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人大的决定权和立法权
全国人大的决定权和立法权
.什么是决定权?
决定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权力。各国法律规定不一。在我国,行使决定权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权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四类职权之一,是最能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特征的一种职权,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广泛性。具有鲜明的法定性、人民性、权威性、强制性。同时,能起到补充人民代表大会其他三类职权、协助其他三类职权行使的作用。
2.确定重大事项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重大事项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它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同。因而,确定重大事项,不仅要看事项本身的重要程度,还要考虑时间、地点等因素,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即确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是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而且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2)全局性原则,即确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是关系到本行政区域内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3)可行性原则,即确定的重大事项必须从该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能够行得通。(4)群众性原则,即该事项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并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是怎样规定的?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是怎样规定的?
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等。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等。
5.全国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力,具体内容有:(1)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2)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3)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4)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5)决定特赦。(6)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7)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8)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9)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1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有权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出的议案,决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11)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等等。
6.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具体内容有:(1)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2)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建议,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3)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4)决定授予地方的荣誉称号等。
7.人大决定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人大的决定权,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决定权的具体方式规范。用什么方法和形式行使决定权,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实践中,通常运用的方式,就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审议和通过决定式决议。其中,决定包括:法规性决定、制度性决定、批准性决定等。实际上,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和决定任免、批准任免,以及对监督对象依法作出处置和制裁的决定等,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决定权的具体形式。所以,行使决定权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由内容决定。
8.人大决定权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人大的决定权,从所作决定内容看,可分为修改、补充法律的决定,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和大政方针性决定;从作出决定的形式看,可分为批准性决定和自主性决定;从决定的时效性看,有即时性决定和长效性决定。
9.人大行使决定权的程序主要有哪些?
根据法律规定和各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工作条例、工作制度的规定,人大行使决定权的程序一般是:(1)决定草案的提出。决定草案由法定的有提案权的单位或个人提出,经法定机构审查后才能列入议程。(2)听取和审议决定草案。(4)表决。(5)通过。(6)公布。
立法权就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第二类中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一方面,立法机关自己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法规、条例、决议和命令等,它们都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还享有提出法案的权力。在我国,作为立法机关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仅有制定、解释、修改、废止普通法律的权力,而且还有制定和修改宪法以及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第二篇:多位学者建议税收立法权逐步收归全国人大
多位学者建议税收立法权逐步收归全国人大
2013年11月30日16:00工人日报 我有话说(3,288人参与)
11月24日,在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前瞻”、“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财税法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多位学者认为,落实税收法定意义重大,税收立法权应逐步收归全国人大。
据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强调财税体制的重要性,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等。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贾绍华表示,在依法治税方面目前“还远远不够”,我国18个税种中只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车船税3个有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其他15个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主要税种,都是国务院制定暂行条例开征的。
贾绍华认为“这种授权容易产生腐败”。他说:“我个人认为应该把税收的立法权逐步收回到全国人大,这是税收法定原则的本质要求。在这个事情上不能够再犹豫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今年初以来,有人大代表提出“设税权”回归人大,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此番三中全会的公报明确提出要完善立法,相当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对税收立法权回归人大呼声的积极回应。财税领域既关系到政府间权力划分这样的宪法性事项,又直接影响纳税人的财产权益,当然应当坚持法治思维。他说:“当然,税收立法权回归人大,步伐应该稳健一些,首先可考虑在完善税收制度时,通过人大立法形式制定新税种法,之后适时修改现行低位阶税法规范,不失时机地将之上升为法律规范。”(张伟杰)
第三篇:浅析卢梭的立法权思想
浅析卢梭的立法权思想
国家的生存绝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权。
——卢梭《社会契约论》
卢梭(J·J·Rousseau 1712-1778), 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新爱洛漪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山中书简》和《忏悔录》等等。而让卢梭享誉世界的要数《社会契约论》,其中阐述的自由平等观念、社会契约理论和人民主权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确立了卢梭在近现代世界思想史上的显要地位。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 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着;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 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认为立法权对国家至关重要,决定国家的存亡。现我仅结合《社会契约论》一书,并参考其它一些相关资料,就卢梭的立法权思想做一初步分析。
一、立法权的概念及其源流
洛克在《政府论》中对立法权有过明确定义:“立法权是指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卢梭没有这么做。但我们可以从其权力划分理论中看出他的一些想法。卢梭表示过不赞成分权理论,但他对国家权力还是做了划分,“政治体也有同样的动力,我们在这里同样地可以区别力量与意志;后者叫作立法权力,前者叫作行政权力。没有这两者的结合,便不会或者不应该做出任何事情来。”这里的“政治体”、“动力”应该分别是指国家和权力。事实上,在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中是存在权力的划分的,而且与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权力三分法不同,卢梭赞成两分法,即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行政权。洛克很重视立法权,认为“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卢梭对此也深以为然。在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中,是以立法权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他认为一切自由的行为, 都是由两个因素的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是精神的,即决定行动的意志;另一种是物质的,即执行行动的力量。在国家权力中,体现意志的权力称为立法权,体现力量的权力称为行政权;意志决定力量,立法权决定行政权。综上可以看出,卢梭眼中的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是指导国家和人民行动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权力)。”
这里,我们还应注意到,卢梭不仅采用了权力二分法,而且他把立法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高过了洛克三权分立理论中的立法权。卢梭认为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行政权只不过是立法权的执行形式。当然,这只是卢梭对分权理论一种继承与发展。早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和司法等要素。后来罗马时代的波利比奥斯和16世纪的博丹对此也有相关论述。但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当推洛克,他在《政府论》中第一个明确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实际上,洛克之后的一些著名法律思想家大都承认因读《政府论》而深受启发,孟德斯鸠就是一个典型。那么,出生在洛克一个世纪以后的卢梭有类似于洛克的分权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立法权的实质
卢梭认为,法律不过是“公意”的表现形式;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那么,在卢梭看来,立法权的实质是什么呢?卢梭指出“可是,我们的政论家们既不能从原则上区分主权,于是便从对象上区分主权:他们把主权分为强力与意志,分为立法权力与行政权力,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分为内政权与外交权。他们时而把这些部分混为一谈,时而又把他们分开拆开。他们把主权者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好像他们是用几个人的肢体来凑成一个人体的样子,其中一个有眼,另一个有臂,另一个又有脚,都再没有别的部分了。”由此可知,卢梭是不太主张将主权细分的,或者要细分,也是不赞成其他人的分法的。但如笔者在上面第一部分已说明的那样,相比较而言,他似乎更赞成二分法,而且把立法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高过了洛克三权分立理论中的立法权,卢梭认为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行政权只不过是立法权的执行形式。卢梭又指出,“主权者除了立法权之外便没有任何别的力量,所以只能依靠法律而行动”,“我们已经看到,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卢梭又主张人民主权,由此可以推出,卢梭所说的主权主要表现为立法权。可以说,立法权的实质就是主权。此外,卢梭还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主权也是不能被代表的”;“ 主权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这是卢梭总结的主权所具有的四个特征,根据立法权与主权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说,立法权也有如上四点特征。
三、立法权的主体——人民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概念容易让人混淆,即本书中的“立法者”和我这里所说的“立法权的主体”。卢梭强调,“因此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接着,他更明确地指出了人民和立法权的关系,“我们已经看到,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很显然,卢梭所说的立法权的主体就是人民,“而且只能是”是人民;法律只能为人民所批准,那么立法权当然属于人民。
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但是那指导着公意的判断却并不永远都是明智的”,“正是如此,才必须要有一个立法者”。那么,卢梭这里所说的“立法者”肯定不是指人民,指什么呢?卢梭在书中交代得很清楚了,“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非凡人物”,他应该是“一个发明机器的工程师”。他“为了发现能适合各个民族的最好的社会规则”,应该“有一种能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的智慧;它与我们人性没有任何关系,但又能认识人性的深处;它自身的幸福虽与我们无关,然而它又很关怀我们的幸福;最后,在时世的推移里,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能在这个世纪里工作,而在下个世纪里享受。要为人类制订法律,简直是需要神明。”由此可知,卢梭所说的“立法者”是类似于“神明”的“非凡人物”,普通的人民是做不到这点的。
这样,卢梭对立法权的主体(人民)和立法者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而且只能由人民统一行使;而立法者则是拥有最高智慧的“非凡人物”,他们的职能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公意表达出来,他们的活动只是技术性、职业性的。
四、立法权与其它权力的关系
博登海默在他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里对卢梭的国家权力划分体系有过这样的评价:“卢梭与孟德斯鸠不同,他并未主张一种三权分立、独立、平等的政府制度。在他所提出的政治方案中,立法权高于其他两权,它属于全体人民,而不属于象议会那样的代表机构。”卢梭不主张“分立、独立、平等”的“三权”,但卢梭却倾向于近似分立、不独立、不平等的“两权”。在卢梭的国家权力体系中,除了立法权,便只有行政权了。他认为,“政治体也有同样的动力,我们在这里同样地可以区别力量与意志;后者叫作立法权力,前者叫作行政权力。没有这两者的结合,便不会或者不应该做出任何事情来。”这里,卢梭把国家权力做了类似于洛克分权理论的划分,但卢梭又主张的是一种以立法权为中心的复合权力结构,他立法权与行政权是复合在一起的,是至高无上的,行政权只是立法权的执行形式而已。这样就必然导致行政权的不独立和二者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卢梭会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此外,他在《政治经济学》里也指出,“我请求读者们还要好好地区别我所说的公共经济,这我就称之为政府,以及我所说的最高权威,这我就称之为主权者;这一区别就在于后者具有立法权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强迫国家共同体,而前者则只具有执行权并只能强迫个人。”显然,这里的“立法权”是高于“执行权”(即行政权)的,是具有支配地位的。
五、对卢梭立法权思想的反思
卢梭所说的立法权实质是主权,是主权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观点直接立基于他的人民主权论。这为以后某种程度上和某些范围内的直接民主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卢梭的立法权又是至高无上的,是英国式的立法权,是其他权力的来源。英国在卢梭之前的实践中就这么做了,而卢梭的理论则进一步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后很多国家根据卢梭的理论也建立了类似于英国的政治制度。卢梭是主张直接民主的,他的立法权直接由人民行使,表达了一种人民直接参加立法、直接掌权的民主思想。但他的理论被人怀疑“极易导向一种专制民主制。在这种民主制中,多数的意志不受任何限制”,是一种“多数的专制”。卢梭向往古希腊、古罗马的直接民主政治,因为这比较符合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但连卢梭自己也承认: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权,行使如此重要的立法权,现实中根本不可行,历史上也没有先例,“我们不能想象人民无休止地开大会来讨论公共事务”。此外,卢梭精密地区分了“立法者”与“立法主体”的概念,对我们也不无启发价值;只是,卢梭眼中的立法者太过超然、近似神明,表达的更多是对古代“圣贤政治”仰慕,现实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不可否认,卢梭的立法权思想带有或多或少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有其时代的、个人的局限性。但其仍不失为卢梭法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理论和以后的法学学说产生了强烈影响。我们不能过分苛责古人,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立场和态度去认识、理解卢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卢梭,读懂《社会契约论》,感动于他将其“贡献于公众之前”的良好心愿!
第四篇:浅议重大事项决定权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一项重要职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是人大常委会工作中较为薄弱部分,究其原因是法律对重大事项范围的界定只有一个大的范围和确定重大事项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加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重大事项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以使人大常委会对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感到难以适从而影响和制约了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因此,有必要对重大事项决定权作些探讨,以求得认识逐步统一,更好地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概念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正确阐述。要科学准确把握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关键是对重大的含义是否能准确地理解。重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重大:大而重要(不指实物)~问题;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版,第1488页)。基于词典对重大含义的诠释,笔者认为,重大事项决定权是指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要有很大影响某一具体事项。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以下特征:
1、法定性。一是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权,认真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人大常委会法定职责。人大常委会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定主体。二是人大常委会必须按法律程序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因此,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法定性;
2、权威性。根据党章、宪法、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党、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法律地位不同,各自拥有权力也不一样。从国家决策体系上讲,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起领导决定作用,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行使决策建议权,但党的领导从本质上讲不具有国家性质,不是国家职能活动,其决策主张具有引导性、指导性、号召性,在党内具有约束力。党的决策主张只有通过人大常委会才能变为国家意志,从而具有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人民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无权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对重大事项人民政府必须主动依法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并按要求认真贯彻执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内容。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属国家决策权范畴,人大常委会就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作出的决定,是本行政区域内最权威、法律地位最高的决策形式,具有最强的法律强制力和约束力。因此,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权威性;
3、人民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实质就是由其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因此,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人民性;
4、区域性。人大常委会只能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其作出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效力只对本行政区域内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因此,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区域性;
5、具体性。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是特指某一具体事项,而不是抽象事项或者某类事项,人大常委会对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一决定的原则。因此,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具体性。
二、重大事项确定的程序
科学准确确定重大事项的内容是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关键和前提。笔者认为,要搞好重大事项的确定应从实体和程序方面来确定以保障更好地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从实体方面来讲,确定重大事项的内容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重大事项的内容要合法和确定重大事项内容的每一个程序都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从而保证重大事项内容的合法性;二是全局性原则。重大事项的确定应着眼于本行政区域内全局的、根本的、长远的问题,着眼于本行政区域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三是可行性原则。重大事项的确定应从本行政区域实际出发,要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能有利于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目标和任务要切实可行并便于监督落实。
一个具体事项是否属于重大事项只有经过严格科学的程序才能保证重大事项确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程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重大事项的确定应经过以下程序:(1)主任会议提出重大事项议案。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8条规定:“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因此,提出重大事项议案主体只能是主任会议,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直接向人大常委会提出重大事项的议案。党委、人民政府和其它组织若认为是重大事项只能向主任会议提出建议。有的学者认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权提出重大事项议案,笔者认为此观点不妥,主要理由是常委会组成人员是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其职责是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若是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为提出重大事项议案主体,便是自己提出重大事项自己讨论决定自己监督执行,即有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之嫌。因此,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宜作为提出重大事项议案的主体;(2)公开征求意见。人大常委会应对党委、人民政府和其它组织提出重大事项建议向社会公布,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保证确定重大事项更加科学合理。公开征求意见时间十日为宜。若社会对确定的重大事项异议较大,主任会议应认真研究分析社会的意见并慎重做出处理决定。(3)主任会议审查。主任会议应根据社会各界意见对重大事项的建议进行客观全面的审查,以主任会议组成人员三分之二通过才能确定为重大事项的议案并在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二十日前以书面形式告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4)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对主任会议提交重大事项的议案,人大常委组成人员要在客观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认真审议发言,表决以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才能正式确定为重大事项。同时,人大常委会要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
三、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党委与人大常委会的关系。党委与人大常委会关系是执政与督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重大事项决定权来讲人大常委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主动的接受党的领导,但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善于扮演好主角并当好配角。也就是说人大常委会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定主体,既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很好地支持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又要很好地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而不能是荒了自已的责任田而去种了别人的地。
(二)妥善处理好人大常委会与人民政府的关系。从法律规定来讲,人大与人民政府关系是产生与被产生、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重大事项决定权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人大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地积极行使好该法定职权。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时。人大常委会应加强与人民政府联系和沟通积极支持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不干预人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对人民政府工作中擅自或超越职权行使本应属于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则可通过行使监督权予以纠正。人民政府要增强人大意识,凡属重大事项应主动向人大主任会议提出,对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通过的重大事项,人民政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执行情况。
(三)切实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人大常委会要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人大常委会应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工作的责任感。要采取各种措施,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人大业务知识,使常委会组成人员能掌握和运用人大工作所需的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对常委会会议审议的重大事项,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审议前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听取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客观全面地收集和掌握各种资料,并为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做好各种准备。
(四)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目前,人大常委会不同程度存在对做好监督检查重大事项决定权实施情况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认为人民政府会按照常委会议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监督检查人民政府贯彻执行重大事项决定权实施情况的工作。因此,人大常委会应提高认识,把监督检查人民政府贯彻执行重大事项决定权情况列入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跟踪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人民政府贯彻执行重大事项决定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人大常委会要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或者必要时可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开展对人民政府贯彻执行的重大事项决定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对贯彻执行不满意的,人大常委会应责成人民政府在一定期间内进行整改并再次向人大常委会汇报整改工作开展情况,直到重大事项决定权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为止。同时,人大常委会要做好向社会公布人民政府贯彻执行重大事项决定权实施情况的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并向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第五篇:浅谈地方人大如何行使决定权
浅谈地方人大如何行使决定权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是宪法、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而基本的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决定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的内在要求。如何把一个地方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地方人大决定权有机统一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是新时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深化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认识,认真总结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实现形式,紧紧围绕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收支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紧紧围绕党委的重大决策,带全局性、根本性的事项,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行使决定权,保证了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得以解决。
一、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切实增强决定权行使意识。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要不要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正确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前提。近年来,在“要不要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问题上,少数同志认为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党委、政府都会作决策,人大及其常委会再作决定是多此一举;还有少数同志有畏难情绪,担心有与党委争权之嫌,担心干预“一府两院”工作。针对这种种错误认识,我们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讲清党委决策,权力机关决定,执行机关落实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认识。
一是正确处理党委决策权、人大决定权和政府行政权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人大及其常委会认为需要作出决议、决定的重大事项,人大常委会党组应积极主动地向同级党委报告并及时听取党委意见,再依照法定程序作出决议、决定,将党委意图与人民意志结合起来,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全社会产生普遍约束力,使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中得到体现。作为党委要减少党政对一些重大事项决定联合发文的做法,支持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使之真正到位。党委认为需要作出决定,可通过人大常委会党组向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提出,或由政府形成议案,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决定。政府行政行为是执法行为,是通过执行法律、法规为公众服务的行为。政府既不能对国家事务作出创设性的规定,也不能对公民、法人、其它组织创设其新的权力义务。对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政府须及时报请人大审议决定。凡属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事务,如日常工作、执行问题,由政府自行决定。二是正确处理好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的关系。
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最根本的权力。首先决定权体现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根本特征。权力机关的地位首先表现在它能代表人民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项,并对所产生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进行监督。其次,在地方人大各项权力中,决定权处于根本地位,是一种主权行为,体现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中的最高地位。而监督权、任免权,就其本职而言,任免权也是一种决定权,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选拔任用好一批干部的目的,就是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本身就是重大事项。至于监督权,则是一种派生性权力,是保障法律法规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各项决定得以贯彻落实,督促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行使职权,切实保证权力的规范运行的手段。决定权与监督权、任免权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权力结构体系,决定权占主导地位,监督权、任免权起保障作用。因此我们理应把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同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和人事任免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决定的重大事项落到实处。三是正确处理好法定性、权威性、人民性的关系。
重大事项决定权体现了两个基本原则。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和在中央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因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法定性、权威性和人民性。法定性是根本,是保证。人大的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除了有《宪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作为根本依据外,也散见于《教育法》、《审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条款中。决定的重大事项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全面的约束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任何政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执行。权威性在于它把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人大作出的决议、决定是刚性的,“一府两院”非执行不可。人民性是基础,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人大的决定权实质是人民的决定权,反映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性质,是人民主权的直接体现。人大所作的决定,决定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决定中,集中常委会及其全体代表的力量审议把脉,其民主程度是广泛而具体的;决定后,加强监督,尤其是发挥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保证实施中不变向、不走样,从而保证各项决策部署始终运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始终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轨道上。二、牢牢把握三个原则,科学界定重大事项的范围
加强地方人大决定重大事项的职能,其重要的方面是正确认识重大事项的特征,把握重大事项的范围,特别是从法律上对重大事项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界定。而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界定比较原则,在实践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尺度难以把握。能不能科学界定重大事项,是正确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基础。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正确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必须科学界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而科学界定重大事项,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法治原则。
就是从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人大常委会职权的角度来确定人大常委会决定重大事项的范围。重大事项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泛指本行政区域内重大的、长远的和根本性的问题,也可以是涉及某一方面的重大事项。同时,重大事项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具有阶段性和不可比性。因此,确定重大事项,必须把国家的利益和本行政区域内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既要从全局看,以大局为重。也要从局部看,在维护全局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当地人民的利益,但是在两者矛盾的情况下,要以全局利益为重。二是民主原则。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民主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就是体现人民民主。因此,确定重大事项,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都必须贯彻民主的原则。在坚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列为重大事项,并在广泛发扬民主的前提下,集中群众智慧,适时作出决议、决定。这样,从群众中来,经过民主讨论、民主决策作出的决定、决议不仅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更能体现人民和国家的意志。三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党的思想路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也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各行政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差异,需要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也不尽相同,因此,确定重大事项和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准确地对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作出科学界定。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决定或决议。三、切实抓住三个环节,注重提高决定权行使水平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重大事项,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能不能科学的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并把决议、决定落到实处”,是衡量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权行使水平高低的标尺。近年来,我区人大常委会认真总结以往行使决定权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行使决定权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行使决定权的水平。
一是大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贯彻,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对地方人大依法行使决定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在决定权行使上有所作为,必须不断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能力建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在熟悉法律法规、经济社会工作的基础上,找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决定决在关键处,把党委的重大决策与人大决定权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才能有所作为,把决议、决定落到实处。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掌握第一手材料。
从过去多年的实践来看,决策者应该比执行者站得更高一点,懂得更多一点,看得更深一些,才能做到发现问题更准确,作出决定更科学,提出意见更深刻,跟踪督办更规范。因此我们坚持围绕常委会即将作出决议、决定的重大事项,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把握动向。三是切实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决定权行使水平。
工作方法是过河的路径和桥梁。我们在行使决定权过程中,坚持做到决策前,走出去,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实情,为正确行使决定权提供第一手资料;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群体智慧,实行民主决策,确保作出的决议决定既符合群众意愿,又符合党委意图;决策后持续给力跟踪监督,采取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视察、检查、常委会组成人员重点督察等形式,加大对决议、决定贯彻情况的监督力度,确保决议、决定得到贯彻落实。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职权,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从民主与法律建设的实践,特别是人大工作实际来看,这项职权的行使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的。借此机会,我们将虚心向兄弟区县学习,一定把兄弟区县的经验带回去,结合我区的实际,综合运用,以更好地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充分发挥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把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