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大关街道党工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联系点制度的实施意见
附件一:
八大关街道党工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联系点制度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对各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社区自治工作的指导,全面提高八大关街道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建设规划和创建四型社区、示范街道的要求,实现四型社区建设目标,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经党工委研究决定:进一步完善党工委成员及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与各社区建立工作联系点制度,对社区建设实施定点帮扶指导。为确保工作效果落实,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工作内容
(一)突出抓好班子建设。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标准,突出抓好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班子建设情况的考察和帮助指导,随时掌握了解班子工作情况及成员的思想情况,帮助解决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班子的团结和凝聚力,不断提高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和领导社区建设的能力。
(二)帮助理清工作思路。根据社区及班子的情况,围绕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问题,针对本社区的特点,本着贴近实际、贴近居民生活需求、贴近社区建设的需要,帮助社区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社区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及近期工作重点,形成本社区建设的特色。
(三)协助抓好重点工作。要围绕做好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共同研究制定加强党员管理教育,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调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要围绕深化社区居民自治,探讨居民楼院居民自治的有效办法。要围绕着拓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与法制程度。
(四)靠前指导重大工作任务和活动,对上级部署安排的重大工作任务及社区组织的重要活动,要靠前指导,帮助做好组织、计划、实施等工作,协调解决重大工作和活动中的问题,保证重大工作任务完成。
(五)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坚持每周社区工作日制度,了解社区动态,掌握并处理社区干部及居民群众的建议要求,为社区干部及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六)帮助开展共驻共建工作。帮助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建立良好共驻共建关系,协助社区开展共驻共建工作,培育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工作制度
(一)每周下社区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制度。社区联系点成员每周到社区一次,了解掌握社区工作情况,指导社区工作。
(二)参与社区重要会议及重要决策制度。凡社区召开党建、居民自治等重要会议研究社区建设重要问题,联系点成员都要参与、传达上级有关要求,为正确决策提供指导并协助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
(三)工作记录制度。凡深入社区了解情况、帮助指导工作,都要及时填写社区工作记录,此记录本作为联系工作情况备案及考察工作依据。
(四)社区建设情况定期分析制度。每月召集一次社区建设情况分析会,汇报各社区工作情况、讲评工作、明确下步工作重点。
(五)社区工作代理制度。凡社区需要机关办理的临时性事务,联系点成员负责协调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社区。
三、保证措施
(一)联系点建设情况纳入党工委成员及选派的机关工作人员的述职和绩效考核内容,凡因工作不尽职尽责或社区有不良反映者,党工委将予以调整,同时将做出相应处理。
(二)每季度或有重大工作任务前组织各社区联系点成员进行培训学习。明确帮助指导社区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交流帮助指导社区开展工作的经验做法,提高开展社区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情况报告和通报,及时掌握、妥善处置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各类情况。社区凡应上报的情况同时报告给联系点的领导,根据领导意见做出进一步的处置。各联系点成员工作有关情况应及时通报给机关有关科室。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
(四)加强对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凡担任社区建设联系点成员,每人都要制定出帮助指导社区加强全面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本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确保社区建设逐年上台阶。
(五)加强工作经验总结,创新帮扶指导社区的有效措施。每半年各联系点成员要向党工委提交帮扶指导社区工作的书面报告,年底根据年度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表彰。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的实施意见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为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苏发„2011‟22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28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为重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稳步提高待遇标准,着力提升统筹层次,巩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保体系更加优化。围绕人人享有更高水平保障的目标,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强化城乡统筹,推进政策整合,促进相互衔接,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社会保障
制度体系。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功能,发挥工伤保险制度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作用。
(二)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到2015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三)待遇保障更加有力。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待遇调整机制。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
(四)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实现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建成以社会保障卡为核心的“一卡通”、“一站式”信息系统,实现市区社会保障服务一体化,初步建成“15分钟社保服务圈”。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四个不出村”,配备专职人员的村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率达100%,劳动保障协理员持证上岗率98%以上。社会保障卡发放率达到60%,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达98%以上,档案接收率达93%以上,周期免费健康体检率达100%。
三、政策措施
(一)统筹发展,逐步优化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1.整合社保政策。在全市范围内规范被征地农民保障政策,整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形成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同时,结合机关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探索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2.建立衔接通道。按照国家、省部署和有关政策设计,建立我市企业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通道,适应当前人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3.提升统筹层次。进一步推进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探索研究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规范经办服务,提高经办效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二)保障为民,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
1.不断提高各项社保待遇。进一步提高各项养老待遇,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的报销范围和比例,切实减轻参保人员看病负担。完善失业保险待遇水平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挂钩的调整机制,实时启动物价上涨补贴运行机制。健全工伤保险待遇定期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生育保险医药费联网结算,避免参保人员因医药费用垫付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2.增强各类群体获取保障能力。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力度,帮助和促进广大市民积极参加城乡社会保险。到2015年,财政对新农合、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达360元以上,继续加大对重残人员、低保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政府全额资助力度。积极加大社保补贴,帮助困难群体续保缴费。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做好参保人员流动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3.推进多层次保障。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机构和市场主体兴办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或特定的保障需求。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加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不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引导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有效减轻参保人员特别是大(重)病困难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力发展居民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
4.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孤儿、城镇“三无”老人供养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发放制度。全面推行普通门诊救助、特殊门诊救助以及大重病患者救助,逐步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年增长10%。提高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的补贴标准。健全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水平和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及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生伙食标准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积极推动慈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应,切实加强慈善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慈善事业监督有力、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改革创新,加快提供优质高效的经办服务
1.打造标准工作平台。坚持“公益性质、政府主办、属地管理”的原则,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社会保障服务网”。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工作成效与奖励挂钩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持证上岗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升基层平台的社保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2.优化经办服务模式。进一步整合社保经办资源,理顺经办管理体制,科学设置机构,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经办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点化。打破行政区划或隶属管理的限制,实现所有服务窗口可以受理同一统筹区内全部社保经办业务。
3.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以信息化为支撑,服务方式多样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新型经办服务格局。充分引入自助服务模式,在经办服务大厅设置自助服务区,满足办事单位和群众自助操作的不同需要。完善“网上经办”功能,实现劳动关系与社保关系有效对接,打造就业登记、用工备案、参保登记、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项目于一体的就业社保网上经办系统。依托“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障业务一卡通,为城乡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保服务。
4.加强基金管理。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基金收支,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基金网络监管软件应用,逐步实现现场监督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建立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基金监管机制。
(四)着眼长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1.加强组织领导。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计划,列入“民
生幸福工程”和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2.巩固工作机制。坚持行政推动、宣传引导、法律约束三管齐下,建立有效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稽查拉动的扩面征缴工作机制。强化人社、地税、卫生、公安、工商、民政、物价、药监、计生等部门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基层基础,注重与基层的沟通衔接,调动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督查考核制度,根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跟踪督查,严格考核,确保责任、措施、资金落实到位,真正把好事办好。
3.扩大财政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各级政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风险准备金制度,明确资金来源,严格支出范围,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4.营造社会环境。认真组织社会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和城乡基层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和认知、理解与支持,形成理念共识,为社会保障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16日
第三篇:关于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的实施意见
(2009年11月16日)
为进一步推进和谐 建设,提升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06〕48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济办发〔2009〕14号)文件精神,现就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 为目标,以“融合、创新、发展”的园区文化为引领,牢固树立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和“大社区”理念,坚持“集中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城市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农村社区按照合理的辐射半径,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型社区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积极探索“数字化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努力打造 新型社区建设的特色示范品牌。
——推进以社区事务受理、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为代表的三大中心建设,强化信息化服务功能,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建立面向社区群众形式多样、主体多元、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群众得实惠。
——完善政府的统筹协调、部门间工作协同和信息互通机制,有效解决社区管理和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管理出实效。
——加强社区协同和公众参与,促进社区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和谐共处的社区氛围,实现基层有活力。
——健全社区体制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社区设施、财力、信息化等支撑,实现社区工作有保障。
二、集中示范共建,实现新型社区全覆盖
(一)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高起点编制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村并点建设等紧密结合,综合考虑产业支撑、交通条件、生态宜居、历史沿革、生产习惯、服务半径等方面因素,科学选址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新型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实现以地生财兴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压煤区搬迁建设等统筹纳入新型社区建设,实施规模开发。农村社区按照辐射半径2公里,城市社区按照网格化规划,集聚人口一般要在10000人以上。
(二)政策推动,多元投入。按照“两个集中”的原则统筹新
标准,确保社区服务设施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优先配置落实居民安居乐业所需的紧缺设施,在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建设社区事务受理、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三大服务中心设施,配套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基础性和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采取低偿购买、低租金租赁等办法盘活存量闲置资源,按照社区所需、群众所求、单位所能的原则,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区参与管理的办法,集聚社区综合设施功能,为居民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三、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强社区基本服务
(一)健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建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具体承接社区基本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凡与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党群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廉租住房受理、法律咨询等事项,实行综合服务大厅“一门式”集中受理。完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工作机制,合理设置窗口、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实现服务事项按大类归口受理,逐步实行一口受理。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标准化,实行基本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建设规范、标识标牌、管理软件和评估体系等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规范统一,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受理。探索社区数字化服务,逐步实现“一网式”查询和“一号式”咨询。
(二)发展社区文化服务。建立社区文化中心,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等场所,落实文
的内容、价格和从业标准。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邮政通信、金融保险、餐饮娱乐、老年服务等便民服务。
(五)加强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等服务。发展规模适度、经济型的社区养老机构以及日间照料服务机构,广泛动员社区志愿力量,对独居老人开展结对关爱服务。做好社区“三无”对象、“五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服务;完善社区残疾人“助听、助明、助行”三项服务和“阳光之家”康复工程;做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和成年孤儿回归社区工作。
(六)推进社区就业和救助服务。健全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之间的联动机制,引导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就业;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鼓励和支持社区创业。落实零就业家庭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健全社区互助保障制度,采取社会捐助、政府资助筹资及民间组织运作的办法,强化对突出困难群众的“二次救助”;加快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
(七)健全社区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作用,采用有偿、低偿、无偿等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对社区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服务
(三)推进社区安全管理。健全治安综合治理的社会动员、预警、应急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对社区内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以及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人员,开展教育感化、帮困解难、心理咨询等服务。结合社区消防、减灾、防疫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安全、急救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增强居民风险防范意识和善后处置能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按照社区人口情况合理设置社区警务室,划片包区,协调联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建立集治保、巡逻、普法、调解、帮教“五位一体”的治保组织,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监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组织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社区居民为辅,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联户联防”、“联楼联防”活动。
五、增强基层活力,促进社区和谐
(一)健全党建组织网络。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驻社区单位党员既要接受单位党组织管理,也要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驻区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有关事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社区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居委会按照资源合理配置、会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服务功能,组织发动各方力量,搞好社区共治,通过建立党员议事会、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听证会议、社区情况通报等制度,积极反映各方利益诉求,广聚民智民力,定期进行议事、协商、监督、评议。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共建活动。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资源开放、共享。动员和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营造“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统筹和领导,推进社区建设
(一)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区、镇(街道)成立新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协调处理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把社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社区工作。
(二)完善社区公共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投入,建立以区、镇办为主体的社区财力保障机制。规范设置预算科目,实施预算管理。优化镇办支出结构,强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鼓励开发商等实体企业和单位投资兴建社区,对与社区公益性建设有关的捐赠,以及参与社区公益性建设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公益性非营利社会组织等,给予有关优惠政策。
主题词:社会事业
社区建设
意见
2009年10月
日印发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生育章程的实施意见
宁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文件 宁阳县计划生育协会
宁人口发〔2010〕 号
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的意见
推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以来,全县村级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等村规民约,在规范村两委和群众的计划生育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的《村民自治章程》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深化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从根本上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章程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完善有关移风易俗利益导向和男女平等村规民约的指导意见》(鲁人口发„2009‟46号)精神及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就做好《村民自治章程》的修订完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的意义
近几年来,经过全县各级的共同努力,群众的婚育观念有了较大改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是群众早婚早育、男孩偏好、传宗接代、儿女双全等传统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村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导向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祭领、婚丧嫁娶、续家谱等存在男女不平等的习惯。特别是我县男女青年未婚同居、早婚早育现象非常严重,对社会、家庭、个人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也影响了全县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对《章程》计划生育内容的部分条款进行修订完善,充分发挥《章程》在规范村两委和群众计划生育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自尊自重自立、杜绝早婚早育,倡树婚育文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倡树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婚育文明观念;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是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也是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必然要求。
二、把握原则要求
1、上合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的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不能与法律法规相违背。
2、下合村情民意。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把村里一些合法管用、具有约束力的“小政策”、土办法完善到《章程》中,提 高《章程》的约束力。
3、坚持群众主体。坚持群众计划生育主体地位,大张旗鼓地宣传修订完善《章程》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把修订完善《章程》的过程,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过程。
4、实行双向约定。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依法约定村民委员会和育龄群众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切实做到既要充分保障权利,又要切实履行义务。坚持奖励与惩处并举,对自觉落实《章程》的,要给予鼓励、奖励,尤其要在普惠政策中充分体现计生家庭的优先优惠,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要明确群众计划生育义务和责任,对违反《章程》的,要按照村委会与群众的约定,收取违约金,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三、规范完善内容
1、完善对控制早婚早育及生育行为的制约措施。根据本村实际,制定出对男女定婚、非婚同居、非法怀孕、非婚生育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制约措施。
2、完善对生育行为的奖惩措施。制定出本村对计划生育家庭在奖励、扶持、救助、就业和享受村民福利等方面的规定;制定对非法生育、非法收抱养村民在就业和享受村民福利等方面的规定。
3、完善对避孕节育行为的奖惩措施。对按时落实相应避孕节育措施和参加查体的群众,给予更多的利益补偿和村民福利; 对不按时落实相应避孕节育措施和不参加查体的群众,在享受村民福利等方面给予必要制约。
4、完善对流动人口的奖惩措施。对流出育龄妇女、遵守计划生育管理规定、按时交回联系函和按时参加查体并交回有效证明的,给予物质奖励;否则,在享受村民福利等方面给予必要制约。
5、完善促进男女平等方面的内容。围绕提倡男女平等,深化移风易俗,倡树婚育新风,改革有关陈规陋习。特别是提倡男女在村务管理、家庭生活、户籍管理、土地承包等活动中平等的待遇,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倡树少生优生、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6、完善违反《章程》进行责任追究方面的内容。制订具体的对村委会及工作人员和群众违反《章程》的责任追究及其具体办法。并用计划生育合同的形式进一步确定。
四、遵循程序步骤
坚持先行试点,全面推开。在群众基础、工作基础较好的村先行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力争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章程》修订完善工作。具体分为6个步骤。
1、搞好宣传发动。各乡镇和村(居),要利用发放明白纸、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和入户等方法,广泛宣传制定《约定》的目的、意义,得到群众理解支持、自觉参与。
2、民主推选修改小组。由村(居)民代表会议民主推荐《章 程》修改小组,一般应由村(居)计生协会会长担任执笔人,村干部、党员、会员、群众和群团组织代表共同参加。
3、草拟初稿。要在原《章程》的基础上,根据村实际情况,草拟出《章程》修改初稿,村两委对初稿进行讨论研究。
4、反复征求汇总意见。将《章程》修改变动内容以明白纸的形式发放到户,以会员小组为单位,会员小组长和会员骨干逐户征求意见,然后以会员小组为单位,汇总征求意见,起草小组召开会员小组长会议,讨论群众提出的意见,对《章程》修改内容反复修改。
5、上报审议。各村(居)要将《章程》部分内容章节修改稿上报乡镇,乡镇要组织计生办、计生协、民政室、司法所等相关部门对《章程》修改完善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议把关。
6、提交通过。将讨论稿提交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形成正式稿,将《章程》修改完善的内容发放到户,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五、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专门组织。乡镇要成立修订完善《章程》指导小组,吸收计生办、计生协、民政、司法等部门参加,抓好指导、协调和督促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修订完善《章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抓好培训。各乡镇要抓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统一思想认识、熟悉具体操作办法,特别是要做好村支部书记这关键人 的培训工作,得到村支部书记理解支持,积极组织实施。
3、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分类试点、重点指导、全面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好修订完善《章程》工作,要对各村(居)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群众基础进行认真分析梳理,让修订完善的《章程》内容切实符合本村实际。
4、强化考核督导。要加强对各乡镇修订完善《章程》情况的检查督导,将修订完善《章程》工作纳入平时重点工作督导和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加大考核力度,确保修订完善《章程》工作的扎实有效进行。
附:《村民自治章程》中应修改完善的内容
二0一0年五月 日
主题词:修订完善 章程 意见
宁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 2010年5月 日印发 共印50份
附件:
《村民自治章程》中应修改完善的内容
一、第二章(村民组织)第六节(村民委员会)增加2条内容:
1、加强户籍管理。本村村民子女结婚后落户地由男女双方自愿选择,男女双方平等。男到女家落户者与村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离婚后妇女及子女回娘家落户不得拒绝。子女随父姓,随母姓,随父母双姓均可。
2、在普惠的前提下,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1)对符合二孩生育政策自愿终生只要一个孩子的夫妇每月加发**元的生活补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2)对新建居民楼,村民购买住户楼享受成本价,计划生育户再优惠总价的**%。(3)村办或招商引资企业优先按排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子女进厂务工。(村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4)对计划生育家庭困难户优先照顾,确保生活在平均水平以上。
二、在第三章(经济工作)第四节(土地管理)中增加1条内容: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户,在划分宅基地时,实行优先,土地承包期内,妇女婚嫁外地,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承包地不得收回。
三、第四章(精神文明建设)第二节(社会秩序与公德)增加1条内容:移风易俗,鼓励男女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在祭祀、续家谱等传统性活动中,反对重男轻女。
四、第四章(精神文明建设)第三节(计划生育)第55条(村计划生育委员会)增加3项内容:
1、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
2、加强对未婚男女青年的管理服务,严格控制早婚早育、非婚生育。
五、第四章(精神文明建设)第三节(计划生育)第57条(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增加4项内容:
1、对流出育龄妇女、遵守计划生育管理规定、按时交回联系函和按时参加查体并交回有效证明的,由村委会给予**奖励;否则,在享受村民福利等方面给予****。
2、合法生育后,按规定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生育一孩放环的奖励**元,生育二孩实行绝育手术的奖励**元钱,否则,在享受村民福利等方面****。
3、对按时参加生殖健康查体的已婚育龄妇女奖励**元;政策外怀孕自觉终止妊娠者奖励**元;否则,在享受村民福利等方面****。(村级在确保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内容)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联系点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联系点建设的意见
各XX党委,市级机关各部门党组织:
为进一步服务“XX计划”,强化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的责任意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任务,建立起普遍的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把党建联系点建成创先争优的示范点、基层党建的创新点、科学发展的展示点,现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建点对象
根据普遍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的工作要求,重点在三个层次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
1、xx市长,结合工作分工,建立2个党建工作联系点;
2、各XX委、市委各直属部门党委(总支)委员、党员副(镇)局级干部,在本党委(总支)范围内建立1-2个党建工作联系点;
3、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下辖市级机关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党建工作联系点以本系统(条口)基层党组织为主,本系统(条口)没有合适对象的,由市级机关工委统筹在全市村(社区)、非公企业、基层站所党组织中选择建立(市委常委、市政府党员副市长,各镇(街道、区)党(工)委、市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即为驻村(社区)联系点)。
二、建设标准
根据把党建工作联系点建成示范点、创新点、展示点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示范点要在党支部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基础上,达到“三好三强”标准。
“三好”,即:领导干部履职好,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十个一”的工作要求,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有效完成到位,着力提升联系点党建工作层次和水平;党员群众评价好,联系点党员群众知晓领导干部定期赴联系点开展工作情况,并对领导干部帮助联系点解决问题等工作的满意度在95%以上;党建工作成效好,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双赢”,联系点党建工作至少获上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联系点业务考评在系统考核排名第一。
“三强”,即:助推率先、中心意识强,突出服务“两年攻坚计划”,在推动实现“第二个率先”上成效显著;以民为本、服务能力强,切实加强联系和服务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呼应群众关切,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让群众满意;凝心聚力、工作合力强,党内关怀、帮扶和激励机制健全落实,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组织渗透力、凝聚力、战斗力强。
三、联系工作职责和任务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工作分工,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建立的党建工作联系点对象,定期组织开展联系活动。要做好赴联系点工作情况记载,联系活动要以文字记录、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整理保存。具体工作任务做到“十个一”:
1、每半年到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不少于1次。围绕创先争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基层党建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掌握联系点班子建设情况,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2、每年至少撰写1篇调研报告。通过调研,认真查找和分析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各联系点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撰写有分析、有见解的调研报告。
3、每半年与各联系点党组织书记开展谈心活动不少于1次。要通过约谈、访谈和座谈等形式,主动与联系点党组织书记开展谈心活动,准确把握基层思想脉搏,进一步激发工作动力。
4、每半年对各联系点的党建工作点评1次。对照各党组织“为率先承诺”承诺目标,就履诺践诺情况开展点评。拓宽群众评议渠道,组织引导好第三方评议,逐步建立创先争优上评下议长效点评机制。
5、指导联系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至少1个。根据“为率先承诺、让群众满意”主题实践活动和实施“101”为民服务工程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联系点实际,指导联系点开展至少一项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
6、参加联系点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1次。主动参加联系点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联系点寻找问题,剖析原因,落实整改。
7、完善1个党建活动阵地。按照“一组织一阵地”的要求,指导联系点建设资源充分共享、服务功能齐全、作用发挥显著的党建活动阵地,高质量配备党员活动室,进一步提升阵地建设水平。
8、每半年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1个以上实际问题。认真负责地解决基层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杜绝群访、越级访事件。
9、建立健全至少1项创先争优长效制度。指导联系点总结创先争优活动经验,将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至少一项管用的党建工作制度,确保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10、每年指导联系点创建1个“党建品牌”。结合联系点实际,强化分类指导,突出实践特色,认真开展创建“党建品牌”活动,切实做到“一点一品牌、一点一特色”。
四、工作要求
1、强化领导,统筹推进。各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为抓好党建工作联系点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指导和推进责任。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直接主体,要指导党建联系点抓好党建工作,围绕实现“第二个率先”这一主线,引导和指导基层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沟通,主动协调,上下联动,落实解决,提升联系点党建工作水平。
2、创新特色,增强实效。要在联系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在指导方式上进行分类施策,在上下联系中发现不足、解决问题,在上下联动中强化责任、推进工作,在上下联评中建好队伍、提升形象,特别要在开展点评和督查上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努力形成个性化特色。要督促联系点不断完善党建各项制度,着力查找并解决影响效能建设的深层次问题,积极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3、强化考核,综合评定。把党建联系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范畴,其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将采取“听、查、评”的方式,加强检查考核。“听”就是定期听取基层党建联系点的工作情况汇报,“查”就是不定期抽查党建联系点工作的台账资料和阵地建设情况,“评”就是年底结合党建检查组织开展党建联系点工作情况群众评议,运用反向测评的方式,检验党建联系点的工作成效。
二○一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