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5:4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之一

温州市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分析

一、地貌与地质

(一)、地形地貌

(二)、地质地震

二、水系与水资源

(一)、水系

(二)、水资源

三、气候与气候资源

四、土地与土地资源

五、海洋与港口资源

(一)、海涂资源

(二)、海洋水产资源

(三)、潮汐能源

(四)、东海油气资源

(五)、港口资源

六、矿产资源

七、旅游资源

八、植物与动物资源

(一)、森林资源

(二)、草场资源

(三)、农经作物资源

(四)、珍稀动物资源

(五)、自然保护区

专题研究报告之二

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区位条件和优劣势分析

一、温州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州模式”

二、温州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与周边区域对比研究

(一)、温州市在沿海19个开放城市和特区城市中的地位

(二)、温州市在浙江省内11个市(地)中的地位

三、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分区差异

(一)、经济增长时段分析

(二)、经济发展分区差异

四、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一)、宏观区位条件与宏观发展空间

(二)、中观区位条件与中观发展空间

(三)、微观区位条件与微观发展空间

五、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崭新的发展机遇,突出的区位条件

(二)、先进的市场运作,灵活的经营机制

(三)、较强的工业实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巨大的海洋资源,突出的港口优势

(五)、得天独厚、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

六、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工业产业结构低度化特征明显,经济因素亟待提高

(二)、农业基础薄弱,耕地减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还较突出

(三)、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发展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能人”流失严重

(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悬殊的矛盾比较突出

专题研究报告之三

温州市工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工业发展现状特征

(一)、基本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超过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也以集体工业为主。

2、工业门类结构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体,基础工业较为薄弱。

3、企业规模结构以小型工业为主,资源密集、技术密集的企业数量较少。

4、工业地域空间分布平原与山区差异较大,城镇之间已形成一定地域分工。

(二)、存在问题

1、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2、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严重短缺。

3、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高。

4、企业小生产意识浓厚,国有企业改革不配套。

5、工业布局不平衡,用地浪费,污染严重。

二、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二)、总体目标

三、工业部门发展规划

(一)、基础工业系列

1、加快发展能源工业。

2、适时发展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

(二)、支柱工业系列

1、大力发展机械工业。

2、积极发展化学工业。

3、大力发展材料工业。

(三)、传统工业系列

1、改造纺织、服装、服饰工业。

2、提高食品工业。

3、拓展日用轻工业、塑料制品和鞋革工业。

4、推动陶瓷、建材工业和工艺美术行业。

(四)、高新技术工业系列

1、努力培育电子工业。

2、积极推进生物工程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

四、工业布局发展规划及对策措施

(一)、工业布局发展规划

1、温州中心城区(含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港口、铁路和江河沿岸地区。

3、沿海平原小城镇密集地区。

4、西部山区和半山区。

(二)、工业发展布局的对策和措施

1、深化企业改革,培育组建企业集团,加快规模经济发展,2、加快工业结构向外向型转变,加快工业国际化进程。

3、以高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企业进步。

4、培养企业人才,优化企业管理。

5、实施结构优化,提高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水平。

6、开源节流,珍视各类资源。

7、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指导经济活动。

8、工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

温州市农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光热条件充足,自然灾害以台风为主。

2、雨水充沛,水资源丰富。

3、土地类型多样,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二)、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1、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悠久的农业开发历史。

2、具有相当基础的物质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

3、发达的、实力强大的农村经济。

二、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存在问题

(一)、基本状况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减少过快。

2、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要求过高,建设有隐患。

3、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

4、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人均收入地区间差异过分悬殊。

5、农业成本上涨过快,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农产品产量局部停滞不前。

6、农业投入少且分配不平衡。

7、农业后备资源不足。

三、农业发展总体目标和部门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二)、农业部门发展规划

1、种植业

2、渔业

3、林业

4、畜牧业

5、水利建设

6、脱贫致富与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业区域开发与基地布局

(一)、农业区域开发布局

1、西北部山地丘陵林、茶、牧综合开发治理区

2、中部平原河谷粮、果、菜、油集约开发区

3、东部岛屿水产养殖开发区

(二)、农业十二大基地建设

1、粮食生产基地

2、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3、蔬菜基地

4、名优茶生产基地

5、名优水果生产基地

6、速生用才林基地

7、食用笋和毛竹基地

8、食用菌基地

9、水产养殖基地

10、海洋捕捞基地

11、禽蛋生产基地

12、牲畜生产基地

五、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新型农村经济体制

(二)、保护耕地,加强全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宏观管理

(三)、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四)、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

专题研究报告之五

温州市市场体系发展布局研究

一、市场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特点

1、市场发育起步早,市场主体民营化。

2、市场专业化、系列化程度突出。

3、产销紧密结合,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融为一体。

4、市场类型齐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较大,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迅速。

5、商品销售范围广,信息渠道活,远程贸易,面向全国。

6、空间分布上全面开花,遍布全乡,不同类型市场分布特点明显不同。

二、当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

(二)、市场客户流失趋势出现,综合实力相对有所削弱

(三)、市场体系布局不尽合理,重复设置现象严重

(四)、促进市场体系发展的有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三、市场发展规划布局

(一)、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二)、市场发展布局规划

1、生产要素市场布局规划

2、生产资料市场布局规划

3、消费品市场布局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六

温州市旅游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旅游资源分析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岳岩洞景观

2、江溪瀑潭景观

3、江洲海岛景观

(二)、人文景观资源

(三)、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1、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2、雄伟磅礴与旖旎秀丽兼具,山岳与海滨相互结合。

3、旅游景区等级高,面积大。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

1、现状设施配套情况

2、旅游接待规模和旅游收入水平

3、交通状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2、管理机制不健全。

3、宣传不足。

三、旅游业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1、观光旅游型

2、休养度假型

3、商务会议型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

四、旅游网络规划

(一)、区域旅游风光带规划

1、西部山水风光带

2、东部海岛风光带

3、南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和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

(二)、旅游区建设规划

1、温北山水旅游区

2、温州城郊旅游区

3、温南山水及滨海旅游区

4、温东海上旅游区

(三)、旅游服务中心规划

1、一级旅游服务中心

2、二级旅游服务中心

3、三级旅游服务中心

五、旅游环境培育保护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七

温州市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布局研究

一、科技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从总体上看,科技实力偏弱,科技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技术总体水平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温州市经济发展。

2、工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差,缺少运用高科技成果的产品。

3、科技人员数量少,结构不合理。

4、科技投入少。

(二)、规划的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根据决策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搞好软科学项目的研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4、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

二、教育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学龄人口众多,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与教育投入少,教育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2、教师的后顾之忧多,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3、童工屡禁不止,学生流失严重,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普通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

3、成人教育

4、高等教育

5、师范教育

6、增加教育投入

三、文化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与整个温州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和档次的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滞后,一些图书馆、文化馆规模偏小,设施陈旧、不完备,形式单一,同时,缺少一批高档次的音乐厅、博物馆。

2、文化经费长期不足。

3、各级文化设施发展空间布局不平衡。

4、艺术队伍存在人才老化等问题,新生后辈力量跟不上。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文化设施建设

2、专业文化网络建设

3、群众文化网络建设

四、卫生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医疗人员素质构成低,医疗条件和技术设施不完善。

2、各医院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缺乏各自的特色,造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3、尚缺乏疗养院或疗养病床。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扩建、迁建、新建一批医院,完善多级医疗卫生网络。

2、有计划有分工的加强重点医疗专科建设,提高全市医疗服务的总体水平。

3、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4、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加强以温州医学院为主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合理引进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

五、体育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体育设施总的情况仍是数量少,设施简陋、陈旧。

2、竞技体育总体实力面临挑战。

3、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4、体育市场依法管理关系不顺,存在 职责交叉问题。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1、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全民体质。

2、保持竞技体育的先进地位。

3、各级体育设施建设上台阶。

4、完善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体系。

六、社会保障事业

(一)、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1、社会福利设施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且各县敬老院分布不均,未能达到各乡镇均建有敬老院的目标。

2、乡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比率低,行政村达到的比例小。

3、殡葬问题严重,火化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规划思想和基本目标

(三)、规划实施要点

专题研究报告之八

温州市铁路与航空发展布局研究

一、温州市铁路交通建设意义

二、温州市铁路建设现状进展

(一)、金温铁路

(二)、温福铁路

(三)、甬温铁路

三、温州市铁路网和枢纽规划

(一)、金温铁路线布局

(二)、温福铁路线布局

(三)、甬温铁路线布局

(四)、温州铁路枢纽布局

四、温州市航空交通运输规划

(一)、航空交通的发展现状

(二)、航空交通发展规划

1、温州民用航空机场

2、旅游直升机场

3、关于龙港通用机场

4、温州机场疏运道路

专题研究报告之九

温州市港口航运发展布局研究

一、港口与航运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大型港(区)——温州港

温州港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一览表

(三)、中小型港口

温州市中型港口码头泊位现状一览表

(四)、内河航运

温州市内河主要航道情况一览表

(五)、交通运输量

温州市域水路交通运输量

二、港口航运发展条件与前景

(一)、岸线资源条件(附表)

(二)、腹地经济条件

1、腹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 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但不平衡。

 非金属矿石品种多,储量丰富,可以出口;腹地内能源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相当缺乏。 经济成分以“小、轻、集、加”为特点,即企业规模小,轻型产品多,企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工业构成以加工工业为主。 主导产业初现雏形,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 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速度很快。

2、促使温州港口大发展的腹地地区经济条件和主要因素。 腹地内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产生对外交流的强烈需求。 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港口提出更新要求。

 金温铁路、金温高等级公路和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等大通道的建设使港口与腹地联系加强。

 东海油气田开发意义重大,油田生产开采后港口将成为石油转运及石化工业重要的依托,也需拓建大吨级的深水港区。

(三)、水路运输量预测

水路运输客运量及周转量的平均增长速度

水路运输货运量及周转量的平均增长速度

三、港航网络规划布局

(一)、温州港(区)

1、陆域布局

2、水域布局

3、港口集疏运规划

4、规划的分期实施

(二)、沿海及内河港口群

1、瑞安港

2、鳌江港

3、龙江港

4、三盘港

5、清水埠港

6、盘石港

(三)、水上航运网络规划

1、外海及沿海航运

2、内河航运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

温州市公路交通网络布局研究

一、公路交通运输现状概况

(一)、公路交通运输基本情况

(二)、国道、省道和主要县道基本情况

1、国道

2、省道

3、重要市(县)道

(三)、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1、市域交通量急剧增长,公路建设跟不上,尤其是两条国道路面狭窄,损坏严重,交通拥挤不堪,已处于超负荷运行,与温州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由于公路沿线城镇化发展,且沿路、跨路建设现象突出,公路街道化现象十分突出,国道街道化比重已达20%左右,部分路段车速慢、事故多,阻车现象严重。

3、市域干线公路网密度偏低,省道与县乡道技术等级低,路况差,县际公路联网尚不完善。

4、东部沿海与西部山区公路发展不平衡,山区公路等级低,弯道多,绝大部分为砂石路面,交通混杂。

二、规划目标和交通量发展预测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二)、客货运量及干线交通量发展预测

三、公路、交通网络规划布局

(一)、中心城区出城干道和快速环路

(二)、市域纵向交通干道系统

1、沿海高速公路 2、104国道

3、仙清线、104分流线、水霞线

(三)、市域横向交通干道系统

1、金丽温一级汽车专用路 2、330国道和省道温强线

3、省道瑞东线

4、省道分泰线、云寿线

5、省道永缙线、雁楠线

(四)、市域联络性干道系统

1、青岱线

2、机场至瑞安,龙港至金乡线

(五)、市域县乡公路

(六)、洞头五岛连桥工程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一 温州市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由原始聚落逐步发展到东瓯封建王城

(一)、原始聚落

(二)、封建王城

二、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

(一)、东汉至西晋——区域中心城市的萌芽时期

(二)、晋室南渡至隋唐——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步确立时期

三、北宋至1840年——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一)、宋朝——城市体系的形成时期

(二)、元代至清末——城镇体系的缓慢发展时期

五、中心城镇的发展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二 温州市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现状概述

二、市域城镇化发展特点

(一)、市域城镇化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二)、市域城镇化水平较高

温州各县市城镇化水平对比表

(三)、市域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沿海平原高于山地海岛的地区性差异

浙江省各地市非农业人口对比表

三、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独特的“温州模式”是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1、“温州模式”的出现使小城镇蓬勃发展

2、以家庭经营、股份合作企业为特色的农村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3、以专业市场为特色的市场体系,是城镇化发展的活跃因素

(二)、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的不同加剧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异

(三)、城镇建设的市场机制是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一)、市域城镇等级规模呈典型的超强首位分布,缺少中间层次的城镇类型

(二)、市域内中心城镇发展迅速,后继力量强劲

(三)、城镇等级规模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温州城镇现状等级规模

五、市域城镇职能类型结构

(一)、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二)、城镇职能类型成因分析

(三)、城镇职能结构特征

温州城镇现状职能分类体系

六、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结构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

(二)、市域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1、城镇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和西北部山区差异大

2、城镇主要沿交通线分布

3、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已形成了几个城镇密集区域

(三)、现状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的成因

1、交通条件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3、“温州模式”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

七、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分析

(一)、温州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概述

(二)、1949年至1978年,城镇缓慢发展时期

(三)、1978年至1992年,中小城镇普遍生长时期

(四)、1992年以后,中心城镇飞速发展,城镇密集地区形成时期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三 温州市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温州市域人口发展

(一)、人口发展现状

1、概况

2、人口发展演进过程

温州市域人口历年增长状况

温州市分县、市、区人口状况

(二)、人口现状构成特征

1、性别构成 温州市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例构成

2、年龄构成 温州市域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变化比较

3、劳动构成 温州市域在业人口行业构成

温州市域分县(市、区)在业人口行业构成

4、民族构成 温州市各民族人口构成

5、文化构成

(三)、人口现状分布特征

温州市分县(市、区)人口状况

(四)、流动人口发展特征

1、经商热带动温州人口向外省市流动

2、民工潮使温州成为民工流动的热点

二、市域总人口预测

(一)、分年龄组人口动态模型预测

1995年——2010年市域人口基本情况

1995年——2010年市域劳动力结构

1995年——2010年市域人口受教育情况

1996年——2010年市域在校学生升学率

1995年——2010年市域人口年龄结构

1995年、2000年、2010年市域人口百岁图

(二)、综合增长率预测

(三)、线性增长模型预测

(四)、灰色系统模型预测

(五)、总人口预测

温州市不同方法人口预测结果

(六)、分县(市)区总人口预测

温州市域人口预测结果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现状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各种口径比较

 城镇非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  城镇驻地人口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对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基本估计  外延式发展与集约式发展并重

 山区与沿海平原的发展差异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 规划期内新设镇数量较少,城镇化水平增长稳定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预测

 耕地变化趋势与农业劳力需求  非农业人口预测

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  城镇非农业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3、灰色系统模型预测

4、市域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方案

5、分县(市、区)城镇人口预测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四 温州市各城镇发展潜力评估

一、城镇发展潜力预测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五 温州市水资源利用和给排水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六 温州市供电网络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七 温州市邮电通讯网络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八 温州市防洪防潮排洪体系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十九 温州市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篇:烟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

设计任务书

一、烟台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市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及昆嵛山保护区,82个镇、6个乡、65个街道办事处,589个居民委员会、6748个自然村。全市总面积1374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22.3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50.2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0.27万人。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281.3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45元。

烟台交通发达,境内有大中型港口9个,国际空港1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物产丰饶,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黄金、菱镁矿、钼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蓬莱阁、云峰山魏碑石刻等众多的名胜古迹,这里还是著名的温泉之乡。

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生机盎然的城市风 貌,使烟台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五十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绿色食品城等称号,并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2013年7月,国务院批复烟台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工作背景和编制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其视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战略部署。《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出“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区域发展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功能区引领作用,走出一条功能区带动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烟台市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指导我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 发展新格局,根据市统一部署,组织本次《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编制。

三、研究范围及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烟台市全部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3746.5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2020年,中期2025年,远期203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4.《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5.《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6.《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 7.《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

8.《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9.《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10.《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11.《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年)》 12.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

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在《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基础上,确定烟台市不同区域应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的数量;

2、明确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标准;

3、明确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建设要求;

4、根据胶东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对烟台市农村社区、村庄及建筑风貌进行引导,突出胶东特色;

5、确定特色村分布,提出保护与建设原则,明确发展要求;

6、明确各规划期烟台市及各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及要求。

六、规划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以《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为指导,统筹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烟台市村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烟台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和新 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根据现状条件,结合烟台市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特征,合理判断烟台市农村人口转移和集聚趋势,提出烟台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策略。

3、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对村庄进行分类,确定发展模式,并提出烟台市及各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数量和布局方案。

4、探索符合烟台市发展实际和农村居民需求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

5、根据烟台市发展阶段特征,提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乡道路、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环卫、防灾等各类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6、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的村进行梳理,并对其发展和保护提出引导性建议。

7、探索符合胶东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农村社区、村庄规划及建筑风貌,突出胶东特色。

8、从宣传、管理、投资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提出实施行动计划。

七、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拟包括规划文本、综合报告、有关图纸图表 以及专题研究。A3规格。

其中主要图纸包括:

1、烟台市农村居民点发展综合现状图(系列图纸)

2、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总图

3、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分区引导图

4、分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汇总图(系列图纸)

5、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示意图(系列图纸)

6、农村新型社区、村庄及建筑风貌引导示意图(系列图纸)

专题研究包括:

1、国内外及省内先发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研究;

2、烟台市农村人口转移趋势研究;

3、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模式分析;

4、胶东特色建筑风貌与特色保护研究。成果标准: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计算机文件,图形文件除各种分析图、示意图外均应采用DWG、JPG两种格式保存,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2003以上的格式文件。汇报多媒体(15分钟以内)。

规划成果提交要求:

(一)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A3文本10套,包括文本、图纸、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汇报多媒体,A0图板1套(含主要规划图纸)。所有成果的电子文件,图纸须包括jpg、cad两种格式。

(二)最终成果提交:刻有所有规划成果的电子文件光盘4套,A3文本15套(文本、图纸、综合报告、专题研究报报告、基础资料汇编),最终成果多媒体。

八、时间进度安排

项目主要分为现状调研、规划编制、方案汇报与评审、成果编制等阶段,拟于2015年1月启动,2015年6月完成。

2014年1月初召开动员会,启动编制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

2014年1-2月,设计单位调研,各县市区协助提供基础资料,并报送本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及发展规划。

2015年3月底完成规划初步方案并向有关领导汇报,分别征求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意见。

2015年4-5月修改完善成果,进行成果论证。2015年6月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交规划成果。

第三篇:江苏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构筑和完善常州市市域四级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常州主城和主城外围片中心的城市建设,加快发展金坛、溧阳两个中等城市,择优培育6个重点中心镇,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撤并调整,着力引导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形成布局有序、功能互补、众星拱月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新格局。

二、市域主要城镇职能结构

常州市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

一、现代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城。二级中心城市:

1、金坛城区:金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服装制造名城和盐化工城市。

2、溧阳城区:溧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浙皖三省边界中心城市,以湖光山色为品牌的江苏省重点旅游城市。

重点中心镇:

1、薛埠镇:茅山风景旅游基地和建材工业基地。

2、南渡镇:溧阳市西部地区农工商综合发展的中心城镇。

3、湟里镇:以机械制造和园艺花木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农工商综合发展城镇。

4、漕桥镇:常宜边界交通枢纽城镇和环太湖旅游度假区。

5、卜弋镇:市区西部交通枢纽和综合发展城镇。

6、横山桥镇:以铁合金、精细化工、现代物流和旅游观光为主的综合城镇。

三、城镇空间发展轴

全市形成“二横一纵”城镇聚合发展轴。

二横:

1、沪宁交通走廊城镇聚合发展轴

是全省城镇体系“三圈五轴”中沪宁城镇聚合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南产业密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沿江高速公路城镇聚合发展轴

以沿江高速公路为依托,东联江阴,经横山桥、戚墅堰东、鸣凰南、滆湖北,至金坛,西接溧水,是横贯市域东西的一条城镇聚合发展轴。

一纵:镇广线城镇聚合发展轴

以镇广公路和扬溧高速公路为依托,是江苏省城镇体系“三圈五轴”中新宜城镇聚合轴的一部分,是市域西部南北向的主要城镇聚合发展轴。

第四篇: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讲解

参考文献: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

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对珠三角产业承接和经济合作的力度,实现郴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速高效发展。

2、社会发展目标

至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GDP 2.2%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和80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100%。

3、经济发展目标

(1).近期(2010年),经济继续以高于全省平均速度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为12%,总量达到9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190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50:37。

(2).远期(2020年),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总量达到1260亿元,人均GDP超过250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8:40。

4、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3).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

5、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加快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3).要突出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新型建材、化工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一批重点企业;(4).要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整合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促进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

6、第三产业产业发展战略

(1).贯彻建设“旅游名市”和“粤港澳后花园”的思路,高水平发展旅游服务业,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2).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业,培育大型专业市场;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介咨询、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1、积极推动中心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重点培育大城市,强化郴州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增强其吸引力和辐射力,使经济发展突出、区域基础良好的部分县发展为县级市;积极

推动以小规模县城和重点镇为主体的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各级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市域中部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动率先发展。

2、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整合市域城镇发展

通过合理引导城镇发展动力,推动城镇点轴分布体系的完善和市域中部地区城镇的密集化发展,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加强市域城镇间的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整合市域城镇的协调发展。

3、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市域资源与环境

坚持循环经济模式和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筑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推动郴州市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强化规划实施,建立分区发展指引体系

根据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要求,将区域范围内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资源和地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政策性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和综合治理,以确保市域各区市县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5、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从市域全局出发,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

1、市域总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47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505万人。

2、市域城镇化水平规模

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2%;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1%。

3、市域城镇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55万人。

4、郴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郴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10年达到48万,2020达到65万。

5、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市域各区县的自然经济特征,郴州市划分为四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西南部经济区、北部经济区。

五、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确定了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中心镇5个层次的城镇等级结构。本次规划确定了5个层次的城镇规模结构,第一层次(50-100万人的大城市):1个; 第二层次(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个;

第三层次(8-20万人的小城市):6个; 第四层次(2-5万人的小城镇):20个;

第五层次(1-2万人的小城镇):37个,详见附表2。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突出综合型,改善工矿型,重视区位性,培育特色型。即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向综合型发展,积极改善工矿型城镇发展质量,增加特色型城镇,使每个地域单元形成综合型、工矿型和特色型城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按照现状主要职能和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矿型、工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和旅游型等6大类型。到规划期末形成以各级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工矿型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动力,不同类型城镇相互协作的市域城镇体系。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主五次,一区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主即由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京广铁路沿线城镇所组成的市域城镇发展主轴:马田—郴州—宜章城镇发展轴;五次指的是资兴—郴州—桂阳—嘉禾城镇发展轴、嘉禾—临武—宜章—汝城城镇发展轴、桂东—汝城城镇发展轴、莲塘—桂阳—同益城镇发展轴、永兴—安仁城镇发展轴;一区即城镇较为密集的郴资桂一体化地区核心区,多点即市域中多个重点发展的县域中心城市。

五、市域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郴州市中心城区

湘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能源、电子工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期内,郴州中心城区将建设成为以新型工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城市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到4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7平方公里;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中心城区行政辖区范围,郴江镇、市郊乡、白鹿洞镇、白露塘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中心城区。

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用地方向在本次规划期限内确定为“南延东进,西优北提,东进优先”。

2、资兴市区

市域次中心城市,资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基础型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市区的行政辖区范围,鲤鱼江镇、东江镇、三都镇、高码乡、香花乡等乡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资兴市区,发展为“一城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3、桂阳县城

市域次中心城市,桂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矿冶工业、旅游业、商品流通业为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14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正和乡等乡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按照郴资桂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城区的发展向东南延伸,沿郴桂路发展,形成“三片三中心”的空间结构。

4、宜章县城

市域次中心城市,宜章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湖南省面向南部沿海开放城市的南大门、湖南省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前哨地。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6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南乡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以南京洞为基点,向东推进;以老水切为基础,向南推进。在天塘坪形成新中心区,新发展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路东以工业仓储用地为主,路西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

5、永兴县城

永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能源、轻纺、建材、冶炼深加工为主导、山水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6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碧塘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根据其自然条件,沿江划分四个组团一个风景区:即老城区组团、湘永组团、水南组团、康渚组团和便江风景旅游区,形成分散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同时以便江作为绿化隔离带分隔城市组团。把主要过境交通S212省道线移至组团间隔离带内,通过三座大桥、S212省道及主要干道进行组团间的联系。

6、嘉禾县城

嘉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建材业、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商贸流通业为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车头镇、钟水乡、石羔乡、盘江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发展方向是向北拓展,东至舂陵河、南至县看守所、西到晋屏大道,北到郴桂嘉高等级公路,城市发展采取“南控北扩、东拓西调”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主一副”的组团式空间结构。

7、临武县城

临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矿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湖南省边境贸易城镇之一,逐步发展成为湘南地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山水型小城市。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武水镇、双溪乡、花塘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在发展方向上,近期适当向南发展,逐步改造和完善旧城区,远期向南向北发展,远景向西发展。形成“一个自然风景圈,二条风光带,三个组团,五大公园”的空间布局。

8、汝城县城

汝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边境贸易为主导,旅游疗养为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山水型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附城乡、外沙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以旧城为主体,向北吉冲片发展居住区;向东北发展一类工业小区;向南沿106国道发展以居住为主,辅以少量行政办公、文教和一类工业的新区,形成新区、旧区有机结合,城区整体连片有序发展的城市结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远期向县林科所方向发展,形成城区的新中心。

9、桂东县城

桂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发展商业贸易为主导,以农林副产品加工为辅的山水型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3.5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4.8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三洞乡、增口乡、黄洞乡、寒口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规划在县城周边集中紧凑发展,工业发展以一类工业为主,近期向县城的西南和北面发展,远期向东北方向发展。

10、安仁县城

安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赣边境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农、工、商、贸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8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清溪镇、排山乡、洋际乡、军山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向西为主,向南兼顾,内联外延、同步建设”,即以现有城镇建成区为基础,强化县城与周围乡镇间的联系,在现有建成区西部、南部选择有利地段有计划的拓展,建设新城区。形成“一带一轴两核三区四组团”的空间结构。

六、市域土地利用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1、用地标准

郴州市主要城镇建设用地标准为:

(1).近期(2010年),郴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标准为人均98平方米,县城和建制镇为人均90-110平方米。

(2).远期(2020年),郴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人均100平方米,县城和建制镇为人均90-120平方米。

2、用地规模

(1).近期(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人均用地指标为94平方米,城镇用地规模为188.13平方公里。

(2).远期(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55万人,人均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城镇用地规模为255.0平方公里。

七、市域资源与环境控制保护规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以合理配置资源为原则,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协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八、市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1、强化城乡一体化交通,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保障。

2、实行交通先导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以交通建设引导城镇发展。

3、建设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4、进一步完善道路体系结构,加大客货场站建设力度。

九、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湘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以自然山水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为补充、集生态观光、度假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对珠三角地区和长株潭地区有着广泛吸引力的湘南旅游胜地。

1、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度假休闲旅游,分为城市外围度假休闲地、自然生态度假地和城市度假居住地这三个建设层次。

2、强化郴州市的湘南旅游服务集散功能,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组织服务。

3、完善历史文化旅游,强化“楚天福地”文化系统宣传与创建,同时建设红色旅游区。

4、将河流、湖泊与温泉旅游资源作为郴州市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注重提升开发质量、控制开发强度。

十、市域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功能区划:市域范围内主要水域控制段面在枯水期间90%以上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平水期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城区段按水域功能区划分别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标准。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市域城镇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限值以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大气环境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限值以内。

3、声环境功能区划: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昼间噪声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超过40分贝;以居住、文教为主的区域或商业、居住、工业混杂区,昼间50—60分贝,夜间45—50分贝;规划确定的工业园区昼间不超过65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交通噪声控制带,昼间控制在55—70分贝以内,交通噪声随机测点的超标率应低于50%。

4、固体废弃物发展目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0%,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

5、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综合治理或搬迁改造,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应配备先进的除尘设备,推广脱硫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施城镇绿化工程,提高城镇绿化率;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使用无铅汽油和其它清洁燃料,提高汽车尾气达标排放率

6、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城镇排水管网,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开展污水资源化工作;工业污水原则上由各工业企业自行处理,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排入城镇污水系统。

7、噪声污染防治: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使噪声的污染防治从点和线的治理转向区域性治理;控制工业噪声,改进内部工艺,搬迁扰民工业;加强社会、商业、娱乐业、建筑施工等噪声的管理。

8、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推行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理与处置,推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减少堆物的二次污染;严禁有害废弃物向水体排放,实施建筑垃圾、医院垃圾统一收集,并进行集中处理。

9、生态环境保护:(1).规划将郴州市域划分为建成区、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二次自然保护区五种类型;(2).水域环境保护区分为两类功能区:Ⅰ类保护区和Ⅱ类保护区。Ⅰ类保护区为源头水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Ⅱ类保护区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3).生态保护和建设:保护山体,提高植被覆盖率,营造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依法管理土地,保护土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以小流域为单位

综合治理山、水、田,与开发型农业相结合,开发、保护、治理、管理并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十一、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水资源利用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湖南省水功能区划》确定水资源保护区:以江、河为水源的取水口上游不低于1000米,下游不低于200米的水域为一级保护区;以水库为水源的一级保护区范围为水库全部水域。水源保护区水质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域标准控制,水资源陆域保护区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2、供水工程规划(略)

3、供电工程规划(略)

4、通信工程规划(略)

5、综合防灾规划:重要桥梁、铁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电厂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增加抗震设防措施,提高抗震设防能力。加强全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质调查研究,城镇发展建设用地必须作好地质勘察,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十二、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教育设施发展规划

逐步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普及巩固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步建立远程教育体系。

2、文化体育设施发展规划

近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文化体育设施;中远期,按现代化标准建设各具特色而且适合自身规模、配套齐全的文化馆、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等文体设施。

3、医疗卫生设施发展规划

建立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专科配套、技术先进、分布合理、规模适度、便利群众的市—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十三、市域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华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湖南省特色出口加工基地、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和粤港澳后花园的建设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生态大市和旅游名市。

2.总体要求:加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聚集城市功能,完善基础配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3.社会发展目标: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4900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5年;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达到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每万人拥有医生1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5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到75%。

4.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00元左右;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50:3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左右。

5.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城市绿化覆盖率40%,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大气污染得到较好控制,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城镇Ⅱ级空气质量达标率100%;有效保护水资源,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70%。

6、城镇化发展目标: 201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将达到200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2%左右。

7、近期城镇用地规模

近期人均用地指标为94平方米,城镇用地规模为188.13平方公里。

十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

1、立足于郴州市现状条件,结合郴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市域各经济区发展条件、产业定位、环境支撑能力的不同,科学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和相关指标,同时注重协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避免低质量城镇化发展。

2、集中力量建设郴资桂一体化区域,拓展郴资桂一体化区域的发展带动、经济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发挥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对市域各区市县的辐射吸引作用,形成城镇体系网络,加速城镇化发展。

3、通过撤乡并镇等措施对市域各区市县的小城镇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培育各级中心城镇,发挥规模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迁村并点等形式,带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4、根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安排布置重点建设项目,所有规划新增的建设项目要与规划进行协调后,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后进行选址。

5、科学编制各小城镇规划,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制定与小城镇规划管理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各小城镇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无证规划和无证建设,促进小城镇的法制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郴州市规划局

二OO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201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6月30日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55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五日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引导本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的公共政策。

第四条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五条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并与有关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经依法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二章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八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委托具有城乡规划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十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分为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成果(以下简称规划成果)两个阶段。

第十一条 编制规划纲要的目的是综合评价省、自治区城镇化发展条件及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分析研究省域相关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对城乡空间的影响,明确规划编制的原则和重点,研究提出城镇化目标和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为编制规划成果提供基础。

编制规划纲要时,应当对影响本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规划纲要和规划成果进行充分论证,并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意见。

第十三条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在规划纲要编制和规划成果编制阶段,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分别组织对规划纲要和规划成果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第十四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向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审查规划纲要和规划成果时,应当附专题研究报告、规划协调论证的说明和对各方面意见的采纳情况。

第十五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六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送审批前,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成果予以公告,并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前,应当将规划成果提请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十八条 上报国务院的规划成果应当附具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规划编制工作的说明、征求意见和意见采纳的情况、人大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等。

第十九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

规划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规范,符合城乡规划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二十条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向国务院报告前,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提出规划修改的必要性、修改规划的基本思路和重点,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向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

第二十二条 根据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需要,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省域范围内的区域性专项规划和跨下一级行政单元的规划,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 省域范围内的区域性专项规划和跨下一级行政单元的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章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

第二十四条 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分析评价现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明确规划编制原则、重点和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按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提出本省、自治区在国家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城镇发展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镇化进程中重要资源、能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要求。

(四)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趋势、城乡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趋势、省域内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区域差异等影响本省、自治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要求。

(五)按照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的规划要求,包括省域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居民点体系和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要求;提出省域综合交通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的建议;提出需要从省域层面重点协调、引导的地区,以及需要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协调解决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相关问题。

(六)按照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优化省域城乡空间布局的综合要求,研究提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划定原则和划定依据,明确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基本类型。

第二十五条 规划成果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明确全省、自治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包括城镇化目标和战略,城镇化发展质量目标及相关指标,城镇化途径和相应的城镇协调发展政策和策略;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城乡结构变化趋势和规划策略;根据省、自治区内的区域差异提出分类指导的城镇化政策。

(二)明确资源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

(三)明确省域城乡空间和规模控制要求。包括中心城市等级体系和空间布局;需要从省域层面重点协调、引导地区的定位及协调、引导措施;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目标、原则和规划要求。

(四)明确与城乡空间布局相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包括省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策略及综合交通设施与城乡空间布局协调的原则,省域综合交通网络和重要交通设施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及其规划要求。

(五)明确城乡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包括统筹城乡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原则和规划要求,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农村居民点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综合防灾与重大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要求等。

(六)明确空间开发管制要求。包括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区位和范围,提出管制要求和实现空间管制的措施,为省域内各市(县)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线”等规划控制线提供依据。

(七)明确对下层次城乡规划编制的要求。结合本省、自治区的实际情况,综合提出对各地区在城镇协调发展、城乡空间布局、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空间开发管制等方面的规划要求。

(八)明确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城乡统筹和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的规划内容;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规划实施的方法。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本省、自治区实际,可以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调事项,近期行动计划等规划内容。必要时可以将本省、自治区分成若干区,深化和细化规划要求。

第二十六条 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管制要求,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省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应当作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十七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还可以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作出更长远的预测性安排。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省域范围内的区域性专项规划和跨下一级行政单元规划内容和编制审批的具体要求,由各地参照本办法确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1994年8月15日建设部发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同时废止。

下载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解读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合理有序的发展,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明确城市定位和发展空间,2004年4月,巴彦淖尔市......

    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一、规划目的 贯彻全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出发,引导城乡及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实......

    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A 1.区域经济的概念 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 2.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安徽省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城镇化发展目标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51%,城镇人口3200万人;2020年,城镇化率58%,城镇人口接近3900万人;2030......

    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起止时间:1999.9-2003.12主管院长:李晓江项目负责人:陈玮主要参加人:黄锡萍 孙久文 胡莹莹 王玉清 张成 韩敏 卢......

    温州市域铁路将成为全国第一条城市交通铁路

    温州市域铁路将成为全国第一条城市交通铁路 2015年07月23日 21:48:20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胡昊 【摘要】 温州市域铁路S1线会在2017年底进行西区段的运行,2018......

    2016中国土地师理论与方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2016中国土地师理论与方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承租土地使用权只能按合同租金的__及租期估价......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