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渭源县党参种植及产业发展报告
渭源县党参种植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摘要:
渭源县作为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大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是道地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境内有野生中药材资源485种,规模家种中药材品种15个。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关于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构想,确立了建设“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编制了《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3—2020)》,出台了《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扩大种植基地,提升加工水平,谈及渭源县的中药材,必然要涉及渭源县的党参,渭源县被誉为“党参之乡”,和“党参故里”。首先,党参主要营养成分主要含有糖(菊糖、果糖)、17种氨基酸、至少14种无机元素(有7种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尚含有皂甙、挥发油、脂肪、微量生物碱及三萜类化合物。性味功能为甘、平。补脾,益气,生津。药理方面有兴奋造血功能,延缓衰老作用还有强壮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功能。其次,在党参产业发展方面,渭源白条党(参)原产地标记认证和渭源县新寨镇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认定工作已完成。“条宝”、“渭源白条党参”、“官堡”、“得林”、“颜裕”及“晓梅”等已成为知名的中药材产品商标,会川三角路中药材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省有名的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之一。目前,多家有限责任公司先后通过中药饮片加工GMP认证。关键词: 渭源县,党参种植,中医药产业 作者:杨少华 雷满飞 指导教师:曹子坚
实践团队:兰州大学赴甘肃省渭源县调研党参产业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
渭源县党参种植及产业发展报告
一、渭源县党参种植情况
(一)渭源县种植业简介
渭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为种植各种中药材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和“党参故里”之说,境内野生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种类达300多种,家种中药材主要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为主,同时还有冬花、大黄、板兰根、防风、柴胡、甘草、秦艽、黄芩等。2001年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稳定种植规模、加快GAP种植、发展加工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思路,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确定了建设“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基地”的目标。全县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县每年种植各类中药材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当归种植面积7万亩,党参种植面积8万亩,黄(红)芪种植面积4.5万亩,其它中药材种植面积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年产干药量达4万吨左右,总产值达5亿多元。种植的党参、当归、黄芪等都属于全省大宗出口创汇的中药材。农民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的收益占人均纯收入的25%左右。2008年,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20.7万亩,其中GAP种植6万亩,同比增长20%,无公害种植12万亩,同比增长20%。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农民人均从中药材产业中收入4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5%。
(二)党参种植情况的新局面
首先,壮大种植规模。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布局,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了南部高寒阴湿区以会川镇为中心,辐射祁家庙、上湾、田家河、峡城等乡镇的当归种植基地;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以新寨镇为中心,辐射北寨、大安、秦祁等乡镇的党参种植基地;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以莲峰镇为中心,辐射路园、清源等乡镇的红(黄)芪种植基地。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基本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其次是效益问题。按照“围绕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通过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中药材贩运加工户参与中药材加工开发,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目前,全县共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24家,其中永安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甘肃省第二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颜裕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兴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定西市第二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颜裕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1月28日通过了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5000吨中药材GMP饮片生产线的验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GMP证书,成为全市首家通过中药材饮片加工GMP认证的公司。田地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GMP饮片加工车间已完成主体工程,永安药材有限责任公司5000吨GMP饮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已立项,即将动工建设。会川镇西关村规划占地100亩,入驻加工大户37户的渭源县金滩中药材加工园区已建成并入驻20多户,每户年加工中药材可达500吨左右,实现了中药材专业加工的集中规划建设。同时,发展中药材个体加工户580多户,贩运大户2600多户,年加工销售中药材4万多吨,加工贩运增值达1亿多元,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和会川镇东关、西关村为中心的中药材粗加工基地。再次,不断加强中药材市场硬件建设,市场服务功能和市场管理不断完善,交易氛围日趋良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量不断增加。目前,已建成了会川三角路、县城渭水源和莲峰3个大型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部分乡镇农贸市场,年交易量达4万多吨,实现交易额5亿多元。特别是对会川三角路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后,由永安公司承包经营,对市场进行了改造建设,建成了渭源县中药材信息平台,已发展成为全省有名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同时,不断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交易秩序,吸引了福建、山东、内蒙等十多个省市的中药材客商,全县中药材市场交易比较活跃。
二、党参产业发展的情况概述
(一)产业发展方向
第一,强化技术支撑。按照《定西市无公害中药材质量安全标准》、《定西市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重点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全县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和GAP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依托《渭源县优质党参GAP基地建设项目》,与定西扶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合作,开展了党参GAP基地建设的各项前期研究工作,初步制定了渭源白条党参的种植标准、育苗技术规程、质量分级标准、环境标准及储存、包装、运输技术规程,基地认证申报材料已上报到国家相关部门,为今后党参GAP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配合市旱农中心完成了“渭党1号、2号”品种的选育试验,其中“渭党1号”成功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鉴定命名,已在新寨等乡镇推广扩繁;配合甘肃农业大学开展了黄芪密度、施肥等栽培技术试验,为丰产栽培不同品种中药材积累了经验。第二、健全协会组织。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中药材种植市场风险的能力,坚持从培育中药材专业协会组织入手,通过信贷支持、政策服务等各种方式,先后组建成立了渭源县中药材技术开发协会、天麻协会、清源镇张家湾中药材加工运销协会,路园中药材贸易协会,新寨洋芋药材营销协会等,会员达到2000多人。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积极引导各协会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作机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有效发挥了协会组织对中药材产业的带动作用。
第三、注重品牌培育。为了提高中药材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先后于2003年、2005年申报通过了渭源白条党(参)原产地标记认证和渭源县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认定,2006年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由昌隆公司申请注册了“条宝”牌党参,永安公司注册了“官堡”牌当归,兴华公司注册了“得林”牌、颜裕公司注册了“颜裕”牌系列中药材产品商标,为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1)、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概念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中药材GAP,是由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实施中药材GAP,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中药材GAP的研究对象是生活的中药材、药用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各生态因子),也包括人为的干预。它既包括栽培、饲养物种(品种),也包括野生物种。所谓中药材的生产安全过程,以植物药来说,即从种子经过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到形成商品药材(产业加工或加工的产物)为止。一般不包括饮片炮制,除非在产地连续生产中已形成饮片(如附子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一般炮制可看作是中药制剂前处理。(2)、中药材GAP主要内容
中药材GAP是对中药材生产中各主要环节提出的要求。在GAP中对条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是:“宜”或“不宜”,“应”或“不应”、“不得”,“必须”或“严禁”等字样。GAP在国际上已有先例,如1997年欧共体的《中药材和芳香植物生管理规范》和1992年日本厚生省药物局组织编撰的《中药材栽培与品质评价》。现简要介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4月17日颁布,2002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基本内容。本规范共分10章57条,其主要内容有:
1、产地生态环境 中药材生产企业必须对大气、水质、土壤环境条件进行检测,各项环境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2、种质及繁殖材料 对养殖、栽培或野生采集的药用动植物,应准确鉴定其物种,包括亚种、变种或品种;对种子、种畜(动物种)等繁殖材料在生产、贮运过程中应实行检验和检疫制度;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3、栽培与养殖管理 根据各种药用植(动)物的习性,确定生产适宜区,并尽量避免不良环境的干扰。制定药用植(动)物栽培(养殖)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4、收获 包括药用部分的确定,尽量减少非药用部分或异物(特别是有毒杂草)混入;最佳采收期的研究与确定;采收机械、器具应干燥洁净,无污染。
5、初加工或称产地加工 指从药用部分采收到形成商品药材的过程,不包括饮片炮制初加工的目的是清除异物,尽快灭活、干燥(鲜用药材除外),以便贮存与运输。药用部分采收后通常要经过清洗(不宜用水洗的应说明)及加工(如催制、晒干、蒸煮等),并应迅速干燥。干燥器械必须干净无污染,并严格按规范操作。干燥后的产品临时摊放在晾架上,防止生霉,并应尽快包装。
6、包装 包装前应再次检查并清除劣质品及异物。包装材料(袋、盒、箱等)最好是新的或清洗耳恭听干净、充分干燥、无破损的。易碎药材应装在坚固的箱盒内,剧毒、稀贵药材应特殊包装,并贴以鲜明标志,加封。
7、运输与贮藏 成品药材运输应防晒、防雨湿,易碎药材应轻装轻卸。药材仓库应通风、干燥、避光,并应有防鼠、防虫及防鸟等措施。成品药材应层架堆放,防止生霉变质,并应定期检查。
8、质量管理 对质量管理的有关部门、人员,对与药材质量有关的检测项目等必须提出具体要求,不合格的中药材不得出场和销售。
9、人员及设备 生产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有药学或农学、畜牧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材生产实践经验和药材质量管理经验。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有关人员应具有基本的中药学、农学或畜牧学常识,并按本规范要求,定期培训与考核。中药材产地应设有厕所或盥洗室。
10、文件管理 每种药材的生产全过程均应详细记录、存档后由专人保管。为了推进中药材GAP的顺利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03年9月19日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并于2003年11月1日起开始正式受理中药材GAP的认证申请工作。中药材GAP认证检查项目共104项,其中关键项目19项,一般项目85项。其中涉及植物类药材的检查项目78项,关键项目15项,一般项目63项。
三、问题与对策
(一)、党参等种植产业存在的问题
1、是种植水平低。中药材种植布局零散,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特色中药材良种普遍缺乏,种植技术尚不规范,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未形成优势,获得认证的中药材基地及产品较少。
2、是加工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中药材加工生产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主要为中药材饮片等初加工,附加值不高。中药材主推品牌尚未形成,多数加工产品没有注册商标。
3、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投入不足,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交易产品主要局限于地产中药材。同时,受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县中药材协会组织运营不规范,管理水平低,对产业开发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1、要抓好种植体系建设。以引进大型制药企业在渭源县建立药源基地为突破口,突出无公害和GAP种植,做好中药材品种选育和“渭党1号”、“岷归1号”、“陇芪1号”的示范推广,严把产地环境监测、种质资源鉴定、栽植过程监控和采收加工检测等关键环节,重点建成规范化党参育苗基地7000亩,红(黄)芪育苗基地3000亩,当归熟地育苗基地500亩,并按照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要求,建成规范化党参生产基地8万亩,当归基地7万亩,红(黄)芪生产基地5万亩,其它中药材生产基地1万亩。同时,建成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驯化基地6000亩。
2、要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场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以县城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为中心,以会川、莲峰、新寨中药材交易市场为支撑,部分乡镇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结合工业集中区和商贸物流区建设,建成全县中药材工业集中区、物流区和仓贮区,打造全国有名的中药材集散中心,使中药材总交易量达到8万多吨。同时,在渭水源中药材市场建立质量监测检验中心,配备基础检测设备,在会川、莲峰、新寨等重点乡镇设立检测站,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
3、要提高加工体系建设。以现有企业的GMP改造和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项目引进为重点,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使中药材产品逐步向精细加工和医药生产方向发展,形成健全的中药材产品加工体系。同时,组建成立渭源县中药材合作社及重点乡镇分社,按照国家政策引导现有协会转型,使协会组织有序运作,从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4、要抓好科研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注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新产品开发及科研成果的引进转化,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农户的培训,加快GAP基地建设步伐和标准化生产进程。重点争取并建设新寨白条党参科研开发中心,形成白条党参有科技开发中心、有原产地市场、有试验示范基地的科研推广体系。同时,加强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中药材初级加工、保质贮藏及包装技术的推广,保证中药材产品质量。
5、要抓好品牌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项目推介工作,提高渭源中药材的知名度。加强中药材保健品与医药产品的开发,培育“归芪扶正胶囊”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药材拳头产品,逐步形成渭源中药材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以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和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为重点,积极论证,申报争取国家投资项目,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资金制约问题。
结束语
跟大家一块,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与失败,有的时候会感到失落,但是我想说我学到了更多,收获了更多,成熟了更多。在这次暑期实践中,我们一起对渭源县的党参行业做了细致的研究,把我们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希望以后还能参与到这类活动当中。
致谢
首先感谢兰州大学与学院的大力支持,给予了我们资金与技术的扶持与鼓励,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基层,敢于实践,寻求真知,探索自然,锻炼了我们自己,在这次社会实践中,要感谢曹子坚老师,曹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教会我们很多专业技能,与科技实践技巧,并且感谢我的团队,你们给予了我动力,给予了我帮助,给予了我快乐。
参考文献:
[1]赵春杰,《中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4月,ISBN编号: 9787509156698 [2]徐化民,《莲峰山风土录》,渭源县文化局、渭源县林业局,1993年04月 [3]王少已,《党参种植技术》,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1992年
第二篇:渭源县党参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渭源县党参种植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实践时间:2014年7月14日---7月29日
实践团队名称: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特色优势产业调研团赴定西市渭源县调研中药材发展小分队
实践队成员:李斌(队长)、林松平、曹永斌、何源、李平宏、常丽娟、姚小霞、白秀坤、王盼、马丽雯、杨丽娟、张雪、李雪 摘要: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的渭源县,盛产党参、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尤以党参质量最佳,自古就有“党参故里”之说,2002年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近年来,渭源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布局,形成了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党参种植基地。为了维护和提高“渭源白条党参”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切实保护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渭源县积极进行“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相关资料的收集、撰写和申报工作,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受理,经过一年多的公告评审,正式注册。截至目前渭源白条党参被标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关键字:渭源县、党参、GAP种植技术;
一、渭源县党参种植情况简介
定西市渭源县作为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大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是地道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如果提及到中国党参就不得不谈到有着“中国党参之乡”美誉的渭源县所产的党参,渭源党参因有着其独特的种植气候和稳增的产量而受到许多徽商药材商的青睐。中药材—党参作为渭源县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广大党参种植户的辛勤劳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仍未能形成有效的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导致现有的一些有利资源没能得到优化配置。
渭源党参具有种植范围广、产量大、品质优、农民种植经验丰富等优势。种植范围主要分布于北寨、会川、新寨、路园、七圣等乡镇,近年来年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以上,年产量在万吨以上。说起渭源党参的品质要数已经被注册成商标的“渭源白条党参”最佳,白条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色泽乳白、味甘而甜,因质优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说到种植经验,渭源境内大部分党参种植户都是通过自身多年种植党参的实践经历而掌握了许多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的经验,颇具科学性。
二、渭源党参发展及交易状况
种植党参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渭源党参走的更远,让其走出甘肃市场,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拥有几处具有中等规模及以上规模的党参交易中心。通过交易中心提供的现场交易平台与大尺度的宣传对扩大渭源党参的名气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截至目前,渭源县已经建成的中药材贸易交易中心有4处,分别位于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新寨镇。其中要数位于清源镇的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最具规模。以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为例,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作为省、市、县中药产业重点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200余亩,下辖有中药材、农贸综合两个专业交易市场和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740套完全独立的产权式商铺,240套专供客商和制药厂商代表住宿或办公租用式商铺。该贸易中心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网络全范围覆盖,有健全的中药材物流配送体系、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以及电子结算体系。电子商务平台在该贸易中心的应用使得综合经营部有专业交易员引导和服务外地客商的交易活动,并承接了党参等中药材代购代销业务等。中心作为渭源县集中药
材交易中介、物流配送、电子结算为一体的专业化交易市场,是全国唯一的“白条党参”原药集散销售专业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白条党参”的80%以上。各类中药材淡季日交易在150吨左右,旺季日交易量在450-750吨;交易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等渭源本土所产中药材。2011年各类中药材年交易量8万吨,年交易额90000万元。其中党参年交易量6.6万吨,年交易额67400万元;党参年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82.5%,年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79.3%。2012年各类中药材年交易量17万吨,年交易额110000万元。其中党参年交易量10.8万吨,年交易额87200万元;党参年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63.5%,年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79.3%。2013年各类中药材交易量达17万吨,交易额14亿元,党参的交易数量与年交易额依旧独占鳌头。总体来看,党参的交易金额不断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该贸易中心的不断发展已对渭源县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的种植、交易和加工生产起到了带动和促进作用,尤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问卷调查分析
实践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了一些关于药农种植党参情况的数据,与80多位药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20份小组自制调查问卷所得信息进行汇总得出了以下结论:超过60%的药农选择自家党参幼苗,主要原因是自家党参幼苗可靠且会降低种植成本。在党参种植技术方面,绝大多数药农都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对党参进行种植、灌溉、施肥及其他有关党参的农事活动。在谈到党参的销售时,超过一半的药农都是在将党参串成串之后且达到5成干后出售,只有极少数的药农选择在刚刚采挖后直接出售。实践小组调查过的几个乡镇的药农家里基本都栽种党参超过3.5亩,甚至个别药农种植党参的面积超过了10亩,在许多药农眼里目前政府对党参产业的相关政策还不是太完善。
四、2014年上半年渭源党参交易相关状况
2014年以来渭源党参行情持续疲软,呈现下滑趋势,且跌幅较大。党参从年前公斤28元左右,跌至目前公斤12元左右,跌幅达57%;党参及其他中药材价格下跌主要有以下原因:
1.是去年开始,由于天时好,收成好,加上种植面积的增加,党参及其他中药材上市产量大幅增加,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2.是近年中药材价格飞涨不乏商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前两三年,政府查出有不法商贩大量囤积党参,导致党参价格飞涨。目前,党参价格回到四五年前的水平,应该说回归到理性价位。
3.是受国际、国内总体经济形势和消费低迷的影响,也是导致中药材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当前党参等中药材价格下跌,关键影响到收入问题。一是个别商贩,由于未把握是市场形势,价格波 动之大,积压中药材全部亏本,个别血本无归;二是农民受损不小。从目前我县来看,近一半的农户中药材未出售,致使收入减少 一半以上。所以我们认为在目前形势下,中药材贩运商和种植户,一定要把握住时机,分析形势,见好就收,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五、当前渭源党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截至目前,渭源的党参产业有一定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来一些不足:
1.党参GAP种植技术只覆盖于部分乡镇,到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范围的覆盖;
2.农村基本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党参种植地区缺乏喷灌设备,靠的只是雨水;
3.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管理较松散;
4.同其他县区相比之下,渭源县对于党参产业的相关政策太少,调动不起农户的积极性。
六、对渭源党参产业发展的个别建议及对策
1.政府应站在有利于本县特色产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好有关的法规帮助党参发展步入正轨,使其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党参种植农户应积极为党参办理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以减少自身的损失;
3.政府为种植户实施种植党参无息贷款扶持,促进农户种植党参等积极
性;
4.大范围的普及党参GAP种植技术,让技术成为党参增产增质的关键要素。
5.抓好党参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易市场综合交易功能,逐步形成以位于县城的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为中心,以会川、莲峰、新寨中药材交易市场为支撑,部分乡镇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
6.抓好党参科研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第三篇:渭源实习报告
实习学校:定西师专系别:地理系专业:地理教育班级:某级地理(姓名:史某某学号:
报告
2)班
****** 091
渭源县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11日至12日 实习地点: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
实习目的:调查、了解渭源县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内容:渭源县各大景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工具:地质包、罗盘、小铁锹、地质锤、小锯子、标本收集盒、卷尺、放大镜等。
实习学生:地理系某级地理教育专业全体学生 指导老师:***************
一、渭源概况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南部。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县内地貌多样,宜农宜牧,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干旱缺雨,植被稀少; 中部为浅山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南部为土石高山地带,高寒阴湿, 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
渭源是个农业县,素有“蚕豆之乡”、“洋芋良种之乡”之称。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主要种植 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多种中药材,年种植各种优质中药材20万亩以上。洋芋、中药材是全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且渭源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二、野外实习过程
(一)10月11日 1.陇上碧莲—莲峰山 “不看岷山千年雪,错把莲峰当蓬莱。”距渭源县城30多公里的莲峰山,是 深藏在旱塬的名胜之一,像一颗翡翠镶嵌在南部山地,素有“陇上碧莲”之美称。这里峰峦竞秀,崖壁峥嵘,郁郁葱葱,绚丽多姿,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丹霞地貌 的特有景观。
莲峰山位于县城东南34公里处的莲峰乡张家滩与古迹坪村之间,属西秦岭 山系蜗山支脉,因山区群峰傲立,山势险峻,九峰环峙,状若莲化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山林而俗称“马鹿山”。莲峰山为省级森公园,山峦起伏。山腰间天然次生林混杂有原始森林,古松参天,丛灌密布。山顶清泉涌波,流水澡瀑,松涛钟磐之声不绝于耳,雾露香烟之气索绕山崖,宛若仙境。
莲峰山胜景
2.大石门水库
位于首阳山西北侧的石门,因两 座石崖东面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 门而得名。石门以内地势开阔,每当 皓月当空,月下石门便呈现出一派山 静水恬的诗情画意之景,古人称之为 “石门夜月”,列为渭源八景之一。解放后,渴望发展的渭源人利用这两 山对立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可蓄水五百 多万立方米的石门水库。26公顷的 水面犹如一圆明镜,使得青山倒影,悬崖垂立,又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 现代风景线。
石门水库
3.天井峡
天井峡风景区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城南34公里处,是一条8公里长的史前峡谷,峡谷分前峡、后峡、上峡、下峡,各有不同的山形地貌。峡中有2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奇特的山形地貌伴随着神奇的传说,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的情趣,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天井峡
4.老君山
老君山以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在此修道炼丹而得名。主峰高2386米,园内岗峦沟坡,被绿色植物所覆盖,青松、红桦、白杨、刺槐、山杏等针阔叶乔、灌木及草本植物1300多种,形成了一望无际的莽莽林海,林中栖息着山鸡、野兔、林麝、毛鹿、獾猪、狐狸等珍禽异兽。“暮春烟云、盛夏碧涛、金秋红叶、寒冬雪松”、春夏秋冬、各领风骚。一道道山泉、一曲曲小溪、穿越林间山谷。
老君山
(二)10月12日 5.灞陵桥
灞陵桥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城南清源河上,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平桥,因“渭水绕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得名灞陵桥。民国八年即1919年开始在县城南门仿照兰州雷坛河“握桥”,修建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1934年8月再建。竣工后诸多名人题词留念。1981年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1984和1986年两次进行了抢救性原样翻修。2006年6月为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质叠梁拱桥。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
6.双石门景区
位于渭源县城南50km处的双石门,自古以来就是进入藏区的主要通道之一。通道内岩壁陡峭,对峙成峡,形成石门之势的,又何止一两个,真是过了一门又一门,一门更比一门险。
灞
陵桥
在峡谷中,有小石门、大石门、一线天,卧龟石、众僧拜佛,群仙问道,奇观异景,目不暇接。在两山之中,还有一片偌大的高山草原,一年四季这里情换情移,尤其是夏秋时节,杜鹃吐翠,百花争艳,耗牛成群,牧笛声声,羊群连上天边的白云,分不清是白云还是羊群,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牧羊图。然而,不出赛外不远行,在渭源县境内就能欣赏到这如此壮观的高原牧歌,真叫人始料不足,感慨万千。7.“小华山”---太白山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山形险绝,酷似华山,俗称“小华山”。太白山一峰独耸,系云摩天,众山环拱,与露骨山遥相呼应。山势陡峻,“海拔三千三,离天三尺三,不知路多远,八十一转湾”。游人来至山前,往往先到接引殿,以请接引菩萨“通报”玉皇大帝及各路神仙,再沿右侧的大干沟或左侧的小干沟拾级登山。登至山顶,但见云海翻腾,群峰峥嵘,从顶峰脚下婉蜒伸展的两 条山梁呈龙凤呈样之象。山上的云海、日出为一大景观。若遇晴天,则渭源、陇西、临挑三县县城尽收眼底。太白山东侧山脚下有一黑泉,传说为海眼,泉水流出水沟会带来灾难,因此山神降了一颗“闭水珠”于大水 沟门,由接引菩萨社稷大神镇守,水至此遁迹,直到半阴坡庄尾才流出。另外,据说顶峰寺庙里常能听到天宫传来的“半夜钟声”;龙眼泉的神水又能治病解乏,有强筋健胃延年益寿的特异功能,又为太白山增添了几个神奇色彩。
三、实习感受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渭源的自然地理有了具体的了解,对自己学习生活了将近三年的定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次实习过程中,我的感受是---原来渭源有这样的人间仙境!原来定西有这样的奇景!原来定西并非满目荒山枯岭,是我见识太短小!原来,山外更有青山在!
第四篇:砂仁种植发展报告
砂仁种植发展报告
一、砂仁概述
砂仁为姜科豆蔻属植物阳春砂(Amamum villosum Lour.)、绿壳 砂(Amomum 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属于常用大宗药材,是我国重要的四大传统“南药”品种之一。砂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唐代《海药本草》、《药性本草》、《本草纲目》及宋代《开宝本草》中均有对砂仁的记载。中医以砂仁干燥成熟果实或种子团入药,多用于方剂配伍及中成药生产原料。砂仁味辛,性温,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等功能,对治疗湿浊中阻、中脘痞满、腹胀、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等症有明显的疗效。砂仁的有效成分是挥发油,主要有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龙脑、月桂烯等26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而不刺激胃酸分泌,调节胃动力等,因而可以广泛地应用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上。据1985年《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统计,以砂仁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有开胃健脾丸、香砂理中丸、腹痛止泻丸、山楂内消丸等10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记载的中药成方中含砂仁的有香砂六君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参茸白凤丸等21种。此外,砂仁还是一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热带作物,作为主要原料广泛用于食品、香料、保健品等领域。目前,我国砂仁药用、食用年需求总量约2000吨左右,市场发展前 景广阔。
我国砂仁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砂仁属(Amomum)植物在我国共有29种,2个变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砂仁项下对其原植物有明确规定,即来源于上述三种植物(2个种、1变种)。其中,阳春砂为我国特有药材品种,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绿壳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海南砂分布于海南省和雷州半岛。砂仁多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季雨林下,喜温暖潮湿气候,属于多年生半阴性植物,野生、栽培均有。云南省南部区域地处热带北缘,是我国砂仁的主产区,2008年砂仁在地种植面积近11万亩,产量占全国砂仁总产量的70%左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阳春砂仁在西双版纳引种成功,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行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年来在砂仁研究方面,结合砂仁的引种栽培推广和栽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开展了“阳春砂仁在西双版纳引种推广”、“砂仁药用植物资源标准化整理及保存规范制定”、“云南重要药材(砂仁)标准化研究”等课题,并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南坡河”国有林场左侧建成600亩阳春砂仁示范基地,在总结成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按GAP要求完成了阳春砂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的研究制定及云南阳春砂仁质量控制标准的起草制定,大幅度提高了砂仁的产量。鉴于砂仁授粉的特殊性及采收后处理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应加强砂仁活性成分的代谢基础及调控研究,合理配臵,生产优质药材,满足社会需求。
二、云南砂仁种植发展现状分析
(一)现状
1、市场需求
砂仁是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也是食品工业中现代流行的“ 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的重要佐料。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砂仁出口量也随着增加,近几年每年正以3%~5%向上递升,年出口量超过500吨。砂仁除出口外,主要用于配方用药,本世纪初年销量只有700~800吨,而近年以砂仁为原料开发生产出的中成药、保健品的新品种在增多。据市场调查,目前砂仁的市场年需求量约150~200万公斤,比起本世纪的头2~3年增加了30%以上,大于国产阳春砂仁的年生产量。2005年1月每公斤砂仁销价是38~42元,年底升至52~54元;2006年末为70~75元;2007年为105~110元;2008年7月份产新前升至110~120元,创下近年来价格新高,升幅高达185.7~189.5%,年均升幅高达51.8~52.9%。从多年来砂仁的年需求量、销售量及产量等因素综合分析来看,砂仁供求市场目前基本趋于稳定,近期内销势和价格也将保持较稳定状态,因此,合理控制和巩固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生产优质生态砂仁,是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随着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兴趣越来越浓,有30多个国家开展了对砂仁栽培技术的研究,品种达70多种,砂仁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广阔的前景。
2、药材资源 我国砂仁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绿壳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海南砂分布于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六十年代初在勐腊县勐岑等六个公社的普查中 查出绿壳砂二千亩以上,此外景洪县的小勐养、攸乐山,临沧西南部,文山东南部,红河等地也有绿壳砂的分布,这些地区是我省野生砂仁的主要产区。砂仁中以乙酸龙脑酯为主的挥发油有效成分含量是其可利用性的主要依据。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阳春砂、绿壳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0%;海南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近年来的资源调查表明,由于砂仁生长条件区域性明显,需要特殊昆虫为其授粉,自然结实率较低,不能满足全国药用、食用需要。至今,砂仁尚属于产不足销的药材品种,每年仍需部分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
3、药材种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为扩大国内砂仁种植生产以扭转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积极开展了阳春砂仁人工种植研究,从而推动其种植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自1963年引种种植阳春砂仁获得成功后,砂仁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农民脱贫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2005年全州砂仁种植面积109405亩,收获面积93640亩,产量764700公斤;2006年种植面积102536亩,产量843000公斤;2007年种植面积89736亩,产量718000公斤。西双版纳砂仁产量已经占全国年产量的70%左右。砂仁在云南的其它地区也有种植,2007年德宏州种植面积达到13500亩,产量达600吨;临沧市临翔区种植面积为300亩;红河州金平县种植面积约15亩;怒江州泸水县种植面约2000亩。砂仁人工种植的发展,实现了其药材的稳定供应,云南砂仁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达80%以上。
4、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根据《云药产业发展实施行动计划》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已启动实施,“西双版纳南药基地”作为具体实施项目之一纳入了行动规划。云南药材有限公司联合西双版纳州医药公司在西双版纳州已经建立了600亩阳春砂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在全国仅香砂枳术丸的生产厂家就有20多家,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吉林敖东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的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昆明中药厂等知名企业也都有以砂仁为原料的知名产品,如香砂养胃丸、止泻保童颗粒、暖胃舒乐颗粒、香砂平胃颗粒等。
5、保障与科技支撑
砂仁是我国重要的四大传统“南药”品种之一,作为云南的优势中药资源,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开发的天然药物之一加以重点研发。西双版纳州把砂仁的种植与加工列为重点研发的生物资源。云南药材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从事砂仁研究多年,开展了砂仁的资源评价、规范化种植及推广、质量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云南药材有限公司与西双版纳州医药公司联合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尚勇乡“南坡河”国有林场建立了600亩阳春砂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按GAP要求完成了阳春砂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的研究制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开展的“阳春砂仁在 西双版纳引种推广研究”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微量元素在砂仁、白豆蔻栽培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优势
1、气候资源优势
砂仁多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季雨林下,喜温暖潮湿气候,属于多年
生、半阴性植物。其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为严格,种植生产具明显的区域特色。云南省南部区域地处热带北缘,是我国砂仁的主产区,其中又以西双版纳州地理气候条件最为优越,非常适宜砂仁种植生产。西双版纳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物生长茂盛,全州自然林地面积1566.7万亩,其中有400多万亩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好的热带雨林。德宏州和怒江州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气候,也是砂仁生长的主要区域。
2、种质资源优势
云南是阳春砂仁的主产区,其药材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在西双
版纳热区最适宜砂仁的生产,单产比原产区高0.5~2倍,而且挥发油含量高,品质优良。阳春砂是目前公认品质最好、栽培面积最大、市场流通量最大的砂仁主流品种,原产地为广东,主产地在云南。绿壳砂主产于越南、缅甸、泰国、老挝,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临沧州、文山地区亦有野生分布,栽培上表现为抗性较好。目前进口砂 仁多为绿壳砂,其中,越南、老挝砂仁个大略长、色略次,传统需求认为略次于阳春砂;缅甸砂仁再次之,一般果实较小、色较差。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和雷州半岛,在经济性状及药材质量上次于阳春砂与绿壳砂,其药用挥发性指标成分含量较低,而其它成分含量较高。
3、道地品牌优势
云南于1963年从广东阳春县引种阳春砂仁获得成功后,在西双版
纳州得到良好推广,种植发展迅速。40多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先后进行了“阳春砂仁在西双版纳引种推广”、“微量元素在中药栽培中的应用”、“景洪市砂仁现状调查”、“西双版纳砂仁产业发展规划”等研究课题,为砂仁的种植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和实践经验,使云南砂仁产量居全国砂仁产量的70%以上,跃居为我国砂仁主产区,形成了云南砂仁的道地品牌。
4、产业规模优势
2007年全省制药工业企业共有173家,中药产量5175吨,国家批准云南省生产的3585个医药品种中,中药品种有1953个,占55%,获国家中药保护的品种有59个,表明云南医药产业已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云南白药、昆明制药、贝克诺顿药业、积大药业、滇虹药业、圣火制药和盘龙云海等企业年销售额达数亿元。2007年,全省上千万美元出口的32个商品中,医药品出口1652万美元,增长22%,排在第23位。
(三)存在问题
1、种植粗放,效益低下 农户分散种植,在日常管理、采收时间、加工技术上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指导,导致砂仁的整体品质没有保证。
2、种源退化,病害严重 砂仁栽培种源混杂,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良种选育工作薄弱,缺乏优良品种;受环境及自身变异的影响,在不同砂仁种植区域砂仁株群或居群出现差异,未进行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砂仁品质变异、退化现象及病虫害严重,单产下降、难以保证砂仁品质性状和药效的稳定。
3、加工滞后,附加值低 砂仁深加工及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
4、销售分散,竞争力弱 砂仁的销售缺乏统一渠道,主要依靠农户零星出售,商家分散收购,难以保证统一的质量和价格,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远未体现出云南砂仁应有的市场份额。
三、云南砂仁种植发展规划
(一)思路
优化配臵资源,整合力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科技为依托,农户为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支撑体系和机制,实现砂仁生产种植、研发、销售一体化。以西双版纳州为重点,把砂仁低产改良作为切入点,科学化、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普及和砂仁优良种源筛选、病虫害防治作为主要任务,建成优质生态高产砂仁种植基地;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控制现有砂仁种植区域和面积;加快砂仁销售及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进一步开拓市场,打造云南砂仁知名品牌;开发砂仁系列产品和拓展市场,推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同协调发展。
(二)目标
充分发挥利用云南自然条件优势和目前砂仁种植已形成的规模和良好基础,通过对砂仁的进一步提升开发,将西双版纳州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生态砂仁商品基地,将德宏州作为砂仁等南药的种植基地,使砂仁成为带动山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实现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到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建成6万亩优质生态砂仁规范化种植基地,实现砂仁年总产量80万公斤,产值达4500万元;德宏州建成2万亩种植基地,产量达20万公斤,产值达1100万元;在怒江州建成1万亩种植基地,产量达10万公斤,产值达500万元;在西双版纳州建立1-2个砂仁初加工饮片厂,建立砂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开发出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砂仁食品、保健食品和OTC药物,建立2-3个砂仁食品(保健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实现全省总销售收入1亿元。
(三)内容
1、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
砂仁种植发展以西双版纳州为重点,德宏州和怒江州为辅助,根据砂仁目前市场需求量、各乡镇适宜区面积、以及保护区禁种面积等进行规划和布局。根据云南省委《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云发„2003‟1号)精神,计划到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建成6万亩优质生态砂仁规范化种植基地,实现砂仁年总产量80万公斤;在德宏州建成2万亩种植基地,产量达20万公斤;在怒江州建成1万亩种植基地,产量达10万公斤。2012年的规划发展面 积和布局如下表。
2012年云南省砂仁种植布局与发展规划面积
地州 市/县 规划面积(亩)
小计(亩)
西双版纳州
景 洪 23600 60000 勐 腊 36400 德宏州
潞西
6000 20000 梁河 4000 瑞丽 5000 盈江
5000 怒江州 泸水 6000 10000 福贡
4000
总计
90000(亩)
2、稳定砂仁种植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和提升砂仁种植基地 稳定现有的砂仁种植龙头企业数量,鼓励并支持企业建立和提升砂仁种植研发技术平台与技术队伍,开展砂仁种植技术创新,建立优质高产的砂仁药材生产基地。
3、开展砂仁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砂仁药材种植适宜性评价与种植区划;砂仁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及阳春砂仁种质现状评价、种质优选(群体选优、个体选优技术);砂仁活性成分的遗传和生理基础;砂仁采收后加工处理技术等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明确优质砂仁药材生产区域,在砂仁种质资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选育方法,筛选出 1~2个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抗病、耐寒的砂仁优良种源,通过无性繁殖以扩大种群、并保持优良种源的各项良好性状,全面提升砂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稳定并适度扩大种植规模,满足全国砂仁药材原料需求
在现有砂仁种植的基础上,以西双版纳州为重点,德宏州和怒江州为辅助,按照每年10%增长速度,逐步整改及扩大种植规模,到2012年全省种植砂仁9万亩,生产砂仁药材110万公斤,实现总销售收入1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对砂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产业监管
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坚定不移的大力支持砂仁产业的发展,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各相关单位领导组成的专门领导小组,确定组织牵头的职能部门,各相关单位、部门(乡镇)指定专人负责,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到位,以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机制,形成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的产业化开发支撑体系,大力加快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带动砂仁的稳步和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目标制,层层落实,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二)加快砂仁产业技术创新步伐
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增强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深化砂仁产业的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工程。构建以政府、企 业、技术人才、资金和制度、机制等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砂仁产业化快速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的砂仁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重点建设砂仁中药材加工企业,重点支持以砂仁中药材资源为原料的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企业和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激发科技成果贡献者为企业和企业化经营做出更大贡献。
(三)优化环境,建立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和参与砂仁产业化开发。对直接从事砂仁GAP种植及产品开发的企业,在建设用地、种植用地、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鼓励企业投入应用基础研究资金,对用自有资金投入砂仁研究的企业,政府财政应给予一定的经费匹配支持。完善砂仁质量标准研究,建立砂仁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报请药监等有关机构统一制定和实行砂仁药材等级标准,以质量等级论价。进口砂仁普遍存在品种混杂,质量较差和不稳定等问题,应制定进口砂仁质量控制标准及检测规程,以确保砂仁质量,保护种植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推进现有企业资源整合,在砂仁产业的企业中培育2-3个龙头企业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云南砂仁的品牌形象及美誉度。
(四)提高药农的综合素质,增强药农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中药材GAP要求,结合砂仁种植生产现状和实际,从低产地改造、优良种源繁育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制定砂仁种植技术方案 措施,为砂仁生产及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培训资料和技术指导。对种植企业和种植户进行层层培训,实地指导,种苗、宜植地选择、种植规程等须按设计要求施行,并以点带面,稳步扎实推进。实行技术责
任承包制,技术单位(部门)和技术人员必须按技术规程要求实地指导作业,完成一个村,检查验收一个村。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制定关于建立农村合作社(合作组织)的法律法规,扶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农民志愿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在对接时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提高砂仁产业经营的规模和水平,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促进砂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五)打造云南砂仁品牌形象
砂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不仅用于方剂配伍及中成药原料,还广泛用于保健食品、副食品、化妆品、调料食品等。砂仁作为一种农产品,本身生长就具有区域特点,标识品牌形象能极大的提高砂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云南自己的砂仁名牌,实施品牌战略,依托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建设较为成功的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集团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使该产业能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及替代发展产业调研报告
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及替代发展产业调研报告
替代种植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使命,它将为减少毒品对我国的严重危害和获取我国短缺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在上世纪90年代至122工作组第一次会议(2004年底)之前,替代种植是我国在国际禁毒工作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改变了烟农祖祖辈辈靠种植罂粟,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习惯,倍受国际禁毒组织的赞赏,是我公安禁毒工作中的锐利武器。122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之后,替代种植融入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使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开展三年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为标志,以替代种植为契机,促进替代种植向替代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发展替代经济的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实施罂粟替代种植和替代产业发展是当前全县商务工作的侧重点,也是我县开展边贸工作的又一个突破口。为全面掌握我县开展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状况,加快边贸发展,根据县委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做好相关课题调研的相关要求,今年4月份,商务局结合工作职能实际,组织相关股室对全县开展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进行调研。为使调研工作顺利进行,我局调研组主要采取听介绍、查资料、实地参观、访问座谈等形式,深入到相关管理部门、边贸企业和境外佤邦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我局对全县开展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又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开展好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想法。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中国佤族与缅甸佤邦的佤族同祖同宗,血脉相连,交往难于阻隔,在禁毒合作方面双边创建了“沧源模式”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堵源截流、标本兼治、严打严禁、帮助改种”的指导方针,我县与缅甸佤邦特区政府加强合作,在发展经贸往来、资源开发、技术合作和实施罂粟替代种植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8月,云南省召开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动员大会以后,我县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县商务局曾多次组织相关企业深入到境外进行实地考察,现行的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有力鼓舞了有实力的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全县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作步伐加快。
(一)、农业方面的合作。
农业方面的合作主要是向佤邦勐冒县和南邓特区提供良种和技术指导,同时派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进行种植和管理指导,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仅2004年共完成各种作物示范推广面积6870亩,带动当地40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1000亩,推广玉米良种良法配套种植1000亩,平均单产325公斤;推广旱育稀植150亩,平均单产350公斤;推广各种农药150公斤,使用面积3000多亩,推广使用化肥2500亩。针对不同的节令,深入勐冒县,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期,参加培训人员536人次。旱地立体栽培1期67人次;
病虫草鼠综合防治1期,参训人数98人次;通过开展各种科技培训,让当地群众认识和实用上了技术,为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培养了带头人,打下了基础。
(二)、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合作
目前,我县边贸企业同进缅甸佤邦行矿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是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与佤邦财政部合作勘探和开发锌矿资源,目前已产生效益,其开发的锌矿全部供我县金腊云矿锌业公司加工,这对促进中缅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开了个好头。
(三)、经济林木方面的合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县就同缅甸佤邦地区进行民间性、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先后指导南邓特区种植橡胶2万多亩,共60万株,向佤邦提供西南桦、沙松、核桃种苗1000多万株,共3万多亩。1997年我县边贸企业和源商号作为率先走出实施替代种植的企业,同佤邦勐冒县联合开发种植的3500亩台湾软枝乌龙茶已陆续开摘,并带动了附近居民种植乌龙茶近5000亩;2006年广东省茂名市华建贸易有限公司与勐冒县签订2006-2010年开发种植10-15万亩橡胶协议,目前累计完成境外橡胶替代种植面积46320亩,其中2008完成16750亩;南华晶莹生物公司累计完成境外木薯替代种植面积8435亩,2008年以来共完成2000亩;天宏公司2008年完成境外橡胶替代种植面积8700亩;通过积极争取,3户企业获得国家对境外替代种植一次补助172万元。昆明金晨公司已与境外宏邦公司签订橡胶替代种植近10万亩;园通
公司与佤邦荣岭公司签订橡胶替代种植5万亩;北京宏宇公司与佤邦签订百万亩的膏桐替代种植,现已示范种植500亩;
二、主要成效
我县通过实施对境外缅甸佤邦罂粟减种禁种的替代种植工作,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我边境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共计减少缅甸佤邦地区罂粟种植面积6.71万亩,也就是减少了近6.71吨海洛因对我国的侵袭和危害;二是我县通过在缅甸佤邦实施替代种植项目,培训了当地老百姓发展经济,创造罂粟种植外收入来源的技能,为当地发展培养了人材,为境外群众弃种罂粟后的生活来源打开了新的路子。三是通过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补充了我国国内部分产品的供给,带动了我边境地区特色经济和地方企业的发展。总之,境外替代种植发展产业,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使农民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实惠,效果较为明显。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目前尽管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呈现较好的势头,具有较好的国内政策支持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由于缅甸佤邦民族地方武装与缅中央政府的矛盾,目前我县企业在缅甸佤邦开展替代发展工作中还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制约,风险大、成本高,加大了我企业在该地区开展替代种植的难度。
(二)、项目实施的范围窄,种类单纯。要从单纯的罂粟替代种植逐步扩展到农、林、畜牧业、服务业、运输业和基础设施
建设方面,实现替代种植向替代发展转换,并将替代发展融入整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领域合作当中。
(三)、替代种植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投入。
(四)、境外局势不稳,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影响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快全县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替代种植事关国家大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顺利开展好境外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工作,针对存在的困难问题,结合本部门实际,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好工作:
(一)替代种植要与四个原则相结合。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要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和友好合作原则”、以及贯彻“睦邻、安邻、富邻”和“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周边外交原则”相结合,以此来开展工作。
(二)替代种植要注重五个实效。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要在五个方面见实效。一是在减少罂粟种植巩固禁种成果见实效;二是在烟农直接受益上见实效;三是在改变当地罂粟经济,促进合法经济见实效;四是在维护和提高我国在国际禁毒领域地位上见实效;五是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走出去”战略中见实效。
(三)替代种植要抓住两个历史发展机遇。一是国务院新政策的实施为我省带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一大批国内有实力有技术的大企业参加到替代发展中,它将壮大和提高我替代发展队伍的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云南对缅甸的投资将可以享受全国独一无二的优惠政策,为我县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缅甸中央政府已原则同意与我国签署禁毒合作协议,为我省带来了第二个发展机遇,签署协议将表明缅甸中央政府认可我在缅北地区所开展的替代种植,为我县企业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的境外投资合法性带来了保障。
(四)、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继续加大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开发力度,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县工业生产原料需求。
(五)、切实把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养殖资源合理开发,引入外经贸领域,并作为促进我县外经贸发展和实现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