内就提高了5.7个百分点。
——特殊教育保持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增加了113所,在校生增加了6.12万人,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学生占特教在校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随着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十一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共减少了11.64万所,在校生减少了1858.9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5年的69.68%提高到了2010年的87.5%,提高了17.82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持续增大。“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在校生增长了646.39万人;毛入学率增长了29.8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82.5%,已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的91.67%。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生源数量逐年增多。“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增加了638.75万人,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了51%,比2005年提高了38.24个百分点;高等职业院校增加了155所。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805万人,已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的87.46%;在校生总数增加了825.96万人,其中研究生增加了55.98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毛入学率达到了26.5%,比“十五”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
——继续教育实现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培养非学历教育学生5734万人次,共扫除文盲561.59万人。
——民办教育发展呈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民办教育学校数增加了3.28万所;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数达到了3392.96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1224.86万人。
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可以集中概括为: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还需作出更大的努力。——学前教育资源仍然短缺,办园体制有待完善。学前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致使在全国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较为突出。201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6.6%,距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还差13.4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有待完善,公办幼儿园所占比例较小,政府主导责任未能完全落实。201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5.04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0.23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8.02%,公办幼儿园仅占31.98%。
——特殊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覆盖各类和各年龄段残疾人的实施有针对性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仍待加强;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仍待扩大。2010年,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学生占特教在校生的比例为60.99%,比2005年减少了2.14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中热点难点问题较为突出。当前,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义务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等等。
——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有待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数逐年减少,但是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校均在校生数已由2005年的1278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1636人。
——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结构亟待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资源减少与受教育需求逐步增长的矛盾。“十一五”期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减少了594所,而在校生数却增加了638.45万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比例仍不协调,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占中高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例是8.24%,仅比2005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高等教育结构亟待优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在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和优化。
——继续教育规模亟需扩大,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仍然较低,2010年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生数仅比2005年增加了101.1万人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不足、质量不高,而且继续教育机构数量在逐年减少,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减少了6.92万所。
——民办教育结构仍不协调。民办教育虽然从整体来说实现了持续发展,但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发展并不协调,产生了明显的“中间凹陷”现象,即民办幼儿园发展较快,民办高等学校也有少量增加,但是,民办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迟缓,学校数量在逐年减少。
坚持“20字方针”实现教育事业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是新世纪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谋划。针对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大力普及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发展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强调政府主导,突出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逐步提高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凡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按照标准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面向各类和各年龄段残疾人,满足其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特殊教育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缩小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适度减小学校规模,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基本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充实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结构。要加大投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发展职业教育,保持职业教育学校的适当规模,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比例逐步协调。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通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高等教育人才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类型和层次结构。
——统筹继续教育全面发展。整合各类继续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适其所需的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对继续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规范和推进面向继续教育的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继续做好扫除文盲的工作,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促进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促进民办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形成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合理结构。
注:本文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数据均引自《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2010年)。(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五篇: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现状分析报告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现状分析报告 北大纵横 声明 本报告为中期报告,所有意见均非最终结论 本报告旨在对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诊断,不针对任何部门和个人 目录 前言 ………………………………………………………………………………………………………………4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7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12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26 总结 ……………………………………………………………………………………………………………51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前言 北大纵横项目组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资料收集、相关人员的访谈和企业调研,对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领导、高新控股集团、金桥高新发展集团、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区等近四十人进行了访谈,搜集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第一阶段报告之一《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现状分析》。本报告是对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报告与《开发区模式研究报告》及《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整合模式报告》一起,作为项目第一阶段管理调研及业务整合模式的成果。对本次调研、访谈予以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和人员致以衷心的感谢!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项目工作按计划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管理调研及业务整合模式 战略规划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下属公司高管激励机制设计 阶段4 3 项目启动 0 内、外部资料收集 1 开发区模式借鉴 4 国有资产整合模式设计 内部访谈 2 35天 20天 10天 30天 5 现状分析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2000年)第二阶段(2000-2005年)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第二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全员招商,忽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清晰 新区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目前财政压力较大,下属国资企业缺乏造血机能,依靠财政意识较浓。如何经营好国有资产,减少国家投入,成为经营高新区的前提条件 招商引资 建设高新区 经营高新区 建设高新区,成立八大公司 工业发展总公司 物资总公司 投资总公司 开发建设总公司 物业总公司 保税仓库 进出口公司 信息快报集团 金桥集团 八大园区 高新控股 三大园区 资料来源:访谈 济南高新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阶段1:1991-2000 阶段2:2000-2005 阶段3:2005年至今 建设高新区 1991年,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到2000年为第一个发展阶段,期间成立了八大公司。工业发展总公司:下属100多个企业,后亏损1000万破产 物业总公司:现正在做改制方案 物资总公司:亏损5000万,破产 开发建设总公司:从郊区划过来,改制难度大 进出口公司:已脱离关系 投资总公司:亏损过亿,后改为事业单位,为高新区融资平台,现为高新控股子公司 保税仓库:现正在做改制,有一座两万平方米的大楼,亏损每年7000万 信息快报集团:曾经效益很好,一年盈利一千万,后破产 资料来源:访谈 济南高新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阶段1:1991-2000 阶段2:2000-2005 阶段3:2005年至今 招商引资 第二阶段为招商引资阶段,从2000年-2005年,高新区在主要领导号召下进行全员招商,成立八大园区和金桥集团 金桥集团整合了所有国有资产,但是产权没有变更,只是行政管理权集中,由于种种原因亏损严重。后国有资本营运公司独立出来 这一阶段,国有资产管理较为混乱,许多项目盲目投资。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影响了其他业务的发展 资料来源:访谈 济南高新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阶段1:1991-2000 阶段2:2000-2005 阶段3:2005年至今 经营高新区 第三阶段从2005年初至今,由于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班子认识到全员招商的弊端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性,提出经营高新区的思路 由全员招商改为专业化招商,将招商职能归到招商局,除园区外,其他单位不必进行招商活动 成立高新控股集团,整合国有资产并盘活经营,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内容概述 项目小组对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的分布情况及各国资单位控股、参股公司资产情况做了调查 国有资产存在经营管理与资产所辖关系脱离现象,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利不一致,管理体制不顺畅 国资企、事业单位经营效益较差,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靠租金收入,大多数单位不能盈利或是盈利水平较低,需要财政给与支持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国资企、事业单位构成 国有资产分布状况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与资产所辖关系 国有资产经营效益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组织结构图 管委会 办 公 室 投资服务局 国土资源局 行政执法局 法制局 宣传部 社会事务局 科技 经济 发展 局 组织部 教育局 人事 劳动 与社 会保 障局 招商局 规划环保局 财政局 建设局 审计监察局 司法局 济南高新控股集团 济南出口加工区 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 山东金桥高新发展集团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济南高新区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构成 管委会 济南高新控股集团 济南出口加工区 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 山东金桥高新发展集团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济南东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泰山贤文电子产业有限公司 齐鲁软件大厦有限公司 济南高新区投资总公司 科信担保服务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 开发建设总公司 济南东源供水有限公司 济南东新热电有限公司 物业管理总公司 开发建设发展中心 保税仓库 有管理权和产权关系 有管理权但没有产权关系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国资企、事业单位构成 国有资产分布状况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与资产所辖关系 国有资产经营效益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高新区管委会全资企、事业单位资产情况表 1,875,736,758.76 4,325,750,807.07 合计 60,207,012.93 98,624,184.77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509,562,578.37 723,334,559.18 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 264,927,746.98 408,180,277.97 金桥集团 1,041,039,420.48 3,095,611,785.15 济南高新控股集团 净资产(元)总资产(元)单位名称 数据来源:各单位资产负债表 高新控股集团控股、参股企业情况表 99.32% 2199 山东泰山贤文公司 80.04% 1600 齐鲁软件大厦有限公司 90% 4139.2 科信担保服务中心 90% 19989.77 齐鲁软件学院发展中心 73.80% 39062.02 投资总公司 90.00% 90 济南东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股比 投资额(万元)控股单位名称 10.00% 100 济南华明微珠材料公司 1.59% 1790.63 济南市商业银行 2.29% 946.71 山东航空公司 20.00% 250 中关村海外科技园公司 20.00% 4163.25 山东松下映像产业公司 21.00% 187.21 山东华泰保尔公司 23.80% 200 山东明天集团公司 25.00% 300 齐鲁软件园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46.15% 200 商河长安工业开发有限公司 49.00% 12950 济南国际会展中心 股比 投资额(万元)参股单位名称 数据来源:《高新控股集团股权企业投资情况表》 88167.79 控、参股单位投资额合计 21087.8 参股单位投资额合计 67079.99 控股单位投资额合计 投资额(万元)类别 金桥集团、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控股、参股企业情况表 49.87% 2416 济南东新热电有限公司 60% 1200 济南东源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股比 投资额(万元)控股单位名称 8.5% 8.5 山东高新工程设计公司 股比 投资额(万元)参股单位名称 软件园参股企业 金桥集团控股、参股企业 25% 20 北京科思力有限公司 股比 投资额(万元)参股单位名称 创业服务中心参股企业 37.5% 30 济南物华天宝 50% 30 济南华拓科技 13% 30 山东万方汇博 12.9% 30 山东汇盛天泽 37.5% 30 济南明阳公司 23% 30 济南龙昌自动化 4.615% 60 济南蓓力粉技术工程公司 14% 7 济南创服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8.33% 10 亚美公司 股比 投资额(万元)参股单位名称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国资企、事业单位构成 国有资产分布状况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与资产所辖关系 国有资产经营效益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国有资产存在经营管理与资产所辖关系脱离现象,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利不一致,管理效率低 经营管理 火炬大厦、创新大厦、留学生创业园一期 创业服务中心 投资公司 资产所辖关系 管委会希望国资企业实现的是政府要求的功能性意志,而非企业本身的经营需求 国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的经营意识,以事业单位的身份在高新区的经营中发挥作用,实际发挥不出经营作用 所以通过资产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国资企业,没有对下属资产进行经营的可能,无法按照企业化的运作来经营国有资产,而全部等待管委会的行政决策来代替经营决策,失去本身发展的能动性 说明 物业总公司、建设发展总公司、建设发展中心、保税仓库 金桥集团 国资处 经营管理 资产所辖关系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国资企、事业单位构成 国有资产分布状况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与资产所辖关系 国有资产经营效益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国有资产经营效益较差,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不能盈利或是盈利水平较低,需要财政补贴 2005年高新区国资单位经营效益表 虽然财政投资巨大,但是高新区内的国资单位盈利能力较低,多年来几乎没有上缴财政利润(除营运公司曾上缴过300万)财政投入无法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财政累计贷款达50个亿,财务风险很大 资料来源:各单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0.52%)3,160,093.98 2,984,708.78 60,207,012.93(316,705.21)创业服务中心 0.03 % 22,114,185.32 18,624,256.54 509,562,578.37 161,914.37 齐鲁软件园(7.09%)65,652,073.91(13,142,464.48)264,927,746.98(17,766,711.86)金桥集团 3.99 % 59,628,081.95 21,651,021.50 1,041,039,420.48 30,665,465.20 高新控股 净资产 收益率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利润 净资产(元)净利润(元)单位名称 园区内写字楼、厂房租金较低,国资单位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靠租金收入 国资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写字楼租金,因而造成一些单位的租金收入只能维持运营费用,有的甚至还需要财政补贴 0.7 凯贝特基地 0.7 环保科技园 1 大学科技园 0.2 出口加工园 0.8 创业服务中心 1.0 齐鲁软件园 租金(元/平方米/天)单位名称 高新区各园区写字楼、厂房租金 资料来源:山东房地产网,2005年济南市写字楼市场回顾及未来展望 2006-1-20,http://www.xiexiebang.com 注:平均租金(按使用面积,使用率按70%计算,单位:元/平米/天)为了引入企业,创造税收,高新区写字楼的租金价格为济南市最低 2005年济南市写字楼租金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内容概述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融资和投资未能形成封闭的环路,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监控机制 多个主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权、责、利主体不清晰,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建立, 资产管理的责任难以落实,难以发挥资产经营的作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全员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提高了招商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房地产开发业务较为薄弱,房地产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对房地产业务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齐鲁软件园的经营模式对于其他园区具有借鉴意义,济南出口加工区和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面临经营困境,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官本位意识较重,竞争意识较弱;在企业化经营的单位中有多种人员身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投融资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业务 房地产业务 园区经营业务 国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总结 目前高新区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新区大规模建设所需大量资金 说明:目前融资渠道单一的状况与政企关系不清有关。政企关系不清将导致产权关系不清。由于无法提供投资人清晰的产权结构,必然引起市场的质疑。投资人不清楚投资对象的资产状况,也就无法对投资风险做出评估,必然会出现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动产权多元化,而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却难有真实举动的尴尬局面。银行贷款 工程联建 吸引外部投资 目前高新区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 融资主体为高新控股集团(以前是投资公司)融资资金全部上缴财政局 齐鲁软件园及其他国资单位采取联建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紧张问题 以土地作为投入,吸引外部企业资金进行建设 会展中心等项目采取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方式吸引外部资金 投入运营后,按合作开发合同规定的利润分配比例进行利益分配 现有融资渠道 资料来源:访谈 融资和投资未能形成封闭的环路,财务风险全部转嫁到财政局,财政资金严重不足 财政局 投资公司 银行 贷款 支付利息 归还贷款 上缴财政 拨付资金 使用单位 融资和投资未能形成封闭的环路,使用单 位只管使用不管还贷,资金利用率低,监管难度较大 财务风险全部转嫁到财政局,财政资金严重不足 财政局 银行还贷 新区建设 下属企业 日常开支 税收一年7亿 银行负债50亿,每年还本付息4.5亿 新区建设今年需要34.5亿 下属企业改制和维持、管委会日常开支需 要大量资金 资料来源:访谈 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投资缺乏风险监控,财务风险较大 管委会 财政局 投资项目 上报 上报 审批 拨款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的程序 有些投资项目是形象工程或是纯粹为了招商引资 缺乏专业机构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对投资项目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全部由财政局承担,财务风险很大 投资回报率低 投资 政府职能 基础设施 风险投资 参股企业 引入外部资本较少,财政投入比例过大 建设主体不清,资金使用缺乏监管 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要求过高的成功率 缺乏适时的退出机制,造成国有资产的沉淀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投融资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业务 房地产业务 园区经营业务 国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总结 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但正在进行吸引外部资本的有益尝试 财政局 道路建设 供水设施建设 供热设施建设 供电设施建设 煤气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缺 乏其他渠道资金支持,导致建设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较难在短期内产生回报,盈利模 式较难实现,因此如全部资金由财政投入,风 险较大 投入资金 管委会 绿化公司 提供土地使用权 无偿进行绿化带建设 绿化公司无偿进行绿化带建设和维护,为高新 区节省大量资金 高新区为绿化公司提供大面积土地的使用权,为绿化公司解决用地问题 这是一种吸引外部资本、解决建设资金的先进 模式,应该大力推广 资料来源:访谈 多个主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资产管理的责任难以落实,难以发挥资产经营的作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建设局为主,原国有资本营运公司、金桥集团、中心区指挥部、教育局、创业服务中心等单位和部门分头进行,建设主体不清 由于缺乏一个独立完整的实体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资产难以落实、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责任不清等弊端 基础设施建成后,其资产落在不同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不利于资源整合和资产经营 建设局 原国有资本营运公司 金桥集团 财政局 投入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 创业服务中心 中心区指挥部 教育局 资料来源:访谈 建设局承担基础设施监管和建设任务,权、责、利主体不清晰,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建立 投资 建设 监督 政 府 管理 基 础 设 施 政府既是投资方、又是建设方、也是监督管理方,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质量及资金使用效率无法得以保障 监 督 建 设 局 基 础 设 施 建设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投融资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业务 房地产业务 园区经营业务 国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总结 由全员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提高了招商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高新区只有招商局和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园三个园区有招商任务,而且各自有不同的定位。招商人员更专业化、资源利用率更高。招商从过去被动地“招”企业变成改善高新区软环境和硬环境,主动地吸引企业投资 阶段1:1991-2000年 阶段2:2000-2005年 阶段3:2005年至今 全员招商阶段 专业化招商阶段...全员招商阶段 高新区几乎所有部门都有招商指标,造成不计代价招商,资源重复浪费,企业主营业务荒废。而且各部门之间争夺客户、恶性竞争,损害高新区整体利益。高新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不被重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较低,财政投入较大。国有资产为了招商而投资参股企业,没有适时的退出机制,造成一定的损失 专业化招商阶段 资料来源:访谈 招商局与各园区招商工作定位是明晰的 管委会招商局 齐鲁软件园 出口加工区 创业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高新区整体的招商工作,按照所招企业的特点,推荐到齐鲁软件园、出口加工区、创业服务中心和新区。主要针对软件 类高科技企业 主要针对 出口企业 主要针对创业初 期中小企业企业 招商局和园区的招商工作定位基本明晰,但在具体过程中,由于部门 利益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有时出现多个部门争夺一个企业的情况,导 致高新区整体利益受损。说明: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投融资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业务 房地产业务 园区经营业务 国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总结 高新区房地产开发业务较为薄弱,未能形成较好的资金收益,进而转为新一轮的投资 目前,高新区国资单位的房地产开发业务较为薄弱,具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主要有三家企业:齐鲁软件园、建设发展中心、高新控股集团(原营运公司)。房地产开发经验较少,专业人才较少 临时 2500 独立开发 写字楼 高新控股集团(原营运公司)国家示范小区、建安成本较高 二级 3600-4300 独立开发 民用住宅 建设发展中心 价格低、销售速度快、为园区发展解决资金问题 临时 2350 联建 写字楼、小区 齐鲁软件园 特点 资质 价格(元/平方米)开发模式 产品类型 单位 高新区的房地产开发职能没有充分利用,未能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积累大量资金用于高新区建设 缺乏对土地的一级开发和成片经营,未能通过土地的升值获取更多的资金 资料来源:访谈 房地产开发多由下属企业独立进行,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不利于高新区整体房地产市场的培育 高新控股 金桥集团 齐鲁软件园 建设发展中心 房地产部门 对房地产业务缺乏统一规划,各开发公司从局部利益出发,专注于自己的业务,缺乏横向联系,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缺乏对高新区整体区域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专业化公司 高新控股 金桥集团 齐鲁软件园 高 新 区 资料来源:访谈 房地产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齐鲁软件园 建设发展中心 高新控股 没有专业的房地产公司和较高资质,专业员工较少,规模小 建设经验较丰富,具备开发大型楼盘的能力,有稳定的客户群体 开发模式值得借鉴,有利于园区的长期发展 有较高的房地产企业资质,有较专业的员工,规模小 有较丰富的建设经验,具备开发大型楼盘的能力 成本控制和经营管理有待提高 没有专业的房地产公司和较高资质,专业员工较少,规模小 建设经验较少,缺乏开发大型楼盘的能力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投融资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业务 房地产业务 园区经营业务 国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总结 齐鲁软件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软件环境,拉动了软件产业发展,其经营模式对于其他园区具有借鉴意义 硬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 齐鲁软件创业广场,入园企业近400 家,从业人员 17000 多人 涉足工业房地产,在招商引资带动产业方面进行了探索 营建松下厂房 怡和产业基地 IT产业基地 建设住宅小区 五大平台 人才平台:基础人才培养(齐鲁软件学院)、中级人才培训、高级人才培养 技术平台:试验平台、应用平台、网络会议室、微软、IBM、HP、SUN解决方案实验室、PC服务器网络系统 协作平台:国际合作联盟、电力软件企业联盟、交通软件企业联盟、DSP应用软件企业联盟 融资平台:担保中心,采取联产联保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包括工商、税务、职称评定、科技项目申报等 提倡星级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效率、主动服务 软件专业孵化器 产业区 配套生活区 支持平台 服务 济南出口加工区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招商情况不理想,各项业务进展缓慢 存在的问题 原因 发展方向 管理 招商引资环节薄弱,目前只有四家企业投产、三家企业在建、四家企业有意向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租金水平较低,只有0.2元/平米/天。支出大于收入 园区定位为出口加工型企业,招商引资限制较大 地理位置受限制,交通较为不便,增加企业运输成本 周边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 地价相对较高,15万/亩,而青岛出口加工区为10万/亩 增加保税物流功能,计划今年实施 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完善配套设施和改善周边环境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人员身份复杂,公务员、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员工并存 资料来源:访谈 由于科技城划给历下区,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将流失部分企业,租金收入和税收将有所减少 存在的问题 解决办法 管理 科技城划给历下区,中心内部分企业因无法享受优惠政策而流失,租金收入和税收将有所减少 三-五年内,孵化场地只剩5万平米 提高服务水平,将企业吸引到中心区大学科技城和环保科技城 将创业大厦、火炬大厦、留学生创业园等房产整体出租或出售 加快东区创新创业园的建设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人员身份复杂,公务员、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员工并存 资料来源:访谈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投融资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业务 房地产业务 园区经营业务 国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总结 企业化经营的单位中有多种人员身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不能采用统一的方式和标准,对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50 20 29 1 创业服务中心 603 13 500 41 29 企业编制(个)711 104 4 总计 24 10 1 出口加工区 540 40 0 金桥集团 50 8 1 齐鲁软件园 47 17 1 高新控股集团 总数 事业编制(个)公务员(个)单位 三种不同身份的员工在同一个单位,招聘、考核、激励、晋升、离职等制度有很大差别,难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同工不同酬,能上不能下”等不合理现象 资料来源:访谈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员工“官本位”意识较重,竞争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缺乏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利于为高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人员素质 人员意识 官本位意识较重,看重身份、等级和工作的稳定性,市场竞争意识较弱 管理体制 除软件园外,基本延续传统的管理体制,只能上不能下,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管理体制不利于高新区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的运营 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按贡献大小决定奖惩、升迁,员工可上可下,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资料来源:访谈 小结: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形式上是“政企分开”,实际运行中是“政企合一”,国资企业的企业化经营的边界不清 子公司 董事会 业务部门 国资企业 总经理/副总经理 职能部门 管委会 子公司 子公司 子公司 子公司 子公司 形式上 实际运行中 “政企分开”,管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权,不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只起监督协调作用,国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政府的行政权与企业的经营权相分离 “政企合一”,管委会与国资企业没有清晰的边界,管委会过多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行使审批、规划、协调等行政职能,还负责资金筹措、开发建设等具体经营事务。企业承担过多的政府职能,基本上没有自我决策权 没有清晰 的边界 **局 **局 **局 **局 导读 前言 济南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济南高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总结 由于高新区采用的管理模式与当前高新区所处的阶段性不匹配,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正常运营和管理阶段 开发区建设的早期 开发区成熟阶段 当前采用的管理模式 不匹配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经营效益较差,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不能盈利或是盈利较少 融投资体制存在弊端,责任不清晰,财务风险转嫁到财政局,建设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主体不清晰,经营责任难以落实,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房地产开发业务较为薄弱,缺乏统一的规划,未能将高新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这些问题的根源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形式上是“政企分开”,管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权,国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是“政企合一”,管委会与国资企业没有清晰的边界,管委会过多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行使审批、规划、协调等行政职能,还负责资金筹措、开发建设等具体经营事务。企业承担过多的政府职能,基本上没有自我决策权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没有清晰界定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与资产所辖关系脱离 管委会希望国资企业实现的是政府要求的功能性意志,而非企业本身的经营需求 国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的经营意识,以事业单位的身份在高新区的经营中发挥作用,实际是发挥不出经营作用的 所以通过资产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国资企业,没有对下属资产进行经营的可能,无法按照企业化的运作来经营国有资产,而全部等待管委会的行政决策来代替经营决策,失去本身发展的能动性 司 北 大 横 询 管 纵 谘 公 理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