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度工作安排,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7月25日至2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明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神木、府谷、靖边、绥德四县,实地察看县级医院、疾控中心、合作医疗办公室、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并听取了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和部分基层人大代表、乡村干部和就医患者的意见。8月10日,调研组又召开了由市级各医改成员单位参加的工作汇报会,听取了市政府对全市医改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将医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多方筹资,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城乡居民大病救助体系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一是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55.09万人,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73.7万人,参合率达到95.63%。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资金由06年起步时的50元,逐年增长到100元、150元,到今年的人均300元,大大高于全省人均230元的标准。由于保障资金的增加,群众就医报销覆盖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都得到提高,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三是积极探索具有榆林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制度。从7月份开始,全市实行了统一筹资标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补偿方案、统一服务监管,统一信息化管理的“六统一”管理模式。这项制度的实施,既方便了广大农民在市内就医,又可以提高新农合的总体保障水平。
2、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及时进行动员、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在公立医院及各类医保定点药店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执行国家药品目录内307种和省上增补的191种基本药物参加全省统一招标配送,进一步降低和统一基本药物价格和品种。全市244个乡镇卫生 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761个村卫生室开始实行药品采供“三统一”。截止6月底,全市基本药物累计采购金额达到6093.4万元。
3、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从07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三年时间对乡镇卫生院进行重点建设。到国债项目和08年、09年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启动,我市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了房屋建设和设备配套工作,12个县级医院的重点建设任务也基本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已有3922个村卫生室达到了省上的验收标准。二是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2010年,全市培养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人才222人,卫生技术人员444人,乡村医生4138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40人。有7家中、省医院和我市的11所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从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长期合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县、乡两级医院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目前,我市较好地实施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以来,全市农村孕产妇免费分娩补助项目救助孕产妇42601人,落实救助经费2878.28万元,住院分娩率达到97.6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1.20%,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61%。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正式启动。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也正式启动。截止7月底,全市城镇居民健康状况建档44万人,建档率达80%,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建档186万人,建档率63%,累计共为219344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检查。管理高血压患者110380人,糖尿病患者201650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3516人。
5、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今年,我市初步拟定了“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医药分开、有效整合”的公立医院改革思路,确定在府谷、神木、靖边、绥德、米脂五县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主要在公立医院内部技术人员聘用、专业岗位管理等方面积极改革,并通过取消个人收入与医疗收入挂钩的考核办法,寻求医院内部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降低医疗费用和加强监管的路径。目前各项试点工作在稳步推进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医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改工作进展不平衡。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来看,我市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展快、标准高,比如神木的“全民免费医疗”,府谷的“基本医保与大病救助相结合”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新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更成为卫生部的试点。但医疗机构的改革进展缓慢,各级医院基本上还在维持过去的运行模式,造成医疗保险、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对医院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越来越难。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一些财政收入较低的县由于医疗保障资金的提高,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落实难,新农合经办机构运转难,医疗机构建设投入难,药品零差价销售后对医疗机构补偿难的困局,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医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2、新农合市级统筹还需完善。我市新农合从7月1日起开始实行市级统筹,目的是体现公平,提高标准,扩大覆盖,但新制度实施的同时管理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市、县之间如何理顺管理关系,如何明确职责,县与县之间如何平衡,甚至一些县的筹资标准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如何在制度上积极探索还应该认真研究。从新制度推行一个多月的情况看,有住院人次增多、住院报销金额加大的趋势,有可能存在“轻病人”住院、“小病大养”导致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
3、药品“三统一”制度实施有偏差。药品“三统一”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能有效遏制分散的一对一采购药品过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送药品不能满足老百姓用药需求,配送品种单一,部分配送药品价格远高于试点前的药品价格。二是配送药品与老百姓用药习惯有差距。三是药品配送企业配送不及时,不能按要求配送到位,且品种、规格不齐全。
4、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普遍存在医技人员数量不足。县、乡两级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高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更为突出,全市244所乡镇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132名,仅有1430人持有执业医师证和护士上岗证。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多数职称较高的卫生技术人员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县乡两级医院中高级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三是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留不住人才、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满足不了农村群众看病需求。
5、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公立医院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虽然已经确立试点并逐步启动,但进展缓慢。各县区对公立医院改革多存观望态度,试点单位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与国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几点建议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破解医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扎实将医改工作推向深入
1、逐步探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是一项新工作,有许多运行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气做好市级统筹后的管理工作,扎实抓好市、县之间的制度衔接,有效杜绝新旧制度过渡过程中的断档,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确保新农合资金不流失不浪费,确保参合农民得实惠。
2、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市政府应抓紧制定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根据人口、收入水平合理配臵医疗资源,科学设臵医疗机构。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医疗机构规模扩张,应重点在管理体制和运行、保障、监督机制上下功夫,确保公立医院改革有序、稳步推进。
3、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政府应科学核定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建立健全基层卫生队伍正常补充机制,制定基层卫生医技人员职务职称晋升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医技人员的积极性。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本科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同时要制定全 科医生培养及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人才与功能配套。
4、继续完善药品采供“三统一”制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核实中标药品价格,形成较为科学的药品价格管理与控制机制,缩小药品价格虚高空间,真正把利益让给老百姓。要结合医疗机构用药实际,适当调整配送药品品种,扩大药品配送种类和范围,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要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配送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大对配送企业的约束和监督。
第二篇:县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深化改革促发展 创新机制增活力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搞好医疗卫生工作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上栗县医疗卫生系统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基础设施薄弱、队伍参差不齐、多数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的不利条件下,一跃成为硬件设施全省一流、医技人员业
务精通、医疗收入连年翻番的农村卫生工作强县,连续三年全市卫生系统综合考评第一。为总结推广经验,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对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凸显改革成效的三大亮点
基础设施全省各县区一流。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集医技住院大楼、综合办公大楼和门诊大楼为一体,医疗器械、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领先全省绝大多数县区医院。改建后的县中医院交通便利、就医方便,被省卫生厅领导誉为“发展变化最大、发展思路最清、成效最显著、医疗环境和住院条件最好”。县疾病控制中心规划科学,理念先进,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齐全,得到省级专家的好评,是全省县级疾控中心样板实验室。各乡镇卫生院环境舒适,设施完备,有的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病人与医务人员联系的传呼系统。全县88所村卫生室(所)业务用房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正朝100所的目标迈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总收入从2003年的800余万元增长到去年的6900万元,今年1-8月份已经达到了5000多万元。在业务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群众负担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药费用比例趋于合理,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2007年1-8月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1%,达到了省级医院医药收入比的水平,实现了“以技养医”、“以医养医”的良性发展。社会效益同步增长,2005年上栗县人民医院成为首批14个被省卫生厅授予“群众满意医院”的县级医疗机构之一,2007年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上栗县被评为了全省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全县已有4所市级“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8所市级“母婴安全卫生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持“三个全省领先”。一是报销手续之便全省领先。首创了“乡镇医院直补”,实行“即医即报”,定点医疗单位全部设立直补窗口,农民出院当日即可领取补偿款;实行“限时报销”,在县外住院的参合农户,出院后只需将相关手续交至乡镇农医所,15天内可领取报销款(省里的标准为20天);实行“电话预约送款”,登记了所有报销医药费的参合农民的联系电话,对居住分散且路途遥远的农户给予特殊照顾。二是补偿比例之高全省领先。上栗县新农合最高报销率达70%,实际补偿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可报销费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是受益面之广全省领先。结合本地实际,将住院分娩纳入补偿范围,将8种门诊大病纳入住院补偿范围或定额补助对象,扩大了受益面,1-7月以来,受益人口达5万多人次,总受益面列全省99个县市区的第15位。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五个统一”
1、收支管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卫生部确定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县,也是卫生部通报的试点工作先进县,上栗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县23家医疗卫生单位实行统一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方面,严格收入标准,实行一个标准收费,公开药品价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减免的特殊困难群体一律经过县卫生局批准,杜绝乱收费,收人情费。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由各乡镇卫生院出资,筹集一至两百万元,分期分批建设各乡镇卫生院,两至三年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改造。
2、人员调配统一,提高素质促交流。全县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下流动机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选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挂职;选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优秀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跟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学科带头人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设立了医疗培训中心,每年举办2-3期业务培训班,聘请省级医院专家给医务人员授课,今年已培训300人次。鼓励参加学历教育,组织了54名乡村医生报名参加中医中等学历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公开选拔,对普通医务人员实行逢进必考、双向选择和末位淘汰制。
3、药品采购统一,降低价格惠群众。推行
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采取限价竞价为主、议价为辅的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保证了药品质量,减少了流通环节,控制了药品的层层加价。今年1-9月,通过全品种集中采购,药价平均降幅达到了30.36%,让利群众200余万元。
4、设施配备统一,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县按照中心卫生院及普通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对省级下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五大件”基本医疗设备,即: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部手术设备和一般检验设备。对村卫生室(所)则结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抓好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统一购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医疗设备(资料柜、体重计、高压消毒锅、毁形器)。
5、操作规程统一,规范服务保质量。统一印发了临床诊疗规范,全县卫生系统临床医生人手一册,要求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医疗质量。统一印制了病历,制定了奖惩措施,发现不合格病历3次以上责令责任医生下岗,对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
三、值得借鉴的四点启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础。县人民医院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中医院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疾控中心建设投入500多万元,村卫生所(室)建设投入100万元,加上设施购置、人员培训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达2638万元,占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已达2000万元。除县本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还努力争取了上级部门和乡镇、村的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筹集资金。积极与省、市卫生部门进行业务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了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2个,建设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二是利用政策减少开支。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时,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土地全部划拨,规费全部减免,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同步建设节约资金。上栗县规定,在规划建设村委会时要规划村卫生室(所),村卫生室(所)建设要与村委会建设同步,建成后由县卫生局给每个卫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资金由村里补助。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上栗县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短三四年间跻身全省农村卫生先进县区行列,为全县40多万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树形象,群众观念是根本。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给群众带来最大的实惠。一是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连续几年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据调查,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主动上门走访、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恳谈会、建立投诉机制,广开渠道倾听民意,仅今年就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登门走访调查群众3000多人次,针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推出10条卫生行政机关政风建设措施、15条公立医院行风建设措施。三是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出台“三免四减半”等一系列惠民医疗政策,对特困户、低保户、70岁以上老年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农村独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实行“三免四减半”。三免即门诊患者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小换药费,四减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三级护理费等各减50%。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群众观念贯穿在上栗医疗卫生工作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时候。例如,提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有关负责人屡次表示希望在现有报销比例为70%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提高,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还谈到将与民政等部门合作,降低困难群体就医付费门槛,特殊情况下实行“零付费”,确保无一人因病返贫,无一人因贫困有病得不到治疗。
3、促改革,创新机制是关键。国务院《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上栗县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自2004年11月起,将原本下放到乡镇的卫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卫生室(所)管理权收回, 由县卫生局按照职责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实行机构、财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实践证明,上栗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源于这次一体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由地方管理,上级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县里管不了,乡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药了事,大病 “舍近求远”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机构治疗,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经濒临倒闭。面对这些问题,上栗县坚定地推进了一体化管理改革,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通盘考虑,实施全县医疗系统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开展横向互助,乡镇之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五指并拳,形成合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进行纵向联合,县乡村对口管理,对口帮扶;实行一级管一级,村卫生室(所)接受乡镇卫生院管理,乡镇卫生院接受县医院管理;倡导一级帮一级,县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村卫生室(所)。通过横向互助、纵向联合,全县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情况下,全县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4、强管理,监督制约是保障。率先实行“乡镇医院直补”后,有专业人士对此表示质疑,担心简化手续、缩短时间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农合资金的跑冒漏,但上栗县用完善的医疗卫生监督制约机制打消了有关专业人士的顾虑。县卫生局规定,县、乡、村要定期公示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补偿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并于每月5日前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帐,不定期对补偿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坚持报销费用卫生、财政双印鉴制度,形成了财政管钱、卫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为全面客观了解和掌握新农合情况,该县成立了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农医所、定点医疗单位的费用补偿、基金管理及医药费用控制等六个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反馈,检查结果在全县通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杜绝医疗中的腐败,上栗县将监督制约机制渗透到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监管和定期巡查相结合,自我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为加强日常监管力度,投资三十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全县卫生系统的局域网,对医疗卫生收费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执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县纪委牵头,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情况严重的予以处分。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拒收“红包”的签名活动,各医院向患者发放行风监督卡片,公开系统内八项行风纪律、八项服务承诺和投诉电话。通过教育整治,严格监管,使医务工作者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摆在首位,自觉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基本杜绝了收受“红包”,开大处方拿“回扣”的现象。
第三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和问题
2009年3月17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10年来的医改进程有了新的方向,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旧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大部分民众直接暴露在疾病风险中。政府不断将医疗重担直接卸给百姓,其后果导致许多百姓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发生。目前老百姓看病自负的比例超过六成,世界罕见。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量民众因经济能力有限而放弃求医。所谓“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就是真实的写照。
2.导致医疗卫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致使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二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三是医疗保险覆盖面积小;四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五是社会对医疗机构监管不足等等。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临床服务等内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责无旁贷,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着力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实力还不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所以,要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除此以外,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证老百姓合理规范地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物;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公平地享受妇幼保健、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等等方面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出路所在。
第四篇:关于杭州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杭州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9年12月16日在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杨戌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政府就全市医改工作情况作一汇报,请予审议。
一、市实施“四改联动”以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回顾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生工作,2003年出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险救助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四大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四改联动”)。6年来,我市坚持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医疗费用下来,医疗质量上去”为目标,在探索医改“杭州模式”上积累了初步经验,营造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深化医改把握了先机。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已竣工使用;市属8家新建医院布局调整进展顺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医疗服务网络化水平不断增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民资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基层卫生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口覆盖率达到94.9%,街道(乡镇)覆盖率100%,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卫生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落实,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基层卫生经费保障不断加强,“均费双控”实施得到有效保障;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收支两条线”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双向转诊进一步推进,市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与省、市级医院建立结队帮扶关系。
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和集团化管理稳步推进。全市先后有四家公立医院实施了改制试点;探索了市一医院与第四医院、妇保医院集团化管理;萧山医院由政府与企业通过股份合作方式组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初见成效。
创建成为全省首批卫生强市,五个主城区和桐庐县通过了省级卫生强区(县)考核;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出台了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医疗卫生管办分离“人字形”治理结构初步建立。全面推行公立医院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医院分配制度改革;定向培养、培训基层医卫人员;对年轻医生实行双向轮训;实施了“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
(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2003年以来,我市相继推进市属医疗机构药品联合招标采购,县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省市医疗机构药品联合集中招标采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和医药费用。积极探索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出台《关于推进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开展了社区基本用药“零自负”试点工作。认真开展专项整治与监督管理,初步形成了涵盖医保市场、医保定点、医药价格、农村医药、药品生产企业以及经营企业等多方面的立体式监管网络。
(三)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不断突破。
制订了《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覆盖率达到100%,实际覆盖率75%左右。2008年出台了《杭州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21%,年缴存标准为360元,人均筹资额达到164元。医保区域统筹取得新突破,正式签署了《关于沪杭两地委托结报对方参保人员医疗费的协议》,沪杭两地自2008年12月1日起实现互相委托结报参保人员医疗费。市区与萧山、余杭、五县(市)以及湖州市的共29家医疗机构实现了医保实时联网刷卡就医。
(四)医疗救助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相继在市三医院和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建立了惠民医院,为惠民对象提供医疗费用减免优惠。主城区市、区两级公立医疗机构设立了爱心门诊和惠民病房。据统计,近3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均每年为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减免医疗费用近300万元。
二、我市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的有关工作
4月份国家新医改方案发布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精神,扎实推进医改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领导,部署落实各项医改任务。
1.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医改工作、全市农村卫生工作等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调整充实医改领导小组,在发改委设立医改办,抽调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落实医改具体工作。2.进行现状比对。结合“四改联动”措施,就《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对照梳理,制订对策。总体上看,我市大部分医改项目已提前或超额实现国家和省里的要求,目前在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中已经领先的项目有:一是实现了全民医保。整合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工作;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已普遍建立门诊统筹;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补助标准、新农合参合率和最高支付限额均已领先;医疗救助方面建设“惠民医院”的做法被誉为“杭州模式”在省内和全国推广。二是药品生产流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临安市实施了“药房共管”探索、桐庐县实施了县以下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下城区探索的实施医保目录内部分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改革,我市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纳信息化管理等改革探索在国内广受关注。三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我市成为全国28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之一。全市全面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全国走在前列。主城区六个区已全部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先进区和全省示范区荣誉称号,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已有五个区分别被评为全国示范区和先进区。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均已提前落实,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已达到城区30元和农村15元。爱国卫生方面,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及区(县、市)“满堂红”。五是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卫生事业发展中心,探索推进“管办分离”。市属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和集团化管理均积累了一定经验。多元办医格局初具雏形,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和实力在国内和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3.开展资金测算。按照2009-2011年国家提出的五项重点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我市现有医疗保障政策,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测算统计口径初步测算,全市(大杭州)3年合计投入医疗保障经费约141亿元,以2008年为基数3年新增投入约93亿元。确保全市五项重点工作即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需方补助41亿元,确保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供方补助100亿元。
4.起草政策文件。在总结“四改联动”经验和充分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杭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及《三年计划》)的征求意见稿。同时抓紧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已制订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医改配套政策文件6个。在贯彻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个配套文件方面,我市已出台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的文件,其他政策文件正在抓紧拟订。
(二)明确思路,力创医改的杭州特色。
我市在认真贯彻医改精神的同时,力争创出杭州模式、杭州标准、杭州特色。目前拟定的医改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九项支撑”。一个总目标,就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民共享,具有杭州特色、全省领先、全国率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有效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缓解。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功能,提高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丰富保障层次,提高保障水平;四是配套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九项支撑就是指改革创新医药卫生九个方面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规划、准入和监管。二是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新体制,探索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浙江省推进医改提供地方经验。三是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重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等运行机制。四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责任。五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分类管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六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加强医药卫生能力建设。七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八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九是推进医药卫生地方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优化医药卫生法制环境。
与此同时,我市还提出了三年内深化医改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是扩面提待,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做好配套,分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强化基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大投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创新思路,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三)加快进度,全面落实2009年五项医改重点任务。
2009年,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09〕75号)10项任务34条具体目标,我市在落实各项医改任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一是已实现医保全民覆盖。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88.69万人;城居医保参保人数达到76.29万人(其中大学生35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46万人。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均已纳入参保范围。二是全面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依法破产国有企业及其他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三是今年新农合参保率为99%,达到国家和省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的要求。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一是城镇居民人均补助标准最低117元,最高500元;农村居民最低补助117元,最高260元,超过国家每人每年80元的补助要求。二是根据国家要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目前我市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已达6倍以上,正在拟订职工医保、城居医保政策,明年起将最高支付限额标准调整到6倍左右。三是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和门诊大病费用,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已达76%以上,城居医保报销比例为40-86%,新农合报销比例为40-60%,均已达到国家要求。四是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均已开展门诊统筹。五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人均救助资金超过7元,救助资金结余率不超过10%。六是已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探索建立“2+1”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将城居医保和新农合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已基本完成政策初稿拟订工作。各县市在本统筹区内基本实现“一卡通”,部分统筹区探索实施委托管理、联网结算和异地经办等办法,初步缓解了异地就医结算难问题。目前正在调研建立市级医保信息平台,为建立全市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做好准备。2.分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该项尚有4条目标待国家和浙江省出台具体政策后方能落实。目前,我市已转发省里文件,贯彻落实省里确定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确定了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临安市、桐庐县五个区(县、市)作为全市30%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试点,积极做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准备,争取按要求年底前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统一采购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主要准备工作包括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开展基本药物制度相关宣传,落实基层卫生投入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等。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启动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新建、改扩建。力争2010年春节前完成586家村卫生室新建,2010年7月底前完成530家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一是正在调研制订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培训规划。二是开展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招聘执业医师工作,今年已通过省医高专招收123名大学新生开展为期三年的定向培养工作。三是建立对口协作关系,每个三级医院对3个县级医院、二级医院对2个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长期对口协作,今年将派遣60-80名城市医院医师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一是正在开展调研,探索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和满意度评价制度,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相衔接。二是督促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农村医疗机构予以补助,其中市财政按农村户籍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给予奖励补助。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该项所有目标已基本完成。一是我市已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创新实施青少年免费口腔保健,实施婚前医学检查、优生检测、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四项免费”服务。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工作,争取今年年底前,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0%左右,农村居民试点建档率达到5%,并试点实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二是已全面完成对15岁以下人群的乙肝疫苗补种工作。三是根据要求已在富阳市启动全省“两癌”检查试点县工作,对35-59岁农村妇女常见病进行检查。已开展全市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工作,对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四是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截至目前已累计为2056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五是支持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预计年底前完成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5万座,超过年初计划新建7万座的目标。六是已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县(市、区)不低于15元,主城区不低于30元。5.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我市积极联系省卫生厅规划设置杭州市区两级公立医院,重组整合省市、地方和高校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领域。推进实施“市校合作、股份运作”的名院集团化发展模式,引入了浙江大学、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的技术、品牌资源,加快了新医院的高起点建设。研究卫生行政部门与卫生事业发展中心“人字型”结构运行模式,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
除上述已完成的任务之外,我市加快推进了尚未达标项目的医改工作。一是积极做好实施基本药物目录相关准备,待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文件出台后立即实施;二是逐一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尚未落实的个别任务,如对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已有富阳市作为全省试点正在落实前期准备,对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和生育妇女补服叶酸已有部分区、县(市)正在实施;三是加快村卫生室建设进度,力争2010年8月底全面落实;四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五是结合国家和省即将出台的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同时在三级医院试点开展医院电子病历标准规范以及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研究,力争实现预期目标。
三、下一步我市深化医改的重点
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召开全市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我市医改工作任务,出台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10年是深化推进新医改的关键一年,我市将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力争在七个方面求得新突破。
(一)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健全组织,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统筹协调,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考核检查制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推进各地落实医改各项任务,确保实现各项预期目标。四是加强信息收集和经验总结,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推广典型经验,动态反映我市医改工作整体和局部情况。
(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是调整完善公立医院布局规划。结合省会城市的特殊情况,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注重整合省市、地方和高校卫生资源,完善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领域。二是推进实施名院集团化。进一步加强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的医疗卫生合作,使我市新建医院充分依托名校的人才、管理、教学、科研、国际合作等资源平台,促进名院和新院一体化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引入企业治理架构,成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三是研究卫生行政部门与卫生事业发展中心“人字型”结构运行模式,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
(三)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争2010年春节前完成586家村卫生室建设,2010年7月底前完成530家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实现全市每个乡镇均有1所乡镇卫生院,行政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100%。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培训规划,计划新招收250名大学生作为向农村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三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务人员经费,完善绩效考核和满意度评价制度,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补助方式,实现与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是重点抓好涉及面广、影响全民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二是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县(市、区)15元、主城区30元的基础上各提高5元,力争提前实现国家要求。三是推进重点公共卫生项目有所创新。实施困难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治疗,应急接种,优化优生优育“五项免费”服务等项目。
(五)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扩大国家基本药物使用领域。在30%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础上,推进其他各类医疗机构按规定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并在所有医保定点零售药店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加强用药管理,规范临床用药。二是完善医药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药品招投标采购,加快建立县以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配备使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现代化药品物流体系。三是完善医药市场监管网络。强化基本药物的生产、经营、监管和质量监管。
(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一是稳步提高职工医保和城居医保参保率。二是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尽快制定出台政策,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三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按政府主导推进、政策基本统一、基金分级管理、市级风险调剂、分步分类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四是建立市级医保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异地就医“一卡通”,建立较为完善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七)加大宣传引导。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提高社会对医改工作的认知度,合理引导社会心理预期。开展政策解读和面向群众的社会宣传,及时推介医改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医改工作向纵深迈进。
第五篇:暑期医疗卫生专题调研报告
暑期医疗卫生专题调研报告
在校团委的有序组织下,来自不同年级、系办,不同学生组织的共xx名同学组建成了医疗卫生专题调研队。在指导老师刘部长的统筹安排下于xx年7月7日下午3点30分开始对泸州市江阳区竹苑社区的常住居民进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为他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经过为期一周的调查、整理,我们一共建立了xx余份个人健康档案,其中,老人xx人,高血压xx人,老年人中患高血压的有xx人,糖尿病xx人,儿童xx人。从数据看来,在此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约8.40%,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尤高,达88.11%;糖尿病患病率稍低,但也不容乐观,约3.53%。因我们在调查前未与小区物业提前沟通,也没来得及出通知或公告,所以许多居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活动。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居民不理解,甚至对我们的身份产生怀疑,不愿意配合调查。特别是涉及姓名、联系方式、工作、既往病史时,大家都会比较避讳。有人说,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体检的,不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也有人说,自己年轻,没必要;还有人觉得自己本来就有保险的,用不着,而且他们觉得在社区建立的个人健康档案会威胁到个人的隐私安全。
我想,这些居民应该还不太了解这项国家政策,并且,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责和工作不熟悉,缺乏医与患的基本信任,觉得小卫生站没什么用,看不了病,一定得去大医院才能心安,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当然,也有许多居民非常热情,很积极地配合我们的调查。当我们无数次的敲门、解释,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时,那种感激和兴奋是难以言表的。因为,他们的认可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所做的事情是对的,医生的奉献是有意义的、是社会需要的,而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也会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畏和向往。
不论大家的态度怎样,我们每次敲门总会面带微笑,重复同样的内容:“你好!我们是竹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为社区的常住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请问方便打扰你几分钟,配合我们填一下调查表吗?谢谢!”“姓名、年龄、职业、既往病史······”虽然枯燥,我们依然热情饱满。我们去调查时,很多都只有老人在家,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很孤独,我们给他们做调查时也聊些其他的。比如,我们去的时候也会特别叮嘱老人:饮食尽量清淡点,平时少食多餐,苦瓜是解暑好菜,夏季可以煮食绿豆粥,尽量不吃剩菜剩饭,注意个人卫生等等。他们非常高兴,觉得好久都没人这么关心过自己了!最后,老人甚至还会 对我们说“谢谢!”,我们心里不禁有些心酸和怜悯,老人们真的很缺乏关爱!
另外,我自己在调查中也作了反思,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准备工作:
需要提前与各个小区物管联系、沟通,将事情提前通知到位,并按人员合理分配工作任务
二、关于居民健康知识的普及: 1、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的《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健康档案为载体,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2、以病人为核心,病历是医疗工作的全面记录,客观地反 映疾病病情、检查、诊断、治疗及其转归的全过程,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字、数据、图表、影像等资料的有机整合。电子病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病人的病历汇集到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获得病历的有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规范化的信息。
3、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 重要工具;是社区顺利开展各项卫生保健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及提供经济、有效、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4、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原则:
1)逐步完善的原则;
2)资料收集前瞻性原则;
3)基本项目动态性原则;
4)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
5)保密性原则。
5、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内容: 全科医疗健康档案在内容上分为3个部分,即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在全科医疗中应用十分频繁,使用价值也最高。
6、居民健康档案的特点和意义:
1)内容更全面充分,不仅能记录病史、病程、诊疗情况,还可以完成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
2)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更广泛,电子健康档案和计算机信 息系统的应用,将使医生会诊的时间大大缩短,质量大大提高,上下级医院的信息交流更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水平;
3)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更方便,其特有的数据格式和集中 的存储,有利于快捷输入,迅速检索查询、调用处理各种诊疗信息,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大量集成资料,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同时也是统计分析、卫生管理的全面可靠的资料,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4)档案存储更简易,能实现大量存储和实时存取的统一,占用空间小,保存容量大,能永久保存;
5)居民健康档案可以直接、快速、准确的为突发性、传 染性、多发性病提供资料。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落实:
1、日常工作时,态度热情,服务周到,注意健康小知识 的宣传普及;
2、定期分批次组织社区常住居民进行常规体检,并注意 通知到位;
3、每次居民体检结束以及看病后,做好相关记录;
4、社区可以就近与泸州医学院联系,组织医学生志愿者 定期在社区为居民量血压,宣传实用健康小知识、急救知识等,增强居民卫生意识。
当然,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
一、团结就是力量。
以两人为一组,小组之间精诚合作,互相交 流,相互帮助,团队任务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前进,高效完成。随着工作的进行,我们相互也越来越熟悉,大家也收获了友谊。
二、团队效率有赖于正确有效的指导。
指导老师刘部长每天都会关 心我们的工作业绩,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出一些建设性指导和建议,使全队工作顺利完成。
三、有效的沟通是任务完成的关键。不仅要使居民相信自己,还 要让他们理解、主动配合,让他们感觉被关心和重视。而我们自己的沟通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四、这是对耐心和恒心的考验。调查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所有 居民,必然会有很多人不理解或怀疑,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开始和继续我们的工作。调查工作需要家家户户亲自上门问询,并负责解释以及协助填表,看似内容很少的一张表,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个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更需要提高居民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意识。我国居民的健康保障,仍有赖于国家卫生制度的完善,和医疗知识的普及。而社区卫生机构作为基层医疗组织,需要从小事抓起,做好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状况的调查、记录,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建设性指导和建议,使全队工作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