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6:5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鹤城区政府副区长

巫培云

近期,我就城区就学难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区就学方面:主要存在“入学难”的问题

突出表现:城区优质公办学校生源爆满、班额过大、学位紧缺。舞水小学、人民路小学、迎丰路小学等小学在校学生均在3000左右,平均班额人数超过65人,其中跃进路小学平均班额人数超70人,个别班级近80人。市一中、市三中、市四中等学校初中部平均班额人数超过65人。按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今年秋季,市一中、市三中等高中学校将停止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城区内“入学难”问题特别是初一年级学位不足矛盾将相当突出。以城中片区为例,据测算,舞水小学、跃进路小学、人民路小学3校毕业生有1218人,市二中仅可招收初一新生700人,按就近入学原则,今年秋季,城中片区初一年级预计缺学

位500余个。

主要原因:①城区学校建设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城区内中小学校布局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格局,城区内人口翻了一番,公办学校数量仅新增1所。据测算,目前城区内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5所。②房产开发配套建设学校政策未落实。《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置小学;8000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但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③城区学校管理体制重叠复杂,难以实现统一调配整合。城区内中央、省属企业子校,市直中专、中职学校教育资源闲置较多,但由于条块分割、管理主体分散,这些教育资源难以统一调配,有效整合利用。④家长盲目择校攀比心理造成城区优质学校生源膨胀,人为加剧“入学难”矛盾。⑤流动人口子女增多。据统计,在城区学校就读的外地学生达6300余人,鹤城区内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学生有1300余人,进一步挤压了城区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经费支出。

对策建议:

1、有效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一是整合

城区教育资源。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建议将部分中央、省属企业子校和市直中专、中职学校纳入市、区教育部门管理,当务之急是请求市里将芷江师范怀化校区转办为初中学校,解决今年秋季城中片区初中学位不足的矛盾。二是积极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学校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将落实此项政策作为前置条件,督促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按政策自建、相邻小区开发商合建或由开发商出资政府代建等方式,在新建小区中建设中小学校,破解小区“入学难”问题。

2、调整城区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汇报,简化城区教育管理层次,实行分层办学、分类管理,尽快实现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原则。

3、严格分片招生。在市、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未到位前,重新对城区中小学校招生区域进行调整,严格生源按片区划分,实现公平竞争。

4、均衡师资力量。家长择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优质学校集聚过多的优质教师资源。今后,在师资力量配备、教育经费安排上,逐步改变集中分配为均衡分配,促使城区各学校同步均衡发展,缓解择校压力。

二、农村就学方面:主要存在“上不好学”的问题

突出表现:教育教学质量不高。2006年,全区农村学校初中毕业生共2199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为723人,占32.9%。近2年来,贺家田学校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到20人、省示范性高中学校仅3人,黄岩学校升入省示范性高中学校不到10人。芦坪中学2005年升入省示范性高中学校为零。

主要原因:①学校布局分散,难以集中师资力量。我区农村学校基本上是每个乡镇分别一所中心小学、初中或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格局。近年来,农村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生源逐渐萎缩,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师资、基础设施浪费较为严重。如贺家田、黄岩学校初中部不足150人,芦坪中学、凉亭坳学校初中部生源不到350人,黄金坳中学教室闲置过半。②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农村教师学历起点较点,初中教师相当一部分为中师起点,小学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多为民办教师转正,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老化,如芦坪中心完小40岁以上的教师近70%,特别是村小教师近年内将陆续退休,农村教师面临断层。③农村

教师待遇较低。农村教师实际收入较同级别城区教师悬殊较大。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误餐费、生活补贴及医保等难以全部落实到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想方设法调动进城。④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全区外出务工人员约2.2万人,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如芦坪中学初三某班有56%的学生父母在外务工,隔代教育问题十分突出。⑤辍学率反弹严重。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外出打工潮等因素影响,厌学情绪较重,农村学校特别是黄金坳片初中生辍学率偏高,如2005年秋季农村初中生注册人数为5241人,2007年春季注册人数为 3407 人,减少1834人,相当部分学生流失。凉亭坳学校2005年初一注册新生为125人,2007年春季初三注册人数为86人,保留率不到70%。

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村学校布局步伐。在小学阶段,通过改变农村学校性质,撤并“村中村”等村小、教学点,建办低龄寄宿制中心小学等形式,逐步形成“小学进乡镇”的格局;在初中阶段,分别将黄金坳片学校、黄岩学校初中部分别合并到黄金坳学校和杨村学校,形成“联片办初中”格局。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集中

师资力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

2、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与农村学校布局同步进行,总体原则是:每个乡镇办一所低龄制中心小学;在黄金坳、杨村、鸭嘴岩分别建办一所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有效解决外出务工作员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村学生接受接近城市水平的良好教育,解决隔代教育问题。考虑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学生安全问题,积极探索在农村学校推行“墟场休息日”等灵活的学习作息制度,保证学生路途往返安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时出台相关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政策文件,多方面、多途径向农村教师倾斜,确保农村教师引得进、留得下、教得好。一是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农村教师医保支持力度,在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将农村教师大病互助、生育保险一并纳入财政统筹;建议设立与农村教师工作年限成梯次正比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此津贴由区财政专项资金解决;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确保农村教师实际收入、生活水准高于或不低于城区教师,做到用一定待遇留人。二是优化农村教师“出口”

渠道。建议将农村学校分类,明确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5-8后,方能申请调动进城;工作12年-15年后,结合工作实绩或年度考核情况,允许农村教师可自主选择到城区同类型相应学校任教,鼓励农村教师安心教学。三是明确城区教师职称评聘、任职提拔等必须有一定年限的农村工作经历,引导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

第二篇:鹤城区商贸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鹤城区商贸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商贸物流业取得较快发展。三年安排商贸物流项目建设34个(专业物流项目6个),其中竣工开业14个,在建20个,完成投资21亿元。2011年,全区安排商贸物流项目22个,计划完成投资23.48亿元,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资4.6亿元,预计下半年将完成全部投资任务;合同引资30.6亿元,到位资金14.5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76.6%。总的来说,鹤城区的商

贸物流业发展呈现加快发展势头,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招商引资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区立足区位优势,继续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实施专题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招商引资总体呈较快增长态势。世界商业500强大润发、亚洲服装龙头ITAT、中国家电航母苏宁和通程电器、全国连锁经营百强步步高、全球饭店业300强华天大酒店等国际国内商业巨头相继落户鹤城。扶持了佳惠百货、怀仁药业、飞达商贸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其中佳惠百货、怀仁药业均进入各自行业的全国“百强”行列。近期小商品物流等一批项目将签定入驻阳塘物流园协议。

2.物流项目建设进展较快。在三个物流园中已实施的华桥钢材市场、佳惠配送中心、西部汽车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物流城、农资物流中心、工矿机械市场等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2亿元,已完成投资7亿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4亿元,其中佳惠配送中心一期工程已营业,华桥钢材市场、农机物流城、工矿机械市场即将全面开工建设,西部汽车综合服务中心即将完成用地出让,启动三通一平施工;农资物流中心已

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实施征地工作;阳塘物流园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

3.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区管各类市场达到65家,其中商贸市场44家,农贸市场21家,营业面积共60万平方米。各类商业网点13000多个,营业面积90余万平方米,其中大中型购物广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特许加盟店等新型经营业态场所230余家,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25家,城区人均商业零售面积1.8平方米。已形成百货、家电、成衣、鞋类、副食、医药、娱乐、通讯器材、图书音像、汽摩销售维护等经营服务门类,辐射周边7个市州44个县1500万人,成为湖南西部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

力的商业中心。

4.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省委明确要求怀化建设“面向西南的商贸物流中心”,并确定怀化作为湖南省八大重点物流园区,市委确定了“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商贸立区、强区、富区”,《怀化市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怀化城区农贸市场网点规划》、《怀化市工业物流园发展规划》、《怀化市狮子岩物流园规划》、《怀化市鸭嘴岩物流园规划》、《怀化市商贸物流业三年行动计划》已颁布实施,《怀化市阳塘物流园规划》正在编制,全区上下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氛围很浓。另一方面,随着一批重大交通和城建工程的实施,我区周边交通条件得到了大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大变化,天星路、湖天路等工程相继竣工,城市扩容提质大大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2平方公里,道路骨架拉开到5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50多万人,为建设商贸物流中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平台。

二、总体工作构想

(一)明确商贸物流发展定位。按照亿龙书记在我区调研的指示精神,要进一步强化“三产立区”的理念,坚决落实“移二进三”的指示要求,科学确定商贸物流发展定位,形成以专业批发为主、特色零售为辅,辐射功能强、交易流通量大,旗舰林立、网路健全、布局合理、业态完整、商务配套、活跃繁荣的商贸流通格局。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建设有特色的零售业旗舰打造周边地区高端零售中心,充分吸纳周边购买力;二是要通过建设门类齐全的专业批发市场,一方面巩固和提长对周边地区的商品辐射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全国各级各类批发市场充分对接,将本地优势产品纳入全国市场;三是建设周边地区物流中心,通过

培育物流主体,完善物流设施,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形成大进大出大流通大物流局面。

(二)明确发展目标。到2010年,鹤城作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构架基本形成;到2012年,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定。力争今后3年内商务经济各项指标均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引进市外境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至2012年完成商贸物流业投资60.934亿元;至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达到52.4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鹤

城成为全国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湖南省一级物流城市。

(三)明确工作重点

1.优化产业布局。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必须放弃过来粗放随意的产业布局方式,要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布局,形成区域商圈,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我区区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主要以“一区”(中央商务区)、“三园”(狮子岩物流园、鸭嘴岩物流园、阳塘物流园)、“一场”(城区农贸市场)为平台组织实施。2010-2012年三年计划续建和新建30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总投资111.822亿元,三年计划完成投

资60.934亿元。

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由东西两个组团组成,西组团是以火车站广场为中心,由迎丰路、人民路、鹤洲路组成的“三角街”;东组团是以湖天大道与迎丰路交叉口为中心,由沿迎丰路西至红星路、东至顺天路、沿湖天大道南至天星路组成的“丁字路”及相对延伸区。中央商务区将以商业零售板块、商务办公板块、生活休闲板块、商业住宅板块四大业态设置项目开发

狮子岩物流园:狮子岩物流园北接怀化火电厂煤渣堆场,南临盈口乡狮子岩村,东起太平溪编组站东侧,西至沿河路,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狮子岩物流园是以南站铁路运输枢纽为依托,为城区居民、商贸流通业、部分流通加工业等多元对象提供集专业物流、物流配套产业、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

园区。

鸭嘴岩物流园:鸭嘴岩物流园区布局于舞水河东西两侧,东侧规划区北起舞水五桥,南至舞水六桥,西临舞水河畔,东靠怀黔路,规划用地面积1.6平方公里。主要以公路运输枢纽为依托,主要服务汽车产业、机电产品、工程机械等产品物流以及怀化城市配送和区域运输。

阳塘物流园:阳塘物流园在石门乡阳塘村以东3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依托怀化东站铁路枢纽,发挥高速公路及绕城线运输优势,着力发展集装箱物流、制造业物流两大产业,突出布局仓储设施,适当设置流通

加工业。

城区农贸市场:立足怀化城区现有农贸市场的实际,通过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农改超,布设便民生鲜网点、生鲜超市(超市生鲜区)、新建综合农贸市场,建立起符合城市居民需求的农贸市场体系。

2.培育优势物流产业。

突出发展冷链物流。以西南物流配送中心为龙头,整合中转库冻库等资源,形成冻库物流配送基地。实现

对蔬菜、水果、速冻食品、医药冷藏品等物质向五省周边地区配送。

突出发展建材物流。以华桥钢材市场、怀南仓储物流城等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四大商业中转库建材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建材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加工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形成物流网络,实现钢材、建

筑模板、陶瓷、木地板、墙体材料、石材等物资向周边省市配送。

突出发展汽车物流。以西部汽车物流产业城、怀化工矿机械市场为基地,形成西南五省周边区域最大规模的汽车、工矿机械、汽摩及配件的物流基地或配送中心。

突出发展日用商品物流。依托高速公路建立鸭嘴岩日用商品仓储(集装箱堆场),依托铁路运输建立仙人桥、阳塘日用商品仓储(集装箱堆场)。建立日用商品物流配送基地,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

突出发展粮食物流。以中转库国家储备库、省级粮食储备库为基础,以粮食物流园为核心,形成五省周边地区的散粮物流节点。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建立周边地区主要散粮物流通道和物流体系,实现粮食的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的变革,提高粮食流通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

突出发展制造业物流。充分对接工业园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企业,利用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的便捷优势,大

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制造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提供全方位的外包物流服务。

3.建设十大专业批发市场

目前我区商贸零售业与批发业发展不平衡,城区商贸零售业渐趋饱和,而批发业仅占商贸物流业GDP的7%,与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严重不协调,因此需加大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巩固和提升我区在周边区域的中转辐射力。具体建设以下十大专业批发市场:

①怀化华桥钢材市场

项目位于鹤城区盈口乡狮子岩村区域,占地721亩,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65万㎡,建成集大型仓

储、钢材贸易、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钢材市场。

②怀化工矿机械市场

项目位于鹤城区城南池回村地段,占地300亩,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20万㎡,建成集工矿机械贸易、工矿机械零配件供应及维修为一体的专业性工矿机械专业市场。

③西南物流配送中心

项目位于鹤城区盈口乡井坪村区域,占地417亩,总投资5.5亿元,建成常温配送中心、蔬菜配送中心、冷库、信息交易平台,同时配套延伸建设标准化农家店1500家,建设辐射本市各县市和西部周边地区五省

区域,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④西部汽车物流产业城

项目位于鹤城区杨村乡禾塘村区域,占地2000亩,总投资20亿元,建成20家以上汽车4S店、汽车贸易、配送、零配件供应于一体,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专业汽车市场。

⑤怀化农机物流中心

项目位于鸭嘴岩工业园,占地183亩,总投资3.2亿元,总建筑面积23.8万㎡,建成农机贸易、检测、配

送、组装、维修、科研推广为一体的专业农机市场。

⑥怀化农资物流城

项目位于城南池回村地段,占地200亩,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7.5万㎡,建成农资贸易、仓储、配

送、农技推广于一体的专业农资市场。

⑦怀化小商品市场

项目位于城区芷江路7号,占地20亩,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20万㎡,建成小商品批发、配送为特

色的专业小商品市场。

⑧怀化花卉苗木批发市场

项目占地200亩,整合城区内花卉苗木经营网点和杨村花卉苗木基地资源,建成集花卉销售、租赁、配送

于一体的专业花卉市场。

⑨怀化牲畜批发市场

项目占地400亩,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30万㎡,建成牲畜批发、加工、配送于一体的专业牲畜产品

批发市场。

⑩阳塘物流配送中心

项目位于鹤城区阳塘物流园,占地2000亩,总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130万㎡,建成家电、装饰材料、百货等物品的仓储和集装箱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

(四)强化工作措施

1.修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对接我市经济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政策效用,激发投资热情,市本级及其他部分县市都相继修订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优惠、税费减免、引资鼓励、服务措施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均有较大突破。而目前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仍沿用四年前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的决定》,已

明显不适应招商引资形势发展的需要,需尽快予以研究修订。

2.编制物流业发展子规划。要在对我区物流业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战略产业等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对重点产业制定专门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细化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平台建设、项目设置和扶持政策。通过每一个物流产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实现政府引导与民间资本投资的良好对接。为此,须抓紧完成编制冷链物流、汽车物流、日用商品物流、粮食物流、建材物流、制造业

物流等物流产业子规划。

3.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要实现招商引资新的突破,必须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工业招商。尤其是加强阳塘科技物流产业园招商。目前需加大节能灯饰加工、万吨塑料加工等十余个项目的沟通、洽谈力度,力争项目早日落地。二是突出标准化厂房招商。目前在老城区的中小企业有近400余家都需要搬迁。其他发

展地区都将标准厂房建设作为政府扶持工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为此,要对标准化厂房招商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和项目包装,力争标准化厂房招商工作取得实效。三是突出物流产业招商,在出台物流产业子规划的基础上,加强项目可研与包装工作,充分对接外地物流战略投资者,力争一批物流项目能够落地实施。

4.强化项目服务措施。对22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实行全方位的调度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项目投资商解决手续办理、征地拆迁、投资环境、筹资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已开工的项目加快进度,尽快建成投入运营;手续办理完毕的早日开工,按进度要求完成投资;正筹备前期工作的抓紧洽谈和办理相关手续,早日

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理论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市、区政府对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决心十分坚定,但相关部门理论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工作中盲目性、随意性突出,影响了工作主动权的把握,突出表现在:①对怀化打造商贸物流中心的理论研究较少,定位不够清晰,优势梳理不到位,产业发展重点不够突出,目标不够明确;②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政策

和支持措施;③没有形成规范产业发展的决策和议事制度。

2.政府对商贸物流企业发展缺乏激励机制。近年来,政府对在建项目十分重视,服务机制健全,效果较好。但运营企业较少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对相关行业的发展缺乏规划与政策扶持,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某

个商贸物流具体行业的规划与行动计划。

3.部分职能部门职责尚未明确。目前商务、国土、规划、建设、环保、发改等部门对商贸物流业发展履行职能较多。但部分职能部门职责尚未明确,比如工业局对制造业物流、供销社对农资物流、涉农部门对粮

食物流和牲畜批发等行业的职责缺乏具体要求。

4.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按照规划,我区布设三大物流园区,加强三大物流园区平台建设意义重大。但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三大物流园平台建设还未纳入战略层面来研究。

第三篇:关工委对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内地富余人员向沿海地区急剧流动,这种转移和流动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工。近年来,**区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使得其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区外来工子

女就学现状,更好地营造外来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就学环境,构建和谐**,**区关工委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以及实地参观等形式,广泛听取部分镇、街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外来工及其子女、退休干部、热心该问题的各阶层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22场,座谈、访谈人数694人次。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外来工子女就学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当前全区外来工子女就学的现状

截止目前,全区外来工约2.65万人,其中处于教育阶段(含幼儿)的外来工子女8564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31.7%。其中:在校幼儿2086人,占全区在校幼儿总数12.5%;在校小学生5063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总数16.1%;在校初中生1415人,占全区在校初中生9.4%。这些外来工子女大部分布在江口镇、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梧塘镇等。如国欢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1093人,占总人数2854人的38.3%;江口镇石庭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95人,占总人数2571人的31%;梧塘中心小学有外来工子女788人,占总人数3046人的26%。面对这种现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历来认为,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仅是读书问题,而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问题,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生问题,应当责无旁贷地加以解决。目前的整体情况是,全区已经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具体做法是:

㈠部门重视,全面落实,为外来工子女就学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区教育局,把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逢开学伊始,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实行“三到位”。即:平等教育到位。实行外来工子女与当地适龄儿童同等的入学待遇和收费标准,建立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以防止无故辍学。简化手续到位。在提供户口簿、暂住证、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实行无门槛入学,即使上述证件无法及时提供,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子女先入学后补办,乃至变通,做到一个不少。投诉受理到位。区教育局在**电视台广泛宣传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并特别设置公示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近三年共收到投诉件16件,受理率达100%。同时,在教育部门直接指导下,各中小学围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注重贴近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就近入学、全员接收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接收外来工子女在当地学校入学。即:设校式,在外来人口密集中心点梧塘镇,利用原有的霞楼小学设立外来工子女学校,专门接纳外来工子女,解决了206名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区教育部门拟以此为示范典型向外来工比较密集的有关镇、街推广,再办若干所专为外来工子女入学的学校。设班式,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地点,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结合接收学校办学情况,单独设立外来工子女班级。全区共有2个学校设立2个外来工子女班级,解决了90名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随班式。对分散的零星外来工子女,实行属地就学管理,穿插随班就学。全区穿插随班的有6182名(不含幼儿)。

㈡学校帮扶,全力以赴,为外来工子女就学营造关爱氛围

相当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由于迁徙到新谋生地,环境迥异,缺少父母引领关爱,学习相对后进、甚至有一小部分性情孤僻。各级关工委、各有关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入手,大力营造关爱外来工子女的良好氛围。

1、帮思想。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采取结对交友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友善、充满亲情、弥漫关爱的氛围,帮扶他们过好思想关,树立信心。如:梧塘中心小学采取“2+1”结对形式,由一名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和一名品学兼优的本地学生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进行思想帮扶,做到多与外来工子女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进行家访。江口镇关工委大力倡行一名教师、一名本地学生和该外来工子女居住的户主与一名外来工子女结对,经常联系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帮扶促进。2008年开学初,安徽籍的四年级学生小林转学到该镇西刘小学,初入学时,他经常逃学,在结对同学小黄、结对黄老师和结对户主刘某苦口婆心劝导下,小林终于从游戏机厅重新回到学校。户主还利用小林在“家”的时间,经常给他讲故事、教他拉二胡等。小黄也经常与小林一起学习、打乒乓球、玩游戏等,以充实由于父

母失管造成的空虚,小林同学逐渐融入到全班同学之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2、帮生活。由于外来工子女的父母收入普遍较低,他们的生活比较困苦。学校针对这一状况,多方筹划筹资,帮他们度好生活关。如白塘中学和塘头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备足开水为寄午的外来工子女在学校就餐提供方便,学校食堂按照保本要求,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尽可能可口的饭菜。而

且还特别组织教师轮流值班,既保障他们安全,又为他们温习功课,取得了双赢。塘头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建立外来工子女扶贫基金6300元,资助3名贫困外来工子女。2008年上半年,该校关工委主动联系**医院,组织20多名医护工作者专门为该校外来工子女免费体检。国欢中心小学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集体庆祝活动,把学校、班级、同学的关爱之情送给每一位外来工子女。梧塘中心小学利用“六一” 节组织外来工子女开展专题活动,为部分外来工子女赠送学习用品及慰问金。2008年5 月28日,梧塘沁后小学举行庆“六一”外来工子女联欢会,有170多名外来工子女参加。市委书记杨根生带领市委、区委领导亲临会场,为外来工子女送来节日礼物及慰问金,给广大外来工子女极大的鼓舞。外来工子女纷纷表示,他们将加倍努力,学会做人,学好本领,长大报答社会,报效祖国。2007年春节,部分外来工子女因冰冻雪灾无法回家过年,三江口中学班主任、任课老师采用走访、短信、电话联系,把一句句问候,一个个祝福,送给来自各地的外来同学。该校八⑵班的刘老师把来自江西的小余同学接回家,与家人一道欢度新春佳节。2008年上半年,三江口中学除了用学校爱心基金资助外来工子女外,还发动社会有关人士捐助特困生。“5.12”四川汶川地震后,该校领导在第一时间慰问了20多位四川籍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免费提供他们与家乡亲人通电话,鼓励他们安心在校学习、生活。学校表示会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3、帮学习。针对外来工子女学习上的衔接不顺、知识漏缺等情况,学校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进行拉平补齐,千方百计地发掘特长、挖掘潜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七中教师充分理解外来工子女处境,结合他们自身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文体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第二课堂无偿为外来工子女补课,不断拉近与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他们上进心。在校就读的一批外来工子女在2007年学期末都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其中江西籍七年级学生林勇的成绩提高尤为明显,平均每科提高26分。三江口中学在做好全体同学教育管理的同时,特别针对外来工子女的这一新生群体,通过开展“六个一点”(即知晓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外来工子女系列活动,逐步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2008年上半年,该校组织外来工子女参观三江口水兵部队,过一日军营生活,感受军人风采,并举办“走进军营,学习军人”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有12位外来工子女获奖,其中四川籍的林丽同学获得了二等奖。梧塘中心小学构筑外来工子女成长的平台,积极鼓励外来工子女参加各种活动及竞赛,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生活的乐趣。该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外来工子女。2007年,西林小学的湖南籍李恩婷同学参加全区讲故事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江西籍龙红宝同学在全区运动会上获得垒球第一名,四川籍学生徐兰、唐丹同学品学兼优,在全区慰问地震灾区大会上发言。三江口中学围绕北京奥运会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塑造自信、自强、自律的健康人格,倡导外来工子女积极参与评选“阳光少年”(“自强自主阳光少年”、“诚实守信阳光少年”、“尊老爱亲阳光少年”、“勤劳节俭阳光少年”、“助人为乐阳光少年”、“敬业奉献阳光少年”)活动,有2名外来工子女榜上有名。

二、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从这次调研情况看,作为外来工的流入地的**,基本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有书读”的问题,为外来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各级各类学校能够顾全大局,服务中心,摒弃部门局部利益,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做了大量起步性、开创性的工作。外来工对**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帮扶基本上是满意的。但在调查中,从我委调研课题组的角度看,我们发现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管理机制薄弱。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社区之间工作开展不平衡。领导重视的、外来工密集的乡镇、社区工作开展要好一些,反之则差一点。虽然我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起步较早,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造成部分镇、街、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没有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摆上议事日程,只有上级推一推,才动一动。如:一些涉及外来工的管理部门重突击轻机制,一些学校重帮扶轻管理,一些镇、街重应付轻督促。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各类学校来讲,因为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信息不全、政府投入教育的财力人力不足以及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等情况制约,许多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二是外来人口不稳定,教育管理困惑。外来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极大地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外来工子女教育面临一大难题。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外来工流动缺乏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盲目性,而且外来工流动季节与教育学不尽一致,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各类生员增减心中无数,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调配学籍管理等方面困难重重,生员经常出现朝增暮减现象,且多数未能办理正常转学手续,各接收学校望而却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外来工子女来说,由于流动性大,造成接受教育不稳定性,面临着随时更换教育环境的现象,造成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所在学校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教育。一批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工子女,在父母工作稳定的情况下,无法升入本地达标高中,无法参加本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三是教育资源配置难,教育公平差距大。尽管政府、教育部门采取措施保证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但我们仍需要正视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论上、政策上对于平等教育权的认定并不完全等于现实中的教育机会均等,在未出现外来工子女就读问题之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就已经面临解决城乡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的平衡问题。近年来,由于外来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加,加之其流动性大的特点,其就读问题势必加剧原本存在的教育不平衡问题。从接收外来工子女入学的主体——城区及其各镇街中心校的角度看,由于接收外来工子女属于尽“义务”,本来容量饱和的学校再接收大体三分之一的外来工子女,实在无能为力,而且外来工子女学业基础相对较差、纪律性相对涣散等也造成学校管理上的难题,学校接收外来工子女积极性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工把自己的子女送往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就读倾向呈上升趋势,造成了生源饱和,师源紧张,教室爆满。如塘头学校每年只能接收200名学生,而外来工子女要求在该校就学的达400多人。江口、梧塘、国欢、白塘、三江口等中心校都存在类似情况。四是家庭教育未跟上,社会压力较大。调查中我们普遍感觉,一部分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因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累,对子女教育成长普遍存在顺其自然的思想,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过问,有的甚至漠不关心,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教育管理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形成了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盲区。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年龄幼小,让孩子独自一人上下学;有的孩子生病了也不及时照管,仍把他放到学校;一旦学校和老师有事找家长时,家长象断了线的风筝,很难联系,这样给社会、学校造成压力不少,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三、构建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教兴区战略,逐步实现我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迫切要求。促进外来工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实现由政策倾斜向统筹解决转变

外来工子女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将对未来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外来工子女教育不仅是读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因此, 解决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建议我区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来关心外来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切实增强抓好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区域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一系列倾斜,而且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的义务教育范畴,要有未雨绸缪的预先规划,统筹解决外来工子女平等教育权的问题。

2、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由部门负责向齐抓共管转变

适龄儿童入学完成义务教育,是所有少年儿童的宪法性权利。政府要为外来工子女实现教育权创造可行的条件,就必须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范畴,实行一体化管理。⑴纵向联抓,目标管理。坚持“外来工子女流到哪里,教育管理就做到那里”的工作思路,按照属地教育管理原则,把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的总体规划,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把这项工作列入教育部门、镇街工作绩效评估范畴。⑵横向联管,部门齐抓。要建立健全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镇街和社区、学校、公安派出所、工青妇、劳动、工商、税务、人才交流中心、流动人口管理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改变以往由教育部门的独立承办状况,要明确与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密切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从源头上核实外来工子女人数,掌握详细情况,像做“计生台帐”那样建立外来工子女数据库,使外来工子女教育纳入动态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掌握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主动权,消灭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盲点”。⑶关怀联建,人文激励。以人为本,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来工子女教学质量的调研;探索建立对从事外来工子女教育的教师和外来工子女的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外来工子女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心校、知名度高的学校与外来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进行校际结对交流,以进一步规范、提升其办学质量,建议有意识地选派师风师德高、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外来工子女集中的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

3、共享教育资源,实现由帮扶教育向公平教育转变

从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角度出发,外来工子女要接受公平教育,流入地政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从而转变帮扶教育的局面。⑴积极营造氛围,在消除歧视上做细。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积极营造友好地接纳外来工及其子女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全民意识,消除社会上对外来工及其子女不公正的歧视。在全区范围内宣传推广各地的先进做法,使外来工及其子女把**区视作第二故乡、安心发展、安心就读。⑵加大资金投入,在改善条件上做实。政府要把外来工子女教育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直接用于帮助外来工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外来工子女学校的硬件投入。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修理、更新现有教学设施。对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政策上资金上要倾斜。同时要引进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要扩大宣传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公益心和爱心的先进个人。⑶拓展教育内涵,在家庭引导上做真。以依托社区和接纳外来工子女的学校为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教育内涵,加大对外来工特别是农村家长的沟通、引导和教育。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大,如何提高外来工的自身素质,普及、强化、转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中家庭对学生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社区和接收外来工子女的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外来工及其子女与当地政府和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参与当地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他们真正热爱第二故乡,融入第二故乡,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4、积极调适疏导,实现由心理困惑向心理健康转变

大部分外来工子女背井离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一方面他们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凸现出的较强的独立性特点,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自卑与自尊并存,上进与消沉兼有。针对这些特点,作为直接教育的学校要努力寻求外来工子女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⑴健全帮困体系。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体系,以设立奖学金制度、困难帮助制度为主,辅以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资助方式,千方百计缓解外来工子女学习生活困难。各级各有关部门应鼓励督促有关企业特别是外来工较多的企业资助相关学校,解决学校办学上的经费缺口,支持学校接收企业外来工子女。⑵营造关爱气氛。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外来工子女的思想动态,掌握其思想脉搏,善于捕捉异常行为之前的一些异常情绪,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对我们产生信任感,消除心理屏障,在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因势利导地发挥人的自尊心的积极因素,在工作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从而促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同时要积极树立他们身边的在逆境中发奋成才的典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自强自立,树立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决心。⑶提高心理素质。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外来工子女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会他们善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减轻心理重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塑造健康人格。要建立外来工子女心理档案。实行个案跟踪,因材施教。针对外来工子女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通存在的问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对外来工子女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外来工子女的“爱心之家”,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给他们创造条件并指导他们加强心理完善的训练,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实践、完善自己。

外来工子女是一个动态的弱势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探索,让外来工子女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第四篇:城乡贫困家庭调研报告

城乡“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对策

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好城乡贫困家庭生活困难问题是解民生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转型步伐加快,除低保等常规弱势群体外,因疾病、意外事故等因素导致家庭支出巨大的新型贫困群体日渐增长。如何合理设置该类群体社会化救助项目,如何提升救助水平成为我们关注重点。为摸清我县贫困居民分布及困难程度,我局组织开展了“走万家、察民情、解民难”的活动,探讨解决其生活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一、“支出型”贫困类型与现状

据统计,我县共有有贫困人口XX万人,其中已享受城市低保XX万人,农村低保XX万人,农村五保XX万人,共占贫困人口的55%。现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已经基本解决了“收入型”家庭贫困问题。在我局组织开展“走万家、察民情、解民难”的活动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类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灾祸等原因,导致家庭刚性支出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而造成的生活贫困。这些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原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之后陷入困境,有限的收入难以满足刚性支出的需求,由于家庭收入超标又无法享受低保,他们实际处于社会救助的“夹心层”,往往比低保户更困难。

二、“支出型”贫困原因分析

从走访的XX户情况看,造成“支出型”贫困的有XX户,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因病致贫型,共XX户,占72%。这类家庭因其成员出现重大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药物维持,每月固定的医疗费用占据了家庭收入的大头,有的甚至出现吃药挤占吃饭的局面,形成贫困。如我县XX..二是遭灾突变型,共6户,占11%,这类家庭因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家庭支出过大,远远超出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如我县XX。特别是两个年幼的孩子幼嫩的皮肤被严重烧伤,惨不忍睹,因烧伤面积大,伤情特别严重,巨额的医疗费用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后续的治疗还寥寥无望,多亏有民政部门和社会慈善募捐的帮助,才缓解了唐汇军家暂时的困境。三是教育负重型,共9户,占17%,这类家庭因子女求学给家庭经济造成了沉重压力,往往出现交了学费难买米,形成贫困。要培养一个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学生还可以勉强承担,但要培养一个高中生或大学生就不堪重负了。我县XXX。全家经济收入来源有4亩茶,年纯收入6000元,靠种玉米、红薯、马铃薯养猪,过年才吃上肉。农闲时,在附近打些临工,用于日常开支。房子是乱石砌的墙,已成重度危房,报危改计划,因没有没有配套资金修不起房。女儿在一中读书每年生活费、学费、车费等,节约着用要15000元左右。为保障女儿的正常学习生活,他尽可能压缩各项生活开支,生活非常困难。

三、“支出型”贫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与现行救助制度的矛盾。目前城乡最低保障制度通常做法是,用一条最低收入线作为甄别困难人群的标准,低于这条线就可以享受低保待遇,根据申请人的收入状况,全部收入除以家庭人口,如果平均数低于当地保障线的,这部分人就纳入到低保救助范围里面,进行差额补助。同时如果这一家有就医、就学困难,都会参照他是不是低保,如果是低保就给予医疗和教育的救助。但现在碰到的问题是,有一部分人收入平均以后超过了“低保线”这一刚性标准,因此不能进低保,但如果这个家庭中有人突发重大疾病,一年支付十几万元的医药费,医疗支出就挤压了这一家的基本生活水平。像这样的人群,现在的低保制度是照顾不到的。

2、“支出型”贫困家庭的需求与救助标准的矛盾。我局通过采取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助学帮扶以及节日慰问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可能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给与了帮助,但这种临时性的救助方式、救助标准明显偏低,而且具有太多的模糊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只能缓解“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困难,很难起到应急救难的作用。

3、“支出型”贫困家庭与救助及时性的矛盾。“支出型”贫困家庭往往都是因突发灾祸无法继续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一旦家庭发生突发事件,家庭支出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致使家庭收入远远无法应付支出的增加,很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救助。但目前的救助远远还没有这种能力。

四、“支出型”贫困救助的对策建议

1、建立“支出型”贫困家庭综合救助办法。一是要对家庭刚性支出、家庭收入核实标准进行明确界定。二是要明确“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认定条件。三是经认定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参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实际生活水平达不到低保标准的家庭,差额部分发放生活补助,并相应纳入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及助学范围。

2、设立“支出型”贫困家庭专项救助

第五篇:关于城乡统筹工作中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城乡统筹工作中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乡镇城镇化扩张,工业集中区推进,乡镇面貌一新的背后是大量耕地被蚕食,耕地面积锐减;现行货币政策安置方式无法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失地农民生存难以为继;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要地农民呼声与日俱增,引发深层次矛盾,诸多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总之,解决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农地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探索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保护耕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合法利益大有裨益。

一、存在问题

(一)土地纠纷颇多

“七种八养九行当,种粮是个亏行当。”这是前几年农民种田难以挣钱甚至赔本的真实写照。在粮价低迷,土地效益低下,税费过高情形下,许多农民忍痛放弃土地。如今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国家惠农政策出台使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与此同时,以土地上利益纠纷引发诸多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上缺位。主要情形有

⑴昔日撂荒失地农民如今要地。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纷纷走南闯北,抛妻别子涌入都市“淘金”寻求致富路。举家外出打工农民或他因无力耕种,农田被撂荒未流入他人。这样撂荒农田被一些农民“拾田”耕种。如今种田划算。失地农民为要地三番五次向镇村反映,而占地农民也不愿意出田。同时,乡村干部认为,以前土地效益低下时农民选择打工不愿意种田,苦口婆心劝说耕种也无济于事,最终不得不找人耕种。现如今,眼见粮价上涨要地,哪有这样便宜的事呢?

(2)昔日外出打工农民返乡要地。外出务工农民将无力耕种的农田交给亲朋友邻代耕代种,也未办理任何手续,这为日后因土地的权、责、利而发生纠葛埋下“伏笔”。在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况下,农田多数是无偿流转,此前,农村土地流转往往不规范。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因家庭缺乏劳动力致使农田弃耕,从而请人代耕,往往只是口头约定的“口头协议”、“君子协议”,未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农民在农田收益低的情形下,将农田交给种粮大户及其它农户代耕,耕种双方权、责、利可分为两种情形:种情形是无偿的,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不找”,转让方农民无须向代耕户付费用,而代耕户也不付任何报酬给转让方,而农业税由代耕户交纳。另一种情形是转让方农民倒贴一点钱给代耕方。在粮价低迷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即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也未经司法部门公证,合同往往失范。而如今,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对农业许多优惠政策,譬如减免农业税费、降低农业税率、发放粮补、早稻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感受到现在种粮很划算,弃耕农民要求讨要农田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因而事后往往因土地流转合同失范发生纠葛。

(3)农村人多地少户口要地。前几年,由于种田效益不明显,甚至赔本。农民不愿意多种田。这样农村形成了“有田无人种”的窘境。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农业反哺的政策出台,粮价上涨,让农民喜上眉梢,一些农民深感还是种田划算。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村组人均耕地不均衡,加上前几年农村计划生育管理落后,超生人口在地改时未分到田。这样一些家庭就形成人多地少。人多地少少户要求调整农田和弃耕户要求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往往因土地利益与村委会及其它农户发生纠葛。

2、管理上越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村集体组织的承包经营。”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农业收益低下及农民对土地关爱程度偏听偏低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农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如资金、技术,租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进行集中成片开发,发展规模经济,而村委会往往越俎代疱,将外出务工农民弃耕承包田全部或部分收回调整重新对外发包,在农民不知情下越位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农民要地,而企业和种田大户则认为,自己在税改前签订合同,是“合法”的。在越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田大量向企业集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占用农田进行种花植草,使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加剧了要地农民与其之间矛盾。在农村,当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时,就产生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越俎代疱代替农民签订合同,履行发包方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尊重农民个人意愿。而在操作规程中,未经农民同意越位代签合同,很难保证农民自身利益。

3、管理上错位

市场经济下,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无力耕种,有的农民过去长期拖欠税费。有的村委会以村民“你自己不尽纳税及挑圩筹资义务,还享受什么权益呢?”为由,强行收回农民手中的土地重新发包给其它农户耕种,收取一定费用。另外,有的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低价收回外出务工农民土地,高价发包给一些企业或业主种植苗木、花卉,违背了现行国家政策。

(二)乱占、圈占,浪费土地问题始终未解决

我国是世界上人地矛盾最尖锐、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粗放利用还在延续。我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不朽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问题严之又严,高瞻远瞩,相继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紧守这一条耕地保护“红线”。是历史和现实的客观需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但近年来,我国各地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之势,许多乡镇城镇化面貌日新月异,千百年来农民习惯于的“乡土社会”正转型为“城镇社会”,对于不少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发展小城镇无疑是一个“大战略”,同样具体到每个小城镇的建设也有个“战略问题”。这就是在每个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耕地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小城镇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任务,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耕地,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把美好家园献给人民群众。土地是最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但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乱占耕地在农村还依然普遍存在。个私企业异军突起,无疑要占用农地,同时势必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农村“空心村”存在,农民建房弃旧建新,造成村庄渐渐向外扩张,侵占农田;更有些地方本着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的观念,发展经济就打土地主意,依靠土地作交易,造成耕地锐减。

(三)失地农民问题成为日趋严峻的问题

土地承载着农民诸多希冀,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功能,如土地为农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一种商品,由于价格上涨具有增值的功能,农民子孙后代对土地拥有继承权。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农民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梦想被击碎,农民失去集养老、就业、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土地后,却不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社会保障。在现行征地货币安置方式中,失地农民极易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新的城市贫民,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补偿,其补偿标准虽然相对于过去也“水涨船高”,但与土地非农升值相比,差之甚远。计划经济下的一次性补偿,其标准低,不全面,一旦补偿费用光,生活无保障,农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对补偿低,农民反映强烈,不愿田被征。另外农村土地在被征过程中存在着同地不同价现象,乡镇之间相比,有的每亩5000元,有的仅3000元。其补偿标准地区差异悬殊。千百年来农民信奉“不患寡就患不均”,因土地补偿标准差异,诱发农民攀比心理。

二、成因

(一)农民要地的背后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滞后

农村土地流转无序、失范现象。一方面有农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识。村委会、乡镇越俎代疱替农民签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为农民土地承包服务的中介机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相关条文也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村委会将弃耕田、农村死亡五保户承包田收回向人多地少户发包,或成片“反租倒包”给企业、种田大户时,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为增加集体收入等因素。但土地流转中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事实上,倘若有个能站在农民立场,以同一个声音为农民服务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这样势必公正、公平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

土地产权又称土地所有权。土地产权其含义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对土地占有、处分、使用、收益的权利。土地产权是物权的一种,它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客体是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经营、管理,已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营组织经营、管理”。事实上,法律对农村土地阐述只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根据《宪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通过承包获取了土地使用权。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实际上不明晰,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所有权主体缺位的所有制,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向企业、种田大户、缺田户集中时,就产生村委会或乡镇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协议现象。同时征用土地过程中,农民作为承包人和经营者,却不能参与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这实际上极易造成交易双方主体缺位,农民的合法利益受损。

(三)变味的政绩观,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的误区未走出

在一些人头脑里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思想误区,种粮食农民永远富不了,要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就要多上项目,就要用地。而在现行干部考核中,“政绩就是硬道理”成了干部升迁的硬杠杠,要出政绩,得干几件显山露水的政绩工程,这样马路宽起来了,楼房高起来了,干部形象却在百姓心中矮起来了。经营城市,使城镇面貌一新,但极易形成占地——收益——再占地——再收益的恶性怪圈,致使保护耕地“红线”成了“弹簧线”。农村城镇化,地从哪里来?这已成为农村城镇发展面临一个具体而又现实不容回避的问题,寅吃卯粮经营城市即经营土地,用光子孙后代资源,其后患无穷。

(四)征地制度上的缺陷

对被征地农民安置的方法通常有三种:首先是土地换就业;其二是失地农民集体负责安置;其三是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下,乡镇企业纷纷倒闭,采取前两种安置方式不可能实现的。通常情况下采取货币补偿方式。农民征地得到的补偿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地补偿,标准为该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二是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年产值的4-6倍;三是被征用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实际上对征地农民是按前三年农业的平均产值计算,未按照市场交换所实现。失地农民的补偿犹如企业买断工龄,工人们往往享有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实质为失业。农民拿来到手的一亩地三、四千元补偿,对农民生计来说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长久生活。其中还不乏乡村层层盘剥、扣压、占用。其实,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表明: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基本形态,即村集体农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和乡镇农民集体所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三种形态的集体所有权主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拥有的土地权利不因为行政隶属关系而有等级之别。因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集体享有获取征地中衍生的土地效益。

三、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其目的就是促进土地资源开发,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然而由于随意终止承包合同、越位收回农民土地,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已上升为农村主要矛盾。因而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农民利益,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

1、把好“三关”,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1)申请关。承包土地农户或单位、个人需要土地流入、流出,必须由个人或单位向承包方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时需要注明流入、流出的条件、地类、面积及流转形式,在双方协商一致基础上,经发包方同意后,签订书面意见,真正做到有据可查,避免日后因土地流转发生。

(2)合同关。对流转土地,经双方协商后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规范管理,切实保护依法形成的土地流转关系和农民土地承包权。

(3)登记关。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由承包方向发包方所在地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登记。乡镇两级对土地流转情况做到准确记录和反映土地流转情况,并实行土地承包动态管理。

2、立足“四化”,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1)农村土地承包长期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土地流转的主体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和其它经营单位,客体是土地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所以承包权的物权化并不排斥经营权的流动。党中央提出土地延包30年不变,其核心是保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因而以立法的形式给农民吃“定心丸”,避免任意削弱、剥离农民土地承包权。国家用法律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同时也让农民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2)土地流转市场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乡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多渠道收集供需信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农经部门统一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并加强合同监管,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使之能代表农民利益,给农民“国民待遇”,并对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合同纠纷,做到及时处理,规范调处。

(3)土地流转高效化、形式多样化。应该看到土地延包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在外务工经商农民不愿意种田或多种田。这部分农民在外向非农产业转移,出现部分农民务工经商无暇顾及承包地,同时这些农民也愿意将农田转让出去。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但各地可因地制宜,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出让、转包等流转形式,对农民自己因需要调整土地也应支持,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基本以自愿、互利、有偿为原则,实行农村土地流转高效化,打破所有制、行业的界线,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的流转机制,达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目的。农村土地流转可采取的形式有:[1]①转包。指经承包方同意,原承包人将自己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转给其它农户、单位,转包后土地承包关系不变。②转让。指经发包方同意,承包人自愿将部分或全部土地及原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一并转让给其它农户、单位和个人,由新承包方代替原承包人履行承包合同,转让后原承包关系转让。③入股。指承包人以自己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折股加入股份制功股份合作制经营,风险共担,利共享。④租赁。指承包方将其土地经营权单独或随同地上附着物租赁给其它农户、单位或个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租赁不改变原承包关系,租赁双方只有租金收取关系。

(4)土地流转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农村土地流转走上依法管理轨道,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及土地流炜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党的农村政策依法落到实处,使群众反映的土地中“焦点”、“热点”问题得以及时处理。

(二)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

耕地锐减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近年来,乱占耕地,土地利用率低也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虽然国家整治土地市场已取得成效,但保护耕地依然是任重道远。应该看到,国土资源管理,它不仅是保护资源的行政执法工作,且是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工作。(1)在严格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努力行使宏观调控多项职能,守住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各项建设用地,不得改变规划用途。总之,农村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因此,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从而达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多途探索和开辟新的补偿方式,使用权失地农民与城里人一样拥有同等待遇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权益保障及就业。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对象特征,实行差异性保障。18周岁以下,他们需求体现在教育权益上保障。18周岁-50岁左右失地农民,短期面临的是就业,长期则是怕生病。50岁以上-60岁,转移就业是难于上青天,他们缺乏青年身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叶落归根思想,对生活保障具有强烈需求和渴望。60岁以上的,体力丧失,风烛残年,盼望过上安稳的幸福晚年。失地后面临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要求对生活、疾病、养老保障。一次性贷币补偿安置“一发了之”,并没考虑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保障作用,政府责任所在就是开展失地农民岗前培训,建立失地保障举措,解决后顾之忧,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望。

(1)各地要学会用“加法”来为失地农民增加收入,就要求抓好失地农民素质培训,通过政策倾斜加长失地农民就业的“短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是获取高收入的可靠保障。对此政府要根据失地农民素质状况,按不同行业、工种,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拓宽失地农民打工空间,对年龄大、文化低的进行短、平、快的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对具有初高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培训时与大中专学校“联合造舰”,进行电脑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服装加工等技能培训,使他们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即需要什么工种?用工单位和企业开出“订单”,政府随即开出“菜单”,选出符合要求的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再向企业输送、推介,而培训失地农民的“阳光工程”和联系费用则由政府“埋单”,不增加失地农民任何负担。(2)对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采取征购方式,提高补偿标准,充分考虑土地作为财产的市场价格及农民人去土地后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3)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险,使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有所教,既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稳定思想情绪,又保证社会的安定。(4)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扩大失地农民进进城务工就业渠道,为失地农民进城居往,经商创造条件。

下载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鹤城区城乡就学问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城乡教育失衡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乡教育失衡问题的调研报告 叶县辛店镇中学 张晓伟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然而,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却呈现出失衡日益扩大化的苗头和倾向,......

    2010年关于城乡统筹工作中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乡镇城镇化扩张,工业集中区推进,乡镇面貌一新的背后是大量耕地被蚕食,耕地面积锐减;现行货币政策安置方式无法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失地农民......

    调研报告: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和对

    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城乡低保是一项群众拥护的民生工程,但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仍有一些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城乡低保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主......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

    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大家会写了吗,不会的话可以参考一些范文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一、基本工作情况 **......

    城乡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支出型”贫困家庭开展救助的调查与思考城乡低保制度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收入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健全,在低保制度保障......

    城乡环卫一体化调研报告

    昌乐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调研报告为搞好城乡环卫托管,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我们与县经管局、城管执法局、园林处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小组,对全县各镇(街、区)的农村......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