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八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711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85年的2.34倍。但是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在园人数逐年减少,幼儿园数、学前班数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
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我们认为该数据更能准确地反映全国应接受早期教育的适龄儿童数),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995年为35.38% , 2000年为37.53%,入园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九五”期间,幼儿入园率的增长呈现平稳态势。但是,到2001年下降很快,1995年一2001年间入园幼儿数减少了690万人,其中2001年一年间就减少223万,入园率一年就下降
3.9%。
2.“九五”期间,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在园幼儿数减少情况最严重。我国“九五”期间幼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2001年农村幼儿入园数比1995年减少了579.5万,学前一年在园数仅为654.3万。用同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幼儿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学前一年入园率仅为50%左右,这说明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任务的艰难性,也更具紧迫性。农村幼教需要“两条腿走路”,目前国家没有农村学前专项投资,如果仅靠社会力量办学,要实现发展规划是不可能的。
3“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有所增加,其他部门和集体办园下降数量大。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入园人数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 %,教育部门办园缓慢增长,民办园发展速度近几年加快,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17%。而其他部门办园2001年比1995年减少了二分之一。集体办园2000年比1995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呈现大幅度下降状况。
4.减少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幼儿入园人数下降较多的省份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集中在人口多的大省,减少50%--30%的有湖南、河北、吉林、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陕西、北京。
保持基本稳定的省、市主要是西部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如甘肃、重庆、西藏、青海、江西、安徽、四川、海南。这些地方虽然入园人数减少了2%一11%左右,如果排除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基本保持稳定,还略有增长。
保持发展的主要是在西部的一些省和浙江、广东。在全国幼儿入园人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下,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和发达地区的浙江、广东出现了发展势头,尤其是云南和贵州增长速度超过20%。这说明在“普九”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有可能的。
二、影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城乡人口及居住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幼儿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是导致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源不足,人口少的村办幼儿园无法维持,所以城乡都出现了幼儿园自然关闭的现象。据调查,在不足1000人的村庄,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10名左右,勉强可以举办一个幼儿混合班,500人左右的村庄就难以举办正规幼儿班。
在不能举办幼儿园的地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巡回教学点、游戏小组、家庭活动站、“小学生当小先生”等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非正规教育,这是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早期教育形式。
2.城、乡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原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幼儿流入城镇以后没有再进入幼儿园。
据1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占农村家庭的12.7%,调查了402个居委会、村委会,外来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城市为
7.7%,农村为14.8%。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情况比例最高的达到37.9%。
调查还反映,流动人口中婴幼儿的比例城市比农村高,贫困地区比富裕地区高。近几年农村出外打工的父母,带着幼儿一起生活的家庭比例加大,城镇平均
7.5个流动人口中就有一个0-6岁儿童。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无户籍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180万,其中主要是超计划生育的孩子。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享受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的机会少,政府有责任为这些群体的儿童提供受早期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各级政府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必要投资,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3.未切实解决城市旧城改造、新小区建设时居民迁移带来的幼儿入园难问题。据各省调查反映,一些城镇新建小区已按规划建成幼儿园,由于管理不力,开发商把幼儿园任意改为他用,办桑拿浴室、歌舞厅、餐馆、商店等;或把幼儿园当成盈利事业,开办高收费的、“贵族”式的幼儿园,使居住在小区内的孩子无法入园,造成新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4.企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被任意关、停。
“九五”期间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制,原为职工举办的福利性幼儿园停办、出租或拍卖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幼儿园减少的重要原因。
5.部分下岗职工、低收入的家庭没有钱送子女入园。
各省都反映这种情况近年比较明显。要积极探索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有家长参与的、低成本的早期教育的对策,解决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二)幼儿教育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管理力量削弱
1.一些地区没有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本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
据14个省、市的调查,有66%的城市街道,36%的乡、镇政府没有早期儿童发展的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也就不能真正纳入政府的“盘子”和领导的政绩考核之中。这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撤消和变卖幼儿园,造成事业滑坡和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
2.一些地区政府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中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乡镇撤并,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减少。据山西省调查反映,有些乡镇中心园,不在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管是否需要,随即被撤。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幼儿园的减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规模办学后,相当一部分的村级小学和学前班被撤消。
以确保“两基”达标为名,停办、租赁、承包、变卖幼儿园和学前班。遵义市在2001年“两基”达标前取消了155个学前斑,致使6723名幼儿不能入园。山西有的地区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不仅挤占幼儿园的教室,而且幼儿园的教师改成小学教师。
3.对公办园减少投入,实行“断扔”、拍卖。
为减少财政负担,一些省出现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强行将公办园“断奶”、改制,甚至作价变卖,造成了国有、集体教育资产流失。近几年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河北等省、市陆续出现类似问题,有的县公办园和集体办园全部被卖光。一些新业主为赚钱,低价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辞退有经验的教师。而被卖掉的园质量普遍下降,家长们要求退园,上访和上告的教师也不断。
4.幼教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能到位,指导监督不力。大部分省级幼教处、市(县)幼教科被撤销或合并,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成都保留了幼教处。教育行政部门中,专职的幼教干部少,绝大部分身兼数职,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主要问题是:
1.幼教干部“专职不专干”,如省级幼教干部,几乎都要兼任多项工作,如“普九”、特教、扫盲、校外教育等。幼教工作只是他们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至于幼教工作只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和应付差事状况,缺乏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监督,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地方对幼儿园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如:小区配套建园被改作他用、办园以盈利为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未经登记注册非法办园。而有的部门随意介入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级评价、质量认证等,造成幼儿园无所适从,管理机制受到严重干扰。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幼儿死亡的重大事故,在国际、国内产生严重的影响,反映了教育部门的管理不力,监督指导薄弱,幼教机构依法治教的意识差。所以建立幼儿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应是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的比例过小。
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总盘子中的比例过小。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0-2001年,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2001年财政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按在园幼儿数平均每生为291元,与其他非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差距很大,2001年普通高校为12390元,中等职业教育为2803元。虽然高教、职教的经费需要与幼教不同,但是政府务必应注意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儿童优先”这一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尽快改变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待遇状况。
2.幼儿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幼儿教育经费来源60%由收费解决,28%由财政支出,11%由企业投资。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办园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事业发展缓慢以至下降。
3.极为有限的财政预算内经费,主要是用于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其他的幼儿园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国家应有的支持。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国家财政投人的70%都用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身上。而占总数70%的集体办园、工矿企业办园、农村办园很少享受到国家的支持。而这些园收费标准低,条件相对差,办园十分艰难,幼儿园两极分化状况已出现。
4.政府对农村幼教支持很少,学前班举步维艰。
调查表明,农村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稳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有钱给一点,没钱就算。农村大多数校长把学前班作为“不冒烟的校办厂”,收费大多用于补
贴小学公用经费,或给教师发福利。导致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收入较低
1.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教师缺乏规范管理。
幼儿教师队伍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2000年全国共有幼儿教师114.4万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的教师占29.6%,集体园教师占31.1%,民办园教师占16.7%,其他园教师占22.7%。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很大,2001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达到31.9%。但是有47%的教师没有取得职称。据调查,目前民办园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
2.农村教师待遇低,缺乏生活保障。
据山东省调查表明,2001年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57%;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100元以下的占15.02%,尚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
14省、市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大都是农业户口,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工资标准低而不稳定,退休时更没有任何补助,这同他们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幼教。保障教师的合法待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3.非公办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水平难以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教育部门负责培训的工作,但常常出现“年年培训、年年是新人”的情况,继续教育虽然花费了经费和时间,但效果差,教育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今后5年国家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3-6岁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及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极为不利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必须把幼儿教育真正重视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议
1.坚持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府对幼儿教育予以充分关注,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要进一步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各级政府根据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扩大3-6岁儿童受教育面,发展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育,为0-6岁儿童的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服务,城市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要有特殊的政策对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持,要为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加大地方政府投资的力度,实现幼教经费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扩大政府的资金使用范围,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早期教育公平。
中央财政应设专项经费,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集中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有困难的群体,努力缓解幼儿教育及政府资金分配的不公平。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隐性投资,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园。
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幼儿园的负担,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机构,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
坚持城市小区的配套建园政策,新建园交教育部门管理,不允许高价租赁和挪作他用。
3.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加强农村幼教的管理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农村实行县政府负责,乡镇承担办学责任,村发挥作用的幼教管理体制。使农村幼教事业管理权和办学权落实到乡和村。
建立有关部门合作和参与的管理机制。教育要与财政、计划、建设、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编委等部门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妇联联系和合作制定政策,解决幼教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探索农村非公办教师养老保险、医疗制度,保证教师合法权利。
强调幼儿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城、乡社区早期教育实行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社区代表和家长参与幼教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4.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办好示范性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要统筹管理辖区的幼儿教育。制定幼儿园评价标准,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明确办园方向,引导幼教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平民化”发展。
教育部门要办好一批示范幼儿园,乡要办好中心园,明确示范园的多种社会职责,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依托县示范园、乡中心园,形成集培训、信息、教研、家庭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农村幼教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以日常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省教育部门要建立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和园长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和扩大各类教师受培训的机会,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
5.发挥“收费”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坚持幼儿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以生均培养成本为依据,制定实行合理成本收费的标准。规范收费行为,遏制暴利和过低收费的情况发生。收费标准的制定,可采用“听证会”的方式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平合理,加强社会的监督,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
6.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
幼儿园的布局与中小学统一规划、调整。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的公用设施,举办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制定幼儿园办学条件评价标准,园舍和设备以“安全、实用、够用”为原则。以符合《纲要》要求为基本标准,提倡与社区生活环境基本一致的、协调的办园条件。建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观。倡导人同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家长和社区关心幼儿教育的人员,培养“自愿者”队伍。
7.建立幼儿教育督导体系。
把幼儿教育纳人教育和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研究制定督导制度和办法,发挥督导的“督政”、“督学”职能,政府认真履行职责。
规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审批制度,改革评价办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由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的办法,以保证等级评估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促进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分开。
第二篇:关于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邹城市教育局 ,调查方法:走访问询,查阅资料.春节前夕,我走访了市教育局进行了本次调查。在与工作人员的谈话和翻阅的档案室的资料中,我掌握了以下信息。
我市基础教育发展又上新水平。进一步理顺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农村达到89.3%,城区达100%;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农村、城区均达到了10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了省定标准,特殊教育继续发展,“双高普九”稳步推进。先后投入1亿多元,按照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标准规划设计,新建成了占地近360亩的邹城一中新校区和实验中学,对二中进行了挖潜改造,实现了高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全市3处高中均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基本完成了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的既定目标。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公办教育机构449处,其中幼儿园205处,小学193处,初中26处,普通高中3处,职业教育学校2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处,社区教育学校4处。另有民办教育机构20处。全市在职教职工8145人,在校中小学生 11.2万人。全市省级中小学规范化学校达16处,省级教学示范校5处,省级电化教育示范校 7处,省级成人规范化学校9处,济宁市级规范化学校36处,济宁市级教学示范校8处,济宁市级电化教育示范校19处。2008年2月,兖矿集团又将11处普通中小学移交我市管理。
职业成人教育发展又有新突破。积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把成人中专、工业中专、城建中专、商业学校4所学校合并,成立了邹城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市职业中专呈现出一城一乡两翼齐飞,一工一农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与一体,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一身,在人才培养、实验示范、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和市职业中专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荣誉称号。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以职业学校为龙头,依托镇、村两级成人文化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镇、村成人办学辐射面达到100%。目前,全市有14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9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880所村成人学校中有89所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
教学中心地位又有新落实。每年都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高中、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对各个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拿出专项资金对教学工作先进学校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全市创建省级教学示范校5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凝心聚力抓教学,一心一意抓质量的竞争发展新局面。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和改革实验,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和二级科研网络,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目前已在我市形成,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教学质量又攀新高峰。教学中心地位的牢固落实,教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切实保障
了我市高中考成绩连攀新高。2003年以来,我市高中考成绩连年攀升,捷报频传。2004年高考本科录取突破千人大关,2005年本科实际录取1849人,2006年突破两千人大关,2007年济宁市文理科状元双双花落邹城。中考成绩更是连年高居济宁市十二县市区榜首。我市教育局连年被评为“济宁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见新成效。先后多次召开全市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会议。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构筑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邹城六中推行《道德周记》,受到全省教育界高度关注,孟庄小学“孝心教育”成效凸显。可以说,中小学生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师生喜闻乐见,教育效果显著。
新课程改革又有新推进。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自主、探究、互动、开放式课堂教学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定期组织教学视导,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济宁市“新课程教学开放周”在我市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展开,简约质朴的教学风格开始形成,学生在互动合作中遨游知识的海洋,亮出了邹城的“素质教育”名片。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又有新提高。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邹城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齐鲁晚报》给予了重点报道。连续4年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生才艺大赛,成功承办了山东省首届爱书人杯古诗文诵大赛,集中展示了我市中小学生一流的才艺素质,展示了我市素质教育实施成果。
坚持以专业发展为重心,三支队伍建设显著加强。1999年以来坚持逢进必考、阳光招考。仅2003年以来,先后考选新教师近700余名充实到教育教学一线,有效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大力加强师德师能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启动了城区教师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工程。大张旗鼓地表彰教育先进,先后筹资近200万元用于奖励各类教育功臣与先进,大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考选调整配齐了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充实了教研队伍。依据《教研员工作考评内容和量化办法》对教研员进行量化、评比、奖励,激发了教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广大教研人员积极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学习进行业务提高,教研队伍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城乡教育发展日趋和谐。几年来,全市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校舍危房改造工程;投入350余万元实施课桌凳更新工程,更新课桌凳4万套;投入数百万元实施了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和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办学条件迅速改善,完小以上的学校均建起了微机室,138个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校校通”,全市师生用微机达9000余台。
坚持以依法治教为抓手,教育行政能力切实增强。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赶先进、加快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大讨论、“三学三创”、创建“五型机关”、机关效能建设年等主题教育。成功进行了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了良好成效。制定了《邹城市教育督导规定》,并争取市里支持,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实施了对镇街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估。聘任了市政府第一届督学,壮大了督导力量,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创建“山东省教育示范市”,2007年12月1日我市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省级预查。大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我市教育局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机关”。
总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市的教育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在微笑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低头反思缺点和不足。比如城乡教育水平教育设施的差距依旧很大,部分地区和年级中素质教育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偏远地和,城乡接合部的学生的上学安全问题等等。我市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实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促提高,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行为,大力整顿招生秩序,禁止争抢生源,促进城乡中小学校平衡发展。顺利实现全市镇街教育财务“校财局管”,集中核算,有效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联合执法部门组织大规模学校安全检查,有效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消除学校安全隐患,保证师生安全。大力加强机关队伍建设等等.只要群策群力,我市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我市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第三篇: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级教育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5291.9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8.1万人次,增长0.2%。2010年,全国资格证书培训注册学生493.6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4.5万人次;全国岗位证书培训注册学生561.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5.0万人次。中、高等教育培训的发展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对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满足全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超过11.8万所(不含教育机构),比2005年增加近4.2万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为3393万人,比2005年增长67.6%。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占同级教育比例继续提高。
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总数达到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66.5万人,是2005年的2.2倍,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0.9%,比2005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民办学校为5622所,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537.1万人,比2005年增加156.1万人,占全国高中阶段1[1]在校生的12.7%,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有民办幼儿园10.2万所,民办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为1399.5万人,比2005年增加731.4万人,增长1.1倍,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0%,比2005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一)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16502.7亿元,比2005年几近翻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12231.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59%,同比提高0.80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3358元、4332元、3758元、4263元、8542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2.9倍、1.9倍、1.9倍和1.6倍。
3.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十一五”期间,我国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2009年达6357.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51.4%,占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7.7%,同比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4.关注弱势群体,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各级教育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已经形成,每年300多亿元的资助资金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500万名大学生。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2010年秋季学期起,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安排资金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法定标准
“十一五”期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最低标准。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94.8%,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标准。
2.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1.4%,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3.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57.1%,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67.8%,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32.3%,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均大大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合格标准。
4.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高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别占增选数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国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72%和37.02%;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57人,占全国总数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内外遴选支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391个,培养支持564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了十余万名青年骨干教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纯IPv6互联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运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远程教育网络,着力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
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网,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职业学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学每24名学生就拥有1台教学用计算机。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绩突出,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高
(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间,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累计输送了5486万名毕业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其中研究生累计毕业166.7万人,年均增长15.1%;普通本专科累计毕业2443.7万人,年均增长13.4%;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毕业生2875.6万人,年均增长9.5%。
(二)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达到983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
9.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高中三年级以上水平。
(三)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加强高校创新基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目前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总数的6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583个;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2个,占总数的30.5%;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共有27个,占总数的29.7%。
2.强化竞争前培育,加强高水平海外合作
“十一五”期间我部共资助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1877项,投入经费超过2亿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资助课题数由6000多项增加到11011项。2006年-2008年期间分批共设立了126个创新引智基地,17个培育基地,累计投入经费11.8亿元。
3.高校科技竞争力稳步增强,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十一五”期间,高校承担了30%左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05%,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6.88%。
“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1%。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生人数迅猛增长。2010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8.5万人,比2005年增长140.2%;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5万人,比2005年增长285.4%。截至2010年底,以留学生身份出国,在外的人员有127.32万人。201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6.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4万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40.5%,同比提高了8.7个百分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增加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
台。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共有77项。与3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稳步发展。目前,国内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00多个。截至2010年12月,全国23所高等学校举办境外办学项目达到56个。
(三)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突破,教育对外援助成效显著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在9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汉语桥”大学生比赛已举办九届,中学生比赛已举办三届,为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建立了10个教育援外基地,在10所高校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实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并开始选派涉非专业研究生赴非留学深造。
(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第四篇:“潍坊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题目:感受家乡—潍坊的发展
10-2班
学院:文法学院班级:广告学理论姓名:焦阳
在山东的东部有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园林城市,她有着勤劳朴实的市民,有着美妙绝伦的湿地。更有传承千年文化的风筝。她就是——潍坊!我热爱着的故乡,这个令我自豪的地方。
潍坊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定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不息、勤苦劳作,缔造了潍河土地上一个个传奇。潍坊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潍坊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发展农业、工业、金融经济、海洋经济、对外贸易等等。
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山东省农副产品集中产区之一。全市已建成了寿光蔬菜、诸城肉鸡、安丘蜜桃、青州食用菌、昌乐西瓜和肉鸡等一大批名优特稀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小康县标准。4个县是全国百强县。而且,在潍坊的农产品萝卜非常出名。流传着“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及潍坊的萝卜皮”的说法。当然,这并非有贬低烟台苹果和莱阳梨的意思,只是强调潍坊萝卜之好而已。的确,潍坊萝卜既可生吃又宜熟用,作水果或蔬菜皆可谓佳选,且又有药用价值。其药用价值以消食、健胃效果最为显著。
潍坊是一个工业大市,工业在山东省排第三位。潍柴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动力制造基地,潍柴要做世界上最大的通用发动机生产商.。潍坊海化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潍坊工业发展较快。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明清时代曾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初步开成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农用运输车、服装及装饰面、电子通讯及信息处理、化学纤维、新型建筑材料、医药及保健品、食品饮料、造纸包装等十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主要有原盐、纯碱、柴油机、空用车、程控交换机、氯化聚烯等108大类,5000多个品种。2006年,潍坊市在全国47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1位,工业利税、工业利润排名第12位。2009年潍坊市GDP达到2727亿元,居全国城市第29位。有潍坊港一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羊口港一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潍坊机场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扎实工作,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潍坊实际,努力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在竞争中率先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积极作为、科学应对,及时果断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狠抓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形成新优势。坚定不移强化科学投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大幅增长。强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加强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金融、物流、旅游、房地产等产业迅速壮大,创意研发、信息咨询、商务中介、社区服务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实现“三年突破”目标,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7.7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2945.5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4.8倍和3.3倍。坚持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每年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万亩以上,连续十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被评为全国耕地保护先进单位;实施生态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百个建设项目”,百处林场建设完成造林5.7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水、大气等主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新型城镇化迈出新步伐。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五大板块”发展格局更加清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人口119万。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成为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城乡公路网络更加完善,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荣乌高速、青兰高速潍坊段建成通车。济青客运专线投入运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在全省率先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5万公里;解决了1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建设农房21.8万户,改造危房3.9万户。
在过去的五年里,潍坊加快北部沿海开发,区域发展开创新格局。抓住“三区”建设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北部沿海开发,确定了以滨海区为中心,寿光北部、昌邑北部为两翼的开发格局。;潍坊港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年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由一般性港口上升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沿海防护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高新区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建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组建运行,水资源保护开发成效显著。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货值累计突破10亿美元。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新农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和校园安全长效机制。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素质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强化卫生公益性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79%。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夺得1枚奥运金牌和10个世界冠军,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运会部分赛事承办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连续创建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不断加强。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再上新水平。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初步建立起市、县、镇(街道)三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重要作用,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建立完善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而今天的潍坊,又站在了一个基础坚实、前景广阔、干群思进、蓄势待发的新起点上。
“十二五”是家乡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有“十一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有家乡人民奋力争先、干事创业的发展热情,完全有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我坚信家乡人民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
我相信,潍坊必将以更加豪放的姿态、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向我热爱着的家乡敬礼!
第五篇:畜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县畜牧业发展状况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我近期深入**县各乡镇,以入户调查、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畜牧业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分析。现将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对我县畜牧业的前景和看法报告如下:
一、****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县的传统产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老百姓积极性较高。目前我县主要是大力发展肉鸭、生猪、奶牛三大现代畜牧业,政府大力支持推广标准化养殖之路,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呈现出“村组有大户、乡镇上规模、全县创特色”的良好态势,成为农民增收的良好产业。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养殖势头强劲。我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畜牧业收入是广大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县大力推广生猪150、250、550养殖模式、肉鸭156养殖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养殖模式和蛋鸡153养殖模式。2010年全年全县生猪出栏54.46万头,肉鸭出栏1099万羽,禽出栏1714.2万只,牛出栏8.12万头,羊出栏15.253万只,禽蛋2.053万吨全年实现牧业总产值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8%,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2250元。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2、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性。我县为做强“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引进了汉口精武、正大集团、南方牧业等畜牧业龙头企业,让知名企业和农民群众开展友好合 作,树立“全进全出”的养殖理念,带动全县千家万户开始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大大激发了畜牧产业新的活力。同时这些龙头企业还在全县各乡镇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并与农民、营销大户、业主之间签订了产品产销合同,联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了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畜牧业增产的“龙头”。
3、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1生猪养殖方面:为实现年养殖生猪百万头、建成全省生猪大县的目标,我县引进泰国正大集团成立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分公司,大力推广“150”、“258”、“550”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镇后溪村率先同正大集团合作,投资2500万元建成“正大***花庙父母代种猪场”,常年存栏父母代种猪4800套,配套标准化代养户50户,年可出栏生猪5万头。同时,我县还扶持养猪大户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目前,全县万头养猪场达到4个。○2肉鸭养殖方面:2010年全县建标准化鸭小区67个,鸭舍650栋,养殖规模达1000万羽。2011年我县继续推进肉鸭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建标准鸭舍800个,使全县鸭舍达到1800个,养殖规模达到2000万羽。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4、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抓住全省亿只鸭核心基地建设的机遇,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汉口精武食品公司落户我县,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出台了《关于加快鸭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县广泛宣传发动,大力推广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向年出栏5000万只肉鸭的目标迈进。精武公司投资3.8亿元在**经济开发区建设集饲料厂、屠宰厂、有机肥加工厂、鸭食品加工厂、羽绒加工厂、鸭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鸭文化主题公园、五星级鸭文化酒店于一体的国际鸭产业文化城,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
5、林牧结合,打造生态养殖。我县畜牧业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着眼长远,大胆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结合,实行生态养殖。2011年**县与南方牧业达成合作意向,规划投资15亿元,在我县建设3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场按照国际最先进的散栏式饲养方式、水幕式牛舍、全自动粪污处理系统进行建设,使现代牧场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有机肥、沼气发电于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我县把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结合来抓,通过种养结合,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大力推进“规模化养猪上山”、“规模化养鸭上山”,实行标准化养殖与水果基地建设配套。目前,全县已形成“10万头生猪配套10万亩精品水果、1000亩果园配套建设10万羽精武鸭场”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的格局。
6、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组织专班,分项管理。为了全力打造鸭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本地企业——碧云牧业、泉韵生态农庄、珍昌养殖场、成功养殖场等标准化万头养猪场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都已顺利建成投产。为打造畜牧大县,**县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法规,大力发展畜牧业。近几年来,全县先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亿多元,结合板块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制定项目规划,优先修建通往基地的机动车道。筹集资金2.5亿元,硬化通村公路139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业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县畜牧业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牧农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明显的进步和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畜牧基地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牲畜产品产量参差不齐,效益不均衡。全县部分畜牧户(场)负责人对畜牧产品缺乏科学的认识,实行粗放管理,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收益功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产量效益低。二是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我县畜牧业发展过快,服务体系有些滞后,严重地阻碍全县牲畜业的全面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发展,挫伤了一部分农户的积极性。三是畜牧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畜牧户对产业前景有些信心不足,同时也影响了畜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技术力量投入不够,现有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全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现状。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为使**县畜牧产业走上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之路,真正实现“畜牧大县”的目标,根据本人近期的调查研究,有以下一些建议:
1、依靠科技兴牧,坚持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县应按照“六化”创建要求,通过创新模式,大办园区,广建基地,加快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畜牧产业标准化发展水平。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我们要继续对全县畜牧龙头企业和基地、承包基地的老板和各类典型示范户,加大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的工作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带动畜牧养殖户依靠畜牧业增收致富。
3、强化工作责任,健全服务体系。我县畜牧产业化建设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城经济的朝阳产业和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县上下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这一产业的优质高效。一是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坚定抓好畜牧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政府要科学引导,干部指导,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三是要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畜牧养殖户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的积极性。
4、加大技术人才的给养。政府要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满定日益状大的畜牧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学人才制度吸引专业人才,要留得住人才。同时要加强对各代养户和散户的培训,普及畜牧专业养殖知识。
5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和饲料监控体系,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首先政府要投资建好县、镇、村三级防疫网络,要求各级畜牧工作者全年时时刻刻做好畜禽防疫工作,严格科学地执行畜禽防治“标准”和“办法”,建立责任状。其次要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加大饲料安全执法管理力度,确保畜禽食入的饲料安全。三要建立畜牧产品的检疫监测体系,严格畜禽宰前和宰后检疫,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高温、深埋措施。四是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模式,由龙头企业按照畜牧标准化养殖模式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五统一”:即公司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回收。
6、办好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发展专业化养殖的重要载体,是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开展专业化合作和产业化经营,使单个农民联结成有力的群体,形成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因此为了使畜牧产业不断健康状大,为了保护好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广大牧农的收入稳定,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经营格局和经营模式相结合,才能优劣互补,不断推动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才能不断培育出新兴的畜禽市场,才能使我县的畜牧产业不断状大,形成品牌,走出大山区,真正实现“畜牧大县”的目标。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参 考 文 献
[1]田青楹〃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 [2]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13 [3]朱玉涛〃赵君彦〃赵慧峰〃发达国家牧业的特征及对转变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的启示〃安微农业科学〃2007〃35(12)
[4]粟林〃现代畜牲业发展要素浅析〃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5]国家发展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致 谢
这次论文报告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此外,本次调查报告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各乡镇(村)畜牧站负责人、各乡镇畜牧业养殖大户、****镇党委副书记、****县统计局、****县畜牧业局等单位及相关同仁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他们给我提供了实地考察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本报告还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对相关专家或作者表示感谢。总之,这次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探索科学发展我县畜牧业的途径和措施,提升全县畜牧业发展水平,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中仅为个人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老师和读者指正。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目 录
摘要与关键词………………………………………………I
1、**县畜牧业发展现状…………………………………1
1.1畜牧业养殖势头强劲…………………………………1
1.2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性……………………2
1.3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2
1.4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鸭都”……………………3 1.5林牧结合,打造生态养殖……………………………3
1.6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3
2、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3、对策建议…………………………………………………5
3.1依靠科技兴牧,坚持标准化养殖…………………5 3.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5 3.3强化工作责任,健全服务体系……………………5 3.4加大技术人才的给养………………………………5 3.5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和饲料监控体系,确保畜禽产品的质…………………………………6 3.6办好专业合作社……………………………………6 参考文献……………………………………………………8 致谢…………………………………………………………9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摘 要
畜牧业是**县的传统产业,是老百姓长期以来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畜牧大县”的奋头目标,大力创新,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肉鸭、生猪、奶牛三大现代畜牧业,政府大力支持推广标准化养殖之路,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呈现出“村组有大户、乡镇上规模、全县创特色”的良好态势,成为农民增收的良好产业。但根据现代畜牧业和产业行业要求,在质量、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县畜牧业发展实际,就如何打造“畜牧大县”、“中国鸭都”、“生态农业”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为发展**经济、建设和谐**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产业;现状调查;对策建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