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
关于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的汇报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 2012年6月1日
尊敬的陈自昌会长,课题组各位领导: 您们好!首先感谢省交通运输厅、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一直以来对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关怀和支持,对陈自昌会长率课题组莅莞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幸福广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以深化开展摩托车治理工作为契机,以惠民发展、绿色发展为要旨,大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公共交通起步较晚,在2003年前一直以公路客运或半公路客运半公交的方式来运作,总体运力规模较小,覆盖能力不足。随着近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立足于东莞已初步形成的组团式城市布局,谋划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全国率先把镇农村客运纳入城市公交体系,创新性地推出镇内出租车,构筑和完善市区、镇内和跨镇公汽三级公交体系并以市镇两级出租车系统为补充,在仅依靠民营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公交服务网络,形成有东莞特色的公交发展模式。
双轨制,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日益凸显,初步建立了公共交通的投入、补贴和补偿机制,公交基础配套设施由市、镇两级财政投资和建设,建成的设施属政府所有,免费提供给公交车辆使用;对公共交通实行政策性补贴,对公交企业承担的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优惠乘车,因油价上涨造成的经营成本增加,安装车内治安监控设备,培训本地户籍司乘人员均由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市财政累计拨付城巴各项补贴资金2.15亿元(含中央油价补贴),拨付各镇用于购买公交车辆免息借款1.35亿元;各镇财政共落实公交建设投入资金2.3亿元,拨付镇内公汽汽车财政补贴共1.24亿元。
(三)规划先行,因需制宜,三级公交线网日臻完善 我市无县级建制,下设4个街道办和28个镇,以及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为适应行政区域相对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城市布局,在大运量轨道交通尚未建成的情况下,我们不断调整完善常规公交线网,以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在2003年组建核心城区城巴系统,2004年起实施“一镇一公汽”战略后,形成了市区、跨镇和镇内三级公交网络体系。为完善三级网络体系,组织编制了《东莞市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巴、镇内公共汽车进行了规划和修编,28个镇也陆续编制了镇内公共交通规划,松山湖园区亦于近期重新对园区公共交通进行了整体规划。在落实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我们因需制宜,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对公交线网的完善意见,并密切跟踪市属重点工程、新建道路、大型公共场所的规划建设进度,(五)与时俱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公交体制改革路向 为鼓励更多的民营资金参与我市公共交通建设,市政府制定并印发了《关于推进公交市场开放和企业优化重组的通知》,规定除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和政府特许经营项目外,市内班车客运、城市公交、镇内公汽、出租车以及旅游包车、汽车租赁等经营性运输项目全面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知名公交企业投资经营公共交通,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人才。同时,引导公交企业组建具有综合实力的集团企业,在2007年9月1日前完成优化重组工作,且重组后拥有客运车辆500辆以上或出租车1000辆以上的企业,给予延长5年经营权使用期的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已组建了5个道路客运集团公司和3个出租车集团企业,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之路。
为顺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形势,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公交运营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体现公交社会公益属性,我们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赴香港、上海、杭州、苏州、郑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并就推进公交市场体制改革、提升公交服务水平进行深入论证。目前,已形成专门请示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批复后,我局将按上级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六)完善设施,加强配套,为发展公交提供硬件保证 我市积极做好公交上落站点、候车亭以及停车场、首末站、维修场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努力完善公共交通设施配套。目前,市区已建成公交首末站25个,公交候车亭829个、站牌984
年再次投放10辆CNG镇公汽,为日后清洁环保能源在公交领域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八)教惩并举,强化监管,不断开展公交服务质量整治 为规范公交经营服务行为,优化市民出行环境,市交通管理部门以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近年来持续开展“文明三有序”、“公交服务年”等主题活动,不断加强对司乘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并大力开展客运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严厉整治客运车辆冲、绕红灯等危险驾驶行为,并出台了《东莞市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惩处和退出机制》,对严重违规并造成事故或严重后果的,坚决取消肇事车辆的运力指标以及肇事驾驶员的从业资格。2010年至2011年,共对151辆存在冲绕红灯行为的客运车辆作停业整顿5-10天处理,对162名驾驶员进行停岗培训。
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我市公共交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运输形式单一,运营体制尚未理顺,对比广州、深圳等周边发达城市,仍有明显差距:
一是运输形式单一,资源配臵不合理。目前,我市缺乏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完全依靠常规公交为市民出行提供服务,骨干运输体系未形成,导致整个运输体系的效率不高。在运力资源分配上,冷热不均、过度竞争、热点线路运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是配套法律法规滞后,监管手段严重不足。交通运输部、广东省针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尚未正
特别是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从事,近年来用工紧张的现象已越来越突出,对公交正常运营造成实质影响。
三、工作建议
为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三点工作建议供省领导参考:
(一)加快建立健全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鉴于目前《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及配套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出台,行业监管手段及法律保障不足,建议加快以《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为主的行业法规的建立健全,尽快推出城市公共交通牌证管理、运营管理、处罚机制等配套细则。同时,要尽快规范、统一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的立项、许可等程序和相关技术标准,出台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进行综合开发的扶持优惠措施,如允许提高土地容积率等;要就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的投融资模式、产权归属、养护管理等出台指导性意见。
(二)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建议省市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向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倾斜,明确在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运营体制、投入体制、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等方面均实行国有主导、多方参与的机制,明确和规范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投入资金的支付渠道。切实减轻公交企业负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免或降低公交企业税费。探索、建立和推行城市公共交通成本利润控制规则,对公交企业因执行低于成本的票价、票价折扣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优待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开通冷僻线路增加的成本
业应用LNG、纯电动汽车等的能源价格给予适当优惠,提高企业应用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东莞市大朗镇公共交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大朗镇公共交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班级:08商务英语1班
队伍人员: 来晶莹陈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大朗镇的居民和有乘坐大朗公共交通的非居民为总体,分大朗镇为四个调查点,分别为大朗旧总车站(即旧毛织市场附近)、红荔天桥附近、嘉荣商场附近和大润发商场附近。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8.67%,其中有效问卷为294份,有效率为99.32%。调查样本的具
有乘坐公交的非大朗镇居民:指有乘坐我镇公共交通工具的外地人;
问卷就两个方面的公共交通工具进行调查,分别为公共巴士和“黄的”。按照分组分点进行调查,被调查对象基本覆盖到大朗镇的每一个社区。所有问卷要求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调查员当场回收。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就禁摩后人们常用的一种出行方式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对选择乘坐大朗公共交通工具的比率;第二步是就乘坐公共巴士和“黄的”的情况进行统计和了解;第三步是就以上两种公共交通工具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方法。
(一)禁摩后,“黄的”被广泛使用,就这点,我们调查了被调查人员中究竟有多少人有乘坐“黄的”。59.18%的被调查人员都有乘坐“黄的”,27.55%的被调查人员没有乘坐;13.27%的被调查人员没有填写。
(二)从站点开始,我们调查了站点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其中认为公共巴士车站的站牌不明显的占31.29%;认为公共巴士车站的站点数量不够多的占23.13%;认为巴士公交车站的环境差的占17.01%;认为公共巴士车站的治安差的占12.24%;另外对我镇公共巴士车站感到满意的占14.63%,选择其他的则占了2.72%。
(三)针对候车时间,我们也做为一个题目,对被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候车时间在10~15分钟的占22.79%;在5~10分钟的占22.45%;在15~20分钟的占16.67%;在20分钟以上9.18%;在5分钟以下的占5.78%。有调查结果看,主要的候车的时间在10~20分钟。
(四)就公共巴士内部的环境,对被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16.33%被调查
人员认为环境良好;而有55.7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环境一般;有9.8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环境较差。
(五)就司机与乘务员的态度,对被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17.35%被调查人员觉得态度比较好;48.98%被调查人员觉得态度一般;17.35%被调查人员觉得态度冷淡
(六)针对镇区常有的随处上下车情况,对被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43.54%被调查人员都认为经常遇到;29.25%被调查人员认为偶尔遇到;10.54%被调查人员认为很少遇到;3.40%被调查人员认为自己从来没有遇过。
(七)就售票方式,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其中喜欢现金投币的占31.29%;喜欢公交IC卡的占25.51%;喜欢人工售票的占25.51%,喜欢其他方式的人占3.74%。
(八)就现在的票价,对被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觉得票价合理的被调查人员占61.90%;认为票价偏高的被调查人员占14.63%,认为票价偏低的被调查人员占0.68%。
三.进一步分析
(一)经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做出了一张公交路线较多的一张图,就问卷的路线调查数据,1号车占18.03%;3号车和5号车各占9.52%,2号车占
9.18%;6号车和8号车各占7.82%;4号车占6.8%。其他公共巴士则占的比率更少。以上几路车途经的主要都相同,具体如图
3由图可知,公共巴士主要是经过金朗大道和美景大道,尤其是在大润发商场。另外的道路主要有富民大道,富华大道等等,但是基本上是不能覆盖到村。而这几条主要道路的人流量也是最多的。
(二)就调查结果看,市民对于“公交站点是否应该设座”的问题,有超过85%的人认为这是应该的,可见大部分市民希望公交的硬件设施要有所提高。对于站台的设置,现在有不少公交站台处于无护栏的马路街道两旁,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没有明显的界限,造成一些公交司机为了能够更加容易出站,把公交车停靠在距离站台较远的地方,给上下的乘客和路过的行人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因此,26%的市民表示出公交车停靠位置不准确,由于多数公交站台的位置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且容易进出站,所以我们认为只要公交司机在行车时能做够做到认真负责,车辆的停靠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方便乘客上下车。
谈论到公交车内的设施方面,六成的人感到基本满意,将近20%的人感到满意,所以,现行的公交车设施还是能确保市民出行的方便和舒适的。
关于公交车内的整洁程度,可以看做一个城市卫生状况的缩影,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仅有6%的人认为车内干净,6%的人认为不干净,其余的人认为基本干净。由此可见公交车的整洁程度虽然已经合格,但程度不高,还需要很大的努力。这一方面,就需要公交公司和市民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提高公交车的卫生状况。
对于有关公交司机的服务态度问题,满意的人寥寥无几,多数的市民只是感到基本上满意,这使得公交的形象大打折扣。据调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公交司机的待遇和公交公司的管理制度有关。有些司机说,工资上不去,动不动就扣工资,怎么会有好的态度!希望在奥运期间,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公交车是否应该控制人数”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人站在应该的立场上。少数认为不应该的人,是考虑到等车人的焦急心情。据调查,在很多公交车上,如406,有时候人满为患,在无法再承载乘客的情况下,司机仍然一意孤行的硬是让大家挤挤,这样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建议增大车内容量,增多班次、车次,以减轻拥挤现象的发生。
公交车的票价问题也在我们的调查范围之内。接近80%的人,认为大部分的路线的票价是合理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票价让人不满意。如,406路,在科大天平校区站台,收费两块,但在距离不远的瑞华双语学校却只要一块钱的票价。再比如58路,上车即使是两站的路,也要收费五块。所以,希望以后这样的状况可以得以改进。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市民对公交车设施、整洁程度和司机态度的满意度(包括基本满意)分别为75%、68%、60%,说明市民对公交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2、通过对公交车准点、线路、站点和候车时间的调查,这些方面不是很令人满意。
3、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只有35%的人经常乘坐公交车,65%的人只是偶尔乘坐公交车,一方面说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交通选择更具有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市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应该从公交车的内外环境,服务质量等硬件和软件方面下大力气,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
4、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其中88%的人认为应该控制人数,超过85%的人认为应该在公交站点设座,说明了市民希望有个舒适的乘车和出行环境。
另外,我们小组还通过实地的查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结合了其它一些现实的因素,讨论并汇总出了市民对公交的意见和建议:
(三)最后针对“黄的”,也做了调查。主要针对人们乘坐“黄的”和不乘坐“黄的”的原因。乘坐“黄的”的主要原因是“黄的”方便快捷,主要有45.4%的被调查人员这样认为。其他理由则有价格比较合理,占12.64%;乘坐“黄的”较为安全,占10.34%;“黄的”的速度快和比较舒适,各占9.19%。还有其他理由,例如当事人赶时间,但是等公车时间太长了;多人分摊“黄的”费用时比较便宜;燃油资料紧张和污染少等等原因。不少人乘坐“黄的”,都认为“黄的”的数量少,经常召不到“黄的”,在自己的社区(村)召“黄的”较为困难;有的司机不打表,或者打表机有问题,跳表的速度不合理;有的人认为司机的态度不好,也不熟悉路等等。
不乘坐“黄的”的主要原因是“黄的”的价格贵,主要占37.03%的被调查人员这样认为,他们多数属于底层打工人员,负担不起个人乘坐黄的。其他的理由则有“黄的”难召,占22.22%;认为路程近,没有乘坐的必要,主要占22.22%。还有其他的理由,例如通常都是自己驾车或者习惯乘坐巴士,少量的非镇居民则很少在大朗,不清楚“黄的”的价格等等。
四.建言献策
就本次调查看来,我镇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好的地方,但是也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这种负面的地方,需要我们深思和及时了解,改善出现问题的地方。为此无论是市民还是公交公司都需要多多合作。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和分析,建议如下:
1、合理设置公交线路与站点。线路不应太长,所选的站点要方便民众,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站点,增加一些靠近居民区的站点。
2、合理调度,适当的增加一些车次、班次,尽量的提高整个公交线路的利用率,尤其要提高车辆的准点率。
3、将郊区末班车的时间调整至22:00左右,方便一些郊区的市民。
4、靠站点时准确、及时、清晰的播报站点的名称,让下车的乘客做好下车准备,启动时要及时提醒乘客,靠站时要减速行驶,注意安全并合理停靠。
5、规范公交公司内部管理,树立良好的大朗公交整体形象。公交公司在提高公交司机素质的同时,也挺该相应的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出车心态,规范行车,保障乘客及其他人员的安全。
6、保持车内的整洁,他高车内设施的舒适度,可安装钟表、数字电视、窗帘等,使车内显得温馨和谐。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的大朗公交事业还不够完善,它的发展并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可见,大朗市民对于公交车的硬件和环境要求更干净、更舒适、更完善,对于大朗公交系统的服务质量和软件要求更高、更具体、更人性化了。我们小组,希望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更文明、更舒适、更方便、更温馨、更和谐的公交环境,从而发展大朗的公交事业,让大朗公交的明天更加美好,让大朗的明天更加辉煌!
第三篇: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工作意见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工作意见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工作意见
为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缓解中心城市交通压力,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关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提高交通资源
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
坚持城市公交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树立公交优先就是人民大众优先、公共服务优先、公共利益优先的理念,在现阶段形成以大运量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它公共客运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现代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高效、通畅、舒适、便捷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要。
主要目标
到2012年,达到以下目标:
1.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速度达到20㎞/h以上,发车正点率达到90%以上,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城市公交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
2.公共汽电车交通覆盖率按车站
服务半径300m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
3.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城市公交线路网密度中心区达到3km/k㎡~4km/k㎡,边缘地区达到2km/k㎡~/k㎡;
5.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不少于15辆标准车,公交车总数达到4220辆标准车;
6.停车场按国家标准设置,新增用地1013亩;
7.公交车辆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新增车辆尾气排放达到国ⅲ标准,减少空气污染。
三、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加大政府投入,加快车辆购置和场站建设
1.将城市公交投入纳入市财政预算。市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
费等政府性基金提取10%专项用于公交换乘枢纽场站建设、公交车辆更新购置、公交科技进步投入。
2.严格规划建设公交场站。对租用农民土地所建的临时停车场,符合城市规划的采取政府征收、划拨方式;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作为新建居民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验收。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营运管理水平
1.对市公共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实行成本规制管理。即:在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企业成本范围和建立单位成本标准基础上,确定各种财政补贴额,使企业补后规制成本利润率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把补贴与企业服务指标、成本控制水平相挂钩,促使企业精打细算、降低
成本、提高营运管理水平。
2.建立公交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公交职工年均工资不低于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水平,保证公交职工队伍稳定。
3.结合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合理确定票价,并在一定范围内打折优惠,实施低票价,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市民出行首选公共交通,有效缓解城市道路拥堵。
4.加快公交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尽快完成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车辆运行显示系统、运营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建设,提高运营管理科技含量和水平。
四、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工作责任分解
市城乡规划局
对新建和改建道路红线宽度在50米以上或有条件道路,规划设置公交专用道;在城市开发区、大学园区、大型公共场所以及大型居民小区规划配置公
交场站设施,公交停靠站根据公交线网规划覆盖客流通道,以保证城市未来发展主要区域公交需求。
对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共交通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出租车服务中心等城市公交项目用地严格控制,用地变更严格履行规划调整法定程序。对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市交通运输局
负责编制《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并做好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工作和项目计划、城市公交停保场站建设规划,完善项目审批手续。
对城市公交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管运作,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进快速公交运营系统,尽快建设brt1号线;优化线网结构,开辟和调整公交线路,新增公交车辆;加强公交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营运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交智能化发
展。
市财政局
将城市公交发展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建立规范的公交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企业成本和单位成本标准;对公交企业成本和费用进行审计评价,建立规制成本下的补贴、补偿和补助机制,保证公交企业补后规制成本利润率达到6%。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将城市公交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依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对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时核准、备案和上报、批复。那一世范文网
市国土资源局
优先安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公交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等项目用地;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整流站、车辆保养场等项目按照划拨方式供地。不得
改变用途。
市物价局
合理编制公交票价方案,协助省物价部门科学合理制定我市公交票价。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将公交专用道、出租车停靠点和快速公交道路等建设项目纳入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在不设置公交专用道的路面距路口100米处拓宽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
市交警支队
减少对公交车的通行限制,设置公交优先交通信号系统,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公交专用道监控系统并有效管理。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企业提供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政策指导,对公交企业执行国家工时制度以及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用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市加快城市公交发展领导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为规划、交通、财政、发改、国土、物价、住建、交警、人社、公交集团等部门负责人。
政府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建立完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激励评价机制,督促协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公交主管部门要与领导组成员单位建立城市公交协商制度和联动机制,及时解决涉及城市公交发展的问题。
第四篇:2001—2005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总结
2001—2005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1年至2005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在金牌榜上超越俄罗斯,名列第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广州成功争取了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权,为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广东作为全国体育事业的排头兵,以建设体育强省为目标,竞技体育实力强劲、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也有所突破。广东代表团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了46金、42银、36铜,总分2736.5分,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在全国和广东体育事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形势下,东莞市体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成绩显著,2001-2004年获得国际赛事金牌5枚、亚洲赛事金牌4枚、全国赛事金牌47枚、省赛金牌48枚及各类比赛金牌60枚。黄江、常平镇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莞城区罗沙社区、南城区办事处获得“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石排镇体育公园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示范点”,市滨江体育公园获得“全国优秀体育公园”荣誉称号。一、五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系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我局党组根据市委的要求,健全学习制度,有计划、有步骤 地组织好各种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两种形式相结合。几年来主要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党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资料等,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明确了在新世纪历史赋予党员的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群众观念和全局观念,增强建设东莞体育强市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年上半年,我局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全市体育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体育系统全体党员在学习活动中,思想有所提高、政治上有所进步,作风上有所改变,纪律上有所增强。全体干部端正态度,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提高业务素质、政治觉悟、树立党员先进性形象、推动各项工作更顺利开展的目的。
在加强体育系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局党组更注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首先,局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省的专项业务培训,如竞技体育科参加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系统的培训、广东省业训管理干部的培训,群众体育科参加国民体质监测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经济科参加省的体育产业法规研讨等等。另一方面,还积极推荐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晋升业务培训,每年我市都向省或国家选派业务水平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高级的业务进修和学习。
(二)积极投入抗击非典斗争,倡导科学健身
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疫情。面对突如 2 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市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市体育局结合我局实际提出了抗击非典的具体要求,并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严防非典疫情,取得了抗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非典疫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同时也使人民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全新的理念“以健身促健康,以健康防疾病”在群众头脑中逐渐形成。为了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例如,我局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市民开展小型、分散的体育活动,指导市民多到户外的绿地、阳光下进行活动。在“五一”节长假期来临之前,我们邀请了省科研所的专家在我市三家媒体向市民讲授科学健身方法,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组织市民参加了“广东省百万群众健身行活动”,全市32个镇区共有近30万名干部群众参加。市几套班子的领导参加了健身行活动。为此,我局被广东省体育局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为深入持久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中关于广泛开展医疗保健知识普及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制定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五年计划。
(三)围绕以“省运争金、奥会争光”为目标,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东莞作为一个地级市,省运会成绩是衡量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举国体育体制,创新业余训练改革,通过不断调整项目布 局,增加新潜力项目,狠抓训练,保持竞技体育水平在全省相对列前的地位。在2002年广东省第十一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少年组金牌总数45.5枚、银牌39枚、铜牌74枚,总分2933.5分,金牌列全省第八,总分列全省第四的优异成绩。五年间,我市还为国家集训队输送运动员16人,为省队(部队)输送运动员30人。目前,我市开展业余训练项目21个,在原有业余体校基础上推动9个镇区先后建立承担我市省运项目的训练基地。其中,2002年省运会后新建的基地有黄江曲棍球训练基地、厚街击剑训练基地、厚街射箭训练基地、长安武术套路训练基地、长安跆拳道训练基地、南城足球、柔道训练基地。在建设训练基地的基础上还注重传统项目学校和网点学校建设,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传统项目学校7所,市重点项目训练网点共26个,其中10个游泳训练网点、8个射击训练网点、8个田径训练网点。2004年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我市通过项目调整、充实,共参加了15个项目的省青少年比赛,为我市参加06年省运会注入了14枚金牌,列全省第六名,总分455.5分,列全省第五名,比上届省运会同期同比增长近一倍,创我市历年省青少年锦标赛带入省运会积分之最,为备战省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年最令人振奋的是我市大朗镇选手陈艳芳在全国射击总决赛女子气步枪项目上,战胜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杜丽,以504.9环的成绩破全国纪录,平世界纪录,被国家射击队相中;中堂镇蹼泳选手陈小平在2004年世界蹼泳锦标赛上三度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冠军,为我市竞技体育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5年,我市东英台球俱乐部台球运动员丁俊晖在“2005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 连胜多名世界台球高手,最终夺冠,这是中国台球运动的一个“零”的突破。我市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非职业)”,东莞市五星羽毛球俱乐部继2004年获得冠军后,2005年又成功卫冕。虎门划船队代表国家参加第五届世界国际龙舟赛,不负众望,战胜了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强手,一举摘取了公开组1000米、混合组500米两枚金牌和公开组500米银牌、公开组200米第三名、混合组200米第四名的骄人战绩。广东宏远篮球队蝉联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冠军,为东莞篮球城市增光添彩。同时,新世纪篮球队经过努力拼搏也成功进入CBA联赛2005-2006赛季。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莞籍运动员代表广东参加比赛,夺得了2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为我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我市争得荣誉。
(四)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我市群众体育继往开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连续第七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荣获“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幼儿基本体操之乡”等多项殊荣。
1.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场地建设投入加大。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五年来,我市加大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截至2004年底,我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572万平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约3.53平方米;按总人口计算,人均面积约0.818平方米。2004年,由市政府投资的市滨江体育公园正式落成,这是我市首个大 型多功能体育公园,投资1.85亿元,用地面积近19万平方米。包括室外活动场地、综合训练馆、休闲绿地、水上活动区和江滨观光带。公园作为我市全民健身示范点,于今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各镇区也相应加大了群众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兴建了南城文化体育广场、南城体育公园、石排全民健身广场、谢岗全民健身广场、厚街体育中心、长安体育中心、凤岗体育馆、大朗体育馆、道滘体育馆、寮步体育馆、中堂体育馆、长安上沙体育馆、中堂潢涌体育馆等多个综合性的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场馆。近年来,市彩票公益金也投入购臵一批健身路径。2004年,全市投入300万元,其中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拨出250万元,购臵健身路径70套,分批安臵到各个社区、街道、公园、广场,全市32个镇区实现镇镇有健身路径,切实做到体育设施建在群众身边,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切实体现了彩票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效果。
2.群众体育活动上规模、上档次、制度化。
每年新春,我市都组织开展全市性迎春长跑活动,多年来已成为惯例,成为我市群众健身活动的一个品牌,每年迎春长跑活动中市有关领导、广大群众、学生都有踊跃参加。各镇区也相应在此期间,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长跑活动,全面掀起我市每年群众体育活动的第一个高潮。从2002至2005年我市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石龙杯”龙舟赛。东莞市“石龙杯”龙舟比赛是全市性的大型群体活动,历届的比赛都办得热烈、隆重,而且龙舟竞渡精彩纷呈。2005年龙舟赛更是上规模和上档次,我市比赛还纳入全国龙舟月的竞赛活动,活动当天观众人数达30多万人。篮球作为 我市的品牌项目,在CBA联赛热潮的带动下,赛事不断,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3届全市篮球锦标赛,每年的篮球锦标赛32个镇区都踊跃组队参加,参赛人数和规模为市级单项比赛之首。各镇区、村和机关单位的篮球赛事更是层出不穷,群众参与性强,如:道滘连续3年举办了周末篮球赛,表现了篮球在我市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又如全市女子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等已经形成制度。2005年举行的东莞市机关运动会,提供了全市各机关工作人员一个加强身体锻炼的好机会,把群众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此外,全市各镇区和各系统、各部门每年也自发举办各类型各层次体育节、综合性运动会等。各单位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国庆”等节假日,以体育为主题举办庆祝活动,形成浓厚的节日体育氛围,引导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目前,各镇区因地制宜举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呈现种类多、数量多、规模大、上档次、参与面广五个特点。我市还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第九届全国运动会部分项目的比赛、“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广东省龙狮锦标赛”、“石龙杯”国际龙舟锦标赛、“龙泊东江杯中国国际摩托艇全明星对抗赛”、“粤韩羽毛球精英对抗赛”、“粤、港、澳青少年田径邀请赛暨广东省青少年田径公开赛”、“广东省武术套路青少年锦标赛”等。
3.群众体育组织和人员建设逐步加强。
目前,我市已有市级各类体育协会14个,镇级体育协会6个,各单项体育俱乐部10多个。我市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28名,其 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71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育组织网络,成为我市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要载体,积极承办各类单项体育赛事,为各类群体活动的开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4.群众体育健身效果凸显。
在连续3年举办的的“科技活动月”、“体育三下乡”活动中,先后到莞城、樟木头、道滘、高埗等镇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为群众免费做体质监测,开运动处方,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同时,大力推动青少年人群体育健身运动发展,目前,我市已创建了东莞市体育中心、厚街体育中心、长安实验中学、黄江中学、常平体育馆等五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4年,我市组织开展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篮球、乒乓球友谊比赛,活跃了青少年暑期活动,增进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全市中小学校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高涨,体育优秀达标率得到提高。我市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体育锻炼日渐成为群众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五)体育产业市场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
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东莞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创造了前提条件,作为体育文化主要部分的群众体育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扩大。加之,东莞拥有户籍人口160多万,流动人口480多万,总人口数达640多万的巨大市场,多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成为我市体育健身消费的导向。截至2004年,我市注册登记的经营性健身服务业 已有500多家,其中民营类约占90%,企业投资额约40亿元,总场地面积800多万平方米,体育经营企业从业人员1.2万人。传统项目的经营不断创新,许多新兴时尚经营项目层出不穷,如赛车、热气球、卡丁车、沙弧球等。目前,我市健身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健身服务业筹资多渠道、档次多元化、消费多层次的基本格局。但竞赛表演业有待进一步开发,体育赛事的组织、开发和策划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六)以市运会的竞赛为杠杆,推动我市体育事业新发展 四年一届的市运会,以各镇区为单位组团参加比赛,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大检阅,是展示各镇区体育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我市参加省运会前一次良好的实战演练。
首先,市运会项目设臵紧扣我市开展的省运会项目,为我市参加省运会选拔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也是对各镇区积极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鼓励。在2001年第五届市运上和2005年第六届市运会上取得前八名成绩的代表团,都是积极承担我市省运项目的镇区如虎门、石龙、厚街、南城、长安、黄江等,或者是为市队积极输送运动员的镇区如莞城、道滘、中堂等。从2002年第十一届省运会上也可以看出,为我市省运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也都是市运会成绩列前的镇区。
其次,通过举办市运会,积极争取各镇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市运会的成绩是一个镇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市运会竞赛杠杆,调动各镇区积极支持和投入体育事业。从2001年第五届市运会和2005年第六届市运会各代表团成绩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长安、南城、黄江等镇区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和投入,成绩进步明显。
另外,市运会的举办也是我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能力的体现。市运会作为我市规格最高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从运动会的筹备,竞赛的组织到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的成功完成,是全市体育工作者倾情投入工作的结果,也是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取得新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七)对外交流活动、宣传工作得到加强
我市体育工作在对外交流、宣传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有力推动了体育强市的建设工作。每年举办的“石龙杯”龙舟比赛,吸引了来自亚洲邻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队伍参加。石龙龙舟队代表国家应邀出访参加日本那霸龙舟赛并一举夺冠;中日健美操交流活动在南城区举行;我市游泳队应邀参加泰国法政大学国际性比赛,横沥乒乓球到香港参加比赛,载誉而归;香港、澳门游泳协会与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进行了多次交流;日本乒乓球队、香港乒乓球队到横沥镇训练,并举行友谊赛。韩国羽毛球队应广东羽毛球队邀请在我市举行了交流比赛。据2004年统计,有各级领导干部和兄弟城市体育工作者十多批上百人次到我市参观指导我市体育工作。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开阔了我市体育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此外,我市被评为“全国篮球城市”后,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篮球城市篮球比赛,加强与其他篮球城市的交流。
为加强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我局与东莞日报合作创立了《东莞日报-体育周刊》,每周专门开辟两个专版作为东莞体育的宣传阵地,这是我省首个地级市开办的体育专刊,也为人民群众关注 体育事业、投身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目前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体育尖子人才缺乏和国际国内大赛成绩相对落后是制约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总得来说,目前东莞还是缺乏体育尖子人才、缺乏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并取得好的运动成绩,这成为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和建设体育强市的瓶颈。在2000年9月—2004年广东省世界大赛成绩统计显示:广州355分、中山305分、汕头295分、佛山250分、湛江205分、珠海165分、梅州125分、深圳105分、肇庆95分、韶关95分、惠州60分、东莞50分名列全省第十二。由于我市大赛成绩缺乏,导致在本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过程中明显落后于其他地级市,是全省少数几个未参评的地级市之一,而广东通过认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共23家单位,列全国榜首。另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市获得的省运奖励0.5枚金牌、10.25分,仅列全省第十六位。在2004年全省体育贡献奖的评比过程中东莞123.8分,名列全省第九,其中佛山1329.3分、广州968.2分、深圳419.8分、肇庆208.3分、汕头168分、湛江153.3分、珠海152.3分、中山127分。国际国内大赛的成绩我市明显相对落后于佛山、汕头、肇庆、湛江、珠海等兄弟市,为我市备战2006年省运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由于东莞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给我们的运动选材带来了很大困难。具有本地户籍的家庭不愿让子女投入艰苦的业余体育训练,而参加省运会的运动员必须 有东莞户籍,况且我市在运动员引进上有所限制,势必导致我市运动选材困难,高水平的运动尖子缺乏,这将是我们竞技体育工作面临一个巨大挑战。从长远视角审视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积极向省、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尖子,着眼“06亚运”、“08奥运”、“10亚运”,争取有莞籍运动员参加比赛,并取得好的成绩,尽快改变目前我市国际国内大赛成绩缺乏的局面,突破制约建设体育强市的瓶颈,除了体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工外,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二)立足建设健康城市、构建和谐东莞,我市群众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在市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使运动成为群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便民利民体育服务体系,培育优秀体育人才,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刘志庚市长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体育事业发展思路。关注全民身体健康,构建和谐东莞,将是我市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广的关键。现实与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还要克服面临的许多困难,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1.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尚待完善
目前,我市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存在着场地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衡和场地设施功能配套不够完善的问题。各镇区的经济发展有差异,导致了区域体育场地设施的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在全民健身广场的建设上,我市各镇都建有的文化广场、公园,但因功能单一,多以开展广场舞为主,辅以简单的健身路径,全民健身的功 能不够完善。另外,我市虽然建设不少体育场馆,但是场馆的使用率不够高,管理不够科学,如何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完善管理成为目前场馆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我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目前已有的体育场馆已不能满足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的要求,兴建一座至少能容纳8000人以上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成为必需,才能真正反映东莞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
2.关注社区体育工作和外来工身心健康将成为群体工作的焦点
社区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部分,社区体育工作也逐渐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主体。我市各镇区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群众健身效果凸显,但在社区体育工作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够的环节。社区体育发展缺乏的有效政策扶持,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缺乏指导。我市作为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关注外来员工生活成为构建和谐东莞的关键,群众体育工作也必定不断注重外来员工的身心健康。3.群众健身服务和体育赛事组织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的群众健身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各镇区体育组织力量薄弱,社会体育指导员力量不足,仍是影响我市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缺乏专职专业人员,势必影响到为群众提供健身服务的水平。此外,大赛经验严重缺乏。我市经济社会水平已经发展到有能力、有需要承办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的程度,虽然我市从未停止过承办各种大型赛事的部分项目或一些单项赛事,但仍缺乏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富有大赛组织经验的骨干,有必要积极培训和储备一批业务骨干,为今后我市承办大型 赛事做好充分准备。
(三)体育市场管理职能需进一步加强
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正确的法规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产业的根本所在。如何多渠道、多层次挖掘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体育产品四个市场的经济潜力,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根据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体育必然逐渐完成一个从事业到产业的转轨过程。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还是比较滞后的,健身服务业初具规模,却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制度的制约,市场经营盲目性大,经营状况不景气,竞赛表演业薄弱,缺乏体育竞赛表演业运作的机制、人员和组织。随着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按照省市的规定,我局撤销了审批《体育经营许可证》,如何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成为我市体育工作面临的一道重要考题。我市的体育市场正当起步,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一支新兴的力量。为使市场监管不缺位,维护市场秩序不乏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体育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一方面做到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办法和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力争开拓东莞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其他方面
由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只设到县(处)级,而东莞市是不带县的地级市,市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对32个镇区进行业务指导。而各镇区是不设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绝大多数镇区是由党委 委员或宣教办公室兼管体育行政工作,部分镇区连兼职人员也没有。近十年来东莞的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各镇区的群众体育活动方兴未艾,体育市场逐步发展,出现不少体育经营个体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市各个镇区组织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多达近100次,参与群众超200万人次。目前,各镇区的体育发展的规划、体育竞赛的组织、体育市场的管理、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等问题,需要由专门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及由有关人员进行落实。市体育局一直以来积极推动镇区体育编制问题的落实,目前,虎门镇已成立体育运动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希望市人大呼吁我市尽快成立镇区体育管理部门,落实有关人员的编制,从而加强各镇区体育工作发展。
镇区训练基地的硬件设施有待改善。部分镇区承担着我市训练基地,然而部分基地的设施条件仍有待改善,如虎门镇承担的划船项目,作为我市的重点项目,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训练场地受到周围环境污染的影响。由于周围工业发展,工业污水都排放到划船训练水道,严重影响平时训练。为了保证划船基地的正常训练、竞赛工作,训练场地的基本条件急待解决。
三、未来五年我市体育事业的工作思路
(一)构建完善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 泛参与、条块结合的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建立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宣传体育文化,组建、培训体育骨干队伍,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各镇(区)、居委会(社 区)、村委会、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成立体育协会。
第二,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成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管理科学,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根据我市的实际,到2010年要建成2座市级、标志性体育设施(新体育馆和运动学校)。各镇区基本要建有一个具有5项以上体育项目的全民健身活动阵地(包括体育馆、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广场、文化公园等形式,内应具有游泳池、露天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器材等多个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可建设网球场、体育场等)。要求100%的村委会(社区)建有一个标准灯光篮球场、“三点一苑一室”(三个健身点、一个健身苑、一个健身室),实现村村有健身路径。争取到201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公用面积显著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实行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行体育资源共享。
第三,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每年举办全市性、已形成品牌的体育赛事活动,并推动各镇区形成自己的体育品牌;争取承办2-3次国际性、全国性大型赛事,以举办大型赛事为契机,从而推动各镇区体育赛事、活动的举行,带动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街道办事处全部达到省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第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随着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500人;市滨江体育公园作为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示范点,将建立 市国民体育监测中心,配臵科学监测仪器,为群众身体状况、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正确的指导方案。并联合教育部门,指导建立全市中小学体质监测制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条件的镇区、村委会(社区)、企业建有全民健身指导站(辅导站)、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等。
(二)深化业余训练改革,健全有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以可持续原则发展我市竞技体育,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业余训练改革,发展培养一批新的优秀体育苗子,争取向国家队、省专业队输送更多的运动员。
首先,争取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是开展业训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业余训练体制正面临着一个改革和转型的过程,只有争取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才能有效解决体制转变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基层业余训练的基地和网点学校,必须依靠相关行政政策的优惠,提供业余训练工作者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才能维持不断扩大业余训练规模,提高业余训练质量。
其次,调整项目布局,突出重点,拓展省运“争金”项目。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围绕奥运、全运和省运的项目设臵,结合东莞的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布局项目结构。巩固游泳、射击、举重、乒乓球、皮划艇等优势项目,大力发展田径、体操等重点项目,突破篮球、足球等受群众喜爱、影响大的球类项目。在优先投入重点项目的同时,兼顾个别其他地市开展少的项目,争取 在重点突出的情况下,有所新的突破和省运全面夺分,拓展省运会争金点。在全面分析各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其他兄弟单位的实力情况,在巩固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省运的争金点,加强分类指导,提高东莞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第三,坚持体教结合,创新业余训练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有效统筹管理全市的业余训练规划和项目布局,管理市体育运动学校,指导业余体校的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完善各镇级体校、传统学校和学校体育网点的建设和发展,抓好省级单项重点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重点项目班的建设,真正把各级学校和项目班建设成有人员、有经费、有训练、有场地器材的后备生产线。开拓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时期业训工作面临的困境,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竞赛制度和运动员、教练员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效益最大化为工作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体教结合工作,有效解决在训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和部分运动员的毕业出路问题,鼓励企业、个人办体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投入青少年业余训练。与教育部门合作,改革基层业余体校的办学体制,以镇级中小学为支点,对优秀运动员入学实行一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事业余训练。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集资“退役优秀运动员奖励基金”,为退役优秀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鼓励运动员自身转型和提供更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探索一套适合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训练模式,不断调动各类人员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开创东莞业训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加强训练队伍的管理,提高全市业余训练骨干的业务 素质。重视和加强训练队伍的管理教育、思想政治和管理干部自身建设等方面工作,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建设,狠抓反兴奋剂工作,杜绝不正当的行为手段,维护公正、公平的竞技体育秩序。全面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业余训练组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体育项目的运动规则和发展趋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练员必须重视知识的更新,和自我发展,鼓励教练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第五,合理引进人才,扩大选材范围。以“立足本地、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养人才”的指导精神,结合东莞的实际,个别项目根据目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遵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合理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部分重点项目考虑适当引进人员,要以达到可以填补没有夺冠实力运动员的空白。在全市形成良好的选材机制,扩大运动选材范围。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选才、训练、输送、竞赛、跟踪及安臵优秀运动员的体系,使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改善市、镇两级体校、训练基地的硬件设施和基层教练员的待遇。按照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训练基地和后备人才基地的标准,配套建设科学训练的硬件设施。加强对运动学校新建工作的指导,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功能设施,良好的训练的场地和学习生活环境。改善各镇级重点体校和训练基地的生活、文化教育条件,确保后勤保障工作与训练工作同步发展。进一步整合与训练相配套的训练硬件系统,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完善配套科医条件。重点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和游泳中心,加强省单项人才后备基地和重点项目班的建设,抓好体育传统学校和各镇体校、网点 校的管理,形成有效的业余训练网络。努力改善基层教练员的待遇,提高教练的工作积极性和训练质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和科学化,训练设施、训练水平要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三)加快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规范体育市场运作 借东莞建设制造业名城的契机,积极扶持我市体育的品牌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体育服务业,多种经营项目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建立公平竞争、成熟发展的体育市场体系。
第一,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调整体育经营布局,完善体育经营的后续监督,建立有效登记、统计全市体育产业指标体系和制度,引导全市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登记、统计和整理分析制定符合东莞实际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调整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防止泡沫经济和重复建设。
第二,重点培育健身服务市场,积极开发竞赛表演市场。加强体育健身宣传,倡导健康、运动、休闲的现代生活方式。各镇(区)体育部门结合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体育服务业,满足广大群众高质量、多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积极引导体育消费特别是乡镇体育消费,推动健身娱乐市场发展。充分挖掘和整合竞赛资源,结合东莞本地的传统和优势,逐步形成品牌赛事的优化布局,开发、承接各类型的体育赛事。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个人投资股份制职业俱乐部和专业化中介公司,实现竞赛主体的多元化。倡导各体育部门的合作,实现场馆资源、专业力量和市场资源共享。
第三,努力拓展体育彩票市场。通过宣传和鼓励政策,大力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量,规范销售行为,强化网点资金管理,提高 我市体育彩票的安全防患能力。与财政、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坚决取缔各种以有奖销售或抽奖方式变相发行彩票的行为,加大对民间私自发行彩票、代销境外“六合彩”等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的体育彩票市场秩序。
第四,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采取有力措施扶持鼓励我市体育用品生产的品牌企业,支持企业创著名商标、推进企业资本运作、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品质量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利用东莞独特的地理位臵和经济基础,发展东莞体育用品市场,扩大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市体育用品的大发展、大提高。
二OO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五篇:2021年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总结
2021年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总结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加快发展公共交通作为解决全市居民“行有所乘”的民生工程,坚持公交优先、统筹协调、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整合系统资源,加强网络衔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构筑多功能、一体化、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更好地满足全市居民安全、优质、便捷的出行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
发展公共交通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是发展公共交通的责任主体。各区镇和有关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管理服务,为公共交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统筹规划原则。
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部门职能的界限,统筹规划全市公共交通资源,按照各种运输方式有效对接、全市运输网络顺畅衔接的要求,科学合理制订发展规划,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三)公交优先原则。
要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把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放在优先位置,在资金、用地、税费、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四)便民利民原则。
按照有利于居民出行的原则,不断优化整合公交线路、站点,使线路安排、站点布局更趋科学合理,站点建设、运营服务更趋以人为本。(五)有序推进原则。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___,周密部署,因地制宜,明确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稳妥有序推进。三、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年,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工具互相补充,镇村公交、区域公交等多个交通网络有机衔接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实现“规划科学、资源优化、管理统一、便捷高效”的发展目标。
(二)具体目标
1.服务网络更趋完善。到年,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___轨道交通__号线正式运营,快速公交投入运行。加密公交线网布局,新增公交线路___条。加快学校、企业班车化进程,学生公交实现全覆盖。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力争达到___%。
2.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年,各种配套设施得到加强。新建农村客运站___个、公交首末站___个、公交换乘枢纽___个,公交保养场(停车场)___个、公交候车亭___个,农村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停车场的功能逐步完善。新增车辆___辆、更新车辆___辆,全市公交车辆全部达到国Ⅲ排放标准。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率保持___%,社会保障和生活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3.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年,智能公交系统基本建成。车辆3G视频系统___率___%,POS机___率___%,建设___个智能公交站(亭),实现全市所有农村客运站联网售票。加大“交通卡”的推广使用,逐步实现公交智能化调度运营管理。
四、主要措施
(一)科学编制公交统筹发展规划
加快落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对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全市公共交通统筹发展规划,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规划编制要立足于优化整合现有公共交通线网,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在加快与___、轨道交通对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我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网络。大力实施农村客运通达工程,改革创新客运___模式,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区域公交。稳步拓展和延伸城市公交网络,促进全市公共交通网络有效衔接和融合,实现公共交通线网结构全覆盖。
(二)加快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力度。每年安排计划,完成一批农村公路改善项目,不断提升农村公路通行品质。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时,安保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同步验收。
2.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公交专用道、停车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农村公路、客流集散的公共场所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设施,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时,建设单位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配套的公交站场设施。
3.主动建设对接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机场等客运枢纽的公共交通客运网络。结合道路改造,加快推进公交候车亭、港湾式停靠站的改造和建设。
(三)不断加大公交政策扶持力度
1.保障公交建设用地。根据公交发展需要,经规划部门确定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村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公交换乘点、候车亭(含港湾式停车区)、招呼站、停车场、保养场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由所在区、镇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由国土部门解决。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公交换乘点、候车亭(含港湾式停车区)、招呼站、停车场、保养场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属地原则列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市区公交、市镇公交、区域公交的亏损,由第三方评审机构出具年终财务审计报告,经市财政、审计、交通等部门联合确认后,市区公交、市镇公交的亏损先由市客运公司的经营利润进行弥补,不足部分由市财政补贴,区域公交的亏损由所在区镇财政负责弥补。
3.支持车辆结构优化。逐步推进国Ⅲ排放标准以下公交车的更新,对新增更新符合排放标准的市区公交、市镇公交、区域公交车辆,按照不低于车辆购置价款的___%进行财政补贴,并逐年递增。其中:市区公交、市镇公交由市级财政承担;区域公交由所在区镇财政承担。同时由财政部门对环保车型更新、运营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科技化投入等给予专项财政补助。
(四)切实加强公交服务与管理
1.不断优化公交服务。完善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涵,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改善城乡居民公交出行条件,让公交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
2.完善公交服务质量规范和质量考核体系。高度重视城市公交统计工作,为公交发展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支持。建立公交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发挥科技手段在经营行为监管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定期___公交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强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将测评情况和考核结果与经营企业管理层收入分配相挂钩。
3.确保城市公交营运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科学核定车辆载客数和时速,合理划定车辆停靠点,指导设置交通安全设施。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___领导。
为切实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城市公共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各区镇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局、___局、交通运输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物价局、___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具体负责全市公共交通发展方案的制定、协调和___实施。(二)强化行业引导。
加快建立确保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与更新、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指导作用,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有序发展。各区镇及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公共交通在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对公共交通企业经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加快提升全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三)强化监督管理。
各区镇及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公共交通营运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市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公安局要加强交通安全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监管,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和设施完好。安监局要加强对公共交通安全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交通运输局要切实履行公共交通的行政管理职能,认真研究落实公共交通营运市场监管措施,健全质量信誉考核机制,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运营,加快推进全市公共交通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范文仅供参考
感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