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研讨会汇报材料
全国小学语文
“巧设课堂 创新思维 培养兴趣”课堂教学研讨会
汇报材料
汇报时间:2014年12月17日 汇报对象:全体教师 汇报人员:张文涛 汇报地点:校会议室
此次为期两天的培训是在巴师附小进行的,一共参加了三位老师的课堂展评和汇报交流。每位老师的课堂展评各有秋色,交流汇报一语中的,令人心生企望。课堂展评的内容分别是:《鹬蚌相争》、《狼牙山五壮士》和苏教版的《莫高窟》;交流的话题是《陪孩子一起读书》、《泛在阅读,重构教师的生命格局》和《课堂,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就前两天的学习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在座的同僚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希望对各位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汇报:
一、课前亲切交流,拉近师生关系;
一般我们在其它地方参加赛课的时候可能很少与前来听课的学生进行课前的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总有一层隔阂,课堂上也就难以进行发挥,学生可能也不会在课堂上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授课。
二、语文教学以读为主,以演为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篇文章只又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领悟文章的精髓。当然,要想读好文章首先得从关键词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同时在读的时候尽量少让学生齐读,因为在齐读的时候很多学生是在滥竽充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尽量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去读课文。如:默读、慢读、快读、分角色读……同时,在边读课文的基础上边表演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课堂中适时插入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游戏对他们来讲是课堂上放松心情的最佳方式,因次在选择游戏时要有个度,也为该堂教学提供一定帮助的游戏。
四、学生要多读书,多积累。
我们语文老师可能经常埋怨学生作文空洞,可读性不强;回答问题不够深入;看待问题不够全面……这些我认为都和学生的阅读量过少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升,我相信多读书、多积累倒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而不倒。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64本;美国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在进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而就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来看,9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达400万字,若按每本书十万字,9年间就是40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足5本,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
五、适当运用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件的合理运用是为优质教学服务的,用得好,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用得不好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现在的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比较好奇,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注重课件背景以及插图的合理应用,尤其是课件的背景制作我认为越素雅越好,不然学生的精力就不会落在文本上,而是华美的课件上。
同时课件的制作还应注重精炼,不然繁琐、复杂的课件只会让人应接不暇,缺少思考的余地。要知道授课是一个师生合作的过程,而不是浏览课件的过程。
六、尊重孩子的观点,适时给予肯定
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可能经常在讨论这样的话题:我们班的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啊,回答问题老是那几个学生呀,或者老师一般都提的都是设问啊……究其原因,是问题太深吗?学生太笨吗?老师太凶吗?我想作为学生而言,很多时候还是想表现自己,还是想吐露自己的心声,但是很多时候在回答问题后,得不到老师的赞许,学生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的积极性就大大折扣,远不如低年级的学生。
七、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不要被问题缠身
第二篇:小学语文研讨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意见
一个核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
对课标的学习我在上次研讨会上提出了“两点期望”:
1、《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依据,也是衡量我们教学优劣的准绳(包括着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地、用心地学习它、理解它、把握它,践行它。真正做到脑中有“标”,心中有生,手中有法,教学有方。
2、在现阶段,我们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教材因素和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
今天,我就“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方面给大家做个交流。《课标》对“课程性质”做了重新定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呢?
这一命题表达出两层意思:第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表述对于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吴忠豪教授的话说,这种转变的意义是革命性、根本性的,是具有方向性的转变,实现了语文课程本质性的回归。它不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转变的分量有多重。
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它包含哪些内容呢?《课标》“前言”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活动。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所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学中,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备课时,老师要在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努力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因素(找出训练点),让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来学语文、用语文。尤其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好在哪里,从而学习作者语言文字表达上运用的方法、智慧和技巧,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语文课程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综合性。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口语、文字、文章、文学等多种因素。再者,从识字与写字等5种学习内容上也体现了综合性,这就为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其次,语文课程的多功能也体现综合性。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都需要语文课程打基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语文学习的过程体现了综合性。《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此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组合: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课内外结合(方法上)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什么?《课标》阐释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比如朗读教学)这种“实践性”一是由课程性质的定位决定的,“运用”就是实践;二是由学习的过程决定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叶老的话: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语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责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训练。)落实实践性一靠课堂,二靠社会生活。
目前来看,由于我们许多老师对于实践性的认识不足,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实践不够,教师讲得多,说得多,包办代替的做法还不少。这是我们以后的教学应该思考和践行的。这里有一个课例,值得学习和研究。(看录像)两个转型:一是从内容、思想为目标组织教学,转变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教学指向;二是语文课以教师讲读课本为主要形态,转变为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学。
实施第一轮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譬如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上,师生关系上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问题还比较多:一是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依然突出,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繁、难、杂、偏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非语文因素活动还是比较多;三是课堂中教师的强势固执地存在,逼着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这些问题依然说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目标不清,没有走出教课文的困境。语文教学还是教内容、教思想,如把《太阳》上成科学知识课,把《中彩那天》上成道德课,《詹天佑》则上成怎么修铁路的工程课„„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原因在于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思想的提升不代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用吴忠豪教授的一句话说:很多的语文课是不务正业的。正业是什么?正业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审美教育和思想的提升是是渗透和感染,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当下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思考议题,这也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课题。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厘清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借以控制课堂的非语文因素的活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大体来讲分为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方法、语言材料等,而情感思想、审美教育、多元文化则属于非语文本体教学内容。而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本体性教学内容有些错位,这是我们应该警醒的一种严重的现象。语文课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让学生多进行实践。
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完全划等号。也就是说,有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生成点,这样的内容要抓住,有些“能学不教”的内容就要放手给学生,不要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段目标以及文本特点,关照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充分考虑其教学价值。比如在了解多元文化、学习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和积累语言材料等方面,首先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这是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关键期,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词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吴教授说,我国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战略性失误,直接导致中国国民语文水准下降。词汇、句型的积累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应该把朗读、积累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熟读成诵,乃至脱口而出。注重读书、积累是我国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朗读,流利的读,培养语感,借以规范语言的输入,这是传统的(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个走向: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走向关注学生学什么;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走向关注学习的过程。这三个走向决定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课标的这些表述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就要达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向。从学习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过程上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现实中,我们老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考虑的“教”比较多,而关注学情比较少。上课时往往顾及教程顺利,只关照到个别程度好的或会回答的学生等,因而造成过程不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实践机会少,学习兴趣不高。当下,从过多的关注老师自身转向更多的关注学生还是非常必要的。
四个体现:
一、课堂教学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年段、单元、本课书、课时、环节等);
二、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三、关注理解和表达,读与写结合;
四、课堂教学要真实、扎实而又有创意。
五个关注点:
一、兴趣:最好的老师;
二、读书:人类成长的阶梯;
三、积累:终生受用的知识宝库;
四、活动:语文能力生长源;
五、评价:成长的动力和航标。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堂教学与研讨会汇报材料
2010年10月11日—12日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新课堂教学与研讨会在黔南州隆重举行,来自全州各地的一千多名小学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观摩研讨活动。在这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有来自北京崇文区的王文丽、吴琳两位名师专家,还有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三位专家分别做了一节观摩课和一场报告。(课件出示老师图片)
王文丽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课是《二泉映月》。吴林老师展示的是《去年的树》,支玉恒老师上的是老教材《再见了,亲人》。
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我没有能力对名师的课进行点评,也无法准确地对名师们所要带给我们的新理念一一阐述,只能将我在课堂现场的激动与感受记录下来,所谓就是我自己的思考
听了这几位优秀教师的几堂课,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从一些看似简单的词句中去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以读带讲。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一一举例,这节课就以吴琳老师上的人教版四年级的课《去年的树》。来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吧。
首先我们先来读读这篇课文。
(课件展示课文)
刚才我说到了这几位老师他们在课堂中的新理念就是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从一些看似简单的词句中去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以读带讲。
对于这一点,那天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吴琳老师在上完课后的讲座中对此也谈了她的看法。她说教小学生读书,不仅要读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感情了。对华丽的文字容易读出感情,而对朴实、简单的文字也要能体会其深沉的情感。让小学生们的容颜上显现出感情。还要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课件出示这句话)
她在教《去年的树》一文时引导学生阅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然后问学生透过“看”字,你们知道鸟儿心里在想些什么吗?学生说了很多:“这就是我的好朋友树吗?他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树曾经说过要听我唱歌,他现在成这个样子了,还能听到吗?”“树啊,灯火熄灭以后,你会死吗?明年春天,我又到哪里为你唱歌呢?”随着学生的发言,大家沉浸在鸟儿对树的无限深情之中。老师抓住这个普通通通的字眼“看”字,读出了那么多内容。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一定可以从简单的文字里面读出丰富的内容的,所以我们教学生学语文,不光要教学生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特有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吴老师在设计鸟儿寻找大树时和树根、大门、女孩的对话时,通过以下几个填空题,利用补白,启发学生想象鸟儿又回到这里,却找不到好朋友的着急心理,“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地问树根。
鸟儿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您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角色的语言,一边读一边想象,从而感悟鸟儿的焦急、担心以及对树的一片深情,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听了吴琳老师的讲座,我深切地感受到细读文本是一堂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回想自己的教学,只有到了上教研课的时候才会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平时对文本只读了一二遍后就匆匆进教室上课了,如果课上得不尽如人意,还埋怨学生听得不好,却没有想到自己的不是。以后我一定得化些时间细读文本,只有这慢慢的“细读”才能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只有这细细的“品味”能才让我们默默地与作者贴近。
第四篇:小学语文习作专题教学研讨会经验汇报
全省小学语文习作专题教学研讨会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利用今天的班主任例会的时间,把我12号去牡丹江参加的<<全省小学语文习作专题教学研讨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汇报给各位同仁,与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感谢校领导把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给我,此次牡丹江之行全县共派九位教师,是由小教部的杨教研员带队的,研讨会会议日程2天,13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接着是九个地区、县市的经验交流,下午是两节二年级的写话课和一个牡丹江爱民区“提高低年级写话质量”教研沙龙。14日上午是两节四年级习作指导课和一个牡丹江东安区教育局的“如何上好习作指导课”教研论坛,下午是一节五年级的作文评改课:一个我敬佩的人,另一节是六年级的作文赏析课:最难忘的事和一次教研访谈——走出习作评改的“阴霾”。最后一项是闭幕式,给作课的六位教师颁发了证书,研讨会胜利闭幕。
咱们的孔校长非常重视这次研讨会,让我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借了一部数码相机,又带上了学校的移动硬盘。订购实录光盘时,毫不犹豫地让我定了一套,回来让各位教师研究学习,因此,在这里我不过多地对六节课加以评说,等光
盘邮回来以后,各位教师可以尽情欣赏,反复推敲,吸取先进成熟的经验来取长补短。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到底该如何上好习作指导课>>。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雪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因此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老师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老师不知道怎么教,长此下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习作都失去了兴趣。
兴趣对学习有神奇的内驱动作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必要的前提,也就是我要说的上好习作指导课的第一步,即:
一、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想写。
培养学生喜爱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落实到每堂课上,就是要激发习作兴趣,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应重视“兴趣先行”效应,通过多媒体影像、创设实践体验的情景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观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眼睛看,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进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比如让学生观察水果,可以让学生眼观——颜色,形状,鼻闻——气味,嘴尝——味道,手摸——质地如何。
(三)注重评改,激发兴趣。
评改要本着“赏识和鼓励”的原则,去引导、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信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习作最大的苦恼莫过于“无米下锅”,这“下锅之米”从何而来呢?就是我要说的第二步:
二、拓宽习作素材,让学生能写。
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用心体验生活,发现习作素材。
平时多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多看、多听、多思,去发现大量的习作素材。
(二)开展时间活动,丰富习作素材。
让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累材料。
(三)坚持读写结合,积累习作素材。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积累语言材料。习作兴趣浓了,材料也丰富了,接下来进行第三步:
三、注重习作指导,让学生会写。
(一)内容——表达真情实感。
表达真情实感是小学习作的灵魂,习作时要强调写真事,抒真情,要做到“四实”,即:内容真实,情感朴实,立足现实,方法扎实,切忌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真正能激童趣、写童话、表童心。
(二)开放式——倡导自由表达。
有人说,人生第一次说谎,是从写作开始的,老师严格要求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做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努力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三)方法——注重分层指导。
在指导方法上教师应注重把握整体,分层指导要导的恰到好处,导的过多过细,学生作文就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导的少了,学生在关键处不得其法,因此导要突出学段特点,中年级侧重导词语、导句子,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高年级重在导方法、导习作提纲、导布局谋篇。习作中,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巧在点拨,妙在开窍,让学生凭借想象的翅膀在作文的世界里自由地飞翔。
以上就是我牡丹江学习中的一点体会,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许多精彩之处都没有阐述出来,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事给予指正。
谢谢大家!
2010.5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复课研讨会汇报材料
六年级语文复课研讨会汇报材料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接触到汇报的场景越来越多,汇报可以以某个具体项目为单位进行汇报,也可以以某个阶段的工作为单位进行汇报,怎样写汇报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复课研讨会汇报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我带了两次六年级的课程了,但是一直都是诚惶诚恐地摸着石头过河,要谈经验,我感觉自己没有,所以在这里进行汇报。要带领学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对六年的小学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制定一个好的复习计划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我们轻松而愉快地温习已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出一些新的知识,让学生轻松面对各种难易程度不同的测试。
一、过“三关”
1、字词过关
把九至十二册的一些重点字词进行听写、默写,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进行识记掌握,训练这些字词的常见测试方法,如: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组词、找错别字等。
2、要求背诵的'内容默写过关
对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古诗词意和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进行识记,并默写掌握,检查学生能否正确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
3、作文过关
对各种类型的作文进行整理写作,使学生对每种类型的作文都有一篇自己成功的作品,并进行识记掌握,迁移运用。
二、抓“两个重点”
1、重点抓阅读题教学。
阅读题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属于学生做题的一个难点。在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阅读题的各个考点,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做阅读题的方法。
2、重点抓“学困生”的转化。
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抓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提高整体成绩的关键,我认为转化学困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用爱心感动学生;用耐心教育学生;用恒心等待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困生”,给他们制定稍低一点的复习目标,让他们有能力完成任务,并且在他们完成任何一项任务时,都及时地给他们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转化工作一定会有成效。
三、一系统(系统复习)
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广泛,考试的题型也较多。要对涉及到的音、字、词、句、段、篇和各种考试题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进行系统检测。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