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5:0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

第一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办发[2001]42号 【发布日期】2001-04-11 【生效日期】2001-04-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

完善县

(市)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1〕42号2001年4月11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市)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改革和完善县(市)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省财政厅 二00一年三月)

为了进一步理顺县(市)和乡镇财政的分配关系,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发〔2001〕6号)文件精神,现就改革和完善县(市)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财政与事权相结合。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合理划分县(市)与乡镇政府的事项,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将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乡镇管理,真正做到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理,权责结合。

(二)统筹兼顾,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结合省对市县的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和完善乡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收入的划分上,要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保证乡镇有必要的财力,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所需的必要支出。

(三)科学规范、公平合理。县(市)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要力求规范,在一个县(市)内逐步实行统一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收支基数的核定上,要公平合理,允许乡镇间存在合理差距。对乡镇之间的财力差距,要通过转移支付等规范的办法加以调节,做到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四)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结构和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在收入划分和支出基数核定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二、二、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

(一)收入范围:按国家现行税制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划分列入乡镇财政预算范围内的收入项目。乡镇预算收入包括:属于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商税收、农业“四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权出让收入、其他收入及乡镇基金预算收入等。

(二)支出范围:按事权划分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将乡镇职能机构的支出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列入乡镇预算支出(国家明文规定上划的除外)。乡镇预算支出包括:乡镇政权机构正常运转支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公共设施建设维护支出,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原由乡镇统筹费开支的乡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及乡镇道路修建支出等五项事业支出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三、三、县(市)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几种形式

(一)县级统筹教师工资。县以下九年制义务教育编制内的中小学教师,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经费上划到县级财政统一管理,由县财政核定给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包干使用。以后编制内增人增资由县财政按规定核拨,编制外增人增资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行解决。县级统筹教师工资后,对乡镇的正常开支要从体制上予以保障,并使乡镇财政有一定的财力增长机制。

(二)实行分税制,县与乡镇间适当调节。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县乡的支出范围,按税种划分各自的预算收入。在按统一规定划分收入和支出后,对县与乡镇以及乡镇之间财力的横向和纵向不平衡,要通过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保证县与乡镇两级政府的正常支出需要,逐步达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核定收支,超收分成。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核定乡镇财政收支基数,对乡镇以后年度超收部分实行超收分成。乡镇财政以收定支,自求平衡。

四、四、乡镇财政收支基数的核定

(一)收入基数:以上一年度或前几年列入乡镇财政收入范围内的收入平均实绩为基础,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收入变化情况,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收入基数。乡镇经常性收入原则上全部作为乡镇固定收入,乡镇专项收入各地要尽可能留给乡镇或按一定比例实行县与乡镇分成。除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县(市)统筹的地区可以新增农业税收入中划出一部分用于统筹外,农村税费改革后新增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收入原则上全部作为乡镇固定收入。乡镇财政可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对困难行政村的补助。

(二)支出基数:根据重新核定的支出范围,以上一年度的实际预算支出数或原定预算支出基数、部门(零基)预算等为基础,考虑农村税费改革后五项事业支出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变化情况,以及政策性增人增资、精简机构和人员、节减开支等因素,剔除各类不合理以及可以节约的支出后,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支出基数。乡镇财政支出基数应当尽量保证乡镇基本支出需要,使乡镇政府在保证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和必要的公用经费支出后,还能有一定能力支持农业、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乡镇财政要保持收支平衡。

(三)上交或补助基数:乡镇财政收支基数核定后,对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乡镇,视乡镇财力情况,各县(市)可适当集中一部分财力,用于对收不抵支乡镇的转移支付;对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乡镇,县(市)要采用定额补助或转移支付等形式给予补助,对困难乡镇的转移支付要建立必要的增长机制,以保证其最低支出需要。

五、五、确保乡镇财政稳定运行的有关配套措施

(一)抓好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努力扩大乡镇财政收入规模。乡镇政府要继续大力培植财源,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财税部门要依法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杜绝税收虚假现象,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乡镇财政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内外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上级各部门、各单位不得在财政体制之外调用属于下级政府的财力。

(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乡镇财政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减少对竞争性、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从严控制一般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乡镇政府要根据政企分开和精减、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机构,严格核定人员编制,清理清退超编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大力调整学校布局,适当合并现有乡村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与学生人数比例或教职工与班级比例,并据此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临时代课教师、聘用的临时工等要按规定予以清退。加快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对能够进入市场取得稳定收入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削减财政拨款。地方财政要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编制年度预算,自求平衡,不得列赤字预算。改进和完善乡镇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争取尽早推广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和规范政府采购范围,将政府采购与细化预算编制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支出控制机制。要牢固树立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观念,反对铺张浪费,乡镇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量财办事的原则,不得超越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对超越现阶段经济发展条件和乡镇财政承受能力的升级、达标活动,乡镇财政一律不予补助。

(三)衔接好五项事业经费的安排,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费开支的乡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等支出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安排,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经费测算和预算衔接工作。要保障乡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安排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维修等资金。计划生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管理、宣传、干部培训、计划生育专干报酬以及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等,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应与乡镇卫生院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经费开支。要清理核实民政保障对象,严格执行保障标准,农村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参照《江苏省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和《江苏省〈军人抚恤金优待条例〉实施办法》从紧执行。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在农业税附加等方式收取的村提留中列支,有条件的地方或村级开支紧张的地方,可以由乡镇承担部分抚养任务。乡镇通往行政村的村级道路所需资金由村民大会讨论协商,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乡镇可给予适当补助。县城通往乡镇的乡级道路建设资金由县、乡两级财政资金予以补助。

(四)建立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乡村基本支出需要。对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财政困难乡镇,市县财政要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助。县级财政要建立和健全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财政困难乡镇的补助力度,保证乡镇机构正常运转和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支出需要。除将农村税费改革省对行政村的补贴落实到位外,乡镇财政要对困难行政村给予必要的补助,确保行政村的正常运转。

(五)建立、健全工资统一发放机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发放。全面推行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工资财政统一发放机制。按照“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凡预算安排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经费和上级财政补助的工资性经费(含调整体制补助和农村税费改革补助),要全部纳入工资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发放职工工资,不得挤占和挪用。统一发放的工资项目严格执行中央统一规定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地方财政要确保中央规定的基本工资正常发放,对不能正常发放的地区,省财政将扣减有关市县的税收返还收入,直接划入工资专户。在实行县级统筹教师工资核定经费上划总额时,要兼顾乡镇支出的需要,给乡镇留有一定的财力。教师工资经费上划后,县级财政要首先确保中央规定的教师基本工资的正常发放,同时根据教师工资经费上划情况和县乡财力可能,由乡镇或县乡共同尽量保证教师其他工资的发放。教师工资上划后,县以下中小学教师工资实发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同类公务员工资的实发水平。教师工资实行县级统一发放后,其人事管理权相应收归县级管理,并按省级编制、人事、教育、财政部门共同核定的编制实行定员管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财政国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政办发 [2002] 50号 【发布日期】2002-05-17 【生效日期】2002-05-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

(苏政办发 [2002] 5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这项改革。进行改革试点的部门和地区,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试行方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行改革工作,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二年五月十七日

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

(省财政厅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2002年4月)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推行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但现行的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支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由于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性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和全面监督;财政性资金的入库不够及时、退库不够规范,拨款环节多,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财政性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依据。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清改革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以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透明管理的原则。要合理确定各部门单位的管理职责,增强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管理监督之下。

(二)资金高效运转的原则。要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逐步使财政收入直接缴库,支出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加快资金运行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要在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核算权、财务会计管理职责原则上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财政集中收付方式,使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和快捷。

(四)积极稳妥的原则。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系统工程,必须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确保改革目标逐步实现。

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

改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实行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大量的财政性资金支付业务将由预算单位转到财政部门直接办理。为有效管理监督,按照财政国库管理与支付执行相分开的要求,财政部门应建立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负责办理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的具体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1.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下列账户构成(1)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按预算收支科目和单位设置明细账。

(2)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单位零余额账户。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按收入和拨付设置分类账。

(5)按国务院、财政部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经财政部门批准,在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开设特殊过渡性资金专户(以下简称特设专户)。

2.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各类账户的功能

(1)国库单一账户为国库存款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与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进行清算。

(2)财政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清算。

(3)单位零余额账户,用于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包括支取现金)和清算。

(4)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缴款、拨付情况。

(5)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特殊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清算。

上述账户资金的记录要与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性,相互核对有关账务记录。

3.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财政一般预算、基金预算资金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均应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统一存储和实行财政集中支付。

(三)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1.收入类型。财政收入按政府预算收入科目进行分类。

2.收缴方式。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将财政收入的收缴方式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

(1)直接缴库是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是由征收机关(有关法定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3.收缴程序。收缴程序根据财政收入的收缴方式,分为直接缴库程序和集中汇缴程序。

(1)直接缴库程序。直接缴库的税收收入,由纳税人或税务代理人提出纳税申报,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由纳税人通过开户银行将税款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直接缴库的其他收入,比照上述程序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程序。小额零散税收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中的现金缴款,比照上述程序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4.规范收入退库管理。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执行。

(四)规范支出支付程序

1.支出类型。财政性资金支出总体上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根据支付管理需要,可具体分为工资支出、公用支出、专项支出、转移支出等。

(1)工资支出,即预算单位的工资性支出。

(2)公用支出,即预算单位预算扣除工资支出和专项支出以后的经费支出。

(3)专项支出,即预算单位预算中有确定项目、用途的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以及其它专项等支出。

(4)转移支出,主要是指上下级财政之间结算事项的支出。

2.支付方式。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实行财政集中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可具体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1)财政直接支付,即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财政零余额帐户,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劳务供应者,下同)或用款单位账户。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包括:工资支出、公用支出中的政府采购支出、专项支出、转移支出等。

(2)财政授权支付,即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授权和批准的资金使用额度,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包括暂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专项支出和公用支出中的零星支出及小额现金的提取。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具体支出项目,由财政部门在确定部门预算或制定改革试点的具体实施办法中列出。

3.支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在发生财政直接支付事项时提出支付申请,经一级预算单位审核后,报送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并通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代理银行据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并将当日实际支付资金按性质和预算科目汇总,由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审核确认后,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进行资金清算。财政直接支付主要通过转账方式进行。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依据财政部门核定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向代理银行下达授权预算单位直接支付的月度用款额度;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授权,在批准的月度用款额度内,自行开具支付令,交由代理银行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代理银行按照上述财政直接支付清算要求,办理清算事宜。

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库管理操作系统尚未建立和完善前,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的支付令通过人工操作转到代理银行,代理银行通过现行银行清算系统向收款人付款,并在每天轧账前,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四、改革的配套措施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是对财政性资金的账户设置和收支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保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进一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要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学地反映各类财政收支活动,细化预算编制,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逐步使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实施新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创造条件。

(二)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相应制定《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和《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等有关办法。

(三)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系统和预算执行管理系统、收入管理系统、国库现金管理系统、国库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和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等,使各类财政收支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实现高效、安全运行。

(四)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要定期对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加强对代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管作用;审计部门要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性资金安全。

五、实施步骤和时间

(一)2002年省级选择省司法厅、统计局、粮食局、农业机械管理局、残疾人联合会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六部门率先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二)暂未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和部门,可以先对工资支出、政府采购支出等一些专项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三)在总结经验、优化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2003年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争取“十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制订的《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五日

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

省教育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财政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办发〔2008〕25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7〕125号)精神,加强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决定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第二条

2010-2012年共选聘江苏特聘教授不超过60人,每年20人左右。通过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动一批学科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实力,为江苏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条 江苏特聘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专家评审、择优聘任、合同管理,聘期三年。具有中国国籍的,原则上人事关系须正式调入聘任学校;具有外国国籍的,须在聘任学校全职全时工作。对特殊人才、特殊情况,可实行柔性管理。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四条

江苏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 2 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符合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要求,与国家和省科学研究规划相结合,与高校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相结合,与加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保证质量、注重实效。第五条

江苏特聘教授岗位一般在二级学科设置,所在学科应属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一般应为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等。

第六条 江苏特聘教授的职责

(一)正确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二)面向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应大力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三)领导或参与领导学科团队或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和优秀年轻学者。

(四)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本学科在国际国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章

招聘条件

第七条 海外应聘者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品德高尚,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二)具有博士学位,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聘者年龄原则上分别不超过50周岁、55周岁。

(三)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续两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应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四)学术造诣高深,主持过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较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本领域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科研成果无知识产权纠纷。

杰出和紧缺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学位和年龄要求。第八条 国内应聘者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二)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聘者年龄原则上分别不超过45周岁、50周岁。

(三)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 4 或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同行公认,科研成果无知识产权纠纷;或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排名前3);

2.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3.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2)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2)奖励;

4.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2)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奖励。

杰出和紧缺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学位和年龄要求。

第九条 已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和江苏省“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人员,不再列入江苏特聘教授选聘范围。

第四章

选聘程序

第十条

特聘教授原则上纳入特设岗位管理。省教育厅每年下达一次江苏特聘教授申报限额。有关高校自主确定招聘岗位,并按照特设岗位设置的相关程序申报设置后,面向海内外特别是海外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人选。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针对每个招聘岗位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同行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按规定条件进行评审。同行专家评审委员会一般由7位以上知名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2。属于自然科学类的,评审专家中院士不少于1/3。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海外著名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根据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择优确定推荐人选,于每年8月31日前向省教育厅报送设岗方案、推荐人选的有关材料、学校与推荐人选签定的聘用协议及拟提供的支持配套措施。

第十三条 省设立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工作指导协调小组,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审核高等学校推荐人选,并对审核通过人选进行实地考察和公示。公示结束如无异议,省教育厅将拟聘人选报省政府审批。第十四条 聘任学校应与江苏特聘教授签订聘任合同和工作任务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五章

支持方式

第十五条

三年聘期内,省为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江苏特聘教授分别提供100万元人民币/人、50万元人民币/人的科研经费。学校应为特聘教授提供不低于省标准的科研经费。经费一次核定,分年拨付,第一年拨付30%,第二年拨付40%,第三年 6 拨付30%。

第十六条

江苏特聘教授聘期内享受由省提供的每人每年12万元人民币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以及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

第十七条

聘任学校应当为江苏特聘教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引进的江苏特聘教授,聘任学校所在地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其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八条

聘任学校可根据需要,为江苏特聘教授配备若干学术骨干。省教育厅和有关学校支持江苏特聘教授申请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牵引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第十九条 江苏特聘教授在聘期内研发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成就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获得有关产权收益。

第六章

考核管理

第二十条 江苏特聘教授实行聘期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度。考核包括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

考核由聘任学校负责,于聘期内每个整年时进行。聘任学校 7 应及时将考核结果报省教育厅备案。考核不合格者,由聘任学校提出警告和整改措施。连续2次考核不合格者,经省教育厅同意,由学校解除聘任合同。

聘期届满考核于三年聘期结束时进行,由省教育厅组织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江苏特聘教授予以表彰。

第二十一条 江苏特聘教授如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在申报中弄虚作假,或在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不足,或触犯刑律,省政府将撤销其江苏特聘教授称号,停拨科研经费,停发奖金。学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

第二十二条 江苏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不得担任高校行政领导职务,不得调离受聘岗位。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政办发 [2003] 6号 【发布日期】2003-01-03 【生效日期】2003-0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意见的通知

(苏政办发 [2003] 6号)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一月三日

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的意见

(省物价局 2002年12月)

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目前,我省水资源相对短缺和水浪费、水污染现象并存,制约了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价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对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水价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水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省商品性供水包括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三部分,兼具垄断性、资源稀缺性和公益服务性,水价实行政府定价。按照《江苏省定价目录》规定,水利工程供水、污水处理费由省制定标准;城市供水价格由各市根据省定办法制定具体价格标准。目前,水价形成机制缺乏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一)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仍然偏低。我省水价虽经多次调整,但仍然不合理。目前,我省水利工程水价平均每立方米为0.0185元,远远低于供水成本。城市供水平均水价每吨为0.87元(含税,不含费),占平均生产成本的80%左右。城市平均到户销售水价每立方米1.80-1.90元(含税费)。从水价分类来看,民用水价低于工业水价,工业水价低于商业水价,商业水价低于特种行业水价。水价与成本倒挂,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明显偏低,导致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浪费水现象严重。自来水企业经营有困难,不利于水事业的发展。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费不到位和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费挪用,影响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二)供水管理体制不合理,供水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城市供水体制单一,缺乏必要的竞争,导致城市供水粗放经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自我积累能力差。农业供水管理层次和环节较多,水费收取有时不够规范。由于补偿机制不健全,供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落后,供排水管网年久失修,管网漏失率高等,制约了城市和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三)现行水价对水消费行为缺乏约束力,用水浪费严重。由于农业用水无计量设施,农业水费采用按田亩收费,水费多少与用水量关系不大,导致农民和水管单位缺乏节水积极性,也不利于体现水的商品性。我省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灌溉水渠基本上是土渠,自然损耗率高,从蓄水工程到田间用水,水的平均利用系数约为40%左右。城市自来水抄表到户改造缓慢,仍采取平摊水费的计价办法,导致用户节水意识淡薄。

二、水价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水价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水价改革正处于福利性向经营性和节约性的过渡期,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困难很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水价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事业发展、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水价形成机制,以适应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将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流放在优先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将开源节流与防治水污染结合起来,坚持治污为本,努力为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环境。

(三)将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两项改革相互促进的方针,实行政企分开,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四)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充分体现水的商品价值,促进节约用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水价达到合理水平。

(五)在兼顾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水价改革的思路

根据改革原则,水价改革的思路是: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建立供水、污水处理、回用水和地下水四者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

(一)逐步提高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进一步改革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具有防洪、排涝、供水、灌溉、旅游、航运等多种功能,因此,水利工程的运行费用应区别性质,分类补偿。用于防洪等社会公益性的各种费用开支,应通过财政和征收的各种水利规费支付;用于供水等经营性的费用开支,应逐步做到通过价格机制合理补偿。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各类用户的承受能力,实行不同的水价政策。农业用水应按成本定价,其他用水应实行有适当利润的定价。为体现水的资源性,应逐步提高水资源费的标准。

(二)结合城市供水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应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供水环节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进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试点。要根据合理流向、就近供水的原则,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推行区域供水。在污水处理环节上,尽快将污水处理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变为经营性收费,并体现按质收费的原则。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达到合理水平。实行企业管理的污水处理厂,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目前仍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污水处理厂要积极创造条件向企业管理转变,转制前其收入暂按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形成节水型的社会。

1.实行计划用水,超计划加价政策。在保证居民用水一户一表的前提下,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工农业生产及其他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用水制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用户的合理计划量、合理定额,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2.对非必需的特殊用水实行高价政策。例如对高档洗浴、洗车、饮料等特殊行业用水,应采取高价政策,以抑制非必需用水行业的快速发展。

3.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以缓解季节性供水紧张矛盾。

4.建立动态水价形成机制和审价制度,使水价调整随成本变化和市场供求变化而适时进行,促使用户用水行为更趋理性,提高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率。为使供水和治水成本更加合理,对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相关费用实行审价制度。

5.实行新水新价制度。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用水需求而新建的水利供水工程、城市自来水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用户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新水新价政策,以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水利和城建事业的发展。

6.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与自然水价格的比价关系,建立鼓励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价格机制,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水设施建设。

(四)实行依法治价,规范价格行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已经出台了《江苏省城市污水处理费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省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江苏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江苏省水资源费管理办法》,使水价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四、水价改革目标及实施步骤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至2005年,拟将水价逐步提高到供水成本的水平。到“十一五”期间,将水利工程水价提到有合理利润的水平。为减轻农民负担,将农业水价提高到供水成本的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价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水资源费:为体现水的资源性、稀缺性,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十五”期间,逐步提高水资源费标准;理顺地下水资源费与自来水价格的比价关系,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城市供水价格:

1.旧水厂价格:2003年前,拟将旧水厂的水价提到保本水平。2005年前提到微利水平。

2.新建水厂价格:新建的区域供水设施,实行还本付息和保本微利的价格政策,以保证投资者有合理的回报。

城市水价具体调整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部分地区和单位仍继续收取水厂建设费和管网建设费的,要坚决按规定予以取消。

(四)城市污水处理费:为加快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步伐,根据还本付息、保本微利的原则,结合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按照统一政策、分市核定的办法,各地要加快拟定城市污水处理费调整规划,并尽快调整到位。

五、其他配套改革

水价改革应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供排水企业改革、污水处理企业改革以及经营机制的转换结合起来。

(一)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增强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供水企业、污水处理企业应尽快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二)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财务和成本约束机制,严格控制成本增长和费用支出。试行厂网分开、竞价入网。

(三)水价改革要与计量设施改造和推行科学节水方法相结合,与整顿规范供水环节收费相结合。在水利工程供水环节,要加大计量设施的投入,减少收费环节,提高自收能力和水平。在城市要加快一户一表改造步伐,为城市居民用水尽快实行阶梯式水价创造条件。城市供水企业实行抄表到户所增加的维护和运行费用可合理计入价格。

六、做好水价改革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水价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动作。价格主管部门要做好水价改革的规划、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涉及城市供水方面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支和票据管理;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城市供水企业、污水处理企业改制及其他配套工作,配合做好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水利工程供水管理单位的改制工作,配合做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资源费的调整工作;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水质监测工作。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的江苏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2-27 【生效日期】1996-0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的江苏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职工持股会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6年2月27日苏政办发〔1996〕5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的《江苏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职工持股会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在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江苏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职工持股会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探索运用职工入股形式,改进职工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提高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参与度,调动职工积极性,探索国有企业改制的途径,增强公司凝聚力,规范职工持股的组织和行为,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家关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职工持股会是指依照本办法设立的工会领导的从事内部职工股管理,代表持有内部职工股职工行使股东权利并以工会社团法人名义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第三条 第三条 内部职工股是指依照本办法规定设置的,由职工个人自愿货币出资与企业用历年工资结余派给职工的股份相结合形成,由公司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特定股份。

第四条 第四条 公司设立职工股必须坚持国家股控股。

第五条 第五条 募集职工股应坚持职工自愿认购的原则,不应强行摊派。工会应全过程指导职工持股会的工作,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第六条 第六条 职工股股本金仅限向本企业投资。

第七条 第七条 职工持股会代表所有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作为一个股东参加股东会,行使股东权利并以其全部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八条 第八条 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通过职工持股会按持股额享有相应权利和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章 职工持股会的设立程序

第九条 第九条 建立职工持股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照《公司法》规定条件设立或改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近3年连续盈利;

(三)企业发展符合产业政策,预测今后3年内经济效益较好;

(四)企业工会组织健全,能独立负责开展工作,有承担组建职工持股会的能力,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五)原企业资产必须重新评估并到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股权重新确认手续。

第十条 第十条 建立职工持股会的程序是:

(一)由公司发起单位(已建公司由董事会)与企业工会共同提出和制定建立职工持股会的方案;

(二)股东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方案;

(三)工会根据通过的方案组织筹备工作;

(四)向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审批;

(五)经审批同意后,由工会组织实施,正式建立职工持股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企业申请设立职工持股会,由地方总工会会同体改委、经委、国资管理部门审批。企业上报送审的材料应包括:

(一)关于建立职工持股会的申请报告;

(二)关于建立持股会的方案(含职工股的发行方案、比例、范围、价格、方式,持股会组织管理方式等内容及企业盈利情况的预测报告);

(三)股东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建立职工持股会方案的决议;

(四)工会社团法人资格证明;

(五)持股会章程(草案);

(六)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应对职工持股会的职能、管理方式等重要内容做出规定)。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职工持股会章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持股会的性质、宗旨和职能;

(二)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三)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四)股本构成;

(五)股份管理的办法;

(六)红利分配的办法;

(七)财务管理和审计;

(八)其他。

第三章 职工持股会的组织机构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职工持股会应建立管理委员会,职工持股会管理委员会是内部职工股的管理机构,对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管委会设主任1名,干事若干名,根据需要可设副主任1名。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持股会管委会主任由工会推荐并经职工持股会会议选举产生。副主任、工作人员经管委会主任提名后由职工持股会表决通过。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管委会主任作为职工持股会的代表参加股东会,在股东会决策过程中,应充分代表持股职工利益,反映持股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职工持股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决定以下事项:

(一)审议通过《职工持股会章程》;

(二)选举职工持股会管理委员会成员;

(三)听取管理委员会主任就参与股东会决策及管委会工作的汇报;

(四)讨论决定职工持股会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持股会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收集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关于需提请股东会讨论、决议的问题的意见;

(二)召集召开职工持股会会议;

(三)办理和管理职工持股名册和职工持股卡;

(四)办理职工入股、增股、减股、退股、内部转让等事宜。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职工持股会管委会必要的人员编制、费用、办公场地由公司负责提供,管委会的活动费用支出应定期公布,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章 职工股的发行与管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职工股总额和比例的设置应参照公司股权和职工实际出资能力。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职工持股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职工自愿货币出资;

(二)将公司工资结余派给职工;

(三)经股东会同意的其他合法形式。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职工对其货币出资部分具有转让权。其转让范围仅限于公司内部人员。转让双方须到管理委员会办理增、减股手续。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所指企业派股是指企业为加强职工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根据职工工龄、岗位、贡献用企业历年的工资结余派给职工的股份。企业派股方案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审议后决定。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职工对企业派股部分不享有所有权,转让权,继承权,仅享有分红受益权。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在本公司工作满1年,并与其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包括外派人员)可购买职工股。

公司及其分公司在册管理的离退休职工是否购买本企业职工股,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决定。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董事长、经理出资认股额一般不得低于职工平均出资认股额的2倍,亦不得高于5倍。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公司应当在登记注册或变更登记后,向职工持股会交付由公司董事长签发的、与职工出资额(包括其他来源)相对应的股权证。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职工持股会应当建立职工持股名册,作为管理职工股的依据。

职工持股名册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持股职工姓名、身份证号码、工作证号码、住所、持股卡号码;

(二)职工所持股份金额、本人签章、经手人签章;

(三)职工入股、增股、减股、退股等数额、日期及有关记录;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职工持股会统一发放持股卡,由持股职工本人保存,与职工本人身份证、工作证或离退休证同时使用方为有效。

职工持股卡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持股职工姓名、身份证号码、工作证号码、职工持股卡号码;

(二)职工所持股份金额、入股、增股、减股日期及有关记录,经手人签章;

(三)职工持股会管委会主任签章;

(四)发卡日期及注意事项。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持股职工经批准脱离本公司或者死亡,公司应参照公司上每股净资产值将职工货币出资形成的股权购回,同时将派股收回。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公司购回的股份留作新职工认购。新调入职工1年后可按规定自愿购买职工内部股。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职工持股会依法从企业获得股利后,按职工个人持股数额进行分配。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职工持股会有下列情况之一,可以解散:

(一)企业破产、关闭;

(二)企业被兼并解散;

(三)持股会同意转让全部股份给其他股东,决议解散。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持股会解散时,由职工持股会代表和有关财务人员组成清算小组,进行清算。持股会依法得到清偿财产,由清算小组按照职工持股比例进行清退。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