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一、背景分析
XX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打造,在规划学校发展时,结合我校的特点,确立了学校整体发展的省级课题《个性化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思考》,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该课题成果获得XX年浙江省创新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该课题引领下的子课题《农村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开发的实践研究》于XX年获宁波市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细胞。目前,我区农村多数小学校舍新,硬件足,与城区小学差距小,但是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不少班主任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鉴于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同时,我们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调研活动。为了进一步建设班级文化,使班级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采用了边建设边调查的方法,以期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有一个深入了解,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时也可以给同类的农村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借鉴。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小港中心学校一至六年级共24个班级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在校学生147名、全体班主任和家长的问卷,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题型设计上有现状类调查和师生心理倾向性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
观察法:在自然状况下,深入班级,观察师生关系、教育氛围、学生素质等。
座谈法:对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代表进行座谈。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
通过对学校许多老师的座谈,我们感觉到:有的班生机勃勃,有的班死气沉沉;有的班严谨规范,有的班自由散漫;有的班透出一股活力,显出一股拼劲,有的班班风消极,对 什么都无所谓„„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客观地反映出这一现状。
题号 调查内容 评价选项
A B C 你班有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吗?
A.有 B.不清楚 C.没有 76人
51.7% 58人
39.5% 13人
8.8% 你们班有开展过班级形象设计活动,如制定班训、班徽、班级网页等吗?
A.都有 B.只有一部分 C.没有 19人
12.5% 36人
25.4% 92人
62.1% 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
A.有很深的感情 B.有点儿感情 C.没感情 111人
75.2% 28人
19.3% 8人
5.5% 你喜欢来你班上课的各位老师吗?
A.都很喜欢 B.喜欢,但有个别老师我不喜欢 C.一个 都不喜欢 87人
59.3% 59人
40.2% 1人
0.5% 你的老师与你的家长有联系吗?
A.经常联系 B.偶尔联系 C.不联系 91人
62.2% 54人
36.4% 2人
1.4%
由此看出在48.3%的班级中,还没有健全“班集体奋斗目标”这一内容。“班级形象设计活动”这一项受忽视了。“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有75.2%的学生答“有很深的感情”,说明了学生对班级还是有归属感的,学生间比较热情,师生关系也是友好、融洽的,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还是重视的。
在对各班的实地检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班级墙上都贴有奋斗目标,但都是类似于“文明 守纪 团结 好学”这样的“千班一面”,缺少班级个性,体现不出班级的精神文化。在教师卷中一题“你认为接到一个新班有必要制定班级奋斗目标,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60%的教师答“有必要,还没做”,只有36%的老师回答已经有制定,当然这方面的工作与学校的管理有密切关系,教导处、师训站在引 导班主任成长方面还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使更多的班主任能以科学、高效的方法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
学生的调查项目中有4项涉及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题号 调查内容 评价选项
A B C 你所在的班级制定了班级公约吗?
A.有 B.不清楚 C.没有 147人
100% 0人
0% 0人
0% 你的班级设有班级一日常规吗?
A.有 B.不清楚 C.没有 83人
56.5% 51人
34.4% 13人
9.1% 你班级的班干部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吗?
A.很明确 B.不太明确,常常是班长一人管 C.不明确,不知道他们各管什么 71人
48.4% 49人
33.6% 27人
18% 为了激发你们的积极性,班级有活动的奖励评比措施吗?
A.每次都有 B.有时候有 C.基本没有 96人
65.2% 38人
26% 13人
8.8%
在制定“班级公约”栏中,100%的学生回答“有”,说明在制度的制定上班主任是非常重视的。在教师问卷中“您觉得您班级的班级公约对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上教育意义大吗?”有42%的老师认为班级公约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有些随意。在班干部的管理上,班干部的职责和能力培养尚有欠缺。在班级奖惩制度上,班主任基本上都能采用适当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在激励中内化习惯。
在对各班晨会谈话课的检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 班级并没有在晨会十分钟时间内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性教育,而是占用为处理作业,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忽视了晨会课的教育功能。
3、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
在学生问卷中,有3项题涉及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题号 调查内容 评价选项
A B C 你班级的环境美化是由哪些人参与的?
A.老师和同学一起布置 B.全是同学布置的 C.全是老师一个人布置的 68人
46.2% 12人
8.3% 67人
45.5% 你认为你班的教室环境布置得美观大方吗?
A.美观大方 B.还可以再美一点 C.一点都不美 121人
82.5% 23人
15.4% 3人
2.1% 你认为班级墙上的名人名言对你有激励作用吗?
A.很有激励作用 B.看是看见的,但没往心里去 C.从来不去注意,不关心 93人
63.4% 39人
26.6% 15人
10%
从问卷可见,广大师生都很重视身处的环境,都在努力去做环境美化这一工作,且收到了实效,但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够,环境育人的作用还未全部发挥。
为营造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学校大队部对班级环境布置进行了检查评比,从检查评比情况来看,在各班主任精心布置下,教室整体环境比之前有明显的变化,色彩鲜艳,做工讲究,具有教育性和实用性。多数班级围绕自定的主题展开布置,如402班围绕“书香”进行主题设计布置,设有读书名言、读书角,体现了整个班级的书香氛围,204班的“大风车”栏目,有创意,凝聚力强,303班的“学海拾贝”也有特色,105班的教室布置设计很适合低段“童趣”风格。不过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同一年级的平行班中,类同的环境布置较为常见,缺少体现学生个性和班级特色的东西;个别班级张贴太花哨,不实用,另外有些班级讲台上、卫生 角旁的瓷砖、玻璃窗、物品的摆放不够整齐干净,这些都需要改进。
4、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展现班级特色文化的得力平台。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和育人的功能,许多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
在学生问卷中,有3项题涉及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题号 调查内容 评价选项
A B C 你认为一个班级除了要搞好学习之外,是否应该经常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爱好与特长,张扬同学们的个性?
A.非常应该 B.可以,不过有一两次就行了,别影响学习C.不需要,搞好学习就行了。81人
55.2% 55人
37.4% 11人
7.4% 你是否想在班级活动中展示一下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A.很想 B.有点想 C.不想,无所谓 90人
61.2% 43人
29.3% 14人
9.5%平时你们班的班会课是怎么开展的?
A.班主任事先交代任务,然后由班干部唱主角,负责活动的主持和全过程。B.班主任先讲一些常规方面的要求,然后让我们自由安排,看书、写作业等,不破坏纪律就可以了。C.很少有主题班会,几乎全是老师讲作业或者被其他主课所占用了。50人
34.2% 71人
48.3% 26人
17.5%
问卷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班主任在活动文化建设上认识还很不够。这一点也从教师的问卷中得到了印证。在教师卷中“在你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经常组织班级开展文体活动?”有46%的教师表示如果没有大队部统一的活动,自己班级一般不会经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
在对部分学生、家长的座谈中,了解到的情况是:我们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讲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部分班主任片面地强调学习,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对活动重视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活动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班干部的策划、组织能力相对薄弱。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 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就使班级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因此,由于班主任的活动意识不强,班级凝聚力,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培养。
四、结论与尝试措施
从调查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大多数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班主任们都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尝试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明确目标,塑造心灵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在农村小学中,较少接触更多英雄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东西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能体现梯次效应的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我们还要求班级把目标上墙,以便时时激励学生。在09年9月开学初的班级环境美化检查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具有年段特色的、班级个性的奋斗目标,如201班的“班级是我家,我们都爱他”,503班的“自主学习,和谐发展”,602班的“争当文明学生,争创示范文明班”。
2、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活动
为了使班级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显示出独有的魅力,更为了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培养每位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学校大队部在09年10月推出了一次班级形象设计评比活动。把抽象松散的集体,实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如设计班名、制定口号、班风、学风,设计卡通班徽、班级网页等。给班级以自己的标识,凝聚班级所有成员的力量与智慧。此项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他们积极参与,“硕果园”、“起航”、“小蜜蜂”等各具创意的班名在活动中纷纷诞生,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的良好品质,教育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班集体。
3、培养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会无形地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位于农村,民风淳朴,学生多数单纯而天真,另一方面与大队部和班主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出台了每学期一次的“文明班级评比”、“示范文明班级评比”班级考评活动,并利用“小绿叶电视台”平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的思想行为,促使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得以保持和发扬,不良的言行得以改正。最关键的是开展评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 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行为,刚柔相济
1、明确班干部职责
针对某些班级存在的班干部职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状,学校于09年5月组织开展了一次优秀班主任论坛。由上一年获得区先进班级和优秀班主任作为论坛手,向全体班主任介绍班级管理艺术。论坛中,每一位论坛手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了班干部培养的重要性。低段的王老师的方法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小干部分工细则,召开小干部会议,把写有职责的相应的纸条发给他们,让他们熟记于心,并贴于铅笔盒盖等醒目的地方,随时对照,随时提醒。在小干部开展工作初,班主任应多多关注,定期召集,对照每个干部分配到的工作,肯定小干部做得好的方面,指出改进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部分小干部工作认真负责,把自己的一块管理得井井有条。高段沈老师的“法宝”是“干部轮流上岗制”。班主任在培养上要做好:上岗前学习培训,岗位上督促指导,离岗时总结评比。论坛后,不少班级很受启发,让学生管理采用轮流制,加之教师的及时指导,班干部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2、制定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
针对部分班级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学校要求每班制定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并且公开。要求班主任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己已有的班级管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制定富有本班特色的班规。班级制度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不能杜绝学生的不良行为。正所谓柔能克刚,当制度融进爱心,这块冷冰的钢铁才会变暖,才会温暖学生的心。因此,在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的时候,我们提倡多点赞美,多点关爱,多点微笑,让班级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3、加强晨会课管理
晨会是班主任向全班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它作为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微型课。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部分占课现象,学校进行了晨会改革。学校规定了年级段每天的教育主题,班主任们共同备课,制作课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晨会课的质量。使晨会课真正做到了每日定主题、课课见成效。
此外,学校行政还加强了对晨会的推门听课,第一轮的听课已全部完成。班主任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正面引导学生,渗透德育,使晨会课成为学生欢迎的“精神早餐”。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1、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环境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原有的文学等综合素养比较低下。相对于城区学生,农村小学生缺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利用好班级这块阵地,让他们迈进校园,走进教室,置身于处处整洁、美观、优雅的班级中,获得良好的心境,促使学生奋发向上。
2、让每个学生都会“聆听”墙壁“说话”
调研中的一个问题是:有的学生对墙壁的“说话”无动于衷或是熟视无睹。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都组织学生学习背诵,融入孩子的脑海,融化在他们的言行中。这样就避免了班级布置成为一种摆设的命运。学校还要求班级要不定期更新墙壁的“说话”内容,让物质文化丰厚班级文化的建设内涵。
重视活动文化建设,展示个性,和谐发展
可以说,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缺失是调查中发现的一大问题。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班级层面的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都很欠缺。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出在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尝试了以下措施,转变了班主任的“智育为上”的老观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成为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1、理念学习先行
为了更新班主任的教育理念,08学年,我们派送了全体班主任分批参加了区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班主任业务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每位班主任写好心得体会,发表在校园网的教育博客上,以便与更多的老师交流思想,共同提高。在学校层面,我们针对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忽视,我们印发了《班级文化在活动中鲜活》、《班级活动的文化追求》等文章给每位班主任学习,让班主任通过先进理念的学习研讨,更新观念,认识到活动的教育意义,认识到丰富多彩纷的活动是班主任工作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的纽带和载体,积极探索“活动育人”的方法。
2、开展活动设计
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好途径。在认识到活动的诸多好处后,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证班会课的质量,严禁占课和放羊式教学。学校教导处于09年4月组织班主任进行了一次主题班会方案设计征集活动,要求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富有童趣。活动大大提高了班主任设计班级活动的能力,促使教师在每周一次的队活动中及早策划,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3、学生主体参与
活动不是目的,不是成果,是过程,是手段,是契机。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占主要地位。为避免活动主体缺失,学校大队部通过少先队队校,培训了一大批学生骨干,通过学理论、看录像、模拟实践等形式,小干部的活动组织能力得到提升,成为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4、利用农村优势
在班级活动已经成为班级的常规活动之后,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此时,学校对班级活动文化的建设又提出了更高层面的建议。如考虑到单纯的班内交往已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交往需求,可以展班际活动的尝试:如同年级班级之间的班际活动,相同特色班级之间的班际活动,或者是“大手牵小手”结对班级间的联谊活动。学校还提议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所在村落的不同,开展文体比拼活动,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
我们还针对农村学生缺少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和家庭文化活动的机会,鼓励班级结合农村优势,开发适合农村学生的活动载体。如“参观苗木场”、“探访长山桥”、“敬老院里送温暖”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情况看来,农村小学并不缺少班级文化,而是缺少挖掘班级文化的动力。强劲的动力应来源于我们每一位农村教师 对学生的爱。相信在强劲动力的推进下,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这一动态过程定会演绎得更加精彩。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麟游县常丰镇中心小学许新宝
摘要: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对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构想,并对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瞻望了小学良好的班级文化带来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班级 文化 建设
内容: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来说,要把一个个一无所知的儿童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农村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它支撑着小学生全部的学习生活。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
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桌椅的搭配,第一排桌子离黑扳的距离,灯具的配置,光线的来源,都要做到科学等。突出物质文化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儿童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总的说来,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健全。仅有制度是不行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三、农村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语词;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
四、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
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教育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室中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或是没有形成定期出版、更换和专人负责的制度,从而难以达到宣传、影响的效果。由于农村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而农村小学生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使得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相对较差。
3、班级观念文化形成缺乏有效载体。班级观念文化,是在班级成员(教师和学生)相互的学习生活相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里的交往活动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活动外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作为载体来为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起推动作用。目前,就了解到的情况看来,农村小学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讲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活动经费的支出不足,不少班级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预算经费;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
炼,也就使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4、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民族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很多农村小学的班级中找不到“个性文化”,除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外,还因为教师缺少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更缺少为此思索的空间。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四篇: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范文模版]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确,对那些处在可塑性较强时期的小学生来说,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班级这个环境。他们在班级中进行学习、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班级文化必然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积极的影响,对他们的言行产生同化力和约束力。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是每一位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够是“大而空”的、高要求高素质的;而应该结合本身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学校、农村实际的情况,建设一些实际、实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
下面,我谈谈我在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美化班级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班级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班级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凡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比较强。所以我以为,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当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美化”,力求朴素、大方,突出班级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
1、保持教室整洁
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我要求班级的教室必须是课桌闪光,门窗鲜亮,物品有序,地面洁净。我一直认为,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因此,平时的工作中,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纸屑主动捡,课桌椅排成一线,卫生洁具摆放齐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有了教室整洁这个扎实的“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
2、让墙壁“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意识到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布置各种名人名言条幅,告诉学生一些道理,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等。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优化教室板报
黑板报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摄取知识的宝库,在整个教室环境中所占的面积较大,是班级自己的田地。因此,用心经营它,让它焕发活力,变得生动起来,出产出班级的优质“土特产”,成为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的好帮手,也成为学生的一个精神乐园。在出黑板报时,具体的版面设计、策划全由学生做主动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享受美的熏陶,力求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
4、美化教室“四角”
教室的布置不能乱,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教室的四角,让教室的文化色彩书香气息尽可能丰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独特的浸染作用。班级里可开辟一个小范围的公告栏,里面可以包含课程表、值日表、班务分工、光荣榜等,力求条理性、实用性;图书角是班级的小书库,学生主动自觉地拿来自己的书放在里面充实小书橱,供全班同学共享,并安排小图书管理员对其归类摆放,做好借阅登记,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有课外书看,养成阅读习惯;利用学习角这个阵地,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优秀作业,时而刊出丰富精美的手抄报,时而是学生美术作品的展览,时而是课外知识的拓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此外,在绿化角养花,点缀教室,给学生增添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赏心悦目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二、健全制度文化建设,形成良好行为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总的说来,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
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语词;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
总之,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让我们携手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为祖国的花朵的娇艳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分析报告
甘州区试验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分析
报告
一、学校简介
学校现有教学班9,学生 人,教职工 31人。教师结构老中青搭配。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理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近几年获得诸多荣誉,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以强化管理,加强班子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任务;以特色品牌活动为突破口,力争把学校创建成教师队伍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和谐校园而奋斗。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班级文化建设调查的分析
70%以上的学生还是认可班级有纪律问题需要有人来管理,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是有责任感、荣誉感的,希望班级集体是一个自制自律的集体;但同时,还有近30%的学生认为制度有待完善勤,有近1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班集体中还有相当学生的责任、荣誉意识淡薄,自制自律意志不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说明学生们对此的价值认同度比较高,对班规班纪等他律措施规范自己言行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渴求。但同时,学生对“相安无事”、“无所谓”的选择比例有相当数量,这说明学生在他律和自律的心理反应上处于矛盾状态,学生自制自律意识不够强烈,自制自律的意志品质有待于进一步培养。一方面是认同学校长期开展的班风、学风建设和行为规范纪律教育,已经接受了学校他律的教育范式;另一方面,表明了某些学生对班级规章制度的漠视,更引起了渴求自制自律学生对班风学风的担忧。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由一个个具有良好自制自律意志品质的学生个体来组成,自制自律意识强烈的集体,往往集体凝聚力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容易达成集体与个人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制自律意志品质,需要建立学校班级的制度文化,以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文化来塑造学生的心灵。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明学生还是需要他律,需要有制度规范约束,需要不断培养自制自律的品质。这种自制自律品质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的说教管理,需要学校班级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需要班级制度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同时也需要榜样引领。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班荣我荣,班耻我耻”,认为一定要有班训、班级目标等,其实学生每当看到教室墙壁上的奖状和黑板上方的班训标语,心里就有一种自豪感和紧迫感,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班的墙壁上用名言警句装扮一下,以此提醒、激励学生学好知识和本领。
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荣誉观、责任观:以班荣为荣、把班级责任当作自己的责任。以教室墙壁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受学生欢迎的,是教育引导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内心需要有振奋人心的口号或标语,来传导某种经常性的信息,以代替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说教,学生需要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总之,学生需要包括荣誉、班训班风学风、名人名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班级文化要素构成的良好激励氛围,希望自己经常处在有浓郁文化氛围、崇尚荣誉的班集体中,并希望自己被警示、被激励、被鞭策,对荣誉和激励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渴求。
但是,这种积极心理的背面,隐含着班集体或老师对班级文化能发挥潜化作用认识的缺位,对学生心理需求和发展的文化影响要素的忽视。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形态之一,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打好基础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心理,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指导学生,能使学生将来成熟地走向社会。
师生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绝大部分老师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宽容平等对待学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能和学生相互交流,需要与教师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而言,目前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期盼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需要老师去与学生去共同构建。一般说来,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上他的课、喜欢这位教师的学科,就会尊重这位教师,理解教师的难处,甚至于会宽容教师的某些过失。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与学生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平等相处中,就可能使学生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平等待人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人格趋于优化。但是29.21%的比例足以说明师生关系还存在较大磨合空间。需要管理者、教育者引起重视,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教师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随着学生兴趣的分化,学生对同龄人的见解和行为方式在相当大程度上能够辨别。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形成自己的性格、品质,相对来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地位有所降低,但教师的影响作用仍然是重要的。可见,学生对教师无所谓喜欢不喜欢有一定人数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考量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为此,我们从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不仅仅希望自己的老师知识能力水平高,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更喜欢风趣、幽默、宽容、有亲和力、有感召力的魅力人格的教师。而我们有的教师恰恰缺少这方面的品质。
由此,我们避开社会等其它因素,单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学生渴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希望教师以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人格魅力在课堂中、在生活中、在交流中影响感染学生。教师就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宽容他人的品质去影响、去培养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平等待人的品质,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室墙壁文化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对学生责任、荣誉意识的强化起着正效应的作用。
班级文化还包括班级文体活动营造的活动文化,班级活动文化是由班集体的性质特点决定的。有什么的班集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班级活动文化,反之,有什么样的班级活动文化,就会促进以此文化为特征的班集体的形成。班级活动文化包括班级组织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在对“体现班级团结、自主、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的调查中。说明学生对自主参与的班级文体活动有一种积极的心理需求觉得应该举行的人比较多,占60.66%。这说明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开展的文体活动过少,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动愿望。而在平常,这也应引起我们管理工作者和班主任老师的思考。作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希望的文体活动是以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体现团结向上精神风貌的班级活动,而不是一直是几个人的英雄主义表演。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来看,要班主任老师能把握活动的主题精神,发挥好对活动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班级文体活动在方式上、组织结构上、进展顺序上、活动效果上就会更有灵活性、实效性,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心理品质。作为班级活动文化的重要阵地的主题班会,在撒播精神文化、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过程中,也应该引起学生刻骨铭心的记忆,起到震撼人心的教育作用,其教育的实效性、持久性值得我们思考。一个班集体组织过多次主题班会,却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心灵震撼,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一种遗憾。因此,建设班级活动文化,无论是对于优秀班集体建设、还是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还是学校德育工作来说,都是当务之急。
(二)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心理需要,但从上述一系列的数据中,我们清楚地发现目前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传统色彩重而新课程意识淡薄,班主任不能深深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缺乏新课程理念,没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转换,没有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
2.班级文化建设,缺乏警示性的、鞭策性的、引导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学生得不到言语的鼓励,缺乏目标的感召,班级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润和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3.班级缺乏师生共同形成的班级目标、班级公约、奖惩规定等规章制度。在这种班集体里,学生缺乏规章制度的强化训练,难以形成责任荣誉感和价值认同感,班级难以成为一个自制自律的班集体。4.班级缺乏各种活动文化,学生缺乏参与、合作、竞争、体验、感受的过程,缺乏品尝成功的机会,学生就难以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自立、自理的心理品质,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5.师生间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平等;生生间缺乏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因此班级缺乏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6.班级文化内容传统、单一,班级文化缺乏个性化的,开放性的、充满生命力的特色文化。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但我们老师的理念没有跟上,尤其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落后,没有尽快地做好角色转换。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师生关系是主从型,而不是平等型,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更多的是老师要学生做什么,而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因此在班级文化失去了师生间的和谐、失去了个性化的班级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