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

时间:2019-05-14 05:2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

第一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2013年整个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分析。那么我们今年报告的主题就是我们副标题“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因此我们强调的是“复苏”而这种“复苏”与以往的“复苏”有本质性的差别同时我们强调在复苏中间中国结构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以往结构不具备的一些特制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个报告里边向大家发出乐观主义的前瞻性预测我们也希望这种预测能够驱散目前在学界和经营界弥漫悲观主义的环境。我们落脚点认为2013年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因此我们是乐观的一年。那么我们报告中间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看逻辑和预测第二看2012年发生什么、还要发生什么第三部分是明年可能会怎么样最后我们会提出我们政策建议。

一、总论 对于总论也是我们提出模型构建、预测参数、总体分析框架的核心部分那么在这个部分里边首先一个我们认为迈向新复苏、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总体逻辑是什么

1、为什么今年二三季度出现超预期的回落并且这种回落体现连续两个季度GDP增速跌破8%按照以往常识性的分析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只要连续两个季度跌破8%都是处于箫条状态但是我们二三季度里边却发现在连续跌破8%的同时我们的失业没有大规模出现、同时也没有出现通货紧缩因此我们在以往的报告里边把这种状态认为叫“次箫条”为什么产生“次箫条”有两个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全球超预期的回落以及我们宏观政策特别是房地产政策持续调控使我们上一轮经济增长两个火车头出口与房地产被遏制住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金融困局影响范围要广、持续时间要长。所以它导致目前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导致5月份出台稳增长的一揽子措施没有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出现跌破5%的现象。

2、复苏重现的逻辑我们认为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在9月份出现“触底反弹”同时在十八大换届效应、存活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等因素作用下今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重返复苏轨道同时三季度回落超预期同时四季度反弹也有可能超预期。

3、新复苏的内涵。认为这次复苏是中国经济在这一轮周期里边不对称W头正中间的一种复苏也是我们不对称第二个底部基础上的反弹所以在这样状况下一方面是周期性的力量有所逆转但是结构性的力量依然在进行释放那么因此带来的这种复苏具有一些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换届效应带来的冲击是强烈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新复苏”虽然不会像传统复苏那么强劲但是同时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不会和世界经济复苏一样在低迷中慢性。

4、“新结构”的内涵。这一轮看到复苏的动力源并不来源于出口和房地产反弹而是来源于消费和基础投资不来源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来源于宏观经济微调我们看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融资结构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趋势性特征而不是以往简单的周期性特征。四重结构性调整的内生力量使中国结构调整步入到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期。这是很重要的以往我们是政府主导型被迫调整、没有市场基础的调整现在我们发现有市场基础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引发下全球不平衡调整和发达国家财政赤字的调整引发的外需引导型的大结构调整相对价格引导型的结构调整以消费加速牵引的需求拉动型的结构性调整在监管套利和金融创新的作用下全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巨变标志性事件利率市场化被迫全面展开。我们会看到无论复苏还是结构特性发生的变化。

5、超越“新常态”的内涵和逻辑。有两个大现象一个GDP增速连续两季度跌破8%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还有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且跌破7.5%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很多人就强调目前的回落是趋势性的回落而不是周期性的回落得出的结论我们这一轮调整是L型未来7%—8%就是一种常态所以这里边很多学者提出一个论断叫中国步入新常态时期低增长、低贸易、大幅度结构调整、高物价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常态。我们是旗帜鲜明反对这个观点。我们认为目前周期性调整依然是不对称的W型也就是我们09年底提出这个观点我们认为新常态论犯几个错误 1不能过分强调“结构性趋势力量”而忽视“周期性力量”目前是经济危机期间不谈周期而只谈结构。2不能过分迷信各种潜在增速方法测算的结果很多人认为模型测出来就是5%或者就是7%大家学过潜在增长测算方法都知道本质上都不具备预测功能。3中国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的加速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加速、中国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中国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等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戒等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我们认为到底什么常态需要不断的试探同时按照目前的判断8%—9%依然是相对科学一点的。2013年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是完成由次箫条到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也是多重因素叠加充满不确定的一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模型预测我们认为今年由于第四季度超预期的状态今年全年就是8%同时我们认为物价水平2.6%当然我们GDP平减指数2.0%明年我们预测物价水平上升4.1%。

二、从次箫条到复苏再现的2012。在2012年一到三季度呈现次箫条W周期调整的第二底部大家这个图形会看到中国经济的确是不对称W型调整趋势今年虽然不是二次触底但是二三季度表示的确是第二个底部所以是次箫条原因也是在这里。

1、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导致输入性箫条严重。目前大家看到事件在危机之前和危机之后经济停滞中持续恶化前几年中国经济膨胀导致很多人中国经济决定世界经济增长。在世界贸易速度、GDP速度回落的同时我们出口速度也出现超预期的回落特别7、8月份出口增速只有1%左右导致原因对欧洲出口下降8%对美国出口也出现负增长这是原来很多人没有看到。我们制造业投资出现了疲软因此外需疲软导致内需疲软虽然很多人认为从核算角度我们目前是正贡献很多人讲外需的因素应该忽略掉。

2、金融困局持续发酵导致企业的去杠杆、去库存和去产能比想象的时间要长、规模要大内生性紧缩超预期。目前房地产杠杆率都是低于2倍无论工业企业产品增速、还是原材料库存和产品品库存都是持续回落也就是去库存还在持续之中另外更重要我们会发现工业企业应收帐款持续高位意味着“三角债”现象开始出现目前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比较严重企业相互担保、相互抵押导致金融困局比去年状况还严重。

3、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回落因素持续发力导致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订单减少、成本上扬、企业利润下滑进一步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滑。劳动力成本还在持续上扬城镇集体企业即使在今年二季度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劳动成本还是上涨20%更重要我们还会看到在企业利润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企业财务费用增速还是保持30%以上的增长也就是财务挤压比较严重。企业经营环境一方面是订单减少、另外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财务成本上涨当然导致利润空间的挤压导致是整个企业景气的萎缩。

4、受困于“民间融资问题”的深度持续和扩大、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的持续以及地方政府收入增速的下降等因素5月份出台的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之内的立竿见影效果政策效应的超预期滞后。三季度我们没有出现投资井喷原因地方政府没钱有规划一个财政收入在下降、土地购置费在下降、更重要我们传统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通过信贷杠杆化融资基本叫停到目前为止我们投融资平台贷款存量9.25万亿基本比去年少一点。货币红放量但投资贷款资金来源却在低位徘徊缺口一直添不上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次箫条产生的四个很重要的原因。复苏再现的2012年第四季度表现六个方面

1、各类综合先行指数止跌反弹前期过度悲观的预期开始逆转。OECD中国先行指数6月处于底部现在都是94的位置。

2、另外我们看到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出现同步改善总需求低迷的局面将得到有效缓解。消费各种参数都同步改善。固定投资参数也出现一系列轻度改善当然更重要我们认为前期很多投资的观望情绪可能在十八大之后有所改善。投资先行数据出现明显改善特别是计划总投资的增速开始持续上扬达到常态水平同时投资的先行数据里边新开工项目大家从这个图形看到比去年明显发现全面的逆转同时我们还会看到去库存可能接近尾声了这个参数在持平同时按照基金周期来讲去库存去化时间应该十个月左右目前差不多一年了通过这个判断库存可能接近尾声更重要原材料价格环比增速九月份反弹同时出口增速也有所改善先行指数也出现改善比如订单指数出现明显的改善当然还有一个先行指数BDI也出现轻度的改善。我们看到消费、投资、出口四季度初期都出现一些改善这种改善的态势从先行参数来讲持续性是存在的。

3、在需求拉动下企业生产有所恢复总供给增速有所提升虽然总体状况依然比较疲软大家会看到我们发电量从6月份零增长一直回升10月份6.44发电量提升、货运量提升了我们基础原材料价格提升了说明工业的确开始启动。另外PMI指数从8月份开始反弹还有义乌小商品指数出现持续小幅度改善。

4、在供求轻度改善的同时绩效指标也有所改善。绩效指标比如财政税收有小幅回升、同时工业利润增速负增长由8月份负3.1%回升负1.8%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亏损企业增速有所回落从年初的82.83%下降60.9%。

5、在政策持续宽松的支持下社会融资环境大幅度放松有效支持经济的回暖全社会融资总额同比增速1—10月份增长63.13%通过信贷、通过我们的债券融资、通过我们股权融资所融通资金总量增长很猛的也就是中国现在的确不缺钱。

6、党的十八大进行战略定位不仅意味着积极宏观经济政策延续、同时意味着新政府积极趋向的扩大未来内需扩张的幅度也许比预期还要大十八大围绕经济发展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1总体目标两个翻番。2新增长源泉构建上用协同同步也就是四化同步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综合发展、综合推动寻找新增长的源泉。3在结构调整中以城镇化为重心扩大消费为基础前两天人民日报发表李克强副总理关于解读十八大的一篇文章其中强烈提出把改革称为最大的红利把城镇化作为我们扩内需、调结构的核心这个主题强调的非常明显。从这三个方面我们能看到什么未来八年平均实际增速保持7%以上虽然副总理说7%就够了但是我们会知道未来的这个增长是前高后缓的态势前几年增速要略高这是一个变化第二按照我们党贯常制定规划的有保有压计划7%可能比7%高较高增速依然重要的十八大强调在发展中解决各种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主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四化同步”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完全转移工业化和城镇化依然是政府发展的重点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也意味着政府积极趋向进一步向前走。

三、2013年状况怎么样 我们认为一方面延续12年四季度反弹趋势上另一方面将在政府换届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政治换届的效应全面落实新政府的经济社会施政纲领这直接彰显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中国因素使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率先超越世界经济复苏疲软的新张太GDP增速在内需持续发力和外需逐步稳定的作用下重返9%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十分脆弱、结构性趋势力量依然较大、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变异等因素2013年依然是充满朝气但却十分复杂的一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大量风险的一年。

1、世界经济虽然充满变速、虽然依旧不看好但是随着金融环境逐步改善、悲观情绪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面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2013年世界经济将在波动小幅回暖。1发达国家为首的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将有效缓解世界金融环境的低迷第三轮数量宽松性货币政策基本在发达国家同步实施导致的结果大家会看到发达国家资产负债表占GDP比重全面上调当然我们还会看到新兴市场央行负债表占GDP比重上扬的态势也就是全球宽松是目前的主题因此大家经常考虑一个问题在全球宽松之后世界又会怎么样世界人民钱都多了世界人民钱有可能都不值钱因此未来经济怎么样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借贷指数有所改善 2、在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会委员会陆续通过欧元救助方案和财政调整方案的作用下债务货币化、债务分摊化以及债务的重构开始快速推进。政治家最擅长一件事情就是在危机的时候进行政治妥协社会也会在危机的时候进行社会妥协欧洲问题明年依然低迷但是像今年三四月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持续箫条可能明年下半年结束比如现在各个国家风险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同时可用的资金的确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欧洲应该有一定信心。3、美国经济虽然面临财政悬崖的冲击但政治妥协将避免出现极端情况在就业改善、房地产市场向好、消费提升以及金融市场 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美国经济小幅回升的概率较大。三季度美国经济超预期增长同时美国房价指数最近出现小幅改善更重要新房销售和新开工加速回升还有很重要美国就业数据和新增加的工作增长率都出现改善这就是奥巴马当选最关键的指标同时我们也会看到美国M3开始出现新一轮上扬更重要我们会发现美国公司业绩很不错从今年开始保持16%以上的速度也就是实体还是很好的。更重要我们看到先行指数保持持续上扬还有消费信心指数持续改善同时美联储自己对10月份GDP最新预测2012年接近3%的增速2013年超过3%的增速这里边我们提醒大家世界经济老大挺起来全世界可能不会太差。财政悬崖的确对美国经济影响非常大大家会看到2012年最新的数据接近16万亿财政赤字同时财政悬崖涉及的金额面的确很大初步测算6070亿美元涉及金额最大小布什减税计划如果削减6000—7000亿美元财政开支相当于美国GDP4%如果没有财政悬崖2.9%如果30%财政悬崖也就是接近2000亿美国GDP2%如果全面发生美国处在停滞状态这么严重的事情政治妥协必然的当然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研究认为GDP增速负3%失业率高达9.1%这里边传出咨询大家不要在这上边玩游戏这是很惨痛的东西所以妥协是必然。美国过了这个坎还是好的。4、在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制造业回升作用下边全球生产状况得到改善世界经济有望在2013年走出“全球制造业困局”有可能的如果从全球制造业PM指数还是低于50%但是明年有可能走出这个困局一个标志性最近工业金属价格随实体经济活跃而上扬。5、世界贸易也将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复苏而出现复苏进而使外向型经济体的经济全面复苏我们会看到运价指数也有改善的状况。

2、第二个方面新政府换届之后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将延续2012年的积极定位。1、2012年持续回落的价格水平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按照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中国依然有积极货币政策的空间。全球货币宽松中国货币政策偏紧全世界各个国家实际利率都是建议之下只有我们国家实际利率高于建议利率如果从货币政策规则来讲是偏紧。2、为配合“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启动新一轮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国家需要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城镇化虽然带来投资、带来消费同时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改革措施。3、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需要营造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特别是利率大家可以想一想。4、随着民间融资困局的缓解投融资平台清理的完成宽松货币政策的传递效率将大大提高流动性向实体经济参透将迅速提高特别是地方政府资金困局可能在经济回暖等有效缓解从而使地方项目投资规划大、资金少、投资小的局面得到改观。也就是说有钱了地方政府大干快干的制度可能又会出来根本不用担心明年投资太低。5、财政政策赤字空间依然较大结构调整的大幅度推进和培育新经济增长都需要新政府保持较高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使赤字率适度扩大。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在中国大结构调整的时候往往是财政赤字较高时候比如98到02年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所以我们也建议如果明年结构调整、改革力度加剧的话财政的赤字问题应该适度推进特别是为地方政府地方债发行的额度可以较大幅度的提升。

3、在融资困境缓和、房地产政策的常态化、政策宽松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固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中国发展阶段和储蓄投资关系依然需要高投资增速。目前大家会看到中国储蓄率不会过快回落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投资不是要不要投资的问题核心是投什么、谁来投、谁来管这才是问题所以很多人老在第一层面纠结经济转型转成消费驱动型就压投资这种逻辑我们以往是反复批判过的地方投资规划部分统计24万亿投资规划明年的确面临一些考验是约束地方政府投资膨胀。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依然处于基础设施薄弱的阶段储蓄率依然处于高水平稳定阶段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需不需要投资的问题而是投向何方、谁来投资的问题。

4、在收入增速持续提升和消费政策的作用下2013年消费将保持消费态势持续上扬。OECD测算按照05年PPP测算的人均GDP水平认为2012年人均GDP水平达到8000美元更为关键发达区域人均GDP收入超过1万美元意味着我们收入、消费的台阶效应已经到这样的拐点时期。同时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未来几年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速应该在10%以上收入分配改革将为未来消费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跟日本、韩国同期高速增长同期相比我们国家消费率的确太低意味着拐点期的确会来为什么会持续复苏一个是出口在世界经济相对稳定下边会有小幅改善第二新政府积极趋向进一步扩大第三投资还会不错第四个我们看到消费还可以因此我们对明年这种不可持续复苏观点可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持续复苏同时我们认为发现迈向新结构。需求结构持续上升、同时供给结构第三产业占比趋势性改善达到两个多点同时我们看到区域协同发展也就是我们会看到西南的增速尤其高而且东部已经低下来包括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西部特别向东部转移非常大的同时本地就业率得到大幅提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连出口也是中西部很好很多人谈到目前全面出口不行如果大家仔细一看西南部外贸增长还不错中国比较优势在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同时我们还会看到贸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比如高技术占比大幅度提升有八项指标表明中国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币贷款占比02年是91.9%到去年底56.7%这里边要引起一些思考这种结构变化是不是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我们结论是中国结构性变化步入全新的时期原因四重结构性调整的内生力量使中国结构调整步入到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期。超越“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状态将长期存在低增长、低出口、不平衡逆转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常态大家认为世界经济未来是复苏疲软新常态。因此对应中国新常态是什么样就是我们所看到L型也是一个低增长、低贸易、结构调整力度大、通胀速度相对较高的状态。我们认为新常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是六个方面比如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工业化红利、以及我们比较优势的丧失。我们认为这里边有几个问题低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否就以锥中国人口红利的全面消退我们答案不是跟中国98年以后教育发展有关系也就是在座很多诸位应该当农民工结果都当大学生高中及以上学历学生占失灵劳动人口比重14.5%大专及以上占比5.3%。不同学历市场需求供应大专以上是比较低于1%其他都是高于1%同时不同学历失业率本科生失业率11.9%大专是13.4%特别文盲失业率3.3%博士10.4%这里结构说明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向中端制造业、中高端制造迈进的时候我们社会教育结构释放出来的能量应该比农民工释放能量还要大的东西。我们经常讲中端劳动力市场为主体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到来只是处于原来人口红利和新的人口红利转折期而已。全球不平衡是否就会继续直线型逆转日本一直保持这个状况德国回去也上来了如果美国在全球化逆转中做出调整从07年顺差率达到10.1%之后持续下降2.8%但是按照我们测算我们认为02、03年赤字率略有回升同时按照IMF不平衡测算模式看到美国2012年到2016年赤字还会扩大。中国劳动力密集产品出口增速的下降和产业的转移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比较优势的丧失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中国在全球贸易占比是上升的同时我们会看到我们高技术产品在全世界的份额不管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但是我们份额是在上升并且现在很高了还有一个很多人认为很多公司从中国搬出去纺织品、通讯对中国主体构不构成影响不构成影响我们外移产业产量占总体贸易总量不到2%。要素价格上升是否就引起单位产品成本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物价大幅度上升和物价的持续上扬这些年认为成本上涨很厉害但是我们成本利润率都没有降低。中国潜在GDP即使出现明显下滑其合理区间就是在7.5%吗我们提出很多质疑。从这几个方面我们会看到中国目前出现一些变化出现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但是在目前这种危机冲击下中国依然有很多的变化是周期性的、暂时性的那么中国的实力、中国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没有道理悲观2013年应该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步入新结构、超越新常态富有朝气的一年我们预测2013年GDP增速将重返9%的区间而达到9.3%左右。当然我们明年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一个外部经济有强烈的不确定性第二房地产僵局依然是考验新政府核心问题短期里边我们怎么做地方融资平台放松怎么放、怎么管地方投资膨胀症怎么约束依然考验新政府同时明年食品推动性价格上涨会突显猪粮价格跌破6%明年供给就会减少另外全世界玉米和小麦库存量处于低位、玉米和小麦的全球价格处于低位无论从猪周期来看、还是粮食今年供给变化来看明年食品价格上扬的态势比较迅猛的去年和今年是资本外逃的时候外逃的幅度很大接近2万亿规模我们发现最近流向发展中国家总资本快速上涨特别是香港同时中国外汇占款小幅上升另外来自非贸易和非FDI项下的外汇储备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情况下热钱大规模进入中国可能性依然很强还有一个不确定性就是政策定位失误一种悲观主义的战略定位也就是新常态的战略定位这是最可怕的还有地方膨胀主义的定位不管了就让地方政府干在目前激励体系、评价标准下干起来就没好了这是我们担忧的。

四、政策建议 1、2012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已重返复苏应当保持相对宽松、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培育周期性力量的回升促进悲观预期的逆转另一方面也需要高度关注结构性力量的疏导和缓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中期定位十分重要我们还是强调中期定位2、2012年到2013年结构性步入全新的时期其他标志全球四个主导性的力量使中国结构步入士邦主导的的结构调整期结构调整的中期定位应当注意以下要点 1在完善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促进推各种市场力量使新结构调整更多呈现市场主导的趋势性变化寻找结构转型的市场支点、培育结构转型的市场力量是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中心任务应重视市场化改革、相对价格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中间目标管理上边老是一做规划结构调几个点、产能削减多少而不注重中间目标 2中国结构调整必须顺应世界结构性调整一方面不能无视全球化逆转和国际分工格局调整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冲击另一方面也不能将中国结构转型的方向简单化全球不平衡逆转和发达国家财政结构的调整具有强烈不确定性和反复性。3利用各种财税政策强化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产业升级积极构建中国在新区域和新产业的新比较优势。

3、考虑到中国消费的加速、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加速、中国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中国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以及附加人力资本的人口红利的到来等因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步入悲观主义的新常态应当在试探中找寻中国合意的经济增长速度。1在战略上不要重视各种结构趋势性力量带来的下行压力同时还必须看到中国在结构之转换过程中的巨大上行力量不能让战略主义过度蔓延。2不要把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负担系数上扬带来的不利因素绝对化强化中高端产业的发展和加强中国中端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应当是当前政策的核心要点之一。因此强化中西部大学生就业应当上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3不要简单相信各种方法测算潜在GDP增速中国未来的GDP增长目标必须试探中找寻而不能先后验判定。

4、在中国储蓄率过高和外部环境持续疲的约束下宏观经济的短期稳定需要较高的投资率中国投资的核心问题不是投资高与低的问题应该是投向何方与谁来投的问题2013年投资政策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吸取以往落实非公36条全面开花的教训采取重点行业重点突破的方法在民间资本疲软的状况下以基础建设为主体的政府投资依然十分重要。但应当防止在现有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在换届效应的驱动下进行大幅度投资扩张。地方投融资平台不宜收得过紧但也不能放得太松中央政府应当在进一步放松“地方债”的发行同时进一步规范“城投债”的发行。可以考虑将“城投债”脱离企业寨五而单独设立审和评级体系。

5、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续稳定位与积极操作的组合。明年要关注食品推动的价格上涨的问题我们强烈呼吁不能因为食品价格上涨而改变货币政策定位使民生问题绑架宏观问题民生问题应当用民生的政策加以解决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补贴可以推行同时监控热钱的流动、还要关注民间融资困境和三角债的问题另外影子银行问题处理不宜简单化全球影子银行有人统计60亿美元中国30亿人民币简单认为动荡资源可能不太好。6、2013年可适度扩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赤字率提高2%还有非税收率监管加强。

7、开启新型城镇化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必须打破目前“房地产难题”同时破解目前的投融资困局。

8、围绕消费加速的各类改革预期已经形成2013年新政府应当积极推出收入倍增的改革方案。避免改革话题疲劳症。这就是我们的报告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

副所长刘元春教授

报告认为,在“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惯性释放”、“外部环境恢复性改善”、“消费高位运行”以及“市场型需求上扬”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步入了稳定复苏的轨道之中,呈现出实体经济高位回落趋稳,“泡沫蔓延”所触发的物价水平持续攀升宣告中国提前进入“防通货膨胀”的调控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发生巨大转换等三大特点。

报告指出,2011年将是中国最为复杂,但总体运行却相对平稳的一年。其复杂性表现宏观经济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同时存在,相互交织。政府将高举“防通胀”的大旗,“流动性回收”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并主导着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力量。房地产政策的持续和进一步加码,将使房地产销售、房地产投资以及房地产价格出现实质性调整,房地产短期“软着陆”可能诱发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力量的强化。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进一步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不平衡持续等原因将使中国外部环境恶化,贸易冲突、汇率冲突以及货币冲突将上新台阶,进而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但是,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规划中所孕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

划”、“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收入倍增计划”与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等内容将带来强烈的宏观刺激效应,有效对冲各种下行压力。城市化的加速、“高铁时代”的带来、“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等中期力量的释放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报告认为,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平稳性表现在:下行力量与上行力量抵消,使全年波幅不大;政策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特别是财政调整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效控制经济下滑;内生增长机制已经形成,市场型需求已经启动,市场主体对于波动的预期和抵抗能力加强,自我调整可以有效缓冲各种外生冲击。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分预测2010年与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主要预测如下:2010年全年GDP增长达到10.1%,比2009年提高1个百分点,宏观经济较2009年出现明显的回升。2011年GDP增速将达到9.6%,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 23.1%,2011年为22.5%。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达到18.3%,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达到55.4%。2011年名义增速将达到17.8%,实际增速与2010年相当,增长贡献率将再次超过投资,中国开始步入“消费拉动的时代”。2010年贸易总额增长32.4%,其中进口增速为36.1%,出口增速为29.3%。贸易顺差总额为1846亿美元,比2009年减少了5.9%,考虑价格因素,外需对于GDP增长的核算贡献为0,改变2009年负贡献率的局面。2011年中国贸易总额增速出现回落,仅为22.4%,比2010年下滑了10个百分点。中国贸易开始

在常态化的基础上进入“外部再平衡调整时期”。由于信贷惯性的作用,2010年全年信贷总额将突破7.5万亿,M1增速为19.3%,M2增速为18.1%,比计划调控的水平略高,流动性依然保持较为宽裕的状态。2011年是“流动性回收年”,信贷投放将保持在7-7.5万亿,M1、M2在2011年的增速将进一步回落,逐步实现常态化,预计为16.9%和17%。2010年,在经济反弹、产能过剩、价格翘尾、流动性依然充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与个别农产品供求恶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全年物价水平较大的提升,全年CPI估计在3.2%,GDP平减指数为3.7%,2011年物价水平将出现小幅回落,CPI为3.0%,未来3%左右的CPI增速很可能常态化、中期化。但是,中国并不存在“滞涨”的问题。

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控物价、启规划、稳复苏”是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以“流动性回收”为主、辅之以“市场秩序的治理”、“多渠道进行供求平抑”、“价格适度释放”、“预期引导”等措施,对中国经济泡沫的蔓延和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扬进行治理。2011年货币政策应当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向中性定位,建议M2增速不宜超过17%,新增信贷维持在7-7.5万亿。这需要中央银行进行150-200个基点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进行适度加息。房地产调控还必须持续,短期以“控资金”为主、中期应以“增加供给”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同时高度关注房地产商资金链的变异以及未来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的路径和深度。为配合“十二五计划”的启动,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进行总量收缩的同时,应当保持总量积极的原则。2011年的财政赤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大,在扩大地方政府发债权利的基础上,重点用于地方国债的规模,建议规模在4000亿左右。未来改革应当减税与税制转型并行。消费政策应当更多从一次性刺激转向中长期制度性调整之上。一方面应当启动“收入倍增计划”,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低收入人群消费启动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关税和建立消费特区等手段,促进中国高端消费本土化。同时,加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延缓汽车等产业在消费中所起到的主导性作用。

第三篇:2015年中报告预测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中报告预测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经济增速正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4年的7.4%。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同比增速均为7.0%,环比增速分别为1.4%和1.7%,同比和环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速中枢进一步下移。另外,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设定为7%。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内外部需求均不旺盛的情况下,各界已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枢继续下移的预期达成一致。

目前,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的矛盾依然严重,而且制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强,消费和进出口难以保持2012年之前的增速水平,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调已成事实。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枯荣线附近徘徊,且一直未出现明显反弹趋势,反映出生产环节需求持续疲弱,且无明显改善迹象。

其中,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在去年年底跌至枯荣线以下之后,始终没有反转至枯荣线以上,而且持续下跌至4月的48.1,5月该指数较之前虽有所增加,但6月出现反复,下跌至48.2。新订单指数虽然位于枯荣线之上,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新订单指数亦持续走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内部需求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在外需增长没有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内需增长已持续下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均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剪刀差继续呈现扩大趋势。进入2015年PPI同比增速屡创五年新低。自2012年3月以来PPI连续40个月呈负增长趋势,虽然在2014年中跌幅有所收窄,但是2014年三季度跌幅再次扩大且持续至今。即便今年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我国PPI价格依然呈现负增长,且跌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仍旧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而去库存步伐仍较缓慢。与此同时,CPI同比增速亦持续下降,从2013年10月的3.2%下降到2015年6月的1.4%。在生产环节的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食品价格和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形势下,近年来CPI同比一直保持正的增速。值得注意的是,CPI虽然增速为正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PPI难以反转以及CPI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下,PPI和CPI两者间的剪刀差短期内仍难以扭转,我国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

2015年前两个季度各关键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继续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内部需求疲弱。其中,截至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1.7个百分点,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下降11.4%,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5.9个百分点。贸易方面,前六个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0%,而进口累计同比减少15.5%,虽然较上个月有所改善,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累计新增8.8万亿元,同比减少约1.5万亿元。虽然今年前六个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我国外币贷款对社会融资的贡献由正转负。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承兑汇票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三者总和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断崖式下降至6.7%,创五年新低。虽然表外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但是很大部分表外融资重新回归表内,人民币贷款占比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至74.8%,同比增加19.2个百分点。

同时,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贡献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处于近五年以来的高位。这主要受益于自去年年底以来央行数次降息降准和IPO进程加速,股票融资大幅增长,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但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有所下降,同比下降至1.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从去年11月22日起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降幅为1.15个百分点;在此期间还连续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累计降幅为1.5个百分点,并伴随不同幅度的定向降准。从货币供给方面来看,今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速目标为12%。

截至6月,M1供应量同比增长4.3%,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M2供应量同比增长11.8%,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虽然在此期间央行连续降准,但是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央行被动投放的货币量有所下降,同时央行连续多次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得本轮货币供应增速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15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增速预测

课题组基于IAR-CMM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各关键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表1为预测结果以及2014年与2015年第一季度各关键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在基准情景下的预测,2015年实际GDP增长6.85%,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

中国正在进行雄心勃勃并具有风险的经济再平衡。政府试图引导中国远离以往投资拉动、出口驱动和信贷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对2015年基准预测的外部环境主要假设条件包括:

(1)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回稳,我们以IMF的预测为基础假定美国经济增速为2.5%,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5%,日本经济增速为0.8%;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全球贸易情况基本稳定,然而油价基于供给充足将呈现低位震荡徘徊的走势;

(3)美联储最快2015第三季度开始加息;

(4)汇率虽然微幅贬值,但走势稳定。我们对2015年基准预测的内部环境主要假设条件包括:

(1)我国货币与财政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持续的稳定股市与楼市,无额外的政策力度;

(2)消费与投资虽有开始改变结构的迹象,但短期仍维持平稳;

(3)进出口持续走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4)银行坏账及地方债的去杠杆化过程平稳;

(5)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减速主要由2014年以来商品房销售减速引起,没有考虑其他大的外部冲击。

可以从表1看出,2015年上半年各关键指标较去年同期水平均有所下降,尤其是进口和投资下降幅度很大。受到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内需不足的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速也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国际经济复苏但依然面临重新陷入衰退的风险,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拉动力有限,使我国出口增长下滑。此外,房地产投资的减速所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也将抑制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预计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寓改革于调控之中,会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政策,在维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促进金融系统的改革。2015年上半年M1和M2增速较去年同期均下降,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额同比下降。因此我们预测潜在降息空间仍大,最早可能会在三季度再度降准降息。不同情景下的经济预测

与政策应对

1.“一带一路”前景预测与经济走势之关联

我们对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基准预测面临着若干上行和下行风险。由于我国短期内经济结构仍未调整,需借重于投资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主要的不确定性将来自于与政府投资及政府支出前景相关的政策预测。“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恰逢世界经济向东方和南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机,为国内外提供美好的合作与投资愿景。

“一带一路”战略将会在短期内利好四大类与第二产业息息相关的企业:

(1)交通运输类公司;

(2)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类公司;

(3)设备及配套类制造业公司;

(4)原材料类公司。而将在中长期拉动中国的品牌消费品(医药、家电、汽车等)以及传媒等板块。6月汇丰PMI终值为49.4%,低于预期值49.6,但高于5月终值49.2%。6月官方制造业PMI维持5月份50.2%的水平。PMI数据稳定以及微幅回升反映了前期政策效果正在慢慢显现。然而,新订单指数为50.1%,下降0.5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2%,下降0.7个百分点,加上6月份用电量数据显示第二产业用电量下降0.4%,5月份铁路货运量同比下降9.8%,显示复苏步调仍然缓慢,因此前景预测仍需保守乐观。

另一方面,我们以IMF的预测作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基准情景。但是,这个基准情景面临诸多风险。倘若“一带一路”国家的增速不如预期,抑或是面临政治风险,经营风险以及金融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多方面国内相关生产环节的前景,尤其可从下列三方面衡量出预期的调整:(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规模;

(2)投资规模;

(3)政府支出规模。

鉴于上述不确定性因素,2015年下半年的情景分析将仰赖两种情景:

(1)乐观,假设2015下半年对于第二产业增加值、投资、政府支出增长的预期均上调2%;

(2)保守乐观,假设2015下半年对于第二产业增加值、投资、政府支出增长的预期均上调1%,货币政策维持在基准情景。在乐观与保守乐观两种情景下对我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2015年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6.8%及6.7%,2015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7.0%及6.9%。

2.美国加息前景预测与经济走势之关联

美联储加息速度和力度的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美联储于2014年11月退出量化宽松后,加息就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依据就业与通胀的数据及趋势,市场普遍调整了原先2015年中加息的预期,偏向美联储最快今年9月份开始加息。比如,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东南亚国家及巴西、南非、土耳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对于美联储降加息又特别敏感。

但如果其美联储加息速度和力度的上升将导致明显超出预期,则可能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些国家出现大幅度资本流出,汇率大幅波动,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减速,从而减少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即使若忽略由于国际游资特别是热钱出逃所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 而单纯探讨美联储加息如何通过贸易途径影响中国,我们可以得到其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最保守估计也是不容乐观的。

鉴于上述不确定性因素,2015年下半年的情景分析将仰赖两种情景:

(1)保守悲观,假设2015下半年新兴国家对于我国的出口需求降低10%;

(2)悲观,假设2015下半年新兴国家对于我国的出口需求降低15%,货币政策维持在基准情景。在悲观与保守悲观两种情景下对我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2015年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 6.5%及6.3%,2015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 6.7%及6.5%。

3.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估测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并且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度刺激和引导控制风险,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在短期内仍然是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

为了准确分析在经济形势下行的背景下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振经济的稳增长效果,我们对财政支出乘数进行了测算。根据我们的估算,剔除季度因素后,财政支出乘数约1.33。根据历年数据估计,财政支出对拉动GDP的贡献约为40%。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稳定增长率的实际需求,我们假设经济分别按照上文不同情景运行,并且考虑到财政政策的滞后性以及新《预算法》下对年底地方突击花钱的约束,假设12月财政支出与去年基本持平。

据此我们估算了实现GDP增长率7%所需的财政政策配合方案。其中,如果考虑统计偏差的因素,目标增速7%实际相当于校正增速6.5%。估算结果见表2。

不同情景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力度选项

本报告更进一步以机制设计的思维进行情景分析。研究在给定的政策目标下,所需要采取的宏观调控组合。表3总结了2015下半年基于不同的经济增长目标所需的政策力度。在基准预测之下,全年实际GDP增速为6.85%。若要保住增速为7%,政府需要刺激经济促使第三与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各约 0.3个百分点方能达到目标,从而短期需要大力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第三与第四季度的宽松性,引导投资拉动经济。

1.货币政策力度需求

从IAR-CMM模型中,我们得到货币政策工具中降准对于提升投资的力度远大于降息所带来的效果。基于货币政策需要时间反应,三季度初就必须在基准政策(央行已于6月27日宣布)之上再加大力度需降准50个基点或是降息两次各25个基点才能达到预定增长目标。

在乐观的情况之下, 全年实际GDP增长6.95%,虽然增长情况稳健, 但为了确保达成全年7%的目标, 仍需要在三季度初降息25个基点。在悲观的情况之下若要保住增速为7%,政府需要刺激经济促使第三与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各约 0.6个百分点方能达到目标,三季度初需要在基准政策之上降准50个基点以及降息两次各25个基点。然而若是只力求保住实际GDP增长6.5%,政府则无须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

2.财政政策力度需求

财政政策方面,根据前面对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评估,为实现经济增速达到7%的目标,不同情景下所需的政策力度如下:

(1)在基准情景下,若要实现增速达到7%的目标,对应于校正GDP增速6.5%,需预算外财政投入478.5亿元,即全年财政投入达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由于上半年累计已投入7.73万亿元,下半年还需继续投入9.47万亿元,其中三季度需投入4.42万亿元,同比增速26.9%。

(2)乐观情景下,全年GDP增速也只是6.95%,可以基本保持年初财政支出预算,不需要预算外财政投入,即全年财政支出增长目标约为10.6%,全年支出总额为17.15万亿元。

(3)悲观情景下,预测GDP增速为6.7%,若要保持增速7%,需预算外财政投入1435.6亿元,即全年投入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三季度需投入4.5万亿元,同比增速30.5%。在经济下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税收收入难以获得大幅增长,需通过适度增发债券进行融资。3.配套政策需求

为了实现政策执行效果,可通过定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等引导政策促使投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包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推广PPP等公私合作创新模式为入手和提高公共资金利用效率为目标导向,大力引入民间资金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如城乡管网升级改造、城际铁路、新一代互联网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等。

项目组强调,必须意识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效应都是短期的,治标不治本,而且有较大的后遗症成本,需要谨慎选择力度。在此基础上更需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全面改善生产函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从要素规模投入向要素效率提升、要素组合创新的新阶段迈进。这样,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管齐下,助推中国经济实现短期增长和中长期转型发展的双重目标。

中长期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速

由于要素收益递减的客观经济规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滑。但这个下滑是否会来得那么快、那么大?即使抛开深化改革治理等制度建设方面带来的红利不论,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并没有大幅下滑,5-8年内有望继续保持在7%以上。

劳动力方面,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参与率的下滑,传统的人口红利面临衰退,从而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拖累,但这种拖累是有限的,即使未来5-8年间就业人口以每年0.6 %的幅度递减,拖累2022年的潜在增长率也只降0.7%左右。然而,近些年政府教育投资增加,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其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增加则有望部分弥补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如再加上能像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尽快将免费国民义务教育从9年增加到12年,则可抵消20年间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同时,以解决户籍和土地制度问题为关键(至今基本没做)的城市化辅以大规模开展民工技能培训,其所带来的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转移,也将是一种劳动力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如处理得当,劳动力方面的正反两方面因素在10年内至少是相互抵消的,乃至正面因素有望大过负面因素,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驱动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资本方面,中国近几年资本回报的下降有边际收益递减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源于投资结构方面由制造业向基础设施的转移。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就是回收期长,但是其正外部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以“高铁”为例其对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路网基础设施依然短缺,同时环保和节能降耗的投资需求也十分巨大。此外,“一路一带”战略带来的新增需求,对于现有制造业过剩产能的化解和输出也有一定的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它体现了一种将资本和劳动有机组合使用资源的能力,有赖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企业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目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概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增长空间。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乃至创新驱动的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上世纪90年底中后期所推行的结构性市场化改革以及21 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政府上任以来,对于转型驱动的结构性改革也有所筹划,形成了改革的强大潜在势能。但很多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行动上还未落实,仍处在说得多、动得少的阶段,出现了“上面猛加油门、中层挂空挡、下面频踩刹车”局面,最终令改革发展的力度耗散。

中国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以为结构性改革和发展驱动方式的改变提供空间。事实上,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不正常下滑的基本原因除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外,正是由目标管理缺失、弱化所导致的不作为,包括政策不作为和做事不作为,使“银行的钱难以贷出去、财政的资金难以用出去、各种审批手续难以批出去”的“三难”现象比较普遍,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逻辑和治理的逻辑及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政府执行力、法治及问责的制度三要素都缺失的问题。改革、发展和治理应取的方向

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注重两个逻辑:发展的逻辑和治理的逻辑。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市场制度不可替代,须发挥基础和决定性作用,其关键是政府的定位必须恰当。只有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通过三者各归其位又互动互补的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一个具有有效治理的好制度需具有三要素:法治、执行力、民主监督。因而,注重治理方面的改革,也就是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治理边界的制度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成为关键。

一直以来,中国这方面的改革没有跟进或进行,甚至在一些领域出现倒退。如此一遇到情况,就只能是继续按照惯性思维、惯性做事方式去改革、去发展,这往往就很容易发生偏差,中国就仍然是一个发展型的政府,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出现“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的“三重三轻”现象,其负面作用很大。所以,仅仅指出问题和需要做什么,还远远不够。随之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还是让政府发挥主要作用?是让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还是让民营经济发挥基础或主要作用?

1.以市场化、民营化促进向效率和创新驱动切换

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最重要的两个关键字就是“放”和“开”,对外开放,对内放开。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做不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现在国企改革就是要把国企合并,变为唯一的、绝对的垄断,好让国企相互间不竞争,但竞争产生效率,一旦国企垄断市场,国企的效率(并非垄断利润,很多人分不清它们间的差别)就会下降。如果国企垄断了,民企如何能进入?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做好中长期发展。

即使混合所有制至多也是个次优制度安排,说不定会造成两难。任何一个经济体一定是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升级,也就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然后再到创新驱动,使民营经济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由于追求自身利益的强烈动机,民营经济是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力的。创新驱动也是今天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驱动,其特征就是技术创新、商业创新主要靠民企,靠市场激励驱动,而不应由政府主导。

同时,根据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受个体逐利的约束、资源的约束、信息非对称的约束,要实现富民,首先要赋予公民基本的私权,其最核心是基本生存权、经济自由选择权、私有产权。其中,产权的明晰和保障至关重要。秦商鞅就曾以野兔被捉前后的区分为例来阐述产权明晰可起到“定分止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骛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这样产权是否明晰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模式。

当前贪腐猖獗除了那些干部本身的素质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公有产权没有明晰界定及公权力的大量过位,就可通过手中的公权力进行寻租,这是造成腐败的根本原因。在防贪、反贪方面,采用孙子兵法中的“不战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有贪官才去反贪至多是中策,历史的经验早已告诉了我们此点。所以,根本的出路也在于进一步推进民营化的进程,通过合理界定政府治理边界让官员没有机会贪。

中国经济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让国有经济发挥重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促进非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高经济领域的自由度和竞争度,惟其如此,才可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变依然要靠的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素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只是不能再过多地依靠规模投入,而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深化使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大基本要素在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驱动下自由流动、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效率提升和创新激活。一是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的城镇化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要重新回到市场导向的、开放型的城镇化道路上来,首先还是必须提供这种城镇化的必要条件——由真正的土地市场来配置土地,使土地真正得以在农户间和城乡间自由流动和自由组合。值得警惕的是,要素市场的扭曲特别是竞争性土地市场的缺失,已经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地方财政体系均发生扭曲,进而引起经济结构的扭曲,正在破坏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瓦解民众对改革和法治社会的信心。政府应该放手让市场配置土地,而只管城市规划、区划,管理土地市场的外部经济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导向的城镇化早日完成。

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当前中国正面临数量型人口红利下降的趋势,唯有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流动性以及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去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从目前的落实情况看,不容乐观。户籍制度改革其背后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的均等化,这也就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在这方面,应以保障基本生存权为根本,以人力资本投资为纽带,通过赋权增能来强化居民基本能力的建设,提供起点公平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稳定到城市里去。

三是金融制度改革。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最大的问题正是金融未能有效地去支持那些高效率的企业,尤其是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其中大部分又是中小微企业,导致市场资源错配。中国需要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的进入,其中互联网金融就是来自民企、来自民间、来自草根,对于国有部门依然占据主导的传统金融会带来巨大改变,有助于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尤其是会大大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可以解决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所提及的不正常的资本回报率过高的问题。

同时,中国也要扭转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形成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辅相成的融资体系。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从以审批为主的监管模式转到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的道路上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执行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市场信心和信任体系。

2.走向好的治理的三要素:法治、执行力和问责

一旦基本的制度、改革方向和大政方针决定之后,无论是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理治理边界界定清楚与否,随之而来的就是具体的举措和执行,也就是具体的治理的方法,需要解决一个好的制度或好的治理的三个要素环节,即法治、政府执行力和问责(社会监督及官员问责)。

其一,法治的首要作用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其次才是对市场经济个体。这是“法治”和“法制”的本质差别。一个好的法治环境,可以支持和增进市场,真正让市场发挥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只是起到维护和服务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压缩权力寻租腐败的空间。市场的本质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必要条件是完善市场制度,让市场有效,而让市场有效的必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一个有效政府首先得是一个有限和定位恰当的政府,其定位需要由法治来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因此,政府职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成为关键。

其二,一个善治国家也离不开政府的执行力,也就是所谓的国家能力。市场经济不是无政府状态,它需要的是一个有限而有效的政府,政府在最基本的维护和服务职能方面应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已有,方案已定,但最终还需要靠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去贯彻和落实。当前不少基层干部怕犯错、怕担责,执行者的不作为,已经成为改革推进的严重障碍。上面猛加油门,中层挂空挡,下面频踩刹车,最终令改革发展的力度耗散。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和发展的驱动力,必须从法治、激励和理念三个维度推进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发现和培养改革发展的开拓良将。

其三,没有问责,没有社会和媒体的监督,没有责任边界的划定,这样的治理体系将是涣散失效的。没有有质量的量化指标,就没了努力方向,也就无法对官员加以问责,从而官员也就没有责任和动力关注经济发展,不再勇于创新。过去的GDP中心主义(当然还加上维稳)的政绩考核方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但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说现在就可以完全不要GDP增长目标,在这方面不要作为了,当前更需要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目标。

同时,社会监督也很重要。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信息,当地的民众显然更加了解,地方和中央政府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因此,政绩考核体系应纳入当地民众的民意调查,让民众参与完善政绩考评机制,以使得信息更加充分。通过自上而下的问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将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形成有效制衡。

第四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张万毅(长江大学经济学院,434025)

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1.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

4.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

5.更重要的是,相对于1978年时以短缺为特征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6.和国外其它经济体的联系非常密切,到2009年我国的出口总额已列世界第一,实际利用外资额世界第二。

原因:

1.经济改革

2.充足的储蓄

3.宏观经济管理的改善

4.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

不足:

1.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

2.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相对于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3.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依赖加大;

4.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5.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6.环境质量堪忧。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有限。

中国各大银行对次级贷款相关的资产涉入不深,受损有限

我国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以及外部盈余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充足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大量外汇储备。

2.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更多地通过外贸和FDI等产生。

我国经济已经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因此也不能逃脱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我国政府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三﹑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情况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经过一些列的宏观调控后,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主要措施有:

–定向募集特种国债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补充其资本金,为稳健货币政策奠定优化的资产结构; –增发国债定向用于公共工程,并由此带动银行配套贷款;

–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以扩大社会需求;

–调整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

•经济恢复高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退出

•2007年世界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显现。

•2008年爆发70多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外需严重下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有:

–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

–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四﹑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情况

•经过渐进式的改革后,货币政策调控手段逐渐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

•1992年我国经济重新开始高速增长,经济开始过热,一个标志就是通货膨胀严重。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1.7%。→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历了长达7年的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连续7次下调存款利率

–灵活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等

–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调控基本上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2003年后,经济恢复高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公开宣示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的过快增长;

–2007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贷利率,连续10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采取措施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结构

•2008年金融危机,增速放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降低基准利率水平和准备金水平;

–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

五﹑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情况

•1978年国务院发布通知恢复实行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制,拉开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

•十四大后明确将多种分配方式作为与按劳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制度确定了下来,同时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007年十七大后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六﹑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政策情况

•1978年在改革国内经济体制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鼓励对外贸易,鼓励生产轻工业产品出口创汇。

•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中国开始允许并鼓励外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

•同时,我国开始争取各种形式的国际援助和利用国际资本市场。1982年开始,我国开始向国际商业银行借款。

•随着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也从最初的鼓励外贸,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等政策开始发展为运用汇率甚至国内利率等手段的多样化的政策。

•汇率政策逐渐从最早的政府管制定价发展为管理波动汇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现在盯住一揽子货币。

七﹑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全球就业增长缓慢

–国际货币组织在2010年预测,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持续至2011年。

•亚洲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亚洲正在引领全球复苏,该地区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在今后两年将继续超过其他地区; –亚洲好转的基础在于内需作为增长源泉的作用上升,以及外资迅速回流;

八﹑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相继退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高失业率

•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金融监管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九﹑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投资增速出现回落

•消费继续增长,但增速稍有回落

•对外贸易缓慢复苏,外贸盈余将有所减少

•通货膨胀逐步显现,但压力不会太大

十﹑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预测

•政策总基调不变,但更加强调“调结构”、“保民生”

•财政政策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财政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显现。•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适度”,出于控制房地产价格和通胀开始显现的原因,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开始紧缩。

•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对外经济政策仍以鼓励出口为主,预期汇率改革将开始启动。

附录(个人经济分析预测)

权威数据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1%,居住类价格上涨2.9%。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5.9%。一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5%和9.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一季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开局较好。

通过数据显示,我国现在明显通货膨胀对此,国家可作出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做出的决策,工具主要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

今年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增加政府购买支出,重视民生问题.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调节利率和投资,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等。

近两年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此外今年存款准备金率调至20.5%,且利率上调,均说明货币政策乃紧缩。

总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用图形分析如下:

如图1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由1变动至2,使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物价相对上涨变慢.如图2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虽然会使图1中LM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一定程度减少,但是它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这样,在相同的国民收入情况下物价就相对较低。

第五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其中,6月CPI同比上涨6.4%,创下三年以来的新高,也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6.2%,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成为主要原因,且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有关。全国食品类价格上涨11.8%,非食品类价格上涨2.7%;上半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9%。

2011年上半年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月上涨7.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0.2%,比去年同月上涨10.5%。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6月份采掘工业价格下降0.9%,原料工业价格上涨0.1%,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1%。

从以上数据看,主要价格指数都在高位运行。与2007年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结构性通胀不同,本轮物价上涨更多地表现出“全面通胀”的特征,即不仅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也在上涨;不仅工业品价格上涨,服务类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

分类价格指数全面上涨。从分类价格指数来看,一方面,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涨。食品价格6月份同比涨幅为14.4%,达到近35个月以来的新高;非食品价格6月份同比涨幅为3.0%,创2001年公布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也出现较为明显的涨幅。6月份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7.4%,同样是35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服务价格6月份同比上涨4.0%,今年以来的整体涨幅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那一轮通胀。显然,食品和非食品、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同时出现大幅上涨的现象是此前的通胀周期不曾有过的特征,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三、经济大势: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速放缓为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某些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消费对GDP贡献率提高、贸易账户的平衡等),但整体来看,结构性问题仍然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两高一剩”行业再度抬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中小企业困难加大等,下半年需要进一步着力解决。

1、“两高一剩”行业的再度抬头,加大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转型的难度

4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从供给层面看,煤电未能联动导致火电企业积极性不高,南方旱灾限制了水电企业的发电量,导致电力供给减少;从需求层面看,部分高耗能行业在节能减排压力减轻后再度抬头,导致用电量激增。今年以来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量较去年年底出现明显的加速,这是导致出现淡季电荒的重要原因。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去年底曾降至10.6%,但今年以来增速明显加快,6月份已经达到13.9%。从产量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年初的产量同比增速较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从3月份以来,累计同比增速明显加快。

“两高一剩”行业是我国此前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产物,随着资源供给约束的加强,其发展空间逐渐缩小,政府也将压缩“两高一剩”行业作为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但今年以来它们的再度抬头,加大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转型的难度。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重心仍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偏慢,投资增速和占比均在下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但是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重心仍然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速度仍然偏慢。

今年上半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3.2%、11.0%和9.2%,分别比去年底下降了1.1、1.2和0.3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7.7%、50.0%和42.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了2.5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无论是增速还是占比,都弱于第二产业,显然与中央政府提出的三次产业平衡发展目标相悖。从投资结构看,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下降到24.7%,比同期的第二产业低2.4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从2月的57.8%下降至5月的53.9%,而同期第二产业则从41.0%上升到43.8%。产业的投资结构同样没有表现出改善的迹象。

2、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和“招工难”两个最大的难题

今年以来,受要素价格上涨、电力短缺、信贷紧缩、贸易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困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又首当其冲。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中,“融资难”和“招工难”是两个最大的难题。去年以来,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和贷存比等监管措施的严格执行,银行的可贷资金大幅减少,这种情况下,银行必然会优先考虑规模大、资质好的企业,从而大幅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企业又很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所以被迫进入民间借贷市场,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居高不下,江浙地区甚至达到了月息30%。

“招工难”是另外一个难题。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50%的中小企业反映普通劳动力供应不足,47%的中小企业反映技术人员供应不足。与招工难相对应的,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幅提高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政策展望:抑制通货膨胀兼顾结构调整

当前的经济放缓是政策调控和存货周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倒是抑制通胀和调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调控方向不会贸然改变。

1、货币政策:预计下半年至多加息1次,存款准备金率或视情况上调1-2次。

利率仍有上调的必要,下半年至多再加息一次。首先,央行的重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保持实际正利率状态应该是利率水平确定的最基本准则。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负利率缺口正在不断扩大。其次,价格持续上涨将危害到社会稳定,最终会伤害经济增长。再次,从就业角度看,劳动力需求供给比持续在100%左右的高位水平,加息不会带来就业问题。最后,加息有助于解决央行票据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问题,为公开市场操作打开空间,恢复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功能。

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1-2次,继续上调空间不大。上半年央行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原因有三:一是外汇占款较多,今年月均外汇占款增量约比去年多900亿元;二是央行票据发行不畅,由于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商业银行对购买央行票据积极性不高,导致央行只有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强制性手段来回收流动性;三是在加息质疑声音较大的情况下,通过上调准备金率,推高市场利率,可以间接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

目前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准备金工具调控货币总量,优点是见效快、力度大,能够深度锁定流动性;缺点是副作用大,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较差,容易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的剧烈波动。表现在,第一,尽管目前银行流动性总体宽裕,但大中小银行之间冷热不均,小银行资金明显偏紧,容易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的剧烈波动。第二,准备金率过高会导致资金脱媒,随着资金脱媒的不断加剧,部分社会资金甚至外汇占款资金并不绝对会以一般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而是流到基金、信托、民间借贷、大宗商品等领域,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结果是银行流动性紧张、社会流动性宽松,难以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第三,与公开市场操作不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具有政策风向标的指示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将降低后续调控政策的灵活性,一旦出现小的风吹草动,将面临是否下调的两难选择。

由于外汇占款仍在快速增加,预计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会上调1-2次,但再继续上调的空间不大。与存款准备金工具相比,央行票据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的特征,而且转向容易,所以我们建议通过加息和适当提高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的方式,解决利率倒挂问题,进一步发挥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作用。

2、财政政策:预计将更加“积极”,并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尽管“积极”是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但从上半年情况来看,并未体现出积极的特征,例如,今年中央公共投资计划支出金额仅为3826亿元,比上年还减少了100亿元。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4万亿投资计划已经于去年结束,另一方面,则是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显著加强。

在面对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困境时,货币政策的单兵突进或许难以保证效果,必须要求财政政策的配合。第一,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水利设施和保障房建设等,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臵;第二,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完善和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制度,强化地方财政的风险预警和约束问责。这样才能在避免经济失速的同时,防范风险和促进结构改善。

下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刘喜华06071002在全球经济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7年我国GDP总量约28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12......

    201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同时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9.4%,CPI上涨5.5%。 2012......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睹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一、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复苏速度出乎意料。首先,GDP的加速......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

    推进供给侧改革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第三季度全球经济格局判断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达经济体基本与预期相......

    央行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央行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全文) 2010年07月27日20:20新华网我要评论 字号:T|T 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2010年7月27日) 二季......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内容摘要:2008年,中国经济能够在将核心CPI指数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接近10%的实际GDP增长速度。然而,中国经济景气从2008年起转折下行,已经......

    2010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三季度,在全球经济复苏减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呈现明显趋稳迹象:GDP同比增速趋缓,经济主体信心回升,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消费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全社......

    201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摘要: 2011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四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就国内而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个地方政府铺摊子、上项目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