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影响及银行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影响
及我行对策
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供需错配矛盾日益突出,其核心问题在于既有供给结构和生产能力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迅速变化。而需求结构转换又是由我国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共同决定的。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标志着深化改革的重点正式由以往注重需求侧管理转向注重供给侧管理。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在此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即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可以说,这“四个关键点”就是今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遵循的方向和重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经济背景
一是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2014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2012年以来,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幅度高于GDP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蕴含潜能还有很大空间。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有必要换个角度,在供给侧多做文章,引导企业以消费意愿为信号,从创意设计、品种花样、个性化、品牌质量等方面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二是投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从全国看,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比较明显,据有关专家测算,2005年每新增一个单位GDP,需要增加投资2.4元,2008年提升至2.9元,2009年攀升至3.6元,2014年更是达到4.3元的较高水平。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不少传统产业已相对饱和,达到了物理性峰值,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单减少、产品不好卖、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陷入“经营困难—产品老化—供过于求—经营困难”的恶性循环。生产经营成本不仅已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未富先贵”现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整个产业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层次。解决这个问题在于以改革倒逼调结构、去杠杆、增效益,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出清过剩产能,引导资源向有效益的领域和企业集聚。
三是服务环境与社会期望值还有落差。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促进了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但各方面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寄予了很大期盼,对政务环境、干部作风仍有一些意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环境也是重要的竞争力。必须把提高政策供给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精神,抓住“庸懒散”、怕担事、不作为等问题进行整改,着力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宽领域内自由流动。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影响:机遇和挑战 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内比较优势正在从低成本向大市场、配套能力、规模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小企业提供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工业化正向高级阶段过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内需市场进一步扩大,具有专业化优势、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中小企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环境改善和科研投入增加,贴近市场需求、具备强烈创新意识和较强市场适应能力的中小企业将占得市场先机。同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也不断增强,突出表现在: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劳资争议多发;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土地供应紧张,土地及相关厂房、商铺、住宅价格不断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走高,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为紧迫的调整压力。新形势新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向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拼资源、拼环境、拼成本”的粗放模式向“讲创新、讲环保、讲效益”的集约模式转变;从偏重加工制造向重视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变;从低端产品出口为主向中高端产品出口为主、从贸易为主向贸易与投资并举转变。
一是中小企业要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难点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提升比较效益。中小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严把产品质量关、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中小企业要切实利用好消费升级引领这一“新引擎”。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要防止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第一程靠投资、储蓄、产业等行业的发展,第二程则是靠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当前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阶段,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一半。中小企业要抓住新一轮消费升级带来的有利机遇,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并举,在消费升级与品质升级同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新供给与增强新动力紧密衔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为经济提质增效企业升级发展创造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三是中小企业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在各个方面都与大企业进行抗衡, 它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市场或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中小企业要想做强, 必须要注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在技术上创新。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驱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不更新, 其优势都是无法长久保持的。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 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和产业制度,不断进行市场创新、管理创新, 尤其是技术创新,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是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中小企业要应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产品、注重品牌建设。中小企业要做强, 关键就是要以有限资源获得更大的产业, 为此,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 这是企业做强的基础;只有特色才有吸引力, 只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没有规模优势, 没有资金优势等, 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 但特色却是中小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法宝;目前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什么赚钱做什么, 企业缺乏一个稳定的赢利产品品牌, 造成消费者对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诚信度很低, 品牌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也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五是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发展比向多元化发展更现实。目前我国的国有和非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和经营同质化和同一性, 恶性竞争便屡见不鲜。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分散而地域性较强, 规模不大, 又受到资金瓶颈、管理瓶颈和人才瓶颈的制约, 所以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就显得非常重要, 特别是活跃在服务业以及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和配套生产的领域的中小企业, 在开发新产品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我行中小企业业务对策
(一)定位策略:中小企业业务是我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按附加值计算,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国 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所以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一方面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实现银企合作,达到银企共赢,因此我行应该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在业务发展规划中予以重新定位,将其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信贷投放比例适度加大。
首先,中小企业数量多,融资需要量小,有利贷款风险分散。这样贷款就可以不受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的不景气影响,更不会由于过渡依赖某一户大企业而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客户群体较多,每个客户贷款额度较小,资金临时性需要多,长期占用少,流动性较好。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分散银行的融资风险,而且风险发生的机率也相对降低。
其次,我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利率政策和功能齐全的金融业产品,获得较高收益。在贷款利率逐步市场化的今天,我行可以把贷款利率提到规定的较高档执行,可取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实现信贷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提高银行收益。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业务品种单一,缺乏集团化管理的优势,对银行产生很大的依赖性,需要的各类金融服务较多,我行可利用其发达的信贷产品带动中间业务的营销,我行利用有利时机推广中间业务,这对发展创新我行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最后,从战略高度强化中小企业业务是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强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我行实施战略调整的需要,大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议价能力强,不断压缩银行利润空间,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上市的不断推进,我行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开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有利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业务拓展策略
1.做实产能过剩、落后淘汰产业客户退出
淘汰过剩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果断淘汰过剩产能。我行将严格贯彻总行要求做好客户退出工作,确保产能过剩行业、落后淘汰行业的潜在危险客户及早退出我行业务。
2.公司联动,以大带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过去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关系变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关系, 从直接竞争变为协调竞争。中小企业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纳入到某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生产经营上, 成为大企业系列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行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我行将围绕优质大型企业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不仅有助于大企业的稳定小企业的发展,也有效的确保了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批发零售业务的联动发展。
3.抢抓机遇,占领新兴战略性产业客户
围绕新三板企业开展战略和新兴产业客户的营销储备工作,抢占未来供给侧主力企业,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跻身新三板的大量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中,有着众多契合经济转型方向、具备良好成长性的优质标的、企业科技含量高。目前,挂牌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5%,广泛分布于高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不少挂牌企业是所属细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特色鲜明,创新动力强劲,成长性良好。
4.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供高效、优质综合金融服务 培养专门人才。培养专业的员工队伍是实施专营化商业模式的人力基础,要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金融的成功经验,分层次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按专业分工培养对口人才,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建设渠道,多元化的培训管理方式,壮大人才队伍,构建专营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实施的坚实基础。一笔贷款的风险大小,关键在于信贷人员能否发现有风险隐患的问题所在,以及风险是否能够防范。他们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及实践锻炼的专门人才,有专业知识,有敏锐触觉,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水平,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力和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5.创新融资服务产品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银行的信贷投放不能采取大规模放款、长期融资方式。而是要根据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的即时需要,适当放宽准入条件,为其发放专项、短期贷款,短期迅速收回,形成小额快速循环的低风险的运行模式。因此在融资产品的设计上需要不断地创新。我行要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设计,在设计中充分把握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特点,创造出自己的中小企业信贷品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并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6.发挥集团的优势,打造中小企业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不仅需要融资,更需要能帮助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由于金融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找到与自身经营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也缺乏支持企业长期发展所需的融资规划能力。为此,我行应发挥集团的优势,联合集团旗下银行、证券、投行、保险、物流等各种业务资源,为中小企业客户设计专业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专业化的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客户类型、需求特点等,由产品经理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方案。一站式的服务利用集团的综合优势,引入了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上市辅导、增值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将传统的银行信贷、结算服务进一步延伸,帮助企业实现公司理财、发行债券、上市融资,更可为企业设计长期金融规划,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企业经营的全面提升。
(三)风险防范策略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我行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开展力度。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会带来高于大企业的信贷风险,包括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业务操作风险等,因此要做好风险的有效控制。一是认真筛选严格把关。我行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时,首先要把好企业进入关。例如,首先可以选择科技含量高的的新兴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是朝阳产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高,产品销售渠通畅,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无论从销量和价格上看都具有较大优势,这类客户盈利能力强、企业现金流量大,还贷能力强,而且这类客户发展壮大的机会最大,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机,我行应适时提供融资服务。其次是经营者思想稳健、管理经验丰富,经营正常的生产类和流通类企业。这两类企业有比较平稳经营业绩,同时有稳定的销售收入的现金流量,为按期付息还本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严格考察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当然对于不同经营特点的企业一定要给于不同的准入政策,要在充分了解企业的前提下,把好准入关,才能切实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二是融资资金封闭管理。风险控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企业是够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在把好准入关口的同时,我行也应从服务交易活动过程和资金结算信息入手,借助真实贸易活动,对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融资进行封闭管理,严密监控资金用途,达到银企“双赢”的效果。要制定客户经理即时监控等一系列严密的管理措施,加强对贷款的跟踪管理。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资产托管服务,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控制信贷资金风险,切实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
第二篇:(20160731)浅谈银行业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届农商发展论坛论文
浅谈银行业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零售银行部 刘洋
【引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以此形成了拉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序幕。面对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多维突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与金融交易习惯的演变的重要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促使农村金融供给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
关键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需求特征;转型升级
一、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官方定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换句话说,在变化了的农村经济形势和场景当中,银行业需要一破一立助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业对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达到盘活存量的目的。在信贷投放过程中优化风控模型、改善基础信息结构的不对称性;在机构业务方面强化便利支付结算与互联网化、创新电商融资服务;在全方位金融服务方面加强金融服务保障能力,分散转移农村金融风险。逐步引导农业生产过渡至农业产业经营、产业链的循环,用金融银行业资源引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农民购买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资源区域均衡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银行业的重要问题,凭借“虹吸效应”得来的资金的区域错配、项目错配、期限错配都不断的牵制着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与其在“红海”的制造业中一决高下,还不如乘早的关注“蓝海”的农村市场,有政策的引擎和驱动,银行业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更加通途。
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一)农户金融需求现状及特征
1、以对银行资产端的服务需求来看,农户因农业经营或日常消费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根据2015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固定观察及样本研究得出:根据样本量(2635份)得到15.41%的农户在生产经营或日常消费当中出现资金短缺;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根据样本量研究发现有2.28%的样本申请贷款,其中83.3%的获得银行贷款,资金需求满足程度55.4%;“申请贷款程序太复杂”是农户不愿意贷款的主要原因;银行贷款主要以中短期为主,质押担保形式发生变化等;
2、以对银行负债端的服务需求来看,首先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加快,农村耕地流转也加速运行,城镇化率的红利促使农民的信用货币持有量水涨船高;其次社会化的教育与互联网知识型的浸染,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与理财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资本市场良莠不齐,发展潜力巨大。根据我国官方解释,中国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民福利有着巨大的改善。
3、以对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需求来看,2015年10月24日,利率市场化正式登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舞台。然经济周期的下行及通货膨胀率的高企,不断的挤压着传统的银行定活期利息,这对催生农民理财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其次自2014年,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实施正式并轨政策以来,促进了农民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注入更多的关注与配置契机,通过银行负债业务催生的中间业务的渗透正不断的 1
第一届农商发展论坛论文
改变着农民的金融生活习惯。
(二)农业企业的金融需求现状及特征
1、农业企业在银行融资过程中的特点:缺乏抵押物(50%)、担保要求高(41%)、审批程序繁杂(9%)。然具体在农业企业贷款的场景当中是,又有由于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农业企业的贷款期限大都集中在短期贷款,对于农业企业的持续经营支持力度未对大化;农业企业的贷款利率过高,负担过重;农业企业的融资担保缺少抵押物;
2、农业企业在结算与财务操作方面的特点: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企业不断的将业务触角伸至商业经营领域,而对此所带来的大量资金结算、直接融资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其次随着生产经营的改善,农业企业的沉淀资金也发挥着规模效应,在激活闲置资金及运用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理财配置空间。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银行业的挑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靶向定位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而该靶向定位当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又有着相当深切的关联,最终是否落实到将成本、补短板则完完全全离不开金融银行的支持。金融银行在社会化经济结构当中的一环,在以上五个方向性的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供给侧改革更是离不开银行金融方面的支持,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制度创新增长提供动力支持。因此银行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自破困局,如疏通存量、化解风险和不良资产、调整信贷结构、改善产品供应等。
目前企业产能过剩大都是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导致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出现的,而实际上的结构性过剩是从有效供给的角度而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银行业在业务发展与快速扩张的前景下不断的加速网点布局,将产业竞争的重点切换至以“量”取胜,以求通过增加供给来改善发展情况。“有效供给”实则指的是“质”,通过增强核心业务能力,缜密的内控管理,高效的运作团队等。通过由银行内部发生的质变来提供金融服务则为落实在“有效供给”的角度。诚然银行品牌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但品牌背后的逻辑仍然离不开有效供给。由银行自身发展而引发的网点产能过剩,是银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所需要厘清的,需要通过完善运行团队、改善供给质量。
在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资金中大都转化成了固定资产,而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抵押品的价值也产生了正相关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潜在不良率较高,不良的贷款集中在产业链条当中纵向扩散,不良资产的处理难度增大,贷款质量日益严峻,造成整个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亮起红灯。而这些凝聚在农业产业上面的不良资金极大的占用着银行业的资金资源,抑制了银行业的资金效率。对于银行业来说,沉积在不良方面的资金就是由于市场原因而导致的被动产能过剩的资金库存,银行供给侧机构改革的首要责任是需要通过该款资产来盘活存量,改善供给质量。
长期以来负利率和信贷失控的因素早就了巨大的信贷泡沫,加之市场资金支持的银行的传统供给长期受到压制,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快速成长。尤其是平行于银行投融平台将银行内部壳资源的投融业务做成表外的理财业务,撬动了银行非理性发展的盲区,形成了银行的脆弱“杠杆”。虽然影子银行代表着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复杂多样的金融行为,但对于复杂的融资分股权和债权交易、保证金制度交易等确深远着影响着银行的银行机构的资金结构的合理性,加速着系统风险的发生。金融银行去杠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在经济下行周期当中,银行去杠杆化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则是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充分识别风险与投资机会,改善供给质量。
四、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要点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系统性负建设
1、正规金融机构经常以银行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主要原因,涉农银行常常对农户的偿债能力、负债水平把握不准。其实农村金融市场是既不缺乏优质资产也不是缺乏资金供给,只是传统金融银行受制于成本管控的要求难以监督农业生产与发展;其次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进行农业的产业对接,对农业单产品的研究、产业链的研究没有充分的准备与把控。
第一届农商发展论坛论文
2、农业发展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征催生的非标准需求难以促进银行的标准化产品的研发。而在规模上形成一定体量的农业产业则是银行争夺的优质资产,致使农村金融大量的信贷支持集中至单户或通过“漏损”投向非标资产,然后通过农村金融掮客将资金转化为杠杆资金流入非农领域。
(二)非正规金融被压制
1、民间借贷的作用被低估,甚至其所衍生出来的农村金融市场仅仅是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民间借贷的资金用途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消费型、投资理财型、融资中介型三类。然对于传统思维及政策性的宣传包围之下,民间借贷在农村金融之中呈现一片氤氲之势,不得待见。
2、常规的小贷公司、商会、典当行等充当农村金融角色的后备力量当中,仍然遭受着居多的限制和压制。也正因为正规金融主导的金融格局对民间各种投融资方式的压抑,致使民间金融乃至农村金融出现畸形的发展和变异,同时也产生了供给不足。
“三农”经济当中所言明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关注的是一种业态、一个业态中的集聚边界、一个集聚边界当中的主体。在这样限定的概念范畴当中所运行的收入水平提升、产业发展、社会进步至始至终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定时期的农村资源补给城市发展的“虹吸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农村金融发展时代已迎来逆转,打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改革供给侧结构型问题不仅需要分析清楚问题,更是需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改善供给。
五、银行业应对策略
银行业在面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下,首先要从自身金融资源供给侧出发,结合农村金融发展形势,在有效保证自身改革供给输出质量的前提下,既提升银行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又服务于农村金融。
(一)农村金融的资产端供给侧改革
1、创新农户标准化信贷产品。依据农业要素市场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最主要是通过利用耕地流转加速,利用三权分置的契机,利用政府服务角色的渗透,让农户主动完善农户征信数据,将征信数据的范畴扩散至家庭金融资产、不动产权属(宅基地)、社会关系(村集体红利、合作社入股)等软信息领域,同时银行业针对农业区域主经济作物、产业链价值流转、业态发展、无关联行业(替代行业)对冲等相关维度进行风险模型的设计与评估,根据该模型进行标准化的抵押品权属的设计,然后特定的设计出针对该经济作物业态的专属标准化金融产品,通过该标准化产品实现产业链的金融渗透与价值传导,从而实现单品农作物的供应链金融。
2、完善信用体系构造新型担保结构。利用上述提及的征信数据开展新型的“供销社(资金互助)+农保公司+担保公司+银行”的“三农”信贷支持模式。利用供销社的互助性质进行事实核查和担保、农业保险的风险转移、担保公司的担保投资功能担保模式。担保公司在为供销社调剂资金时,若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就由担保公司出面担保,从银行融入资金,从而大大提高了融资规模。银行业在供销社的农业产品销售产业链条当中以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补充补偿机制,极大的提高了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水平,又开创了产品的供给侧批量型供给。
(二)农村金融的负债端供给侧改革
投资产品供给的丰富。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居民乃至因耕地流转而致富的农户带来了大量的信用货币,在互联网的培育下,农户的知识水平及投资理财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增加和丰富投资金融产品方面为银行打下基础。然银行在面对去库存的问题下,通过ABS(资产支持证券化)的操作方法将农户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指引出炉,首批6家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即将落地,将加速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将极大的把沉淀资金的资产变为可流动的资产,增加银行的有效供给。而在此过程中所衍生的投资理财产品业将丰富金融业的产品体系。
(三)农村金融中间业务供给侧改革
1、互联网的金融结算业务。“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引发风潮,我国电子商务“黄金十年”过后,农村有望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引擎、新希望。银行业机构在创新业务的同时应顺应时代潮流与趋势,利用电子 3
第一届农商发展论坛论文
商务B2B模式将下辖供销社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拓展商户,发挥互联网金融结算优势,既有效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发展,又有利于资金沉淀和信贷回收稳健。
2、综合理财服务的供给。随着互联网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布局,例如阿里的“旺农贷”,京东的“京农贷”,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会趋向综合化发展。银行业应在互联网企业的金融理念影响下,不断的向农村市场开拓面向农村的现金管理工具、投资理财服务、保险、贵金属等业务,通过交叉营销与服务营销不断的改善农村金融的服务面貌,为农村金融的良性有序发展注入无法替代的影响,让影子银行等农村金融杠杆不断被传统银行所消化。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对餐饮业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餐饮业影响
班级:电子商务1501
组长:陶雄
2017.11.18 姓名:郑静松 陶雄 杨延陵 胡庆 班级:电子商务1501
摘要:侧供给改革就是通过各种措施使得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解放生产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创新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以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餐饮业的发展在新常态下的最大特点是大众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大众化消费比重越来越大,这便是餐饮业侧供给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位,打通供给和需求两侧,跟随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潮流,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知晓率,提升侧供给的质量水平、档次、服务,满足人们对餐饮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餐饮业、侧供给改革、挑战、机遇
目录
1、餐饮业现状与侧供给改革................................................................1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1 1.2餐营业现状.................................................................................1
2、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2 2.1国家大环境.................................................................................2 2.1.1中国对餐饮业的重视.........................................................2 2.1.2国家经济结构转型,餐饮业需求持续增长......................2 2.2“互联网+"餐饮时代.................................................................2 2.3国家政策的支持..........................................................................3
3、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4 3.1人才困境是餐饮业最大的问题之一..........................................4 3.2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4 3.3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水平低......................................................5 3.4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5 3.5食品安全仍任重道远..................................................................5
4、新形势下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6 4.1基本概念.....................................................................................6
5、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7 6供给侧改革对我们的影响...................................................................8 6.1国内就能提供“海淘”..............................................................8 6.2民生困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8
7、总结...................................................................................................9
1、餐饮业现状与侧供给改革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让行业内的各要素得到最优分配,提升经济增长点。从提高供给质量与数量出发,用改革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有序的要素配置分配,扩大行业供给量,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提高各个要素的生产率,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开源疏流优化投资、产业结构,使经济可持续告诉增长并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使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产业质量,优化流通路线,使得消费成为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优化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消费品的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1.2餐营业现状
近些年来,餐饮业的发展速度逐步走出低谷,回升也趋于稳定,餐饮业的高速增长与国家的政策是不可分割的。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餐饮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最佳要素配置的关键一年。餐饮业作为传统行业,在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引导下,餐饮业已经进入改善就业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供给结构调整阶段。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餐饮业将迎来四化(空间集聚化、品类定制化、服务只能化、产业融合化)的发展期。新常态餐饮业是以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 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联手互联网共同发展餐饮业,投向餐饮业的资本也在不断增加,餐饮业将迎来一波飞速发展的大潮流。
2、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
2.1国家大环境
2.1.1中国对餐饮业的重视
中国的餐饮业从古发展至今,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扩大企业的规模,中国餐饮市场以中餐为主,西餐占一小部分的规模,正在兴起之中,快餐以西式快餐为主。
2.1.2国家经济结构转型,餐饮业需求持续增长
由于国家将发展重心逐步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作为今后的发展产业布局,所以餐饮业也逐渐含苞待放,地位直线上升,建立与餐饮业相适配的加工产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服务流通成本,各餐饮企业积极配合国家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促进餐饮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稳定快速发展。
2.2“互联网+"餐饮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互联网网、各种“云”××的诞生,智能化,网络化逐渐进入公众的眼中,影响着人们的想法。当今这个时代,衣食住行几乎都被网络控制和影响着,网上不仅可以享受各种服务与娱乐,还能定餐送货上门。
“互谅网+”餐饮的时代背景下,许多聪明的成功人士已经创新出许多新奇的经营模式,例如外卖、餐饮、O2O等,很多餐 饮企业也在努力的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和寻找新的商机。微信和支付宝等手机APP的出现,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菜单进行点餐,这便是互联网下理应存在的支付模式,省去了找换零钱的麻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餐饮的需求与品质越来越高,需求餐饮服务化、舒适化、智能化,对餐饮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注重餐饮的便捷化还注重餐饮的营养健康化。餐饮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大船,与互联网一起前进,不断的寻求突破与发展。人们都很期待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中餐饮业的创新发展。
2.3国家政策的支持
2.3.1减少了重复纳税
营改增猴,国家减少了营业税和增值税产生的重复纳税,使行业减轻了负担,企业的所有业务都将通过生产及流通环节的交易进行税赋抵消,使生产效率得到最大化,使集团性企业的业务线更加清晰化,对核算及税务合规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2税率差给企业减轻了负担
营改增后餐饮业税负6%,且取得的进项税额为17%,税率差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直接而深远的。
2.3.3促使公司核算逐步走向正规化
税制的改革,有效遏制了假发票的使用,公司进项抵扣的要求,使得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也开始按着章法办事,企业对局面进行整顿,使整个行业经营水平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2.3.4个体户转为一般纳税人
只要达到一定规模,个体户也能转变为一般纳税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知识,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
3.1人才困境是餐饮业最大的问题之一
我国面临着人才流失这一重大难题。外资餐饮企业以各种优惠的手段、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吸引着我国优秀的餐饮方面的人才,这并不是指服务人员的流失,而是餐饮行业的高管。我国大部分高管都是厨师出生,他们精通料理烹饪,摸爬滚打的经营起自己的企业,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的学习餐饮行业的管理知识,完全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厨艺。我国并没有餐饮管理的专业,这就导致了餐饮行业管理人才的缺乏。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在缺乏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2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
国外许多知名品牌不断的涌入中国市场,比如FKC、德克士等,给中国的餐饮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国餐饮的标准化、卫生、安全等都相较落后,标准的楼后和不完善,直接的影响到了中国餐饮业的服务水平。3.3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水平低
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档餐厅过多,而符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餐厅发展水平低下,人力物力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行业技术知识啊得不到规范的学习,普遍是口头相传、按经验办事。行业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加重了餐饮业的两极分化。跟国外标准化相比,我国餐饮业缺少标准化的运作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3.4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自从2012年底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出台,对高端餐饮店过剩产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餐饮业进入艰难转型,理性回归、满足大众需求的成为发展的新常态。餐饮过剩产能在中央厨房领域依然存在,因此,餐饮业应该乘上这次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主动调整企业内部产业结构,以提升对各要素的利用率。同时,餐饮企业要实事求是,扩张发展可以,但是要注意不要造成产能过剩。
3.5食品安全仍任重道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食品跨第一产业农业跟第二产业食品加工工业链然后到达第三产业餐饮业,是特别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监管部门要多管齐下,各部门间相协调严格检查,企业要增强自律,加强内部管理,卖出高质量、卫生安全的食品才能赢得口碑、塑造品牌效益。
4、新形势下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4.1基本概念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5、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
5.1供需不匹配。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
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
5.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 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5.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6供给侧改革对我们的影响
6.1国内就能提供“海淘”
国人不辞万里去国外海淘,海淘网站也备受欢迎,老百姓更多选择外国产品实属无奈,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国内一些同类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这说明,我们供给端提供的商品出了问题——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未来,通过供给端不断的改革、完善,国内也能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咱老百姓也就没有必要跑到国外万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货”了。
6.2民生困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房地产、医疗、教育等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供给抑制”是造成当前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 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未来从供给侧着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房地产土地供给,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
7、总结
通过这次的作业,我明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知识,也了解餐饮业以后的大致流向,对于想做餐饮业的我来说,这次练习对以后的就业还是对自己的创业都能有一定良好的推动作用。餐饮业乘上了供给侧改革这艘大船,未来必定会一帆风顺、紧追时代的潮流。国家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促进了餐饮业的转型升级,使得餐饮业各个要素能够合理配置,内部结构能显得更加整齐清晰,提升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还优化了流通结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有效经济总量,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如今的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餐饮业会与互联网齐头并进,先进的互联网化经营管理工具可以创新餐饮业的销售模式,提高消费水平,提高人们的用户体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互联网+餐饮业”模式必定会万紫千红、姹紫嫣红。
第四篇:习近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个核心问题的论断
习近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个核心问题的论断
原标题:习近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个核心问题的论断丨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④
学习大国按:从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从重庆、安徽到黑龙江、宁夏,今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对各级官员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屡屡围绕3个核心问题提出论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当前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思潮,习近平究竟怎么看?今天学习大国(XXDAGUO)带你认真学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今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详细解释:
1、供给与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2、供给侧与需求侧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基础:“结构性”十分重要
——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是这样说的。“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
(2)重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根本: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此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听取了改革委、国资委、住建部及江苏、重庆、河北以及深圳汇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他进一步指出:(4)主攻: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5)本质:深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4、与西方供给学派区别开来
——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西方)供给学派强调的重点是减税,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并且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供给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两个。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
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1)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
(2)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
(3)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2、供给侧成主要矛盾习近平进一步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
(1)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内庞大的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2)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牛奶就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信誉保障的要求,大豆生产缺口很大而玉米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农产品库存也过大了。
(3)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因此,习近平认为:
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是关键。习近平在京主持会议、离京调研考察,从宏观到微观都“现身说法”,作出重要指示。
1、简言之:“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习近平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简单来说,就是: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人民日报《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完成“五大任务”,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2、具体说:各地区各部门要摆上重要位置
今年以来,习近平分别赴重庆、安徽、黑龙江、宁夏调研。在考察期间,习近平向四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1)重庆:提高质量和效益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安徽: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3)黑龙江:转方式调结构 ——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4)宁夏:欠发达、发达地区要联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达地区要有新作为,欠发达地区也要有新作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邱海平
2016年02月05日10:54
来源:红旗文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同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计划,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所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持社会生产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按劳分配原则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避免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不仅能够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极大地焕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避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民群众的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必须遵循的路线和道路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或赚钱为目的,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与资本的内在要求相矛盾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更多,从而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及价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资本追求的却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物质财富。这样,资本生产的商品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就越少,从而平均利润率具有一种下降的内在趋势,这就迫使资本必须加快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同一单位的资本获取的剩余价值会更少,平均利润率进一步趋于下降。这就形成一种循环,正是这一循环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第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足够的市场购买能力来消化或购买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恰好不能保证这一条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生产供给相比总是不足的,因为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财富占有在资本一方和劳动一方的两极分化。除此之外,资本主义生产还表现为一种无政府状态,即使是资本之间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确定性和经常的不平衡。因而,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与最终消费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这些矛盾总是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方法来进行一种强制性的解决。第三,资本为了获得利润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职能资本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统。信用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一定阶段的经济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创造出一套投机和欺诈机制,使现实资本更多地转化为虚拟资本,从而产生了国民经济金融化,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最终必然产生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矛盾会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最终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朝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去改,绝不能如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盲目迷信市场的力量,而应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解决供给侧问题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的。一定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决定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同时,一定经济制度下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关系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一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一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对外贸易增长乏力、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失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资源生态危机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供给侧的性质。因而,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切合实际的。但必须深究的问题是,产生供给侧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须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特殊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经济增长模式。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实际职能上的企业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国经济在一定阶段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又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因而,改革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才是治本之策。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如何通过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目标,这是能否解决供给侧问题以及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四、供给侧改革既应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生产在其中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社会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理论出发,才能全面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分配、流通和消费方面的改革的辩证关系,也才能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仅仅从供给或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是片面的,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割裂开来更是错误的,必须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而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活力不足。企业活力不足的根源在于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是因为它们生产的东西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而供求之间的矛盾既来源于供给侧,也来源于需求侧。因而,在强调和注重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重视需求侧的作用和需求侧的改革,其中,投资体制的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供给侧的改革与需求侧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改善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状况。
不仅如此,还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长期经济变量和短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供给侧更多地具有长期的性质,而需求侧更多地具有短期的性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供给侧也存在短期的经济变量,需求侧也具有长期的效应。就供给侧方面来说,不仅存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等长期经济变量,也存在产品库存、过剩产能、产品质量等短期经济变量。就需求侧方面来说,出口、消费和投资不仅具有短期经济效应,同时也会产生长期经济效果。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影响长期经济变量的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有关政策措施解决短期经济变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把这两个方面区别开来,又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统筹。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都没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据这两种经济学理论所制定的,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还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从而也未能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决抵制这两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潮的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方面具体政策。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