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材料:创新教学、教研模式,内化教师素质
创新教学、教研模式,内化教师素质
——老河口市三中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学校的声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一语中的,道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为了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把创新教学、教研模式作为突破口,立足教学岗位内化教师素质,为新课程的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创新教学、教研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长期的教学积弊造成了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习惯了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漠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堂效力低下,却通过延长时间来弥补。教师盲目加大训练,学生苦不堪言,厌学情绪不断高涨。面对如此的教育局面,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要创新,否则已经行不通。此时,新课程的春风吹来了,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
学校领导一班人冷静下来人认真地思考,认为实施新课程必须立足于课堂,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紧密地融合到一起,找到教与学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推广使用“讲练稿”,创建“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
2003年以来我校大力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将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的教案拿出来在同一备课组内交流,然后再集体讨论,全组教师共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同一学科的教师缩小了差距。经过学习洋思等学校的先进管理,我们认为集体备课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并没有突出学生的 “学”,收效所以不显著。此时,数学组的教师提出了集体备课时同时制定教师的教案和学生学案,将教案与学案合二为一,教师、学生共同使用。既体现教师教,又引导学生的学。
尝试“讲学稿”的数学组2008年的中考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我校近两年在各学科大力推广,并进一步规范操作,统一实施教学合一,注重四研的教学模式。
1、寒暑假集中业务学习——“研本”。我校每年寒暑假都举行为期15天的教师集中业务学习,研读教材,研究与把握本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联系,搜集、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背景知识,拓展知识,印证材料等。“研本”的目的在于教师读懂教材,读透教材,读通教材,能够深入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
2、精心备课——“研教”。我校教师的备课具体包括三个层次。
中心发言人备课:备课组长开学初按教学内容确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备课: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教师,备课组长召集全组教师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中心发言人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备课组长审查。
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在上课前抽查部分“讲学稿”,了解学情,再次结合本班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备课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错误,商讨解决错误的不同方法,系统疏理上课的思路,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备课,虽然周期比较长,但它过程完备、务实、高效,有利于探索出符合教学规律,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二是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统一。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因而使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上升到教学研究的高度,达到了教学与教研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3、老师下题海————“研学”。“讲学稿”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份按照教材内容结合课本要求设计的学习提纲,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变灵活的各种题型。为了能编写出最典型、最能反映出教学目标的习题,备课组教师要亲自下题海收集大量资料信息,并尝试、筛选,改编。一道题落实到“讲学稿”上交到学生手里,要经过每位教师的审核,每个教师都要先做一遍体会一下难度,“议一议”题目放在什么位置合理,考虑学生做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思路,需要设置什么台阶,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仅凭一张讲学稿、课本,在预习时能基本完成任务。教师要尽可能做到每一份“讲学稿”科学而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使学生在预习时不会产生太大的困难,课前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4、课堂交流,“教”、“学”合一。
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健。教师在整合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四个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教”的方式和“学”的实际效果相统一;教师的“讲导”和学生“学思”和谐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暴露他们的解题思维,为学生创造表演舞台,让他们感受到课前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讲重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让课堂变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体,实现“教学相长”。
5、课后反思——“研考”。我们要求教师、学生课后自我反思,自觉生成考试能力。教师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讲学稿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切实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学生的反思内容是:完成讲学稿的空白部分,格式不正确的纠正过来,错误的订正,还要在“讲学稿”相关栏目填写学习心得等。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学科讲学稿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以备考试复习之用。教师反思的形式是坚持每天撰写“教学后记”;学生反思的形式是编写“错题集”。
三、“问题课题化”,将新课程与常规教研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有很多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实的教学会遇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实施新课程的障碍。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又会极大的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制定了“问题课题化”的指导思想。于是我们发动广大教师,认真收集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教科室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按学科特点印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要求每一位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教研课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力争1-2年内有所突破。
新课程的实施既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困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教学研究的动力。我校教师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人人拥有课题,人人都是教研能手,在教学中掀起了课题研究的热潮。为引导教师有序开展研究,教务处每学期按学科教师人数的多少,统一安排公开课,要求各学科教师认真围绕自己的专题备课,围绕专题讲课,围绕专题设计练习,讲完后备课组围绕专题评课。这样的公开课形式目的性很强,而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讲课、评课的热情很高。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同时也促进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物化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教务处开辟了“周五课堂”的教研阵地,用来推广已经取得成果的课题。讲周五课堂的教师采取教师申报,备课组审核,教研组鉴定的形式,最后教务处组织有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课题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周五课堂活动,并通知学科所有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先后推广了“学困生的转化”、“课堂提问设计”、“学生如何分组”、“新课程下的课堂结构”、“新课程如何备课”、“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做到精讲”等57个课题。这些课题成果的推广有力的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推进了新课程实施的步伐。其中“学困生的转化”等6个课题先后被列入省级课题或襄樊市课题,课题成果在市级以上推广,受到广泛好评。
四、坚持办好《三中教科研》,教学反思常态化。我校将新课程实施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并将反思内容分期刊登在《三中教科研》杂志上交流推广,将教学反思常态化。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教学中的行为进行总结、分析、提高。于是我校将教学反思列入教学日常工作。反思的形式有:
一课一反思:即反思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实际;教学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教师的反思直接撰写在“学讲练稿”以帮助自己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一周一反思:即反思自己上周教学情况,分析上周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评价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反思内容在集体备课时统一交流。
一月一反思:即反思一月来的教学情况,全面分析自己的教学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实施新课程的心得,撰写成论文交年级组,各年级统一评选出优秀的反思论文、案例刊登在《三中教科研》杂志上交流。
一学期一反思:即反思自己一学期来的教学情况,认真回顾总结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与体会,撰写成论文、教案、课例、案例等形式,交教科室组织评选,并颁发奖励证书。获奖作品分期刊登在《三中教科研》杂志推广。
由于我校将教学反思常态化,并通过《三中教科研》这个平台组织交流,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体会、经验及时推广,有力的促进教新课程的有序、有效、深入开展。截止目前我校《三中教科研》杂志已办117期,并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期刊,在创刊100期的庆祝活动中得到襄樊市教科室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开展教学反思”这一研究模式被确定为省级课题,并得到湖北省有关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学校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材料多次参加湖北省交流与推广,目前这一课题已顺利结题并正积极发挥功效。
五、创新教学、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讲学稿”的使用让教师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教学生掌握了“渔”。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激以学趣,授之以法。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过程了,既注意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自觉提升了教育观、教学观。
2、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重塑了教师形象。“教学稿”由于师生共用,将教师和学生之间密切联系起来,双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也使相互给予了更多的理解与沟通。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发展的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重塑形象,由不对称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朋友,课堂教学实现了真正的和谐。
3.教研模式的创新,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让教师由教书匠变成了研究性教师。为了编写出高质量的“讲学稿”,教师们除了平时高频率地交流研讨,还积极上网浏览信息,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书读报,积极做读书笔记,教师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普遍增强。近几年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达40余篇。教学研究之风在广大教师中蔚然形成。
4.教研模式的创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我校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业务练兵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讨论骨骨干教师备出的“讲学稿”,督促其多听课少走弯路,组织青年教师多讲公开课,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由于教学研究氛围浓厚,青年教师一般3—5年便快速成长起来,截止目前,我校已拥有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师46人,每年市教育局表彰的教学质量先进个我校达20多人,占受表彰教师60%以上。
我校以“讲学稿”为载体,创新了教学模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创新了教研模式,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教”与“研”有机结合,有力地内化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推动新课程全面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回顾过去让我们欣喜,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在实施新课程的征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永不停息。
第二篇:创新教研模式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教研工作汇报材料2017.11
创新教研模式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乐雅学校教研工作总结
教研思路
运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创新教研模式,加强学科组建设。以“情境探疑”“二十四字”教学模式为载体,实施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强有力的学科教师团队。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通过“COP合作模式”创建学习型课堂模式,以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具体工作汇报
一、做好常态教研——夯实基础
1.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施教师“五个一”读书工程,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一篇读书心得、写一篇教育论文,写一篇教育随笔”。借助专家理论学习、校本培训、教研组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月一个学习主题,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2.抓住“上课——观课——研课”三环节,每个年级组进行同课异构主题研课活动,造就“课堂型”名师。每位教师对一堂课会进行客观剖析,以观课和研课来提高上课的水平,使教师从“会上课”升格为“上好课”,成为课堂型名师。由教研组长、教研组教师、教研组信息技术小组长对每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考核,考核成绩计入年终考核。本的优质课成绩喜人:李丽萍老师的品德优质课获得市一等奖,王红霞、张宝梅、王琳琳、吴丽蓉老师在一师一优课中目前获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王红霞、张宝梅获部级优课。
3.通过“学习——引领——尝试”三环节,实施青蓝工程,抓好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捆绑式评价下的COP合作学习,语文组每个年级组运用情境探疑教学模式,数学组每个年级组运用二十四字教学模式、英语组运用COP合作模式集体备课,确定师带徒人选,实施“青蓝工程”计划,具体实施步骤为,学习模式理论——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尝试课——学科组内研讨提升。
4.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优势,实现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学校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利用校本培训、教研组内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运用培训,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训练题库,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过关达标测试考核。充分利用畅言“教学通”教学平台,在教师个人空间完成备课、向学生发放作业等工作。
二、创新特色教研——引领发展
特色一:借助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加强学科组建设,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年的学校生活,其时间之漫长、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活动之集中,在九年时间里,教师伴随学生走过生命历程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其对学生影响之大也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学校。因此学校以“奉献型、学习型、规范型、研究型、品牌型”为目标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班队六大学科组,充分挖掘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
1.各学科组完整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的各年级段的目标,注重知识、技能、素养诸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塑造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做好中小学衔接,避免教育脱节现象。
2.各学科组完整地设计学生的九年的各年级段习惯养成教育,并经过九年反复强化,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受用终生。
3.各学科组做好质量的统整。每个年级段不仅完成本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要为下一个阶段提供知识、能力、习惯、情感等方面的准备。为学生进入初中教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5.各学科组做好任课、听评课上的跨越,相互听课,互相学习,促进教师视野的拓展。
6.各学科组制定了学科组十三五发展规划,并举行学科组特色活动。语文学科组以“以人为本,学文育人”为发展方向,实施语文大教研模式:1至4年级:开展以语文学习习惯、识字、写字、说话训练为主的教学活动,夯实语文学习基础;5至9年级:开展以阅读、写作、辩论等训练为主的教学活动。举办学科组 “书香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包括“小小百家讲坛” “汉字书写大赛“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英语组以“创建英语特色,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发展方向,建设校园英语角,构建高效愉悦英语课堂,举办英语节系列活动。理综学科组每年的4月份,以“实践、探究、创新、发展”,“科技引领时代,创新放飞梦想”为主题开展的科技节。文综学科组以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成人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德育主题教育,体育艺术组以“艺术唤醒梦想 美育教化人生”为发展方向,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秋季运动会”“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师生书画展”“一二九歌咏比赛”等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7.各学科组“编写——完善——创特色”实施校本课程。各学科组从九年的时间跨度上,构思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实际安排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每年至少完成一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数学组校本教材《趣味数学——心算与口算》,语文组的《书香校园——悦读空间》,体育艺术组的《乐雅学校足球课程》已完成编写,并投入试用阶段。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又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欢乐。
7.各学科组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有7项省市级课题立项,6项省级课题通过鉴定,英语组《构建高效愉悦英语课堂》通过甘肃省优秀课题鉴定。
特色二: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方法,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总体框架下,我们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乐雅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六大学科组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核心素养探索实践工作。第一阶段,确立各学科各年级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个人探索——年级组内讨论——学科组内讨论——学科组长全体教师教研会议上交流。第二阶段,程序同上,进行各学科组核心素养目标实现途径、方法大讨论。第三阶段,每个年级组就该学科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为主题进行 “核心素养”研讨课。第四阶段,各学科组从学科组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数学节系列活动体现了各年段的核心素养;理综组通过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来学生发展理综核心素养……
特色三:通过“COP合作模式”,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这是我们实施“COP合作学习模式”的初衷。1.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少讲一些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思考问题,想尽方法以学为主,老师的教可能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寻求课程教学的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
2.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COP合作学习模式” 捆绑式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完善,通过班级、小组建设构建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的小组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实现文化管理。
特色四:实施《公益实践教程》,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每个学期每个班级组织一次公益实践活动,并收集活动照片及资料,上传信息至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只要您关注了乐雅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您就会看到孩子们做公益的可爱身影,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做公益的喜悦。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公益意识,公益行动能力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三、不断改进措施——促进发展
1.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升理论指导。引领教师学习学科组建设理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使理论更好地为教学研究服务。
2.加强特色教研COP合作模式新老衔接工作,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学习型课堂。
3.做好信息技术的硬件配置、提升电子白板操作应用水平,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高度融合。
4.积极和其他学校交流互动,通过网络使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全时空应用,有效驱动信息技术与“教和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课中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堂向校园、家庭社会延伸,打破了45分钟的课堂藩篱,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教与学的行为转化成生活行为,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变成现实。
5.深化“青蓝工程”建设,构建教师培训新机制。通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构建起骨干带全体的全员培训新机制。
6.通过强化教研组捆绑考核、责任分担、荣誉共享等方式加强学科组建设,逐步形成强有力教育团队。总之,教研工作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工程,具有挑战与希望。教研工作,我们一直在路上,恳请各位领导的批评指导。
第三篇:如何理解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成功内省演讲稿
演讲稿
主题:如何理解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所谓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是开发,就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这一点上,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首先就是认真做好备课,在课堂上要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促进学生内化。要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然后就是课后留给学生复习、练习、预习的任务,复习题侧重点在于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练习题侧重思考和运用,预习题侧重引导和启发。最后就是做好对布置的复习、练习、预习任务进行课堂检验,可以通过提问、检查作业、课堂测验等方式。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突出重点、难点,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客观点评。
对学生而言是内化,学生需要适应开发内化的课堂形式,积极参与其中。课前做好预习,明白下次课要讲什么内容,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上课时跟上老师的节奏。课堂上要活跃自己的思维,勇于提出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对习题的解答过程中认真思考,达到记忆、理解、运用知识的目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我个人有过的特别的学习经历是在初中的时候,算是一种开发内化的教学模式了。当时我们班采取分小组学习的方式,一个班60多个人,分成了8个小组,每个组有自己独特的组名,有组长和副组长,当时我们小组是叫“绝对零度”,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积分,积分表格画在后面的黑板上,一个星期结算积分,按照积分排行会有对应奖励和惩罚,积分是通过很多细节方面来给的,细分到小组卫生,主要的就是平常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检验。如果是上新课,老师基本会使用20分钟的时间来讲解新知识,然后留下20分钟给学生思考、提问题,这个会给小组加分,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课堂剩下的5分钟一般为老师进行一定的总结并布置练习题。如果是上习题讲解课,小组通过抽签确定自己组讲解的题目,5分钟的时间给小组成员间讨论以及分配任务,讲解过程完全是和老师一样要上讲台,并且拿粉笔板书,讲完一题老师会点评一题,指出优缺点,最后老师会按照自己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排名给分。这样完全让学生上台讲解习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这样的课堂不会枯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做到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创造能力。
第四篇:创新教研模式 追求研究实效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就是一项致力于中国强、中国智、中国进步的光辉事业。2011年对学前教育事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举国上下对学前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党和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最新改革措施预示着幼教春天的到来。深化并推进素质教育是广大幼教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前教育所寄予的希望,使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和使命的重大,同时党和国家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所做出的非常有魄力的举措,也使我们有勇气、有信心,以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帮助教师寻找自身最近发展区,胸怀“幼儿全面发展”的大目标,研究适宜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化。
一、注重教研中的“零文化”
当今的教育正处在改革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下,教学研讨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合作,畅谈所思,优势互补,得到的将是多方(作课教师、听课教师、专家、领导)“共赢”。而“零文化”则是把教育改革推向正轨与高潮,让教学研讨活动达到多方“共赢”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元素”。
1、与研讨主题“零距离”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园长或学科组长)要事先让参加教学研讨的教师明白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操作方式,安排的课例,参加的人员和需要准备的材料(发言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教学反思、困惑的问题等)。
作为参加活动的教师应该事先对教学研讨的主题、课例等做一番精心的准备——实践与理论的探索,并收集好资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参与教学研讨的教师、专家只有与教学研讨的主题“零接触”、“零距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研讨互动中得到提升。
2、与作课教师“零距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要求参与教学研讨的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针对研讨的主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太迷信作课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但不能“孔中观人”,把课批得“体无完肤”,应该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能充当老好人,专门说些好话。
作课教师更应该有个平和的心态,应该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
听课教师与作课教师在“零距离”的氛围中,才能有更好的交流,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
3、与专家交流“零距离”
专家是教学研讨的指导者、引领者。但作为《纲要》理念的践行者——教学一线教师,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发言权。只有面对而大胆地和专家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引用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有些问题可能他们也不会发现。甚至还可以与专家进行一番争辨,专家收集到一线教师反馈来的信息后才能结合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指导教师如何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才能总结好教学研讨活动的得失,推广经验,吸取教训,才能达到“研”有所得的目的,才能引领教师在新的课改浪潮中搏击——践行好新的课改理念。
“零文化”还包括许多方面内容:“零时间”——有充裕的探讨时间,“零心理”——没有心理负担的探讨,“零地位”——没有身份高低之分;“零库存”——毫无保留地交流;“零功利” „„只要能把“零文化”渗透到教学研讨中,它将引领我们不断向高境界的方向发展,教学研讨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
二、“一课三研”教研形式本土化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借鉴上海的经验,我园根据自身研究需求,大胆尝试、实践“一课三研”教研形式。我们抓住教师们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了教育活动研究的薄弱环节为研究核心,采用“一课三研,连环跟进”的教研过程,真正提高了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研”的氛围日趋浓厚。教师们通过一研“靶子课”、二研“示范课”和三研“跟进课”层层深入的反思,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随后,在此基础上延伸为“一课多法”“一课多研”“同学科不同级深研”等等。由此,实现了先进教研形式的本土化研究,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为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沃土,夯实了基础,促进了幼儿园教研水平的提高。如音乐游戏《狐狸和兔子》,我们融合“狡兔三窟”这个成语生成了一节中班体育游戏《狼和小兔》。
首先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游戏活动《狼和小兔》的大致流程:音乐游戏《狐狸和兔子》导入——玩游戏《狼和兔子》——放松活动。我们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非常喜欢情景性的游戏,因此我们决定在游戏中,为孩子们布置一个很大的“家”,突出“狡兔三窟”的特点,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最初,我们充分利用园内的现有资源——大滑梯,作为小兔子的“家”开展游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滑梯不利于老师们组织与观察,而且当孩子们钻到滑梯里时,很不便于老师和孩子交流,更不便其他的教师观摩。针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用滑梯当小兔子的“家”不合适,经过反复的商讨,我们决定用废旧大纸箱制作成小兔的家。
第二次组织游戏时,我们把制作好的“家”摆到了场地上,效果立刻就显现出来了。当孩子们看到时,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兴奋不已。为提高游戏的难度,游戏中我们涉及到了让小兔
子利用装扮、保护色、躲藏来保护自己。调整之后,我们发现游戏效果明显提高,孩子们的游戏积极性、参与性都得到了提高,注意力也保持得更久,孩子们玩得相当开心。但是一节课上把心理健康和户外健康都涉及到,内容太多,没有凸显出学科重点。另外整个活动场地看起来很凌乱。
在两次活动后,老师们认真讨论、深入探讨改进的策略。经过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深入地思考归纳活动中的优缺点,并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讨论,对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仔细推敲、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决定把重点放在体育游戏上,不再涉及小兔子利用装扮、保护色保护自己,而是在游戏活动中,关注学科特点:训练幼儿钻、爬等动作技能,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整个活动以小兔子战胜大灰狼为主线,妈妈带小兔去神秘的地方——小兔子参观新家外部特征——小兔子感知家的内部结构特征——玩游戏《狼和小兔》——放松活动。活动中幼儿投入、勇敢的表现,表明了在情景中幼儿的个体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被进一步的激发了出来。
在这个游戏的创新中老师和孩子们充分的体会到了“狡兔三窟”的内涵和精髓所在。体育游戏的对抗性也得到的一定的体现:更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聪明、机智、勇敢的精神,同时也更增加了游戏的乐趣。正是一次次这样的活动,助长了教师们参与交流研讨的激情与热情,真正发挥了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们活动
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真正达到了经验共享、互为提高的目的,活动效果显著。
三、抓住省市县教研室提供展示的契机,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搭建平台
每次省市县级教研活动,我们都做到“认真对待、合理分析、集体研讨、全面提升”。我们鼓励每位教师把握机会提升自己,形成了“展示自我,树幼儿园品牌”的积极氛围,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自发地、主动地进行优秀成果展示的舞台。对于选定的展示内容,我们借助教研团队的合力集体研讨、提升,增强了教师的信心和团队的凝聚力,展示了教师不断发展的专业水平。无论活动结果如何,我们引导教师感恩团队的每位合作者和支持者,使团队意识得到升华。我们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们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也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通过多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感到园本教研是切实为幼儿园发展服务的,园本教研是切实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的,因为它能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它打破了以往的教研活动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参与者只能席耳恭听,而不一定能解决本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尴尬局面。但我们也深深地感到进行园本教研,仅仅依靠本园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和专业引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领导专家指导和厚爱!
第五篇:浅析创新教学模式
浅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西莲花小学 李战辉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着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单向度地进行,从整体性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独立的理论框架。从实践中看,即使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道路上我们已有所作为、有所前进,但仍然不能改变被动局面。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改实践中体会到: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差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症结。走单纯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路子难以达到教改的根本目标。必须从更新 教育 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人手,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引领课堂教学走出困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基本思路
通过调研,我们在剖析课堂教学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根源的基础上,提出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目标、原则及操作要点和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新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为主要特征,通过教学的全面改革和新的教学组织工程的推进,优化各种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 科学 性和 艺术 性,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的要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化的教学操作系统或范型,主要由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
1.1教学目标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其中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因此,在教学模式运作过程中突出育人的目标和功能,就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而是要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环节,同时施以其它教育和教学形式。如“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等同思想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同时辅之以社会实践、征文比赛、专家报告等第二课堂形式,是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1.2“学与教”参与式教学角色模式
肯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承认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权力,既体现了 现代 教育的理念,同时又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入耳、人脑、人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1.3多样化的教师授课模式
由于课堂教学涉及的多学科性以及对象的接受能力的程度不同,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如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等,使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4教学组织模式
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在组织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与组织其它教学活动相结合,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 教学、社会实践、讲演及辩论等。
1.5教学考评模式
教学考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学目标复合性和讲课模式及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评模式在考评内容上,要从知识、能力、信念、行为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在 考试 方法的改革中做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考试不能没有知识考核,但知识考核的内容不宜过细过深过偏,把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理解、掌握、运用上。二是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不利于全过程督促、检查学生学习,因此平时考核就显得很重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常表现、研读课外书籍、作业、小测验、回答问题、发言、出勤、笔记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记入课程成绩等,力求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考核的做法,相对而言更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三是题目考核与论文考核相结合。题目考核重在全面检查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论文考核则重在检查知识综合运用情况。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 发展 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 自然 本性相一致。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些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说教会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教育不只是一种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某些素质和某些教育影响。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传递社会信息和受教育者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教育必须经过个体内心、配合个性自觉行为的转化来完成。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思维的独立性让人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题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如何做到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校正了过去单纯的把受教育者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显现出被教育者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尊重其自身的尊严和人格,维护其独立性的使命,帮助被教育者,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开启他们的心智和良知,完善他们的人格。为此,教育中就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权利、关心他们的需要,全面理解他们,增强对他们的服务意识。同时,要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关心、体贴他们。
2.2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和便于接受课堂教学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演讲,学生听讲。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致力于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教学方法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体系,由基本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即教辅活动)两类构成。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教师主导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参与式(学生试讲)教学法、“自学——讨论——发言——提问——讲评一一 总结 ”穿插组合的功能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等。常用的教辅活动有: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读书、主题讨论、辩论、演讲、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与教师的课堂讲授相呼应,弥补教师讲课的不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授与讨论、提问、自学等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3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 教育 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发展 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影视、计算 机多媒体技术、幻灯等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手段 现代 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课件,有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借助书本、语言和板书进行课堂教学的狭隘天地,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是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善疑巧问,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这是因为大学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如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是活跃课堂气氛,运用激情打动学生、运用热情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理性的、严肃的,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运用语言表达这些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内容时,更需要 艺术 性语言,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的旋律,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的气氛。教师要使用富于感情色彩的、充满生气和热情的词语才能抓住学生、激励和鼓舞他们去行动。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能达理。有位学生在作业中这样描述一位教师在讲课时的激情对他的影响:“张老师您讲‘思想道德修养课’十几年了,还能有如此激情和热情,您的这种执着精神让我不得不接受您的观点。”同时,教师用激情饱满的声音和语言极为投入的状态,本身也向学生表达了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风范,给学生以身示教的垂范。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结果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是明显的,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力地激发了教师认真教学,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的热情和责任感。
3.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本末倒置,偏重于从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忽视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上寻求与学生学习内在需要的统一性。新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教学起始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诱发学生从课堂获取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在“思政课”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而不注重行,只讲大道理不顾小道理。思想教育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层层递进,才能逐步提高。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注意让学生自我寻找、发现自己的不文明现象,从这些小事人手分析原因,提示学生不应只重认知而不重实际行为。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就如同一位学生所描述的:“老师在讲理论的同时,附上许多生动、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体现。而且,在这些例子中又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老师每每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我就会感觉到深埋在心底里的各种问题,好像也被一一解答,从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心理发出强烈的共鸣与感谢”。
3.2明显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 科学 的教学方法体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 考试 方式,把考试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和阶段,把学习内容和要求通过不同形式全部转化为有明确指向的考核目标,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成绩评定,而且更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也重视“会学”能力的训练。一名学生在教学反馈材料中写到:“以往我们在课堂上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现在不同了,老师将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心得体会、讨论发言、课堂考勤等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被动学习的状态,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
3.3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激发了教师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的兴趣
长期以来,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听课,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关系。对待理论课,不仅学生厌学,而且教师厌教。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激发了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师生共同探讨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平等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教学相长,使教师教好理论课的信心倍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西莲花小学 王伟琼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达到“新、实、活”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新”,主要指教学理念新,课的设计新(要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课要上得新颖有趣,新颖有趣,学习才能入境、入情,学生才能精力集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主要指课要上得扎实、充实,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落实,夯实基础。“活”则是指教法与学法灵活,课堂气氛和谐、活跃,气氛和谐,方法灵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认知才能深化,思维才能发展,能力才能提高。“新、实、活”是课堂教学的高水平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从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虑,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思维素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归纳总结、提取上升和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透过表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流畅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主要应对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进行反思,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