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提升组织部机关自身建设水平
不断提升组织部机关自身建设水平
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组织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岱岳区委组织部以建设“三服务两满意”组织工作体系为根本,以开展“讲重作”活动为总抓手,紧扣工作实际,突出创新特色,以活动的大开展推进思想大解放、素质大提升、工作大促进,在部内形成了一心一意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风气,推动了全区组织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把握主题,创新载体。为把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有效、更加贴近实际,岱岳区进一步拓宽活动思路、丰富活动内容,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创新活动载体。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订了活动的实施意见,集中开展好“六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百村千户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活动、开展一次党性实践锻炼活动、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活动、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举办一次专题演讲比赛、建成一条组工文化长廊。并要求全区组织系统切实做到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既有常规活动,又有创新内容,使整个活动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施意见制定了《任务分解表》,对活动的目标要求、工作标准、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等进行了明确,使整个活动做到件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定期有督办,任务能落实。搞好结合延伸。将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与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相结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同时,采取“两个延伸”(集中学习纵向延伸、讨论活动横向延伸)方式,将乡镇(街道)分工书记、区直单位分工负责人,村党支部负责人、组织委员纳入参学范围,注重加强督查指导,确保了学有所获。
强化教育,提升能力。针对少数组工干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够强、能力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问题,确定“能力提升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能力提升实践活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优化知识结构。编印下发了《讲重作学习实践活动学习材料》,采取讲学、述学、考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学习组工业务知识。同时,购买培训教材120余册,注重加强现代科技、财经商贸、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和舆情区情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坚持干什么练什么,开展岗位练兵。围绕熟知政策、熟悉工作和熟练技能的目标,通过开展岗位锻炼、知识竞答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广大组工干部能够熟练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工作手段、业务技巧和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办文、办会和办事能力,尽快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坚持做什么强什么,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大力倡树“抓基层党建也是抓生产力”的组织工作新理念,探索建立讨论酝酿、会议研究、督导落实、检查验收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推进工作创新。二是创新工作方法。树立大基层党建的工作新思路,注重整合基层组织建设、远程教育、信息调研等资源,做到资源共享、特色鲜明,城乡联动、上下互动,使全区组织工作既能够通盘考虑、形成合力,又能够特色突出、整体推进。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并推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双向述职制度,探索建立 “六位一体”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模式,切实加强区域党建,形成整体合力,努力构建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转变作风,增强实效。紧密结合组织工作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积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活动成果。深入调研理思路。根据年初确定的30个调研创新课题,由常委、部长带头,分工部长负责,各科室(中心)、有关乡镇参与,先后就民族村党建、社区党建等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面对面与干部群众交流谈心,一起理路子、解难
题、话发展,先后完成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20余篇,对推进组织工作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专题调查找问题。开展了“百村千户”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活动,组成5个调研组,深入到17个乡镇(街道)120个村、1000户党员群众家中进行实地走访,先后征求对基层党建、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意见和建议120余条,并建立了整改销号制,明确整改时限和标准,确保整改效果。外出学习看不足。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到兄弟县市区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汲取经验,查找不足;参观结束后,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大家谈体会、理思路、定措施,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深入基层搞实践。开设“农村课堂”,组织全体人员先后到下港乡木营村等地,通过参观现场,请基层老党员、老先进讲传统、上党课等形式,积极开展党性实践锻炼活动;组织开展了奉献爱心、温暖基层活动,累计向基层村委或中小学捐赠图书400余册、款物2万余元。(苗元强)
找准不足,抓好整改。坚持把征求意见、整改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关键,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切实解决了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制约组织工作发展的问题。征求意见 “广”。采取发放征求意见函、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致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征求两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两委员(纪委委员、政协委员)及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征得基层党建、人才工作、干部管理等各方面意见30余条。分析评议 “真”。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采取自己找、他人提、组织点等方法,使大家敢于揭短亮丑“亮底子”,查找不足“照镜子”,剖析问题“找根子”,真正让大家“见见底、洗洗脑、冒冒汗”。整改提高 “实”。结合征求的意见和查找出的问题,以“三服务、两满意”为根本标准,自觉强化横向比较意识,主动与先进地区比,与其他兄弟县市区比,找出差距,比出压力,比出干劲,比出进取精神。同时,坚持结合工作抓整改,边整改边工作,在工作中整改,在整改中提高,积极主动地完成好本职工作任务。
Marvell Yukon 88E8040 PCI-E Fast Ethernet Controller / 联想
第二篇:不断提升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
不断提升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1年11月15日 16:0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江西省纪委、监察厅
近年来,江西省纪委、监察厅坚持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眼于解决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队伍中不适应不符合问题,从围绕重点、破解难点入手,积极探索,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强化教育培养使用和内部监督管理,不断提升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创新县乡纪检监察管理体制,科学集成纪检监察工作力量
江西通过优化机构设置,集成现有力量,重点破解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和乡镇纪委存在的力量分散、专职不专用及监督乏力等问题。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按照“派驻分口设、机构定规格、工作统一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化县乡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保留县(市、区)政法机关和垂直管理单位的现有纪检监察机构,撤销其他分单位设置的纪检监察机构,组建面向县(市、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道、场)的纪工委、监察分局。合理调整县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检查室和综合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成立专门负责指导协调纪工委、监察分局查办案件的部门。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后,其相关职能转由纪工委、监察分局承担。每个纪工委、监察分局核定行政编制4至6名。纪工委、监察分局后勤保障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集中办公,统一安排开办经费,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用车。制定了纪工委、监察分局的工作内容、程序、标准和纪律要求等规章制度。
2011年1月开始,全省100个县(市、区)的592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全部按照新体制运行。在全面深化县乡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中,江西还同步开展了市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创新,其中10个设区市按照分单位设置派驻模式实行统一管理,新余市则试行分口派驻与市委巡视机构相结合的统一管理模式。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设置了纪检机构,配备了专职副书记或纪检委员,17135个村党支部全部配备了纪检委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网络。
创新省级纪检监察机构工作机制,有效形成矩阵式协作模式
通过建立协作机制,发挥省纪委机关和派驻机构之间合作办案的作用,重点破解派驻机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办案力量不足、办案专业人才缺乏和办不好案等问题,形成了纵横互通、彼此合作的矩阵式工作网络体系。
探索完善派驻和非派驻单位纪检监察组织设置。以省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新增4家双派驻机构,包括向省交通厅和省广电局2家设党委的单位增派纪检组。由省纪委有关案件检查室牵头,将省直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划分为6个办案协作区,加强办案和工作督查。探索加强省属高校纪检监察组织建设。聘任省属高校纪委书记为省纪委、监察厅驻高校纪检监察专员,进一步明确和规范高校纪委书记的职责,制定了《关于建立省属高校案件查办联动机制的意见》,增强了高校纪委监督的权威性。
探索完善省出资监管企业和省属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省出资监管企业和省属金融机构纪检监察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机构设置、人事任免、工作待遇、考核评价,要求省出资监管企业和省属金融机构纪委书记原则上实行交流任职,理顺了省纪委、省国资委纪委、省出资监管企业和省属金融机构党委及其纪委的工作关系。
创新教育培养使用方式,着力提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注重在实践中教育培养干部。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先后开展了“纪检干部下农村,群众贴心人送清风”、“作表率、创一流”、“纪检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等主题教育,让纪检监察干部接受基层实践考验,提升素质,锤炼作风,树立和维护“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统筹兼顾抓好干部提拔交流。系统抓好委厅机关、派驻机构和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三支干部队伍建设。在机关内部轮岗交流方面。制定了《委厅机关干部轮岗交流暂行办法》,有效防止干部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或联系同一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仅2010年就有16名机关干部跨室交流任职。在系统内外交流方面。2008年8月以来,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有24名副厅级干部提任为正厅级干部,19名厅级领导干部得到重用或交流到系统外任职。另有28名系统外优秀干部提拔或交流到纪检监察系统任厅级领导干部。
创新内部监督管理,充分展示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社会形象
规范纪检监察权力运行。制定了《江西省省纪委常委会会议议事决策规则》,编印了《江西省纪检监察科学办案体系》等一系列涵盖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纠风及执法监察等权力运行的10余项制度规定,促进了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健全监督约束机制。2009年,先后制定了《江西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十个严禁”的规定》和《机关内部监督暂行办法》,成立内部监督领导小组和干部监督管理室,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逐步建立起面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覆盖八小时内外的监督网络。坚持实行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和派员参加各设区市纪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委厅机关各部门和派驻机构负责人述职述廉制度。每年定期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有关方面通报反腐倡廉情况;邀请派驻机构、基层纪委代表参加省纪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常委扩大会,不断拓展外部监督渠道。与此同时,江西省纪委、监察厅把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干事敬业、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部机关自身建设工作总结
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水平
今年,我部围绕“治部有章、行为有度、协调有方、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总体目标,以促进部门规范化建设为龙头、以建立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为核心、以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为主线,不断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努力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水平。
一、抓住根本,增强素质,保持干部队伍建设的经常化
1、围绕开展主题活动深化理论学习。根据省市组织部门统一安排部署,我们在部机关组工干部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以“部机关党支部联系基层党支部,加强工作指导,促进基层支部提高战斗力;部机关干部联系党员群众,加强教育管理,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树”主题实践活动。结合教育活动的开展,制定下发了《“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部机关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包括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国和省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江泽民文选》以及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等,切实增强组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
2、围绕提升工作能力强化业务培训。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组工干部提出的新要求,部机关坚持实施对组工干部的能力培养,着力提升组工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扩大干部的知识覆盖面,加大对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电脑 等知识的学习力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目前,机关全体干部均能够较熟练地操作电脑,有的干部还能运用计算机系统软件,对全县干部和党员信息库中的一些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专业结构上,加强对组工干部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党建理论、组工业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使组工干部真正成为“业务通”、“多面手”;在能力结构上,围绕组织工作的目标任务,大力培养和提高组工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加大实践锻炼与理论应用的结合能力,促进组工干部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今年,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调研文章。目前,我们在省市组织系统内部刊物和党报党刊上发表有影响的调研文章有10多篇;被上级组织部门采用信息达百余条,其中被中组部采用3条。
3、围绕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学习环境。根据提高两个素质的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学习这一中心环节,严格落实部机关各项学习制度和规定。在学习内容上,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并重;在学习形式上,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时间,明确学习内容,坚持按时集中学习与经常性自学相结合;在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上,要求每位干部努力成为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精通政策,熟悉情况;在学习保障上,为每个科室配备有电脑和打印机,并与互联网连接,方便干部网上学习。同时订阅有20多种综合性、业务性的报刊、杂志,为干部开展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夯实基础,健全机制,促进机关自身建设的规范化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现有十项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并提交部长办公会进行讨论和研究。重点修改完善了考勤值班、部务会议、财务管理、生活接待、印章使用管理、小车管理等制度,同时建立各项制度的检查督促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对各项制度进行检查、通报,加大了违反制度处罚力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2、建立健全督办落实机制。一是目标管理制度。年初,在各科室上报重点、特色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梳理分类,确定了2006年组织部10项重点特色工作,并逐条制定了责任目标,年底实行考评,做到了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目标要求“四落实”;二是工作台帐制度。通过建立工作台帐,全面准确地记载各科室业务工作阶段完成情况,便于及时调整下阶段工作计划;三是定期通报制度。每月召开部务工作会议时,各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上月工作完成情况向部领导作出汇报,同时将下月工作计划进行安排,为各项业务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3、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我们还建立完善了部机关监督约束机制。一是绩效考核制度。制订部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实施细则,以岗位效能为主要依据,细化考核等次、内容和标准,严格考核方法和程序,积极鼓励工作创新,考核结果与评先表模挂钩;二是失职追究制度。按照责任分解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工 作完成进度情况,对没有按期完成的,根据实际情况,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三是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每个机关干部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强评议结果的综合运用。
三、把握关键,加大力度,实现组织业务工作的高效化
1、日常工作抓规范。着眼于提高组织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我们重点狠抓了事关组织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在规范基层干部工作行为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等规范化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干部人事档案日常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干部档案目标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干部管理工作方面,明确规范了干部任免、干部调配、干部备案管理、公开招考干部等工作程序;文书档案工作管理方面,抽调专人对近年来的档案基本信息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地整理归类,同时将档案信息输入电脑,基本实现了微机管理,并顺利通过了省一级复查换证工作。
2、重点工作促落实。我们通过实行三项制度,切实保证了重点工作的落实。一是月工作安排制度。每个业务科室对本月的重点工作安排和上月重点工作完成落实情况,用表格的形式量化明确,报分管部长审阅后执行;二是专题汇报制度。各业务科室对全年确定的重点工作,根据工作进展落实情况,定期到上级组织部门的对口业务科室进行专题汇报,进一步开阔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措施,改进工作方法,平衡工作进度,促进重点工作落实;三是检查督办制度。对重点工作的完成落实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考评,通报考评结果。检查督办由办公室负责,凡完成工 作进度迟缓或因自身原因造成工作不能落实的,一次警告,两次通报批评,连续三次考评不合格,取消科室和个人评先资格。
3、特色工作求创新。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一步加大组织工作创新力度,继续巩固了我县特色工作在省市的领先地位,较好地提升了我县组织工作的整体水平。一是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全面开展了以“安家、安心、安责”为主要内容的“三安”工程。即建立健全外出流动党员党组织,理顺管理关系,保证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围绕探索新形势下干部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在全县12个乡镇和2个县直部门全面推行了《机关干部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基本上实现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找事做”的工作目标;三是探索建立了以“两会两评”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两会”就是建立“村级公益事业促进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两评”就是定期开展“群众评党员、党员评干部”活动;四是稳步开展了以“三交叉”为主要内容的非公党建主题活动。即机关与非公企业党组织生活“交叉过”、相关岗位“交叉挂”、积极分子“交叉培”。目前,已先后组织了10个县直机关与10家民营企业党员结对交叉过了组织生活。
中共云梦县委组织部办公室
2006年9月
第四篇:效能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效能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机关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当前,在我们的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思想不够解放,做事精神气不足。一些同志满足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愿发挥主观能动性,消极依赖思想严重,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善于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遇好事抢着做,遇难事躲着走,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有利就干,无利就推,合口味的就干,不合口味的就拖;大家共同的事你干我就干,你不干我也不干,你定的你干,你干的我不管,有的表面上答应的很好,就是不见行动,研究问题不透,人云亦云,服务意识不到位,甚至存在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的多,办实事的少,人浮于事,工作拖拉,敷衍塞责。机关行政效能低下。
效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效用和功能。行政效能是指行政机关和人员行政效率和质量的总称。效能建设是指执政党及其执政机关适应时代要求,提升行政能力、效率和质量的自觉行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和全球范围内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引发政府行政运作方式的革命。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强效能建设,正是适应竞争态势加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各级政府责任加重的破冰之举。
我认为,充分认识加强效能建设的紧迫性,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正确处理好宗旨、理念和效能的关系。坚持执政为民、履
1职为国是提升行政效能的前提。正确处理好法制与效能的关系,坚持依法行政和规范用权,是提升效能的基础;正确处理好勤政、廉政和效能建设的关系,坚持勤奋工作,廉洁为政,是效能建设的持续动力和保障;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效能的关系,坚持行政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是效能建设的关键;坚持处理好公务员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坚持个体活动与团队精神的统一,是效能建设的人力资源条件。
综上所述,效能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工作中体现求真务实,优质服务,廉洁高效,和谐进步。为此,首先是需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工作实际,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工作原动力,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践行,加强个人修养,做人要善,做事要实,要与人为善,善待、宽待、尊重别人,领导者尤其重要,以诚待人,胸怀宽广,任人唯贤,用人如器,容人有量,和谐不等于无原则一团和气,要做到批评人不整人,还要善于自我批语,提高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再是需要加强能力建设,即在学习与实践上下功夫,要扩大知识面,做到一专多能,要形成现代管理意识,结合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掌握运用新的知识,适应新情况,立足岗位,应用新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第五篇:不断提升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创新思路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全县农村基层党
组织建设水平
中共秦安县委副书记 程江芬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组织者、推动者,也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秦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探索和研究新形式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成为一项值得商榷的重要课题。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于4月上旬分别深入莲花、五营、陇城、王尹、魏店等乡镇,采取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乡村干部、群众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形成了自己几点不太成熟的意见。
一、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组织广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入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近几年,县委高
事创业的激情和带领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如莲花镇冯沟村,凭借其较好的区位优势,村党支部带领一班人,抢抓国家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农业综合开发、异地搬迁等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近两年来,为全村争取资金691.5万元,在全县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果园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全村70%的农户接入了自来水,电话、电视普及率达到98%,农民平均从果品中获得的收入达到1200多元,宏义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也是该村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龙头企业。村党支部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二)国家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的投入,进一步巩固了广大农村基层政权的地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基层政权建设越来越重视,县上把村级阵地建设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来抓,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驻村、部门单位帮扶联村等制度,以乡村统筹、项目带动、单位帮扶、群众捐资、学校带建等形式,先后投入了465万元,新建了102个基层规范化阵地。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整体功能。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
(三)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干部的工作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按照“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管理规范化,考核科学化,待遇保障化”的目标要求,从健全完善村干部职
市、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灵活下载农村党员群众最需要的教学资源课件,精心设计最适合农村实际的教学“菜单”,制作成教学资源目录,由乡村两级党组织在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资源目录中挑选党员干部群众最需要的内容组织教学,有效解决了培训效果不突出的难题。年组织培训党员8000次以上,受训党员群众100万多人次。通过培训,开阔了农村党员的思路,拓宽了视野,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增长了本领。如王尹乡王新村,虽然该村交通条件不便,耕地面积中平整的地块不多,但通过多次组织学习,观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实用内容,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征求村民意见,积极在全村实施了全膜玉米种植、果实套袋等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使全村全膜玉米种植户均达2亩,果实套袋120万个,新建优质果园1200亩。同时,村党支部大胆解放思想,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至目前,为全村争取各项投入达62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领导班子建设不够“强”。当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有的组织生活开展不经常化,出现了瘫痪半瘫痪状态,班子软、懒、散的状况比较严重。基层组织普遍表现出班子老化、文化素质
部只想着自己致富,没有想到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导致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第三,集体经济发展不够“快”。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村级集体积累少,甚至是“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党组织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县乡村经济发展缓慢表现得尤为突出。各村党支部抓发展、抓经济、抓集体积累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点子不实。除城区和城郊部分党支部外,全县乡镇中大多数村的村集体积累为空白,甚至一些村债务较大。同时,村党支部也没有很好地抓住行业协会的作用,绝大多数村仍然“单打独斗”,市场连农户、信息连销售、产品连基地、规模连效益的机制没有很好的形成,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民主政治推进不够“好”。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虽然制定了办法,强化了措施,认真落实村民代表会议、村干部评议考核、党务村务公开、村财乡管村用和村级财务审批等各项制度,但仍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工作上存在“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凭自己喜好用人办事。一些村党支部没有严格按照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涉及到村民利益的具体事务则不经过支委会、党员大会或村民大会进行表决,村务不公开,甚至个别村支部对提出异议的村民进行打击报复,下情隐瞒,上情积压,许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便梗阻在这一层,拔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增强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要积极探索在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企业家中选人兼任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实现既引才、引智又引项目。要着眼于增强乡村干部队伍领导发展经济能力,积极探索实施“村村大学生”工程,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派一批懂经济、善管理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提高村干部整体文化水平和科技素养。要分批次、分类型地从县直部门单位中选派一些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充分利用县机关干部宽阔的眼界和活跃的思维,为乡村工作注入一股新鲜活力。同时,要加大对乡村后备干部的培养,逐步建立村级班子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办法,采取滚动式管理,不断增强村级后备干部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要注入新活力,打造一支好队伍。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群众拥护的村级干部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源泉。
一要创新形式,强化教育。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要以县、乡党校为阵地,丰富培训内容,延伸培训层次,拓宽培训渠道,大规模地培训村级干部队伍,大规模地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兴农富民的能力。
二要创新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管理制度,是确保村级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条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基本制度,深入开展“双承诺、双公开、双评比”活动。要建立村级干部考核、考评和
二要因地制宜选好路。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经济实力。要整合项目资源和资金,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要充分发各自的优势,紧紧围绕林果业、养殖业、劳务、旅游等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化的农村特色产业。力争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第四,要落实新要求,完善一套严制度。适应形势任务新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推动农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扎实有序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
一要建立健全党务工作制度。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农村基层党务工作内涵不断拓展、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要针对农村基层非公有制经济日益蓬勃发展、党员构成复杂化的实际情况,着手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探索推广“支部+协会”、产业链上建支部等党组织组建模式,理顺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促进协调运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三会一课”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的活动的实效性。
二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要立足农村实际,着力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要大力弘扬解决问题在一线、推进项目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干部考察在一线等“四个一线”工作作风,有效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等制度,为其解决后顾之忧,有力调动基层干部积极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