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双创”活动水平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不断提升“双创”活动水平
XX中心社区距县城以南22公里处,子安公路横穿而过,是子长县通往市区的南大门,近年来,该社区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双创”工作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四个不求、四个但求”即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大变但求方便,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原则,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卫生乡和创建省级文明乡目标,中心社区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社区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实现了政治、文化双丰收。
一、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到位。一是宣传到位。子安路开工建设以来,我乡先后三次组织乡村两级干部、科学发展示范户、人大代表等赴旬邑、黄陵等县区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及建设标准办法,广大群众都能知晓、理解、支持新农村建设,统一了全乡上下的认识,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二是规划到位。多次邀请县主要领导,包村部门领导,新农办领导及兄弟乡镇领导指导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奠基、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全乡11个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责任到位。乡党委确定了11名领导各包建一个村,各村都有
驻村干部,乡上主要领导分抓两个重点村并划片包干,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制度,有效地将责任落到实处;四是督查到位。坚持日报到,每天通报进度,及时督查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保障措施到位。中心社区成立了专门的材料供应检查组、后勤服务组、环境保障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力保障,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同时,还统筹抓了以草畜业为主的产业建设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口粮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在全乡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保证新农村建设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各村结合村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路障、清废旧房屋,改水、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改房)为主题的村容村貌整治。截止目前,全乡共整治院落1355座,改造粉刷窑面、挽花栏1186户3944孔(间),公路沿线堰畔4200米,新修围墙960处4500米,硬化公巷80条2700米,新建休闲娱乐广场10个,新建双翁漏斗厕所650多个,营建花池3600平方米,新建沼气80多口,清运处理垃圾230吨,绿化道路18.5公里,栽植行道树10000株。
二、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全力实施“双创”工作
(一)抓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向上的精神氛围。近几年来,XX乡全力打造和谐农村文化,彰显农村新生活。XX中心社区从2008年开始多方协调资金先后投入60多万元,修建群众文体休闲广场9
个,高标准乡文化站一所,占地面积达220平方米,现藏书1800多册。在XX村组织了一只40多人的老年健身队伍,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狠抓“百里生态、文明示范带”创建工程。一是绿化工程。投资20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抓好沿线10个村的阳背面山体绿化工程,并全部栽植侧柏、油松等常青树,投资5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完成了子安路沿线全长21公里道路绿化,栽植传扬、油松、花冠等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树种20种,共栽植20万株;绿化庙宇23处,共栽植侧柏18000多株;积极协调资金10万多元,美化、绿化中心学校校园及操场;清明前夕开展了“我为XX种棵树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在河道沿线种植柳树5600多株。
二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彻底清理子安路沿线的石堆、土堆、粪堆、柴堆1000多吨;清理公路沿线的墙体和电杆上乱写、乱画、乱张贴非法广告3次。
三是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文明村民学校,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寓教娱乐的活动。组建宣讲队,就当前形势、法律法规、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深入村组进行宣讲5次,开展健康教育3次;广泛开展文明生育及妇女健康教育、普查4次;开展科技培训和优化产业的相关培训6次。
四是产业发展工程。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心社区加大农业补助力度,每翻一亩地补助50元,并补助化肥2袋、地膜5公斤,种子价格的一半。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王家圪崂村300多亩和老草湾150亩薄壳核桃园进行了覆膜,翻地等管护;对新栽的500亩果园进行了科学管护;在刘家俭、刘家园则村育“新秀”西瓜苗14棚,甜小瓜3棚,棚均收入可达3.5万元,在刘家园则、XX村新建山地蔬菜大棚15座,全部种植西红柿,在李家川、王家圪崂村恢复旧棚8座。
五是集镇街道建设工程。一是硬化主次巷道1800米,铺设行道砖3000多米,硬化人行道2000平方米,修下水道680米,安装路灯35盏;二是投资10万元配套了李家川、中庄、刘家园则、刘家硷、XX、张家崖窑、西山沟7个村的广场健身器材、宣传橱窗等基础设施;三是按照“一街一品”的绿化方案,栽植合欢树80株、垂柳60株。
六是环卫建设工程。新建垃圾屋5个、排放垃圾桶80个,新建公共厕所4个,垃圾填埋场10个,雇佣保洁员11人,同时还制定了《保洁员管理制度》,定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查。投资1万多元,为保洁员购买了衣服、环卫工具及劳保,要求对辖区垃圾进行日产日清。
(三)抓生态,改环境。围绕“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对王家圪崂至老草湾、李家川至降沟等五大生态环线示范区进行补植管护,继续巩固和扩大“三北”防护林栽植面积。通过统一上劳、统一调苗、划任务、包面积、干部蹲守扛死肩的办法,大力开展造林和补植补栽,五大流域已全部得到治理,没有空白地块。目
前,五个大流域共新栽树苗8万株,补栽树苗13万株,新增治理面积500亩,形成了石家山至老草湾、降沟至李家川两大流域生态流域治理示范区。
如今,放眼去看XX中心社区,一排排窑洞明亮、整齐;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一户户农民幸福、和谐„„。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幸福的新XX展现在大家眼前。
第二篇: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目前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政府管理领域,许多国家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推动了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我国现在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第一,发展电子政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和理论、制度、科技等全方位创新,其中政府管理创新起着保障、推动、示范的作用。而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形式,通过推行电子政务,能够有效地扩大政府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提高社会信息传播效率,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改善社会管理运行模式,推动社会管理流程再造,形成对社会创新的示范效应。因此,发展电子政务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二,发展电子政务是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些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后推进信息化的,而我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同时推进的双重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任务更为艰巨。电子政务既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又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信息网络技
1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在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发展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正处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为社会、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优质、方便的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电子政务建设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便利条件。在当前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应当围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构建服务型政府这条主线,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形成规模,基本能够满足电子政务应用的需要;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综合效益逐步显现;政府网站体系初步形成,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政府网站已经成为联系公众、企业、社会的桥梁和窗口,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各级公务员信息技能明显提高,利用电子网络提升了行政能力。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软件、硬件基础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重要核心业务系统为突破口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从部门办公自动化、普及政府网站和重点业务电子化,开始步入深化
应用、突出效能、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阶段,正在由技术导向向业务需求导向转变,由被动跟随式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由纵向建设为主向纵横协同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电子政务对各级各类政务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较为有限,综合服务能力尚待提高;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不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协同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不高,集约发展能力需要提升;电子政务发展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制于少数跨国公司,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愈加突出。这些情况说明,电子政务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大力推进和提高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为电子政务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几个重大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目的。发展电子政务是手段,抓好电子政务的应用才是目的。要树立科学的电子政务发展观,把发展电子政务真正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用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价,提高利用效率和应用效果。二是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发展的道路。电子政务建设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各地各部门特点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道路。要做到低成本高效
率,关键是建设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电子政务、“跨部门、无缝隙”的协同电子政务、突出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以人为本的政府门户网站。三是进一步明确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要认真总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深入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制定新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重点研究解决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等关键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原则。坚持使用重于建设,着力提高电子和政务的融合发展能力;坚持制度重于技术,着力推进制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坚持国内技术重于国外技术,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内部的创新动力重于外部的技术条件,着力激发从领导人员到普通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使用和创新的热情,消弭“数字鸿沟”。五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重点。深化以服务为导向的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大幅提高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根据轻重缓急和工作基础,重点推动就业、医疗、教育、人才服务、社会保障、交通、纳税、工商登记等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电子政务服务。中央和省级电子政务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应当突出提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能力,地市县级基层重点加强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平台上移、服务下移”,更加重视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做到电子政务服务的“零距离”。
第三篇:不断提升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创新思路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全县农村基层党
组织建设水平
中共秦安县委副书记 程江芬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组织者、推动者,也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秦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探索和研究新形式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成为一项值得商榷的重要课题。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于4月上旬分别深入莲花、五营、陇城、王尹、魏店等乡镇,采取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乡村干部、群众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形成了自己几点不太成熟的意见。
一、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组织广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入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近几年,县委高
事创业的激情和带领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如莲花镇冯沟村,凭借其较好的区位优势,村党支部带领一班人,抢抓国家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农业综合开发、异地搬迁等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近两年来,为全村争取资金691.5万元,在全县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果园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全村70%的农户接入了自来水,电话、电视普及率达到98%,农民平均从果品中获得的收入达到1200多元,宏义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也是该村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龙头企业。村党支部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二)国家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的投入,进一步巩固了广大农村基层政权的地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基层政权建设越来越重视,县上把村级阵地建设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来抓,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驻村、部门单位帮扶联村等制度,以乡村统筹、项目带动、单位帮扶、群众捐资、学校带建等形式,先后投入了465万元,新建了102个基层规范化阵地。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整体功能。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
(三)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干部的工作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按照“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管理规范化,考核科学化,待遇保障化”的目标要求,从健全完善村干部职
市、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灵活下载农村党员群众最需要的教学资源课件,精心设计最适合农村实际的教学“菜单”,制作成教学资源目录,由乡村两级党组织在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资源目录中挑选党员干部群众最需要的内容组织教学,有效解决了培训效果不突出的难题。年组织培训党员8000次以上,受训党员群众100万多人次。通过培训,开阔了农村党员的思路,拓宽了视野,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增长了本领。如王尹乡王新村,虽然该村交通条件不便,耕地面积中平整的地块不多,但通过多次组织学习,观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实用内容,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征求村民意见,积极在全村实施了全膜玉米种植、果实套袋等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使全村全膜玉米种植户均达2亩,果实套袋120万个,新建优质果园1200亩。同时,村党支部大胆解放思想,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至目前,为全村争取各项投入达62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领导班子建设不够“强”。当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有的组织生活开展不经常化,出现了瘫痪半瘫痪状态,班子软、懒、散的状况比较严重。基层组织普遍表现出班子老化、文化素质
部只想着自己致富,没有想到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导致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第三,集体经济发展不够“快”。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村级集体积累少,甚至是“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党组织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县乡村经济发展缓慢表现得尤为突出。各村党支部抓发展、抓经济、抓集体积累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点子不实。除城区和城郊部分党支部外,全县乡镇中大多数村的村集体积累为空白,甚至一些村债务较大。同时,村党支部也没有很好地抓住行业协会的作用,绝大多数村仍然“单打独斗”,市场连农户、信息连销售、产品连基地、规模连效益的机制没有很好的形成,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民主政治推进不够“好”。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虽然制定了办法,强化了措施,认真落实村民代表会议、村干部评议考核、党务村务公开、村财乡管村用和村级财务审批等各项制度,但仍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工作上存在“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凭自己喜好用人办事。一些村党支部没有严格按照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涉及到村民利益的具体事务则不经过支委会、党员大会或村民大会进行表决,村务不公开,甚至个别村支部对提出异议的村民进行打击报复,下情隐瞒,上情积压,许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便梗阻在这一层,拔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增强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要积极探索在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企业家中选人兼任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实现既引才、引智又引项目。要着眼于增强乡村干部队伍领导发展经济能力,积极探索实施“村村大学生”工程,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派一批懂经济、善管理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提高村干部整体文化水平和科技素养。要分批次、分类型地从县直部门单位中选派一些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充分利用县机关干部宽阔的眼界和活跃的思维,为乡村工作注入一股新鲜活力。同时,要加大对乡村后备干部的培养,逐步建立村级班子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办法,采取滚动式管理,不断增强村级后备干部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要注入新活力,打造一支好队伍。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群众拥护的村级干部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源泉。
一要创新形式,强化教育。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要以县、乡党校为阵地,丰富培训内容,延伸培训层次,拓宽培训渠道,大规模地培训村级干部队伍,大规模地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兴农富民的能力。
二要创新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管理制度,是确保村级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条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基本制度,深入开展“双承诺、双公开、双评比”活动。要建立村级干部考核、考评和
二要因地制宜选好路。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经济实力。要整合项目资源和资金,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要充分发各自的优势,紧紧围绕林果业、养殖业、劳务、旅游等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化的农村特色产业。力争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第四,要落实新要求,完善一套严制度。适应形势任务新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推动农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扎实有序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
一要建立健全党务工作制度。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农村基层党务工作内涵不断拓展、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要针对农村基层非公有制经济日益蓬勃发展、党员构成复杂化的实际情况,着手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探索推广“支部+协会”、产业链上建支部等党组织组建模式,理顺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促进协调运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三会一课”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的活动的实效性。
二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要立足农村实际,着力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要大力弘扬解决问题在一线、推进项目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干部考察在一线等“四个一线”工作作风,有效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等制度,为其解决后顾之忧,有力调动基层干部积极干事创业。
第四篇: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
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
祖明远
调查背景
“5 12”汶川特大地震,把四川农村许多地方变成了重灾区。如何在悲壮中激发起奋进的力量,借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使之上档升级,这是摆在许多重灾区面前的共同难题。从百废待兴的地震重灾区到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样板,都江堰市只用了3年时间。在破解共同难题中,都江堰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这些探索,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就此,记者日前赴都江堰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4月的都江堰市,田野乡村处处春光无限。无论是向峨乡规划连片的万亩猕猴桃园,还是茶坪村舒适便捷的乡村连锁酒店,无不散发着浓浓春意,已经完全看不出地震曾为这里带来的伤害了。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借力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在农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着手配套产业建设,快速走出地震的阴影,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达到一定水准后,如何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做法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做强做大产业作为关键的支撑点。”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如是说。2010年,都江堰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28.46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6.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如同这醉人的春色,新农村建设给都江堰市整个乡村带来活力无限。
特色的产业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现场:
在向峨乡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前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果园依山就势连绵成片。曾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种植业如今走上现代化的产业之路,通过规模种植和品牌化经营,该乡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打特色农业品牌。现在都江堰猕猴桃已先后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都江堰新农村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农村建设内容繁复,千头万绪,就如一张网。在都江堰市农发局副局长徐兵眼里,从交通建设到土地流转,从村容村貌整治到基层民主建设,无不囊括在新农村这一概念中。在众多工作中,都江堰市特别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主线。
大力发展产业,已经形成共识,但发展哪些产业,却颇费脑筋。“要打造和推广都江堰造的高端农副产品,利用精细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在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上大做文章。”都江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熊先祥说。
依托科研院所,通过引入四川农业大学等战略合作伙伴,制定人才吸引优惠政策等手段,都江堰市搭建起了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平台,不断研发推广新品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智力、技术支撑。
科学规划,狠抓示范基地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了10个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村民集群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业,走规模化种植路线。以翠月湖镇五桂村为例,目前已建起了一个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包括120亩食用菌栽培大棚,以及菌种繁育场、发酵料堆场、覆土消毒房等全套配套设施。通过深加工,该村出产的高端食用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民收入也同步增长。
每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都是不断传播推广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的“播种机”。以基地为纽带将农户团结带动起来,一方面壮大了现代农业规模,另一方面也搭建起了农民增收的新平台。
由特色基地这个点进而集聚成农业产业这条线,都江堰市巧做“加法”,农业产业化向着全域拓展。通过彭青线、沙西线等“四横三纵”骨干路网将各特色基地穿点成线,形成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共涉及12个乡镇,耕地面积达1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覆盖农业人口19万余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4%。以特色种植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正成为带动都江堰农村发展的火车头。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现场:
在天马镇焦家院子农房重建点,公路旁的油菜花在阳光映照下黄得耀眼。一栋栋风格相仿却又各具特点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整洁平坦的小路贯穿整个小区,统一入户的天然气、自来水、光纤一应俱全,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农村住房的印象。
在地震中,都江堰城乡房屋受损严重,房屋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重建新家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都江堰市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化危为机,创造性地推出“农村住房重建十大模式”。通过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住房重建有机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对接,真正将农村资源转变为资本,一举将都江堰市农村住房建设向前推进了20年。
借灾后重建契机,都江堰市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年内全市累积投入国省县乡村道路建设总资金60.53亿元,改扩新建道路里程超过震前历年总和,目前村村通柏油路,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新农村的“发展之路”。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以往因基础条件制约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幅度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同时,更直接推动了都江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要有新产业。以打造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都江堰市在着力营造自然景观的同时,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借助川西平原风光精心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拓展了一条新路。
以大观镇茶坪村为例,新建的公路为深居山区的旅游资源打通了出口,而依托重建住房构建的连锁酒店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茶坪村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主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12元。地震前全村只有7台机动车,现在村民私家车数量已达50多辆。
良好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使都江堰的农村小区也有了城市气派,城乡差别在这里几近消失。
创新的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故事:
都江堰市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民主权利,创新村级治理机制,对村级事务的提议、执行和监督形成了“提出议题、审核议题、公告议题、讨论议题、表决议题、公告决定、执行决定、监督反馈”的“八步议事法”,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简单的八个步骤,从程序上纠正了以往农村基层治理的随意性,有力保证了基层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生产逐渐走上轨道,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之后,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依法规范和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震前开始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确权颁证和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确定了一整套民事民定的思路和办法,调动村民议事的积极性。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为方便村民议事的“八步议事法”应运而生,在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促进和谐、消解矛盾、推动进步的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也是地方发展的‘助推器’。灾后重建中,广大群众创造性地探索出了12种城市住房重建模式和10种农村住房重建模式,加快了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进程。基层民主的发展,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发展干劲更足了。”刘俊林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治理机制创新的效果。
在农村确权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格局初步具备的情况下,都江堰市还将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乡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资产量化,将股权分配给集体经济的各个成员,使利益链条和利益分配格局有机联系起来,既能激活农村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又能进一步强化对乡村干部的监督,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良性的制度架构,创新的治理机制,将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新农村要有新产业。以打造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都江堰市在着力营造自然景观的同时,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借助川西平原风光精心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拓展了一条新路。
以大观镇茶坪村为例,新建的公路为深居山区的旅游资源打通了出口,而依托重建住房构建的连锁酒店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茶坪村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主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12元。地震前全村只有7台机动车,现在村民私家车数量已达50多辆。
良好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使都江堰的农村小区也有了城市气派,城乡差别在这里几近消失。
创新的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故事:
都江堰市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民主权利,创新村级治理机制,对村级事务的提议、执行和监督形成了“提出议题、审核议题、公告议题、讨论议题、表决议题、公告决定、执行决定、监督反馈”的“八步议事法”,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简单的八个步骤,从程序上纠正了以往农村基层治理的随意性,有力保证了基层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生产逐渐走上轨道,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之后,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依法规范和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震前开始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确权颁证和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确定了一整套民事民定的思路和办法,调动村民议事的积极性。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为方便村民议事的“八步议事法”应运而生,在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促进和谐、消解矛盾、推动进步的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也是地方发展的‘助推器’。灾后重建中,广大群众创造性地探索出了12种城市住房重建模式和10种农村住房重建模式,加快了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进程。基层民主的发展,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发展干劲更足了。”刘俊林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治理机制创新的效果。
在农村确权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格局初步具备的情况下,都江堰市还将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乡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资产量化,将股权分配给集体经济的各个成员,使利益链条和利益分配格局有机联系起来,既能激活农村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又能进一步强化对乡村干部的监督,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良性的制度架构,创新的治理机制,将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探析: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能单纯依靠外部“输血”,更要善于从农村、农业、农民内部入手,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市,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灾后重建中,都江堰市化危为机,利用政策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种种契机,又使新农村建设大大推进了一步。其关键之点,在于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活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厘清产权,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农业产业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依托产权制度改革打通资源通道,创造出 “农村住房重建十大模式”,大幅度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创新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从而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和谐的内部环境。正是因为抓住了改革这个根本、农民这个主体,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之路才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顺当。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