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05:4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第一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5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第17课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炉①生紫烟②,遥看③瀑布挂④前川⑤。飞流直下三千尺⑥,疑是银河⑦落九天⑧。

注释

①香炉:指香炉峰。

②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③遥看:从远处看。④挂:悬挂。

⑤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⑥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⑦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⑧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chóu

huǎnɡhū

juàn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诗中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地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参考答案:作者看到了香炉、紫烟、瀑布,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jī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④,唯见长江天际流⑤。

注释

①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③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④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⑤天际流:流向天边。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

tìtǎnɡ

bānbó

hàohànfèiyī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时的无限依恋(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zhì

第三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肃杀的风光,后两句以马喻己,表达了渴望受到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爱国诗人、名臣于谦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更多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古诗是三首气势坚定的诗,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气势。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语言简单朴实,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层,因此我采取发现点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络,锤,凿。

三、学习《马诗》。

1.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似、当”的读音)

3.指名学生解释一、二句诗意思,教师引导。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整体感知,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理解“金络脑、踏清秋”背后的含义。(以马喻己,侧面表达希望得到赏识重用)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拓展:了解诗人生平志向和小故事,深入了解诗中的感情。

7.归纳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于谦的介绍。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4.理解“千锤万凿、若等闲”的态度。(从容不迫)感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诗人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6.归纳主旨:本诗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7.板书设计:

二、学习《竹石》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郑燮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还、劲”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指导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扎根绝不动摇的坚定)把握“任”的表达的态度。(无所畏惧、慷慨乐观)分享诗人关于竹子的轶事,加深对《竹石》的了解。

5.归纳主旨: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6.比赛诵读,一起背诵,尝试默写。

7.板书设计:

第四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墨 梅 元 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墨梅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 贞洁自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说课稿】相关文章:

1.部编版动物儿歌说课稿

2.部编版秋天的雨说课稿

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4.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5.部编版bpmf教学课件

6.部编版找春天教学反思

7.部编版教材四年级盘古开天地说课稿

8.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9.部编版田家四季歌说课稿

第五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17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4.学生个人读悟。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评价。

4.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相宜xiāng

3.读通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天晴和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二、诗词讲解

1.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2.解读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主旨概括:《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随堂练习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________和长江的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_____之情。

四、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相对出

日边来

长江的壮阔气势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刘禹锡

五、课堂小结

三首诗歌都是山水诗歌中的名篇。愿我们可爱的同学们将来也能像这些诗人们一样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类似的山水诗歌,自己阅读积累。

下载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