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南江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4 06:5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南江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南江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加快推进南江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

——加快推进南江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

李善君

巴山新居工程建设是以“农房革命”为重点,推进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同步建设,新居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同步配套,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同步转变,是连片扶贫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巴山新居一建跃千年,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外延、凸显新居特色、研究建设机制、打造标志性符号,值得思考。

一、着力解决建什么的问题,规划引领巴山新居工程

坚持全域南江理念、“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和“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绘制巴山新居蓝图,着力解决“建什么”的问题。

(一)强化全域规划理念。坚持定位、规划、建设“三同步”,加快编制巴山新居规划,科学规划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及重点区域。一是突出全域。以县城、重点镇、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为骨架,着眼南江全县范围,实施规划下乡进村入户工程。围绕“森林旅游县城”定位,抓好县城总规修编、榆槐现代产业城规划、赶场和流坝组团规划及重要节点规划,县城规划覆盖率100%。突出发展定位,完成长赤、沙河、正直3个重点镇规划,完成乐坝等工业主导型、元潭等特色农业型、坪河等资源开发型、大河等商贸流通型,光雾山、关坝等观光度假型特色镇规划。着力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按照高山区、深丘区、城郊区、旅游区等类型,突出山岳桃源、幸福田园、宜居家园特色风貌,规划一批森林新村、山林新村、田园新村、商服新村、旅游新村,完成522个村庄、20多个社区的规划布局,完成8.6万户农房新建(改造)规划和7万多户农房风貌改造设计。二是突出同步。围绕“宜居宜业宜商”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要求,坚持新居建设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同步规划,道路、水利、能源、通讯、教育、卫生、文体、商服、环保、绿化等同步配套,客厅、厨房、浴卫、车库、阳台、庭院等同步设计。突出城乡同步,按城市标准规划重点镇、按社区标准规划中心村和聚居点、按城市生活规划新居功能,不把农村建成城市、不把新村建成街道。三是突出超前。坚持用未来的眼光编制今天的规划、用开明开放的理念优化规划,综合考虑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产业布局、聚集人口、交通组织、供排水能力、发展空间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能源消耗、环境承载能力等各项指标,为发展留足空间,努力从规划上解决“有城无市”、“有镇无人”、“有房无品”等问题。

(二)强化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是实现“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建筑发展趋势。一是注重生态自然。围绕绿色建筑“以人为本、诗意安居”的核心人文理念,推进绿色与美学结合,把“房子种在林子里、新居建在山水相融处、让群众住在诗意新居中”。坚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原则,充分结合地形,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不追求“宽、大、直”,不强求高度、坡度、宽度完全统一,避免大挖大填、大拆大建;户与户错落有致、间距放宽,户间以庭院绿化或经济林木作连接,以自然而成生态。推进新居工程与生态建设、环境美化、景观打造等规划衔接,景观培植、树种选择、花草植被要本地化,建筑风格、功能分区要民俗化,配套设施、功能设计要现代化。二是注重经济实用。突出“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科学设计户型结构,紧凑布局建筑平面,简约设计外观风貌,结构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坚持新建改造并重,充分考虑工程造价,从建材选择、工艺流程、节能环保、使用年限、通风采光等方面从严把关,既充分取材于当地和旧物改造利用,又积极引进新型优质建材,推广使用节能灯、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有序推广木架房、钢木房和轻钢结构房屋,降低建设成本。三是注重集约集聚。推进组团开发,依托县城和重点镇规划城市组团,依托被撤乡驻地规划社区综合体,依托产业规划中心村和聚居点,切实抓好城郊村、旅游接待区、高速公路互通区及服务区规划。集约经营土地,加快聚居点规划,实行一户一宅,科学确定建筑高度,严格控制户均建设占地面积。突出环保节能,科学布局生活居住区、休闲服务区、畜禽养殖区、生产加工区,规划好集中供水站、节能路灯、群众活动中心等。

(三)强化巴山特色理念。巴山新居既要传承地方建筑传统符号,又要彰显现代建筑特色,融入时尚、美学、科技、文化、生态等新元素。一是突出文化特色。传承农耕文化,以结邻而居布局村庄,以尺子拐、三合院规划庭院,以方便生产设计房间功能,以坡屋顶与小天井巧妙结合及小青瓦、白粉墙、红线条协调塑造风貌,以田园生态培植堂前屋后景观。传承儒家文化,突出山水相融,讲究聚居点整体构图,注重前庭、堂屋、卧室朝向设计,巧妙设计牌匾、楹联、廊檐和门窗。推进现代文明,配套规划聚居点休闲场地、文化阅览室,规范设置照明、电视、网络、电话、图书角及自来水、太阳能、油烟机等,促进生活方式转变。二是突出生态特色。突出田园生态特色和庭院生活情趣,用青山作背景、庭园作陪衬、房屋作点缀,凸显农居与植物的完美结合,使农居掩映在绿树丛中,山、水、林、田、园、房相得益彰,充分显现巴山新居的“经济生态”。三是突出新居特色。围绕“新设计、新材料、新风貌”,规划“户型经济实用、外观新颖别致、功能配套完善、环境生态宜居”新居,展示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科技水平、现代生活、新村风貌。围绕“新农村、新风尚、新生活”,推进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环境改善与社区治理同步演进、生产生活与精神文明同步提高,构建城乡统筹新形态。

二、着力解决何处建的问题,分类实施巴山新居工程

围绕“让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目标,明确建设方向和重点,分类建设巴山新居,着力解决“房在何处建、人往何处去”的问题。

(一)建在聚集处。大力实施新型城镇战略,着力推进“三个聚集”,力争2016年全县城镇化率、群众聚集度均达到50%以上。一是高标准打造中心村。按聚集1000人以上的标准,综合考虑历史地理、区域人口、辐射半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因素,以被撤乡驻地社区、高速公路互通区和服务区、旅游接待区、产业园区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奖补激励”的思路和“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户企共建”等模式,实现科教文化、卫生保健、商业网点、农村养老“四进村”,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优化、民居美化“四化”标准,到2016年建成中心村20个。二是组团式开发城郊村。以城郊村为重点,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城镇总体规划、功能需求和产业转移,突出新型工业、商贸物流、休闲度假、商住开发等功能,将城镇路网、管网、服务网络向城郊延伸,借助工程征地搬迁、移民搬迁、地质避让搬迁、灾后重建、招商引资等力量组团开发,着力打造槐树、跃进、观井、明月等20个商贸服务新村。三是多形式建设聚居点。根据地理条件,依托农村大院落,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原址建设和选址新建相结合,按照“规划先行、基础先行、发动先行,规模灵活、相对聚集,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的思路,加快1038个聚居点建设,促进人口聚集和村庄合理布局。

(二)建在宜业处。围绕“聚得起、留得住、能致富”,强化产业支撑,着力解决“有城无市、有镇无人”的问题。一是围绕新型工业建新居。实施“两化”互动,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东榆工业园、跃进物流园为重点,加快榆槐现代产业城“五大组团” 建设,力争 2016把县城建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加快3个工业主导型和资源开发型特色镇建设,吸引农民进镇,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型建材、中药材加工、食品加工三大加工产业聚集地,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二是围绕特色农业建新居。围绕“富硒茶、金银花、核桃、杨梅、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四大茶叶基地、十大金银花基地、五大核桃基地、五大苗木基地、两大杨梅基地、三大南江黄羊养殖基地和20万亩蔬菜基地,依托基地建成黑池、南鹰、将营等中心村和元顶子、大垭、沿溪河等聚居点600个。三是围绕生态旅游建新居。围绕旅游“六要素”,以光雾山“五大景区”、红鱼洞库区、元顶子茶场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加快旅游接待能力建设,打造县城、光雾山镇、关坝乡、九龙山、大坝、铁炉坝、桃园、大营、十八月潭等接待中心(站),建成槐树、跃进、元顶子、青杠等乡村旅游示范村30个。

(三)建在安全处。百年大计、安全第一。一是确保选址安全。南江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00多处,在规划选址时,要坚持地方党政领导、规划技术人员、受益群众代表“三到场”制度,坚决避开傍岩边、河边、公路边建房,避开地质滑坡体、洪水淹没线、公路管理控制线建房,严格实行聚居点地灾评估制度,防止灾害发生和财产损失。二是确保质量安全。发挥群众代表的监督力量,把住设计、建材、施工、验收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建设标准和建筑质量,把新居工程打造成质量放心工程、群众满意工程、优质示范工程。三是确保环保安全。重视环境保护,选用新型环保建材,建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加强环境绿化工作,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重视生态节能,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清洁能源和以电代柴、以电代煤、以气代柴工程。转变生活观念,推进厨房、厕所革命,改善卫生状况,提高环境质量。

三、着力解决怎样建的问题,聚力推进巴山新居工程

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聚集行政、群众和市场的力量,全面加快巴山新居建设工程。

(一)科学规划引领建。以规划为纲,力破规划颈瓶,实现规划全覆盖。一是加快规划编制。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全域后区域、先总体后专项”原则,加快完成四级新型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础、产业、扶贫、新村、公共服务等全域配套规划,完成3个重点镇、7个特色镇和33个一般乡镇集镇规划,完成20个中心村、1038个聚居点规划,实现有规可依。二是转变规划方式。围绕“两地两区一中心”和“三区一城”定位,积极对接全省、全市及周边地区规划,跳出南江规划巴山新居,实行“多规衔接”。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科学决策、依法审批”的原则,既破除“三论”编制规划,又严格规划审批程序。加强县、乡、村规划队伍建设,借助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相关学科专家力量参与城乡规划编制,完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制度和规划一线评审制度,体现县委县政府的发展理念、专家学者的专业水准、城乡居民的价值需求,变政府规划为全民规划、变政府行为为群众自觉行动。三是强化规划管理。坚持“无规不建、执规必严、违规必查”,严格规划审批,将城镇、中心村、聚居点纳入县规划评审范围;严格控制城镇户建单体建筑,推进统一规划、综合开发;严格控制干环线公路沿线房屋规划建设,引导进入中心村和聚居点建房;依法严厉打击城乡违法违规行为,推进依规依法建设,提高建筑品位。

(二)功能配套吸引建。围绕“六大统筹”,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配套促进群众聚居。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吸引。围绕中心村、聚居点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工程,实现聚居点通水泥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集中式供水到新居;实施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推进农村“智慧电网”建设,提高太阳能使用率;实施“智慧新村”工程,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光纤、互联网全覆盖。二是发展社会事业吸引。围绕中心村和聚居点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一所村小学、一所幼儿园、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农民健身工程、一个综合活动中心等“六个一”工程,加大人才培训和“五送三下乡”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依托中心村和聚居点,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便民设施,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四大流通网络”建设和金融“讯通”工程,以社区化服务促进人口聚集。

(三)政策激励自主建。突出群众主体作用,用好财政奖补、政策配套、信贷扶持等激励措施,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一是财政奖补政策激励。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地质避让搬迁、重点工程征地搬迁、洪灾倒房重建、残疾人建房补助等资金,对按规划建设新居的农户给予奖励补助,提高农民改造旧房、建设新居的积极性。二是配套改革政策激励。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对拆除原有住房、退出原宅基地等产权农户的补偿激励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民自主建设巴山新居。三是信贷扶持政策激励。深入研究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争取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落实,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探索“存一贷

一、少存多贷”的信贷扶持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难题,激发建设合力。(作者系南江县委副书记、县长)4月16日,巴中与福建泉州缔结为友好城市。4月20日,巴中市委召开三届第21次常委会,要求坚定不移走充分开放合作之路,主动作为,推动产业跨梯度转移,全面提升巴中对外开放水平。

作为一个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巴中提出要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巴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实行大开放、大合作、大建设、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取得卓越的建设成就。

五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一 四年经济总量翻番

记者:这几年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李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巴中紧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增速从2007的12%到2011年的15.2%,尤其是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五项指标增速均列全省第一位,经济总量比2007年翻了一番。

二是交通等基础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巴广高速、巴成铁路相继通车,结束了巴中不通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历史。巴南、巴达高速今年内将通车,巴陕、巴广重高速的建设顺利推进,机场选址等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乡村道路建设深入实施。巴中正从昔日的路网末梢加快建成川陕渝结合部的区域交通枢纽。届时巴中将形成到成都、重庆、西安的三小时经济圈,到周边广元、南充、达州、汉中等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到三个县城的半小时市域经济圈。

三是民生实现较大改善。从群众最盼最需要的入手,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四难”问题。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减少绝对贫困人口25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

四是开放合作进入新阶段。通过大开放大合作大招商,推动大项目大发展,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兴文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既引进了资金、项目、技术,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勇破“三论”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

记者:到巴中不久,您就提出要勇破“三论”(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

李刚:破除“唯生态论”,就是说决不能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不把生态环境保护片面化、静态化、机械化。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也不能守着青山绿水受穷受累。巴中有非常丰富的生态优势,我们要把这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转化为改善民生的优势。

破除“唯条件论”,就是我们不能迷信条件。巴中发展条件相对较差,所以有人觉得可以不开放、慢开放、小开放。事实上,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同样可以在开放发展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巴中条件差,这是现实,面对区域发展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面对西部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主动作为。

破除“唯规定论”,就是必须坚决摒弃那些喜欢按计划办、按规定办、按套路办、照样子办的一些人和事,坚决摒弃那些借口所谓“规定”不敢担当、不敢负责的行为。我们必须主动挑战变化,随机应变、随需而变,只有这样,才不会墨守成规,才具有创造性、具有生机和活力。

“巴山新居”探索贫困地区科学发展新路

记者:巴中在扶贫开发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刚:我们坚持以“六大扶贫工程”为切入点和主抓手,通过“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大力推动“全域扶贫”,努力探索贫困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新路子。

我们把新村建设作为“全域扶贫”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按照“文明现代、品质特色、功能配套,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要求,把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纳入全市四级城镇体系,全域规划,力争到2015年农村聚居度达到40%以上。按照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要求,将全市规划为100个扶贫片区,全域覆盖,连片推进。每个县(区)每年实施3-4片,建一片,成一片,致富一片,发展一片。对42万户农村土坯(危旧)房,灾害危险区、边远高寒山区的农房优先改造和建设。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多元投入方式,在国家和省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群众的作用,确保有力有效实施。此外,我们把乡村道路通达通畅作为“全域扶贫”的基础目标,把加快产业培育作为“全域扶贫”的核心战略,把教育提高作为“全域扶贫”的治本之策,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全域扶贫”的根本要求,把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域扶贫”的可持续动力。

与全省同步小康 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记者: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巴中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巴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李刚:适应新阶段新要求,我们确立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从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狠抓基础建设。加快形成南连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辐射网络;加快形成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利体系;加快形成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的城镇化体系;加快推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产业发展。做深资源优势产业,做大市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支撑产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三是狠抓开放合作,努力构建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四是狠抓扶贫开发,努力把巴中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区。五是狠抓教育提高,建成川东北职教基地。

我们希望,通过拼抢机遇,克难而进,努力把巴中建设成为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

(张光民)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带领招商小分队,前往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大型招商活动。

之前,诸如此类形式的招商,在巴中已有多次。

重庆奥狮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成都华川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37个重大项目不久前集中开工,标志了巴中打开“山门”主动出击。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巴中下达招商引资督办目标50亿元,全年共签约项目153个,总投资854.84亿元,履约项目128个,已到位资金63.26亿,引资总额是2010年全年的2.7倍。

平均下来,巴中每周至少都要签约三个项目,至少要引进19亿元资金,至少要开工一个项目。

大胆破除“三论” 打造投资洼地

2011年初,浙江久灵工贸有限公司前来巴中考察,因为生产铅笔需要大量软质木材。最终因资源开发洽谈失败,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必破,才能有效地开放合作。2011年4月,刚刚履职的市委书记对勇破“三论”的提出,正好消除了大公司、大企业的重重顾虑。巴中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意见》和《巴中市投资鼓励办法》。两个文件规定,对外来投资商实行“非禁即入”的大开放政策,在用地、金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政务服务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的“保姆式”服务。

“有了这句话,我们到巴中投资就更容易了。”破除“三论”提出后,成都建丰林业有限公司就迅速前来考察,顺利签订了投资20亿元建林木产业园的合作协议。

树立诚信巴中,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是巴中对外来投资者的承诺。2011年10月起,巴中对公职人员不良欠贷进行全面清查,剑指“老赖”,40天清收欠债6.29亿元。

创建投资平台 借力助推发展

严冬,走进巴中兴文经济开发区,挖掘机马达轰鸣,工程车来往穿梭,工人们紧张施工,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巴中以兴文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全市6个工业组团,为投资企业的“落地”搭建了“安乐窝”,这些园区将逐渐成为巴中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大集团把目光投向巴中。去年,广东温氏、建国汽贸、四川艾林等78个项目在各大园区落户开工,并呈现出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

巴中决定,五年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40亿元,实现翻两番;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500元,均实现翻一番。(完)

推动湖北新发展、新跨越,既存在巨大的机遇,又面临崭新的挑战。重要的是,要敢冒风险,勇于突破,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有新观念,才有新作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成就,与全省上下不断创新、敢于突破、勇走新路分不开。

同时,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多重特性”,也决定了发展之路不会十分平坦,波折乃至坎坷会时常挑战我们的勇气与智慧。譬如,我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何以改变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如何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各种经济指标、数字一路飘红,但怎样缓解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新的考验,往往表现为困难和风险,迎难而上,直面竞争,才能趟出新的发展天地;退让或是回避,必然陡增改革的成本和代价。完全没有风险的事业是没有的。敢于正视风险,善于规避风险,也是检验领导水平、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尺。不敢冒风险、求突破,怕竞争、怕出错,不知捆住了多少人的手脚,失去了多少发展良机!我们看到,一些干部不无加快发展的愿望,但“怕”字当头,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胆识、气魄和勇气;一些同志“懒”字作怪,唯恐担风险、出问题、负责任,习惯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还有一些同志“拙”字挡道,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只会沿旧途,不会拓新路。只有彻底清除这些发展的障碍,才能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发展中交织前进的,欲达到更高的发展形态,必须在险处难处攻坚,在关键环节突破,从而开辟新的发展之路,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要看到,发展不可能有现成的“路线图”,必然伴随着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大胆去探索;不发展表面看没有风险,实际上暗藏着被发展潮流所淘汰的危险。越是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越是能施展才干、做出成绩。湖北的振兴崛起之路,也将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突破一个个难关后,闯出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实施巴山新居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属盆周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核心区,农村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两化”进程滞后,处于追赶跨越起步阶段。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巴中市积极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加快构建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新型四级城镇体系,同步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走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路子,促进“三个聚集”,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一、坚持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和思路,打破城乡、地区、部门之间的分割和壁垒,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规划,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四级新型城镇规划体系有机相融、一体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谋划。构建以城乡建设规划为主体、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科学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区域、编制层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四个城乡全覆盖”。统筹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渠江流域综合治理灾后新村建设、秦巴山区扶贫等规划,积极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县城为主体、重点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聚居点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分类推进,突出特色。根据巴中自然条件,全市按照三级(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规划布局。高山区体现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体现生态田园民居特色,城郊区体现现代城镇民居特色。在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进入城镇的基础上,分类推进聚居点、中心村建设。按照“前七年基本建成,后三年全面完成”的要求,全面完成41.39万户巴山新居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市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

坚持示范带动,连片推进。按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要求,点面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连面、全面覆盖。全市规划为100个建设片区,每年每县(区)实施3—4片,力争前5年完成60个片区。在全市选择基层班子过硬、农民建设意愿强烈的乡镇、村社作为示范点建设,每县(区)每年示范建设2个重点镇、4个中心村、8个聚居点。全市已启动2个省级、2个市级、4个县级新农村示范

片新村建设,推进4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新村建设;启动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1642个居民聚居点建设。

二、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村相融

坚持产业发展同新村建设相融,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配套同步,将“巴山新居”工程建设同产业发展、乡村道路、职业技能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同步推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成了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王坪村、猕猴桃产业为支撑的三皇村等一批产业新村。

突出特色,着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产业培育与新居建设并重,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使产业与新村互动共融。依托我市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水产业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农业,连片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优势产业集中区。已启动实施45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50个畜禽养殖小区、12个水产健康养殖园、12个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对外合作,着力加工业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加快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条龙”现代农业体系,加快“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紧密利益关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使农民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我市先后引进了雨润、温氏、翼展、塔基等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加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以“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示范区”的定位,按照“综合、集中、连片、连续连年建设”的原则,突出“一园一业主,园区有特色”,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集地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全市启动建设以大叶茶为特色的元顶子产业园区,以食用菌为主的周子坪菌产业园区;以果蔬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太平—光辉产业园区、以种养结合的恩阳—下八庙立体农业产业园区等10个产业园区。

三、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城乡一体

围绕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加强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条件。配套推进水、电、路、气、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网、电网、水网、电视通讯互联网“四网”全覆盖,使新建聚居点实现“五通”,即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信号、通电话宽带。以城乡综合整治为载体,深入推进以“治路、治尘、治污、治水、治乱,绿化、亮化、美化”为内容的“五治三化”活动,以高品质的新居、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聚集力。全市累计新建硬化通村道路2271公里、新修渠系128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10.6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清洁能源1.7万户,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村容整洁的文明、现代、优美新村。

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基础组织建设年活动,坚持将乡村基础组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前沿阵地来抓,强化基层干部配备。选齐配强了乡镇一把手和村支部书记,拓宽村干部任选渠道,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能人中吸有优秀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积极开展“三个一线”工作,在市县机关中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将“挂包帮”活动与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结合起来,落实领导、部门、干部的目标责任,合力推动建设进度。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积极实施“1+N”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促进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农民素质全面提高。新建聚居点实现“五有”,即有1个便民服务中心、1个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卫生计生室、1个农家购物中心、1个垃圾储运点。全市到“十二五”末,公共服务活动中心覆盖到所有村,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00所,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标准,村卫生站覆盖率达100%,加快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今年建成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力争5年内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人以上,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不断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勇于破除“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唯生态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创造,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限制,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变资产为资本。坚持还权释能,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积极探索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当前农村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资源充分流动,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深入推进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水权等五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10279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19637亩,林权确权3115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431处,发放各类产权证书1.8万册,产权交易中心,已发布产权信息340条,流转服务32例。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变农民为市民。分类明确户口迁移和管理政策,实行有利于农民向中心村、聚居点聚集的户口管理政策,中心村、聚居点农村居民可在居住地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户。继续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权利。努力增加和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保证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人员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逐步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和城乡就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市已在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市经济开发区、县区工业、物流园进行试点,2013年逐步推开。

推进新型社区创建,变聚居点为社区。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展一处。坚持以组织化、网格化为目标,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坚持以全覆盖、可及性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阵地建设;坚持以精细化、标准化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居民议事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大力推广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建立开放式、参与式的社区民主管理框架。将就业、救助、社保、医疗、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加快社区管理人才的培育,建立“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一社区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通过新型社区的创建,使巴山新居自然环境更优美、人居环境更和谐、社会风气更文明。(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农工委主任 叶明生)

巴州区全力推进“巴山新居”工程建设

今年来,巴州区在全区47个乡镇和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居一体”的要求,首批启动212个聚居点建设,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旧房9235户,实施风貌改造4040户,新建“巴山新居”2.9万多户、359万平方米,聚居农村人口

11万人。

6月30日,记者来到巴州区恩阳镇高店子村“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现场,只见人来车往,机声轰鸣,百余名施工人员头顶烈日,拉运材料、拌和混凝土、砌砖排瓦,忙得不亦乐乎,而一排排一楼一底的“小洋房”正拔地而起。

“希望早一天入住新居。”望着已修到二楼的“小洋房”,70岁村民董治信沾满泥浆的脸上充满期待。

巴州区恩阳镇高店子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作为巴州区首批启动的农村新居工程试点村,高店子村新居工程规划占地150亩,是一个规划建设200户村民的集中聚居点。该工程从今年3月1日启动实施以来,各项建设正有序推进。

在建设工地上,记者遇到正在查看自家房屋建设情况的村民董治信。说起新居工程建设的好处,老人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家原来住的是土坯房,离现在的聚居点不远,房屋前后都属滑坡地段,特别是去年9月的一场暴雨造成屋后山体滑坡,差点把我家的土墙房夷为平地。”

如今,董治信家一楼一底近280平方米的新房修到聚居点。看着新房即将完工,今年9月份就可入住,再看着聚居点环境一天一个样,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老人打心底里高兴。高店子村在聚居点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实行交通、水利、住房、产业、林业等统筹发展。根据高店子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200套新居房将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包括新建66套住房和31套村民旧房风貌改造。整个社区还配套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

据了解,从今年3月1日施工以来,建设单位每天用工都在100人以上。目前,首期启动的66套新居工程正在抓紧建设,聚居点的公路拓宽改造、聚居点内的水电气网布局、休闲广场、服务中心等各项配套设施正快速推进。

施工方负责人苟勇告诉记者:“我们不分晴天、雨天,不分节假日和双休日,一直在加班加点赶工期。按照计划,8月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9月底附属工程全部完成并交付老百姓使用。”

“抢进度不忘抓质量。整个工程成立了由镇建管站、村干部、村民代表、建房户和施工方共同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全方位开展质量和安全监管,真正把‘巴山新居’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高店子村村民——质量监督员董子奇介绍,“我们每天到工地3至4次,主要是检查原材料达标没有,查看施工方砌的堡砍、调的水泥砂浆、贴的地板砖有没有达到要求。如果质量不合格,就得当场返工。”

在聚居点建设推进的同时,高店子村正与外地种养殖业主取得联系,拟在村里种植优质葡萄和花卉苗圃,实施庄园农田景观化改造,打造观光休闲农业,实现环境优美、经济

发展、生活富裕、宜居宜业的“巴山新居”建设目标。

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州区坚持全域规划、聚散结合、分步实施,将新居工程同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一个个“巴山新居工程”有如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巴山大地,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像高店子村新居工程建设一样,今年来,巴州区在全区47个乡镇和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居一体”要求,首批启动212个聚居点建设,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旧房9235户,实施风貌改造4040户,新建巴山新居2.9万多户、359万平方米,聚居农村人口11万人。(巴中日报/赵陈)

第三篇:关于加快南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南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南江位于四川东北边缘,地处川、陕、渝金三角中心,毗邻陕西汉中市,属省际边界县。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3383平方公里,有耕地42.35万亩,总人口7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72万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507米,最低海拔370米,地形复杂,溪沟纵横,山水相依,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南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

南江属于革命老区。这里是第二大苏区的中心之一,徐向前、李先念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战斗了两年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2.2万名南江儿女参加红军,1.6万多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现存红军遗物800余件、遗址310处,保存完好的巴山游击队旧居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经典景区。

南江生态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62.6%,活立木蓄积量达1100余万立方米;绿化率98%,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境内有野生动物195种,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巴山水青冈、红豆杉等珍稀植物20种,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拥有830平方公里原生态旅游景区、41万亩原始森林、3万亩冰川时期“活化石”巴山水青冈和2462亩皇柏林,有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字品牌风景区,是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中国红叶之乡。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50余种,潜在价值3000亿元以上。南江农业独具特色。南江黄羊、富硒茶、金银花、山核桃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先后有“云顶茗兰”、“云顶绿芽”茶叶和金银花、山核桃、翡翠米等9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是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南江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等发展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17亿元,比2005年增加16.55亿元,年均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7.7:22:30.3 改变为42.5:29:2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20

05年增加4.64亿元,年均增长2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增加3391万元,年均增长19.7%;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加1005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加3640元,年均增长13.7%。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南江发展基础薄弱。2008年,全县人均GDP仅6827元、财政收入116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51元、10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3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88元、1028元;现有绝对贫困人口7.35万人,低收入人口10.7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2.3%、18.1%。

(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42.5:29.0:28.5,与全国、全省水平相比,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31.2个、23.6个百分点,二产业分别低19.6个、17.3个百分点,三产业分别低11.6个、6.3个百分点。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工业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农业方面,仍然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尚未形成。服务业方面:传统商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单位产出率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一般性产品多,专用产品少。

(四)农民增收困难较多。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农产品品牌,没有形成“拳头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民收益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增收渠道不宽。

(四)财政运转十分艰难。南江基础差,底子薄,支柱财源少。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8144万元,而支出高达17.6亿元,主要依靠国家转移支付来保工资、保运转,自我投入更显不足,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五)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南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老山、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等,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水平低,2008年底,全县仍有绝对贫困人口7.35万人,低收入人口10.7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县乡两级

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当部分的人财物力用于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

二是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由于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专以上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由于农民增收缺乏有效载体,大多数农民被迫举家外出,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达20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条件滞后。南江县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四是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南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在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形势、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增添发展措施,拼抢机遇,奋发进取,促进南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项目攻重建,着力构建城乡建设新南江

按照“交通网络大突破、城镇框架大拓展、农业基础大改善”的要求,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构建城乡建设新南江。

1、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按照“融入大环线、完善内循环”的要求,紧紧抓住全市“六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力支持配合广(元)巴(中)高速、乐(坝)巴(中)铁路、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高速公路连接通道,使南江尽快融入国、省大交通网络。加快推进S101线县城绕城公路建设,切实抓好县内干线公路改造,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强力推进农村公路、车站码头和断头路建设,全面提升交通形象。

2、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按照“公山几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特点,科学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着力打造山水生态旅游城市。充分依托城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坚持把红塔新区作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着力打造灾后重建新区、文化产业园区、山水园林社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3、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捆绑项目、夯实基础”的思路,以新农村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着力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提高农村电网配送能力,完善农村信息通讯建设。全面推行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和以电代柴项目,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着力打造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人居环境。

(二)抓园区建产业,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南江

按照“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富民、生态旅游扬名”的思路,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南江。

1、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促进财政增收。按照“招商引资增总量、整合资源壮骨干、积极融资育龙头”的思路,加快东榆中小企业园区、乐坝商贸物流园区、坪河非金属建材园区建设。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南江矿业集团、南威水泥公司、南江煤电公司、铁山冶金矿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做大主业、多元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1户、超2亿元企业4户、超1亿元企业5户、超5000万元企业2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型工业和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

2、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园区促进农民致富。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特、规模发展”的思路,着力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加快正直农产品加工园区、元顶子富硒茶园区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南江黄羊、金银花、山核桃、富硒茶、优质粮油等骨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北牧南江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等龙头企业,狠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园区促进市场活跃。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载体,着力打造精品景点,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接待能力,加快光雾山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生态、观光、休闲三位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隆重举办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打造全国知名旅游节庆,提升南江旅游知名度,让光雾山成为西部生态旅游新亮点。

(三)抓民生促和谐,着力构建平安和谐新南江

按照“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的要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构建平安和谐新南江。

1、实施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大力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四难”。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有效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扎实抓好就业援助,帮助“零就业”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实现再就业。继续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移民搬迁工作,不断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和谐。大力实施科技富民行动,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平,切实化解“上学难”。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抓好计生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和孝道文化,积极争当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

3、维护安全稳定保障和谐。逗硬落实安全生产辖区负责制、一岗双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分级负责、属地负责、部门负责”的原则,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妥善解决老难信访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力争年内创建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作者系南江县发改委综合股长、信息中心主任)

第四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珙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陶学周工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加大规划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切实建好、办好、管好工业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我县工业增长极。

一、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促进工业经济非均衡推进

科学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形成产业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是工业园区的生存之道。我县要按照“一区两园三点”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实现园区速度、效益、结构协调发展。

(一)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发展能源产业

我县煤炭资源禀赋优越,储量12亿吨,年产原煤660万吨,是目前四川第二大产煤县。我们要依托华电珙县电厂一期、二期工程,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火电基地。

(二)利用石灰石、陶土资源优势,发展建材产业

我县已探明石灰石储量4亿吨,陶土1800万吨,其储量和品质在川南地区都位居前列。我们要依托拉法基瑞安水泥、双三水泥异地技改、欧冠陶瓷项目,实现年产450万吨水泥、1100平方米陶瓷砖生产能力,倾力打造全省优势建材基地。

(三)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物流、矿山机械加工产业

珙县位于川滇黔结合部的关键位置,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要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建专业市场、兴现代物流、强服务功能、活商贸流通”的思路,全力发展区域性烟草医药物流产业。要充分利用煤炭开采技术、资金、区位优势,依托芙蓉嘉业公司等机械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实现覆盖全川的矿山机械加工产业。

二、突破瓶颈、破解难题,增强工业园区发展的后劲

要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必须要突破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资金、基础设施、土地等瓶颈,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突破资金瓶颈,扩大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完全靠政府投资不现实,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将工业园区的投入由财政投入为主转变为外部资金投入为主。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吸引外部资金进入园区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载体。还要加大吸引内资力度,特别是吸引民营资本到园区发展,进一步放宽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范围,降低准入条件,探索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国内外大财团大公司以及利用民间资金等多种方式合作开发园区的有效途径,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使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强大的资金作后盾。

(二)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构筑坚实的竞争基石

基础设施建设,是营造区位优势的主要途径,是培育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拥有良好的配套设施是工业园区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关键条件之一。为此,首先要加快道路、排污、供水、供电等园区内必备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要加快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步伐,解决工业园区生活娱乐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再次要科学规划园区的物流配套和专业市场配套,解决工业园区内企业的运输、仓储等问题。

(三)突破土地瓶颈,确保园区企业用地需求

一是依法用好国家土地政策,允许依法批准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非农用地,在符合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以及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入

股、联营、租赁等形式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用地单位可以采取支付租金或入股分红等方式进行补偿。二是协调好园区建设与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关系,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落实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生活保障等问题。三是建立土地综合利用调节机制,工业园区用地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拍、挂,用地计划指标可优先保证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四是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可统筹解决,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可由县政府委托国土部门集中收储,确保工业园区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三、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吸引企业争先入驻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将企业引进园区,尽快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双赢”或“多赢”。为此,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一)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工业园区企业的发展

一是经批准进入工业园区的新建企业,在建设期间可实行“零费制”,即免缴地方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免缴的行政事业性费用。二是企业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留存部分优先用于企业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经批准进入工业园区的新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项目,可按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存部分给予适当奖励。

(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 凡进入工业园区的产业,要坚持集约化发展,把经济密度、投资密度作为园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招商引资中可以把投资密度作为衡量引进项目产业前景的一个重要参数,从而把园区建设初期引进项目的门槛和长远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避免先期入园企业占地多、产出低等现象的出现,提高单位面积用地工业产值,鼓励集约用地、节约用地。适合在工业园区建设的新建、改扩建项目,要积极引入工业园区,以形成园区的集聚效应。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效率

一是通过政府组织推介,利用西博会等平台,通过定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招商引资,将招商与选商相结合。二是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统一协调,做好外地投资项目与本地招商项目的衔接,认真分析、论证、策划项目,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效益好、可信程度高的招商项目。三是建立诚信评估担保体系,推进银企合作,搭建园区企业信贷融资交流对接平台,优化存量结构,整合多方资源,逐步建立扶持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总之,只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增强我县经济发展后劲,为实现“科学发展、奋力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思考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建议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土地是制约重点工程推进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征用难度加大,部分项目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严格,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的首要因素。从历年的土地供求情况看,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与省下达的土地指标相比,缺口相当大,有些项目甚至出现了有项目无土地的情况,个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因此停滞不前。

(二)建设资金短缺是影响项目推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目前我市项目建设投入较大,企业自有资金和地方财力有限,项目建设资金依然比较短缺,有些项目单位为了争时间上项目,在资金尚未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选址、立项等工作,以致工程仓促上马后,缺乏资金,陷于两难境地,导致工程建设无法按计划推进。

(三)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环境是潜在的生产力,良好的投资环境对顺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至关重要。建设环境方面,特别是征地、拆迁等难度越来越大,已影响了重点工程项目的推进;服务环境方面,职能部门在项目审批中的服务效应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建议

(一)着力解决土地瓶颈制约。

一要解决项目用地问题。通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列入省重点,用地指标由省重点建设专项指标解决。待项目列入省重点后,抓紧落实项目用地前期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准备好相关报批材料,及时上报,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土地报批工作,同时要用好已批用地指标,为重点工程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解决拆迁问题。由于部分群众对拆迁补偿期望过高,拖延了征地工作进度,因此相关单位要加强调研并妥善制订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政策,明确各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的职责,制订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征地拆迁办法。在具体征地拆迁过程中,项目单位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把拆迁工作做细、做早、做透,把按规定需要补偿的安臵费兑现到群众手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利,做到既积极促迁,又依法征迁,充分考虑和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切实维护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自觉、自愿支持重点建设。再者要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力度,以换取更多的土地整理指标用于建设,同时加强对已批未建项目用地的清理力度,盘活闲臵土地。

(二)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按照“握紧拳头保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总体工作思路,想方设法,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争取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入,以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一是全力争取国家投入。要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国家建设资金投资方向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家投资的倾斜政策,根据我市的发展需要和现有的工作基础,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努力做好我市重点建设项目与上级发改部门的衔接,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为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到更多的国家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债资金、专项资金等国家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二是加强直接融资力度,尽力争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解决资金缺口、扩大资金投入的一条重要渠道。各重点项目业主应主动加强与银信部门的联系,积极构筑银企合作平台,争取银行信贷的资金支持。三是大力激活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程的一种巨大能量,要想方设法吸引民间投资和市外资金投向我市的重点项目建设。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多管齐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还要以项目带动来激活民间资本,尽量减少民间资本外流。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工程项目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优势项目,我们要大力宣传、善于创新,想方设法,突出重点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工作,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努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市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建设。

(三)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准备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推进重点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保证重点项目有序接替的保证,前期阶段重点要做好“接续”工作。有项目才有发展,把握项目的主动权,就必须做好项目的接续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项目开发策划、深化前期、动工建设、竣工投产的接续机制,形成每年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同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谋划一批立市、立县的大项目。特别是利用我市区位优势,加快京津对接。为做好对接京津这篇文章,今年我市将把环京津10个县(市)作为重点,每个县(市)划出一个园区,定向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重点做好园区规划和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领办制等服务体系,打造对接京津的平台。(四)强化工作责任

重点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责任意识,我们能负责到什么程度,困难就能解决到什么程度,重点项目建设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重点项目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很高的工作,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每一位领导、每一个责任部门、每一个重点项目业主的份内之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集中精力投入到重点工程建设上来。要抓紧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的领代办制度,通过对重点建设项目需办理事项进行分解、细化、明确重点项目领代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各责任单位对重点建设项目要对号入座,切实负起各自的责任,不扯皮、不推诿,要主动加强同各方面的联系,对重点项目办理事项涉及本部门的,负责代项目单位办理本部门权限围内办理的各项前期手续,明确专人全程代办,同时领办需上级部门办理的各项前期手续,并在限定时间内办理完成,确保各项重点项目工作顺利推进。

(五)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

要继续加强以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为重点的硬环境建设,同时,按照要求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努力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强化对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严格纪律,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申列省重点项目,争取土地方面的大力支持。做好征地折迁、供水供电、安置补偿及安全保卫等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搞好宣传报道,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优化建设环境。

(三)强化工作责任

重点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责任意识,我们能负责到什么程度,困难就能解决到什么程度,重点工程建设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重点工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很高的工作,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每一位领导、每一个责任部门、每一个重点项目业主的份内之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必须从加快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以对奉化的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负起责任,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投入到重点工程建设上来。

一要强化部门责任。各责任单位对重点工程建设要对号入座,切实负起各自的责任,不扯皮、不推诿,要主动加强同各方面的联系,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各职能部门要切实为重点工程建设献计出力,保驾护航,要以大局为重,做到方方面面向重点工程倾斜,一切工作为重点工程让路,坚决反对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重点工程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项目搞好协调服务,不仅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支持,还要主动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

二要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每个工作人员都是重点工程建设的参与者、服务者、政策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工作人员责任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重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努力克服重点工程建设是领导的事,建设得好坏与己无关的思想。各责任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督促,促使其更好地为重点工程建设服好务、尽好力。

三要强化项目业主责任。各项目业主要坚决摒除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有干大事业的气魄,锐意进取,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等思想,自己能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就要想方设法自己加以解决,自己主观努力不能解决的,可以报请联系项目的上级领导出面协调解决。要想尽一切办法,促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要严格责任奖惩。市重点办要采取经常督促、跟踪督查的办法,强化责任落实力度,对工作不力、责任性不强、进度不快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改正,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进行表彰促进,并将结果与当年的重点工程考核挂钩。

(四)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

重点工程要顺利推进,关健是做到上下思想的高度统一,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要提高服务质量。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大局的意识,在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立项、规划、征地报批、设计、环境、水土、消防评估、报建、供水、供电、工商登记、生产许可证等各项手续办理过程中,要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做到多亮“绿灯”少开“红灯”,多关心、多服务,努力推动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开展。要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努力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要落实优惠政策。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凡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坚决兑现。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征地价格、工程承建过程中各种规费的征收等,相关单位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抓好落实,让重点工程建设业主切实感受到政府抓发展的诚意。三要优化施工环境。要严厉打击地痞地霸。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偷盗哄抢、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政法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涉及的各类附着物清除、杆线搬迁、房屋拆迁、水电供应,按政策补偿资金到位后,各相关部门和所在村组都要全力支持,务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及时开工。

(五)健全各项制度

一要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当前有很多项目要报国家审批,这就要求发改、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必须首先完善自我审批制度,为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保障。二要加大重点工程监管和稽察力度。相关行业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的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工程质量、投资控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经常性的不定期检查,特别是对项目经理到位情况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对工程质量要严格把关,并把检查情况或作出的相应处理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三要严肃查处工程项目擅自转包、分包、任意变更全同、不合理地增加合同价款等现象。发现有项目经理和专职管理员无证上岗的施工企业依据有关规定将其记入不良行为记录。同时,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管理,发现不按有关规定监督的监理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要进一步健全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严格规范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和中介机构的行为,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要不断完善职能部门业务监管,综合部门集中监管,财政审计等部门专业监管、纪检监察机关执法监管的监管体系,加大对招投标工作综合监管力度。

五要坚持工程进度与投资进度相衔接,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障相促进,重点工程与廉政工程一起抓,实现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廉政“五同步”。业主单位应对照市政府年初下达的计划加快进度,对已开工项目,要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早日建成;对应开工而未开工项目应加快力度,明确开工时间,尽快开工;对前期项目,要抓紧做好项目衔接和上报审批工作等前期准备工作;“百年工程,质量第一”,各项目单位在抓进度的同时,必须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六)加强重点项目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重点工程项目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并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重点工程建设领域中去,全面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使重点工程建设成为出业绩、出人才、出干部的地方。

下载加快推进南江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南江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南江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思考(模版)

    关于南江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思考 青理东 发展县域经济,工业是主力,实现工业化是加快南江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区位劣势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不论是“硬实力”,还是......

    关于推进南江产业发展的思考(五篇模版)

    关于推进南江产业发展的思考罗鸿宾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作为全国地震重灾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时代先锋王瑛生前工作......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思考5篇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思考 宁文安近年来,秦都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压紧逼、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内容提要]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 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及建议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衡量一个地区......

    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前言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城镇化都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永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2

    1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提 纲) 一、关于“三农”工作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