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决定权和监督权的区分及例题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高考及模拟高考的重要考点。2000年全国卷、2001年上海卷、2003年全国新课程、2004年江苏卷、2004年广东大综合、2005年上海单科及06、07年各地模拟均对该考点进行考察。可见,这是高考的常考点,也是高考政治命题的兴奋点。因此,我们在备考中不能忽视。
关键词: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人大的四项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不容易区分,在考试中,考生往往因此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被文字表述中的“决定”“否决”等字眼所迷惑,想当然地认为是决定权,二是对四项职权停留在识记层次,未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界定人大的四项职权:
(一)立法权。狭义的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广义上的立法权则指关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权力。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三)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四)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可见,即使同样是“决定”,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关于国家干部人事变动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工作报告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是监督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下年度工作计划或重大事项预案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属于决定权。
下面以高考真题及各地高考模拟为例进行分析:
例1.(01上海,11)今年沈阳市人大会议否决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有媒体认为,这在中国各级人大会议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沈阳市人大行使的是()
A.立法权 B.任免权 C.监督权 D.决定权 [答案] C [解析]沈阳市人大否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是审查之后进行表决的,是对法院上年度工作的“事后”监督,明显是在行使监督权。
例2.(04江苏,34)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这说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 B.最高任免权 C.最高决定权 D.最高监督权
[答案] C [解析]题中的干扰点在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有考生会误选 D,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表述的是“通过的”而非“通过了”。“通过的”表明题目的侧重点在于后面的“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而再抓住“预期”这个信息点,就不难准确选 C。
例3.(05上海单科,10)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A.最高立法权 B.最高任免权 C.最高决定权 D.最高监督权
[答案] B [解析]题中强调: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属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即“人事变动”问题,显然属于任免权的范畴,由于主体是全国人大,因而为“最高任免权”;故选B。
例4.(06深圳·模拟,11)2006年10月23日,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决定对咸阳市政府在环保、招商引资等六方面的工作给予表彰。同级人大表彰政府,此举不但是咸阳人大的第一次,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极其罕见。咸阳市人大政府是在行使()
A. 监督权 B.立法权 C.决定权 D.任免权 [答案] A [解析]本题中的干扰点咸阳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可能同学们误选C项。从题干的内容上看,此决定给予政府的表彰显然属于事后监督;故选择A。
例5.(07大连·模拟,10)今年,湖北省荆州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在表决中,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报告未能通过。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这在荆州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是在行使()
A.立法权 B.质询权 C.决定权 D.监督权 [答案] D [解析]从题中可得知人大常委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听取和审议并最终未通过显然属于事中监督;故选择D 简而言之,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是关于“事务”的职权(其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一般而言,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第二篇:全国人大的决定权和立法权
全国人大的决定权和立法权
.什么是决定权?
决定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权力。各国法律规定不一。在我国,行使决定权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权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四类职权之一,是最能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特征的一种职权,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广泛性。具有鲜明的法定性、人民性、权威性、强制性。同时,能起到补充人民代表大会其他三类职权、协助其他三类职权行使的作用。
2.确定重大事项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重大事项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它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同。因而,确定重大事项,不仅要看事项本身的重要程度,还要考虑时间、地点等因素,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即确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是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而且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2)全局性原则,即确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是关系到本行政区域内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3)可行性原则,即确定的重大事项必须从该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能够行得通。(4)群众性原则,即该事项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并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是怎样规定的?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是怎样规定的?
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等。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等。
5.全国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力,具体内容有:(1)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2)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3)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4)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5)决定特赦。(6)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7)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8)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9)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1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有权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出的议案,决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11)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等等。
6.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具体内容有:(1)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2)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建议,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3)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4)决定授予地方的荣誉称号等。
7.人大决定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人大的决定权,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决定权的具体方式规范。用什么方法和形式行使决定权,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实践中,通常运用的方式,就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审议和通过决定式决议。其中,决定包括:法规性决定、制度性决定、批准性决定等。实际上,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和决定任免、批准任免,以及对监督对象依法作出处置和制裁的决定等,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决定权的具体形式。所以,行使决定权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由内容决定。
8.人大决定权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人大的决定权,从所作决定内容看,可分为修改、补充法律的决定,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和大政方针性决定;从作出决定的形式看,可分为批准性决定和自主性决定;从决定的时效性看,有即时性决定和长效性决定。
9.人大行使决定权的程序主要有哪些?
根据法律规定和各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工作条例、工作制度的规定,人大行使决定权的程序一般是:(1)决定草案的提出。决定草案由法定的有提案权的单位或个人提出,经法定机构审查后才能列入议程。(2)听取和审议决定草案。(4)表决。(5)通过。(6)公布。
立法权就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第二类中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一方面,立法机关自己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法规、条例、决议和命令等,它们都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还享有提出法案的权力。在我国,作为立法机关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仅有制定、解释、修改、废止普通法律的权力,而且还有制定和修改宪法以及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第三篇:工程质量问题和事故的区分及定义
工程质量问题和事故的区分及定义
工程质量问题的定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我国有关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定义,凡工程产品质量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就称之为质量不合格。
根据1989年建设部颁发的第3号令《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和1990年建设部建建工字第55号文件关于第3号部令有关问题的说明:凡是工程质量不合格,必须进行反修、加固或报废处理,由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低于5000元的称为质量问题;直接
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称为工程质量事故。
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
国家现行对工程质量事故通常采用按造成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其基本分类如下:
1、一般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质量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不满50000元的;
影响使用功能和工程结构安全,造成永久质量缺陷的。
2、严重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严重质量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0元(含50000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
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
事故性质恶劣或造成2人以下重伤的。
3、重大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重大质量事故,属建设工程重大事故范畴。
工程倒塌或报废;
由于质量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3人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
按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
(1)凡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为一级;
(2)凡造成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为二级;
(3)凡造成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伤2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
100万元为三级;
(4)凡造成死亡2人以下,或重伤3人以上,1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
满30万元为四级。
特别重大事故:凡具备国务院发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所列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及其以上,或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上述三
个之一均属特别重大事故。
第四篇:国税和地税职能区分
国税和地税职能区分
地税和国税、个人所得税:国税是增值税(每月10日前缴纳)、所得税每月15日前缴纳(2001年以前所得税在地税交),地税包括: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水利基金、个人所得税,这是每月10日之前必须缴纳的,其次,每年8月缴纳残疾人基金、每季度或半年缴纳一次工会经费等。
国家为了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的分税制,把原税务局一分为二曰:国税局、地税局。国税局负责国家财政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银行利息个人所得税,中央企业、外资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征收管理。地税局负责征管的税种较多,除国税局管辖税种外,其余由地税局管理。两家税务局共同执行一个征管法,国税局的机构垂直到总局,地税局的机构垂直到省级。国税:负责征收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2002年1月1日以后注册的企业的,但从原来企业改制分离的仍有地税管理征收)金融企业所得税等。
地税负责征收的税种有:营业税、所得税(2002年以前注册的企业,包括2002年以前企业改制分离从新注册的的仍有地税管理征收)、城建税、印花税、资源税、契税、房产税、车船税、个人所得税等等。
国税和地税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而产生的一种税务机构设置中两个不同的系统。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者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区别。前者征收的主要是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空所必需的税种(消费税、关税)和关乎国计民生的主要税种的部分税收(增值税);后者则主要负责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营业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
按照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管辖权限的不同,可分为中央(收入)税和地方(收入)税,分别同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征收。
消费税为中央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他税一般为地方税。
国税,由国税局征收;地税,由地税局征收;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国税局直接划入地方金库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国内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增值税、消费税等。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包括:国内增值税;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
国家税务局征收的税种:增值税,消费税,铁道部门、金融、保险公司缴纳的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所得税;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资源税,车辆购置税。地方税务局征收的税种:除上述行业以外的营业税,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筵席税。国税与地税,是指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局系统,一般是指税务机关,而不是针对税种而言的。国家税务局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垂直领导;省级地方税务局受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省级以下地方税务局系统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垂直领导。因此,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局系统分属国家不同的职能部门,一般是分开办公的,但是,也由一些地方的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局系统是合署办公的。我国现行税种共有24个,按照财政分税制的要求,将24个税种按照实际情况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其中,中央税归中央所有,地方税归地方所有,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配后分别归中央与地方所有。
为适应分税制的要求,全国税务机关分为国家税务局(简称国税)和地方税务局(简称地税),负责征收不同的税种。国税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税主要负责征收地方税,他们之间的征收管理分工一般划分如下:
1,国税局系统: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银行、非银行金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资源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税(开征之前为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中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中央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2,地税局系统: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包括上述由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的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不包括对银行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牧业税及其地方附加,地方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降低征收成本,避免工作交叉,简化征收手续,方便纳税人,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以相互委托对方代收某些税收。另外,对于特殊情况,国家税务总局会对某些税种的征收系统,做出特别的安排和调整。
因此,纳税人涉及具体税种应当向哪个税务系统缴纳问题时,还是应当以当地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和地方税务机关的实际分工及其具体要求为准。
现在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2000元,就是说工资低于2000元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另外公司代扣的个人的保险部分是可以在所得税的税前扣除的,举例说明:假如你的工资是2500元的话,保险的个人缴纳部分为200元的话,那么你的所得税计算为:(2500-2000-200)*5%=15元 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个税是在地税上交的,工资薪金一般是公司一起代扣。
一、个人所得税概念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于1994年1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二、个人所得税特点 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1、实行分类征收;
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
3、费用扣除额较宽;
4、计算简便;
5、采用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
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以及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但有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等。
四、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个人所得税法列举征税的个人所得共11项,具体包括:
(一)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
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帖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
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钦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 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纳税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 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
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璜、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面、雕刻、影视、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五)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
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 不包括稿酬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九)财产转动所得
财产转动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十)偶然所得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十一)其他所得
其他所得,是指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五、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见所得税税率
六、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工资、薪金所得以个人每月收入额固定减除880元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但是,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税法确定附加减除费用32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计算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业户,其应纳税所得额是第一纳税的收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
(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计算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以其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税法规定“减除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除800元。
(四)劳务报酬的计算
劳务报酬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日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定额减除费用800元;第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0%的费用。
(五)稿酬所得的计算
稿酬谢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规定对应纳税额减征30%,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1-30%)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日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定额减除费用800元;第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0%的费用。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计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日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定额减除费用800元;第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0%的费用。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计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额,不得从收入额中扣除任何费用。
(八)财产租赁所得的计算 财产租赁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定额减除费用800元;第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0%的费用。
(九)财产转让所得的计算
财产转让所得适用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纳税人每次转让财产取得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的余额。
(十)偶然所得的计算
偶然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不扣除任何费用。
(十一)其他所得的计算
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的每次收入额。
七、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见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
八、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采取源泉扣缴税款和自行申报两种纳税方法。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和高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义务人应当自行申报纳税。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都应在次月七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计提工资 借: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公司负担)其他应付款——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库存现金 缴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公司负担)其他应付款——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贷:银行存款
也可将个人负担部分与公司负担部分并在一起核算,算工资时直接扣除个人部分,一并上交。
第五篇:A区分‘五段动词’和‘一段动词’
区分‘五段动词’和‘一段动词’的方法共有三种。除了用简体否定式来判断以外,还有根据‘动词原形(辞書形)’来判断,以及根据「ます形(連用形)」来判断。
下面是具体方法:
* 动词原形(辞書形)――特点是在初级阶段就可以使用。
①、不是以「る」为结尾的动词都是‘五段动词’。例: 「書く」
「話す」
「立つ」
「死ぬ」
「呼ぶ」
「飲む」
「言う」
②、以「る」为结尾的动词中,「る」前面的元音为「a , u, o 」的动词都是‘五段动词’。例: 「割る」waru 「釣る」turu 「祈る」inoru ③、以「る」为结尾的动词中,「る」前面的元音为「i , e 」的动词都是‘一段动词’。(有几个例外是‘五段动词’。数量很少需要个别记忆。例如:「帰る」「切る」「練る」「減る」「要る」「知る」「走る」など。特点是这些词变为「ます形」时,须要把「る」变为「り」。也就是「帰ります」「切ります」「練ります」「減ります」「要ります」「知ります」。用这种方法来区别同音的‘一段动词’「変える」「着る」「寝る」「経る」「居る」)例: 「見る」miru
「食べる」taberu * ます形(連用形)――特点是在初级阶段就可以使用。除原形以外,在初级教科书里「ます形(連用形)」出现得最早。
①、以「e ます」为结尾的动词都是‘一段动词’。例: 「食べます」tabemasu ②、以「i ます」为结尾的动词都是‘五段动词’。(有几个例外是‘一段动词’。数量很少需要个别记忆。例如:「見ます」「起きます」「降ります」「浴びます」「借ります」。)例: 「飲みます」nomimasu 「貸します」ksimasu * 由于有少数例外,所以有时很难判断。从初级阶段开始,必须同时掌握「动词原形(辞書形)」和「ます形(連用形)」。所以只要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在初级阶段就会轻而易举地做出判断。正确判断是日后学习其他语法形式的基础,因此必须掌握没有别的选择。动词如果按活用形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段动词:最后一个假名是る,る前面的假名是え段或い段假名 サ变动词:以する结尾的动词,前面一般是两个汉字的名词。カ变动词:来る(くる)
五段动词:其余均为五段动词。
如果按是否能接宾语来分的话可以分成以下两类: 自动词:后面不能接宾语的动词。
他动词:后面能接宾语的动词。当然动词还有其他很多分类,最常见的是以上两种。
日语中的宾语似乎和汉语中的宾语不太一样,应该怎么理解呢
汉语中宾语的意思是动作的接受者。像“我教他日语”这个句子里,“他”是“教”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所以在汉语里“他”是宾语。但是在日语里,“日语”的后面用的却是表示宾语的助词“を”。那么该怎么理解日语中的宾语呢
造成这种混乱是因为中文的主谓宾定状补结构。
比如,我教他日语。在中文里,【我】是主语,他是【宾语】,而【日语】是补语。最致命的是,中文里,一下两种用法都是对的:我教日语。我教他。
而在日语语法中却有很大不同。因为日语里面只有【日语】才能在后面跟を,而【我】是跟に的。所以造成了混乱。
至于解决方法,如果是延续中文语法的思维,那就是,可以在中文中充当宾语的词,换成日语应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动作所涉及的内容,另一个是动作落于哪个对象。
比如【我教他日语】 【他】是【教】这个动作的落点,而【日语】则是教的内容。这样说也许还不是很清楚。因为这个例子比较暧昧,反过来说好像也说得对。
令举一个例子:我用石头扔他/我朝他扔石头 私は彼に石ころを投げる。
扔的内容(东西)是【石ころ】,对象是【彼】。
用这个句子跟上面那个 我教他日语 做对比,应该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共性吧。即【教】(的东西)和【日语】间的关系,【扔】(的东西)和【石头】。也许是我自己在YY,呵呵。
最好的方法是楼主多找些动词的例句,最好各部分都齐全的,认真分析,肯定能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