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大调研课题——西部大开发雨露怎么办(抢抓机遇 借势而谋 跨越发展)
调研课题——“西部大开发,雨露怎么办”
抢抓机遇 借势而谋 跨越发展
中共雨露白族乡委员会 雨露白族乡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5日)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了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10多年来,云南省围绕“大通道”目标全面推进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建设,使对外开放经络逐步打开,“内陆边陲”成了“开放前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云南省委又明确了新的发展战略: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而滇中楚雄大城市建设又为南华县提升县城建设的潜力和优势,为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带动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县委提出了建设“彝州西大门”的发展思路。在西大门建设中,雨露乡究竟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怎样才能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这是乡党委、政府及干部群众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投入到我乡来,实现人气、商气、财气的大聚集,推进全乡跨越式发展,谈谈几点想法。
一、基本情况
雨露白族乡位于南华县东南部, 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东接楚雄市的紫溪镇、南华县的龙川镇,西与楚雄的大过口乡和南华县的
龙川镇接壤,全乡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76万亩,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境内最高海拔2310米,最低海拔1578米,相对高差732米。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15度,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辖7个村委会123个村民小组3382户14369人,境内世居汉、白、彝、苗四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620人,占总人口的80.63%,是全州四个民族乡中唯一的白族乡,也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农业贫困乡。概括起来,雨露白族乡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雨露的白族、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舞蹈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和民族语言以及民风民俗,古朴的白家祠堂、男扮女装的白戏灯班表演、豪放的“大刀舞”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白族、彝族文化渊远流长、底蕴深厚。
二是优越的林业发展潜力。雨露白族乡林地面积广阔,有林地30.68万亩,境内植被多以云南松和壳斗科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5.6%,立体气候明显,野生菌等森林资源丰富,有弥猴、绿孔雀、锦鸡等115种珍稀动物,加快林业及林下资源开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交通条件改善的前提下,把生态美食、民族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可能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四是广阔的矿业开发前景。境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铅厂砷矿、铅矿,罗文铜矿等,储量丰富、含量高,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五是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及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城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雨露乡境内有小
(二)型水库以上水库12件,其中,小
(一)水库工程1件,小
(二)型水库11件;有小坝塘868座、小水窖2817个、小型泵站8座;截至2009年12月底,全乡有48个自然村9232人饮水基本安全,有50个自然村6915人饮水不安全或未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迅速发展,为雨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拥有着一支素质高、作风正、熟悉农村工作、热心发展、深受群众信赖的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雨露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十年,是群众享受实惠最多的十年;十年开拓创新,十年不负众望,雨露乡由一个贫穷落后地区迈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综合考核由全县倒数第三跃居全县第一。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雨露白族乡共向各级争取资金1.0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254件,工程量85.3万立方米,改善耕地灌溉面积4000亩,解决了6220人362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新修、扩建乡村组公路41段68公里,使我乡的水利化程度从2005年的46%上升到了现在的63%,通路里程达363公里,农村沼气池达到了3200口,占总户数的95%。
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了雨露的发展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028.46万元,比上年增10.32 %;农民人均纯收入3574元比上年增
8.1%;粮食播种25959亩,总产536万公,单产206.5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56公斤;财政总收入592.6万元,居民储蓄余额4339万元,贷款余额1889万元。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86%,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1.67%;全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367人,参合率为96.19%,大病补充保险参保9541人,参保率68.66%,全年累计共有26145人得到补偿,医疗总费用为2562898.82元, 人均费用99.03元,共补偿资金1229224.01元,人均补偿47.02元。合作医疗总受益率为187.56%,住院(门诊)平均补偿比为47.96%,合作医疗基金使用率达65.16%;新农保参保8289人,参保率达91.8%。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水利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主要是靠境内水库坝塘,坝、沟、渠、池等配套设施基础较差,水量损失大,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于改变。其次,交通基础薄弱。由于我乡区位为交通死角,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道路状况差,绝大部分村组路晴通雨阻,交通基础的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再次,民族文化缺乏专业的整理和传承,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落后,比较有代表性的“灯班”艺术固定演出地点多是过去的祠堂,大多已破损不堪,民族文化软硬件的建设已迫在眉睫。二是产业结构单一。雨露白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的是烤烟,是典型的“烤烟财政”,各村虽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产品市场培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全国范围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浪潮中,参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穷和落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像我们这样一个集“老、少、边、山、穷”的贫困乡,要赶上全县、全州乃至全省的发展大势,就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种赶超,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国家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奋斗,这绝不是短期行为。今后五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五年,也是我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进一步理清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科学谋划,确立目标引发展。乡党委、政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次、州委七届九次和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在不断深化乡情认识的基础上,尽早谋划,争取主动,把贯彻中央精神同本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循序渐进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二是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效益的关系,三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四是争取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周密思考,科学谋划,全面推进雨露增长极建设,实现“十二五”期间雨露白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今后五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州、县党代会精神,按照“打造楚南后花园,建设魅力新雨露”总体定位,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点,突出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两大任务,打造“文
化雨露”一张名片,打牢交通、水利两项基础,推进“特色产业区、白族风情展示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区建设,突出“兴农富民、文化提质、旅游促动、民族团结、生态靓丽”五个重点,培强粮食、烤烟、畜牧三大传统产业,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林业三个后续产业,全力构建“和谐雨露”,实现“十二五”期间雨露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十二五”期间,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万公斤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以上;财政自收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基本解决出行难、饮水难、就学难、看病难问题,社会更加安定、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二)准确定位,臵身全县思发展。紧紧抓住全县“十二五”规划生产力空间布局定位中雨露作为龙川这个极点的重要支撑的机遇,充分认识自身发展优势,推进雨露“三区”建设:一是发挥离城近承接外部交通便利,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抓牢烤烟生产的同时,利用季节茬口和闲臵土地,开发绿色资源和反季冬早蔬菜,建设雨露特色产业区,形成对全县综合产业区的支撑。二是我乡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有融入楚雄半小时经济圈的交通区位优势,具备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要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在交通条件改善的前提下,把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与白族特色民居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统筹结合起来,打造雨露
白族风情展示区。三是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随着“两横两纵”公路网建设的推进和县城的发展,雨露将作为副城来建设,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借势而谋,依托核心发展,聚集人气,融入全县的发展,使雨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三)夯实基础,增强后劲促发展。致力于解决制约雨露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交通和水利,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雨露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据我乡的贫困状况和民族分布特点,重点划成以下几个片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即红河流域片区综合开发、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镇模河沿河整村推进项目片区开发、雨露集镇片区民居改造和河牛公路沿线新农村示范带建设。并以项目为抓手,以交通、水利建设为重点,统筹好小城镇发展与农村村容村貌提升、迤片与外片协调、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关系。交通上要打通与外界的联系,解决“断头路”的问题;水利上要兴建和加固骨干水利工程,解决“用水难”的问题;小城镇建设上要完善配套设施,解决“人难聚”的问题。我乡根据上级投资重点和导向,规划了10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6亿元。在交通方面重点规划和实施乡内干道的硬化,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力争雨镇公路通村小油路建设项目的及早实施,新建雨露通往紫溪山的公路,提升镇模河至二街公路等级与南华至大过口油路连通,解决交通死角问题,同时实施好乡内村组公路的通达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乡村主干道硬化38公里,实施通达工程72公里;在水利方面重点规划和实施11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及主要干渠的节水改造工程,新建龙角山小二型水库,加快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力争“十二五”末水
利化程度达65%;在小城镇建设方面要做好整体规划,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改造,配套建设好交易市场、供、排水工程和垃圾处理工程,使雨露小集镇成为楚南后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规划实施好涉及烟田建设、整村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能源建设、村容村貌整治、财政奖补等方面的项目。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每年争取实施项目资金不低于4000万元。
(三)开拓进取,创新党建谋发展。认真落实上级党委党建工作总体部署,树立“大党建”理念,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以惩防体系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机关干部挂钩联系自然村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加大宣传,抓好结合,及时总结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促进雨露白族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水平。
第二篇:抢抓职教攻坚机遇力促职教跨越发展
抢抓职教攻坚机遇 力促职教跨越发展
(2010年10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两年来,安阳的职业教育事业抢抓全省开展职教攻坚计划的难得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职教攻坚指挥部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一扩建”、“二改建”、“三新建”的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总体思路,克服种种困难,全县的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我将安阳开展职教攻坚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总体概况
(一)关于职教发展建设目标。安阳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劳动力富余的人口大县。2009年我县明确提出职教攻坚目标:即到2012年,全县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占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任务。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达到95%以上,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2012年底,完成3所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对此,我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一扩建、二改建、三新建”的职业学校调整布局方案。“一扩建”:即扩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安阳职业中专,由目前占地面积80 亩扩建到360亩,使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最终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以农为主、以工为辅”的中等职业学校。“二改建”:即在安东新城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县理工学校新校址建成投入使用前,将原县四中改建为理工学校的分校区,并在校园附近建设一个实训基地,使该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三新建”:即在安东新城新建理工学校新校区,使该校在校生规模超5000人。同时,将县六中土地进行置换,所得资金用于职业学校建设。
(二)关于职教项目建设情况。一是安阳职业中专扩建项目。根据我县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需将该校由占地面积80亩扩建到360亩。目前占地360亩的校园规划设计已经完成。但在280亩的新征土地中,土地性质多样,情况复杂,我们按照市指挥部的要求,分块、分批上报。第一批建设用地40亩,征地手续已经完成并上报。第二批需走挂勾程序的37亩土地复耕工作已完成,即将验收。第三批农用地涉及林地72亩,一般耕地138亩,其各项征用报件手续正在办理,目前项目测绘、环评、规划工作已经完成,土地补偿金兑付等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二是县四中改建理工学校分校项目。今年上半年,安阳第四高级中学已正式改为县理工学校分校,秋季已招收300余人。三是安阳理工学校新建项目。随着安东新城的建设,我们将着力对县理工学校进行搬迁新建。目前,前期规划建设工作正在进行,该校建设主要作为明年工作任务。
(三)关于基础建设进展情况。
1.安阳职业中专学生餐厅建设项目,作为2009年省财政支持的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以及投资397万元的教师宿办楼项目,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今年计划建设的学生宿舍楼、教师宿办楼已成功立项,设计投资为700万元,目前到位400万,招标前的手续已经完成,近期即将开工建设,项目预计明年6月份完工。
2.安阳理工学校分校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中央国债资金290万已经到位。因项目建设中的校址变化,需要变更的相关手续已经办理齐备,近日将开工建设。
(四)关于职业学校招生情况。为实现2012年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1:1的目标,我县着眼长远,及早动手,全面动员,从今年开始,就逐步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今年我县中招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为4700人,多于普通高中4246人的招生计划。截止目前,我县职业学校累计招生已超过3700人。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今年秋季,我县在全县大力开展了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读中职学技术工作,进一步鼓励、引导全县社会劳动者就读职业学校,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以此推动全年招生任务的完成。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高度重视。为加强对职业教育攻坚的组织领导,我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相关局委一把手为成员的“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建设指挥部”,并从9个单位和乡镇抽调骨干人员,组成了指挥部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和处理职业教育发展建设中具体问题。
二是积极沟通,全面协调。为促进我县职业学校发展,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积极解决职教攻坚有关问题和困难。县直各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所在乡镇都能够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建设用地、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是落实经费,提供保障。我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落实职教攻坚经费保障机制,两年来,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的18%、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30%,都用于职业学校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国家和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及省财政重点支持的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保证足额拨付。两年来,我县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职教攻坚。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缺口较大。根据我们的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扩建目标,目前尚有很大资金缺口。县职业中专的扩建、县四中的改建、县理工学校的新建三个项目共需资金1.7亿多元(此数据不太精确,请领导审定)。
二是征地困难较大。由于职业学校所在乡镇预留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职业学校扩建遇到困难。如县职业中专占地仅80亩,租用建筑面积达100亩,且周围没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所征土地又性质多样,情况复杂,与乡镇建设规划产生冲突,制约了学校的扩建。县理工学校分校也存在同样问题。
三是职教招生困难。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完全被广大群众所认识,“重普高、轻职教,重升学、轻技能”的观念依然存在;实验实训设备数量和标准还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等,是影响招生的重要因素。
四、下步打算
针对我县职教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方筹资,解决学校建设资金缺口。我们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作为职教专项资金足额拨付,并采取土地资源置换、争取上级资金、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多方筹资解决。目前,采用政府贴息贷款方式筹集的2000万元,正在积极运作之中。
二是积极协调,创造学校发展便利条件。我们将通过积极沟通协调,为全县职业学校扩建提供便利条件。我县崔家桥镇政府已经决定修正乡镇规划,将县职业中专扩建用地范围内的路网及住宅用地变更为教育科研用地,以此进一步支持职业学校建设。
三是加快进度,推进职业学校基础建设。我县将尽快启动各项拆迁、建设工程,尽快协调县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齐抓共管,协调发展。
四是大力宣传,营造职业教育浓厚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职业教育的惠民政策实现家喻户晓,以此扩大招生规模,确保我县今年职业教育招生目标的顺利完成。
近两年来,我县在职教攻坚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职教攻坚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以省职教攻坚计划为契机,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克难攻坚,推动安阳的职业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抢抓机遇 借势发展 推进工业经济赶超跨越—学习国发2号文心得体会
抢抓机遇 借势发展 促进工业经济赶超进位
——学习国发2号文件心得体会
○赖燕明
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省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巨大支持,对贵州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贵州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对于深入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我省的工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好机遇和希望前景。本人通过对国发„2012‟2号文件的学习,结合我县工业发展现状,谈谈我县工业经济今后发展的一些看法。
一、我县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园区的建设现状。我县工业园分一园两区,即:屯州工业集聚区和南明工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其中:屯州片区2平方公里,南明片区9.56平方公里。屯州工业园区第一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0公顷,实际占地362亩,1 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期工程450亩。南明片区尚未启动开发。园区工业用地严重不足,影响项目落地建设。
(二)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其中统计口径500万元以上有7户,统计口径2000万元以上有3户,其余的均为500万以下企业。2011年,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增加值为10900.3万元,工业总产值45332.2万元,占全县GDP比重的19.9%,比农业比重少6.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工业规模效益不强,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
(三)产业结构现状。我县工业经济主要是以林产品加工、水电、建材等资源消耗型企业支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特色食品、鞋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尚未形成行业规模,呈现产业结构单一,分布不合理的现状。
工业发展滞后、发展不快是我县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工业发展快,经济社会才能发展快;工业强,经济实力才强;工业落后,势必全面落后、全面贫困。目前,我县短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
二、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突出发展优势产业
我县将抓住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国发2号文件精神,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突出重点抓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用足国家政策,早行动、快出手、落措施、出效果,改造传统产业,引进新型企业,发挥我县优势资源。突出加大我县特色食品优势产业、轻工产业、木业精深加工等企业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力度,推进工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竞争力,不断推进特色食品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大突破。
(一)特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特色资源优势,依托资源、整合资源、转化资源,做好资源与知名企业和品牌的结合。强力推进以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作为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进一步扩大老蔡牛肉制品厂、剑白香猪食品厂等现有特色食品企业生产能力,做大做强投资8500万元的天源特色食品产业,并唱响“剑白”这一地方品牌。同时,瞄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承接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发年产1000吨以上鱼类食品、年产2000吨以上牛羊肉干加工、年产3000山野菜网箱鱼加工等特色食品。全力培育食品工业企业的壮大发展。把我县打造成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
(二)特色轻工产业。依托现有非资源的鞋、帽、服装、新型节能灯具及小五金为主的产业支撑,打造兼融我县民族服饰(红绣、锡绣)、银饰及农民画、民族雕刻等民族工艺品为特色轻工产业城。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抢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央企扩张发展等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扩大非 资源性轻工产业总量,引进新型企业开发本地民族工艺品,加强民族轻工产品品牌建设;大力提升朵堞朵阿有限责任公司的民族工艺品生产能力,多举措培育朵堞朵阿为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以龙头产业拉动我县民族旅游工艺品产业化开发、规模化发展,拉动全县民族文化产品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全县工业综合竞争力,有效促进我县轻工产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把我县打造成全省特色轻工产业城。
(三)木业精深加工产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森林资源,按照“大资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木材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一是督促做好活性碳厂技改升级,培育为2000万以上规模企业。二是强力推进40万立方米综合开发项目的场地平整及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跟踪服务项目建设,帮助项目建设解决困难和问题,缩短工期提早投产达产,实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作用。三是加强服务促进章氏仿古家具企业提前投产达产,推进木业精深加工深入发展。四是引进木制办公用品、现代木质家俱和木制智力玩具等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细林木加工及林化工产业,不断延伸森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精细林木加工及林化工产业基地。
三、敢想敢干,真抓实干,推进工业现代体系建设。坚持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突 出产业、平台、企业、项目四大建设,切实抓好土地收储、园区升级、选商引资、优质服务等工作,极力转变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现状。同时,扎实为企业谋划思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更为优质和高效的服务,让企业能一心一意谋发展、促生产,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努力实现赶超跨越、增比进位。
(一)加强土地收储,扩大园区规模。
一是根据我县坡多坝少的实际,积极实施“向山要地”工程,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扩大工业园区规模。二是打破地域观念,积极与周边县协作扩建工业园区,解决我县工业用地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三是对《屯州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进行“修规”,园区面积由原来2平方公里增到4-6平方公里。
(二)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园区升级。按照“十二五”的总体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好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与城区发展规划搞好衔接。坚持产业规划、城市规划、要素规划“三规合一”,以完善园区功能为重点,切实加强园区“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抓好园区绿化、亮化、工业行政服务中心、园区垃圾填埋场和三级净化供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独立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
(三)加强选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产业招商到产业选商的转变工作,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主攻产业链关键项目,重点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大项目;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东南沿海一带产业转移。进一步突出重 点,把招商引资的重心放在工业项目上,大力强化投资信息捕捉和追踪,围绕产品链、产业链开发项目,强化项目准备工作,高水平、扎实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工作,确保有信息时项目拿得出手,机遇把握得住。坚持积极地走出去,紧紧抓住“央企扩张、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其它地区的产业对接和项目合作,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扩张需求,大力开展瞄准龙头企业的敲门招商和特定地区的定向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企业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愿望,鼓励、引导企业主动抓机遇谋合作,通过开放之路迅速做大做强。
(四)健全融资机制,促进企业发展。由于缺乏抵押实物,我县企业面临融资困难问题仍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我县研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推动提高企业财务的可信度和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平台。以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标志,健全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的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解决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五)加强企业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在提供服务企业中,积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制定服务企业的“直通车”制度和办法,做到“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和“当日申请、当日办结”。同时在银行贷款、财政借支资金服务企业过程中,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监督力度,强化资金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第四篇:抢抓机遇 攻坚克难 力促兴文县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抢抓机遇 攻坚克难 力促兴文县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杨桦
兴文县职业教育从一九八三年建武中学办职高班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六年的风雨历程,其间在建武中学、大坝中学、共乐中学、民族中学等校办过职高班,但办学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并逐步萎缩。2002年初,县政府调整全县职业学校校点布局,在古宋镇温水溪村四组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搬迁民族中学和大坝职中高中部进入,组建目前全县唯一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兴文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于2003年春期正式行课,到现在已有六年多的办学经历,但办学规模不大,办学成绩不突出,学校办学水平在全市排名靠后,没有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今年以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抓机遇、促发展、强职教、创名校”为活动主题,以“实施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推进阳光校务”为载体,在工作中找准了切入点,职业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开始逐步扭转。
一、针对实际,对照检查,找准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好学生(学员)“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等几个问题。新一届学校行政班子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设立校长信箱等形式,广泛倾听师生呼声,查找出了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招得来”的问题。以前招生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采取县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深入基层初中宣传,并在基层初中领导或教职工带领下,以走乡串户游说的形式进行招生,或者是结合县主管部门给初中学校下一定指标任务的方式进行招生,这些方式难以转变人们的观念,改变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导致招生情况不佳。
(二)关于“留得住”的问题。由于职业校招生困难,又没有充分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和重视,导致职业学校教职工底气不足,自己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都产生畏难情绪,学校主要领导也几经更换,让教职员工们信心更加不足。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职工们在敬业奉献、关爱学生等方面也做得不够好,导致学生流失率比较高。
(三)关于“学得好”的问题。目前,县职业学校专业设备设施相对其它区县学校而言较薄弱,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黑板上演示技术、作业本上进行实作”的教学现状;再加上专业课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1:3的比例),课程设置难以避免文化课程多、专业课程少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作,还是农民工短期培训,都难以真正做到“学得很好”。
(四)关于“出得去”的问题。近几年学生和学员就业都采取由联办学校、联办企业推荐就业形式,或者由另外一些劳务公司(中介公司)帮助推荐就业的形式,学校对用工市场不了解,更没形成一套完善的就业(实习)服务管理体系,导致学生就业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出口畅”,也给招生工作和其它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二、理性对待,认真分析,把握发展形势
针对上述问题,校行政一班人理性分析,认真研究,在深刻把握职教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加快我县职业教学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省、市出台了《三年职教攻坚方案》,县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具体明确“启动职业学校创省重”、“启动新校区建设”、“创合格职教中心”等工作。二是国家对中职学生助学金、学杂费补助政策在加大,为招生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条件。三是社会各界原有的“重普教、轻职教、重文化、轻技能”的观念在根本转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校教职员工一致认识,职业技术学校
要发展,必须要重视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学生有出路,就会有更多的新生来,这样老师也就稳定了,老师人心也就稳定了,敬业奉献精神增强了,也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抢抓机遇,对症下药,明确对策措施
在把握形势和机遇的基础上,针对查找出的主要问题,学校行政一班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活动。
(一)全力推进内部改革,实行专业部长负责制。学校按专业特点,分成四个专业部:旅游服装专业部、汽修机电专业部、计算机专业部、电子专业部,先通过民主推荐和校行政考核的方式确定了四个专业部长,实行专业部负责制。由专业部聘任班主任和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实行双向选择,教师先登记意向性选择专业部,最后由专业部确定选聘谁,校行政予以指导和协调。此举充分调动了所有教职工积极性,教职工们更关爱学生了,专业部也为自己的壮大发展想方设法巩固现有学生和大力吸引新生,学生流失少了,招生情况也有望发生更好变化。同时,学校通过校务公开、阳光财务、预算支出、按计划运行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引进一些企业或实力强的职业学校到校投入,加强了专业设备设施建设,解决了学生(学员)实际操作难的问题。目前,学校已引入纬创集团到学校兴办了两个电子特色班,引进了企业理念、设备进行联合办学,既解决了学生“学习好”的问题,还确保了学生百分之百就业。同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专业师资,力争专业课、文化课教师比例能达到3: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受专业教育,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实习和推荐就业工作。去年至今,学校先后派出5批20余人次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习(就业),对东部用工市场有了更多了解。在金融危机爆
发、沿海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下,学校也先后顺利推荐了400余名学生外出顶岗实习。通过这些努力,扭转了曾经出口不畅的局面,尽可能地把现有在校学生推荐外出“工学交替”,或者输送入“联办学校”学习,尽量腾出教室宿舍迎接“2+3”班学生入学。
综上所述,兴文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县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兴文职业教育迅速壮大、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抢抓机遇创新业 统筹发展求跨越
抢抓机遇创新业 统筹发展求跨越
为加快建设“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
文化旅游名城”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蓬安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报
告
(2011 年 2 月)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蓬安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 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 年的主要工作
2010 年,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 全会精神,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的工作取向,围绕打造“六大新优势”的目标,团结 和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尽责实干,推动了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2010 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74.83 亿元,同比增长 1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13 亿 元,同比增长 24.2%。
抢抓发展机遇,全力谋划项目,项目推动实现新突破。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西部大开发等机遇,认真编制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调整充实项目库,储备重点项目 648 个,金额达 1298 亿元。精心做好项目筛选和包装工 作,上报了蓬安嘉陵江二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 目 158 个,成功争取国省项目 143 个,到位项目资金 7.5 亿元。积极承接成渝、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全年共引 1 进优势项目 72 个,到位资金 26.36 亿元。全力加快项目 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4.2 亿元,同比增长 42.3%。
打造发展平台,加快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实现新发展。把省级“百亿工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的“孵化器”、县 域经济的“增长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打造项 目集聚平台,新拓展工业园区 1平方公里,全面完成“七 通一平”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了园区承载力和吸引 力,成功引进浙江脱水蔬菜等 12 个优势项目,壮大了机 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南充 健民、金石科技、台湾佳美二期、台湾兴宏鞋业二期、南 充兆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嘉宝汽车、赛克斯、金 华纺织等退城入园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 长点。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实施工业技改项目 23 个,工 业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全面提升。2010 年,全县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31.26 亿元、增加值 40.03 亿 元、入库税金 1.4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6.7%、36.5%和 16.6%。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65%以上,工业主 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拓展产业基地,加快新村建设,“三农”工作开创新 局面。大力实施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年” 活动,成片规划、局面。规模推进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建万头养殖场 4 个、千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 39 个,定植锦橙 100 号 47 万株,新发展葛根基地 2400 亩、高淀粉红薯 3 万亩,新培育蚕 桑标准化示范村 16 个,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按照“远郊新村建设、近郊城乡统筹”的思路,完成“十 村连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河舒镇桃花村 “乡村旅游示范村” 建设,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2 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扩大优质粮油生产,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 村稳定。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5511 元,增收 520 元。
完善景区功能,强化文旅互动,旅游商贸再上新台阶。把旅游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全力推进景区古镇扩容改 造、五星级酒店建设,完成古镇南门改造、龙角山生态停 车场等项目建设,完成相如故城、漫滩湿地开发前期工作。成功举办首届 “嘉陵江放牛节” “最美爱情·、蓬安见证” 等旅游主题活动,旅游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果,周子古镇被 评为“四川最美古镇”。《相如长歌》参加第九届中国艺 术节、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展演大获成功。进一步完 善城乡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家电下乡”活动,城乡消费 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10 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 6.32 亿 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2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2.3%、18.7%。
加快新区建设,推进环境治理,城市建设展现新形象。我们从蓬安长远发展出发,明确了打造“人文、生态、宜 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山水园林精品城市”的发展 目标,着力把城市建设成为开放合作的窗口、集聚项目的 载体。大力推进城东新区建设,相如文化公园、桑梓广场 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启动了地下管网建设,县人民 医院、实验中学新校区、110 指挥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有 序推进,带动和促进了城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城 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十万市民素质教育工程”和 “五乱”集中治理行动,全面完成相如大道风貌改造、国道318线和营蓬路蓬安段境内民居风貌整治、城市生活垃 圾处理场建设、城区市场“三化一改”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
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基础建设,竞争优势得到新提升。全力配合三坝核电可研立项,一期工程水文、气象专用站 建成投入观测,现场可研基本完成,核电项目已纳入国家 核电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全省“十二五”开工项目。加快城 乡交通建设,完成国道318线、省道 203 线蓬安段改造工 程,启动 114 公里县乡联网路建设,完成 150 公里村道水 泥路和 3 个乡镇客运站建设。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440 处,解决了4.3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福德、英雄、广兴等水库的除险加固 工程,新建、维修了一批小微水利设施,农业抗灾减灾能 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低效林改造 等项目建设和嘉陵江沿岸绿化工程,完成植树造林3.1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38%。
大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谐构建取得新进步。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依托工业、旅游快速发展形成的新增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与推介,促进了群众充分就业、持续增收。着力完善 “阳光低保”,全面推进“社保扩面”,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济和救助,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 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进一步改善 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全面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加大重大疾病救助力度,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 视事业,进一步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狠抓隐患排查整治和日常监管,确保了全县无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认真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调处了一大批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实现了信访总量和非正常上访数量双下 降。深化“平安创建”,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人大和人大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依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政协积极履行职能,服务大局、凝聚人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外侨台工作全面 加强。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 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女和儿童工作取得新成效。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
深化活动载体,激发干部活力,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挂包帮”活动,全县 149 个县 级部门、355 名领导干部深入农村结对帮扶,带动了 402 户困难户脱贫,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着力加强基层组织 建设,启动 247 个村级党员活动室建设,完成170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稳步推进村“两委”换届选 举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公推直选了骑龙、天成、诸家 3 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在全市公选了 11 名科级领导职务,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形成了风清气正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成果令人振奋。这是上级党委坚强领导、倾情关怀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 热心帮助、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蓬安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蓬安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一年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一年来,我们以深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开放的环境深化区域合作,以创新的举措攻克发展难题,抓住机遇、赢得挑战,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创新,就能激发新活力;只要敢于突破,就能实现新跨越。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项目推动作为第一抓手。一年来,我们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坚持早谋项目、多上项目、快干项目,以项目的大落实促进了大发展。实践证明,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是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的战略举措。只要我们放眼长远谋项目,只争朝夕建项目,就一定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尽责实干作为第一要求。一年来,我们大力倡导“尽责任、抓落实”的工作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加强督查督办,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生动局面,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保 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水平,才能把奋斗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一年来,我们大办群众盼望办、愿意办、积极参与办的实事好事,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实践证明,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是我们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蓬安美好明天。
二、今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深化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坚定不移推动蓬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