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子洲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子洲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李文宁 王亚峰
党和政府始终把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家庭幸福和睦,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一、学前教育基本情况(一)园校设臵和分布。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园校8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2所,附设学前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附设学前班的小学77所。城区现有幼儿园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所,城区附设学前班的小学4所,乡镇有幼儿园1所,附设学前班的学校16所,附设学前班的农村小学65所。
(二)适龄人口分布及入园情况。
全县3-6周岁人口总计12280名,其中劳动力转移外出学前儿童5526名,境内居住和留守儿童6754名。在年龄分布上,3周岁儿童1672名,未入园;4周岁儿童1683名,已入园403名,入园率24%;5周岁儿童1694名,已入园641名,入园率38%;6周岁学前儿童1705名,已入园1466名,入园率86%。全县在园(班)儿童2510名,设88个保教班,在园教师79名。其中城区在园儿童1330名,开设27个保育班,班均学前生49名。乡镇和农村在园(校)学前儿童1180名,开设61个教学班,班均儿童20名。
(三)幼教条件。
全县学前教育办园(班)条件十分简陋。县幼儿园和县城内2所民办幼儿园设有学前生休息室和学前生餐饮室,其它幼儿园(班)均没有学前生休息和餐饮设施。部分幼儿园(校)有零星的幼儿活动器械,多数附设学前班的学校没有幼儿活动器械。全县幼儿园(班)均没有学前教育功能部室及其保教器材。
(四)师资水平。
全县公办幼儿园园长2名,均为幼师学历,学历达标率100%,均参加岗位培训,岗位合格率100%;民办幼儿园负责人2 名,学历和岗位均不达标。在编专任和聘任教师73名,公办幼儿园(班)在编教师63名,取得幼师学历或相当于幼师学历19名,学历达标率30%;在年龄结构上,51岁以上教师8名,占教师总数的13%;41-50岁的教师35名,占教师总数的56%;31-40岁的教师10名,占教师总数的24%;30岁以下的教师5名,占教师总数的8%。民办幼儿园聘任专任教师10名,其中幼师学历1名,大学专科学历1名,高中学历8名,年龄全部在30岁以下。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贫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两基”达标以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育相比其它各类教育发展缓慢。
(一)管理体制滞后,办园水平不高。
3-6周岁时是孩子智力开发性格形成的黄金时段,因此,学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目前,全县学前教育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县教育局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对学前教育进行统一管理。县办1所幼儿园,园长和保教人员由县教育局任用和调配使用,但没有专职保育人员和医务人员。民办幼儿园2所,已通过县教育局审批并注册。乡镇1所幼儿园由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其它九年制学校和小学附设学前班由学校管理。全县幼儿园(校)还没有省市级示范幼儿园。
(二)经费投入不足,硬件建设落后。
全县有1所县办幼儿园,县财政由于经费困难对学前教育还没有经费预算。学前教育按县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能够维持正常的收支运转,但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大部分幼儿园不仅校舍不符合规范要求(即幼儿学习、生活分离),而且其中多数幼儿园连最基本的幼儿游乐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活动场所了。阳光幼儿园距离天然气井十多米,且园舍是临时工棚改造;双语幼儿园是租来的民房,设备很简陋。县职工幼儿园校舍少,且有700多名幼儿,最大班额70人,超过国家标准一倍,还有上百名适龄儿童无法入园。
(三)师资力量薄弱,“小学化”现象严重。目前,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幼师院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太小,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不少学校学前班基本是每个班只配一名教师,没有分设教养员和保育员,幼儿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一些幼儿园和个别附设学前班,为了迎合家长心理,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的教学也参照小学的做法,注重读、写、拼的学习,个别学前班给幼儿考试排名次,“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缺乏科学的施教方法,致使幼儿智力得不到良好开发。
(四)办园规模不达标,安全隐患重重。
我县除了一所县职工幼儿园和马蹄沟中心幼儿园外,主要靠社会力量承办,个别下岗职工,社会无业人员为了生计,他们利用私房或租房开办个体幼儿园,因资金不足,办园规模达不到标准,致使安全隐患较多。一是由于幼儿活动室空间小,幼儿多,聚集密度大,如遇特殊情况紧急疏散时易引发安全事故。二是接送幼儿随意性大,无安全制度,在接送幼儿方面没有专门的接送登记册,有的不按时接送,有的随意委托他人接送,有的甚至不接送,路途安全保障差。三是没有专业安全保卫人员,如遇社会闲杂人员强行进入园区,园校方缺乏有效保卫力量予以制止。四是饮食卫生条件差,有些幼儿园根本就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专门的碗筷消毒柜,碗筷混用,消毒不严,厨师无健康证,防鼠、防蝇等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发育。
(五)城区县办幼儿园发展滞后。
始建于1978年的唯一一所公办的县职工幼儿园,基础设施差,没有洗手设施;锅炉及供暖管道陈旧,需更换维修;门窗破旧,不能正常开启通风;园区狭小,无法满足幼儿活动要求;班额过大,存在不安全隐患。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县职工幼儿园园前的土地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现在的县职工幼儿园校舍少,学生多,本来许多孩子入园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再加上每天都有大小车辆在园区外的空地上随意出入和停放,上学和放学时,车辆就更多了,安全问题就更难保障了。另外,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也制约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建议和意见
(一)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并新建县第二幼儿园。
一是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学前教育的建设与维护、教育活动开支等幼教事业。幼儿园和附设学前班的学校要逐年有计划地从收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二是要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新建县第二幼儿园。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将其纳入基础教育总体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及规模。为学前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在居民聚集的地方或者可利用的闲臵教育资源,新建县第二幼儿园,以缓解当前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三是重点解决县职工幼儿园园区狭小的问题。明确县幼儿园园外土地使用权属,筹集资金,改扩建县幼儿园。在县职工幼儿园原有的基础之上,将闲臵在园区外的土地供幼儿园使用,以缓解城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二)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成校方、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有效预防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确保儿童安全。一是在园校门卫的管理上,要配备园校保安人员;上学和放学时,园校方积极与公安部门联系,由公安人员配合园校,保障学生的出入和过马路安全。二是幼儿园进一步完善卫生设施,做好碗筷消毒,防鼠、防蝇、防病等卫生保健工作,要使用符合餐饮业标准要求的灶具、餐具,禁止有毒有害塑料制品进厨房。三是要建立应急预案,各幼儿园要在不断加强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防火、防震等方面的演练,以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
(三)整顿办园秩序,健全责任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严格收费标准,不断规范办园行为。加大对民办个体幼儿园办园整治力度,对那些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大,又无证经营的个体幼儿园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严格办园审批准入制度,不合格者一律不予注册登记。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安全责任制度,切实把幼儿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严防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建议县教育局对幼儿师资方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批轮岗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要从培养和提高师资入手,抓紧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吸纳从幼师毕业的有专业知识和良好师德素质的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克服幼儿教师老龄化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中,要定期对园长(校长)、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可利用寒暑假);各幼儿园(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园长的管理水平和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技能,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五)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幼儿教育实质上是启蒙教育,影响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家庭、校园、社会的共同的责任。一是要努力培育健康文明的家风、校(园)风和社会风气,教师、家长及社会成年人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以身作则,讲文明语言,做有益之事,为幼儿做表率,树榜样。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以此为载体,让幼儿逐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学科学的良好思想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三是要注重传统教育,让幼儿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同学,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
目前,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只有把学前教育同义务教育同等重视,确立学前教育公益性地位,把学前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系列,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篇:东城区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东城区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政策解读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东城区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根据《北京市市级财政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暂行)》和《东城区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结合东城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区教委与区财政研究制定了《东城区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试行)》,并作为落实《东城区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重要举措之一,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的教育目标,加快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政策制定的目标和支持的方向
我区学前补助政策是紧密围绕《东城区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的“新增6000个学位,实现常住户籍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的目标任务,以解决区域内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为中心,以市区两级补助相互补充为原则制定的,支持学前普惠教育。通过财政补助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合理配置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努
— 1 — 力构建多种层次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政策补助重点:一是鼓励各级各类幼儿园扩大办园规模,增加学位供给;二是支持公办性质单位自办园建设,鼓励机关、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恢复或新开办幼儿园;三是引导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充实区域内办园力量,均衡教育资源;四是鼓励非教育部门办园招收东城户籍幼儿,缓解区域内幼儿入园压力。
三、政策补助范围和标准
我区学前补助范围惠及区域内所有公益普惠性质的幼儿园,并延伸到新型的办园方式“社区办园点”。(社区办园点请参照市教委等部门印发的《北京市学前教育社区办园点安全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试行)》京教学前〔2017〕4号)。具体补助标准:
(一)学前教育生均定额补助,是为了鼓励区域内社会力量办园设立的,补助范围主要是公办性质非教育部门办园(包括街道幼儿园、集体性质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和其他非教育部门公办幼儿园)、注册登记性质为非营利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按3至6岁实际在园儿童数补助。纳入财政预算资金保障的幼儿园不再享受生均定额补助。幼儿园收费项目和标准不高于同级公办幼儿园政府指导价。社区办园点收费项目和标准不高于无级类公办幼儿园政府指导价(以下各补助标准均按此收费要求执行)。依据不同办园级类,补助标准为:
市级补助:对示范级和一级幼儿园按照每生每月1000元、二级、三级园按照每生每月700元;
— 2 — 区级补助:在市级补助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再增加每生每月500元,同时扩大补助范围,补助范围延伸至社区办园点,社区办园点补助标准每生每月300元。
以一级以上幼儿园为例,市区补助叠加起来,每个幼儿园每生每月可获得1500元补助。
(二)扩大办园规模租金补助和一次性扩学位补助,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区域内所有公益普惠性质幼儿园扩大办园规模设立的。
1.扩大办园租金补助
补助范围主要是区域内所有公益普惠幼儿园(含教育部门办园、非教育部门办园(包括街道幼儿园、集体性质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和其他非教育部门公办幼儿园)、注册登记性质为非营利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租赁场地扩大办园规模给予租金补助。享受租金补助幼儿园包括新租赁场地扩大办园规模的存量幼儿园以及通过租赁场地新举办幼儿园。幼儿园收费项目和标准不高于同级公办幼儿园政府指导价。补助标准为:
市级补助,在上年办园规模(幼儿园办园使用面积和在园儿童数量)基础上,幼儿园通过租赁场地扩大办园规模给予租金补助,对通过租赁场地增加学位增加办园租金的给予最高每天5元/平米的租金补助,实际租金低于补助标准的据实补助;
特殊地区租金高于市级补助标准的,区级专项补助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相关规定研究处理。
— 3 — 公办性质幼儿园使用其举办单位或主管部门房产办园不纳入补助范围。民办幼儿园租赁教育部门接收的住宅配套教育房产不纳入补助范围。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租赁场地用于扩大办园规模的纳入租金补助范围。
2.一次性扩学位补助
补助范围主要是区域内所有公益普惠幼儿园(含教育部门办园、非教育部门办园(包括街道幼儿园、集体性质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和其他非教育部门公办幼儿园)、注册登记性质为非营利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补助标准为:
对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扩大办园规模按每增加一个班给予的一次性补助,市级专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1万元,区级专项补助标准每班每年10万元。存量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享受扩学位补助政策,仅适用当年小班入园儿童数量。
(三)接收本区户籍幼儿定额补助,是为了鼓励非教育部门办园和社区办园点招收东城户籍幼儿设立的,补助范围主要是公办性质非教育部门办园(包括街道幼儿园、集体性质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和其他非教育部门公办幼儿园)、注册登记性质为非营利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按接收本区户籍3至6岁在园儿童数补助。
补助标准根据接收本区户籍幼儿比例不同设定,接收本区户籍幼儿比例达到70%以上(含70%),补助标准按照本区户籍幼儿每生每月400元;接收本区户籍幼儿比例达到69%—50%(含 — 4 — 50%),补助标准按照本区户籍幼儿每生每月300元;接收本区户籍幼儿比例达到49%以下,补助标准按照本区户籍幼儿每生每月200元;未接收本区户籍幼儿的不享受此项补助。
四、政策补助使用范围
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的项目要直接与缓解“入园难”问题,应全部用于幼儿保育教育活动、改善办园条件、教师培训等支出,非教育部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及社区办园点可用于编制外人员经费,促进聘用教师待遇与编制内教师同工同酬,不得用于教育部门办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各类罚款、偿债和捐赠。租金补助应全部用于租赁办园场地租金。
五、政策补助的申报
申请市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幼儿园负责每年9月20日前将包含幼儿园和在园儿童基本信息的基础数据录入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项目预算资金申请报告、申请表(附件1-3)及有关附件资料报送区教委。申请区级专项补助资金的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负责每年9月20日前将项目预算资金申请报告、申请表(附件4-6)及有关附件资料报送区教委。各预算申报单位要确保申请资金提供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政策补助监督与管理
享受政府补助的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应在门口显著位置、公示栏和招生简章公开幼儿园的等级、收费项目和标准、享受政府
— 5 — 补助政策、补助标准及补助金额。主动接受上级教育、财政部门、各级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检查与监督。对项目单位弄虚作假、截留、挪用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以上是《东城区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试行)》的主要内容。
北京市东城区财政局 2018年5月24日
第三篇: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1.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仍较为稀缺,解决“入园难”问题是群众的急切期盼。唐春成/图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在我国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奠基地位,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学前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更需要整个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补充、创新乃至变革。另一方面,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需要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家庭等多方面通力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发展学前教育关系着社会福利、经济与教育等民生问题
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学前教育事业兼具社会福利、经济和教育三重职能。从社会福利上看,学前教育是政府支持家庭养育下一代和减少儿童起点差异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对于纠正社会阶层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有重要作用;从经济上看,学前教育为妇女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对增加家庭收入与家庭消费都有重要意义;从教育上看,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早期认知、情感和技能开发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前教育的发展定位需要在社会福利、经济与教育这三种框架下加以确定。
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还不能满足所有学前儿童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和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导致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仍较为稀缺,不完全符合纯粹公共产品的基本特性。现实中“公立园挤不进、私立园上不起”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形在各地都比较普遍,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公益定位不清,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均衡教育资源中的责任缺失,以及市场发育不良,致使在学前教育阶段,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明显落后于其他教育阶段。
发展学前教育离不开整个教育制度与系统的变革与发展
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不依附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独立存在价值,即表现为在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然而,任何阶段的教育对幼儿的作用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任何阶段的教育都要与后续或后一阶段的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其作用与价值。正如我国古代蒙学的原则与方法,幼儿教育贵在“养正”,在人的身心未定型时避免幼儿的发展走向“歧途”。因此,在承认学前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同时,学前教育的价值势必也要放置于整个人生发展与教育的动态过程中去考察。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教育根本制度、教育基本制度与教育具体制度的变革总趋势是一致的。教育制度规定着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原则与方式、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与责任、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权力与责任、课程的内容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与义务等。因此,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整个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变革。
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实际上关涉中小学“应试教育”,幼小衔接等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下,升学“指挥棒”仍然在发挥巨大作用。幼儿园为入小学而做的单向准备,形成幼小衔接“一边倒”的局面。这样,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必然与小学阶段,乃至整个学制系统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自然不能完全脱离整体的学制系统而获得独立、彻底的解决。
发展学前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项教育工程里,家庭、学校(托幼园所)、社会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在构建学前教育体系方面,政府起着决定性主导作用。政府职能是否充分发挥、性质及其程度如何,是影响和决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质量的核心与首要因素。发挥各级政府在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规划重大政策的制定,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组织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是推动和促进学前教育全面、高效、健康与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除此之外,幼教机构与家庭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之间只有相互沟通交流、彼此支持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明确指出了幼儿园必须与家庭、社区相互配合,以提高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作为政策实施对象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政策。可见,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政府、社会、幼教机构、家庭共同的责任。而针对传统社会“成人本位”的家长制与师生关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以及不少家长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心理期望,全社会应该寻求理性人才观的复归,树立起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人才观,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包括身体、社会性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公众的文化心理与意识层面理性认识儿童,澄清学前教育的价值,使学前教育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文化+”与文化产业崛起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使人类告别野蛮与愚昧,形成民族、国家、社会的精神支柱,催生了无穷无尽的创新力、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从蛮荒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到一轮紧似一轮的工业革命,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图腾、国家的标识,更成为一民族、一国家、一群体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核心支撑——文化始终是人类文明不断攀升的助力和云梯。
今天,信息化推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进入文化社会、文化科技、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新境界;以文化软实力为重要支撑的“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和现实产业的融合,催生了全新的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创意国家的创客、极客时代;虚拟世界和现实产业联姻孕育的产品承载着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传递着价值理念——人类的文化自觉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文化+”的思想理念及其社会形态、科技形态、产业形态、经济形态,正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扑面而来。人类已经进入“文化+”的时代,文化产业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产业之一。谁有了“文化+”的自觉,谁抢占了“文化+”的先机,谁乘上了以“文化+”为引擎的快车,谁就可能是未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主宰。
一、“文化+”的力量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492页)事实上,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文化+”的累计与递进。
“文化+”,不是1+1等于2,不是传统数学概念上简单的程式化加减,而是文化与其他事物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融合,是由一种观念、理论和合理的构想进入到实践的一种行动纲领、计划和模式,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文化+”的“+”,是文化的植入、融合、渗透、主导,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是给事物植入文化的DNA。有人提出“+文化”行不行?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文化”,只是表象的包装、附着、粉饰和牵强附会。“文化+”与“+文化”,有着主体与客体的倒置。比如,文化产业之“文化”,文化是主体,是能动的、处在主导地位的;而产业文化之“文化”,文化是客体,是产业的寄生物、衍生物,是被动的,是标签式的附着着的东西。
文化+民族,为民族注入凝聚力、向心力和内生力;文化+社会,使人类社会成为文化自觉下智慧能动、有机有序、不断进步的文明社会;文化+中国,中国由农耕文明走进工业文明,又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文化+城市,使城市由遮风挡雨的居所成为智慧的家园;文化+文化,催生更加能动的文化自觉,在包容多元中推动文化繁荣,融合人类精神血脉,滋润和谐社会;文化+旅游,赋予旅游人文的魅力和乡愁的慰藉;文化+产业,搭建起产业攀缘上升的云梯,注入老产业新的活力,催生雨后春笋般的新产业、新创意、新业态;文化+商品,商品承载了思想的内核和精神的重量,赋予商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文化+经济,使经济由自然经济走入自由经济的天地,催生出“互联网+”等崭新的经济空间,打造出强劲的超级经济引擎;文化+科技,催生出文化科技的新境界,科技在文化的滋养下加速裂变,人类社会迎来高度智慧的信息时代;文化+互联网,赋予机械的互联网以文化的内核、智慧、内涵和坚挺的软实力、诱人的吸引力;文化+“互联网+”,赋予“互联网+”生命源,提升“互联网+”的附着力,使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人存在的每个角落,也使文化渗入人类社会的每个毛孔,成为经济社会“云”运转的润滑剂„„“文化+N”,拓展无限空间、注入无穷潜力、催生不尽的创意创新创造。
人类自从走出自然经济的旷野而迈进自由文明的天地,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化的相伴相随。今天,当文化产业迅猛兴起并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当文化产业逐步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迈进,经济的高地,一定是文化的高地;文化的高峰,一定推动多元裂变的经济高原的抬升;“文化+”越丰富、越深入、越广泛,经济越强劲、越发达、越繁荣;文化+经济,成为当今时代天作之合的佳配,有了文化与经济的联姻,经济在文化的基因中裂变,文化在经济的承载下绽放,其构建形成的产业,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融入社会、链接市场、亲和大众,以其超凡的融汇性、永不止步的创新性、自我调适的柔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文化的新自觉、是一个时代引擎的升级版、是经济社会划时代的新标识;“文化+”,提升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温、一个时代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在“文化+”的时代,没有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的经济、产业、商品、城市乃至社会和民族,都必将面临没落的命运。
二、“文化+”的自觉自信
我们正处在“文化+”的时代,“文化+”虽然方兴未艾,却展现出必然的历史大势和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先觉者已经在享受“文化+”的盛宴,迟觉者还需要“惊蛰”般的“文化+”启蒙。能否抓住机遇、乘上“文化+”的“早班”车,需要我们树立敏锐的“文化+”自觉、昂扬的“文化+”自信和落后就无“车”可乘的“文化+”忧患。
“文化+”的自觉,源于人类不自觉的“文化+”,人们其实早就享用着“文化+”的恩惠。中国的“王麻子”剪刀,因为注入了“王麻子”手艺文化而名利双收;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因为注入了“CHINA”而历久弥新并使古老中华誉满全球;二战时美军的野战罐头,兼容自动加热和饭、菜、汤、咖啡、香烟等多重要素,因为充满对士兵温饱和人文的双重关怀而倍受青睐。
“文化+”早已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悄然兴起,并成为其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文化+产业,使产业孕育出新概念,日本的汽车工业早已摒弃“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型感官设计、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文化汽车成为日本汽车工业的杀手锏,“新概念”汽车正风靡世界;“文化+”使产品极富竞争力,云量的创新、创造和发明使全球进入知识产权时代,创造还是制造,决定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海拔高度;“文化+”催生广告业在全球市场铺天盖地,使产业和产品的竞争演变成文化的竞争。
“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成为朝阳支柱产业。在国际,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欧洲国家10%—15%、韩国15%。在国内,文化产业产值占GDP较大比重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2014年为13.1%,上海2013年为11.5%。在宁夏,全省合力打造穆斯林文化产业,2015年上半年完成产值近200亿元,吴忠县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地。
“文化+”,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文化产品作为兼容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商品,作为全球多样的物质文化和不同的精神文化风云际会的媒介,作为人们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工具,作为人类的“精神氧气”和人们的“心灵鸡汤”,凸显出打破民族、国家、肤色、宗教、语言等各种禁锢的世界性的巨大社会需求,繁衍出五光十色的样态和海量的商品,拓展出广阔的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商机和经济能量。阿里巴巴、淘宝网的大行其道,正是因为有全新的文化消费观作支撑。另一方面,“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输出和市场占领的比拼平台,也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输出和较量的意识形态战场。在文化的餐桌上,人们的消费不仅是物质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更是思想灵魂的涤荡。在西方世界,文化产品不仅是其重要的经济产业和国力支撑,更成为他们输出价值观、策动他国“颜色革命”的重要工具。一部美国大片,使人们享受着感官的刺激,同时,也悄无声息地使人们遭受西方价值观的滴灌侵蚀;一部韩剧,不仅占据了中国人夜生活的黄金时段,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日本制定的《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则更加直白地说:“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的外交利益。”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神话般的中国故事、多民族的文化传承、树大根深的文化体量,都是举世不二的文化资源优势;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智慧,粉黛+丝绸、国画+瓷器、泥人张+雕塑、舌尖上的中国+餐饮、中国工艺+装备百货,哪样不是世界争相购买;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今天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那个不是“文化+”的经典。在“文化+”的博弈中,我们需要居安思危,但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我们树立“文化+”的自觉,保持“文化+”的定力,“文化+”的时代一定属于中国。
三、“文化+”与“互联网+”
谈到“文化+”,必然关联到“互联网+”。“互联网+”已经蓬勃兴起,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方向,因此,需要厘清“文化+”与“互联网+”的相互关系,使二者更为自觉地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文化+”与“互联网+”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文化+”,是母体、是根据地、是动力源、是灵魂、是内容,“互联网+”因“文化+”而生、而兴、而荣;“互联网+”,是子体、是路径、是工具、是载体,“文化+”因“互联网+”而充满无限张力。一方面,文化是互联网的云根地母,没有科技文化的高度发达,就没有互联网,“互联网+”是“文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文化+”的实现形式和实际运用;“文化+”是“互联网+”的生命之魂、立身之本、动力之源,没有“文化+”作为支撑和涵养,“互联网+”只能是信息的“包打听”、商家的“婚介所”和商品的“大卖场”。另一方面,互联网是文化的集散地、蓄水池和中转站,“互联网+”为“文化+”提供了平台、场域、手段、工具和路径,“文化+”因“互联网+”而海阔天空。
当今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和自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信息、技术、创意和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实现了“全链接”和“零距离”,为“文化+”提供了广阔平台和施展空间;互联网带来的小企业、微方式、新业态、酷特色、融思维等新概念,为“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新通道和多样、高效、低廉、方便的实现形式。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创客”和“互联网+”及其一系列新理念和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又接连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多个配套性政策文件,预示着中国正兴起以文化科技创新、创意、创业为战略引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第三次创业浪潮,预示着中国正迎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互联网+”作为“文化+”的超级引擎,必将推动“文化+”快步走向欣欣向荣的春天。
四、以“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崛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当今的文化产业早已打破传统的演出、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化旅游等固有的概念及其领域和板块,进入“文化+”“全链接”的大文化产业视野。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要为装备业、轻工业、信息业服务,还要为旅游业、农业、甚至体育产业服务。这预示着大文化产业必将进入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即文化经济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崛起,必须着力把握这样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牢固树立“文化+”的意识。我们已经进入了“文化+”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传统的产业经济都在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转变,“文化+”已渗入经济社会的每个毛孔,文化经济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大势。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提升到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宣布每年6月18日为国家创客日。在我国发达地区,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物流、文化+各行业的“文化+”风起云涌,已经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从三次产业到社会治理、城市建设、民生服务、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要有“文化+”的治理经营理念,没有“文化+”的理念和支撑,发展必将滞后。“文化+”,应该成为国家意识、全民意识和时代主旋律,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审视“文化+”的意义,强化“文化+”的自觉。
第二,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潮流,以“文化+”“全链接”、“零距离”的理念看待“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中加以认知和把握。在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中,以“文化+”为指导和前瞻,高度重视提升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量、经济结构中文化的体量、各产业产值中文化的分量、商品价值中文化的含量,真正使“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全领域的治理、经营和发展理念。
第三,牢固树立“文化+”的市场意识。“文化+”要快速发展,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与市场各要素实现无缝对接。要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把握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走势和需求,准确选择“文化+”的内容及其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创新适应市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的新业态和新产品,赋予劳动力更高文化素养,赋予生产资料更多文化元素,赋予生产工具更强文化塑造功能,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涵,使“文化+”加出特色、加出亮点、加出卖点、加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在“+”中实现内质和边际裂变式的剧增效应。“文化+”孕育的文化产业,其生命力在于文化创意,要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立足市场高端前端,加快“文化+”的力度和节奏,推陈出新,使最新的文化创意及时从工厂走向市场,保持“文化+”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衍生力。
第四,充分发掘文化潜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军事文化自成体系又独具中国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竞相绽放、美轮美奂;散落于神州大地和民间的海量非物质文化,附着在农林牧渔等林林总总精美物产上的特色文化,千姿百态的地质文化,都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资源,也是难得的文化商机。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我们文化资源的利用即“文化+”,还处在启蒙阶段。当今,在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和浩如烟海的产品之中,有多少城市没有文化标识,有多少产业没有文化符号,有多少产品没有文化识别,有多少地方特产没有地域特色文化标注,又有多少国货起着“洋名”、挂着“洋品牌”,还有多少商品推崇着“国际口味”、“美国工艺”、“欧美典范”之类的“洋奴”文化;因为文化的不够自信,更有多少“中国发明”、“中国创造”、“中国老字号”成为他国的专利;因为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我们还有多少地方、领域、行业、产业、产品在守着文化金山过文化的穷日子。为此,树立并践行“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要深入发掘、精于选择、善于利用文化资源,使“文化+”扎根沃土,迸发出文化的潜在力量。
第五,兼顾社会与经济两个效益。“文化+”催生的产业、产品,必然承载着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这是“文化+”的显著特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遵从的基本法则。因此,社会责任必须是文化产业的第一责任,社会效益必须是文化经济的第一效益。这就要求“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加入的必须是中华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而不是为了单一经济效益而不分良莠的文化“加注”,更不是一味满足低俗文化口味的低俗文化或文化糟粕“加注”。一个时期以来,充斥于文化领域和演艺市场的“三俗”现象,是当代文化产业的毒瘤,以之来发展文化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毁其道,对此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3.发挥好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引领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需要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正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明确将青少年列为重点人群。价值观的养成直接决定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而青少年的价值观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风尚。心灵是田地,信念是种子。在正在成长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之中,经济全球化、社会思潮多元多样,使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面对社会的诸般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也需要积极主动求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推动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在教育中传承好优秀民族精神文化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为此,我们应在学校教育中,切实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笔精神财富,从中吮吸养料、滋养心灵,增强国家意识,增进文化认同感。
在思想确立方面,更加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应积极探索尝试,构建以“中国心、民族魂、现代人”为培养目标的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心”树立的是国家意识,“民族魂”传承的是文化认同,“现代人”培养的是公民人格。通过抓好这三点,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青少年心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地植根青少年心中,力争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在教学活动方面,更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让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学生心灵,应坚持开展“诵读经典”系列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薪火相传。
在实践扩展方面,更加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过程中,应提倡学生采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进行自发的文化研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文化的创新与探索,进而深化经典文化的普及。这些做法符合青少年个性和身心的发展,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创造,推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快乐,培养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必须在教育中学习借鉴世界优秀多样文化
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他强调:“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引导青少年了解外国的多样文化,使他们理解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别,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一方面,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应积极开展英语角、英语剧、奥林匹克文化节等,融入更多时代和世界元素。例如,国际青年领袖训练营项目“模拟联合国”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饰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创新教育课程结构。着眼于立德育人,培养具有中国心、道德魂、创新精神的四有新人,做好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体的基础类、拓展类、荣誉类课程范畴。课程的开发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艺健康、人际交往、国际交流”五个领域,形成课程群,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推动青少年学生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
必须在教育中创建优秀校园文化
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应从情感引导开始。积极创建优秀校园文化,方能使青少年学生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
致力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性。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对人类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真诚,善良,宽容,博爱,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努力学习。
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身心健美,乐观向上,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智慧,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富有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的素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合作,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致力于培养展示学生才华的校园舞台。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发内心深处的动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状态和最好的教育效果,从而形成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
纵观中外历史,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美好品德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和发挥各类优秀文化的作用,必将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青少年坚定践行和积极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牢牢掌握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产品”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文化现象之一;而发布“微产品”的微信平台、微博平台、QQ空间、社区论坛等“微空间”则成为当代特有的思想文化场域。互联网“微空间”的形成,使思想文化信息传播呈现出了许多新特征,如即时性、交互性、裂变性,以及微观化、形象化、娱乐化等,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接受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冲击。如何加强互联网“微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权,成为互联网时代一项特别重要而紧迫的新任务。
站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高度,加强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阵地建设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原则。所谓“党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所谓“人民性”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人民性是党性的力量源泉。对于两者关系认识和处理上的任何偏差,都会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本质的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都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地位和引领力量。
互联网“微空间”是当代社会的新兴话语场域,话语生产的平民化、话语内容的碎片化、话语传播的群聚化、话语受众的模糊化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力结构,使得意识形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被割裂了。在今天的互联网“微空间”,有人大力鼓噪“中性的思想形式”、“零度价值观”等所谓“无价值倾向”的价值观,不少人为其所迷惑;有人以“人民”的名义,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评判一切制度、事件或行为的最高准则,催生了强大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不少人为其所裹挟;有人甚至通过语言的篡改、作品的恶意嫁接、谎言的编造等手法,或明或暗地对党和政府进行妖魔化,不少人为其所蒙蔽„„虽然互联网“微空间”里的每一个“微表达”所产生的只是“微影响”,但是,汇“微”能成“巨”,互联网每一个“微空间”的失守,都有可能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予以高度的警惕。
互联网“微空间”的现实告诉我们,牢牢掌握互联网“微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必须站在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高度,加强话语阵地建设。具体而言,一要更加及时地发现和回应时代话题,实现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换。与此同时,还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利用微空间中的“人民性”话语资源,及时捕捉、甄别、拓展信息,主动地发布权威信息,引领微空间的话语方向并纠正话语偏差。二要更加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民众思想,讲好“身边的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反映民生实际,蕴含民族自信,凸显民心所向;必须用来源于人民的声音营造正向的话语氛围,克服微空间话语消费狂欢的消极影响,把互联网微空间打造成极具创造性社会效应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
运用大数据平台和云技术手段,加强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治理
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正确认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不等于“一言堂”,但也决不等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决不等于否定一切话语规则。如果只讲秩序而不讲自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如果只讲自由而不讲秩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就会被各种杂音噪音所淹没,话语权将无从谈起。因此,自由与秩序相统一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在传统封闭的媒体空间,主要问题是传播权力结构的固化而自由不足;而在互联网微空间,主要问题则是自由有余而秩序匮乏,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种思潮杂陈,真假信息充斥其间。在互联网微空间,人们不仅通过“复制”“转发”“点赞”来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话语,而且通过“分享”“链接”“评论”等方式对信息内容进行随意的解构和拼贴。话语的二度拼贴和诠释轮番上演,产生了零散的信息大杂烩或观点拼凑物。它们使原本的话题文本具有更强的扩张力和影响力。然而信息认知维度的扩展却也加大了信息的辨识难度,使“微民”难以获得科学的“思想营养”和关乎国家发展的有益共识。对于互联网微空间的无良言论和违规话语,如果不加以治理,势必会阻碍正能量的传播,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毫无疑问,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治理首先应当是法律治理,但与现实公共空间不同的是,互联网微空间是话语与技术相融合的空间,因此,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治理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理手段。这种技术治理,要点是对微空间的话语进行大规模的实证采集,分析并揭示微空间话语方式多层面的特征和规律,构建微空间话语监测数据库,开发微空间话语监测预警平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微空间话语的规范、标准和建设思路。其具体措施:一是全面推进互联网微空间的实名认证机制建设,二是不断完善互联网微空间的舆情研判机制,三是开发创建互联网微空间话语边界识别数据库,四是深度研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优先传播的云技术,通过上述举措,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网络微空间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把互联网微空间建设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长的“大舞台”。
5.不应忽视互联网对社会矛盾的积极缓解效应
不能否认,互联网对于社会矛盾有着明显的催生及推波助澜的负面效应。无论国内一些群体性事件,还是在别的国家诸如“茉莉花革命”、“颜色革命”以及“进军华尔街”等事件,人们从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联网所扮演的“助推器”角色。问题在于,互联网对于社会矛盾还具有另一方面的功能,即:在一定条件下,互联网对于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积极缓解效应,扮演着“缓冲器”的角色。这一点,有时却被人们忽略了。互联网对社会矛盾的积极缓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有利于发现社会矛盾。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需要发现社会矛盾,知道社会矛盾的相关信息以及症结所在。不过,有些社会矛盾却常常难以被人们发现。有时,由于多数人缺少必要的渠道,发现不了某种社会矛盾;有时,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认识不到某种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有时,某些社会矛盾的相关信息会被有的利益群体出于保持某种利益藩篱的考虑而有意遮蔽。凡此种种,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成为隐性的社会矛盾而没有浮出水面,并不为人们所知晓,因而也就谈不上有效解决或缓解。
不应忽视互联网对社会矛盾的积极缓解效应
相比之下,在互联网条件下,人们能够大面积发现社会矛盾以及相关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矛盾灵敏及时的晴雨表。网民人数众多,既包括了社会的各个群体,也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社会当中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并非相关方亦即“利益无涉”的社会成员对社会矛盾进行提醒的现象。所以,对社会矛盾相关方乃至公众来说,各种社会矛盾的相关信息以及症结所在已经难以遮蔽。再加上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迅速大面积传播功能,更使得社会矛盾相关信息及症结所在很快就会为整个社会所知晓,有时还使得不少原来是隐蔽性的社会矛盾浮出水面。据此,政府可以对症下药:对于不尽合理的政策进行调整;对于缺位的政策进行补救;对于需要进一步出台的政策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如是,不但有助于减缓现有的社会矛盾,而且有助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进行某种有效的防范性抑制。
二是互联网有利于社会成员兴奋点的多样化分散化。互联网助推了社会成员兴奋点的多样化分散化趋向。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日益趋于复杂化,随着社会成员自由表达空间的扩大,社会的“异质性”成分亦即各种性质不同的成分日益增多。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行为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等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以及分散化的情形。这种情形在网络社会当中发展及表现得更加充分。在互联网社会空间当中,社会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不同意愿、兴趣爱好以及利益诉求,更加方便地组合成不同的网络群体,如买(卖)家群体、专业群体、时事群体、志愿者群体、玩家群体、军事发烧友群体、音乐发烧友群体、驴友群体、交友群体、(某某)粉丝群体、(各种)同学群体、同乡会群体,等等。可谓复杂多样,五花八门。
正是互联网对社会异质性增多(如复杂多样群体的形成)的推动,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一个社会,如果同质性过强,则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结构相对简单单一,意味着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观念、兴趣爱好以及兴奋点相对简单单一。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某个主要群体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基础性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那么,这种相对单一的利益诉求便会使大量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及兴奋点集中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如基本生存问题),然后不断积累,进而逐渐酿成巨大的社会矛盾冲突势能。而互联网下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兴奋点及兴趣爱好日益多样化、多向度,对于可能蓄积的社会矛盾冲突势能客观上起着一种分流的作用,进而使不同群体难以整合成为一个内聚性很强的抗争群体,难以形成相对集中一致的抗争主题,抗争势能难以在一个方向上集中并持续蓄积,进而使得社会矛盾冲突很难在一个节点上集中爆发。即便在某种条件下,某种庞大的抗争群体暂时形成,在关注点兴奋点呈现多样化分散化这样一种心理定式的影响下,暂时聚集的抗争目标也容易分散、淡漠甚至消退。
三是互联网有利于社会成员焦虑心理及不满情绪的释放。社会心理层面上的问题是催生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民众的心态往往处在一种“非常”的状态当中,未来具有的某种不确定、不可预期心理感受,难免会形成一种焦虑的心态。再者,由于制度建设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大量的社会不公现象相继出现。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社会不公现象必定使不少社会成员产生不满心理。这样一种非常态心理,会助长社会矛盾的滋生蔓延。社会焦虑会加重人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和相应的短期化行为,会引发不少越轨行为,会催生某些有害的集群行为。而人们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则会损害社会的整合,从而为社会矛盾的形成提供某种土壤。特别是对一些处在某种临界点的社会矛盾冲突来说,民众非常态及不满心理的积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则容易产生“病变”,催生某些社会矛盾冲突。
而互联网恰恰能够为上述焦虑及不满心理的释放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渠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道理很简单。虽说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表意,有时看似是某种乱象,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互联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表意及发泄的需求。互联网对有着表意和发泄需求的民众而言,意味着表意渠道多,容易找到有共同想法的人群社区,且方式简便易于操作。大量的多方吐槽、言辞激烈的观点、眼花缭乱的热点转换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分社会成员释放发泄自己的焦虑及不满心理所致。互联网的这种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民众的不满情绪及社会负面能量积累到不可控的地步,进而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发泄释放渠道,人们一旦将自身的焦虑及不满心理放到现实社会当中去表达释放,就有可能会演变成街头政治,演变为现实的激烈抗争行为,酿成大的社会骚乱。如是,社会将为此付出巨大成本,承受严重损失。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对社会矛盾的加重具有某种心理缓冲的“安全阀”功能。
四是互联网有利于社会包容度的提升。互联网在一定条件下固然有着助推社会排斥的效应,但是还应看到,在一定条件下,互联网对于社会包容及社会合作意识的提升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毕竟是现实社会各个群体心理、观念及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人们恰好又获得互联网这样一种表达平台,充满新鲜感、兴奋感,其中有些网民甚至出现高昂亢奋的情形,于是各种各样的观点及感受包括一些极端观点及感受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但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终究需要合作,需要共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网上的一味发泄往往于事无补,有时会四处树敌,自己的心理难免出现紧张、疲惫的情形,没有多大意义。
同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是,互联网社会当中的理性终究会逐渐占据上风。实际上,这一点在互联网上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况且,随着法治互联网社会的建设,极端观点持有者和恶意攻击他人者的网络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现阶段中国的互联网社会,虽然仍旧存在着许多激烈乃至“极化”的观点,但应当看到的是,其影响力已经大幅度减弱,人们对之往往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重要的是,互联网当中的理性程度明显提升,网民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都在明显增强,相应的,互联网的包容性在显著提升,大量网站包括知名网站对各种观点的包容性越来越强。这样一种包容性,意味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不同人群相互间沟通的平台,而不是恶意争斗的阵地。包容性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合作及社会整合意识的增强,进而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五是互联网有利于社会舆论压力的形成。社会舆论的压力,往往会促成某种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而互联网能够以其特有的放大效应,引发公众对某个社会矛盾问题的关注,形成某种社会舆论压力。社会舆论压力常常站在道义的高度,将某个社会矛盾问题置于公众面前,让公众表明某种一致的态度,因而直接影响到社会矛盾问题责任方的社会信誉如何,进而有助于督促相关机构和矛盾相关方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现在,适应着网络时代的要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层面上最重要的政法纪检部门,均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网站,接受民众对公权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在互联网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社会矛盾问题的责任方常常会做出矫正的举动,或者是进行某种妥协,从而程度不同地使得社会矛盾问题得以解决或是缓解。
由上可见,互联网对于社会矛盾不仅具有某种推波助澜亦即“助推器”的负面效应,而且同时还具有某种缓解亦即“缓冲器”的积极效应。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其中一方面的效应,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效应。否则,便会陷入以偏概全的认识误区,并进而在此误判的基础之上制定有重大偏差的互联网政策。
第四篇:关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教育
关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办好学前教育事业是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幼儿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广大农民群众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协委员为此建议:
一、定好规划。建议各地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分布、中小学布局调整、城镇化建设等多种因素,把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对发展学前教育的工作机制、投入机制、鼓励政策、教师队伍建设等做出详尽细致地具体安排,落实相关责任,保证执行到位。
二、加大投入。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通过机制创新,制定优惠政策,调动村民的办学积极性,依靠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联办、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化、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特别要把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公办、民办或民办公助等形式,切实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办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规范管理。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坚持验收审批制度,对新设立的幼儿园严格按照办园标准进行验收,不符合办园标准的幼儿园一律不予审批;坚持年检许可制度,对已办的幼儿园每年进行年检,实行动态管理,年检不合格的吊销其办学许可证,取消办园资格。加大对无证办园和不规范办园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群众反映无证办园、不规范办园和安全隐患较大的要坚决予以取缔或整改。
四、强化引导。建议在建设和管理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业务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乡镇各类幼儿园健康发展。特别要在端正办学思想、完善设施配备、加强园务管理、落实安全措施等方面做好引导,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包括园舍安全、卫生安全、饮食安全和校车安全,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坚决克服“小学化”倾向和“盈利化”倾向,确保小学举办幼儿园“四独立”:即园舍独立、管理独立、人员独立和经费独立。要积极开展幼儿园升级晋类活动,指导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从而推动学前教育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
五、优化师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按照规定,配齐师资,依据条例,严格招聘,改善条件,提高待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幼儿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六、提高质量。建议幼儿园要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合理制定适合孩子的保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大力实施适合幼儿的素质教育,保护和培育孩子的创造性、求知欲,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使幼儿有一个快乐、丰富、难忘的美好童年,推进学前教育工作的大改观、大发展。
第五篇: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金江实验幼儿园简传丽
当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县目前农村幼儿园发展而言,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局限,很多乡镇幼儿园师资不足、设备简陋,这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我个人根据自己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节,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为指导,采取政府投入办园为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为辅;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辅助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整改,完善制度,规范各种办园行为
坚持和提高办园准入制度,坚持和完善托幼园所登记注
册年检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举办
幼儿园、托儿所。农村园所的举办、停办应由所在乡镇政府、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登记注册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园所
每年全面检查一次,对质量下降达不到办园标准的园所
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取消其办园资格。
对幼儿园实行类别评估挂牌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
园的评估认定,要定期公布各类园所名单。经评估认定的园
所应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家长的监督。对质量提高的给
予晋级,对管理不善、质量下降的予以降级。
强化园所内部管理,推行园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建
立园长、教师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理流动制度。
三、创新科学管理机制,改进办园环境
根据本土乡情、园情,修订、完善适合本园发展的规划
和管理制度,包括幼儿园章程、幼儿园中长期规划、日常工
作常规、教职工职责、教师教学常规、保育员常规、幼儿在园常规、教研管理常规、后勤保障措施、财务管理制度、年
度考核方案以及幼儿安全管理系列制度、职责、预案等,并
逐一落到实处,努力实现人本关怀与制度管理的完美结合。幼儿教师必须实现“专任”化,建立起一支具有过硬的幼儿
教育专业知识且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形成专业化的管理,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立足现状,实施“青出于蓝胜于蓝,青蓝结合工程”,即中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则向年长教师学习敬业精神和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师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正确的导向才能适应幼儿教育的发展。
四、合理设置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课时安排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语言、计算每周授课时数,增设安全教育、游戏活动,特色剪纸、泥工、舞蹈、美工制作、文艺创新等特色课程。
突出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配备。教学中,任课教师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开展,力求教学形式游戏化、多样化;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教学活动中,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凸显办园特色,提升办园整体水平。园本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能力,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的过程。幼儿准备各种材料,主要以粘贴、折纸、绘画为主,幼儿的作品在班级设置的专栏上展出,及时反应幼儿学习效果,把幼儿艺术教育变为现实存在的乐趣。加强口语教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如果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智力发展也将出现飞跃,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主的语言发展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对话的兴趣,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说话清晰、流畅、有声有色。
总之,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应努力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所有幼儿园所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环境场所。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要继续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明天的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创造一片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