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专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专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播种思想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头。谚语说:“播种一个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获得心灵的滋润。中专学校的不少学生行为习惯差、就业目的不明确,如何改善这一现象,创建优秀的班级职业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职业人才”,成为我们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一、农村中专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中专学校的班级管理难度更大,而中专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浓郁的班级文化意识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专学校无形中承担了许多“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单亲、低保、寄养等家庭的学生比较多,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的我行我素,不爱学习,无视学校的教育。不少学生家长对中职校的教育缺乏认识,认为学生在学校学学技能而已,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2.学生缺乏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农村中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都相对较差。
二、农村中专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实践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呢?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产生的思考与对策:
1.目标的制订增强向心力
目标就像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通过设立班集体的探索目标,激励学生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唤起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奋斗的欲望,使学生在完成目标后获得的探索和学习成绩的快乐,也唤醒他们心灵里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信感。因此,目标是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通过设立班集体的目标,还能够促使学生将对集体的感情上升为对集体的责任,有助于集体责任感的形成。
2.制度的确立保证贯彻落实
制度是调整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或规定行为者行动的强制性规则体系。科学合理的班集体管理制度能够加强班级建设,发挥班委会及班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其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班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班集体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切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效应。
3.环境的营造点亮美好心灵
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都可证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教室是学生成长、教师授业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教室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教室的环境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全班同学共同用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在班级设置不同的栏目,如:班训、公示栏、励志栏、活动栏、交流区。每天的早读让学生集体读一遍班训,借以励志。励志栏用一些名言警句教育学生,如:勤能补拙,静能生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乐学善思;态度决定一切/把握今天。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每日名言园地”,由学生负责每日摘抄一条名言警句。
4.专业的特色彰显文化个性
个性化班级文化打破传统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创设班级文化。
如: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班级,在教室张贴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的名人、名言;利用励志专栏,介绍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家人生。教育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成就。可见,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责任感大大增强,自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班级文化具有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们的班级才会成为更为和谐班级,我们的学生才能不断地成长。
参考文献:
陈虹.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24).编辑 段丽君
第二篇: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xx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虽然地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但作为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一方净土,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又能彰显师生个性,弘扬民族文化。所以,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8年,认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状况还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政治运动而进行的;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大多数情况下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道“风景”,因此,不惜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的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布置校园,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化”。我们对一些农村学校调查得知,有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学校硬件、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一片荒芜;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顾此失彼。其实,校园文化建设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主张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庸俗化”。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普遍缺乏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标语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保证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激进化”。现在,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热”盛行,一些学校为顺应要求急功求利,“大跃进”态势明显。这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骨干化”。据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学校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骨干和一些先进分子;教师中对此持观望或被动态度的不少,热情不高;学校活动单一,学生参与少,几乎呈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
一是理念统揽,形成合力文化。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要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并将这种思想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二是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三是继承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据了解,许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代在发展,老校也不能一味的躺在传统上睡大觉。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轨和协调。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珍惜学校传统,认真撰写校史,开辟学校发展展览室、让师生了解校史;二是科学谋划学校远景,向教师介绍学校的未来前景、办学方向,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三是举行学校文化艺术节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传承学校的价值和信仰,引领师生为价值而人生;四是多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以弘扬其精神。
四是分布推进,构建过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员选拔——-师生认同吸收的过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学校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是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涉及面广,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农村学校必须在目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已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学校应着力于和谐统一的制度建设。学校的制度建设要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力求做到合乎政策法规、体现人文关怀,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从而形成强力的“教育场”。同时,要积极谨慎的推行在职教师的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盘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努力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绩效挂钩,从而焕发了教师的教育热情;要改进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机制,打破以“学生成绩”定工作教师业绩的旧观念,真正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那么,如何去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呢?一是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好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诗教活动、礼仪教育、爱心捐助活动、星级评比、“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三是协调好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人际氛围。通过以上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
六是师生参与,打造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骨干化”现象,应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突出主体性。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培植者,应加强学习,努力充实文化资本,提升文化修养,形成文化自觉。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小王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
一、小王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几乎为零;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没有。尤其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目前我校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有些教师在20节以上,所有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
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
二、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切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
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那么,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对某镇农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倍受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多数人看来,教师是一个令人感到幸福、满足的职业:“工作稳定,环境单纯,假期多”。然而,在社会变革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小学教师已成为一个饱含清苦酸楚、面临生存窘况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状况。关注、改善其生存、生活状态,无疑是农村教育发展最大的期待和寄托。
一、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以某普通乡镇小学为例,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4.6%;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
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其中近半数为民师毕业,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4%;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全乡教师中仅有2人是体育专业毕业,其余均为普师和幼师专业毕业。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小学教师的身影”,是山区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的写照。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边远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有的要负责两个班。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泉水”的时代,农村小学教师不管有没有“一桶水”,一用数十年。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有些中老年教师实际上只是识字的农民,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究其因:一是培训目标被歪曲。尽管教师有自我提高发展的愿望,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成了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为不影响晋职加薪,教师参训率达到了100%。
但买一本书,参加一次考试,一年花费百元到数百元不等(完全由教师承担),教师的反应是“费时费力还费银子”,“权力部门的变相创收”,挫伤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职能部门难作为。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承担教师日常培训任务,但职能严重弱化,力量不足,深居简出,下基层开展培训活动要由学校或教师承担活动经费,农村教师认为这种培训机会少,有也是坐而论道的多,敢于“下水”示范的少,指导性不强。三是学习渠道单一。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节省费用、工学矛盾相对缓解的学历提高于是成为一枝独秀。在调查中,30岁以下教师参加自考或函授的占100%,有的还同时兼顾等级考试,但普遍存在学非所教,都为职称、文凭而学。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内部流动体制(如城乡)不畅以及外地、其他行业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吸引,大多数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都有“跳槽”的想法。某乡镇小学五年间通过停薪留职、外出打工、转业的教师流失率达5.2%,流失教师基本上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这对农村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近年来,考公务员、考研以脱离农村教师岗位成为新趋势。
农村社会尊重和关心教师不够。一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天秤向财富倾斜,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在农村,知识水平不高的打工人员收入超过教师成为普遍现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难于富教师”,道出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尴尬境地。收入的相对低廉,影响教师地位的提高。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农民重教程度密切相关。
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活力,普遍存在管理简单指标化,不尊重教育规律。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考试指挥棒依然权威,一边是喊素质要减负,一边是保质量,“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让教师在传统与改革的困惑中无所适从。既要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要应付各类考试、竞赛,肩负着多重压力。面临来自社会、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压力,在与奖惩、待遇、职称、提升、下岗、分流挂钩的竞争性管理制度下,校长与教师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普遍紧张,教师感到人际压力沉重;“分是学生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也导致师生关系仍以权威式为主,平等合作和放任型比例很小,师生难融洽。
二、建议: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此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
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采取四点措施。一是招聘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聘用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代课教师缓解一下当前师资紧缺的矛盾;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四是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阻碍着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某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全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近些年来,我县加大了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抵制陋习、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的力度,但由于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匮乏,导致一些村庄赌博、迷信等活动开始蔓延,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出现了不和谐的阴影。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缺乏。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和经费,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二是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滞后。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乡镇文化专干亟待改变的现状。全县的XX名文化专干和XXX名文化辅导员中,大专学历的_人,中专学历的_人,其余人员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下。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辖区内文化市场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三是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我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是县局管人事,乡镇管财、物、事,工作由镇里安排,在各级财力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乡镇文化站的人员,大部分是县局管不了,乡镇又不管,管理体制的不通顺,也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农村现有演艺队伍生存还很困难
农村自发组织的演艺队伍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出资送文化下乡以外的农村文化生活。我县现有业余剧团XXX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农村演艺队伍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但以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业余剧团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管理有限。在农村业余剧团中,自发性、季节性剧团多,发展盲目,分布不均,流动性大,且几乎没有办证,县文化局掌握不了情况,当地政府也管理不到,形成管理空白,问题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难以纠正。二是指导有限。部分农村业余剧团没有固定的场所,人员是临时搭班子凑合,流动较大,文化部门很难对其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三是提高有限。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价格低廉,为了节省演出成本,大多数业余剧团不愿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排练,演员临时凑合,剧本临时照搬,甚至沿用老剧本唱流水戏,影响剧团演出水平的提高。
导致农村演艺队伍特别是农村业余剧团发展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新传媒抢占观众群体等大环境影响外,主要原因为:一是缺少人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即使留下的部分青年人也因待遇低等问题不愿学戏,造成业余剧团现有大部分演员年纪偏大的现状。二是缺少经费。业余剧团没有政府扶持资金,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置。由于剧团经费不足,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影响演出效果。三是缺少剧目。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数是传统折子戏,缺乏艺术创新。四是缺少场地。有些地方对农村文化不重视,尤其轻视农村业余剧团。一些乡村舞台被拆了,没有重建、新建,导致农村业余剧团只好在学校、晒坪、庙宇等地进行演出。五是缺少辅导。县财政拨给县文化馆的经费还不能足额发放基本工资,没有正常的活动经费、下乡差旅费,文化馆难以下乡开展辅导、培训农村剧团骨干工作。六是缺少平台。一方面缺少展示的平台。各地政府组织的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或调演活动较少,业余剧团之间缺少展示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未能在竞争中进行交流提高。另一方面缺少公平竞争的平台。民营性质的农村业余剧团虽然价位低廉,却很难进入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而专业剧团价位高、演出时间短,却几乎包揽了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
三、发展我县基层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几年内将乡镇文化