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联对困境儿童工作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妇联对困境儿童工作的调研报告
妇联对困境儿童工作的调研报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困境儿童是当前社会上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存环境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为困境儿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困境儿童现状
2014年,市妇联专门发文要求各镇(乡、园区、街道)对困境儿童进行排查摸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孤儿54人,困境儿童260人,孤儿每个月都由民政部门发放870元的生活补贴,可以保障的他们的基本生活。而困境儿童只能依靠社会各界零星的救助,2014年以来,南通慈善基金会对13位困境儿童进行了资助。
困境儿童除了存在经济困难问题外,还普遍存在着亲情缺失的问题,他们的教育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问题。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都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有的由有关部门救济,有的由亲戚朋友接济,缺乏正常固定的收入,生活都是粗茶淡饭,只能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生存质量相对较低。
第二,安全问题。困境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监护缺失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孩子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第三,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困境而儿童最容易出现、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大部分困境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抚慰,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交流,使孩子产生孤独的心理,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甚至存在交友不当误入歧途的较高风险。
第四,学习问题。很多困境儿童承担了家里很多家务和农活,不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有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只满足孩子的温饱和物质渴求,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缺失,导致孩子厌学心理。再加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的家长认为考不上一流的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读完初中能算帐识字就可以了,早找工作早挣钱,因此只读到初中,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打工了。
二、各级妇联组织和“社会妈妈”在关爱困境儿童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启东市各级妇联围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立足党政所急、儿童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形式,汇聚社会爱心,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实施“春蕾计划”、“社会妈妈”牵手关爱留守儿童、“慈善助孤”、“爱心护蕾”等助学助孤项目,全市创办“春蕾班15个,募集资金100余万元,资助1000余名困境儿童。一大批受助儿童实现了读书梦想,走进了职业中专、大专、大学,甚至考上了研究生;一批批“春蕾”学生学成就业,走向社会,勤奋工作在不同领域,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市妇联本着“服务儿童、普惠儿童”的原则,从2014年开始,通过项目运作,建立长效机制。实施了“迎朝阳,助成长”暑期学校、点亮求知成长之路—女大学生村官关爱儿童在行动、“让心灵不再孤独”孤儿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快乐4点半青少年成长课堂等关注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项目。针对困境儿童长年处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安全监管缺失等问题,牵头开展“社会妈妈”结对活动,实行“一对一”结对教育保护和帮助扶持,帮助困境未成年人改善家庭教育和抚养功能。近年来全市登记注册“社会妈妈”212人。
三、建议
启东市于今年初出台下发了《市政府关于推进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加强市政府在关爱困境儿童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困境儿童社会救助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是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救助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对现有分散的社会救助政策和规定进行合理整合,使有限的社会帮扶资源能够集中对困境儿童进行更有效救助,着力解决“各管一处,各扶一块”的现象。建立和健全多渠道、稳定增长的帮扶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帮扶救助工作指导委员会,将民政、教育、卫生、劳动、工会、妇联以及镇(乡、园区、街道)、村(社区)等部门抓扶贫解困的职能统一起来,发挥帮扶救助的最大效益。
二是加快完善困境儿童教育救助的实施办法,为困境儿童群体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救助办法,用制度化的方式来保证教育救助的款项足额及时到位,保证困境儿童弱势群体不因经济贫困而丧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三是要加强儿童成长期生理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困境儿童建立良好身心健康基础。实行家校结合,部门联动,整体推进困境儿童工作。力求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全力帮助,使其感受到家校的温暖、亲情的关爱,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镇、村两级应建立健全困境儿童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机制,为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第二篇:困境儿童工作的调研报告与思考
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存环境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困境儿童弱势群体的保护,使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发展,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邗江区妇联就全区困境儿童情况展开调研,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邗江区共有困境儿童40名,其中因父母服刑在教、涉黄赌毒、离异单亲等原因隔代监护不到位甚至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17名,占比42.5%;因家庭成员患重病、残疾、丧失劳动力或其他原因导致家庭贫困的儿童13名,占比32.5%;因儿童重病、残疾等原因有失学、生活或救治困难的儿童9名,占比22.5%;异性收养家庭导致孩子有安全隐患的儿童 1名,占比2.5%。
二、存在问题
1、生活救治困难。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都比较困难,主要亲人资助、社会捐助和政府补贴,只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且居住环境比较差,卫生条件堪忧,使得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此外,残疾儿童或重病儿童家庭需要支付大笔医疗费或康复保健费,且持续时间长,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后续的治疗往往得不到保障。
2、安全存在隐患。部分困境因父母服刑在教、涉黄赌毒、离异单亲等原因隔代监护不到位,学校的老师也不能将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全面反映给家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进行有效衔接,缺少应有的监管和督促,一些孩子沉迷网络或交友不慎,行为出现偏差。此外,异性收养家庭还存在因房屋面积小,养父与养女同睡一张床的现象,对女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3、文化教育匮乏。多数困境儿童承担了家里很多家务和农活,不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有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未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重养轻教。对于学习,家庭不能充分给予这些儿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导致了一些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跟不上,或者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影响到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4、亲情关爱缺失。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也存在心理状态的偏差失衡,大部分困境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抚慰,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押服刑人员家庭的儿童、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数靠祖父母辈管教,祖父母文化低,只重视吃饱穿暖,往往忽视对孩子精神上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使孩子产生孤独的心理,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不良思想和行为。
三、对策建议
1、增强责任意识,营造关爱社会舆论氛围。一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作用,通过录制专题节目、开辟专版专栏等形式,宣传热心参与救助活动的先进典型,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二是利用节日,加强宣传。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全社会最关注儿童的时刻,也是宣传关爱困境儿童的最佳时机。通过宣传关爱儿童主题活动,争取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支持。
2、出台政策法规,拓宽困境儿童救助内容。围绕困境儿童开展更深入的调研,针对他们的特殊困难、实际需要和成长要求,出台针对困境儿童的助困、助医等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困境儿童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等问题。此外拓宽救助内容,从钱物帮扶延伸到情感与物质同时帮扶,实现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帮扶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职业化,弥补其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因亲情沟通不足而留下的缺陷,促进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整合社会资源,发挥职能部门联动作用。困境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困境儿童教育管理体系。使救助工作从妇联自发的公益活动变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长期职责和自觉行为。
4、规范运作管理,促进救助工作有效开展。要建立完善科学、系统、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坚持“四个到位”和“三个清”,即:调查研究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典型挖掘到位;困境儿童底数清,爱心捐款账目清,善款使用效果清;要在困境儿童调查研究、救助款申请发放和救助反馈工作环节,强化管理,严格监督,保证救助工作持续健康扎实有效开展,把好事办好、办实。
第三篇:我县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14.82万,留守儿童4.3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9.84%。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1.2%,初中为3.4%。而留守学生分别为2.5%和6.84%。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习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孝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解放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82.9%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14.82万,留守儿童4.3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9.84%。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1.2%,初中为3.4%。而留守学生分别为2.5%和6.84%。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习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孝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解放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82.9%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
”,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时向监护人倾诉”,同时54.3%的孩子还反映受过罚跪、罚站等家庭体罚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监护人普遍关注孩子学习的占70%,而对孩子品德教育关注的只占30%,与孩子交流时间每天保证1小时以上的仅有16%,而监护人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搓麻将、做家务、购物的竟达97%。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结对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通过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电话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要经常开展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2、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为留守儿童筑就避风港。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3、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为留守儿童撑起保护桑一是要净化社会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乡村两级要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乡村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挣钱的门路,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三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四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各乡镇、村(居)委会、社区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协等相关部门作用,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要动员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开展“爱心妈妈”认领留守儿童活动。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村、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让留守儿童真正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第四篇:霍尔奇镇妇联关于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霍尔奇镇妇联关于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杨洪利
一、家庭教育工作
现在的儿童教育工作应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老师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必须强化家长的素质教育工作,从幼儿时代开始家长就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此时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影响到了孩子。通过调查发现,我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初中文化程度的父母占了80%,但是父母在家辅导孩子功课的不到10%,父母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从5月份到10月份父母农忙,跟本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同学交往的情况。在冬天闲时,家长在家看电视,还有打麻将,这样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相脱节。开展超前研究是实现家庭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选择社区做为家庭教育基地,逐步形成以“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这一创新工作平台来整合社区家长学校、亲子俱乐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各类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涵盖家庭团体式心理训练、社区少儿发展导航、儿童心理咨询、礼仪教育等特色项目,不断拓展新的服务内容的工作模式,打造了适应社区建设新格局的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现在我们旗委幼儿园试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礼仪班,孩子在学校老师注重礼仪培养,通过开家长会征求意见要求孩子回到家中一定要坚持,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效果良好。所以要结合我们社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实行。
现在实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发展不平衡,认识程度不一,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占90%,更多的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状况,与孩子的老师及时沟通。但是更多的家长平常很少关心孩子,只是到孩子要考试的时候才过问的学习,只关心考试成绩的好坏,不注重孩子的思想变化。
二、留守流动儿童情况:
现在我镇有留守儿童115人,上小学的留守儿童为92人,他们父母通常是去辽宁、山东等地打工,他们的孩子通常是由隔代父母监管,还有的寄宿在学校附近招住宿生家里,这部分孩子通常双休日都不回家。
我镇采取的措施是由学校每位教师与1-2名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及生活状况。学校在每学期对留守儿童定期补助。镇妇联、团委、关工委等多个部门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留守儿童。近两年我镇通过社会各界资助的留守儿童75人。2008年我镇荣花矿业有限公司捐赠10000元资助30名留守儿童。通过政府各部门及个体私营户捐赠的资金50000元,资助17名留守儿童。
存在的困难是我镇虽然对留守儿童更多的给予关注,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沟通,缺少亲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春蕾计划
近五年我镇实施春蕾计划资助过的女童达105人,累计资金达35000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救助学习成绩好,但家庭贫困的孩子,让她们安心上学。2008年我镇妇女于凤英每年捐赠3000元资助两个上高一的女孩直至高中毕业,她说如果条件允许还会资助她们直至大学毕业,但象这样的长期捐赠者很少。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春蕾行动”所惠及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我镇需要得到救助的贫困女童还很多,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需要救助,每年需要捐赠的项目很多,资金筹集困难。
“春蕾行动”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把“春蕾基金”做为一项重点工作,积极吸收社会捐赠资金,合理分配,对切实有困难的女童要扶持到大学毕业或学有一技之长。但是现在情况看,部分女童得到一次或两次救助后再没得到相应的救助,面
临困难可想而知。
“春蕾行动”还需要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有效的资金用在真正需要救助的女童或留守女童、流动女童身上,增加透明度。
第五篇:行唐县妇联对困境儿童生存状况的调研与思考(小编推荐)
行唐县妇联对困境儿童生存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8-12-19 16:42:44 点击次数:103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弱势群体问题最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不及时解决和妥善处理,就会使矛盾激化,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使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发展,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行唐县是省级贫困县,全县共15个乡镇,330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调查显示:全县贫困儿童2850人,其中孤儿101人,单亲家庭的贫困儿童450人,因病、因残或其他原因导致贫困的儿童共计2300人,这些困境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都比较困难,他们主要靠政府救济,大多收入微薄,有的由有关部门救济,有的由亲戚朋友接济,他们缺乏正常固定的收入,生活都是粗茶淡饭,只能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生存质量相对较低。
2、居住环境较差。困境儿童居住环境差、生活质量低。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困境儿童,他们大多数都居住在陈旧的老房子里,睡觉睡在土坑上,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家中的日常用品、学习场所简陋,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室内陈设。
3、文化教育缺失。多数儿童承担了家里很多家务和农活,不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有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只满足孩子的物质渴求,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缺失,导致孩子厌学心理。再加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的家长认为考不上一流的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读完初中能算帐识字就可以了,早找工作早挣钱,因此只读到初中,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打工了。
4、亲情关爱缺失。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也存在心理状态的偏差失衡,大部分困境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抚慰,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押服刑人员家庭的儿童,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他们大多有祖父母辈管教,祖父母文化低,往往忽视对孩子精神上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使孩子产生孤独的心理,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
二、主要做法
儿童是最脆弱的群体,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和保护。近年来,行唐县妇联从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三维交点上开展工作,把儿童的救助工作做为一项品牌工作来抓,大胆创新,不断拓宽救助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几年来,县妇联共拉回资助款124万元,救助贫困生3700人次,援建春蕾小学2座,安康远程教学设备3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努力工作,争得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困境儿童救助工作,输送的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反映的是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因此,这项工作必须争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的做法:一是多请示,勤汇报让领导知情。对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我们及时向领导反馈,确保领导能随时准确掌握。并始终把妇联工作置于领导视野之内;二是用典型事例让领导用情。我们经常利用帮扶仪式、学校落成典礼、召开座谈会、“六一”慰问等机会适时安排领导到贫困儿童家中看看,与贫困儿童交流,让他们亲身感悟贫困儿童的生活困难和求学精神,从而更加关注支持和重视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三是用务实的作风骄人的业绩让领导动情。行唐是省级贫困县,办公条件差,经费紧缺,但为了救助更多困境儿童,我们大胆走出去,主动去跑,去争,去引,有时为了争取一个捐助单位常常要跑上几次甚至十几次,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我们的诚心打动了一个个县内外单位领导。
五年来,共联系县外51个单位400余个人,使2700名困境儿童得到及时救助。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高度重视儿童救助工作,并对妇联工作给予了更大的关心和支持,只要妇联安排活动,即使工作再忙,他们也都尽量抽时间参加,并不断加大妇联的人员配备,使妇联由原来3人增加到6人,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也影响带动其他县直单位对妇联工作的配合和帮助,促使他们自觉参与到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中来,全县形成了县领导分包、科级领导结对、智力扶贫、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与民结亲、社会捐助等多种救助机制。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于2005年12月投资建设了行唐县儿童福利院,有力地推动了困境儿童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2、强化管理,赢得广泛的社会信誉
儿童救助工作,要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必须有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儿童得到及时救助,让每一分救助金发挥最大效能,我们严格管理,做到实管实用。
一是真实把握困境儿童的实际情况。对救助对象的认定,首先由贫困儿童提出申请,所在学校、村委会提出初步意见,然后由县、乡、村三级妇联干部进村入户,对困境儿童的家庭状况及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建立完善“困境儿童数据库”,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是认真用好每一笔资金。健全规范上报程序,严格审核把关,制定了建档立卡、复信反馈、工作抽查等管理制度。对捐助资金实行了统一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募集透明,管理透明,资助透明,保证每一分钱都用于困境儿童,提高了救助的公信度。
三是跟踪掌握救助情况。定期以座谈会、汇报会的形式了解、检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对受助儿童实行了跟踪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并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鼓励受助儿童与捐助者加强联系交流,确保救助工作取得实效。
3、注重宣传,扩大救助困境儿童的影响力
为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积极救助困境儿童,我们突出抓好三点:
一是抓住热点,广造声势。充分利用“三八”、“六一”等社会关注妇女儿童的热点时期,广泛宣传救助困境儿童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不断扩大救助工作的影响度和美誉度。通过活动的开展,许多爱心人士都加入助学行列。例如:行唐离休干部拥军老妈妈郭荣珍、石家庄交通医院郝建、省邮电学校杨湘慈、韩国丁女士„„等400多名。通过他们的资助,千余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是关注焦点,营造氛围。为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我们从救助孤儿做起,先是开展“阳光煜孤”启动仪式,使孤儿充分享受到阳光的沐浴,并且34名孤儿入住儿童福利院。而后设立“困境儿童救助基金”。在全县,从领导到普通百姓,从企业家到普通职工,纷纷捐款,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形成了关爱寒门学子,倡扬社会新风的浓厚氛围。
三是制造亮点,扩大影响。2007年春节前夕,河北日报社和省妇联、省儿基会联合在我县举办的“快乐压岁”活动,我县20名孤儿领到压岁钱,充分享受到亲人的关爱;2006年的“恒爱行动”,我县68名孤儿穿上爱心人士亲手编织的毛衣度过了严冬;2005年“河北省先心病救助工程爱心普查”义诊活动在我县启动,使400余名儿童免费普查,24名先心病患儿得到救治。通过各项救助活动的开展,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实现了媒体、妇联、社会与受助儿童的良好互动。
目前,救助贫困儿童已成为行唐妇联公益活动的知名品牌。困境儿童知道妇联能帮他们解困,资助者及上级主管部门知道行唐县妇联能尽职尽责搭建好救助平台。在省、市妇联的关心和帮助下,石家庄链轮总厂、卓达集团、永安保险河北分公司、世贸名品商场、河北怀特国际商城、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具广场、“882爱心车队”、河北电视台新闻频率、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许多企业连续资助我县困境儿童。使我县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三、几点思考
救助困境儿童,不仅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也要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尽心竭力为困境儿童排忧解难,切实履行代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职责,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行动。进一步提高认识、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提升品牌,使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成为弘扬文明新风、建设和谐行唐的公益平台;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载体;成为提高困境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积极汇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谐理念
强化宣传,引导人们由传统的扶贫观念向现代权利观念转变。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做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注重培养挖掘热心公益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精心设计富有时代特色和实际效益的“亮点”活动,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理念,不断扩大妇联救助工作的影响面和美誉度。
2、积极参与协同,促进成果共享
积极发挥妇联联系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的促使决策层更加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保护和素质教育,结合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两免一补”助学工程,以及“关爱女孩”试点工作等,更好的帮助弱势妇女儿童摆脱贫穷,多角度、全方位的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3、创新活动载体,转变救助重点
随着对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我们将调整资助重点,由过去的农村贫困儿童向城乡特困家庭女童,特别是孤、残女童拓展。同时,向高中、大学教育阶段延伸,引导和鼓励困境女童提升受教育层次,为未来母亲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大力实施“春蕾计划”活动的后续教育培训工程,组织开展大龄儿童实用技术、职能技术、家政知识培训,帮助困境儿童实现就业创业,增强脱贫能力和造血功能。
4、转变工作方法,实现多方共赢
我们将把行政性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的基础上,把筹资重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倾斜。组织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加盟,把儿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与相关企业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建立短信捐助平台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爱心救助。适应需求拓展资助渠道,不断开发培育新的资助服务项目,使妇联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不断向服务型、开放型、务实型转变,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